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寓言 >历史故事 >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故事是历史传承的主要途径,故事取材于历史,而将历史故事运用于中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教育性特点,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1:白居易的故事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干裂了口,稻禾枯黄,象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却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吧!”有的喊:“大老爷,再不放西湖水,我们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地对百姓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龙就没有地方栖息啦!”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道:“鱼龙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

“谁说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道:

“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

“谁说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

周围的百姓们,听了大老爷的话,条条无理,早想大骂他一顿;现在听了这位老汉的话,驳得句句有力,都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说得对!他说得有理啊!”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老爷,煽动百姓!”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爷一听,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打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衙内休息一下。”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近的农田,干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哗哗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近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百姓都围拢来看这块石碑。当看到上面写着:放一寸湖水能够灌溉多少顷田时,大家都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设计了这个水利工程,感动得热泪滚滚。大家纷纷议论,觉得这大老爷不错,要为他向朝廷请功。白居易一听到这个消息,急忙阻止,还沉痛地做了一首诗。

税重多贫户,

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与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对这一湖水,平时管理得可严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游湖。看到南面的湖边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台楼阁。白居易就传问是哪一家造的?当差的回来说:“这是衙内二爷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园!”

白居易就把二爷的老丈人传来,说:“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个人为什么要占用?现在,罚你开田一百亩。”

那位二爷的老丈人没办法,晓得刺史说一不二,只好雇了一批百姓,挖了一百亩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从白沙堤上散步回来,看见有人从山上砍了两株树,背回来当柴烧。白居易就对那人说:“山上的树砍光了,山泥就会流到西湖里去,积聚起来,那怎么行?罚你补种十株树!”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补种了十株树。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占湖造屋,上山砍树了。这样,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绿山青,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为,也得罪了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们。他们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钉,偷偷地把他写的《醉后狂言》等诗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发他。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就把他贬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手下佣人把他剩余的俸钱装好箱子,准备带走。白居易看见了,说:“把它存到库里吧,今后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离开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里好不难过。他们打听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纷纷提了酒壶,托了糕点,站在西湖边来送别。

百姓们在西湖边等啊等啊,没听到鸣锣喝道的声音,也没看到抬着满箱金银、满筐绸缎的行列,只见白居易从天竺山骑着马缓缓而来。后面两个佣人抬着两块天竺石跟随着。一路走来,一路与百姓们话别。百姓们跪着拦住白居易,许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动。当即在马上吟了一首诗,大意是说:我在杭州三年,惭愧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脱不了诗人的习气,做了十多首诗歌,临走还带走了两块天竺山的石头,这怕也有伤清白吧!

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杭州百姓一直亲切地呼他为“白舍人”。有的人画了他的像,供在家里;有的人把他的诗抄写了贴在墙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经没了。但是,千百年来,杭州人一直把原来的一条白沙堤,叫做“白公堤”,来纪念这位关心民瘼的诗人!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2: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头蘸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他妈听见了,说道:

“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

“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

王羲之听了没作声。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

妈还摇摇头说:“远哩!”

王献之气得跳了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你呀,能写完这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他跑进书房,拿起笔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划,只练些横、竖(述shù)、点、撇、捺。这样足足写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他爸望望又没作声。给妈看,妈说道:“唔,有点象铁划了。”

王献之这番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爸望望没声响。给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象银钩呐。”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天天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给爸看。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呵!

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见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

哈,怪呵!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撂,一下子就撂进背后的竹匾里去了。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亚yà)极啦,问道:

“老婆婆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准呵?”

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心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毅论》让他临摩。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

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不过“大王”和“小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的字,反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

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3:吴道子画“嘉陵”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曾一度逃往四川。后来回到长安,他十分想念流亡期间、途经千里嘉陵的一路风光。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着名画家吴道子,重返巴蜀,把千里嘉陵的奇丽风光,描绘出来。

叫画家出门旅游写生,潜心作画,吴道子自然高兴。再说他前两年随皇上逃往四川的时候,一路上的嘉陵山水早在他心中酝酿多次了,只是当时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哪有心思作画?如今圣上有旨,这不正合他的心意吗?当下就叫人备鞍牵马,即日上路,他走秦川、翻秦岭,然后顺江而下。

这天,吴道子来到秦陇襟带的咽喉,水陆两运的集散地一—白水江。这里,上有来自河州、狄道、秦州的马帮、驼队,下有来自重庆、合川、广元溯江而上的船只。

街上几十家店铺,生意兴红,商贾如云,土特产堆集如山。在长安书斋的画家吴道子,猛一下见到这么多马帮、驼队、船只,人群中有高亢、浑厚的陇地口音,又有诙谐幽默的下江川腔;更叫人激动的是这条源于秦岭嘉陵谷的山溪,汇流到这里竟成为“江”;而千里嘉陵,又唯独上游这段“江”,水清碧蓝,故曰“白水江”,与下行三十华里相会的西牛江,水色截然不同。画家吴道子一时高兴,便走进一家酒铺,买了些酒吃,然后带上画笔,登高作画。

上得山来,只见四周山势奇峻,峰峦突兀,崖石重叠,色调清晰,心中大喜,马上取出五色调盘,展绢作画。他运笔如行云,立意有诗境,画花花吐芯,画鸟鸟有声;山山岭岭,层林尽染,水泉江河,浪卷波滚。真是拈之即来,得心应手。半天功夫,“千里嘉陵山水图”首卷告成。

吴道子是画家又是诗人,这会儿他胸中激情满怀,多年宿愿,今日得以施展,为此他兴奋不已,于是端起五色调盘,顺手一泼,脚下当即浮起一团五色祥云,久久纡绕于山,数月不散……

画家完成了“千里嘉陵山水图”的巨幅长卷,回到长安,受到唐王及满朝文武的称赞。从此,便获得了“一代画仙”的美称。

那五彩祥云笼罩的山上,天长日久,长出了一种“五花石”。这种石头,色彩柔美,光亮如玉,容易雕刻,造型最佳,下江川客专门买这种石头,运往四川进行加工。

到宋朝,大文人苏轼就买得一件五花石雕成的案头玉器。雕刻工艺,十分精美,就其石质来说,也是别处少见之物。他问起这石头的来源,卖者告诉他:这是“仇池国”的五花石。苏轼一时诗兴大作,便写下了“仇池石”这篇着名诗篇。“仇池”是略阳古时候的称谓,苏轼说这石头“秀色如蛾绿,冷气压三伏。”

石头不但质细,色柔,而且幽光闪闪,放在案头给人一种清凉爽快的感觉。能叫人兴奋的睡不着觉,再好看的东西也比不上它。

标签: 五千年 历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yuyan/lishi/jjzr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