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選國小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精選國小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優秀的説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説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國小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九篇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升國旗》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學生已經學習了拼音和識字後的第二篇課文。這篇課文讓學生認識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以及升國旗時學生應該怎樣做,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課文要求學生有熱情的朗讀,背誦課文及學會本課生字、詞,並且美觀地書寫。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複習和鞏固了所學的拼音,也為今後的課文朗誦打下紮實的基礎。全篇課文共有三句話,第一句寫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第二句寫國旗升起的情景;第三句寫升國旗我們怎樣做。整篇課文句字簡結明瞭,字裏行間表達了對國旗的熱愛之情。第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部分生字和初讀課文,這節課我們將一起來學習完成餘下的生字和細讀課文。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學生的要求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朗讀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的主要手段。

(二)學會文中14個生字,其中7個只識不寫,認識二個筆畫。

(三)讓學生知道我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我確定這樣餓目標過,目的是通過訓練學生朗讀、背誦課文及識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使知識和思想教育互相滲透。

三、説學情

國小一年級的課程是學好語文知識的基礎,我校屬偏遠的鄉村國小,幼兒教育相對缺乏,,學生在朗讀、識字等方面的能力都普遍較低,學生學期起課文來相對比較吃力。根據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四、説教法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與合作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通過教師的引入,文中的插圖展示以及學生對現實中紅旗的陳述,激活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朗瀆促背法”讓學生通過範讀、個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朗讀方法,以讀促背。並從讀中領悟思想感情。

(三)“紅促寫法”讓學生自主讀貼描紅,訓練美觀書寫,學生平時學習課文,習慣於老師講,學生聽,在學習上存在較強的依賴性。這節課我讓學生通過觀看插圖和聯繫實物回答問題;朗讀課本、嘗試背誦;美觀書寫,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與交流意識。

五、説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進行: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一旦被激發,教學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首先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每個星期一我們學校都要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老師板書:生國旗,你知道這是一面什麼樣的旗幟嗎?上面的星星叫什麼,又代表什麼?”紅旗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這就把課文中的抽象事物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學生面前。這樣可調動起他們表達的慾望,激活課堂的活躍氣氛。接着我補書講述,幫助學生更深認識國旗,激發學生對國旗的尊重和熱愛。

(二)細讀課文,領悟情感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重要的訓練。為了讓學生把握有感情地朗讀,我先範讀課文,再這樣引導學生:“國旗代表着祖國,此時你應該懷着怎樣的感情來讀?”學生已經瞭解了國旗,也激發了對國旗的感情,這是要求學生把這種感情融入到字裏行間,他們會比較容易接受。然後我組織學生獨立朗讀、小組朗讀、全班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流露出對祖國的感情。接着我提問:“升國旗時,你還聽到了什麼?看到什麼?”學生躍立欲言,課堂氣憤再次高漲。學生髮言時老師板書:國歌聲中,高高升起。我緊界着引導:“五星紅旗升得多高啊!飄揚在祖國的藍天上,你能讀出來嗎?”學生嘗試有感情朗讀第二句,指名讀,集體評: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有沒有感情?誰再來試一試?通過比較朗讀,讓學生逐漸掌握有感情朗讀的方法。教學第三句時,我讓學生找出能表達熱愛國旗的詞語(立正;敬禮)老師板書:立正敬禮,再指導學生朗讀。

(三)朗讀促背,再悟情感

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後,我這樣引導學生背誦:“同學們已經能有感情地朗讀了,現在我們來嘗試背一背,好嗎?”師指導背誦並帶上動作表演;這更能引發學生背誦的動力,並再次通過動作表露出對祖國和國旗的熱愛之情。

(四)指導書寫

在一年級教學中,書寫也同樣重要。讓學生養成認真美觀地書寫,教師責無旁貸。我先範寫生字,説明每個生字的書寫規格,樓着學生獨自讀貼,説説關鍵筆畫、描紅,最後按要求在田字格上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五)知識延伸,加深情感

在學生通過朗誦課文對國旗的熱愛後,我又設計了最後一個問題:“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瞭解到了國旗的一些知識。你們想知道更多有關國旗的知識嗎?”那就回家回你們的爸爸、媽媽,好嗎?把課堂的知識延伸到是生活上,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國旗的感情,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

(六)好的板書可以體現文章的中心,使學生一目瞭然,因此,我根據課文內容,緊扣升國旗的情景,設計板書如下:

2升國旗

國歌聲中

升國旗 高高升起

正立敬禮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這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後感動天帝,把山移走的情節,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具有樸素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它有如下特點:①濃郁的神話色彩。②可讀性強,易於背誦、記憶。③人物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本篇課文安排在國中階段最後一個文言文閲讀單元,而且作為略讀課處理,從編者意圖及教學目標上看,是希望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藉助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章內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及意義,提高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學生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國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閲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註解進行閲讀,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法學法】

為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原則,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科特點,主要採用啟思、點撥式教法,藉助多媒體課件,激趣、啟思、點撥。分四個版塊進行教學。學法則以誦讀、發現、體驗為主。旨在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程參與,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對教材及學生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幾個方面:

1.知識目標: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寓意,理解對比、襯托手法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

2.能力目標:朗讀本文注意語氣語調,運用辨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目標:學習古代人民戰勝艱難險阻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

1.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學習的重點。

2.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步驟】

依據教學目標,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版塊:

第一版塊:導入新課,激發興趣。(3分鐘)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此設計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

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塊:整體把握,感知課文。(15分鐘)

1.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尤其要注意語氣、停頓。

關於這一小環節,可通過2個渠道完成:①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並朗讀,教師點評。②生字、生詞可以參考註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檢查練習,鞏固反饋。

此部分主要讓學生做學案中的基礎練習,教師巡視,後評講,重點給予學法指導。如翻譯文句的方法:換、留、刪、調、補這幾個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強化鞏固的作用。

3.再讀課文,複述故事,聯繫語境,突破難點。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註釋,複述課文。複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後,推薦優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塊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閲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啟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能自由地閲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塊:合作討論,探究質疑。(26分鐘)

此版塊共設置了四個問題,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條件與有利條件分別是什麼?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為什麼要寫智叟?

3.故事結尾寫神仙把這兩座大山揹走了,對此你有什麼感想?

4.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愚公精神有沒有過時?

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涵蓋了整篇課文的內容,而且又緊扣教學目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下面具體談談問題的展開。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研讀課文1。3段,瞭解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教學流程是先將學生分為男女兩大組,男生找不利條件的語句,女生找有利條件的語句,並以讀代答,進一步作口頭翻譯,教師適當點撥,並擇要板書,可用多媒體逐一顯示(板書內容詳見最後的板書設計)。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對愚公其妻和智叟就移山這件事都提出疑問會混為一談,認為都是移山的不利條件。對此,教師要因勢利導,讓學生讀課文,讀出兩個疑問句不同的語氣以及他們的話在情節發展上的作用,從而使學生明確:愚公之妻的話是從“獻疑”的角度説的,帶有關心的語氣;智叟的話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説的,帶有責難、譏笑和輕蔑的語氣。他們的話在情節發展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愚公之妻的話引起大家對運土石地點的討論,促使大家立即行動起來;智叟的話引起愚公的反駁,並在反駁中闡明瞭人力無窮盡的觀點。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這才顯得自然合理。 第二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領會本文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寫作特色。教學形式可採用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

子聽説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

第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本文富有神話色彩的結尾的含義。它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方式是採用比較的方式,教師把結尾改為:“愚公子子孫孫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終於把兩座山挖掉了。”再將它與課文的結尾作對比,讓學生比較優劣,充分發表意見。通過比較,明確課文的結尾好,好在兩個方面:一是詞語運用生動,山神“懼”,上帝“感”,誇娥氏二子“負”二山。“懼”、“感”、“負”三字,表現出愚公移山的壯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二是富有神話色彩,當時科學不發達,在與自然的鬥爭中,人們往往“用想象和藉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第四個問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寓意,並正確評價愚公精神,這是學生感悟形象的重要環節,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之一。突破難點採用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就“愚公移山是一時感情衝動嗎?現在提這種精神過時嗎?”各抒己見,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要給予鼓勵,當然最終要明確:愚公精神並未過時。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戰勝自然,並決定將這個道理付諸實踐,且不怕困難,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繞山麗行或乾脆搬家則是害怕困難、停滯不前的觀點。而人世間無處不存在着艱難和險阻,那是人們不可能時時、事事迴避的。愚公的決心和精神,代表了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願望,現在我們仍需要這樣的精神。

(學生互動交流後啟發,能使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走進現實生活。發掘文本的最大價值。讓學生在情感認知上達到實質性的飛躍。這一環節可激活課堂,使文本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勾連,形成活潑熱烈的辯論局面,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拓展視野活躍了思維。進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現實意義,培養自己頑強的毅力。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從課本走出課外,從關注書本到聯繫生活。培養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第四版塊:拓展延伸,能力訓練。

學生交流結束後,要求學生將觀點整理成文,寫一篇小作文,題為《小議愚公精神》或《也談愚公精神》。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裏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蜕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

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閲讀把握。特別是文章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圖,傳達了有如孩子般的喜愛之情。如此充滿情趣的課文,孩子們樂學、愛學。

1.課題分析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題目,就能引領出整篇文章的思路。課題為什麼稱蠶為姑娘,它含有親切的意味。把蠶看成美麗能幹的姑娘,表達了作者對蠶的喜愛之情。這樣的課題也告訴了我們,文章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來介紹蠶的相關知識。

2.課文分析

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講春暖時節,蠶從卵裏孵化出來。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體描寫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第一次蜕皮,從又黑又小變成黃姑娘。

第二次蜕皮,從又黃又瘦變成白姑娘。

第三次蜕皮,從又白又嫩變成胖姑娘。

第四次蜕皮,從又白又胖變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講蠶吐絲結繭,最後變成蛾姑娘的情況。

3.教材的重、難點:

低段教學以識字為主,因此本課的重點:

①還應是掌握10個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會認識4個二類識字。通過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②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後能進行背誦。

本課的難點:我認為是要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瞭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因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過蠶,多數學生缺乏對蠶的感性認識。但由於童心,他們會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激發學生對昆蟲強烈的研究興趣,應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説學生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在教學這一課時,通過課文中那些形象、生

動的語句,有趣的生長變化過程,前後貫通的文章結構,是學生學習本課最有利的因素,也很容易激發出學生對學習本課的極大興趣。

三、説教、學方法

1.教法

在教學生字詞時,用猜謎法:15天是半個月“胖”;24小時是1天“舊”;上面的羊沒尾,下面的血沒撇“蓋”。再用部件法學習“蠶”天蟲;“姑”女古;“娘”女良;“牀”廣木;“響”口向,“桑”三“又”加一“木”。這些內容安排在第一課時完成。

在學習課文時,用情境教學法,導讀法。一些較難理解的句子,用講解的方法。以上的內容安排在第二課時完成。

利用板書,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安排在第三課時完成。

2.學法

學生預習課文時採用自學法。學習課文內容時,採用讀讀、想想、劃劃、寫寫的方法。在鞏固時採用練習法。

我把學習生字安排在第一課時,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四、説教學過程

1.板書課題,引起懸念

首先板書“蠶”,請學習齊聲讀(cán),檢查學生是否能準確讀準平舌音。然後提問:同學們,你們見過蠶嗎?這時學生的回答可能有好幾種。最後出示“姑娘”兩個字,學生齊讀“蠶姑娘”。向學生提出蠶是昆蟲,姑娘是小女子,為什麼要把這種昆蟲叫做蠶姑娘呢?我們學了這篇課文,就知道為什麼了。

我這樣做,是用課題,來引起同學們的好奇,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瞭解蠶的慾望。

2.學習生字

要求讀準字音, 分析字形,找出部首,準確書空筆畫。

3.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

課文共有四幅圖畫,通過觀察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使學生增加對蠶的感性認識。 現在我們學習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表現圖畫意思的,蠶究竟是怎樣生長變化的。

4.學習課文的第一部份

讓學生知道蠶的生長季節,蠶是怎樣出生的。

5.學習課文的第二、三部份

我把這部份的教法主要用在解答問題上:如蠶的一生要睡幾次?是怎樣進行變化的?蠶最後是變成了什麼樣的?還有讓學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讓大家來解答。這樣能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出課文中有關的答案。自己不明白,在聽了別人的解答後,也有了明確的認識。這種解問的方法,可以使多數的'學生都動腦想想。

6.閲讀

在閲讀上,重點指導學生的閲讀情感,語氣。如“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裏鑽出蠶姑娘。”讓學生在讀的時候,把春天來了和小蠶出生時的喜悦語氣讀出來。在讀“睡了四回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就爬到蠶山上,吐出絲來,要蓋新的房。”這是蠶姑娘的最後變化,要把蠶快要完成它一生的歷史使命和就要結束蠶姑娘的日子,那種充滿激情的語氣讀出來。

這樣讀,能加深同學們對句子的理解,特別是老師對閲讀情感與語氣的指導,能使學生融情於文中。我把閲讀穿插在理解課文中進行。

7.理解詞語

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我採用劃的方法,把一些重點詞語勾畫下來。如脱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絲兒、繭子、開了窗、蛾姑娘,學生們能記住這些詞,也就基本記住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對背誦這篇課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我讓學生邊理解內容,邊勾畫詞語。

8.總結

在總結中,我抓住一些擬人化的詞語,把為什麼叫蠶姑娘的問題揭示出來。特別是通過對課文中反覆出現的“變成”,黑姑娘變成黃姑娘,變成白姑娘,變成胖姑娘,變成蛾姑娘這些活潑生動的句子,讓學生掌握了蠶的生長知識。明確為什麼把蠶當作人來寫。

五、説板書設計

為了幫助學生熟記住蠶的生長過程,我採用瞭如下的板書。

蠶姑娘

春 蠶卵 鑽

又黑又小 (不吃不動) 變 黃

又黃又瘦 變 白

又白又嫩 變 胖

又白又胖 變 亮

吐絲結繭 開窗 變 蛾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憶江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絕唱之筆。作者以如畫之筆描繪出一幅江南春景圖,在人們記憶中留下難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喚起人們對江南絢麗春色的嚮往,反問句"能不憶江南"收束全詩,更真切有力地表達了對江南的眷戀之情。同時,"詞"這種體裁在湘教版國小三年級語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現,選編這首詞,意在使學生對詞這種體裁有一個簡單的瞭解,初步感受詞的語言美、韻律美,開拓學生的視野,感覺中國經典詩詞的無限魅力。

二、説設計思路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歷經千百年而傳誦至今的古詩詞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燦爛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體會到:教師激情有餘,學生悟性不足;教師情有獨鍾,學生卻無動於衷。原因何在?往往由於教師在教學上的情感灌輸,造成學生的情感距離,未體現經典詩詞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因此,本堂課的教學重在體現語文新課標中"以讀為本"的理念,使學生走進文本、親近文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滲透古詩詞教學"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使學生學會品讀語言、誦讀情感、美讀意境,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和情感的薰陶中,提高欣賞古詩詞的品味和審美情趣,力求營造一種"簡約而不簡單,隨意卻不隨便"的和諧語文課堂。

本首詞的教學過程我設定為四個環節:

(一)談"憶"導入,情境揭題。

(二)"胖"讀全詞,古詞新談。

(三)"瘦"讀全詞,搜尋詞眼。

(四)牽引"憶"線,拓展延情。

三、説教學過程設計

(一)談"憶"導入,情境揭題。

1、(師生問好後,教師板書"憶"字)

①師:請同學們讀這個字。能給"憶"字組幾個詞嗎?

我們的祖先是怎樣創造這個字的呢?

(課件一:演示"憶"的演變過程)

②師:由此,你想到了"憶"的本意是什麼呢?(引導學生説出回想、思念)。

③師:古往今來,有人思念家鄉,有人思念親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們將和詩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書:江南,學生齊讀課題)

2、師:首先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課件二:江南風光視頻:小橋、流水、垂柳、涼亭……及詞作者和寫作背景的錄音伴奏)。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配上樂曲可以唱。詞不同於詩,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為長短句。《憶江南》這首詞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詩人白居易50多歲時曾在江南的蘇州、杭州任職做官,江南的秀麗風光給他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12年以後,他對江南依舊魂牽夢縈,67歲那年,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憶江南》。

(教師配着古樂範讀)

[設計理念:教師巧妙地把詞、作者和寫作背景與江南美景融為一體,在這種無意注意之下,教師細膩、傳神、聲情並茂的朗讀,將使學生心中盪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學生帶入一種對江南的嚮往之中,進而有種渴望要了解,朗讀這首詩的心情,激發了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熱情。]

(二)"胖"讀全詞,古詩新談。

[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教師剛才的範讀已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的求知慾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胖"讀全詞,不在於質好,只在於量大,讓學生在反覆自由地讀字、讀詞、讀句的訓練過程中,先領悟詩的大意,初步感悟詩的意境。]

這一環節分以下步驟進行教學:

1、學生自由朗讀並提出循序漸進的要求:讀準字音,讀正確,讀通順,爭取熟讀成誦。

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出示課件三:重要詞的註解。

要求:

①根據註釋讀懂詞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質疑提問並作上記號。

②書寫"諳"字兩個,在自己與同伴都認為美觀的字下畫"☆".

(三)"瘦"讀全詞,搜尋詞眼

[設計理念:一個既淺又俗的"好"字,包羅了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作者的讚揚之意與嚮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只因"好"字之甚,方能"憶"之不休,"好"和"憶"二字在詞中相互驗證,相得益彰,實為絕妙之筆]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首先我來説教材。《燕子專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敍事文章。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課文重要寫了歐洲瑞士的一個春氣候温驀地降落,導致燕子顛末瑞士時因找不到食品而瀕臨去世亡的傷害,瑞士當局就通過電視和廣播號令人們探求凍僵的燕子,並用帶有空調的列車把它們送往温暖的南邊如許一件事。字裏行間充斥着人們對動物的保護之情,表現了人們優美的環保意識。從語言筆墨特點來看,這篇課文語言淳厚,情感誠摯,用詞詳細形象,又含有比力多的意義深刻的文句,既得當門生舉行情感朗讀訓練,又適合門生舉行語言筆墨訓練。聯合新課標針對第二學段提出的閲讀要

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理解本課的生字新詞;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詞在表達中心思想時的作用;通過小組內成員的相互合作交流,通過情感朗讀,感受課文中質樸的語言,感悟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音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人對動物的珍愛之情,培養熱愛動物並能與動物和諧共存的思想感情。

二、説重點難點

文由於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對本文的許多關鍵詞語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設定本課的

教學重點:通過生活經驗和聯繫上下文引導學生理解詞意,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和貫穿全文的愛心。

教學難點:領會三四自然段中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同人們奉獻愛心的關係,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打算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在教學中,採用“讀為基礎,讀中感悟”的方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真正落實《課標》的要求。同時注意對學生的朗讀進行多元評價,激發學生向更高的朗讀目標努力。

2、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結合教材特點,利用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喚起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發揮想象,釋放自己的情感。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所以我準備教給學生以下幾種學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求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相互學習,學會找重點詞句、重點段落,理清課文思路;通過聯繫上下文、利用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義等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理解詞義的能力。

2、朗讀感悟。尊重學生的閲讀實踐,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默讀,引讀、配樂讀等;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感情,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想象説話。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涵。新課標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根據課後練習題三設計了這三個想象説話練習,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又落實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標。

四、説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本課的教學過程共分6個環節。

環節一:交流信息,激發興趣

首先板書“燕子”,引導學生背誦《燕子》中描寫燕子的句子,然後問學生對燕子還有哪些瞭解,組織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燕子的資料。使學生在交流中初步瞭解燕子的生活習性,為學生的信息交流創設平台,同時為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引發學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慾望。

2.板書“專”要求學生擴詞,再板書“專列”,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專列”的意思。並讓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學生質疑後,教師收集有價值的問題以備研讀。在這裏通過語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讀,和對課題的質疑,養成學生讀文先讀題,看題學文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質疑的能力。

環節二:自讀自悟,整體感知

首先教師通過範讀課文,披文入境,融情於聲,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口頭語言,以其聲、情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使學生與文章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起到傳授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讀水平的作用。

接着教師用鼓勵性地語言:“這麼感人的故事,誰願意來讀一讀嗎?”引導學生讀書,並提出讀的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最後,小組交流後,再組織班級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隨機點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環節三:由疑入境,統領全文

首先以“燕子是候鳥,能長途飛行,怎麼還用專列送呢?這是為什麼?”。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並統領全文。在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後,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即發展了思維,同時也為學生個性化閲讀做好了準備。

接着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課文情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並説説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朗讀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煩:冷、餓、累。並隨文理解詞語“氣温驟降”、“長途跋涉”、“飢寒交迫”、“瀕臨死亡”。通過觀看圖片,學生談此時的心情(着急、擔心等);再充分創設當時寒冷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環境中,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並通過多次不同層次地讀,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和分析。

2.學生充分感受到燕子的困境後,教師提問:但燕子非常幸運的逃脱了這場災難,它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幫助?根據學生回答,師板相機板書:政府居民貝蒂。

3.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人們為了燕子做了什麼?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要求學生在自己的有感悟的地方畫出橫線。養成讀書做批註的好習慣。學生自主學習後,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讓學生梳理自己的思緒,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4、集體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彙報,隨機教學體會“居民、貝蒂、政府”的愛——

教學感悟居民的愛中:

先在學生匯後,出示句子引導學生根據課後第二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再組織集體交流時點撥:“紛紛”表示很多居民走出來。這居民當中都有誰呢?“可能有……可能有……”讓學生感受人們都在行動。“四處”: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讓學生感受人們到處尋找,不畏艱辛。

理解後,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注意以情感人,用自己的激情的言語感化着學生的心靈,用自己誠摯的情感,帶領學生走進那個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隨那裏的居民一起來尋找瀕臨死亡的燕子。

在感受貝蒂的愛中:

(1)、根據學生彙報出示相關句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從“凍僵、僵硬、皚皚白雪、凍得通紅”,感受到貝蒂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為弱小的、更需要保護的燕子,進一步感受了人們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博大的愛心。

(2)、在學生情感朗讀後,提問:貝蒂她不在乎什麼?只在乎什麼?並出示句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説話練習。使學生感情蓄勢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時宣泄,也是加強理解,內化情感的一種手段。

(3)、在學生深切體會後,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感受貝蒂對燕子的關愛之情。(相機板書:愛)帶着體會到的感覺,再一次深情地朗讀第四自然段。朗讀時要強調評出孩子們在朗讀過程中的優點。緊緊抓住文本,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創設情境,使學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讀中,入情入境,以讀導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文本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思維,發揮想象。

感受政府的愛時:

用“關於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過渡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合作交流中談談自己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什麼?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在合作中嘗試着去感悟。也使整節課做到鬆弛有度。

環節四:想像説話,昇華情感。

出示站台上人頭攢動,與正待啟程的列車揮手告別的畫面,並輕輕響起音樂《愛的奉獻》。

(1)列車開動了,載着燕子的列車,帶着人類的愛駛向温暖(板書:温暖)的遠方;(隨機板書:畫列車)燕子在車廂裏唧唧喳喳,彷彿在向人類致謝。同學們配樂朗讀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

(2)師:列車啟動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會説什麼?抓住契機經行想象説話練習。豐富的想象激發豐富的情感,豐富的情感又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當教師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步入其境,真情萌發時,學生的火種就會點燃起來。

環節五:拓展文本內化情感

1、多麼感人的一幕啊!可愛的燕子快樂地乘着幸福的列車駛向遠方,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接着下發閲讀材料:《一個真實的故事》,學生自主閲讀。

2.學了課文,聽了故事後進行寫話練習。

(1)我想對貝蒂説:“。”

(2)我想對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生命的小女孩説:“。”

(3)我想對説:“。”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可以寫一句,也可以寫一段,可以隨便發表自己的真實感想。體現了訓練的層次性,也符合了學生智力發展的多元性。

3.學生寫話完後,隨機展示。教師恰當評價後再進行總結: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樣愛護動物,愛護環境,用愛、用情編織更美好的故事。由於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薰陶,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環節六:佈置實踐活動

自主選擇合作的夥伴,共同蒐集人們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資料,用自己的行動向自己周圍的人呼籲“保護動物、愛護環境”。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團體合作能力,體現了語文的綜合實踐性。

五、説板書設計

關鍵一中我先板書(燕子),引導門生交換關於燕子的信息,接着板書(專列)開導門生舉行質疑。關鍵三中用題目“燕子得到了那些人的資助?”相機板書(住民、當局、貝蒂),在感悟貝蒂的支付時板書(愛)。關鍵四中使用過渡語“列車開動了,載着燕子的列車,帶着人類的愛駛向温暖的遠方。”(隨機板書:温暖並畫列車)

我的板書形象生動、簡明扼要,可以大概捉住題眼。到達“高效能、簡約化”的成果,有利於門生明白文本主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希望各位評委多多指導,謝謝大家!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課標實驗教材第五冊的《陶罐和鐵罐》。這是篇童話故事,主要以對話形式講述了國王的御廚裏的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裏許多年以後,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為泥土,不復存在。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於看到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童話故事三年級的孩子已經接觸了不少,他們想讀、樂學,但要理解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卻有一定的難度。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及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

一、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會認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驕傲、傲慢、謙虛等詞語。

2、能積累描寫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積累語言。

3、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中讀懂課文內容,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曾説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注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如何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使教師、學生、文本形成真正的對話?我以讀一讀、找一找、演一演、説一説、寫一寫的方法,達到預定的目標。在學生學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自主理解,培養學生自主研究、探究文本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準備3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一)、看圖談話,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讀童話故事嗎?説説你讀了哪些童話故事?(學生自由發言)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童話故事(隨機課顯:陶罐和鐵罐的圖片)你認識他們嗎?在學生叫出他們的名字後出示課題,引導學生換偏旁識記陶,並指導書寫陶。(童話故事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極有吸引力,讓生説説你讀了哪些童話故事?更能激起學生不吐不快之感,我想此時孩子們的興趣已被激發,再加上看了立體的、鮮活的圖片,孩子們會迫不及待想接觸文本,想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此時,我拋出一句: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去讀讀27課就明白了,就這樣我巧妙地把孩子引入自主閲讀狀態,這樣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

(二)、讀通課文

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一環節,我主要給足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閲讀文本。在閲讀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並運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詞。學生是帶着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與文本對話,對文本的解讀帶有很強的個性化,因此我讓學生讀通課文後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這裏,我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在點評中,我做以下的點撥,以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1、在學生髮言中,注意讓學生讀好文中人物的對話

2、對字詞有不明白之處,可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忙,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資源。

(三)、抓住對話,深究人物的內心活動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有了前面的鋪墊,我首先出示詞語(驕傲、傲慢、謙虛、輕蔑、惱怒、寬容、不再理會)在學生齊讀後進行分類,隨機板書:

驕傲

謙虛

傲慢

寬容

惱怒

不再理會

然後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讀讀課文,找找、畫畫從哪些語句看出鐵罐的傲慢、驕傲,陶罐的謙虛、寬容?在學生彙報交流中,我主要做了以下點撥引導:

1、理解一些詞語的意思,如奚落,我先讓學生説説奚落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説説你曾在什麼情況下奚落過誰?或你曾受過誰的奚落?

2、用指名讀、師生合作讀、評議讀、賽讀、加動作表演讀等多種方法讀好人物的對話,重點指導讀好以下幾個句子:

(1)、我確實不敢碰你,但並不是懦弱。陶罐爭辯説,我們生來就是盛東西的,並不是來互相碰撞的。説到盛東西,我不見得比你差。再説

(2)、住嘴!鐵罐惱怒了,你怎麼敢和我相提並論?你等着吧,要不了幾天,你就會破成碎片,我卻永遠在這裏,什麼也不怕。

此環節,我引導學生多種方式讀課文,學生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走進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質,也潛意識領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領略了祖國語言的精妙。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還提高了思維能力,自主能力。此時,學生已取得獲得知識的快樂,也更加關注了陶罐和鐵罐的命運,於是我以陶罐和鐵罐的最終命運到底如何?這一問題過渡到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即默讀課文10----17小節內容,重點抓住人們對陶罐讚賞的語言及陶罐説的話,感悟陶罐的品質。

(四)、延伸文本

我説:如果此時陶罐與鐵罐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對誰説句什麼話?學了課文你想對自己或身邊的誰説句什麼?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話題寫寫。(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在寫話中明白了道理,突破了難點,同時也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還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五)、佈置作業,讀寫結合

我説:如果陶罐和鐵罐再次相遇,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請你也來當一回童話大師,寫一寫這個故事,寫完後讀給爸媽聽,讓他們給你打打分。(這個作業為指導學生寫作指明方向,長期這樣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得以提高)

板書:

陶罐

鐵罐

謙虛

驕傲

寬容

傲慢

不再理會

輕蔑

輕蔑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歡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首詩歌,本詩共兩句8行,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讀着讀着,我們似乎看見農民豐收的笑臉,看見天安門廣場上緩緩上升的國旗,似乎聽見中華兒女對和平的呼喚,聽見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國的共同心聲。

(二)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認為這篇課文應該完成以下教學目標:1、認知目標:(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其中包括本課的5個生字);(2)熟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準每個字的讀音;(3)能夠背誦課文,感悟歡慶氣氛。

2、能力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國慶”的重大意義;(2)展開想象,能為課文配上一幅插圖。

3、情感目標。通過“讀”“悟”“畫”“説”等方式,對祖國母親產生深深的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和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國慶”的重大意義。

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出喜慶、歡樂的氣氛。

二、説教法、學法

這篇課文是一首描寫國慶節歡快喜慶場面的小詩,語言優美生動,感情真摯熱烈。但由於孩子們對“國慶”認識不多,對“國慶節”的重大意義不甚瞭解。因此,我在教學中,盡力做到依據教材,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國慶節的歡樂喜慶,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悟”,教師對課文中的語句不做過多的、細枝末葉的講解和分析。同時,又不能僅僅拘泥於教材,我會跳出教材用教材,在學生對課文產生疑滯的時候,輔以相關資料(圖片、視頻及學生為課文配的插圖等),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歡樂喜慶的國慶氣氛,使情感得到昇華。因此,我的教法主要是講解法、“以讀代講”法,資料輔助法,視頻展示法等,相應地來説,學生的學法就是多讀、自悟、小組合作。

三、説教具

所需教具有生字卡 課件。我打開遠教資源網下載了本課的課件,發現資源很有限,根據本課內容的需要添加了開國大典的資料,歡慶熱鬧場面的圖片,生字詞語,四幅歡慶圖等內容。

四 説教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師:“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日,我們的祖國也有生日,你們知道祖國媽媽的生日是哪一天嗎?是的,我們剛剛歡度完祖國媽媽的第五十五個生日,誰知道國慶節的來歷?”(來歷課件)[設計意圖:瞭解國慶節]

2、師:“我們一起來見證這一莊嚴而又神聖的時刻吧。“(開國大典資料)[課件的播放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效果,便於學生進入課堂教學,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契機。]

3、師:“回憶這莊嚴的場面,真是令人激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寫歡慶國慶的小詩。(板書歡慶)請結合自己過節的感受説説什麼是歡慶?”[問題是啟發學生走向探索的引路人,敢於並善於提出問題是學生應該逐步養成的一個良好思維品質。由“歡慶”入手,抓住了課堂發展的一個重要線索。由此引發聯想、訓練學生的思維。](多媒體展示)是呀,國慶節那天,全國人民有的敲鑼打鼓,有的唱呀跳呀,在歡天喜地地慶祝國慶,這就叫做歡慶。

4、我們來滿懷激情、大聲的齊讀課題:歡慶。 師:我們除了可以説歡慶國慶節還可以説歡慶什麼?[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親身體會,理解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自由讀課文,找出文中生字,理清文中的行、句。[自讀能力的培養是低年級的一個重要任務,在自讀中引導學生鞏固、發現、掌握讀書學習的方法,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2、你喜歡哪行或哪句就把它讀出來。

3、再讀,把生字的`音讀準。

4、遊戲鞏固:猜一猜。[設計意圖:字詞的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教學中應該抓住學生的認知規較和年齡特徵進行設計,自讀尋找------嘗試認讀-----突出重點-------遊戲鞏固,這些環節體現了字詞教學的科學性和層次性,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5、檢查識字情況:去拼音讀。

6、詞語接龍:慶、曲

[設計意圖:由字到詞,利於鞏固]

(三)細讀課文,朗讀感悟

過渡:“祖國媽媽的生日快到了,祖國大地到處是一片歡樂、喜慶的景象。老師帶來了四幅歡慶圖”。(出在課中劃出與這四幅圖相對應的句子示課件) “請同桌合作,,挑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聽”。

師:“你最喜歡哪幅圖?課文中哪句話寫了這幅圖的內容?請你讀一讀。”(結合學生回答,隨機出示下面句子)

1、看圖學習學習前四行:A、理解什麼是“旗幟”?“歡樂的樂曲”指的是什麼?

B、指導朗讀,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讀得好。生多種形式讀。

過渡:同學們,你覺得我們的國家美嗎?你為生長在這樣的國家感到自豪嗎?感到驕傲嗎?好,下面就請你們用驕傲、自豪的語氣把後面四行讀出來。

[抓住“歡慶”這一特點,從讀中入手,引導學生多種形式讀中體會,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背誦,促進語言積累。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擬人化的景物描寫,為孩子歡慶 祖國媽媽的生日做好情感準備。]

2、品讀後四行:

(1)、過渡:通過剛才的朗讀,我們體會到了: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那麼,我們中華兒女是怎麼歡度國慶的呢?

(2)、讀自悟後四行

請小朋友先自己讀讀後四行,再和同學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通過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課文。]

(3)、全班交流,朗讀感悟

小朋友們讀得好認真,收穫一定不少吧,你讀懂了什麼?

(4)生多種形式讀,要把驕傲自豪和對祖國媽媽的崇敬之情表達出來。

3、品讀全詩。

4 指導背誦

(四)實踐活動

1 説話:祖國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你想對她説些什麼?[ 結合文章相關語句的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美、訓練學生語言、促進語言能力發展。]

2 同學們,為了檢查你們對祖國媽媽的愛有多深,老師想考考你們三道題,如果你都能回答出來,説明你真的很愛祖國媽媽。

A、我國的首都在哪裏?

B、我國的國歌是什麼名?把它唱出來。

C、我國的國旗是什麼旗?把它畫出來。

(五)總結

學習《歡慶》這首小詩後,我們要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去把這首小詩讀給爸爸媽媽聽。

四、説板書設計

美麗的圖畫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板書簡單明瞭,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背誦出本文。因此,我是這樣設計的:

9、歡慶

——祖國媽媽的生日

田野 (圖) 獻上 果實

楓林 (圖) 舉起 旗幟

藍天 (圖) 飛着 鴿子

大海 (圖) 奏起 樂曲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8

説教材地位作用:(教材分析)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是一篇帶有濃郁的演講色彩的文章,主要敍述了美國總統林肯剛上任,在參議院演講時,受到參議員的嘲笑,因為他是鞋匠的兒子。而他以出類拔萃的才華,感人至誠的演説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全文故事情節簡單,內容通俗易懂,特別是林肯樸實真誠﹑富有張力的語言富有特色。本節課教學內容正是緊緊圍繞林肯的三段演説展開 .這三段文字不僅展現了林肯的人格魅力,更把他智慧超羣,處變不驚、巧妙回擊的演講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説教學目標: 本節課目標意在:

1、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寬容是一種力量,學習林肯襟懷坦蕩、仁愛正義、寬容大度的優秀品質。

2、學會課文通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表達方法,練習遷移運用。

3、感受林肯演講的語言藝術。

説教學重難點:

抓住林肯的演説辭進行研讀感悟,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體會寬容的力量、體會林肯的博大胸襟和和平民情懷,品析林肯演講的語言藝術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説教法: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來品味人物形象,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抓住文章三段演説特點,挖掘文章空白點和語言的閃光點;引導學生在基於文本的基礎上,大膽合理想象、發表獨到觀點,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對重難點的處理,採用反覆朗讀,讀中悟情明理,聯繫實際、對比體驗的方法突破。

説學法:

學生在以上方法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閲讀體悟、交流互學、揣摩練筆、總結收穫進行學習。

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問題、直接導入。

教師導入:林肯在當選總統發表演説時,參議員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發表了怎樣的演説使參議員的態度發生瞭如此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在接下來的時間學習文章,教師直入主題,自然導入本課的學習。)

二、自主研讀,小組共學。

(設計意圖:我校的"二四五"教學模式,重在體現教師主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為提高整體課堂教學效益做根本保證。)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們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二、自主研讀,小組共學。

1、出示預習目標:

請同學們默讀林肯所説的那三段話,找出關鍵詞句,説説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

2、學生開始自主學習,小組交流。

(在這環節中,學生利用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感悟參議員態度的變化,並通過小組合作,及時修正補充整理自學的相關信息,使林肯的形象在自己心中逐步豐滿起來。)

三、交流反饋,深入感悟。

(小組共學後進入第三環節:在交流反饋環節中學生主要圍繞三段演説進行交流。)

1、例如交流第一段話。

(1)學生明白三個"永遠"分別包含了怎樣的情感。

(2)學生從"感激""忠告"這些詞語中體會到林肯的寬容和委婉的態度。

(3)教師適時指導朗讀,使學生通過朗讀進一步感悟語言。

最後教師及時提問:這是一位怎樣的總統?

(這時,林肯寬容大度、尊敬父親、他為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自豪,這樣的形象就呈現在了學生的心中。學生也感受到正是寬容的力量和林肯平和的演講態度使參議院內由嘲笑變成了一片靜默。)

2、交流第二段話。

(目標:除了感受到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他在平實、誠懇的演説中不卑不亢、悄無聲息的回擊了對方。這就是演講的技巧,是他智慧超羣的體現。)

(1):這裏為什麼不用"修理"而要用"改正"? 其言外之意是不僅要改正鞋子,也含有改正參議員傲慢態度的意思。

預設對比:當我們受到羞辱是如何做的?林肯又是如何做的?

教師及時揭示:這正是林肯有力回擊、巧妙化敵的演講技巧。

(2):做鞋子是技術活,這裏為什麼要説"藝術"?"藝術"體現了父親爐火純青的技藝,和林肯對父親的懷念,

(3)教師點撥:是對修鞋這個行業的尊敬,這正是他平民情懷和人人平等思想的體現。

(通過第二段的學生交流、教師點撥,基本達到了這一目標。)

3、交流第三段話。

(1)引導學生討論:林肯讚歎父親的偉大,其言外之意是什麼?他想告訴參議員們什麼呢?

(2)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

(此時學生從這段感人至誠的話語中體會:他深深地愛着父親,深深地愛着人民,深深地愛着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所以是美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

總結:整個第三環節中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實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

主體性。

4、再次引讀這三段文字。

面對參議員的嘲笑,林肯這樣説——

對那位傲慢的參議員,林肯説——

對所有的參議員,林肯動情地説——

(課標中對閲讀的解讀有這樣的一句話:"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閲讀中思維感悟,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智慧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這時,再次讀,學生應該已經懷着對文本的感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把讀上升到演講的層度。他們此時所收穫的是林肯巧妙回擊、感人至誠的演講語言的樂趣。)

5、通過三段演説你感受到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

指名生回答,教師板書人物品質的詞語。

6、總結:通過人物語言刻畫人物形象這就是正面描寫。你還知道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生:側面描寫)

四、拓展延伸,總結寫法。

1、教師引入寫話訓練:參議員的心理變化也是側面描寫,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參議員,聽了林肯的演説此時此刻你一定有所觸動,你會想些什麼?(自然進入第四教學環節)

2、學生交流寫話內容。

3、教師補充寫作方法。: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就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剛才我們對參議員的心理描寫也是襯托人物形象的側面描寫。在今後的習作中也可以這樣描寫。 (設計意圖:國小語文教學致力於從聽、説、讀、寫這幾個方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所以在最後)→

通過本輪説話練習,林肯將"寬容、博大、仁愛、平等"的思想種子不僅種在了

所有參議員的心中,也深深的種在了每位學生的心中。

説板書設計:

21鞋匠的兒子

參議員: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讚歎(輔線) 側面描寫

林肯: 寬容大度 尊重父親 平等待人 (語言) 正面描寫

説教學效果: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感悟還是引導演講寫話,甚至還有板書的設計,都是在我校245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努力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國小語文説課稿 篇9

教材簡析:

《稱象》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講曹衝小時候稱象的故事,教育我們應該多觀察、遇事多動腦筋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節課的設計我是在學生通過快兩年的語文學習基礎上,已經具有初步理解詞句能力、思維能力和説話能力的基礎,以繼續抓好詞句教學、落實訓練重點為目的進行教學設計的。

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基礎,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本課的13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知道多音字“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懂得只有動腦筋,才能解決生活中問題。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懂得只有動腦筋,才能解決生活中問題。

教法:由於二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因此在學習曹衝稱象的方法時,我利用了簡單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曹衝稱象的具體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多層次朗讀法、啟發式教學法,使學生在以讀代講中理解詞句,引導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以“見過別人稱東西嗎?”的談話方式導入新課,並相機指導寫“稱”字,目的是使學生“無意識”地進入的學習情境中,再説生字教學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二)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請孩子們自由地、小聲地讀課文,並藉助拼音解決不認識的字詞,然後教師出示生詞和生字,指名認讀,並正音,我覺得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字詞教學落到了實處。接着再讀課文,並提出要求: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這一步,我按照閲讀教學從“整體---部份---整體”的程序進行設計,使學生明確學習要求和激發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把握。

(三)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並能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由於理解曹衝稱象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課文教學我直奔重點,通過讓學生默讀,説曹衝稱象的步驟,找動詞和表示先後順序的詞,通過層層設疑,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同時活躍學生思維。接着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口述曹衝的稱象方法,老師演示操作過程。電腦課件形象地表現課文內容,課文的文字表達是反映圖中的事物。這一操作過程就是突破難點的.過程。以讀為主,我採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增長詞彙的作用,也是突出本節課教學重點的手段。接着拋出:“曹操有什麼反應?”引出對第五自然段的學習,同時引出“果然”一詞。幫助學生理解。

(四)瞭解曹衝稱象的原因。

用曹衝為什麼要去稱象呢引出描寫大象大的句子,進而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五) 比較曹沖和官員們稱象的方法。

這一環節我啟發學生把官員們提出的稱像方法與曹衝提出的稱像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生説的基礎上,我便對本節課進行了小結。

(六)課堂作業

我設計了連線的練習,對量詞和名詞的恰當搭配進行鞏固。

課後,我覺得對於指導學生的感情朗讀方面還很不到位,以及多次朗讀之間是否具有層次性和一定的深度,希望各位老師多提寶貴意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g6gj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