當前位置:言語館 >

子部

>

儒家

《王守仁全集》卷十
  • 《王守仁全集》卷十

  • 靜心錄之二文錄二書二始正德辛巳至嘉靖乙酉與鄒謙之(辛巳)別後德聞日至,雖不相面,嘉慰殊深。近來此意見得益親切,國裳亦已篤信,得謙之更一來,愈當沛然矣。適吳守欲以府志奉瀆,同事者於中、國裳、汝信、惟浚、遂令開館於白鹿。醉翁之意蓋有在,不專以此煩勞也。區區歸遁有日,聖天子新...
  • 18875
《中論》貴言第六
  • 《中論》貴言第六

  • 君子必貴其言,貴其言則尊其身,尊其身則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敎;言費則身賤,身賤則道輕,道輕則敎廢;故君子非其人則弗與之言。若與之言,必以其方:農夫則以稼穡,百工則以技巧,商賈則以貴賤,府史則以官守,大夫及士則以法制,儒生則以學業。故《易》曰:"艮其輔,言有序。"不失事中之謂也。若...
  • 21031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 羅氏門人
  •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 羅氏門人

  • ◎李願中李先生終日危坐,而神彩精明,略無隤墮之氣。〔升卿〕延平先生氣象好。〔振〕問延平先生言行。曰:"他卻不曾著書,充養得極好。凡為學,也不過是恁地涵養將去,初無異義。只是先生睟面盎背,自然不可及。"〔驤〕李延平初間也是豪邁底人,到後來也是磨琢之功。在鄉,若不異於常人...
  • 10300
《荀子》議兵篇第十五
  • 《荀子》議兵篇第十五

  • 臨武君與孫卿子議兵於趙孝成王前,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孫卿子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微;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
  • 10486
《朱子語類》卷八十五 禮二
  • 《朱子語類》卷八十五 禮二

  • ◎儀禮△總論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篇,想必有可觀。但當時君臣間有所不曉,遂至無傳。故先儒謂聖經不亡於秦火,而壞於漢儒,其說亦好。溫公論景帝太子既亡,當時若立獻王為嗣,則漢之禮樂制度必有可觀。又"致堂謂:'武帝若使董仲舒為相,汲黯為御史大夫,則漢治必盛。'某嘗謂:'若如此差...
  • 12574
《荀子》王霸篇第十一
  • 《荀子》王霸篇第十一

  • 國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埶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無之;及其綦也,索為匹夫不可得也,齊湣、宋獻是也。故人主天下之利埶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將道也。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
  • 14187
《荀子》正名篇第二十二
  • 《荀子》正名篇第二十二

  • 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於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方異俗之鄉,則因之而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
  • 19618
《家範》家範卷七 兄/弟/姑姊妹/夫
  • 《家範》家範卷七 兄/弟/姑姊妹/夫

  • 兄弟如同手足【原文】凡為人兄不友其弟者,必曰:弟不恭於我。自古為弟而不恭者孰若象?萬章問於孟子,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掩之。象曰:‘謨蓋都君鹹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象曰:‘鬱陶思君爾!’忸...
  • 5946
黃酒的儒家文化賞析
  • 黃酒的儒家文化賞析

  • “中庸”黃酒之格中庸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儒家把“中”與“和”聯絡在一起,主張“和為貴”、“普通的和諧”。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經常可行之道。中庸既是一種倫理原則,又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中庸之道無處不在,深深地影響著國人的生活。黃...
  • 21883
《中論》譴交第十二
  • 《中論》譴交第十二

  • 民之好交遊也,不及聖王之世乎?古之不交遊也,將以自求乎?昔聖王之治其民也,任之以九職,糾之以八刑,導之以五禮,訓之以六樂,敎之以三物,習之以六容。使民勞而不至於困,逸而不至於荒。當此之時,四海之內,進德脩業,勤事而不暇,詎敢淫心舍力,作為非務以害休功者乎?自王公至於列士,莫不成正畏,相厥...
  • 29911
《朱子語類》卷五十九 孟子九
  • 《朱子語類》卷五十九 孟子九

  • ◎告子上△性猶杞柳章問:"告子謂'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何也?"曰:"告子只是認氣為性,見得性有不善,須拗他方善。此惟是程先生斷得定,所謂'性即理也'。"〔至〕孟子與告子論杞柳處,大概只是言杞柳桮棬不可比性與仁義。杞柳必矯揉而為桮棬,性非矯揉而為仁義。孟子辯告...
  • 8754
《孔子集語》卷四
  • 《孔子集語》卷四

  • 六藝四上《周易乾鑿度》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請益於商瞿氏。曰:"子有聖智而無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鳳鳥不來,河無圖至。嗚呼!天命之也。"嘆訖而後息志,停讀《禮》,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幾教。若曰:"終日而作,思之於古聖,頤師於姬昌法旦。...
  • 22940
《朱子語類》卷三十一 論語十三
  • 《朱子語類》卷三十一 論語十三

  • ◎雍也篇二△子華使於齊章子升問:"冉子請粟,聖人不與之辨,而與之益之。"曰:"聖人寬洪,'可以予,可以無予',予之亦無害,但不使傷惠耳。"〔木之〕"冉子與之粟五秉",聖人亦不大段責他。而原思辭祿,又謂:"與爾鄰里鄉黨",看來聖人與處卻寬。〔恪〕"張子曰:'於斯二者,可見聖人之用...
  • 30134
《朱子語類》卷七十九 尚書二
  • 《朱子語類》卷七十九 尚書二

  • ◎禹貢禹貢一書所記地理治水曲折,多不甚可曉。竊意當時治水事畢,卻總作此一書,故自冀州王都始。如今人方量畢,總作一門單耳。禹自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一篇禹貢不過此數語,極好細看。今人說禹治水,始於壺口,鑿龍門,某未敢深信。方河水洶湧,其勢迅激,縱使鑿下龍門,恐這石...
  • 21136
《王守仁全集》卷十五(3)
  • 《王守仁全集》卷十五(3)

  • 袁州府宜春臺四絕宜春臺上還春望,山水南來眼未嘗。卻笑韓公亦多事,更從南浦羨滕王。臺名何事只宜春?山色無時不可人。不用煙花費妝點,儘教刊落盡嶙峋。持修江藻拜祠前,正是春風欲暮天。童冠盡多歸詠興,城南兼說有溫泉。古廟香燈幾許年?增修還費大官錢。至今楚地多風雨,猶道山神駕...
  • 9278
運用儒家思想闡釋當代醫患關係中的倫理原則論文
  • 運用儒家思想闡釋當代醫患關係中的倫理原則論文

  • 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黃金規則”同時也被譽為一種底線倫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普遍倫理的基本原則,在生命倫理觀點上可以理解為:如果自己身體不想要的結果或者精神不情願被這樣對待,就不要使得別人遭受不想要的結果和得到不想要的對...
  • 4243
《朱子語類》卷三十五 論語十七
  • 《朱子語類》卷三十五 論語十七

  • ◎泰伯篇△泰伯其可謂至德章泰伯得稱"至德",為人所不能為。〔可學〕問"泰伯可謂至德"。曰:"這是於'民無得而稱焉'處見,人都不去看這一句。如此,則夫子只說'至德'一句便了,何必更下此六個字?公更仔細去看這一句,煞有意思。"義剛言:"夫子稱泰伯以至德,稱文王亦以至德,稱武...
  • 14435
《荀子》正論篇第十八
  • 《荀子》正論篇第十八

  • 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若是,則與無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治辨矣;上端誠,則下願愨矣;上公正,則下易直矣。治辨則易一,願愨...
  • 26858
《中論》暦數第十三
  • 《中論》暦數第十三

  • 昔者,聖王之造暦數也,察紀律之行,觀運機之動,原星辰之迭中,寤晷景之長短,於是管儀以準之,立表以測之,下漏以考之,布筭以追之。然後元首齊乎上,中朔正乎下,寒暑順序,四時不忒。夫暦數者,先王以憲殺生之期,而詔作事之節也,使萬國之民不失其業者也。昔少皥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揉(《史記·...
  • 12780
關於《論語集註》的讀書心得
  • 關於《論語集註》的讀書心得

  • “不踐跡,亦不入於室”。昨日《論語》共修,老師講解此章。當時聽到,就覺驚心動魄,感慨不已。今日重聽錄音,仍有步步驚心之感。遂整理成文,以享諸位:為何學?有些人天生淳樸,為人厚道,在一般人眼裡也確實是好人。這樣的人,常常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也因此一輩子就被限定在這樣的境界...
  • 14904
《荀子》富國篇第十
  • 《荀子》富國篇第十

  • 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也。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埶同而知異,行私而無禍,縱欲而不窮,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如是,則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則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則群眾未縣也;群眾未縣,則君臣未立也。無君以制臣,無上以制下...
  • 25740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 朱子七
  • 《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 朱子七

  • ◎論兵今州郡無兵無權。先王之制,內有六鄉、六遂、都鄙之兵,外有方伯、連帥之兵,內外相維,緩急相制。〔賀孫〕本強,則精神折衝;不強,則招殃致凶。〔僩〕或言:"古人之兵,當如子弟之衛父兄。而孫吳之徒,必曰與士卒同甘苦而後可,是子弟必待父兄施恩而後報也。"先生曰:"巡而拊之,'三軍...
  • 8709
《朱子語類》卷一百五 朱子二
  • 《朱子語類》卷一百五 朱子二

  • ◎論自注書△總論傅至叔言:"伊洛諸公文字,說得不恁分曉,至先生而後大明。"先生曰:"他一時間都是英才,故撥著便轉,便只須恁地說。然某於文字,卻只是依本分解注。大抵前聖說話,雖後面便生一個聖人,有未必盡曉他說者。蓋他那前聖,是一時間或因事而言,或主一見而立此說。後來人卻未見...
  • 10779
現代新儒家重建本體論的現狀論文
  • 現代新儒家重建本體論的現狀論文

  • 一、傳統儒家的本體論本體論不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概念,而是西方的舶來品。探討傳統儒家哲學是不是存在本體論思想,是研究宋明理學本體論根源及當代新儒家對本體論的重建的思想源泉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先秦儒學形而上學的問題與佔希臘哲學發展軌跡不一樣,它並不特別注重從“體”...
  • 15602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 《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 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閎祖〕(以下歷代史。)太史公書疏爽,班固書密塞。〔振〕司馬子長動以孔子為證,不知是見得,亦且是如此說。所以伯恭每發明得非細,只恐子長不敢承領耳。史記亦疑當時不曾得刪改脫槀。高祖紀記迎太公處,稱"高祖"。此樣處甚多。高祖未崩,安得"高祖"之號...
  • 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