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實用的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實用的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二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今天,我説的《動物過冬》是浙教版六年制第三冊中的課文,我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説:

一、基本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我們現在正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溝通與生活的聯繫,在語文課程中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動物過冬》這篇課文正是能體現上面理念的一個好例子。

二、教材分析:

本課寫的是一個關於動物過冬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通過寫小螞蟻找朋友的經過,告訴我們小螞蟻、燕子、啄木鳥、黃鶯和青蛙過冬的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方式,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奧祕。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小螞蟻找不到朋友,覺得奇怪。第二自然段寫啄木鳥告訴小螞蟻、黃鶯、燕子到南方過冬,它自己繼續消滅害蟲。第3自然段寫青蛙準備冬眠。第4自然段寫小螞蟻準備過冬的糧食。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2、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過冬的方式。

4、會在課外查找有關動物過冬方式的資料。

針對上面的目標,我確定用三課時來完成。

我這裏選的是第一課時。這課時要學的是第1、2自然段,為此我制定了以下3個子目標:(1)學會生字“周、靜、悄、忽、消”,理解詞語“靜悄悄”“忽然”“四周”“聲音”“消滅”。(2)會正確朗讀課文。(3)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欣賞一些有關候鳥的圖片,並能自己查找一些有關動物過冬的知識及資料。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句子“樹林裏變了樣,滿地是落葉,四周靜悄悄的。”並隨文理解“靜悄悄”“忽然”等詞語意思。教學的難點是“朋友們都到哪兒去了呢?”這個詞句及第二自然段中啄木鳥與螞蟻的對話的理解及朗讀訓練。

三、教學方法

在閲讀課堂教學設計中,方法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是“偉大事業,人的命運決定於教育。”(別林斯基語)無疑具有高度科學性和藝術性,自然也就更應該講究方法。根據新課程推出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我選擇了一些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教學方法,以下作簡略介紹。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一)以題統文法設計。

講讀不僅從課題入手,而且始終抓住課題,統攝全文,使講讀精要,條理清楚,環節緊湊,學生理會深切。

(二)誦讀法設計。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來達到理解課文,提高閲讀能力,進行語言訓練的目的。

(三)直觀法設計。

根據課文內容,藉助現代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冬天的樹林”、啄木鳥與小螞蟻的圖片,啄木鳥啄樹的聲音等感性材料,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開展豐富的形象思維活動,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習興趣。

(四)表演法設計。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分角色表演,充分從情感上薰陶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培養表演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五)文本擴展法設計。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是借課文中的“例子”,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愛好,從而學生的思維。這篇課文顯而易見,是讓學生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因此,我在課後設計了學生蒐集資料,小組彙報的形式,這樣做一者準備初步培養學生的信息吸收能力,二者也是對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合作學習方式具體地運用。

四、教學基本流程:

每一次學習新的課文,課題其實早已被學生所熟知。所以雖然在設計時我也曾想過多種方式來揭題,最終我還是採用了直接揭題的方式,這樣既節省了時間,直奔主題,又符合當時的情境,因為學生早就知道他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題目是《動物過冬》。

在出示了課題以後,我讓學生對課題進行了質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注重探索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抓課題進行質疑是低年級學生可以嘗試的一種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方式?)。問題出來以後,我就將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形成探究的主題即“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然後請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自己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在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時,我利用課件,先出現一隻小螞蟻,向學生介紹“大家看,誰來啦?――這是一隻好奇又好問的小螞蟻,它來到樹木裏發現了什麼?”然後出示樹林圖,讓學生説變化,隨機出示句子“樹林裏變了樣,滿地是落葉,四周靜悄悄的。”讓學生讀讀並教學生字“靜”,詞語“靜悄悄”,並進行朗讀指導。滿意以後過渡:“小螞蟻發現樹林裏靜悄悄的,他會怎麼想?”並隨機出示句子“朋友們都到哪兒去了呢?”進行朗讀訓練。課件在教學當中真是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課件上的一個個句子的出現,使朗讀的重點與難點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學習第2自然時,老師過渡:“樹林裏靜悄悄的,朋友們都上哪兒去呢?小螞蟻正在想時,聽到了(課件:出示“篤篤篤”的聲音),大家看,誰來了?”自然的過渡銜接,把大家帶到了這個童話的情境中。學生在老師的稍微點撥下讀(1-2句),接着老師設計了“忽然”的詞意理解,設計一個語境接下半句:“有一天,我在馬路走着走着,忽然________。”讓學生大面積地進行説話訓練。回到文本時重點理解“喊”字,並抓住喊字進行對話訓練。為了增強訓練過程的趣味性,我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自由練讀,男女分角色,同桌對話,師生對話、評價,再分角色帶上頭飾表演讀等等。本教學片斷採用體驗性學習方式,把語文訓練與學生自我體驗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先讓學生讀中體驗,把自己置身於角色之中,然後再加以適當的點撥,抓住提示語“喊”,進行分角色表演,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這樣,學生讀書是靠自己去讀懂,在讀中自己領悟語感,而不是靠教師講懂。

在多次的讀以後,我問:“聽了啄木鳥的話,小螞蟻明白了什麼?”學生就會把自己讀書所體會到的東西一一作出陳述,這時我介紹候鳥、留鳥的一點知識,並向學生展示我在網絡上查找到的候鳥的圖片。

好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引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圖片展示的目的在於拋磚引玉,使學生引起對動物過冬方式的興趣,激發查找資料的願望。所以佈置作業時,我設計了一個關於查找動物過冬知識及資料的作業。

五、板書設計:

因為這篇科普知識,簡單易懂,內容上並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東西。在本節課中,除了幾個詞語,其它的基本上在課件上演示,我板演的就是幾個要重點理解的詞語:“靜悄悄、忽然”。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唐詩《早發白帝城》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北師大教材的編排特點為單元主題式,本詩是單元主題為“遠行”的一篇主體課文。全詩運用誇張手法,以輕快的筆調抓住極具特色的迴盪在耳畔的猿聲和早已越過萬重高山的輕舟,竭力描述了長江水流之急,輕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達了詩人無比喜悦的心情。該詩氣勢豪放,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悦,意韻暢達。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更是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極好教材。

《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指出:要引導兒童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及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本課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審美情趣。

二、説學情:

二年級兒童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本堂課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識字,注重多音字的正確讀音。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學生已經讀過了很多他的詩歌,對詩人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教學中以學生積累的知識入手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熱情地參與學習。同時,學生已經學會了查字典的方法,在本詩的教學中,我適時地安排自學環節,鼓勵學生利用工具書查字詞,理解字義,根據兒童認知水平來理解詩意,給學生創建自讀自悟的機會,同時邊讀邊想,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情況,圍繞《課標》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精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認識7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發”“朝”“重”“還”的讀音;發揮學生主體性,對古詩的意思及意境進行理解、感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高興,急切的心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其中,教學重點是:發揮學生主體性,對古詩的意思及意境進行理解、感悟。教學難點是: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高興,急切的心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

四、説教法:

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課標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網上資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古詩教學,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逐字逐詞逐句牽引,而後串詩意的串講的教學模式,還給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備課時,我緊緊圍繞“以學定教”的原則設計教學環節,以“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為着眼點,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全程參與,體現“以讀為本”的語文學習理念。

五、説課前準備:

1、收集李白資料、詩歌。

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圖書、網絡、社會等資源查找有關李白生平簡介、詩歌等資料,以便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詩人。使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達到新舊知識的連接,情感的投入;同時也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網絡課件。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蜜蜂引路》處於本組教材中的第二篇課文,課文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卻能給人很深的啟迪。無數的蜜蜂在花叢中飛舞,看似紛亂的蜂羣,在列寧的眼中清晰的規律:"那些蜜蜂採了蜜就飛進附近的一個園子裏,園子旁邊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養蜂人的所在。勤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列寧,把不會説話的蜜蜂當作嚮導,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來只要肯動腦筋,許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辦成。通過本課的學習,列寧善於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二、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單元總體目標:

1、認識38個生字,會些39個生字。

2、培養學生多動腦,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問題,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決。

3、讓學生明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課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7個及一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區別"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養學生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優秀品質。

(三)説教學重點:

1、會認生字,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四)説教學難點:

瞭解"蜜蜂怎麼會引路"的道理。

三、説教具準備:生字卡片、課文朗讀錄音。

四、説教法:讀書指導、談話、討論、講授、演示

五、説學法:預習、讀書、閲讀、質疑問難、聽課

六、説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平時我們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該怎麼辦?

2、板書課題、讀題。蜜蜂怎麼會引路呢?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相讀一讀本課全部生字。多種情況檢查識字情況。

3、檢查讀課文情況,指導學生讀正確、讀流暢。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自讀自悟一、二自然段,彙報交流,點播釋疑。

2、重點指導讀第三自然段。

(1)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

A列寧的住處在哪兒?

B誰能説説花叢在哪兒?

C那麼,園子在哪兒?

D養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邊還有什麼?

(2)現在誰能看着圖把列寧的住處、花叢、園子、小房子各在什麼地方連起來説一説?

(3)下面我們來看看列寧是怎樣動腦筋,想辦法找到養蜂人的。第三段課文一共有三句話,請大家讀讀第一句。

A(讀)列寧一邊走一邊看,發現路邊的花叢裏有許多蜜蜂。列寧在路邊發現了什麼?(板書:發現)他是怎麼想的?

B列寧觀察什麼?他是怎樣觀察的呢?

C我們再來看看列寧觀察的和想的對不對。請大家讀讀第三句話。

D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下面我們把三句話連起來讀一讀。等一下我還要請一位小朋友説一説。誰會看圖説説,列寧是怎樣找到養蜂人的?

3、學習第四段。

小朋友,養蜂的人看見列寧會怎麼想呢?

(1)請一位小朋友讀讀第四段課文。

(2)請你們看書上的圖,再圖文對照,想一想,圖上畫的是誰在説話?

(3)養蜂人見到列寧為什麼會感到驚訝呢?

(4)指導讀一讀這句話。那麼誰能用驚訝的語氣讀一讀養蜂人説的話?

(5)小朋友,什麼叫嚮導?(嚮導就是帶路的人。)列寧指的嚮導是誰呢?(齊)蜜蜂。

(6)但是你們想一想,蜜蜂真的能當嚮導,能引路嗎?(點課題)不能。

(7)列寧是*什麼找到養蜂人的呢?

四、課堂小結:列寧是*動腦,想辦法,仔細觀察,利用蜜蜂採蜜要飛回蜂房去的這個特點,找到養蜂人的家的。這就告訴我們,今後我們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難,只要開動腦筋,仔細地看,認真地想,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七、説板書設計:

蜜蜂(嚮導)——園子

蜜蜂引路觀察思考

列寧——小房子(養蜂人)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揠苗助長》位於本冊教材的第七單元,本單元教材圍繞着“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內容豐富,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懂得做事要善於動腦思考,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節鮮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體會這個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實實,不能急於求成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本課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

根據新課程標準,課文特點和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焦、喘、截”3個生字,會寫“焦、望、費、算”4個字,理解並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盡”等詞語。掌握由本課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能急於求成。

3、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二、教法學法

1、自主識字法

新課程的識字教學重在教給學生識字方法,教師不以零為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打破以往傳統的老師教讀學生跟讀的做法,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情境教學法

我除了充分運用課文中的精美插圖外,還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種氛圍,一個場景,從而有效地喚醒學生的內心體驗,

3、朗讀感悟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

三、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求知獲藝的先導”新課程理念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以上課伊始,我先播放《揠苗助長》的動畫視頻)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引出課題:同學們,我們剛才看的動畫片有個名字叫《揠苗助長》,是一個寓言故事。接着在學生討論什麼是寓言的基礎上我簡單介紹:寓言是一種文章的體裁。“寓”是寄託的意思。“言”是話,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講一個有趣的故事,用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那麼揠苗助長這個寓言故事中包含這什麼道理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吧。以此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順利地帶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中。

(二)自學字詞,整體感知

1、自主識字,交流方法。《課標》指出“要讓兒童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這就必須先幫助學生掃除文字的障礙,這樣,他們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才能引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不過本課生字並不多,而且二年級學生已經有一定識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導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後通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互教互評,教師點撥等方式,鼓勵學生採用多樣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區別比較法、部件分析法,動作演示法、自編兒歌法等。

2.學生再讀課文,並把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聽,師生共同評議。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文,同時體現尊重學生選擇,以生為本,體現個性化閲讀。

3、出示古時候有個人,因為想讓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用這個句式,説説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這樣學生對課文會有一個整體上的感知,有了這個淺層次的理解。為下面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品讀課文,悟出寓意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準備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和種田人心情變化兩個方面展開學習與討論。抓住幾個主要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交流討論,同時以讀貫穿始終。如:“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畫出有關的詞語”,再如“此時,農夫的心情如何?請帶着這種着急的心情讀一下”如:課文的最後提出“兒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趕回家,他會怎樣對他的父親説”“而農夫聽了兒子的話,看見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麼辛苦,他會説些什麼呢?”。就這樣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朗讀指導、通過想象補白等方法,逐步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的急切、興奮、得意、後悔;從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從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規律,不能急於求成的道理。

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激發情感、培養語感。這樣設計與安排,能夠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本內容;在想象創造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感悟;將較深刻的寓意層層推進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學生對故事情節比較熟悉的情況下,分小組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個寓言故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國小生,尤其是中低年紀的國小生,對錶演的慾望很強烈,他們非常想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使學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釋放,同時也再現了課文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為學生複述課文降低了難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訓練語言

在課末,通過“複述故事”、“運用詞語”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複述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點突出,又便於學生複述。

五、説效果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認為我的這課時設計注重培養孩子們的語文學習能力,突出了四個亮點:

1、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識字,提高了認字能力。

2、注重書寫指導,培養了良好書寫習慣

3、以讀為本,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4、注重語文實踐,培養了學生的聽説、表達能力。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課文是《坐井觀天》

一、教材編排意圖

《坐井觀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三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爭論,故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要像小鳥站得高,看問題,認識事物才全面。十三課之前,我們已經學過兩篇寓言,因此學習《坐井觀天》這一課,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事物的一個過程。這一課的銜接作用顯而易見。

教學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材料,積澱語感經驗的基本認識和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新一輪課改精神,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着重理解“坐井觀天”、“大話”、“無邊無際”等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充分發揮想象,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寓意。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角度,引導學生看事物要全面,不要象青蛙那樣自以為是,學習小鳥的誠懇勸告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創新點

為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可採用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圖文結合,利用簡筆畫找“井沿”,找黑板或是體會位置不同。課桌的“邊際”,學生模仿動作(“井口大”和“無邊無際大”),理解詞意;(2)做實驗,體驗“觀天”。站在窗口看“天”體會青蛙之所以認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它的視線,從而引出目光短淺,所見自然有限來揭示寓意;(3)藉助情境,動畫演示小鳥漫遊,體會小鳥見識廣;(4)初步體會出寓意後,將知識轉化,學習遷移,設計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麼,會説什麼,啟迪學生創造性地想象,深化認識。

二、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

(一)動畫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一半,國小生認知很直觀,一開始,我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一幅圖(文中插圖,會動,但沒有聲音)讓學生觀察畫面,説説畫上都畫了些什麼?並啟發學生猜一猜兩個小動物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在交流中對課文產生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輕鬆自然進入學習。

(二)初讀課文,略知文意,引導自主識字

一堂成功的語言課必然充滿朗朗的讀書聲,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剛剛打開課本,我鼓勵學生自己嘗試着讀課文,爭取讀正確,讀順暢。具體要求是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來幫忙多讀幾遍,這樣體現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個人情況;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鍛鍊勇於面對主動解決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2、再讀課文,畫出生字。

給學生兩分鐘時間完成任務,邊作記號,老師邊巡視,指導認讀。

3、藉助拼音,把生字和生字所在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語境中識字)

4、指導識字,出示卡片,先帶音節出示,再去掉音節出示。讀準“信”、“青”。

(三)研讀

在能夠流利讀懂全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有感情朗讀。

1、錄音範讀課文。

2、找生嘗試有感情朗讀課文。

學生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讀後思考時間兩分鐘。先小組內交流讀書收穫,老師適時點撥,傾聽學生的討論。這裏給學生充足時間(5分鐘)。

3、再讓學生自由閲讀,讀後自由表達。

打好自主學習語言的基礎,《語言課程標準》強調“在語言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於學生的發言只要言之有理,就應予以表揚,對不當之處及時點撥,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四)精讀(多樣讀法,達到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效果。)

1、個別讀,想象故事情境。(讀重點段落——三次對話)

2、齊讀本課詞語(圖文結合理解生字、詞)。

3、範讀,語氣感悟,瞭解青蛙和小鳥的不同心態。

4、對話讀,聽中感悟。(師讀小鳥,生讀青蛙)。

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像、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引讀法、美讀法(把自己當小鳥、青蛙,體會他們所在的不同位置朗讀感悟他們的語言)、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讀中學生自己評價,通過不同形式的讀,進一步理解;青蛙説“天只有井口大”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鳥的理解才是正確的。

(五)理解寓意,開拓延伸

1、在上面通過多形式、多方法的朗讀課文的基礎上,交流讀書收穫,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適時引出課文寓意。

2、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後的故事,延伸課文內涵,培養形式創造性思維。

三、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解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呈現,而不是老師單方面效應的體現。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

1、字詞上圖文結合,插圖上找“井沿”、找“邊際”。指導書寫,讓學生自己觀察“沿”應該注意什麼筆畫,“信”字、“際”字。寫一寫,認一認。

2、指導學生讀中發現問題,問一問,探究問題,辯一辯,解決問題,論一論,以讀悟法、想象情境、自由選用“讀、説、背、演”等學習方法,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閲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解疑閲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3、設計科學啟發性的習題:(1)用“因為……所以……”説一説,青蛙説天只有井口大的理由,小鳥説……;(2)青蛙和小鳥各自笑的含義;(3)用簡筆畫設計板書,讓學生一目瞭然理解寓意。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畫家和牧童》是國小語文第四冊教材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圍繞人物的優秀品質編選課文,誠信孝敬父母貫穿始終,寓優秀的思想品質教育於生動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課文講述的是一個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畫家戴高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戴嵩身為著名畫家,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聲炸雷,而戴嵩卻從善如流,既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又非常誠摯地向牧童道謝,虛心之美德令人感動。“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課文以人入勝的情節和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滲透了謙虛,實事求是和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於發展學生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的好課例。

二、説學情

本課教學的活動對象是二年級的國小生,他們活潑好動,善於模仿,表現欲強,通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自主識字能力,自讀自悟,合作學習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數學生缺乏合作意識,不善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合作學習中往往充當聽眾,這就需要教師參與小組學習,並及時加以引導,使之全面、有效地學習的全過程。

三、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畫家誠懇虛心和牧童敢於向權威提意見的優秀品質。

2、結合插圖展開想象,懂得要敢於挑戰權威,也要謙虛謹慎。

五、具體教學設計

1、 課前導入

在執教本課第一課時時已經落實好本課生字詞的認讀、書寫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知道課文大意這幾個目標,而本課要認的二類字及要求會寫的生字較多,因此考慮用複習生字詞這一實用的教學手段導入第二課時。

2、 培養學生自主意識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整節課我從交流入手,努力營造和諧平等的對話環境。一開始,我創設了自然生動的教學情境,以“介紹畫家戴嵩”為切入點,打破常規寫課題,激發學生讀文的探究慾望。通過學生自己閲讀文本,與文本的對話,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整節課在“以讀促悟”的教學手段組織下,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生們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通過同桌合作表演、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讀等多元化朗讀方式,引導他們在讀、説、評、演中進行充分的角色體驗,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師生、生生、文本與生之間進行互相融合,進一步體會戴嵩的謙虛和牧童的敢於提意見的美好品格,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

3、 注重利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積累漢語言文字的興趣。

在本課中,我注重訓練學習 “一……就……”、“一會兒……一會兒……”兩個跟“一”有關的句式。如果單獨地將文中的句式抽離出文本,可能會出現課堂上學生思維的偶爾“出軌”,或是引發學生出現對漢語言文字的枯燥感,因此在學習這兩個句式時,我有意識地將這兩個句式放在一起,歸納出漢字中“一”的文字魅力。具體操作如下:師:“在數學‘1’在10位數字中代表的是最小,而漢語言文字中的‘一’可棒了,它在跟其他詞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意義可豐富了,不信請看。”(出示兩個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另一句去掉了“一……就……”)結合朗讀、對比兩個句子,讓學生在感悟“一……就……”這個句式的用法和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畫家戴嵩的著名及激發對漢字的喜愛之情。(指導“一會兒……一會兒……”這個句式,方法同上。)

(在指導“一……就……”這個句式時,我將對這個句式的運用放在了學習文本的過程中,發現原本已經創設得很好的情景稍稍出現了“開裂”,鮑老師指出,對句式的訓練一般不放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除非是個別,如我課堂上理解“和藹”時,讓學生説説見過的和藹的人這一處地方,能緊密結合文本,又能通過運用詞語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這一種情況。因此對句式在解讀文本過程中的應用要小心謹慎。

在上台指出國畫裏運用那兩個詞的地方里,學生的興致很高,一個個爭着上台。我及時利用了這一契機,大大讚揚了學生們的細心觀察及對國畫的“欣賞”水平,氛圍融洽。可由於學生在平日裏養成了過於愛表現的習慣,這裏

面生出了一點點“小插曲”,個別生停留在對畫的觀察中,表現出對畫的課外知識急於表達的情況,此時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只能表揚學生課外知識的豐富,而繼續進入下一學習環節。)

4、 注重閲讀能力的培養及情感體驗。

新課標指出,低年級語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樂趣的興趣及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本課中,我充分利用本課藴含的情感、價值觀教育意義,創設具有薰陶感染作用的情景,結合“以讀促悟”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對重點詞語、句子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由於本課的核心是要體會畫家的誠懇虛心,牧童的大膽率真這兩種美好品質,因此在本課的開始,我大力渲染了畫家的知名度及畫畫的高超技巧,然後通過自讀、分角色合作朗讀等方式,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對文中重點詞語、句子用不同顏色加以突出強調,配合上表情、動作,將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在多形式的朗讀中自然完成。

(朗讀是閲讀課中的重點之重,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本環節中,學生對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這一學習方式繞有興趣,這跟教師在平時注重落實小組合作學習這一學習方式有關。)

5、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

結合新課標中國小語文教育的特點,本課中我力求大力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具體體如下:

①首先,我創設了一個具體的情景:“畫家戴嵩如此出名,有一天他的'好友請他畫畫,他畫了一幅《鬥牛圖》,假如當時你是一名觀眾,你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呢?”引出了商人、教書先生的話,在分角色朗讀、表演他們的角色後,我又引問:“當時的觀眾還有什麼人呢?同桌之間互相演演。”

②在教到牧童出場指出畫家畫錯了後,我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想像:“人們的反應怎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生回答道。)“那人們此時會想什麼呢?”(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人們的表情,去發現自己的獨特體會。)接下來我現場模仿採訪,採訪了一些“觀眾”,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所想所思,進行創造。

③通過對牧童提出意見的質疑,“牧童的話對嗎?為什麼他能讓人們信服呢?”讓學生思考牧童的話,引導學生體會牧童的善於觀察,這進一步豐富文本的內涵,加深文本的人文含量,拓寬了文本人文資源,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在充分的朗讀感悟基礎上進行有層次性的問題誘導,要特別注重問題的精簡、問題之間的銜接,階梯式的層層誘導,逐步加深對文本的思考和體會。課標指出只有在“加深理解和體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基礎上的朗讀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讀,也只有這樣的朗讀才能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質疑、發現、創新能力始終是貫穿在有效、充分的朗讀基礎上的。)

6、力求打造開放性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種“大語文”教育觀的理念,充分體現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元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領域的開放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這節課中,我在課前蒐集戴嵩的有關的資料,課後引導學生蒐集學習古代名人或現代畫家齊白石、李苦禪、徐悲鴻等有關資料、故事,將課堂與課外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在課堂中我向學生介紹戴嵩最後完成的“鬥牛圖”,加深學生的體會;此外,我還把名家名畫欣賞引到課堂,打破學科的獨立封閉的狀態,融文本與藝術審美於一體,體現學習領域的開放性與多元性。

語文教學是師生的共同創造的最富個性和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師生享受心靈和精神自由、愉悦的過程。如何打造語文和諧又具生命力的開放性課堂,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希望通過這兩次的課堂實踐,能求得一些真知灼見,有效地提高自我語文教育教學 水平。

二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敍述深深的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提意見的優秀品質。

下面,我就粗略地説一説我的設計思路:

一、識字教學:趣有法,法有趣

識字教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讀課文,我讓學生圈出自己不認識或讀不準的生字,因為目標明確,學生樂於做。接着,請學生小組內交流學習,“看看怎樣和這些字寶寶交上朋友”,學生興致高,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但是,僅僅依靠興趣是不夠的,識字教學必須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讓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樂趣。這一課中,要求學生會認的字很有代表性,學生容易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和創造識字規律。看看怎樣和這些字寶寶交上朋友的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比如認“戴”字,學生不光能讀這個音,還能説“戴帽子”戴手套”“戴領巾”等等,老師鼓勵大家邊做動作邊説詞,真是學得既輕鬆又牢固。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用這種做動作識字的辦法又解決了 “抹”“翹”“拱”等幾個字。老師給學生讚賞,學生就會給老師驚喜,孩子們在高漲的熱情中不斷髮現各種識字的好辦法,如“驅”“墨”是由原來認識的兩個字加起來組成的,“蠅”是由原來學過的“繩”字換偏旁得來的,“慚”和“愧”連在一起是一種感受,不一而舉。

二、課文學習:讀中品,品中讀

讓學生讀書,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書,這一點老師容易做到。但是,要學生願意讀、善於讀、讀後有收穫,卻不是每位老師都能做到的。結合這篇課文的特點,我的具體指導是:

1、教學生賞析。低年級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一條重要途徑是指導精讀。

對於關鍵詞句,要賞析,要學會咬文嚼字,不能一目十行或囫圇吞棗似的閲讀。課文中説“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這裏的“一……就……” 就值得品味,去掉這兩個字念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自然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會在仔細比較、反覆吟誦中有所感悟。還有“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這句,先突破兩個重點詞“濃墨塗抹”和“輕筆細描”,請學生結合繪畫經驗上黑板演示,是很直觀和容易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在理解了這兩個詞之後,再抓住“一會兒……一會兒……”完整、連貫地體會這句話,學生頭腦中的畫面應該會更鮮活。我認為,學生只有深刻地體會了課文,才會深刻地朗讀課文;否則,朗讀只會是浮在表面和流於形式的。

2、教學生思考。不伴隨智力活動的閲讀是膚淺的。

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可以是學生主動質疑,可以是教師巧妙提問。但是前者要適當取捨,後者要精心設計。在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後再讀課文,我的提問是:“課文中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問題既有統領性,又有發散性。它能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將蒐集的信息加以概括和提煉,同時又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身上談開去,不受拘束和限制。學生這時你一言、我一語的感受,由淺入深的評價,都是積極的思想交流和碰撞。當牧童説戴嵩的畫畫錯了,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藹地説:“小兄弟,我很願意聽到你的批評,請你説説什麼地方畫錯啦?”我請學生看課件,展示課文中的插圖,然後提問:“你們知道圖中哪位是大畫家戴嵩嗎?”學生無不興奮,我讓他們指出來,又追問:“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學生表現得更踴躍,有的説從站的位置判斷出來的,有的説從臉上的表情看出來的,閃現的是不同的智慧。戴嵩的話藴含的信息很多,我於是發問:“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分別摳住“小兄弟”“很願意”“請你”談體會,真真切切的感受使他們的閲讀有了相當的深度。

3、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有如臨其境的情境,學生的體會才不會抽象模糊。

帶着真切感受去讀書,情感自然會飛揚。首先,注意讓學生完整地把握故事情節。課初通讀課文並説印象,起到了這個作用。課中儘管有幾處語段賞析,但我不忘連綴起來閲讀,使故事情節不割裂,大體分為兩部分學習:一是戴嵩作好畫,人們紛紛誇讚;二是牧童指錯誤,戴嵩虛心請教並接受。其次,注意揣摩人物。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是畫家戴嵩和小牧童,他們各有特點,在朗讀中我讓學生仔細體會他們的表情、動作和語言,甚至猜度他們的心理。對課文內容有了理解後,我還請學生扮這兩個角色,演故事的後一部分。我相信,只有讓人物形象鮮活在孩子的眼前,才能把人物品質烙印在孩子的心上。

4、蒐集資源,製作多媒體課件,服務教學。

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與故事人物的距離,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資料。一是來自中央電教管的資源庫裏戴嵩的畫,齊白石和徐悲鴻的作品;二是從台節目裏積累的圖片 (如電子課本中的課文情景圖);三是從互聯網下載的真實鬥牛圖片以及李苦禪的畫等。

課初觀看戴嵩的《三牛圖》、《歸牧圖》,既是學習欣賞,又是親切導入;圍觀者紛紛誇讚,牧童説戴嵩的畫畫錯了,是教學要突破的一個重點——到底錯在哪裏?這時候,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鬥牛圖片,學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文字的理解就迎刃而解;最後,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圖畫大師的名作,是對學生審美情趣的無形薰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99qo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