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寓言 >历史故事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渊源流长,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乾隆帝的母亲是谁

乾隆,全名爱新觉罗·弘历,生于生于康熙五十年,是雍正也就是当年的雍亲王胤禛的第四个儿子。据说康熙帝第一次在雍亲王府看见只有十岁的弘历时,只觉此子天资聪颖,定能有大作为。因此将有效的弘历带入宫中,留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康熙帝极为重视这个孙子,对于他的宠爱远超其他子孙。后来雍正继位后,在雍正元年就将书有立弘历为继承人的密诏,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然而这个从小就极受祖父、父亲重视的皇子,其身世却一直以来受到各路的质疑。特别是清亡之后,各种野史、评说、传说层出不穷。大多数都说乾隆并不是雍正帝妃的儿子,而是一个汉人汉女之子。那么这位为大清带来盛世的帝王,他的母亲到底是谁呢?

《清实录》记载,其父为雍正帝胤禛,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后来的孝圣宪皇后。《甄嬛传》里的甄嬛,其原型就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钮祜禄是满洲大姓,但是到了凌柱这一代后,已没落至极,与平民无异。因此乾隆的母亲在为秀女时,被指给雍正,只得了一个格格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钮祜禄氏,为什么明明是名门之后,却只做了一个低阶侍妾的原因。因此钮祜禄氏初始在雍王府其实是不怎么显眼的,直到后来生了弘历,才被抬为侧福晋。

后来弘历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雍王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甚至有一次次康熙带着弘历去打猎,康熙用枪击中一头熊。熊倒地却还没有完全咽气,康熙为了让弘历初次打猎就享受猎获熊的美名,便叫弘历上前将熊射死。哪知弘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动作,康熙正想开口催促。就见熊忽然立起。康熙大惊,忙发枪将熊击毙。而小弘历在马上控辔自若,丝毫没有惊慌。康熙进帐后对诸皇妃评论说:“此子命相贵重,将来福量要超过我!”后来见着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连连说到,你是有大福气的人。

此事过后弘历越发受康熙器重,而胤禛对钮祜禄氏的宠爱,也越加深重。后来乾隆逝世,雍正继位,封钮祜禄氏为熹妃,后又晋为熹贵妃。

乾隆帝继位后,尊钮祜禄氏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钮祜禄氏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康熙帝说乾隆母子两人福缘深厚,一点也没错。母子两人,一个活到八十六岁,一个活到八十八岁,这在古代都是高寿。

对于乾隆的身世,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就是乾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夫妇的儿子。据说是因为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与陈家交好,后来有一天雍正的皇子妃和陈夫人同日生产。雍正命陈家将孩子抱来给他瞧瞧,就将自己的女儿和陈家的儿子做了对换,这被换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还有人说,乾隆的母亲是热河丑女,因雍正在那儿打猎的时候,因为鹿血药性,而与此女春风一渡。等到太后知晓时,此女已生下了乾隆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弘历是雍正与皇太后的使唤丫头在承德避暑山庄时的私生子。弘历就出生于一座小草屋中,生后不久,其母就被秘密处死。

不管民间有多少种流传的传说,但若是仔细推敲,都经不起考验。因此种种说法,皆不可信。乾隆的许多遗世著作中,都有能说明其身世的作品。如:“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也就是说他是生在雍王府东厢房。《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因此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乾隆帝的的确确是钮祜禄氏所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齐桓公的妻子是谁儿子是谁

当初齐桓公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却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没有任用管仲,齐国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真是令人玩味。

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在最后“一匡天下”,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随着而来的是万古的芳名和丰功伟绩,然而遗憾的是,齐国的霸业未能持久。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活着的时候很伟大高高在上,死的时候却很凄惨。齐桓公就是那么一位。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

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留在了自己身边辅佐自己,而鲍说牙呢也被齐小白看重,拜其为军师。两位至交,各自辅佐一个君王,都很卖力。可是这王位始终是攥在哥哥齐襄公手里,齐襄公也总是怀疑,两个弟弟要和自己争夺王位,便想设计把二人除掉。听闻消息的二人,赶忙带着各自的师傅出逃,公子纠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回到了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成为齐国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孙无知又成为了宫廷内乱的牺牲者,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鲍叔牙、管仲为自己辅佐的公子谋划,都想趁着国内内乱回国即位,为了争取时间,管仲拦截公子小白的时候,用箭射杀他,齐桓公应箭倒地,管仲以为除掉了齐桓公,便不慌不忙回鲁国将公子纠送往齐国即位。当他和公子纠来到齐国时,却被告知齐国新君主就是齐桓公。而齐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之后,却唯独把管仲留下来了,不仅没有加害于他,还重用管仲为相,得益于这个“仇人”,齐国的国力恢复得很快,并迅速在各诸侯国中崛起。

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导下,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注重经济的发展,“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抓住了经济,就抓住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实质。接着任用贤才,发展政治“作内政而寄军令”,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同时顺应时势,“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肥瘠征税,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尊王攘夷”可以说是齐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逐渐失去了对众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周天子共主的思想,齐国如果贸然征伐蛮夷,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反感,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拉拢收买弱小诸侯国既减少了争霸的阻力,又使齐桓公威名大震。齐国凭借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最后成为了春秋各诸侯国的老大,但齐桓公晚年失去了管仲、鲍叔牙等良臣,开始听信奸臣之言,最后被活活饿死。

史书记载:桓公好内,多内宠。在朝堂上一本正经的齐桓公,其实也是个好色之人,有三位夫人和很多宠妾,其中周王的女儿王姬、徐姬和蔡候的妹妹蔡姬都没有子嗣,他的宠妾们倒是为他生了还几个儿子,随着齐桓公的去世,他的儿子们又上演齐桓公和公子纠曾上演过的戏码 ,为了即位而自相残杀。长卫姬生公子无亏(武孟),公子无亏于齐桓公死后曾被立为齐侯,做了几个月的齐王就被杀掉了。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齐桓公后,盛极而衰的齐国一度沉寂,直至被田氏齐国所取代。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称之为“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最终成就了春秋霸业。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形容齐桓公的春秋霸业的,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齐桓公称霸,其实不仅仅只是时机的问题,他能够成功还得益于大批贤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但这位英雄在其光辉的表面之下,又隐藏着很多虚伪、矫饰的东西。齐桓公好酒、好色、好游乐,其实这也没什么。齐桓公在治国上靠管仲,成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在霸业成就后,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 ,让齐桓公有点飘飘然,他开始纵情声色,竖貂、易牙、开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却十分得宠。当管仲重病卧床时,就曾告诫过齐桓公,不能让这三个人留在宫中,一定要驱逐这三个人。

齐桓公在管仲死后,也下令驱逐三人出宫,但是时间一久,觉得少了这三个人生活都没有了乐趣,便又召集他们回宫。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摆布,这些小人就在宫里为所欲为,并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供太监出去给齐桓公喂食,最后索性也不管这个糟老头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他一死宫内争斗纷纷,死后很久都没人搭理齐桓公的尸体,很多天后才处理齐桓公的尸体,那时候,齐桓公的尸体已经腐烂并且爬满了驱虫,恶臭难闻。听信小人、重用小人,这便是齐桓公现象。

抛开齐桓公后期的昏庸不说,在前期他还是比较称职的一个君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细分析下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齐国是个大国,“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占据有利地位的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富庶之国。当然,自身条件再优厚,也只是为称霸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并不能成就大业,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优点,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齐桓公选贤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使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管仲的重商政策,无疑是各国改革里难能可贵的做法。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十二个实干派政治家,他主张改革以 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国家发展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于齐国。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扫清了内部发展的障碍,齐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国外。

当此之时,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各国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为了打破这个思维,要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 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为自己的讨伐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并在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连周王室都要忌惮齐国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号成功喊出后,齐桓公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九合诸侯”、“平定蛮夷”,最终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拜相这一点可看出齐桓公的容人之量,内政外交又看出齐桓公的过人之处,齐国能够称霸不无道理。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墨子破云梯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田单的火牛阵

乐毅出兵半年,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莒音jǔ)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两个地方。莒城的齐国大夫立齐王儿子为新王,就是齐襄王。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战斗中受伤死了。

即墨城里没有守将,差点儿乱了起来。这时候,即墨城里有一个齐王远房亲戚,叫做田单,是带过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将军,带领大家守城。

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了。

乐毅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三年,没有攻下来。燕国有人妒忌乐毅,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全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说他的坏话!”

燕昭王还真的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

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过了两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单一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个好机会,暗中派人到燕国去散布流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上齐王了。为了讨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没接受称号。如今新王即位,乐毅就要留在齐国做王了。要是燕国另派一个大将来,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来跟乐毅有疙瘩,听了这个谣言,就决定派大将骑劫到齐国去代替乐毅。乐毅本来是赵国人,就回到赵国去了。

骑劫当了大将,接管了乐毅的军队。燕军的将士都不服气,可大伙儿敢怒而不敢言。

骑劫下令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可是城里的田单,早已把决战的步骤准备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国兵将听到附近老百姓在谈论。有的说:“以前乐将军太好了,抓了俘虏还好好对待,城里人当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国人把俘虏的鼻子都削去,齐国人还敢打仗吗?”

有的说:“我的祖宗的坟都在城外,要是燕国军队真的创起坟来,可怎么办呢?”

这些议论传到骑劫耳朵里。骑劫就真的把齐国俘虏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齐国城外的坟都刨了。

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他们还在城头上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要跟燕国人拼个死活。

田单还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说:“城里的粮食已经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

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将军保全我们的家小。”

骑劫高兴地接受了财物,满口答应。

这样一来,燕军净等着即墨人投降,认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牛身上披着一块被子,上面画着大红大绿、希奇古怪的花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

一天午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

城里,无数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

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大伙儿睡眼蒙胧,只见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许多士兵吓得腿都软了,哪儿还想抵抗呢?

别说那一千多头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军队自己乱窜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计其数。

燕将骑劫坐着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哪儿冲得出去,结果被齐兵围住,丢了性命。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渊源流长,当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乾隆帝的母亲是谁

乾隆,全名爱新觉罗·弘历,生于生于康熙五十年,是雍正也就是当年的雍亲王胤禛的第四个儿子。据说康熙帝第一次在雍亲王府看见只有十岁的弘历时,只觉此子天资聪颖,定能有大作为。因此将有效的弘历带入宫中,留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康熙帝极为重视这个孙子,对于他的宠爱远超其他子孙。后来雍正继位后,在雍正元年就将书有立弘历为继承人的密诏,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然而这个从小就极受祖父、父亲重视的皇子,其身世却一直以来受到各路的质疑。特别是清亡之后,各种野史、评说、传说层出不穷。大多数都说乾隆并不是雍正帝妃的儿子,而是一个汉人汉女之子。那么这位为大清带来盛世的帝王,他的母亲到底是谁呢?

《清实录》记载,其父为雍正帝胤禛,母亲是四品典仪凌柱之女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后来的孝圣宪皇后。《甄嬛传》里的甄嬛,其原型就是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钮祜禄是满洲大姓,但是到了凌柱这一代后,已没落至极,与平民无异。因此乾隆的母亲在为秀女时,被指给雍正,只得了一个格格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钮祜禄氏,为什么明明是名门之后,却只做了一个低阶侍妾的原因。因此钮祜禄氏初始在雍王府其实是不怎么显眼的,直到后来生了弘历,才被抬为侧福晋。

后来弘历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雍王初侍康熙帝,宴于牡丹台,康熙帝见皇孙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甚至有一次次康熙带着弘历去打猎,康熙用枪击中一头熊。熊倒地却还没有完全咽气,康熙为了让弘历初次打猎就享受猎获熊的美名,便叫弘历上前将熊射死。哪知弘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动作,康熙正想开口催促。就见熊忽然立起。康熙大惊,忙发枪将熊击毙。而小弘历在马上控辔自若,丝毫没有惊慌。康熙进帐后对诸皇妃评论说:“此子命相贵重,将来福量要超过我!”后来见着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连连说到,你是有大福气的人。

此事过后弘历越发受康熙器重,而胤禛对钮祜禄氏的宠爱,也越加深重。后来乾隆逝世,雍正继位,封钮祜禄氏为熹妃,后又晋为熹贵妃。

乾隆帝继位后,尊钮祜禄氏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钮祜禄氏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六岁。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康熙帝说乾隆母子两人福缘深厚,一点也没错。母子两人,一个活到八十六岁,一个活到八十八岁,这在古代都是高寿。

对于乾隆的身世,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就是乾隆是浙江海宁陈阁老夫妇的儿子。据说是因为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与陈家交好,后来有一天雍正的皇子妃和陈夫人同日生产。雍正命陈家将孩子抱来给他瞧瞧,就将自己的女儿和陈家的儿子做了对换,这被换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帝。

还有人说,乾隆的母亲是热河丑女,因雍正在那儿打猎的时候,因为鹿血药性,而与此女春风一渡。等到太后知晓时,此女已生下了乾隆皇帝。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弘历是雍正与皇太后的使唤丫头在承德避暑山庄时的私生子。弘历就出生于一座小草屋中,生后不久,其母就被秘密处死。

不管民间有多少种流传的传说,但若是仔细推敲,都经不起考验。因此种种说法,皆不可信。乾隆的许多遗世著作中,都有能说明其身世的作品。如:“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也就是说他是生在雍王府东厢房。《实录》和《圣训》里写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因此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乾隆帝的的确确是钮祜禄氏所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齐桓公的妻子是谁儿子是谁

当初齐桓公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却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于是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称霸天下。如果齐桓公没有任用管仲,齐国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还真是令人玩味。

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在最后“一匡天下”,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随着而来的是万古的芳名和丰功伟绩,然而遗憾的是,齐国的霸业未能持久。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活着的时候很伟大高高在上,死的时候却很凄惨。齐桓公就是那么一位。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

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留在了自己身边辅佐自己,而鲍说牙呢也被齐小白看重,拜其为军师。两位至交,各自辅佐一个君王,都很卖力。可是这王位始终是攥在哥哥齐襄公手里,齐襄公也总是怀疑,两个弟弟要和自己争夺王位,便想设计把二人除掉。听闻消息的二人,赶忙带着各自的师傅出逃,公子纠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回到了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成为齐国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孙无知又成为了宫廷内乱的牺牲者,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鲍叔牙、管仲为自己辅佐的公子谋划,都想趁着国内内乱回国即位,为了争取时间,管仲拦截公子小白的时候,用箭射杀他,齐桓公应箭倒地,管仲以为除掉了齐桓公,便不慌不忙回鲁国将公子纠送往齐国即位。当他和公子纠来到齐国时,却被告知齐国新君主就是齐桓公。而齐桓公杀掉了公子纠之后,却唯独把管仲留下来了,不仅没有加害于他,还重用管仲为相,得益于这个“仇人”,齐国的国力恢复得很快,并迅速在各诸侯国中崛起。

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导下,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尤其注重经济的发展,“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抓住了经济,就抓住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实质。接着任用贤才,发展政治“作内政而寄军令”,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同时顺应时势,“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肥瘠征税,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尊王攘夷”可以说是齐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逐渐失去了对众诸侯的管束能力,但是天下仍有周天子共主的思想,齐国如果贸然征伐蛮夷,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反感,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尊王”而“使天下莫敢不听”,“攘夷”,拉拢收买弱小诸侯国既减少了争霸的阻力,又使齐桓公威名大震。齐国凭借着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最后成为了春秋各诸侯国的老大,但齐桓公晚年失去了管仲、鲍叔牙等良臣,开始听信奸臣之言,最后被活活饿死。

史书记载:桓公好内,多内宠。在朝堂上一本正经的齐桓公,其实也是个好色之人,有三位夫人和很多宠妾,其中周王的女儿王姬、徐姬和蔡候的妹妹蔡姬都没有子嗣,他的宠妾们倒是为他生了还几个儿子,随着齐桓公的去世,他的儿子们又上演齐桓公和公子纠曾上演过的戏码 ,为了即位而自相残杀。长卫姬生公子无亏(武孟),公子无亏于齐桓公死后曾被立为齐侯,做了几个月的齐王就被杀掉了。齐桓公的诸子共统治齐国四十余年。桓公之子不止以上说的六人,《左传·僖公二十六年》记载,齐桓公有七个儿子去楚国做了大夫。齐桓公后,盛极而衰的齐国一度沉寂,直至被田氏齐国所取代。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在齐襄公死于宫廷内乱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两人争夺王位。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称之为“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最终成就了春秋霸业。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形容齐桓公的春秋霸业的,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齐桓公称霸,其实不仅仅只是时机的问题,他能够成功还得益于大批贤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但这位英雄在其光辉的表面之下,又隐藏着很多虚伪、矫饰的东西。齐桓公好酒、好色、好游乐,其实这也没什么。齐桓公在治国上靠管仲,成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在霸业成就后,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 ,让齐桓公有点飘飘然,他开始纵情声色,竖貂、易牙、开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却十分得宠。当管仲重病卧床时,就曾告诫过齐桓公,不能让这三个人留在宫中,一定要驱逐这三个人。

齐桓公在管仲死后,也下令驱逐三人出宫,但是时间一久,觉得少了这三个人生活都没有了乐趣,便又召集他们回宫。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摆布,这些小人就在宫里为所欲为,并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供太监出去给齐桓公喂食,最后索性也不管这个糟老头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他一死宫内争斗纷纷,死后很久都没人搭理齐桓公的尸体,很多天后才处理齐桓公的尸体,那时候,齐桓公的尸体已经腐烂并且爬满了驱虫,恶臭难闻。听信小人、重用小人,这便是齐桓公现象。

抛开齐桓公后期的昏庸不说,在前期他还是比较称职的一个君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细分析下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齐国是个大国,“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占据有利地位的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富庶之国。当然,自身条件再优厚,也只是为称霸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并不能成就大业,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优点,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齐桓公选贤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使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管仲的重商政策,无疑是各国改革里难能可贵的做法。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十二个实干派政治家,他主张改革以 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国家发展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于齐国。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扫清了内部发展的障碍,齐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国外。

当此之时,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各国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为了打破这个思维,要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 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为自己的讨伐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并在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连周王室都要忌惮齐国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号成功喊出后,齐桓公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九合诸侯”、“平定蛮夷”,最终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管仲拜相这一点可看出齐桓公的容人之量,内政外交又看出齐桓公的过人之处,齐国能够称霸不无道理。

标签: 五千年 历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yuyan/lishi/mx1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