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7篇

【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説課稿模板彙總7篇

説課稿 篇1

一. 説教材

(一) 教學內容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33—35頁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不僅有助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切身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打下基礎。

(二) 教學目標

遵照“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結合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掌握其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合作意識,瞭解數學的價值。

(三)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認識並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 説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在學習活動中,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本節課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運用活動教學形態,激發學生展示個性、積極參與、主動求知,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 説學法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國小生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按照國小生的認知規律,從“具體感知—形成表象—進行抽象”的過程,我讓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等一系列認知活動,使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

四. 説教學手段

恰當的教學手段能幫助教師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直觀、輕鬆、愉快的理解並掌握教學知識,《新課標》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手段。

五. 説教學過程

本着讓學生 “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學有所得”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成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和創新的源泉。所以在上課開始,我就創設如下情景:假如今天是小明的生日,我們給他送兩件禮物(課件展示禮物),為了使禮物看上去更精美,我們想把它包裝成一個正方體和一個正方體,這時我順勢把問題拋給學生,那至少應該用多大嗎,面積的彩色紙來包裝呢(課件展示漂亮的彩色紙)?從而引出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這一設計意在賦於教材以生活的氣息,讓學生切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 實踐探索、獲取新知。

1.獨立感知——建立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

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模型,然後閉上眼睛,摸一摸長方體的各個面,初步感知“表面”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這一做法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實物,建立表面積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

2.合作交流——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大膽地放手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6個面。通過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結合長方體的基本特徵,讓學生深刻理解表面積的意義,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期間,我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指導他們的實踐,傾聽他們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約經過10分鐘的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後,我就會讓各小組彙報,估計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有的小組直接觀察立體圖,有的小組沿着稜把長方體紙盒展開(課件演示),無論哪一種探究方式,都比較容易發現以下三種方法:第一種:把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相加;第二種:用上下面的面積加前後面的面積再加左右面的面積,從而得到:長方體的表面積 = 長×寬×2+長×高×2+寬×高×2;第三種:上、前、左面的面積和乘2, 從而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課件演示,完善板書)

接着,我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方法,並確定最簡潔的算法,使計算優化。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培養學生更寬廣的視野和活躍的思維。從而突破重、難點。

3.運用公式,嘗試解題。

對於例1,我繼續放手讓學生從剛才發現的方法裏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初步嚐到成功的喜悦,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三) 應用新知,拓展能力

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接着我巧妙的設計特殊的長方體,即正方體(例2)。引導學生求出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通過計算自己會發現,正方體的表面積=稜長×稜長×6(課件演示,完善板書)

這個環節中,我把遷移類推的機會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類推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四) 實際運用,深化理解

1.一個長10分米,寬6分米,高5分米長方體玻璃魚缸,計算製作這樣一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課件展示)

2.要塗漆一根長0.5米、寬0.2米、高4米的長方體柱子,要塗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課件展示)

我先讓學生觀察、再讓各學習小組通過討論、交流,找出製作魚缸和塗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幾個,再進行計算,然後通過評講,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像這種不需要算出長方體6個面總面積的情況。緊接着,我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我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探索現實中的數學,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我設計的練習,內容緊貼生活,訓練由淺入深,既鞏固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突出在應用中學數學的思想。

(五) 評價體驗,歸納提升

我讓學生暢所欲言,及時梳理知識,談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並進行學習評價。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然後,我結合板書進行總結,幫助學生構建起知識的框架,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整個教學設計,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生活化,展示數學的魅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目標。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 =( 長×寬 + 長×高 + 寬×高 ) × 2 =各個面的面積相加 正方體的表面積=稜長×稜長×6 =各個面的面積相加

這樣的板書設計,不僅使學生一目瞭然,還可以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圖文並茂的設計,更便於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了掌握。

説課稿 篇2

三年級上冊研究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間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夠看到,幾乎每個學生都曾經接觸過,但一般不會關注和研究它。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是最簡單的間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規律比較明顯,適合三年級學生探索。

(一)本課的第一層次我主要引導學生觀察有趣的現象,通過“看”“數”“比”“圈”等活動,由表及裏逐步體驗現象裏的規律,並總結規律。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動。

1. “看”:觀察現象,瞭解其中的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首先由學生熟悉的小棒和圓片導入,由“猜圖”引出後面的排列,並指出像這樣的排列就是一一間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課題。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間隔排列,讓學生説一説圖中哪些物體之間是一一間隔排列。這樣就更多瞭解到間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後呈現兔子莊園的畫面:許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一根繩上,每兩個夾子之間晾一塊手帕;場地前面,每兩根木樁之間有一塊籬笆。

觀察現象,怎樣看,看什麼,都很重要。所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圖中哪些物體的排列是一一間隔排列?每組物體在位置排列上有什麼特點?從而來認識“兩端物體”相同。

2. 數出各種物體的個數,比較每組兩種物體的個數,初步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從數學角度觀察現象,要關注現象裏的數學內容。“數”能得出物體的數量,“比”能找到相同與不同。教材讓學生在表格裏填寫各種物體的個數,這是從現象中收集數學信息。還要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個,夾子比手帕多1個,木樁比籬笆多1個,發現同組的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 把同組的兩種物體“一一對應”地圈出來,體驗“相差1個”是合理的。

同組的兩種物體為什麼都相差1個?數量相差1是不是規律?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思考使學生進入探索規律的狀態。於是,我拋磚引玉,把1只兔子和1個蘑菇看成一組,圈在一個圈裏。讓學生仿照樣子圈一圈,圈的結果是多餘1只兔子,表明兔子與蘑菇像圖畫裏那樣排列,兔子應該比蘑菇多1個。按照圈兔子與蘑菇那樣,把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同理圈一圈,能夠發現多餘1個夾子或1根木樁,並且體會同組兩種物體個數相差1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接着我還設計了一個再次驗證規律的操作題:讓學生自選兩種圖形,畫一組兩端相同的間隔排列,並一一對應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規律。這樣既能滲透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又能加深學生對規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體數量,體會“相差1個”是穩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這樣排列,還會相差1個嗎?如果更多的夾子和手帕像這樣排列,還會相差1個嗎?於是我設計了“考考你”的環節,提出問題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兩隻兔子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由於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間隔排列,所以回答這個問題,則可以利用規律或者一一對應的思想來解決。另外問題2:“把16塊手帕像上面那樣夾在繩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回答這個問題也可以仿照上面來説。然後把兩種問題比較一下,為什麼兩小題的條件都是16,但結果卻不一樣呢?這樣的設計情境裏的物體增加了,排列規律沒有改變,學生對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的規律有了更豐富的體會。

(二)本課的第二層次,學生接着探索兩端物體不同的間隔排列規律。

1. 通過呈現規律的變式進一步豐富認識。

我直觀出示一組間隔排列,讓學生觀察與之前的不同點。那這裏面又藏着什麼樣的規律呢?再通過圈一圈的辦法發現正好能一一對應,就很直觀地能發現兩端不同,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三)第三層次,在遊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規律的應用。

接下來的男生女生來排隊的遊戲,則是對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了。利用三男三女來根據指令排隊,生生互動。第一個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個指令學生就能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這裏的解決辦法不限制學生,可以多樣。

遊戲繼續:出示4個男生圖,讓學生利用先前準備好的學具先合作擺一擺,並找出最少需要幾個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間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這一系列的活動則讓學生更全面地體會、更完整地認識了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

(四)第四層次 回顧探索規律的活動過程,交流體會、享受喜悦、保持興趣、積累經驗

回顧探索規律的過程,可以組織學生想想研究了什麼現象,這種現象有什麼特點,開展了哪些活動,採用了哪些方法,經歷了哪些活動,發現了什麼規律,怎樣表示這個規律……要讓學生體會自己是成功者,因為間隔排列的規律不是教科書或老師告訴的,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要讓學生體會探索規律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平時經常使用的數一數、比一比、畫一畫等方法,都可以應用於探索規律,使探索規律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改善。要讓學生體會探索規律需要科學的態度,既要大膽猜想,又要及時驗證;體會探索規律、發現規律的樂趣,雖然過程有些艱苦,但成功的快樂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離開兔子莊園了,老師出示紅花藍花一一間隔排列圍城的花環送給兔子,這個間隔排列中又有着怎樣的規律呢?讓學生從排成一排的間隔排列中轉而提升到圍成一圈的間隔排列中去,並引導學生將封閉的間隔排列轉化成兩端不同的間隔排列的規律是一樣的。最後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昇華,希望孩子們能做個有心人,處處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現象,並發現規律。

説課稿 篇3

下面我就今天上的《不一樣的電路連接》一課、説一説我的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是國小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的最後一課時。教材共有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檢測接線盒裏面是怎樣連接的;第二部分是比較不同的電路連接。本課活動內容較為豐富、而材料又是活動的基礎、因此、我力圖讓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操作、擺弄和思考、形成完整的形象、從中感悟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和過程、培養科學的創造性思維、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

先説説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過程與方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並在反覆觀察和實驗中發現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勇於挑戰、縝密推斷的態度。樂於交流自己的觀點。

其次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接線盒內的電路連接情況;教學難點是能利用串聯和並聯兩種不同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下面説説我的教學過程:

導入環節、我開門見山的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在滿足學生獲取新知識的需要的同時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期望學生能夠以飽滿的情緒進入新課的學習。

本課第一大環節是檢測兩個接線盒裏面的連接情況。第一個接線盒、我讓學生邊觀察邊分析、引導他們思考可以用什麼東去檢測?如何檢測?並且着重引導他們檢測時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的進行。這樣設計是根據國小生的思維正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直接觀察入手有助於打開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有條理、嚴謹的科學態度。而第二個接線盒則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獲得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推測接線盒裏面可能的連接情況、實現了科學教學中從“扶”到“放”、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動”有所“獲”。

第二大部分是比較不同的電路連接方式。教材中先安排了讓學生比較兩節電池的不同連接方式、然後再比較兩個小燈泡的不同連接方式。但在本課教學中、我將這兩個活動的先後順序交換了。因為在本單元第三課《簡單電路》的學習中、學生對於點亮兩個小燈泡已有了一定的經驗、操作起來更為順暢、並且後一個活動也能更容易的為學生所接受。第一個小活動兩個小燈泡的不同連接方式:我先讓學生比一比誰先點亮、激發學生的興致和興趣、連接好以後上台展示、我有意識的選擇不同連接方法的小組進行。在此基礎上利用動畫演示並講解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從動手實踐、實物展示到動畫演示、逐步深化學生對電路不同連接方式的印象和理解、幫助突破本課難點。而第二個小活動、兩節電池的不同連接方式、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我將活動濃縮在了記錄單上、讓學生畫一畫兩節電池的不同連接方式、這一過程不僅可以瞭解到學生關於串聯和並聯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複習了簡單電路圖的繪製方法。而這兩個活動最後都是讓學生髮現兩種不同的連接方式中小燈泡亮度的變化、使得學生對串聯和並聯電路的本質具有一定感知。

最後是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家用電器的連接方式和遙控器中電池的連接方式、並進行安全用電教育。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將科學課堂延伸至生活中、擴大了科學學習探究的空間。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夜的工作》是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在陪同周總理審閲稿件時,目睹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頌了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抒發了作者對總理無比崇敬和愛戴的思想感情。

二、説學生:

基於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的時代背景,學生對周總理生平知之甚少,通過電視、電影或書籍有一些感性認識也比較初淺。而對文章人物沒有一個很深的感情基礎是很難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學習時體會也不深刻。因此,豐富學生的課前感知,激發學生的情感對於學生理解本課尤為重要。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和教材選編的意圖,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理解課文內容,從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中感受周總理的偉大人格;

2、領悟本課用樸實無華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的學情,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自主閲讀,理解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從中感受周總理偉大人格,並在學習過程中領悟作者選用生活小事,平實的語言表現人物高尚品質的表達方法。教學難點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深化閲讀感受。

四、説教法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我採用了“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所謂“學”就是自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議”就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並儘可能自己解決疑問,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五、説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首先師生談話,學生彙報課前收集的總理生前的相關資料,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然後教師自然導入:“讓我們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總理辦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書課題後對學生髮問:“看到題目,你產生了哪些疑問?”“這些問題你想怎麼解決?”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自主閲讀狀態。

(二)整體感知,讀中悟學

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後在全班交流“通過讀書,你都讀懂了什麼?”教師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地交流讀書體會。

(三)研析設問,精讀感悟

課標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畫出令自己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結合文章的重點內容每個小組給其他小組提出一個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同時教師出示教學提示:

(1)請分組討論。(2)按照課文內容設計問題。(3)問題裏必須有“為什麼”或“怎麼樣”這兩個詞語

問題從學生中來,是學生關心的,是他們自己提出來的,這樣的問題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戰性。

3、全班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各自的問題,組內爭辯討論,教師進行相關的引導。

在這裏我一方面鼓勵學生自主的選擇教學內容,同時又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如指導學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不懂的,重要的,特別是有關理解,積累,運用語言方面的。尤其在學生的提問有偏頗時,更要發揮示範作用,也要提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與學生共同商討——“作者目睹了周總理一夜的工作之後,對自己説了什麼?想對全世界説什麼?把你想説的話寫在插圖旁邊。”另外在學生研討時,教師又出示了周總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描繪的只是總理一夜的工作,其實每一天,每一個夜晚總理都是這樣不辭辛苦的工作的,進而使學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得以昇華。

4、讓學生選擇令自己感動的內容進行感情朗讀。

由於學生自選內容,自選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所以就能體會到參與的樂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六、説板書設計

13、一夜的.工作

工作 勞苦

生活 簡樸

我是從周總理的工作和生活兩個方面來設計板書的,這樣可以使學生一目瞭然地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到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

七、説效果:

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使學生對周總理的偉大人格有了深刻的認識。

以上只是我對這堂課的初步設計,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職高《計算機應用基礎》第四章第一節《Word入門》的第二課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這節課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本節是採用高等教育出版社《計算機應用基礎》教材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教材關於Word圖文表混合排版知識鋪墊的延伸,並且貫穿着以後整個Word排版知識的教學,是學生能夠順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基礎之一,同時為學習後面的其他軟件奠定基礎。教材中本課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Word基本操作及文檔的基本編輯方法。

根據本節內容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創建、保存、打開文檔;

(2)掌握各種不同的選定文本方法,力求快速選定文本塊;

(3)掌握文本的移動和複製方法。

能力目標:

1、掌握新建和打開Word文檔的方法。

2、會對文檔字符和段落進行選取、移動、複製等簡單的編輯操作。

情感目標:

1、在同學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2、教師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藉助計算機的相關技術處理日常信息的意識。

教學重點:文本的選定方法及文本的編輯。

教學難點:文本的移動和複製。

教學關鍵: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掌握重點,並採取主動探究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及習題來突破難點。

二、説教法

主要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為實現教學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就以學生“任務驅動”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課件直觀演示等形式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三、説學法

遵循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觀察、練習等方法進行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肯學、會學、學會。

四、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計算機基礎的學科特點,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問題引入,提出任務

學生對新事物有濃厚的興趣,接受新生事物也快,但他們只對能引起自己興趣的事物有探索慾望,所以我首先提出:“寫沒寫過信呀?小紙條呀?日記呢?作文呢?平時寫時有沒有修改的過程呀?”此一問,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從而提高了學生對本節課的關注度,這時我適時地進行引導:“要寫好一段話必須反覆進行修改,同學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把作文寫好,修改了一遍又一遍,謄抄了一份、兩份甚至是三四份,費時又費力,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使這項工作簡便高效呢?”

從而自然的引入到本課的內容上,“用計算機操作編輯文本不僅可以簡化工作、提高效率,還可以完成許多手寫完成不了的效果。”進而自然引出用Word高效編輯文章的功能,給出本節課的任務。這樣一來讓學生明確了這節課的目標,為接下來的學習指明瞭道路。

(二)過程探究,完成任務:

先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本節的要點:一、Word基本操作;二、編輯操作初步。明確了學習任務後,學生聽起課來條理清晰,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處理任務,很容易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點。

第一層內容——Word基本操作

幻燈片展示創建新文檔的方法,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教師在大屏幕中的演示過程。

當新文檔建立後,文本編輯區中會有一個閃爍的光標,告訴學生這就是插入點,指明插入點指示當前插入字符、表格、圖片等文本的位置。插入點就需要移動和定位,並與學生共同回顧第一章第三節中,光標控制鍵區各鍵的功能,學生回答相應問題的同時,用幻燈片展示“移動光標鍵”的表格,温故而知新。 關於英文和中文的錄入要結合第二章第五節漢字輸入狀態的切換來講解。中文標點符號的錄入,除了可以使用軟鍵盤,還可以用“插入”菜單中的“符號”命令。

接下來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閲讀教材,讓學生總結出保存文檔及打開文檔的方法,教師再加以強調。

第二層內容——編輯操作初步

教師説明Word的編輯原則是先選定後操作,用幻燈片展示表格,講授選取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編輯中,幾乎每個小知識點都與前面所學知識有聯繫,又要為後面即將學習的Excel、PowerPoint等軟件奠定基礎,因此,採用“任務驅動”式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移動字符:

這一知識點由教師詳細講解,採用四種方法:一是使用菜單,二是使用鼠標,三是使用常用工具欄中的相應按鈕。四是使用快捷鍵。並結合第二章第二節移動文件和文件夾的操作進行講解。教師再對移動和複製進行區分,並要求學生結合移動的方法,探究下一知識點:

2、複製字符:

仍然用四種方法,請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及時加以補充與評價。

3、刪除字符:

請同學們思考退格鍵和Delete鍵的功能並得出結論:按一次退格鍵刪除光標前面的一個字符;按一次Delete鍵刪除光標後面的一個字符;如果選取了文本內容,則按一次Delete鍵,將刪除所有選取的文本內容。

最後,用一段結束語向學生説明要把文檔做得美觀大方,還需要對文檔進行格式化等操作,為下節課的學習做鋪墊。

(三)師生小結,交流收穫

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我對本節課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做以簡單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更好的學習本學科。

(四)課堂練習,鞏固知識

精心設計練習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加深理解,明確答案。這些練習題靈活性較強,能夠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消化的目的,又能起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作用。

(五)佈置作業,知識延伸

學生以課後的體驗與探索為作業,通過自己閲讀材料,學會查找與替換文本的方法,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説板書

依據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科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還配上適當的板書,揭示教材精華,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啟發學生思維,強化記憶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複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鬱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後,通過綜合知識積累,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 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説、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四、 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五、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 故事導入:老師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楊貴妃研墨的故事,同時展示在網絡中找到了對於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瞭解李白,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藴奠定了基礎。

(二) 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 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 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 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透過詩歌我讀到了……(讀到了低沉抑鬱的心情、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激昂。

4. 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説説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 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 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後三組詩句。

7. 背誦:

葉聖陶説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積累式鑑賞:我設計了“聽——讀——説——找——寫”五個小環節,通過閲讀老師蒐集到的李白表現懷才不遇情感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李白詩歌自然豪放的風格和他獨特的個性。

1. 聽:老師播放這兩首詩歌的錄音,學生做標註。

2.

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 説: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 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 寫:通過拓展賞析,請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寫一組排比句,表達出朗讀李白詩歌的感受。

徜徉於李白詩歌的海洋,我聽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閲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

“子謫仙人也。”言於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於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闢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塗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註釋】

秋雁:喻李雲。

②蓬萊文章:這裏指李雲供職的祕書省。

【簡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雲,以謝記宸⒆雜鰲=杷捅鷚栽薅苑劍惜其生不稱世。開首二句,不寫敍別,不寫樓,卻直抒鬱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 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 “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讚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甲員齲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 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尋求寄託。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 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口交贊。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二小節教學內容之一,本課題用3課時完成教學,本節課教學P20-P21的內容,練習五第1-4題,餘下內容第2、3課時完成。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個數除以小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在國小數學學習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在學生掌握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商的不變性質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本節課教學內容,旨在讓學生初步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算理,掌握計算法則,滲透轉化的數學方法來培養相互聯繫的辯證觀點、教材把列表、轉化等方法作為途徑,幫助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從而建立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簡單問題和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初步基礎。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法則。

能力目標:通過學習,提高計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及事物之間互相聯繫的辯證觀點。

4、教學重點、難點和教材的編排特點:

掌握除數是國小的除法法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是根據商的不變性質把除數轉化為整數;教材的編排特點仍然是注意加強整數、小數計算法則、性質的聯繫,以便把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等知識遷移到本課教學,並安排一組列表、計算等用來顯示商不變性質等對已有相關的知識進行復習,啟發學生以疑為線索,並通過豎式旁邊方框的圖示,使學生加深認識,體驗整個過程,從而也分散了教學難點,減緩了坡度。抓住主要矛盾,有層次的顯示,循序漸進,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二、教法選擇

1、激疑法:以疑激趣,抓住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如果除數是小數怎麼辦?”“能不能把除數轉化為整數呢?”造成學生認知上的矛盾,以疑為線索,激發求知慾望,產生主動參與動機。

2、發現法:通過第20頁表的填寫,引導觀察、比較,再現規律,發現根據商的不變性質可以把除數轉化為整數。這樣,以疑引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體會、去感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去探究知識的相互聯繫,相互轉化,在體驗過程中建立計算法則。

3、質疑法:在學生初步建立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空間質疑問難,充分發揮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力求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針對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和教材的重點,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合作學習,使師生間、學生間在情感與知識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滿足,有利於學生的團結協作,優勢互補,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又能確保知識系統掌握。

三、學法指導:

1、藉助填表,通過觀察比較、歸納除數,被除數的變化規律,瞭解轉化的數學思想,掌握轉化的方法。

2、引導學生通過嘗試練習、推理、歸納,結合觀察、比較,運用轉化的方法,建立除數是國小的除法法則,通過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掌握計算法則。

3、學會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課本例題的選用具有廣泛性和典型性,學生如能讀懂課本,讀懂例題,就能仿造書寫格式、操作程序和思維過程進行思考、操作,持之以恆,正確引導,他們就會利用課本自學,無師自通,達到“不教”的目的。如:讀懂表格,説説除數、被除數、商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性質),讀懂例4、例5及旁邊的方框圖示,長度單位換算,體會操作過程,進行嘗試練習就不會太難,就有章可循。“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通過努力就能解決問題。

不僅如此,還應培養學生學會利用課本的評價功能來檢驗,評價自己嘗試的結果,發揮課本的評價功能,體驗成功的喜悦,找出自己的不足,為進一步探究解決問題打下良好基礎。

四、教學程序設計:

1、複習導入,以疑激趣。先利用20頁上的填表,複習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一性質,為“轉化”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做好鋪墊,然後引疑,造成學生認知上的衝突,激發學生興趣,產生探究的衝動。

2、以疑促思,自主探究。通過學生學習中,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例子,以“轉化”思想為主要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嘗試解決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分析、交流、討論、歸納等合作探究,理解算理,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法則。

3、多層訓練,深化拓展。設計不同層次,不同坡度的彈性練習,使各層次學生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內得以各自最充分的訓練。

4、聯繫生活,總結引伸。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再次質疑,確保知識系統掌握,同時聯繫生活實際,捕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g694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