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語文 >

傷仲永閱讀答案

傷仲永閱讀答案

在各領域中,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傷仲永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傷仲永閱讀答案

傷仲永閱讀答案1

文言文閱讀。(2分)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並自為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小題:找出文段中的一個通假字,並注音釋義。(2分)

( )通( ) 注音:( ) 釋義:( )

小題2:解釋詞語(2分)

①傳一鄉秀才觀之 ______ ②指物作詩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______④或以錢幣乞之 _____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小題4: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麼?(2分)

小題5:聯絡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參考答案:

小題:“扳”通“攀”,pān,牽,引

小題:①觀看,觀賞。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小題:略

小題:表明其家庭絕無詩禮的薰陶。

小題:人的才能並非一世不變,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小題: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通假字。通假字的讀音一般都讀通的那個字的音。

小題: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即可,有時還要注意詞語的.特殊用法。

小題: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實重點詞語的能力,不能遺漏,同時要與上下文連貫,有時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同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字。

小題: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文章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主要是為了突出方仲永的人物形象的。

小題: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結合文章對方仲永的描寫來分析道理即可。

傷仲永閱讀答案2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指出加粗詞在句中的意思。

(1)父異焉 異__________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意__________

(3)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________

(4)令作詩 令__________

2.選文中有一個通假字,_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翻譯句子。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眾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異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異”。仲永自身的“異行”,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親“不使學”的`原因是什麼?其具體做法又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對……感到詫異;(2)內容;(3)把……當做賓客;(4)讓

2.扳;攀;牽引

3.(1)從此,措定事物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華已經消失,成為一個普通人了。

4.一異在五歲時忽啼求書具.二異在不學而能書,三異在不學而能詩,四異在方仲永決不是偶爾能寫首詩,而是“指物作詩立就”並且“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仲永的父親“不使學”是因為“利其然”也,其作法為“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閱讀答案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入,得為眾人而已耶?

【小題1】《傷仲永》選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題2】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①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 ②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 ④明道中,從先人還家( )

【小題3】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小題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個人原因是:

【小題5】最後一段的議論意在說明什麼道理?(2分)

答案

【小題1】《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題1】①對……感到詫異;②通“攀”,牽,引;③以賓客之禮對待 ④這裡指作者死去的父親。

【小題1】略

【小題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小題1】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傷仲永閱讀答案4

【甲】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王安石《傷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1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無以明志 ( )

20、翻譯下列句子。(2分)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譯文:

21、兩文關於學習所持觀點的相通之處是什麼?其根據(或理由)各是什麼?(3分)

共同觀點相通之處:

根據(或理由):

 參考答案:

19、①感到驚異 ②沒有用來(的方法或途徑)

20、①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它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

②用寧靜修養身心,用儉樸培養品德。

21、觀點:要靠後天持恆不懈,否則難以成才。

根據或理由:甲文:父親醉心於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廢學業;乙文:示例: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頑強意志就無法成就學業。

傷仲永閱讀答案5

文言文比較閱讀(15分)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 司馬光,宋哲宗時宰相,嘗主編《資治通鑑》,為一時之名臣。其幼時患①記憶不若人,眾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獨閉門不出,俟②能諷誦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④,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注]①患:擔心 ②俟sì:等待。 ③諷誦:出聲誦讀,抑揚頓挫地誦讀。

④ 博聞強志:形容見聞廣博,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2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賓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眾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嘗主編《資治通鑑》________________

(4)及長,遍覽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譯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3分)

____

23.方仲永從五歲起就能“指物作詩立就”,可到十二三歲時卻

(用自己的話作答),到了二十歲時居然 (用自己的話作答)。作者運用的

___________表現手法,有力地表現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3分)

24.試比較仲永與司馬光兩人的'不同經歷,並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5分)

____

參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較閱讀(15分)

21.(4分)(1)以賓客之禮相待 (2)消失 (3)曾經(4)等到……的時候

22.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23.讓他作詩,沒有傳聞的那麼有才華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樣了(才能消失)、對比。(3分)

24.仲永天資過人,但因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眾人矣” (1分);司馬遷幼時擔心自己的記憶不如別人,於是勤奮學習,結果“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2分)。可見,一個人能否成才,天資不是決定因素,後天的學習才是關鍵。(2分)。

傷仲永閱讀答案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馬鞍,倒立馳騁。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幹。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於北魏,入為平齊百姓。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註釋】①露布:公開的文告

小題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泯然眾人矣(消失)B.稍稍賓客其父(客人)

C.尋復南奔(不久)D.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責備)

小題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並自為其名為崔道固城局參軍

B.不能稱前時之聞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C.自是指物作詩立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

D.於舅家見之與道固俱降於北魏

小題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2)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

小題4:從方仲永失敗和傅永成功的例子中,你可以得出什麼道理?(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B

小題2:C

小題3:(1)父親認為他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到同縣的人家裡去四處拜訪,不讓他學習。

(2)有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他卻不能回覆。

小題4:不管有沒有天賦,後天教育都是極其重要的。強調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小題1:

試題分析:賓客:把……當作賓客。

小題2:

試題分析:A項中的'為:題寫;作為。B項中的之:的;代詞。C項中的自:從此。D項中的於:在;向。故選C。

小題3: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注意1句中的“利”“扳”“環謁”的意思。2句中“書”的意思。

小題4:

試題分析:從二人的最終結局看,成就的高低與天資沒有關係,後天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傷仲永閱讀答案7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詞的意思。(3分)

(1)指物作詩立就 (2)稍稍賓客其父 (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

小題2: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2分)

小題3:下列句子,屬於正面描寫的有 ,屬於側面描寫的有 (2分)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B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觀者E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F父異焉。參考答案:

小題1:完成 把…..當做賓客 拜訪(每點1分,共3分)

小題1:從此能指定題目叫他作詩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2分)

小題1:ABC DEF (2分)

小題1: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詞語的釋義掌握要具體、精確。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

小題1:直接來描寫方仲永的句子為正面描寫人物有ABC;間接描寫的有DEF。

傷仲永閱讀答案8

傷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不曾認識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哭著要它們.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的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這首詩把贍養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請他父親去做客,還有的人用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才能已經)已經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遠遠地超過有才能的人.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則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一、詞解

1.隸:屬於

2.世隸耕:世代從事農業生產;

3.未嘗:不曾;

4.求:要求

5.異:對……感到奇怪

6.借旁近:從鄰居那裡借來;

7.與:給;

8.書:寫;

9.為:題寫;

10.以……為意:把……作為詩的內容;

11.觀:欣賞;

12.自是:從此;

13.是: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漸漸;

17.或:有人;

18.賓客:用賓客之禮相待;

19.邑人:同縣的人;

20.乞:求取,這裡指花錢求仲永提詩;

21.利其然:貪圖這樣(以此有利可圖);

22.扳:通“攀”,牽,引;

23.環謁:到處拜訪;

24.使:讓;

25.從:跟從;

26.稱:相當;

27.聞:聽說;知道

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華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29.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31.通悟:通達聰慧

32.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33.固:本來.

34.文理:文采和道理.

35.利:以……為利.

36.可:值得.

37.秀才:這裡指一般學識優秀的士人.

38.謁:拜訪.環謁:四處拜訪.

39.書具:寫字的工具,指筆、墨、紙、硯

40.異焉:對此(感到)奇怪

41.彼其:他

42.賢:勝過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44.自:回到

45.金溪:地名,現在江西金溪

46.嘗:曾經

二、句解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譯:父親感到十分奇怪,從鄰居那裡借來給仲永.

2.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譯:並且自己在詩上題寫上了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與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為主題.

3.自是指物為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從此只要別人指定東西就能寫詩,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觀賞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同鄉人感到奇怪,漸漸用賓客之禮款待他父親;有人還用錢來求取仲永的詩.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譯:父親認為這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鄉人,不讓他學習.

6.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不能與以前所聽說的相符合.

7.泯然眾人矣!

譯:完全成為平常人了.

傷仲永閱讀答案9

文言文比較閱讀。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司馬光,宋哲宗時宰相,嘗主編《資治通鑑》,為一時之名臣。其幼時患①記憶不若人,眾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獨閉門不出,俟②能諷誦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④,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注】①患:擔心。②俟sì:等待。③諷誦:出聲誦讀,抑揚頓挫地誦讀。④ 博聞強志:形容見聞廣博,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 稍稍賓客其父_______________

(2)嘗主編《資治通鑑》___________

(3)及長,遍覽古籍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傷仲永》一文運用了________表現手法,有力地表現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4、試比較仲永與司馬光兩人的不同經歷,並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以賓客之禮相待;(2)曾經;(3)等到……的時候

2、更努力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績,這是一生不能忘記的(道理)。

3、對比。

4、仲永天資過人,但因其父“不使學”,最終“泯然眾人矣”;司馬遷幼時擔心自己的記憶不如別人,於是勤奮學習,結果“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志”。可見,一個人能否成才,天資不是決定因素,後天的學習才是關鍵。

(意思對即可)

傷仲永閱讀答案10

(甲)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乙)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5.請用“/”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每句劃一處)(2分)

①餘 聞 之 也 久 ②非 復 吳 下 阿 蒙

6.下面加點詞詞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賓客其父 窺鏡,謂其妻曰

C.蒙辭以軍中多務 未嘗稍降辭色 D.結友而別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釋下面加點的詞。(3分)

①不能稱前時之聞 稱: ②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翻譯。(5分)

⑴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3分)

⑵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題目是編者加的。請根據文意,另選角度為乙文擬一個題目,並說明理由。(3分)

答案

5.(2分)餘聞之也/久 非復/吳下阿蒙

6.(3分)B(A項代詞/助詞,提賓標誌 B項代詞 C項推託,藉口/言語 D項表順承/錶轉折)

7.(3分)相當,符合 牽,拉(或 “通‘攀’,牽,引”) 重新

8.(5分)⑴(3分)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賞)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觀”各0.5分) ⑵(2分)我哪裡想讓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啊!(答“我難道……嗎”也可)(“豈”、“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呂蒙讀書 乙文主要講的`是呂蒙在孫權的勸勉下發憤讀書、長進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魯肅識人 乙文主要是從魯肅的角度闡釋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擬題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從孫權角度作答最多隻得2分)

傷仲永閱讀答案11

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的`題。

【甲】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範宣學①,視範所為:範讀書亦讀書,範抄書亦抄書。惟獨好畫,範以為無用,不宜勞思於此。戴乃畫《南都賦圖》,範看畢諮嗟②,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注】①戴安道就範宣學:戴安道和範宣均為我國晉代名人。②諮嗟:讚歎。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①賢於材人遠矣 賢: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勞思於此 勞思: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②範看畢諮嗟,甚以為有益,始重畫。

譯文:

3.【甲】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天資非凡最終“泯然眾人矣”的例項,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則直接寫出了戴安道和範宣師生之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

參考答案:

1.①勝過、超過 ②勞神,費心思

2.①能夠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意思是比普通人還要不如)

②範宣看後讚歎不已,認為大有益處,這才開始重視繪畫。

3.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虛心學習,相互切磋。

傷仲永閱讀答案1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字。(3分)

(1)指物作詩立就( ) (2)或以錢幣乞之( )

(3)餘聞之也久 ( )

【小題2】、下列句中加點的“之”的用法與其它句不同的是( )(3分)A.不能稱前時之聞 B.餘聞之也久C.於舅家之見 D.邑人奇之

【小題3】、翻譯下面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2)、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

【小題4】、方仲永的才能變化經過了哪幾個階段?(4分)

【小題5】、讀完本文,你有什麼感受?聯絡自己的學習實際簡要回答。(不超過50字)(3分)

答案

【小題1】完成,有的.人,聽說

【小題1】A

【小題1】略

【小題1】三個階段:(1)五歲時,才能初露;(2)十二、三歲才能衰減

(3)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小題1】聯絡“天資”和“後天教育“來談即可

解析【小題1】解釋詞語,可以聯絡句意。就:完成,之:代詞,有的人。久:時間長

【小題1】A、不能稱前時之聞 (助詞,的) 其他三項為代詞 。

【小題1】翻譯的原則:以直譯為主,能直譯的一律直譯,實在不能直譯的才能意譯。字字落實,每一個詞語都有與之對應的譯文。

【小題1】文中有時間詞語。三個階段:(1)五歲時,才能初露;(2)十二、三歲才能衰減

(3)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小題1】聯絡“天資”和“後天教育“來談即可,注意聯絡自己的學習實際。

傷仲永閱讀答案13

文言文閱讀理解與探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紋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異: )

(2)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書: 為: )

(3)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賓客: )

(4)父利其然也 (利: )

2翻譯下列句子

(1)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紋理皆有可觀者。

(2) 泯然眾人矣

3.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借 旁 近 與 之,即 書 詩 四 句,並 自 為 其 名。

(2)其 詩 以 養 父 母、收 族 為 意。

(3)父 利 其 然 也。

(4)餘 聞 之 也 久。

4.聯絡上下文回答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5.從方仲永的遭遇來看,你得到什麼啟示?

參考答案:

1.①感到······驚奇、以······為奇②題③以賓客之禮相待④相當2.①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②完全如同常人了3.①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②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④餘聞之也/久4.①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5.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傷仲永閱讀答案14

①.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②.李賀作詩

(李賀)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當時著名文人)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拿起、提起)筆輒就如素構(早就構思好的),自目(擬題目)曰《高軒(車子)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帶著小僮僕。奚,xī),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母)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小題1】從這兩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與李賀的共同點是:-------------------------------------(2分)

【小題2】仲永的最後結局是“泯然眾人矣”,而李賀則成了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們童年時期的相同點和成年後的不同結果,給你的啟發是: --------------------------------------------------------------(4分)

【小題3】將下列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稍稍賓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3)是兒要嘔心乃已耳。--------------------------------------------------------------

【小題4】《李賀作詩》選段中與《傷仲永》選段中“指物作詩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2分)

答案

【小題1】他們小時都很聰明。(意思對即可給分)

【小題2】回答要點: (1)後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環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兩點,只要答對一點即可得滿分,能從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小題3】(1)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或:漸漸地以賓客之禮接待他父親;或:漸漸地以他父親為賓客。(2)那詩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這孩子要嘔出心才會停止!

【小題4】援筆輒就如素構。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審題後要注意,仲永與李賀的相同點都體現在小時候,即仲永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李賀“七歲能辭章、援(拿起、提起)筆輒就如素構(早就構思好的),自目(擬題目)曰《高軒(車子)過》”,由此可知,兩人小時候都很聰明,有很高的天賦。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要在審清題的基礎上,在文言文中提取出相關資訊,然後根據理解用切題的概括性語句準確作答。

【小題2】試題分析:仲永的最後結局是“泯然眾人矣”,而李賀則成了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從文章中可知,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不使學”,而李賀則是因為“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帶著小僮僕。奚,xī),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終成大詩人。由此可見,仲永缺少了後天的努力,當然這與他的父親“不使學”有很大關係。因此,我們從中可得到如下啟發,後天努力、家庭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表達能力。

點評:啟示要根據文章內容、主題、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來整體感知的。兩篇文章加以比較的,要在比較中找到原因,由此得到相關啟示。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稍稍、賓客”“文理” “是”等。“稍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比較固定,應譯為“漸漸,慢慢地”“賓客”在句中是活用詞,應譯為“以……為賓客”,“是”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代詞用法,譯為“這”。理解了關鍵詞的意思,然後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

點評: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語句的翻譯一般有兩種方法,直譯和意譯,會考時常採用直譯。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外的文言語句翻譯時,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小題4】試題分析:首先理解“指物作詩立就”的意思,即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這句表現了仲永才思之敏捷。《李賀作詩》選段中具有同樣意思的即“援(拿起、提起)筆輒就如素構(早就構思好的)”.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點評:要在審清題的基礎上,結合對文言文大意的理解,把正確的語句從原文中提取出來,注意千萬不要找錯了文章,這樣會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傷仲永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文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小題1】下列各組中,劃線詞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3分)A.從先人還家/衣錦還鄉/ B.或以錢幣乞之/徐噴以煙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還自揚州 D.泯然眾人矣/眾人拾柴火焰

【小題2】翻譯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譯:

【小題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兒童最後成為一個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小題4】對文章內容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3分)A.方仲永家裡世世代代都是種田的,他長到十二三歲的時候父親每天都拉著他的手去拜訪同縣的人。B.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其父貪圖小利,目光短淺。 C.方仲永剛開始寫詩時,不僅才思敏捷,反應極快,而且他的詩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D.課文最後一段的議論說明了“要想成才必須接受後天的教育”這樣一個道理

答案

【小題1】D(3分)

【小題2】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3分)

【小題3】不使學,其受於人者不至也。(3分)

【小題4】A(3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A項中“還”都是“返回”的意思;B項中“以”都是“用”的意思;C項中“自”都是“從”的意思;D項中“眾人”一為“平常之人”一為“很多人”。

考點:古文一詞多義辨析

點評:本題不難,皆是常見文言字詞。古文中,字詞義的.變化較多,有一詞多義,有活用,有古今異義,理解古文字詞裡在注意這些語言現象。

【小題2】

試題分析:“自是”:從這;“就”:完成;“其”代仲永所作之文;“文理”指文采與道理;“可”:值得;“觀”:欣賞。

考點:古文翻譯

點評:本題不難,句子簡單,易於翻譯。古文翻譯,要注意三點,詞義,句式,語氣,詞義要準確,注意古今義的變化,句式要調整,符合現代語言習慣,語氣要譯出,要符合句子表達的情感。

【小題3】

試題分析:作者在講述了方仲永的故事後,分析了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指出其聰明是上天給他的,而後續的知識累積必須受教於人,這點仲永沒有做到,這就是作者所說“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的意思。

考點:理解文意,概括要點

點評:本題不難,作者的觀點非常明確。閱讀古文,在理解文意方面,不僅瞭解作者說了什麼,更要了解作者為什麼這樣說,體會作者的思想,受之啟發和教育。

【小題4】

試題分析:文中說到仲永四歲就會寫詩,父親就拉著他到同鄉家去“賣文”,到了十二三歲時才智耗盡,與一般人一樣了,所以A的表述是錯誤的。

考點:文意理解

點評:本題不難,文章故事簡單易懂。對於古文內容的理解,先還是要梳通文字,把語句的意思看懂,才能深入到文章中理解其中的含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yuwen/807j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