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裡,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1

我於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於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於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

一、生活的意義;

二、心靈與肉體;

三、自卑感和優越感;

四、早期的記憶;

五、夢;

六、家庭的影響;

七、學校的影響;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預防;

十、職業;

十一、人及其同伴;

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於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瞭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我來說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說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麼我希望今後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說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後生活中的活動範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後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並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並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範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係,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麼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瞭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後,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並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絡,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閱讀,藉助這樣的書籍瞭解和幫助學生。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2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後就不斷地跟她說,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不是你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裡,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後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於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著幹”,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們往後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遊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後她必須擴大並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並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說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後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3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說,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係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由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於和他人合作的專案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為人,由此來看,這個觀點並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於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於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為一個優越感大於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慾會強於一般人,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於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於自卑的人和過於自負的`人對於社會來說,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於成熟,第二性特徵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於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於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後想要獨立的願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為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說了這麼多,個人認為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為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為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說:

反思日常生活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於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由於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闆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由於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讚,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麼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為,最後,富蘭克林成為了美國的開國元勳,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為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由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於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說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由於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並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於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援和鼓勵,因為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4

阿德勒一生著作豐富 ,而此書著成於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 1 9 3 2年 ,書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

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 ,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 ,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 ,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因此 ,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 :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 ,甚至是不正確的 ,因為 “意義 ”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屬於私人的意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意義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時才有存在的可能 。只對某個人意味著某些事情的東西實在是毫無意義的 。

對於個體的人來說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於職業 、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 。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所作出的反應 ,都清楚地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

生活的意義在於為團體貢獻力量 ,在於對別人發生興趣以及互助合作 。

每件記憶都是值得紀念之物 。

預見運動的方向是心靈最重要的功用 。所有心理上的錯誤 ,都是選擇動作方向時的錯誤 。

心理學的領域是 :探討個人各種表情中的意義 ,找尋瞭解其目標的方法 ,並以之和別人的目標互相比較 。心理學研究的是個人對他身體印象的態度 ,我們現在可以開始討論人類心靈之間的巨大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個體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 :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瞭解 。在個體心理學中 ,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 ,是統一的心靈 。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 ,他們的目標 ,他們努力的方向 ,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 。迄至目前 ,我們所擁有的瞭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 ,就是觀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

我們說過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 ,個人正忙著構造他心靈的整體性 ,並在他的心靈和肉體間建立起關係 。他利用由遺傳得來的材料和從環境中獲得的印象 ,並將它們修正 ,以配合他對優越感的追求 。在第五年結束時 ,他的人格已經成形 。他賦予生活的意義 、他追求的目標 、他趨近目標的方式 、他的情緒傾向等等 ,也都已經固定 。以後它們雖然也可能改變 ,但在改變它們之前 ,他必須先從兒童期固定成形時所犯的錯誤中解脫出來 。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現都和他對生活的解釋互相配合一樣 ,現在他的新表現也會和他的新解釋密合無間 。生活的意義是在生命開始時的四五年間確定的 。

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凌駕於他人之上的人 ,我們不得不懷疑 :在他背後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消除的自卑感存在 。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千萬種 ,也許我能夠用三個孩子初次被帶到動物園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 。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面時 ,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後 ,全身發抖地說道 : “我要回家 。 ”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 ,臉色蒼白地用抖動的聲音說道 : “我一點都不怕 。 ”第三個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 ,並問他的媽媽 : “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 ”事實上 ,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 ,但是每個人卻都按照他自己的生活樣式 ,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他的感覺 。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 ,它一定會使他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即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 ,即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處境 ,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 ,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 ,只是他所採用的方法卻不能對他有所助益 。他的目標仍然是 “凌駕於困難之上 ” ,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 ,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同時 ,他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 ,因為造成自卑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 ,問題也依舊存在 。他所採取的每一步都會逐漸將他匯入自欺之中 ,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 。如果我們只看他的動作 ,而不設法予以瞭解 ,我們會以為他是漫無目標的 。他給我們的印象裡 ,並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 。我們所看到的是 :他雖然像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覺得順當 ,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 ,他所有的舉動都帶有此種色彩 。如果他覺得軟弱 ,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裡去 。他不是把自己鍛鍊得更強壯 、更有適應能力 ,而是訓練自己 ,讓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 。他欺騙自己的努力只能獲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覺得無法應付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 ,他可能會變成獨裁的暴君 ,以此來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 ,但是他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 。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的自卑感 ,它們會變成他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 。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便能稱之為 “自卑情結 ” 。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 ,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 。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 :憤怒 、眼淚和道歉一樣 ,都可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 。由於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 ,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 ,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 。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面 ,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 。個人限制了他的活動範圍 ,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 ,而不是追求成功 。他在困難面前會表現出猶疑 、彷徨 ,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這種態度可以在對公共場所懷有恐懼症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 。這種病徵表現出一種信念 : “我不能走得太遠 。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裡 。生活中充滿了危險 ,我必須避免面對它們 。 ”

發現眼淚是駕馭別人最佳武器的孩子 ,會變成愛哭的娃娃 ,而愛哭的娃娃又很容易變成患有憂鬱症的成人 。眼淚和抱怨 — —這些方法我稱之為 “水性的力量 ” ( w a t e r p o w e r ) — —是破壞合作並將他人貶為奴僕的有效武器 。

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 ,它們是人類地位之所以增進的原因 。

個人的整個目標也是如此 :它的內涵不會在一種表現中表露淨盡 ,但是我們能從它的各種表現中認出它的廬山真面目 。有個在家裡非常聽話 ,可是卻顯得相當愚笨的男孩子 ,他在學校總是落於人後 ,在家中也顯得平庸無奇 。他有一個大他兩歲的哥哥 ,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樣式卻和他迥然不同 。他哥哥又聰明又活躍 ,可是生性魯莽 ,不斷惹麻煩 。有一天 ,人家聽到這個弟弟對他的哥哥說道 : “我寧可笨一點 ,也不願意像你那麼粗魯 ! ”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他的目標是在避免麻煩 ,那麼他的愚蠢實在是非常明智之舉 。由於他的愚蠢 ,別人對他的要求也比較少 ,如果他犯了錯誤 ,他也不會因此受到責備 。從他的目標看來 ,他不是愚笨 ,他是在裝傻 。

沒有學會如何瞭解兒童的人 ,是不可能瞭解成人的 。

除非實情被認為富有危險性 ,否則謊言便毫無意義 。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 。

他們所犯的唯一錯誤是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 。

在所有的心靈現象中 ,最能顯露其中祕密的 ,是個人的記憶 。記憶絕不會和生活的樣式背道而馳 。只要他的生活樣式發生了改變 ,他的記憶也會隨之改變 。他會記住不同的事情 ,否則他便會對他記得的事件給予不同的解釋 。記憶的正確與否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它們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們代表了個人的判斷 : “早在兒童時代 ,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了 。 ”或 : “在兒童時代 ,我便已經發現世界是這個樣子了 。 各種記憶中最富有啟發性的 ,是他開始述說故事的方式 ,以及他能夠記起的最早事件 。

我們大多數人應付生活的方式 。我們得到一種印象後 ,總是喜歡用它來解釋其他事情 。我們經常發現 :當一個人討厭某件事物 ,而要找出這種厭惡的理由時 ,他通常會從他的`經驗中挑選出某些東西來作為解釋 。

當我們聽到懶散的孩子時 ,我們總可以找到有某個人習慣於幫他收拾東西 。當我們聽到怕黑暗和怕孤單的孩子時 ,我們總可以找到某一個經常在注意他 、撫慰他的人 。

每個自殺案件都是一種譴責 。

假如下雨了 ,你該怎麼辦 ?你只能打把雨傘或坐計程車 ,想要和雨反抗或壓過它都是沒有用的 。

據我所知 ,解釋夢的理論只有兩種是容易為人瞭解而且也合乎科學的 。這兩種聲稱要了解夢並解釋夢的學派 ,是心理分析的弗洛伊德學派和個體心理學派 。在這兩者之中 ,可能只有個體心理學者才敢說他們的解釋是完全合乎常識的 。

夢的目標是它所留下來的感覺 。夢的工作就是應付我們面臨的難題 ,並提供解決之道 。每一個夢都是自我陶醉和自我催眠 ,它的全部目的就是引起一種讓我們準備應付某種問題的心境 。在其中 ,我們會看到和個人日常生活完全相同的人格 。此外 ,我們還會看到他在心靈的工作中 ,彷彿正準備著他將在白天運用的各種感覺 。

很少有人沒有做過由高處摔下的夢 。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它表示這個人的心靈保守並擔心遭受失敗 ,而不是全心全力要克服困難 。

當然 ,有些危險是真實的 ,但是把一個人弄得膽小如鼠 ,是不能幫助他應付危險的 。

決定孩子行為的 ,並不是他的經驗 ,而是他從經驗中獲得的結論 。

在個體心理學中 ,我們不再關心著要找出害怕的原因 ,而是要分辨出它的目的 。

在不美滿的婚姻下長大的兒童 ,除非他們最初的印象被糾正過來 ,否則他們對婚姻會持有悲觀的看法 。即使是在成年之後 ,他們也會覺得婚姻註定是不幸的 。

沒有人喜歡受批評 ,但是假如一個人把逃避批評作為生活的中心點 ,那他跟社會的各種關係都會受到干擾 。

在金錢方面 ,我們應該特別強調 ,即使父親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 ,它仍然是家庭共有的 。父親絕不應表現得好像他在施捨 ,其他人則在收受 。在理想的婚姻中 ,由男主人提供家庭的經濟來源只不過是家庭成員間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 。有許多父親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為統治家政的方法 。在家庭中不應有統治者 ,應設法避免每一個能造成不平等感覺的機會 。每一位父親都應該瞭解 ,我們的文化過分強調了男性的優越地位 ,結果他的妻子在和他結婚之後 ,便深怕自己會受到貶抑而被置於低下的地位 。他不能只因為他的妻子是女性 ,不會像他一樣賺錢養家 ,便以為妻子不如自己 。無論妻子對支援家庭的經濟來源是否出過一臂之力 ,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和諧的 ,那麼由誰賺錢養家或誰來承擔做家務 ,都不應成為問題 。

不能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便是錯誤的教育 。

有許多婦女仍然利用 “告訴爸爸 ”作為強迫孩子們服從的手段 ,這些孩子對男性在生活中的地位會作何感想 ?

在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之中 ,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就是讓他們知道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位 ,在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類和朋友 。

爭執是無法使人心悅誠服的 。

大部分的兒童在班上不同的各學期間 ,大致會保持相同的名次 。他們總是名列第一 ,或排在中間 ,或居於人後 。這顯示出他們為自己訂下的限制 ,他們的樂觀程度 ,以及他們的活動範圍 。

孩子會了解自己器官功能作用的程度 ,他會依照他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來限制自己的發展 。

現在 ,有許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也認為性格中有遺傳成分的信念只能稱為迷信而已 。在每種不平凡的能力後面 ,我們所看到的 ,並不是異乎尋常的遺傳 ,而是長期的興趣和訓練 。

還有些孩子一向不願意登上領袖的位置 ,他們總是希望找一個領袖來跟隨 ,這個領袖就是肯收留他作為下屬的兒童或成人 。這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傾向 ,假如我們能降低這種卑順傾向的話 ,我一定會覺得非常高興 。如果我們不能消除它 ,這種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將不能居於領袖的地位 ,依照他們的意願 ,他們會選擇小職員的職位 ,從事一些每一件事情都已經被人預先安排好的例行工作 。

憂鬱症患者還有以自殺作為報復手段的傾向 ,因此醫生第一件要注意的事 ,就是避免給他們自殺的藉口 。我自己解除這種緊張的方法是向他們建議治療中最重要的規則 : “不要做你不喜歡做的任何事情 。 ”這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是我相信它牽涉到整個問題的基礎 。

我們對於一個 “人 ”的所有要求 ,以及我們能夠給他的最高榮譽 ,就是他必須身為良好的工作者 ,所有其他人的朋友 ,和愛情與婚姻中的真正伴侶 。一言以蔽之 ,他必須證明他是人類的一個良好的同伴 。

“愛情 ,以及其結果的婚姻 ,都是對異性的伴侶最親密的奉獻 ,它表現在心心相印 、身體的吸引 ,以及生兒育女的共同願望中 。我們很容易看出 ,愛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一面 ,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兩個人的幸福 ,而且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 ”應把愛情和婚姻當做是一種社會工作 ,當做和天堂一樣是錯誤的 ,把結婚當做是戀愛史詩的終結也是錯誤的 。

沒有人能夠心平氣和地忍受卑下的地位 。伴侶們必須是平等的 ,人們只有在平等的時候才能找出克服共同困難的方法 。

我們在考慮一個人是否適合於結婚時 ,經常都是看他是不是曾經在正常的家庭中受過訓練 ,以及看他對待父母 、兄弟姐妹的態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他在何處得到他對愛情和婚姻的準備的 。當然 ,我們知道 ,決定一個人的並不是他的環境 ,而是他對環境的估計 。他的估計是很有用的 。很可能他在父母的家中經歷過非常不愉快的家庭生活 ,但這也會刺激他設法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為美滿 。他可能努力讓自己為結婚做好準備 。我們不能只因為一個人有過不幸的家庭生活 ,便判斷他可能會失敗而拒絕他 。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5

之前整理書單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名為《自卑與超越》的書,於是我便順手將其加入“我的書單”裡,而今總算閱讀完畢了。每天我都會利用一點瑣碎的時間,在手機上翻閱著這本引發我好奇之心的書。

與此同時,我最近正在寫一篇虛擬故事,故事的內容也與自卑相關。談及“自卑”一詞,我想,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顆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麼,你是否在某個時候,因為自卑,整日胡思亂想過呢?你是否也在某個瞬間,因為自卑,羞於與他人說話?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為自卑,我們總表露出許多的“不敢”。

不敢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視著,也不敢在老師提問問題時踴躍舉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實的自己,抑或總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當然,這裡的“不敢”並非指“敢”恣意妄為的對立面,也不是說一個人敢胡作非為就是不自卑的.表現。恰恰相反的是,一個人越是為非作歹,不滿的心態越是在他們心裡作祟著。而那些不滿,多半源於自卑。

書中也說到,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由此可見,一個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許他的心裡正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自卑情結。

然而,想要跨過自卑這道坎,宛如攀巖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當我們到達了山頂之後,放眼一看,將會是一覽縱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對我們克服自卑心理也會有些許幫助。雖然我們無法將這樣的心理一併清除掉,但我們可以從此多一份警惕,不讓其一直干擾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

很多時候,自卑往往是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與負面情緒結合在一起,而後所帶來的將是不可預想的結果。

其實,在我看來,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採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因為,愈是逃避,就愈難以克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它。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把有自卑心的人當成異類來對待,畢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現卻是合乎情理的。誰都想做得很好,誰都想成為一個很棒的人,當別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時候,或者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我們往往會自卑起來。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話,從而循序漸進,日後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

拋開“自卑”談“優越”,倘若一個人自信過度,他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認為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讀過木心先生的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是: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讓自己持有過分的優越感。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6

對於《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而在我讀的過程中,重點思考了本書的第三章——自卑感與優越感。以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理解自卑感追求正確的優越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在個人心理髮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存在自卑感。每個人解決其自卑感的方式影響他的行為模式。許多精神病理現象的發生與對自卑感處理不當有關。

同時,為了理解自卑感的表達形式,阿德勒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三個小朋友,都是第一次到動物園去,他們站在獅虎山前,被獅子的威嚴嚇壞了。一個小朋友躲在媽媽的背後說”我要回家。“另外一個小朋友臉色蒼白全身發抖,但他站在原地仰著頭說:”我一點都不害怕。“第三位小朋友惡狠狠地蹬著獅子,問媽媽說:”我能向它吐口唾沫嗎?”這三個小朋友的行為其實都是自卑感的表現,只是形式不同。

自卑感的表達形式千萬種,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便可能以直接、實際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進環境——來使我們脫離這種感覺。沒有人能長期感受自卑之感,他一定會使自己採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改進他的情景,他仍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他們,只是他所採用的方法卻是不能使他有所進益。他的目標仍然是“凌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在設法克服障礙,反倒是一種優越感來自我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自卑感愈多,而自卑的情境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部都會逐漸將他匯入自欺之中。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感的人呢?如果我們認為認清: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行,那麼這件事情便不難。知道了這一點,我們便能設身處境,同情他們的掙扎。他們所犯得唯一錯誤時他們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無用處的一面。在每件人類的創作之後,都隱藏有對優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對我們文化貢獻的源泉。人類的整個活動都沿著這條偉大的行動線。然而,真正能夠應付並主宰其生活問題的人,只有那些在奮鬥過程中,也能表現出利人傾向的人,他們超越前進的方式,使別人也能受益。如果我們依這種正確的方向來對待人,我們便會發現:要他們悔悟並不困難。人類所有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是以合作為基礎的,這是人類種族偉大的共同點。我們對行為、理想、目標、行動和性格特徵的各種要求,都是他們應該有助於人類的合作。天才是人類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為和態度的某些方面,我們或許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們卻能從其生命的整個歷程中看出來他的合作和奉獻精神

一個人如果能夠有效地補償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發展。如果補償失敗,便會使人喪失信心和勇氣,意志消沉、沮喪、壓抑,甚至自暴自棄,形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我很認同阿德勒對自卑感形成的看法,孩童時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兒童發現自己的不足並通過一切實際行動來補足自己的自卑感,不論是模仿大人,還是獨立創造,在兒童時期就有了自己應對自卑的一套機制克服自卑,這種處世態度和方式決定和影響著每個人日後的成長方向。怎樣面對自卑,怎樣形成好的處理自卑的`方式,是一個人成長階段重要的經歷。

我認為,在一個人自出生就與社會建立起了一種聯絡,在自己的心裡就有對社會的認識和感知,另一方面,他會對自己有了認識,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卑感或“自卑情結”,重要的是,在這個成長經歷的過程中,父母,家人,老師,同學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父母正確的引導會讓一個人對自我有更積極的認識,幫助教導孩子有更好的與外界聯絡的方式,在父母的正確教育下會形成正確的應對自卑的方式。另外,老師,同學等周圍的人與父母一樣,在不同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方式,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消極的自卑情緒,甚至更不利於發展的影響。

自卑感在兒童身上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怎樣面對這個現實,怎樣處理好這個問題,除了自身因素外,家長老師等角色的引導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另外,我認為自卑感是有兩面性的,有其利也有其弊,有利的一方面是,這種自卑情緒會起到激勵的作用,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發現自身的不足,這時由身體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能促使人奮發圖強,力求振作,尋求合作,從而超越自卑,補償弱點。然而,若是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好的引導,這種自卑情緒就會成為摧毀一個人的原因,沒有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致使自己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不足,是自卑沒有正確的出路。

自卑究竟是好是壞,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是不是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消解它,利用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因素,生活環境的影響。每個人不同的自卑感,不同“追求優越”的天性,不同的補償方式,造就我們每個人獨特的人格特性,也決定了每個人的不同生活風格,這些個性化奠定了有可能超越現實的獨特性與創造性的基石,也即是接受人類傳遞的社會文化的同時,並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人與人間差異的原因。人們的自卑感(有意或無意)不斷的補償,而又不斷的發現新的自卑於是又向新的優越努力,自卑不息,超越不斷,終其一生,這也就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價值的所在,消除自卑追求卓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們上進和追求卓越的根本內在的需求和原因。

其實我說的這些只是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中所講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到網上搜一下,也可以去圖書館借,我覺得,真的對自己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能有好大的幫助,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麼做,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樣抓住根本,去改正自己,避免做傻事 。

我現在感覺,對每一個人來說,沒有所謂的錯事,因為對每一個人的意義來說,他所做的事都是對的,只不過那件傻事,是從一個錯誤的意義中產生,而改正那個意義,才是正途。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7

自卑與超越讀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計劃寫一篇讀後感,但是一直也沒有下筆。今天感謝馬校長定的“正面管教學校講師課程”的報名要求,讓自己定下心來把讀後感寫下來。

網上看過很多人的評價,我發現評價並不高,與我自己對這本書的評價嚴重不符。

我細想了原因,人生處在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能get到的知識點可能會完全不同。

當今社會太過於浮躁,阿德勒在開篇提到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奉獻與合作是人生的真諦,可能是讓很多人覺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自卑和超越》這本書的。

首先,他開篇明確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人生的真諦。

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老生常談。

但我認為,阿德勒在這裡有兩點與他人不同:首先開篇明確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接下來,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論證了這一論題:

正確的人生目標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美好;

合作與奉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備要素。

接下來,阿德勒開始向我們講述,家庭、學校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

為人父母,分別應該給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機會。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阿德勒認為的母親角色,與現代社會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覺得這本身並沒有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母親操持家務並不代表地位卑微,應該受到同樣的尊重。

很多的全職母親對於經營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於她們自身,而在於她們沒有受到該有的訓練,她們對於成為全職媽媽會面臨什麼,完全沒有概念,沒人提供知識的普及,更沒有提供科學的訓練。

對於學校,阿德勒還是從辦學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開了各種辦學亂象的面紗。

接著阿德勒描述了他認為的理想的辦學目標: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為人類的發展爭取共同利益的夥伴。

以這一目標為導向,阿德勒開始梳理教師的角色,師生關係的處理,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與奉獻精神。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因材施教,發掘潛能,教師將能收穫教學帶來的巨大的樂趣。

不恰當的評價與負面標籤可能會對孩子的發展設限。

接著阿德勒對青春期這一人生重要時期進行的分析。

這一時期不應是父母逐漸退席的時候。

早期養育的不當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於在青春期逐步發現並進行修補。

關於擇業、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給出了建議。關於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啟示。

因此,我認為,《自卑與超越》是為人父母必讀的一本書。

培養孩子是長期的過程。

沒有目標,我們就會在這條路上迷失自己。

而我們自己的迷失可能還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可會在他人生的初期就走錯了路。

前幾年開始流行的一句話: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我覺得需要重新省視。

這句話有很大的迷惑性,很多人把結果與目標混起來了,包括我自己。

於是,我們在過程中,逐漸喪失了目標,迷失了方向。

通過讀《自卑與超越》,我重新找回了:目標永遠是最重要的。

有了目標,才能制定方案,逐步實施,階段性回顧,調整方案。

結果與目標有差距是正常的,接受現在的結果,對標目標,調整方案,繼續前行。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8

這本書始終圍繞著人生的三大基本問題,即:職業,人際關係,婚姻。

我們始終要與社會產生聯結,而職業,人際關係和婚姻正是我們與社會產生聯結的一條紐帶。可以說,我們的人生也是圍繞著這三條主線來奮鬥的,當我們完全解決好這些事情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充分的學會了與人合作的能力,生活也將是非常有趣的。

阿德勒博士講: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社會!

超越自卑的唯一方法是:學會合作。

那什麼是自卑呢?自卑就是當某個人面對某個事情表現出無所適從的時候,這便是自卑情結。可以說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力量源泉,人一生的奮鬥都是在尋求優越感的征途中,超越自我,從而超越了自卑。

我們都在追求優越感,正確追求優越感,超越自卑的方式是合作。很可惜,有一類人把犯罪當成優越感的追求方式,他們想凸顯出自己的勇敢和強大,但是又不想與他人合作,所以只能用偷、盜、搶,或者以暴力使別人屈服方式,來使自己獲得優越感。

每個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也就導致每個人的行為模式,生活態度也都截然不同。總的來說,自卑是一件好事兒,是人人都會有的,只是我們每個人超越自卑的'方式不同,例如;逃避和退縮,單打獨鬥和自私自利。

毫無疑問我就是逃避和退縮的典型代表,在我面對一些使我自卑的問題時,我會變得無所適從,所以就採取了逃避這一令我舒服的方式。這恰恰證明了我沒有學會合作,所以我恐懼必須要面對的事情,逃避問題。

所以向各位強烈推薦這本曠世奇作,阿德勒博士所著《自卑與超越》。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9

《自卑與超越》的三條主線:社交、職業、、婚姻,也正是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所無法脫離的三個圈子。阿德勒說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這種意義因人而異。兒童從小就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繼而決定了他們對社會、對職業和婚姻的態度。

在《生活的意義》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種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兒童;二、被驕縱慣壞的兒童;三、被忽視的兒童。這三種孩子會賦錯誤的意義於生活。他們所形成的錯誤觀念也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逐漸滲透到社交、職業和婚姻中。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這樣的孩子會更容易犯罪;在對待職業方面,他們或許會將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總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們會因夫妻間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無法擁有美滿的.家庭。

從中,我們可以看見對生活的意義的正確理解是多麼重要,它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們怎樣使心靈擁有正確的思想,並使我們的肉體去正確地執行呢?書中,阿德勒多次提到“興趣”與“合作”。人類總習慣於把過多的興趣放在自己身上。現代的教育也證實了這點,人們太注重個人的成功,太強調我們能從生活中獲得什麼,而不是我們能付出什麼。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會對孩子說:“乖乖地把飯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飯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學校的教育中,教師會對學生說:“現在努力學習,將來你就可以考上大學,以後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說:“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社會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來實現你的人生價值。”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現在夫妻的離婚率是越來越高了,不否認,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確是個錯誤,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發現自己並沒從這樁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錢、歸屬感、共同的語言等),於是就決定了離婚。這些都可以說是我們把太多的興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們太在乎自己,而忽視了別人。把更多的興趣放在別人身上,但同時又不迷失自己,這與阿德勒所說的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學會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課。人類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緩解生活壓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會進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類得以繼續繁衍。這裡,我尤其認識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現代人的戀愛結婚自由有點讓人擔心,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更讓人憂慮。失敗的合作導致失敗的婚姻,失敗的婚姻有可能導致問題孩子的出現,問題孩子的出現便會給社會帶來不幸。而有著良好合作關係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摩擦,合作的結果是意見一致,並創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過父母間的種種不和,每場爭吵最終以提出“離婚”來結束,但之後,一方的退讓或雙方的商洽和互諒總可以是他們和好如初。我把它歸功於合作。之後,我查過他們的星座,雙子的父親和摩羯的母親並不適合,,我這一舉動似乎有點可笑。但是不管怎樣,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這種玄幻的說法,因為我父母的婚姻關係已經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祕訣之一。

相信掌握“將更多的興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學會合作”這兩個技巧的人類會更好地發展。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心得10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結。因為世上沒有完人,與他人相比,都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有自卑情結並不可怕,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會理性地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信心百倍的努力奮鬥,想法設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輝煌。有的人卻杞人憂天,自認倒黴,沉浸在對環境、對社會、對他人的抱怨中,封閉隔離自己,最後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結局。

當我們面對自卑時,該如何超越呢?該書作者奧地利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是社會的人,那就必須放到社會中去解決這些問題。給這種自卑賦予現實意義,並且把這種意義,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益處中。在付諸行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配合,為了這個意義共同努力奮鬥。這樣,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結,使得你的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

作者總結了制約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須適應地球環境,在地球的適應中生存。第二,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第三,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女關係的和諧發展是人類延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將其人生意義定義為為他人和社會謀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他人。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理好。並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

當下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僅憑一個人單打獨鬥很難勝任一項工作的完成。這就需要團隊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處處為他人著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間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誠、相互信賴,要有責任感。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侶和朋友。這種感覺,需要你要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而不願意受約束於婚姻,更不願意去為對方考慮。這樣的婚姻終將會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都是用我們的認知經驗和標準,經過大腦思維的過濾處理後作出的一種解釋,它不是一種客觀事實,而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都是人們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來感受出來的。其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一種解釋。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要永遠用快樂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對待你。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oexl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