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1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1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1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他寫的《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結。如果說全人類都感覺我們特別棒、特別優秀,那就不會出現各種發明創造,也不會有人類的進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無論你多熱愛,都不能把自己編織進去,否則就會是個多餘的線頭,會被無情的剪掉。關鍵是超越的方法是什麼呢?如果用錯了方法,結果會很糟糕。

有一類人,小時候受過傷害,自卑過,那他就特別想出人頭地。所以,當長大後,他會拼命賺錢,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甚至會傷害與周圍人關係。因此,社會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中,我們看到,趙德漢被抓時,滿屋子都是錢。他認為只要有了錢,才能彌補曾經的自卑。

還有一類人,被人欺負後很自卑,為了讓別人害怕他,他會去欺負別人,嚴重者甚至暴力犯罪。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暴力是自卑者已沒有有效方法去解決自卑問題時所選擇最簡單易行的超越辦法。

還有一類人,他認為自己做不好,所以總是讓自己得各種“病”,比如廣場恐懼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例如:有一個小夥子20多歲還尿床,檢查身體沒有問題,但就是克服不了,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長大,用這種方法去逃避對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錯了抗拒自卑的方法,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阿德勒說,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將自身的價值與社會的價值聯絡在一起,為社會解決問題、合作、關愛他人,來實現自身價值的`增長。讓自己感覺到對社會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過上安定與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給年輕的我們指明瞭一條人生之路,無論我們是上班族、創業者,還是自由職業者,我們都要時刻感受到與社會的連線。這樣我們才過得更有價值、更充滿幸福感。否則,賺得再多,升職再快,住房再大,內心永遠感覺空虛、寂寞。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很久之前就想讀這本書,但怕太專業,遲遲沒能翻來。走讀派卻偏偏在國慶大假期間,開了這本書的壓力讀書班,對於我這種一到週末和假期就完不成閱讀任務的人來說,著實有些為難。老毛說,試試?經過一番思想鬥爭,還是交了30元的押金,開始新一輪的讀書之旅。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榮格併成為心理學三巨頭。大學時選修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選修課,以為學了以後會給人解解夢,可當時也聽得雲山霧繞,理解不了到底講的`什麼,只記得授課老師患有腿疾,在輪椅上講授這門課。

後來慢慢了解到心理學也分了幾種流派,想著有機會可以深入瞭解一些,於是聽書時聽到了《自卑與超越》,就在搞活動時囤了這本書。

最近幾年,總有一些觀點,把人成年後的不當行為歸咎於童年時期的某個問題,而且讓人感覺這些問題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贊成部分觀點,但他更贊同的是,可以通過分析產生自卑的原因,通過訓練,實現自我超越。

第一章裡,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在於奉獻與合作。只有抱有開放態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與人合作,實現自我價值。第二章則告訴我們,要幫助和教育人,就要對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在這個環境下,對人生進行選擇時的思想和做法進行解讀。雖然這本書是大約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贏、服務社會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受用。

很慶幸能夠在這個時間讀這本書。開學時,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給家長開出的書單中就有《自卑與超越》,今天讀的兩章,更讓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為一些事,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開始考慮優越感和自卑感這兩個看似相對的概念。自卑有多種表現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有害怕,有緊張,也有些許高傲和冷漠。只有認識到自身自卑感深處原因的人,才能正視自己的自卑,以及因為自卑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而早期記憶更是會陪伴我們一生的記憶,從書中的各種案例中,提醒我作為一個母親,該用怎樣的態度和心境去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他們表現出的各種情緒反應,而作為最親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許會影響他們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長!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雖人我在人前會表現的大大方方,但其實就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

我曾以為優秀的人是不會自卑的,但後來慢慢的發現身邊一些我認為比我厲害很多的人,他們都會有自卑的時候,畢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許只有井底之蛙不會自卑吧。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面也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不全是無益的,反而可以促使我們進步。

但並不是越多越好,太過於自卑的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凡事都不敢做,這樣的話是很難進步的。而且可能也會導致產生自卑情結,從而通過錯誤的方式來獲取優越感。

什麼是自卑情結?

阿德勒說:“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我曾經有一個同事,總是喜歡在我們面前誇耀自己擁有的東西,比如去哪裡旅行了,買了什麼好東西,去哪個高檔餐廳吃飯了等等。我們聽後其實並不羨慕,反而覺得她挺悲哀的,通過炫耀來獲得優越感和存在感。這是這種優越感是虛的,並不能減少她的自卑感。

阿德勒說:“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於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制,他會致力於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只剩下彷徨、猶豫和退卻了。”

所以,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但並不因此而自卑,而是努力去改善。比如最近挺火的視訊號集結來一群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優秀的`人,真的感覺每時每刻都在被碾壓,他們真的是太優秀了,分享的很多東西,我之前連聽都沒有聽過,差距實在太大。但是如果因此因此而裹足不前的話,那麼這一輩子就註定是平庸的了。所以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在自己的領域精進,不盲目和別人攀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在不斷進步就好。

最後引用楊絳先生的一句話:“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4

世間萬千事物,我們會經歷很多的事物,而這些事物對於我們來講,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那麼在生活中,它們賦予了我們人類哪些的意義呢?

剛剛閱讀完了《自卑與超越》中的相關內容:生活賦予我們的意義。本書的作者是奧地利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寫的,他在文中提出,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範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境之中,那麼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實的意義來感受現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實本身,而是現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解釋。

文中還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現: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徵等等,無不體現出他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理解。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中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的多,有些錯的少。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生活特徵。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徵。

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係,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從一出生開始,就本身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而如果要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有意義,那麼這種“意義”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後天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有些人喜歡普通平凡的生活,則過著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生活,這份安定便是他們賦予自己生活的意義,有些人喜歡多姿多彩的人生,喜歡冒險,對生活的這份期待和不確定,則是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的人生路選擇各有不同,但是隻要自己想清楚要過的是哪一種生活,喜歡哪一種生活方式,那麼人生就是圓滿。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5

接觸到的大多數朋友都說心理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的學科,在翻看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後,我才發現心理學的另外一面,它也是一門應用性學科。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阿德勒以平易輕鬆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

阿德勒說,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自卑,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會出現的情緒。

書中作者提到童年對人的影響,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長大後會很內向,很自卑,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做出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並鼓勵他,增強他的自信心。

相反,過於寵愛孩子則會讓孩子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當然別說與其他人合作了,離開了父母,當他發現自己並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他便會接受不了,產生自卑心理,不願再與別人交往,在以後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沒有合作意識,所以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就。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優越感,優越感來源於自卑,建立優越感便能培養自己超越自卑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通過這種自卑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脫自卑而選擇錯誤的方式和錯誤的目標,最後,自卑就會演變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心理學類書籍在教會大家不斷認知自己的同時,也在不斷鼓勵大家改善自己。

自卑與超越,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角逐,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真實對話,是一個自己向自己學習的過程,更是另外一種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6

書裡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時期就對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於對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滿,進而展現對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男性的這種仰慕:有時她們會表現出對男性的厭惡和逃避;有時,雖然她們喜歡男性,卻會在男性面前表現的異常羞澀,甚至連話都說不出來。她們無法面對有男性參與的集會,遇到這種情況時也會非常尷尬。當她們年紀增大時,雖然也會口頭表達出想結婚的意思,但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她們不和異性接觸,也不去交異性朋友。

看到這一段給我非常大的感觸,因為這些特徵,在我青春時期的各個階段都有體現,但我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是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我自認為是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從小就有獨立的性別平等意識。但當我真正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過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比如,在我小的時候會認為女孩子必須得成績好,否則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會認為,在異性相處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動才行,雖然這個想法早就被我摒棄掉了,但當真實和異性相處時,我還是希望他們是主動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還是希望他們是熱情主動,並且是他喜歡我是先於我喜歡他的。我還是很難承認主動喜歡男生的事實。

但我一邊又覺得這樣不好,但一邊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種非常變扭的模式,我也從未探究過這類想法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在家庭關係中媽媽總是依靠爸爸開始的嗎?還是從無法接受父親的強勢開始的?還是從電視劇裡?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對待的新聞裡?

我不知道,這些我從未懷疑過,我只覺得自己很變扭,並且一直處在這種彆扭當中。

所以當我遇見異性,和異性相處,想要進入一段感情的時候,我也會開始糾結,既希望對方熱情主動但卻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對對方的喜歡,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歡過。

這麼一想,或許用對性別身份的自卑解釋起來更相符一點,既然找到了這麼一點,那麼原本糾結和之後的煩惱,就更容易知道該如何用更好的心態去面對,重拾對性別的自信以及對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類似的情況。挺好的,一條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7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作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關於個體心理學的著作。作家從《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和優越感》……等十二個方面為我們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長、生活、工作、社交等個體心理特徵,提供瞭解決以上各方面問題的科學方案。閱讀該書後,我受益匪淺,不僅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

《自卑與超越》中《學校的影響》一文告訴我們:“教師要成為心理學家,要學會了解學生人格的整體,以及它各種表現的一慣性,才能更好的走進學生,幫助學生。”“成為心理學家”,乍聽起來十分高大上,其實,我們做的所有教學工作無不與人的心理有關。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在聽課、作業、遊戲、勞動、與人相處等過程中心理不同,行為自然迥異。這為老師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挑戰。因此,教師想要順利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須讓自己的教育教學符合學生心理的發展。為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有非常清楚、客觀的認識,並依據其特點“對症下藥”。

《學校的影響》一文還為我們列舉了幾種典型的問題學生,其中對“懶惰”學生的分析讓我對本班幾位長期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說到:“懶惰的`孩子從未嘗過被擊敗的滋味,因為他們從沒有面臨真正的考驗。他對眼前的問題總是儘量逃避,不肯輕易和人一較長短”。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自我解嘲:我只是懶,不是無能。當他有一點點進步,老師鼓勵他時,他會覺得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老師的關注關愛,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視的險呢?回想自己對本班那幾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來,我所謂的嚴厲批評、溫情陪伴、耐心講解雖能解決一時之事,但都未觸及他們那已經深入骨髓的懶惰心理。未來該何去何從,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遠”的事。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8

文:阿愚;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我曾不止一次從他人口中聽說過他的大名,於是在友人的推薦下我拜讀了這部作品。這本書我讀到一半就讀不下去了。總感覺邏輯上不太順,似乎是作者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的。

最重要的是,文不扣題。在書中我的確看到了阿德勒對於【自卑】成因的各種解讀,但【超越】我並沒有get到。或許是我理解力不強,只能說這本書與我的預期相差太多。

整本書下來,阿德勒一直在強調合作他人和奉獻他人的重要性。似乎唯有做到這兩點才能解決自卑帶來的問題。可我卻覺得他對於自卑並不是那麼的瞭解。

他童年時期因為身體不健康也曾內心自卑過,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成功的克服並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當然,那些曾經諷刺挖苦過他的人算是他前進的動力。

對此,我只能說,他,並不曾經歷過自卑。真正自卑的人,是不會因為他人過分的言語和行為而奮發圖強的,相反,他們會認同這樣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與實際情況不符,但自卑的人會無底線的全盤接受並且還深以為然。

自卑的人是無法和人合作的嗎?是不願意對他人奉獻的嗎?並不是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想盡辦法融入社會融入自己所處的團體,他們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但結果往往不太盡如人意。

為什麼?因為周圍的人並沒有那麼多的耐心和寬容。很多時候,自卑的人並不是能力有所欠缺,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自卑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為10,因為自卑的心理他往往發揮出來的只有2,落在他人眼裡這就是無能的體現,他無法得到認可和信任,再加上他會毫不猶豫的相信別人對於他的`不客觀的評價,就這樣迴圈往復最終成了死迴圈。

不能否認的是,凡是與神經官能症扯上關係的人都與童年不太愉快的經歷有關。心理學發展至今,還是有大部分停留在對結果成因的分析,很少有人會去做預防工作。而對於急於擺脫過去傷痛的人來說,渴望的並不是我為什麼得病,而是我應該如何自我治療。畢竟神經官能症與身體上的疾病很不同,各種醫學手段只能作為輔助,真正的關節在於患者自身的覺醒。

如果想解決自卑問題的朋友,我建議暫時不要讀這本書了。可以去看看塞利格曼的積極心理學方面的書,至少可以看到希望。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9

每個人其實都會自卑,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不滿,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後,你是否會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自己的滿意度還是,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覺拒絕嘗試任何改變。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作者從每個人的童年不同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去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以及對生活的看法。

本書主要由兩部分來敘述,認識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終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對優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將理論與例子結合,把自卑與超越自卑進行深度的剖析。

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都會有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與他人的優點進行比較時自然就會有自卑的情緒。但是自卑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自卑給人帶來影響也是根據個人的認知來決定。對於心態樂觀的人來說,自卑會讓他認清自己的缺點,從而激勵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潛能。對於消極的人來說,會在意識形態上造成打擊,讓其失去對個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於發展。

書中還有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奉獻。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隊合作之中獲得滿足。人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自信。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自卑這一情感,同時提出了與以往不同的觀念和看法。自卑與超越相互影響相互轉換,構成生活意義的理解。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0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後來我瞭解到,這裡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式設計師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說,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後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與優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就是追尋優越感。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優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採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症,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越感目標的關聯。作者隨後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後,心靈的習慣和態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度,適於他的新目標的態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後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說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衝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反社會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後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著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麼表達。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係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聽上去很理想化,也著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以後還需繼續努力。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1

嗯,我自卑過,也將一直自卑下去,彷彿一種習慣,沒有他,反而不知道去哪裡。

我知道我自卑已經很久了,但是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狀況,還是從讀了阿爾弗雷德的《自卑與超越》開始的。怎麼講呢,很多學心理的不是想弄清楚整個人類的心理狀況是怎樣的,也不是想糾結於感覺知覺記憶這些實驗內容,而是想解決自己的問題。

書中講,人自卑的一個因素是生理缺陷。我想我是有的。小時候,我比較好強,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應該擁有,但是別人都長得很高,而我不是。身高的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很久,以至於我覺得大學特別滑稽的是全模擬隊個頭1米92的大懋和我一個宿舍。這樣的心理路程你們不懂,為了上課能和他們一樣快,我簡直就是在跑。究其原因,自卑來自比較,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的標準又都來自於社會的共識,所以啦,有社會就有自卑。雖然文中講的是個體心理學,但是怎麼能逃脫社會的汙。

社會這個汙妖王產生了太多的壞水。比如貧窮,曾經有一年春節,家裡都買不起取暖的煤炭了。那時候感覺無助到極點,自卑到骨子,也發奮的去努力,只為改變。所以說,自卑也是人們超越的一種動力來源。有人會說,你因自卑而做的努力是為了追趕,而不是超越。我想說的是,我們所想要超越的是曾經不堪的自己。每個人的發展,都需要原始積累,有人有錢,有人有知識,有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資源,對於沒有傘的'孩子,只能是努力奔跑。

是啊,不向前奔跑,哪還有退路。有時候,最簡單的不去自卑的方法就是不去比較,有人選擇避開眾人,兩耳不聞式的讀書、封閉自己的交際圈,尋求短暫的平靜,但這就像毒癮,一次一次的將你吞噬,有人從人根本的心理上去解決,超脫自然,別人所謂的出世吧!我有時候選擇阿Q精神勝利法,哄哄自己的內心,讓他安靜,有時候直面現實———————我雖然個頭矮,可我身上的擔子重啊。磨練的就是一種心境,這種時候,最可怕的不是程度有多深,而是觸底沒?大家都知道否極泰來。幸好,在這種心境的騰挪輾轉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內心的自卑根源,我開始學著去解決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jqen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