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品】説課稿(通用16篇)

【精品】説課稿(通用16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品】説課稿(通用16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開發全腦為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説説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閲讀的開始。

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説的課題是《燦爛的中華文化》,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説説對這堂課的設計。

一、 説教材:

《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級思品第五課第一框,八年級已學過《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討的是世界各國的文化,為本課作過鋪墊。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髮展,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學生面對的文化,有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後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各種各樣的文化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鬥爭,有滲透又有抵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盪之勢。一些學生對中國文化、傳統美德、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有所減弱,而對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盲目認同。如果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特點及其內在力量,就會導致一些學生在思想意識上不自覺地忽視了中華文化的地位和價值,盲目地迷信外國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話。通過體驗、質疑、活動三個具體步驟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懂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瞭解中華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我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對推動世界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從歷史、文學、軍事、科技等方面瞭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4.逐步提高學生收集、整理、歸納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地看問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感受中華文化的力量,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瞭解中華傳統美德的基礎上,增強對其認同感並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繼承、發揚、傳播中華文化。

難點:傳統美德,薪火相傳;

二、説教法:

這一課屬於知識課型,又能滲透責任感和國情教育,因此教學中要以詳實的歷史史實、民族文化為依據,以社會現實和學生的生活為認識基礎,通過感性材料的積累和歷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歸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偉大作用,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威力,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情感,增強我們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感並以實際行動傳承民族精神。據此,本課教學設計遵循新課程中“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

三、説學法:

根據“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和本課的特點,本課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傳統美德為主線,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課堂討論,解答疑問銜接各個教學環節,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完成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聆聽觀看、閲讀思考、小組討論、回答練習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檢測相關基礎知識,並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做好適當的點撥、引導和總結。

四、説教學環節: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結合教材內容,通過各種途徑蒐集中華文化某一方面的資料,通過研究,展現其魅力,可以多種形式展示。

2.瞭解蘇武牧羊、徙木為信、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一框 燦爛的中華文化

(一)導入新課:關於文化的話題,我們不是第一次探討,還記不記得八年級我們曾經學習過有關文化的內容是什麼?

引導學生回憶,思考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討的是世界各國的文化。

今天,我們側重探討的是中華文化的內容。

活動一:看誰説的多

1、提到中華文化,你會想到什麼?

2、你知道他們的來歷嗎?學生回答(略)

談起文化,不少學生覺得很抽象,因此我通過多媒體展示富有中國文化韻味的事物,因而也就生動具體了。

(二)體驗新課 多媒體展示

體驗內容:

⑴中國的民族服裝、旗袍、飲食文化、長城故宮、建築風格、京劇臉譜,民族樂器,書法,繪畫,武術、儒家思想,哲學思想。

⑵一些有關奧運會的圖片資料

體驗要求:

1、體驗本課的學習內容,做好體驗筆記

2、完成課文中的小問題或需要填寫的內容

體驗提示:

1、課文中介紹了哪些具體內容?

2、課文中列舉了哪些具體事例?

3、懂得了什麼道理?理解了什麼問題?

4、課文中還有哪些疑難問題?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形成互補。如學生在完成體驗過程後的筆記:

⑴誰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⑵ 中華文明文明歷盡滄桑卻綿延不絕的原因在哪?

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由什麼組成的?

⑷ 我國的傳統文化乃至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⑸ 中華民族在創造傳統文化的同時還創造了什麼?

⑹ 我國傳統道德精華的品質是什麼?等等

活動二:品味中華文化

1、 你是怎樣品味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認為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3、為什麼你覺得他們最能代表中華文化?

活動三:諺語和格言賞析

1、 吃一塹,長一智

2、 車到山前必有路

3、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欣賞並説出上述諺語的內涵,在橫線上再寫三句類似的格言,並談談面這些話對我們為人做事有什麼影響?

活動四:講故事

1、請三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以下三個歷史故事

蘇武牧羊

負荊請罪

徙木為信

2、這些故事所藴涵的傳統美德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最後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自己對學習內容提出的問題:

⑴中華文化有什麼特點?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⑵ 中華文明為什麼歷盡滄桑而不衰、飽受磨難而不絕?

⑶中華文化的影響和地位如何?

⑷ 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華文化?

⑸ 我們中學生如何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⑹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文化 等

(三)課堂小結:幾千年來,我們的民族就在中華大地上勞動和生活,用勤勞和智慧開發了祖國的大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僅對東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為整個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青少年有義務、有責任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珍視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

説課稿 篇3

今天我説課程的內容是國小藝術教材第七冊第四單元第二課《咚咚姑娘》中的一首歌曲〈啄木鳥〉。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認識、瞭解啄木鳥的生活特點和特殊本領。

2、學習表現啄木鳥的歌曲、感受歌曲的內容。

3、嘗試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進行啄木鳥題材的藝術創作,以藝術的形式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一、説設計理念: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興趣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創造、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模唱和表演,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從而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説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教學中力求將學生對歌曲的感受和參於音樂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讓學生在多聽、多唱、多動的環境中學習這首歌曲。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採取“寓教於樂”、“寓教於玩”的方法,採用現代教學手段,配合板書和貼畫,本着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宗旨,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音樂素質基礎上,選擇自己的方式來展示自己,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我把學習表現啄木鳥的歌曲、感受歌曲的內容設為這堂課的重點。而難點是嘗試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進行啄木鳥題材的藝術創作,以藝術的形式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説我的教學過程:

(一) 故事導入:這裏我設計一個啄木鳥看病的FLASH,通過生動有趣的動畫故事引出所要學習的歌曲《啄木鳥》設計提問:“故事裏是誰給樹爺爺治好了病?學生回答後引出本課的歌曲《啄木鳥》

(二) 觀察啄木鳥圖,回答問題:你所瞭解的啄木鳥是怎樣的?由幾部分組成?它是怎樣進行捕食的?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一下啄木鳥的身體特點和生活習性以及捕食的方法。(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學生觀察圖片及自我的討論和老師的講解對啄木鳥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三)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節奏歌譜練習,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學唱好啄木鳥這首歌曲,在這裏我把歌曲中的一些難唱的地方創設了一個情景加以一定的練習。我出示一棵枯萎的蘋果樹,老師啊這裏也有一棵蘋果樹,你們瞧,這棵樹啊也生病了,因為他的肚子裏也有很多的蟲子,你們能學習啄木鳥來幫助他把蟲子啄出來嗎?而我的歌譜節奏就寫在這些小蟲子上,要求學生能唱出來就是把蟲子捉出來了,就會獲得一個小小啄木鳥的獎勵。當大家都能唱好展現在大家眼前的.就是一棵長滿綠葉的樹

(四) 學唱歌曲 能幫助到人確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聽啄木鳥正快樂的唱着歌呢?

1、 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旋律。設計問題:你覺得這首歌曲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來唱?

2、 隨着老師的琴聲一起來唱一唱這個環節大概要15分鐘左右,由於學生在節奏練習中已經把歌曲中的一些難唱的部分已經解決了,所以要唱好這首歌曲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我採用學生領唱、師生接口唱、按節奏讀歌詞等方法來學習這首歌曲。

3、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音樂童話劇(啄木鳥治病)本課的難點是嘗試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進行啄木鳥題材的藝術創作,以藝術的形式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童話劇學生帶上自己喜歡的頭飾在老師的朗誦和音樂聲中用另一種藝術形式來表現啄木鳥

4、情感小結:在廣袤的大自然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可愛的小動物,它們用自己的行動維繫着自然生命鏈條中一個個重要環節,奏響了一曲曲自然生命的華美樂章,我們感謝他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愛護他們!

説課稿 篇4

我説課的內容是《品德與生活》課程國小一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第五個主題“看我多精神”,這個主題是在前兩個主題“我上學了”和“祖國媽媽我愛您”的基礎上開展的第三個主題活動。本課首先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為引,引導學生結合教科書P46圖文,體會正確的、有精神的坐立走的姿勢是怎樣的。接着又以一個“不同的姿勢,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怎樣才能保證我們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怎樣才能體現我們對別人的尊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視頻欣賞、同學交流、實地操練等形式幫助學生學習,還課堂於學生,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的輕鬆氛圍中,體會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精神面貌的關係。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懂得人體姿勢與身體健康、精神面貌的關係。

能力目標:培養正確的`坐立走姿勢。

情感目標:表現對坐立走姿勢正確者的欣賞。

學習重點:

學習正確的坐立走姿勢。

學習難點:

養成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

學習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觀察社會生活中人們正確的坐立姿勢,並蒐集正確的坐立走姿勢的圖片、錄像和光盤。

(2)閲兵式錄像和教學課件。

活動過程:

一、 激情導入【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先以閲兵式的錄像片段為切入點,導入精神主題。引發學生產生一種意識——姿勢優美人才顯得精神,才能贏得人們喜歡,從而讓學生有一種也想成為這種特別有精神的人的慾望。】

活動一:資料交流,欣賞姿勢。

1、師:同學們,喜歡看電視嗎?(學生答)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像,請同學們仔細看,然後説一説你看到了什麼?感覺怎麼樣?(放閲兵式錄像)

2、師:哪位小朋友先説?(可能説很整齊、真精神、很好看......)

師:喜歡他們這樣的姿勢嗎?(學生答)

小結:老師也非常喜歡!他們的姿勢多美啊!真精神!你們想不想和他們一樣精神?(學生答)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一課《看我多精神》,學了之後,我們也會和他們一樣精神的。(師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精神飽滿地讀一遍課題。(學生讀)

師:老師發現同學們個個都很精神!你們能象現在這樣精神飽滿地上好這節課嗎?

二、學習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

1、師:誰能説一説,在我們學校的生活中,你經常看到哪些姿勢?(學生交流)

2、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板書“站、坐、走”。

3、師:現在,我們來學習正確的站、坐、走的姿勢。(請看屏幕)ppt演示正確的姿勢

活動二:課件演示,學生觀看。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課本46頁彩圖正面引導學生什麼樣的坐立走姿勢才是正確的。並且在每一個環節都加入了板書、練習、糾正。用課本中相應的圖片,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觀察能力。】

(1)“坐如鐘”是什麼樣子?課件演示,學生觀看。(板書關鍵字:端正)

師:同桌比一比,看誰坐得最端正、最精神?

(2)“站如鬆”是什麼樣子?課件演示,學生觀看。(板書關鍵字:直立)學生起立,練習站姿。

(3)“走如風”是什麼樣子?課件演示,學生觀看。(板書關鍵字:輕快)指生表演“走姿”。強調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三:表演比賽“看誰走得最精神”。【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孩子天生是愛動的,讓孩子在愉悦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美並加強自信】,然後請學生説一説自己的感覺。

過渡小結:正確的姿勢不光給人美的感受,還有利於身體的健康發育,促進“脊柱”的正常生長。所以,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那麼,姿勢不正確會怎樣呢?你知道嗎?

三、瞭解不正確姿勢的危害。

1、學生説一説不正確姿勢的後果。

活動四:看課件“脊柱的變化”。

看後讓同桌互相摸一摸對方的脊柱,並將身體向不同方向做不同程度的彎曲,感受脊柱的變化。【通過教師與學生示範,讓學生互相摸一摸脊柱,並説説生活中有哪些不正確的姿勢。以及這樣姿勢發展下去會有什麼樣的害處。通過孩子們自己摸、自己説、使他們初步懂得身體健康與人體姿勢的關係。】

2、説一説平時有哪些不正確的姿勢?這些姿勢有什麼害處?(如:單肩背書包可能使雙肩不平;趴着看書寫字會得近視;彎着身體不挺胸會駝背;歪着頭看黑板會斜視……)

3、小結:脊柱就象小樹的樹幹一樣,樹幹直,小樹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同學們要堅持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才能姿勢優美,健康成長。

4、正確的看書寫字姿勢是什麼樣子?請同學們看書第47頁。

活動五:糾正看書寫字的姿勢。

【通過此活動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與場景中,讓孩子們有一種成就感和自豪感】

(1)小朋友是怎樣看書的?做給老師看一看。(教師糾正不正確的看書姿勢)

(2)請同學們在書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教師糾正不正確的寫字姿勢)

5、判斷對錯:(出示課件)。説一説誰的姿勢正確,誰的不正確?

【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討論交流:同樣的姿勢,自己一個人在家時和在人多的場合下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講文明懂禮儀。】

6、小結:正確的坐、立、走的姿勢,不僅能表現一個人的精神面貌,還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我們要從小養成坐、立、走的正確姿勢,做一個有朝氣、健康向上的好孩子。解放軍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讓我們學做解放軍的樣子,排着隊,精神飽滿地走出教室,好嗎?

板書設計:

看我多精神

坐 如鍾 端正

立 如鬆 直立

走 如風 輕快

説課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第一課時。這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我主要從説教材、説教學重難點、説學生及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以及教學反思六大部分對本課進行簡單的闡述。

一、説教材

(一)教學的指導思想:

地理課程有着豐富的內涵與廣闊的外延,它應該關注並能夠影響學生的生命歷程,促進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二)教材簡析

黃土高原是中國地理認識區域部分,繼東北三省後教材選擇的第二個地理區域,屬於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之一的北方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一節東三省是一個一行政區域為基礎劃分的綜合地理區域,有事教材講訴的第一個區域,因而要求學生比較全面系統地認識區域的地理特徵,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而本節介紹的黃土高原則是一個以黃土景觀為特色的特殊地形區,在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中許多基本內容都已學過,為了避免教學中的重複,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與興趣,重點應突出其有別於其他區域的特殊性和差異性。這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認識區域的重要方法。也是以後繼續學習區域必不可少的能力。

本節教材分四個標題,即:文明的搖籃(包括黃土文明和黃土風情)、風吹來的黃土(包括黃土景觀和黃土地貌)、嚴重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後果)和水土保持。本節教學我主要選取前三個主題從黃土高原地區的概況、成因、生態環境問題三方面進行了講解與探究。

二、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説明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和主要地形區。

2.瞭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瞭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徵形成的原因。

4.瞭解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分析,課堂活動歸納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黃土高原的位置、範圍。

2.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難點:

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

三、説學生學法

學生通過對八年級上學期和北方地區的範圍學習,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如:知道了黃土高原大致的位置並能在地形圖上找到。同時通過對區域地理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備了閲讀使用地圖、整合資料、分析歸納等能力。通過黃河的學習認識了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存在的.問題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為什麼會發生水土流失。因此,本節課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黃土高原的位置及概況、感受黃土風情;小組論證黃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觀看泥塑和《黃土高坡》的視頻提問:創作於哪個地區?

使學生對黃土高原有個先入為主的印象,感知黃土風情,容易抓住學生思維,進入學習狀態。

(二)新課探究

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即:定位黃土高原、感受黃土風情、探尋黃土成因、領略黃土風貌、探因水土流失、究果水土流失。

環節一、定位黃土高原

(一)自主學習教材22—23頁內容完成以下任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範圍(包括哪些省級行政區)?

2.為什麼説黃土高原是“文明的搖籃”?

3.你知道黃土高原有哪些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

(教師板畫黃土高原輪廓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出示“黃土高原的地形圖”

學生指圖話高原:鼓勵學生到板前講解黃土高原位置、範圍,教師板畫、板書落實知識。

學生根據自學情況到講台前指圖講解或在地形圖上動手描一描(如有困難還可在地形圖上圈畫主要地理事物)。

環節二、感受黃土風情

學生集體交流:

1.為什麼説黃土高原是 “文明的搖籃”?

2.説一説你知道的黃土高原上的名勝古蹟和文化遺存?

3.你瞭解黃土高原哪些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

環節三、探究黃土成因

(一)出示黃土成因的幾種假説

(二)小組論證“黃土成因”。

(三)觀看“黃土高原形成”視頻。

環節四、認識黃土地貌

課件展示:幾種黃土高原地貌景觀。

通過讀圖,解釋塬、樑、峁、川等地貌的特徵和形成原因。

討論:幾種黃土地貌形成的過程?

環節五、探因水土流失

出示:“黃土高原衞星影像圖”,觀察黃土高原的地表特徵,説明黃土高原存在的嚴重問題是什麼?

實驗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學生交流: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

環節六:究果水土流失

學生思考:一旦水土流失發展到一定程度,對當地的環境、社會、經濟會造成什麼後果?

再通過觀察圖片,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啟發明確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三)小結

1.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

2.總結延伸:怎樣才能改善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讓這裏的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讓我們期待下節課去共同治理黃土高原吧!為下節課做了鋪墊。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板畫與板書結合。板畫黃土高原的輪廓圖,填寫位置、範圍及自然特徵等豐富板書。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六、説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較好的地方主要在於合理利用多媒體形式,沒有過多的羅列使用,而是有選擇性的使用必須的圖片、視頻等等,這樣一來,即在上課時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另外,本節我重在體現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以形象直觀的地圖演示,動手畫圖、描圖,培養學生的地圖分析與操作能力,也是今後學習地理必要的技能。

當然,本節也有許多不足。主要有兩個失誤,一是:大屏幕不太清晰、後面幾排的學生看得不太清晰,影響教學效果;二是:本節是展示課,是重複課,學生的思維不能完全集中,有時提問的問題學生不能及時思考,影響了課堂的氛圍。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4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敍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説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於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説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二、説教案

《兩小兒辯日》一課是培養學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課例,因此我教授本課時訓練重點確定為:

1.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疑難字詞,能根椐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兩小兒為認識自然,探索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預習:

1.熟讀課文大概瞭解文意。

2.搜索關於孔子的資料(生平、言論)。

3.思考課後練習題。

三、説教法

本堂課因為是孩子們初學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藉助課後註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四、説學法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主要以教師的導,學生的學習為教學主線,去營造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學習氛圍,以接受變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讓學生在學習中解惑,積累。從而解決出學生學習古文的困難,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學法,快樂輕鬆地學習古文。

五、説過程

(一)引導釋題,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説“辯”字導入課題,解釋“辯”字的字義,從而以“辯”字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講的就是兩小兒辯論太陽,此時教師則引導學生再一次讀課題,然後層層深入、質疑,兩小兒辯論太陽的什麼呢?讓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學文的目的,學生帶着疑問走進課文。

(二)指導學法

由於學生學古文,較難理解,在此我讓學生充分交流初學古文的感受,從而總結出古文不好讀,不好懂,明確了學習古文的方向和目標,緊接着老師配樂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學生通過傾聽總結讀法。學生自由練讀,並由此解決了古文不好讀這一難點,就是讓我們多讀,反覆讀,緊接着教師趁熱打鐵牽出古文不好懂的這一難點,學生各抒己見,自己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老師再一次強調出學習古文的目的就是讀懂意思,讀出韻味。

(三)依照學法逐步解文

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進一步質疑:這篇文章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學生概述的過程中,交流孔子這一人物,為後面學習文章,揭示人文內涵,做好鋪墊,並且在學生概述故事內容的同時,又緊接着質疑:孔子在什麼情況下遇見兩小兒的?無形中對文章第一節內容就在老師質疑,學生解疑的過程中完成了學習。並在此強調“鬥”的含義,過渡到第二節的學習,明確兩小兒辯論的觀點,通過分析“也”字,重點指導學生的朗讀,由此以“辯”為主線,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學習,後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三四節的學習,通過抓重點字詞、分析句式、課件演示等方式,讓學生體會兩小兒辯鬥時各持的理由是那麼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以理解促讀,讀出味道,讀懂意思,老師在這則起到的是穿針引線的作用,重點把握住了文本的內容,體現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讀課文,讀後明理

最後,我重點抓住孔子“不能決”,讓學生體會人文內涵,讓學生交流孔子的言論並結合蒐集孔子的.資料,明白體會孔子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學無止境的道理,學習兩小兒勇於探索,善於觀察,勤學好問的精神,並將兩小兒提出的問題設計成以教師提供資料,學生課後解決的方法,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

(五)總結拓展,延伸課外

學古文不能只學不積累,積累什麼?積累的就是我們的學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讓學生感受古文與現代文不同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出學習古文的方法,對學生今後學習古文打下基礎,這樣從開始學生討論學法,到教師最後總結學法,無時不體現出,我們學的主動不僅在學內容,還在學方法。也正體現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理念,最後佈置學生回去講故事,排課本劇的形式,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鞏固,整堂課最終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讀,以讀明理的辦法,一步步紮紮實實學好古文。

六、説板書

從字數上看板書有些繁瑣,但我認為板書總是為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我從題眼“辯”字為主線到兩小兒辯論的觀點,理由最後結果,讓學生觀其則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內容。

我的這堂課中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據課堂反饋定論),但是,我最終能較好地體現了我此次課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就是學生要學的有收穫,而我教的要紮實,也希望各位老師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説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寒號鳥》。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目標、説方法、説過程等六個方面呈現我的説課內容。

1、説教材

《寒號鳥》是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寓言小故事。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讀故事,明道理”,《寒號鳥》一文運用了對比手法,敍述了喜鵲和寒號鳥對待做窩的不同態度、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旨在讓學生懂得懶惰、得過且過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過上美好生活的道理。本課我安排了三個課時進行教學,本次設計為第一課時。

2、説學情

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且大部分學生通過一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初步的識字和理解詞語的能力。但對於故事中所藴含的道理還是難以理解,因此本次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等特點,多采用視頻、圖片、課件演示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學習生字,練習説話。

3、説目標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既有知識水平,再結合本組教材訓練點及課文內容,我擬定了以下課時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堵、縫、鵲、銜、枯”等五個生字;掌握“號、當”兩個多音字;會寫“枯”、“卻”兩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看圖,練習説話,隨文識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初步領會課文寓意(不學寒號鳥的懶惰,而是向喜鵲一樣勤快,凡事提早做準備)。

重點:識字、寫字;練習説話。

難點:準確領會課文寓意。

4、説方法

為突出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本課教學方法如下:

教法:引導法、演示法

教師依據課標和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再結合希沃白板的課件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幫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學法:合作探究法、觀察法、練習法

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分小組對課文插圖內容進行交流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字-詞-句練習説話,也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5、説過程

對於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觀看視頻,導入新課(約3分鐘)

通過播放有關寒號鳥的百科視頻,讓學生對於寒號鳥這種動物有個大概的認識,從而導入新課《寒號鳥》。

【設計意圖】:寒號鳥這種動物容易讓人誤認為是一種鳥類,而播放視頻既能吸引學生興趣,又最直觀有效的讓孩子們認識了寒號鳥這種動物。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約10分鐘)

這一環節主要為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文,然後藉着錄音中錯誤的“當”字讀音,教師講解多音字“當”。最後以課堂活動的形式,檢測學生對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對課文內容的感知情況。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知道課文共有9個自然段,主要講了寒號鳥和喜鵲的故事,為後續教學環節打基礎。

(3)看圖説話,學習生字(約18分鐘)

本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小組合作,交流探討插圖畫面內容。

2、出示課文中的第一幅插圖,通過課件展示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縫、堵、鵲、銜、枯”等生字,能夠依據插圖畫面,表述相關內容,以及體會寒號鳥的懶惰和喜鵲的辛勤。

3、出示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知道懶惰的寒號鳥最終凍死了,而喜鵲卻平安無事,進而初步領會故事寓意。

4、通過課堂小活動檢測學生對會認字的掌握情況。

【設計意圖】:觀察插圖是瞭解課文內容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學生就看到的插圖畫面進行合作交流,讓他們自主學習,對插圖有個大概印象,再結合希沃白板中蒙層工具的使用,讓學生按一定順序學習生字、練習説話、初步領會寓意,幫助課堂目標中重難點部分的達成。

説課稿 篇8

一.説設計思路

《猴哥猴弟鍾玉米》這個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既熟悉又喜歡的猴子作為主角,講述了猴哥與猴弟偷吃農民伯伯的玉米被發現後捱了一頓打後決定自己種玉米的故事。特別是猴哥猴弟都認為對方偷懶而自己也不勞作的情節尤為有趣,並且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到一些懶惰,總把錯誤推給別人的人,尤其現在父母都特別寵孩子,家裏所有的人都為孩子服務養成了孩子動手能力差,頤指氣使的習慣,這個故事即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綱要》中的教育要求,即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導向作用。<綱要>語言領域中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是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的環境。在新《綱要》中,活動教育提出了“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以教師帶領幼兒共同創設適應幼兒年齡特點的,豐富多彩的,引導幼兒在輕鬆愉快的心理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去體驗,實踐、創造,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

因此,在整個活動中都以幼兒的自主參與活動為主,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動感受,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理解故事內容,初步學會複述故事,豐富詞彙吧嗒吧嗒、噴噴香。

2、能力上:積極參與故事情節的討論,學會相互合作與分享。

3、情感上:懂得不能偷懶,不能對家人説謊,要尊重與愛自己的親人。

根據目標在活動中,我把在遊戲情節中理解故事內容,懂得不能懶惰要相互合作的道理設為教學重點,根據中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設為難點。

三、説活動準備

為了此次活動的組織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的協調統一,寓教育於生活情景遊戲之中,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準備:

1、物質準備

我給小朋友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猴哥、猴弟、農民伯伯、玉米的頭飾,這是為了讓幼兒更快的進入遊戲,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2、知識準備

我讓幼兒先認識猴哥猴弟,瞭解猴子的基本特徵,練習猴子的基本姿勢。

四、説教法、學法説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教師應成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角色遊戲法、課件演示法、提問法。

1、情景教學法: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讓幼兒模仿猴子的有趣姿勢,體驗猴子的慵懶,這種效果是圖片演示所達不到的。

2、課件演示法:幼兒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激發孩子的複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遊戲法: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説話。

4、提問法:在教學中,我會提一些開發性的問題如:猴哥猴弟鐘的玉米和農民伯伯的一樣嗎?為什麼?那我們能不能學他們呢?等這些問題來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幼兒有目的、有順序地仔細觀察、激發幼兒説的興趣,創造幼兒説的空間。

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遵循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以幼兒為主體,圍繞目標,突出重點,克服難點。創造條件讓幼兒自己參與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讓幼兒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動我採用了談話法,趣味遊戲法。

1、談話法:在活動中適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較好的`語言習慣

2、趣味遊戲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語句,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五、説活動過程

在活動中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結合,使幼兒能始終處於積極探索的狀態,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激發興趣,導入活動

兒歌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是幼兒發展語言必不可少的一種有效方式。用兒歌《猴哥》導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出猴哥猴弟。

師:老師問你們這首歌唱的是誰呀?哪位小朋友能夠告訴老師猴子長什麼樣子?(請一些幼兒説説在説的同時展示圖片。

哪位小朋友能夠表演一下猴子是怎麼樣走路的,怎麼吃東西的?(其他的幼兒跟着學)讓幼兒在看看、學學、做做的過程中加深對猴大哥的瞭解,也為下面理解故事作鋪墊。

教師小結:大大的眼睛,骨碌骨碌的轉。抓着耳,撓着腮,跳來跳去(豐富詞彙咕嚕咕嚕的轉)

二、出示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幼兒理解故事

1、猜想:猴哥猴弟種的玉米為什麼和農民伯伯的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幼兒猜想)

2、出示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讓幼兒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3、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誰可以告訴我猴哥猴弟的玉米為什麼會和農民伯伯不一樣?請幼兒回答,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正如>中所説,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在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總結原來是猴哥猴弟偷懶。

教師小結:原來猴哥猴弟都對對方説謊,兩個人在幹活的時候都偷懶出去玩耍了沒有相互合作,沒有給玉米施肥鬆土。從而突破教學重點懂得不能懶惰,要學會相互合作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頭飾,老師講述故事(教師操縱角色頭飾教幼兒學講故事)講完後問:

第一天猴哥猴弟一起幹活,第二天猴弟他到玉米地幹活了嗎?回家後對猴哥又説了什麼?

第三天猴哥走到地裏一看又説了什麼,回家又對猴弟説了什麼?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玉米為甚麼沒有長出來?用形象的頭飾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跟着老師講述角色的對話,鍛鍊幼兒的膽量,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四、分角色遊戲,讓幼兒扮演角色,在遊戲中學會複述

故事,在情境中體驗。這個活動讓孩子自己親自參加,體驗活動的樂趣。通過以上環節,突破了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這個難點

五、出示多媒體課件《猴哥猴弟種玉米》,同時提問幼兒跟着課件畫面複述故事,對複述好的幼兒給以肯定和表揚。通過以上環節,突破了用完整的語言複述故事這個難點。

六、總結:本次説課嚴格按照《綱要》中的要求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情感。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太陽》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常識性課文。這篇課文介紹了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之遠、太陽的體積之大,以及太陽是一個能發光發熱的球體等知識,還講了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人類的關係十分密切。課文共有8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紹太陽的特點時,運用了數字、假設、比較、比喻等方法,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知識説得很具體、通俗,具有很強的説服力。第二部分講太陽和人類的關係,從太陽和動、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氣候的變化及太陽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現出太陽與人類關係的密切。

2、教學目標:

①學習本課生字詞。

②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地球、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③瞭解作者説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閲讀説明文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教學重、難點、

①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瞭解太陽的特點,太陽和地球、人類的密切關係,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②瞭解作者説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學習閲讀説明文的方法。

二、説教法

治學的最高境界為“樂學”,因此,我將“樂學”思想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以最少的時間投入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真正做到“有效學習”。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法”和“分層指導法”來教學本課,為什麼要選用着兩種方法呢?因為本課描寫了不同的四副畫面,孩子們由於抽象思維的侷限不能很好的體會課文內容的優美。因此,我創設一定的音樂氛圍並配以相應的圖畫,感受太陽升起的動態過程,體會出課文語言美。將這種情感融入對課文的朗讀中。這樣,學生在輕鬆的、愉快的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朗讀技巧與方法,真正實現了有效學習。

三、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四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還是很活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不弱,而且這個時期的學生對科學性知識比較有興趣,能否就利用學生的“好奇、興趣”牽引,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想學、愛學這篇課文,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關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掌握情況。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擁有充分的活動空間,積極倡導小組合作方式貫穿課堂鼓勵學生組內合作,組外競爭。學生一定能在互幫互學的基礎上促進自身表達能力的發展。

四、説教學過程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我設計的教學思路如下:

1、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用孩子們愛看的動畫片導入:“同學們,我知道你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播放《後弈射日》)。這樣一來,可以從學生的愛好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自主識字。四年級的學生藉助課文中注音基本能夠讀準字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同學之間互教互學,藉助字典自主學習,然後組內接讀課文,把課文讀通。以小組為單位學習交流,培養了學生合作的能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藉助出示生字課件,讓學生讀熟鞏固。

3、重點指導“嫁、獸、蔬、滴、凝、菌”,從字形、寫法,用想象記憶法幫助對字形的記憶,用組外競爭,來進行寫字的交流展示。

4、激發學生讀書的情趣。新課標提出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每節課要有充分的讀書時間。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為學生創設了情景,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在讀中感悟。如在第二課時的品讀課文這一環節中,抓住體現太陽三個特點的重要詞句去品讀,利用課件體會理解“熱”並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以學定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激烈的討論讓學生學習熱情繼續燃燒,同時課堂中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師互動的多方位的課堂結構。

5、聽説讀的能力有機結合,促語文能力協調發展。本節語文課不是單一的説與讀,而是讀説結合,在讀中感悟,並有意識培養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並與他們交流,正確表達自己的體會,讓讀與説有機結合,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得以發展與提高。如:講授太陽與人類的關係真是很密切這一部分時,首先請學生找出最能表現太陽與人類關係密切的一句話進行練讀,然後,請學生根據你平時觀察所得和書上提供的資料説説太陽與我們人類關係怎麼密切,其中老師提供句式:①有了太陽……②如果沒有太陽……就……,因為……出示兩種句式,由學生自己任意選擇,體現因材施教。

6、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件的使用上,運用太陽圖片和太陽活動錄像,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太陽的大、熱、遠這些特點,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文中表述的較概括,學生不易理解,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文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太陽對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陽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課文第一冊第四組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先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課文通過一些寓於動態的詞語給我們展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⑵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⑶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練習朗讀。

教學難點

理解“河面閃着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了”這句話。

4、教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2課時完成,第1課時認識生字,,朗讀課文,嘗試背誦,指導書寫。第2課時鞏固完成課後練習。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是培養學生自讀自悟;“遵循四個原則”是:

1、“三為主”的原則,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啟發探討。

3、學習課文,教育學生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熱愛大自然。

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課堂知識向課外閲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把學習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教法是啟發式、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主讀書,讀中感悟,小組合作學習。

三、説教學程序

1、謎語、課件導入激發興趣

⑴導語:早晨的'太陽升起來了,金燦燦的,太陽照亮了什麼?

⑵適時板書詞語:田野、禾苗、小樹、小河

⑶誰會讀這些字

⑷導入新課,太陽和田野、禾苗、小樹、小河是怎樣的關係呢?通過學習這一課你一定會有所瞭解。由圖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以圖為載體認識了相應的詞語,分散就識字負擔,同時為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做了鋪墊。

2、自主讀書,讀中感悟

⑴同學自己讀通課文,認識生字。

採用自讀自認、小組合作學習、組詞遊戲等多種方式復現生字,進行趣味性的複習鞏固。

⑵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然段讀一讀,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讓學生自由選讀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讀必定是從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情感出發,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課前蒐集資料,深入去讀書,去思考感受學習的樂趣。

⑶教師根據學生彙報交流情況進行引導

①學生直觀感受陽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掛圖上的田野,想象,陽光還會照在什麼地方,這樣通過看圖、想象促進學生對語言理解和感悟更細膩具體

②交流讀書情況,師隨機指導感情朗讀,第二段前兩個句子,生讀後,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讀一讀,體會書中句子怎麼讀。這樣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讀中傳情,提高語感能力。

③讀三、四段時做一做“拉開”、“跳進”、“捉”的動作,這樣更能理解感悟,更加形象。

3、感情朗讀,嘗試背誦

採用讓學生自由讀,加動作齊讀,嘗試背誦等方式,反覆朗讀和背誦,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積累。

總之,本課結合圖畫識字,聯繫已有知識經驗來感悟語言,讀懂內容,體會感情,學會聯繫已有的經驗來學習語文。

説課稿 篇11

一、説教材

(一)對教材的理解

《鄉愁》是九年義務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體會其中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意境和詩人抒發的真摯感情,注意詩中運用的比喻、擬人、象徵等表達方式,揣摩詩歌形象、含蓄、精練的語言。本詩是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作品,詩中表現的是許多文學作品共同的主題——鄉愁,但詩人不落俗套,構思獨特,藉助時空的變化來推進詩情的抒發,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情思念。

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標的設定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設置: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指導學生創作小詩。

思想目標:

通過學習,激發學生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詩歌的鑑賞方法指導。

教學難點:

詩人對祖國、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説教法

1、創設情景導入。

運用多媒體手段,用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和李白的《靜夜思》,結合畫面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點出主題——思鄉之情。

2、誦讀法。

鑑賞詩歌的第一步就是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學中,教師採用配樂朗讀,給學生做示範,讓學生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然後由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最後配樂朗讀。

3、討論、歸納法。

對詩歌的線索,詩歌的形象,詩歌的主題,採用討論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加以歸納、小結。

4、寫作訓練法。

本詩中的四個形象組成了四幅不同的畫面,通過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體會詩與散文的不同。並在賞析的基礎上自己創作小詩。

5、遷移訓練法。

補充冰心的小詩,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方法來鑑賞詩歌。

三、説學法

1、瞭解作家及創作的背景。因為詩人身處台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幾十年,才有對祖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學生要了解這一點才能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誦讀法。詩歌的鑑賞離不開朗讀,有感情的朗讀,是學會鑑賞詩歌的主要方法。通過讀,再是品味詩歌內容,領悟詩歌的主題。即誦讀——品味——悟情。

3、整體感知,把握詩的`形象,並能概括詩歌的主題。

4、學會展開想象與聯想,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練、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並學會用散文的語言來改寫詩歌。

5、利用已學知識,學會寫小詩,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詩的語言寫下來。

6、通過遷移訓練,擴大學生閲讀,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播放彭幫楨的歌曲《月之故鄉》,配以畫面1

2、學生齊背李白的《靜夜思》,配以畫面

3、點出共同的主題思鄉之情

(二)講解余光中《鄉愁》

1、指導誦讀,整體感知詩歌藴含的情感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情感基調、詩歌節奏、朗讀重音;(畫面3)

(2)學生自由朗讀

(3)男、女同學間讀;(畫面4)

2、賞析詩歌.

(1)指導學生鑑賞詩歌;(畫面5)

鑑賞詩歌的方法誦讀—品味—悟情.

(2)師生討論a貫穿該詩的線索是什麼(畫面5)

b詩歌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畫面6)

(3)學生練習a用散文的語言敍述詩歌四個小節所描繪的四個畫面;

b抽學生朗讀改寫後的散文片段;

(4)小節詩歌內容;(畫面8)

(5)講解歸納詩歌主題;

3、指導學生背誦全詩.(畫面9)

(三)遷移訓練指導創作小詩.

1、鑑賞冰心小詩;

畫面10

畫面11:

畫面12:

畫面13:

2、練習學寫小詩.(畫面14)

要求要有具體形象.

要抒發自己的感情.

説課稿 篇12

指導思想:根據體育健康標準的要求,本課在教學中堅持“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思想,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育教學本身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實踐、去嘗試、去體驗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觀察、參與、探究、感悟,教育學生形成良好的動作概念和行為方式。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和競爭意識、自主探究和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本次説課分為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説教學程序等五個方面。

一、説教材

跳躍項目包括跳高、跳遠、三級跳遠和撐竿跳高。從事跳躍項目的練習,能增強腿部力量,發展彈跳力,發展靈巧和協調性。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還能培養勇敢、堅定、沉着、果斷的意志和品質。

二、説學情

本次課的授課對象為八年級(4)班。八年級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勻屬上升期,好奇心強,容易興奮,有很強的表現慾望,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基礎,但在知識的理解、技術的掌握以及學習的方法、興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異。為此,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多體驗、多實踐。

三、説教法

本課採用講解法、示範法、練習法、遊戲參與法和指導糾正錯誤等教學方法,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達到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用比賽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團隊精神。

四、説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髮展跳躍能力的幾個動作方法。

(2)、增強腿部力量,發展彈跳力、靈巧和協調性。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幾個發展跳躍能力的基本動作。

教學難點:對動作要領的掌握。

3、器材:木棒4根,凳子4個。

五、説教學程序

(一)、開始部分(1分鐘)

集合整隊,清點人數,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目的是培養學生有組織、有紀律的課堂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團體意識。

(二)、準備部分(8分鐘)

1、教師組織學生做準備活動:進行單足跳和蛙跳接力賽。讓學生的身體儘快進入到運動狀態。

2、做活動操:正壓腿、側壓腿、膝關節運動、踝關節運動各4個8拍。目的是活動各關節,避免運動損傷。

(三)、基本部分

1、介紹本課內容、目標及要求。(1分鐘)

2、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一些發展彈跳能力的方法。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總結,然後派出一名代表彙報本組的討論結果並演示本組的動作方法(可以藉助老師準備的器材)。教師同時給予動作指導(學生可能説出如:立定跳、單足跳、蛙跳、縱跳摸高、跨步跳、深蹲跳、跳繩等方法。)(5分鐘)

3、教師對學生總結出的方法給予評價並補充一些學生沒有想出的方法。鼓勵學生選出幾種自己喜歡的練習方法(少數服從多數)。組織學生進行練習選出的2-3個動作並給予動作指導,其它的動作可作為以後素質練習時用。(15分鐘)

4、利用深蹲跳、單足跳、跨步跳、縱跳作為環節進行接力遊戲比賽。(10分鐘)

(四)結束部分(5分鐘)

1、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放鬆活動。

2、鼓勵學生總結本課瞭解的主要知識。

3、回收器材。

4、師生再見。

説課稿 篇13

一、説教材

在《春》這首詩中,詩人關注的並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長的自有事物,詩人更多地是傾心和專注於自己的直覺和知性,當然這種直覺是和知性的思辨緊密結合的,也即思維智性的直覺。語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別這一切的融合無間。適合學生用他們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細細體味。

二、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現代詩歌“生命的律動”的內涵。

2、體會詩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結合課文,領悟中國詩歌的奇特的思維方式。

4、體會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二)教學重點:領悟詩歌奇特的思維方式,理解詩人所選意像的內涵。

(三)教學難點:體會詩歌豐富的內藴於情感。

三、説教法

針對學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重在創造一種是指身臨其境的氛圍,同時結合視頻短片和音樂的播放,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有更深層次的體會。

四、説教學過程:

(一)導言

在一年四季中,有兩個季節是最富有詩意的,那便是春與秋,因此它們也成為了詩人的寵兒。關於秋的詩句我們學過不少,有毛澤東的:萬類霜天競自由(《沁園春、長沙》)更有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不同的詩人帶給我們的秋天是不同的。那麼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一首關於春的詩,一起走進穆旦的《春》。

(二)關於作者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錚,另有筆名樑真,祖籍浙江海寧,生於天津。1935年發表的雜感《夢》,是他以穆旦為筆名發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入清華大學地質系,半年後改讀外文系。1940年,留校(西南聯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詩集《探險隊》於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瀋陽自印了《穆旦詩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詩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英美文學,1951年獲碩士學位。1953年初,穆旦與夫人周與良一起回國,在天津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從那時起,他開始大量翻譯詩歌,至1958年,他共翻譯出版了雪萊,普希金,濟慈,拜倫等人的詩集十餘種。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錯判為“歷史”,直到逝世前夕,穆但仍不懈的翻譯創作,翻譯了《唐璜》《丘特切夫詩選》《歐根、奧涅金》等。

(三)關於《春》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二行,但包含的詩意和詩情卻是十分飽滿的。穆旦友人,翻譯家王佐良曾評價這首詩:“出現了新的思辯,新的形象,總的效果則是感性化,肉體化……從而使《春》截然不同於千百首一般的傷春詠懷之作。它強烈得多,真實得多,同時形式上又是那樣完整”(《談穆旦的詩》)

與傳統的吟詠春天的'詩作多好寫景不同,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在春天的景物描寫中融入了人的眼光,人的感情,人的慾望,尤其是人的感覺。經過感覺的過濾紙後呈現的景緻,便顯得結實有力。

袁可嘉如此概括此詩的特點:敏鋭的知覺和玄學的思維,色彩和光影的交錯,語言的清新,意象的奇特,特別是這一切的融合無間。(注:讀詩時應注意此時的詞語運用方面的特點)

(四)整體感知,問題探究

1、這首詩的兩個詩節之間有什麼關係?

總的來説,第二節與第一切形成明顯的並列於相互對應的關係,但是第二節在主體上更深化了一步,由大自然春天的絢爛轉向了生命的春天的迷惑和痛苦,這種痛苦還是一種現代的自我意識的體現。

2、詞語的厚度和力度

這主要體現在對春天的顏色和形體的描繪上,例如,寫“綠色”,詩人用火焰狀綠色之盛,之逼人眼目,用搖曳寫出了綠色具有動感的形態,倘若換成其他的詞語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讓學生嘗試)更不消説後面有渴求,擁抱兩個動詞的加強;又如寫花朵的生機蓬勃,用了反抗和伸,也是兩個表示形體的動詞,它們足以顯示出無窮的生命力。至於“泥土做成的鳥的歌”,更巧妙的表現了“歌”所負載的雙重力量(輕盈和沉重)這就是王佐良所説的肉體化。

3、“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寫法探究

這裏運用比喻,將窗外自已綻放的春色比作“滿園的慾望”,也作為全詩的過渡,由具體到抽象,由大自然的春天過渡到生命的春天。

比較賞析:《浣溪沙》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閒掛小銀鈎。

賞析:將春色比作“滿園的慾望”與“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説用容易捉摸的事物去譬難以捉摸的事物,但是詞人在這裏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是夢似飛花,愁似絲雨,而説飛花似夢,絲雨如愁,特別具有一種詩意美和畫境美。

(五)主題探究

思考:如何理解這首詩所表現的青春主題?

明確:這首詩表現的青春主題是複雜的,其一,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富於朝氣;其二,充滿了無盡的渴望和追求;其三,對“禁錮感”顯示出強烈的反叛意識或叛逆意識;其四,在“被點燃”後“無所歸依”,陷入迷惘。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於,能夠把上述複雜的特點糅合在一起,生動地展現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特徵。

五、説板書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色彩和光影的交錯。

他渴求着擁抱你,花朵。語言的清新。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來,意象的奇特。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着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捲曲又捲曲,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第一節:滿園春色的美麗。

第二節:詩人在20歲時(生命的春天)所深味的青春衝動帶來的歡欣和痛苦。

説課稿 篇14

説教材

我執教的是長春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童年的問號”第二課《孵蛋》的第一課時識字課。

説教學內容

本課講述了愛迪生從小愛提古怪問題,常常把大家問得啞口無言。有一天他用身體幫母鵝孵蛋,弄得大家哭笑不得。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喜歡動腦筋提問題,並且自主探究問題尋求答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眾所周知,識字是閲讀的基礎,是低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語文教學應注重識字、朗讀,讓學生喜歡閲讀,享受閲讀。那麼,在短短的40分鐘內,怎樣才能既有效識字又充分朗讀呢?經探索我校低年級語文確立了“隨文識字,析字解文”教學模式,既邊學文邊識字。由於一節要認13個生字對七八歲的孩子來説確實有一定困難,所以我採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的教學策略來完成教學任務。因為方法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的,所以記憶深刻。

説教學目標

★多種方法識記13個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便”。

★理解課文,正確、流利、有感地朗讀課文。

★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意識。

説教學思路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在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樑,拉近了師生心的距離。本節課我才用談話導入法:同學們,老師這有一些圖片你們想看看嗎?出示一枚枚蛋寶寶,這些蛋寶寶想怎樣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學生結合已有經驗説出了用身體加温進行孵化。在通過兩幅鳥類孵蛋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孵蛋的辛苦。那人像鳥一樣趴在蛋的上面能不能孵出小寶寶來?有一個小男孩就萌發了這樣的想法,他就是愛迪生。出示愛迪生孵蛋圖。他小時候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他為什麼要孵蛋,他能孵出疍嗎?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視覺、聽覺、思維、想象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來,既引出了課題,又為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隨文識字,析字解文。

興趣激發容易,如何保持確很難,尤其是一向被大家認為是枯燥無味的識字課。所以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如:師範讀生跟讀、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在圍繞愛迪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麼孵不出蛋來?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隨機認識本課生字。學生在彙報識字時,用部首識字法認識了“迪”“題”“便”“蹲”“料”,尤其是“蹲”字,右半部分不認識的同學用拆分法:八字頭西字多一橫下面是一個寸字來記憶,有的識字多一些的孩子説出右半部分念尊,動畫片裏認識的魔尊的尊。又如:學生用置換的方法認識了“感”字,減法的減自去掉兩點水下面加一個心字底就念感,感動的感。學生識字方法多樣,興趣濃厚。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放手讓他們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在通過愛迪生的資料,介紹他的成就,進一步是學生懂得愛動腦筋、愛提問題,主動探究問題是走向成功的祕訣。

三、鞏固識字,強化記憶。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遊戲:

★運蛋遊戲。

讓學生摘下蛋寶寶,讀出後面的生字並組詞,鞏固剛學過的生字。

★編字謎識字。

讓學生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富有靈性化的語言符號賦予生命,再通過表述記憶方法活靈活地再現出來的過程,體現了是教學的個性化。課堂上學生編出:“煩”一頁紙着火了,“趴”八隻腳,“迪”由走了,由字騎滑板車等巧妙的記憶方法。雖然孩子們編的字謎比較粗糙、幼稚,甚至在我們大人看來不怎麼合乎情理,但是孩子們在積極編造字謎的過程中對字形進行反覆地推敲研究,他們的思維進入一種積極狀態,不僅掌握了生字,提高了識字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主動參與、體驗識字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學生的創新潛能在識字活動中釋放出來,讓創造性思維伴隨學生左右,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反思本課教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學生自主彙報識字是有點亂,怎樣能讓學生活而不亂,是我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關注優等生的同時,怎樣讓差一點的學生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是我近一步努力的方向。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的細節問題處理得有些倉促,這是我急待改進的地方。真誠的懇請領導及同仁予以批評與指正,以利於我今後的教學。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堂應是情趣和夢幻的棲息地,讓課堂充滿情趣,這不僅是低年級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語文教學識字教學的需要。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觀形象的因素,利用漢字本身的規律,藉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在觀察、聯想、比較、思考、遊戲中生動愉快地識字,豐富識字形式,提高識字能力,逐步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用漢字放飛夢想,讓個性得以張揚。

説課稿 篇15

一、説教材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杞人憂天》,這篇課文是語文新課標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十課《寓言四則》中的最後一篇,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三則寓言故事基礎上的繼續延伸。

二、説教學目標

由於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於三千年前的古代典籍《列子》,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對於字詞字音以及文章意思的翻譯還是很有必要的,為七年級的學生今後學習文言文積累字詞以及學習的方法。疏通字詞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便於分析人物形象,也為揭示文章的寓意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再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結合故事背景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寓言的寓意,指出其現實意義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難點

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第一是在疏通文意,第二就是在學生能通過引導多角度分析文章寓意並能很好的理解其現實意義,以培養學生多元化思考問題的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説教學方法、

考慮到我校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活潑開朗,好奇心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讓那個學生合作探究自讀自悟為基礎,教師可以大膽放手讓那個學生結合導學案以及課下注釋探究感悟文章的意思,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並把誦讀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同形式的朗讀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感悟。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我以一場流星雨的話題作為開場白,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後文的講解做鋪墊。

接着介紹課文的出處以及作者列子,初步瞭解道家學派,為後面結合背景資料理解寓意做一定的鋪墊。

學習課文讓學生先自由朗讀,讀準字音字詞的同時初步感知課文,然後請學生範讀,檢查字詞字音的學習效果,教師再特別提醒學生通假字以及多音字的讀音,夯實基礎。再集體朗讀加深印象,並在朗讀中體會文言字詞的韻律感。

既然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學習的一個重點,主要讓學生利用導學案和課下注釋四個一組合作解決文言字詞的翻譯工作。再有教師指出其中的難點以及學習文言字詞的方法,以便讓學生多積累感悟。在今後的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多一些心得體會。

理解文章內容再分析人物形象,通過歸納整理來引導學生學習《杞人憂天》的含義,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接着從杞人憂天的憂出發探究其憂的深層原因,而能重新認識他的憂患意識的積極的一面,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再從故事內容的本身出發結合古代的神話故事啟發學生領悟古人探索自然的精神,並能理解其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能多元化的考慮問題。

最後總結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啟發學生繼承發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繼往開來做新時代的接班人。

六、佈置作業

鞏固學習背誦課文,並閲讀相關的一些小故事作為拓展延伸。

説課稿 篇16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與作用:《賣炭翁》是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裏的第二單元第十課,該單元要求學生能誦讀古代詩文,大體理解內容,背誦或默寫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發學生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增強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之一,這是一首諷喻詩,用敍事的手法寫了一個有頭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老人伐薪燒炭的艱辛,細緻地刻畫了“心憂炭賤怨天寒”的矛盾心理,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當時統治階級不合理制度的憤怒與抗議。語言樸實,通俗易懂,生動細緻,充滿詩情。延續了白居易一貫的詩歌風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該詩以人物為題,必然會引發我們對人物命運的思考,由此可見“賣炭翁”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這首詩歌作品具有細讀和超越的廣袤教學空間。

2、教學目的:

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理解詩歌的主題。

體會本詩的寫作特色。

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教學重點:

反覆吟詠誦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理解並能簡述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以及對人物外形與內心的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4、教學難點:

認識賣炭翁的悲慘遭遇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揭露了“宮市”掠奪勞動人民的罪惡,反映了當時尖鋭的階級對立。

體會課文中藴涵的強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經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二、説學生

《賣炭翁》面對的學習羣體是一羣15、16歲左右的中專生,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首描寫一位苦難深重的老翁被強行掠炭的故事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而如何讓他們體驗詩人對賣炭翁的無限同情的情感產生共鳴也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必須靈活安排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做到兼顧全體。另一方面,學生已經學過不少古代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本詩的作者白居易,學生並不陌生,特別是學習本詩,學生能在逐步感受詩人關心百姓疾苦、抨擊黑暗政治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情感,接受詩人同情弱者的薰陶。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自主想象、合作討論,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學生領會詩歌的內涵是可以實現的。

三、説教法、學法

1、知識與能力:認識生字,鬢,碾,轍,騎,叱,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意思,並能背誦整首詩歌。瞭解詩人怎樣在敍事中抒發情感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以讀為本、以思為核、以情為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探究、交流和創新中學習,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課文中藴涵的強烈的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經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四、説教學過程

1、誦讀。讀是進行語言訓練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內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與表達、意藴的品味與賞析、語言的運用和積累都是以讀為重要手段的。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邊看課文邊認真聽錄音。

2、串講課文,討論式,

問:這是一首敍事詩,到底敍什麼呢?,讓學生看註釋後回答,什麼叫“宮市”呢?

明確: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上去購買物品,任意勒索、掠奪。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首詩揭露了這種殘酷的剝削方式。它記敍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那麼什麼地方寫燒炭,什麼地方寫賣炭送炭,什麼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師生讀畢,問文中寫了哪兩種人?明確:賣炭翁,宮史。

指名讀詩的前一段,讀時要求讀準字音,

問: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也為下文埋下伏筆,説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問:“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麼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外貌。着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髮耳邊鬢角的顏色。“煙火色”、“十指黑”説明燒炭艱辛。

為什麼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説明炭的來之不易。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問,後自答,説明老人艱辛燒炭,為的只是維持活下去的最低水準——“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飽而已。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這句從什麼角度刻畫賣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卻“衣正單”,“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願自己受凍。

明確: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讀:“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問:“一尺雪”説明什麼?

明確:雪大,路必難行。

這兩句又是從什麼角度來寫賣炭翁的?行動。

問:“衣正單”的老人為什麼要在最嚴寒的拂曉就“駕炭車”而行呢?

明確:説明老人滿懷希望,想賣個好價錢,實現“衣食”的願望,賣炭心切。

問:“碾冰轍”説明了什麼?

明確:説明冰凍路滑道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由於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飢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飢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

問:“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

明確:“困”、“飢”、“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多麼不容易啊!

3.朗讀第一部分,教師小結:這一節寫賣炭翁燒炭、運炭的艱辛。作者分別從外貌、心理、行動三個方面刻畫賣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時也表現詩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4.指名讀課文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詩人掉轉筆鋒,故事情節也急轉而下。“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麼樣的人呢?“黃衣使者白衫兒”,作者通過對他們衣着,“黃衣”“白衫”,的描寫,點明來者的身份,原來是宮使和他的爪牙。

問:“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麼樣的情態?,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

明確:輕快而又趾高氣揚的神態。

學生回顧賣炭翁又是一副怎樣的形象,結合第一節的外貌描寫的字句以及再次對照插圖,

這就同蓬頭垢面、老態龍鍾的賣炭翁形成了鮮明對比,接着寫他們的行為,“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問: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説明了什麼?

明確:動詞有“把”、“稱”、“叱”、“牽”。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餘斤”,言炭的數量之多,暗示賣炭翁付出的血汗之多。

問:“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明確:寫出了賣炭翁忍氣吞聲、無可奈何的心態,也説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

千餘斤的炭換回來的是什麼呢?“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半匹”“一丈”極言其少,與“千餘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説這些無用的綃、綾對賣炭翁來説,既不能充飢,又不能遮體。賣炭翁一年的辛苦就這樣付諸東流,滿懷的希望就這樣成了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可怕的宮市制度!

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從中細加體會。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教師小結歸納:,主題思想,先讓學生根據板書説一説,

這首詩運用了對比手法,前一詩節寫賣炭翁老人的貧窮艱辛,後一詩節寫宮使的公開掠奪,在對比中揭露了宮市個黑暗,在對比中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有感情地大聲朗讀全詩。

6、佈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標籤: 説課稿 精品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m45d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