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寓言 >历史故事 >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文字狱历朝皆有,但制造最多的的朝代非清朝莫属!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文字狱,希望能帮到大家!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_清朝著名的文字狱案例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20xx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吕留良也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学生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剃光了头当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里面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留良死了,更没被人注意。

有个湖南人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人见了面,四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办法推翻清王朝。

他们懂得,光靠几个读书人办不了大事。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兵权,因为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了战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拆看来信,见是劝说他反清的,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是哪里来的,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岳钟琪识:“这话从哪儿说起?”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飞)的后代,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了脸,吆喝一声,把张熙打进牢监,并且要当地官吏审问张熙,追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就是不招,说:“你们要杀要剐都可以,要问指使人,没有!”

岳钟琪心想,这个张熙是个硬汉,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个软的办法。第二天,他把张熙从牢里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岳钟琪假惺惺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他听了张熙的话,十分感动,决心起兵反清,希望张熙帮他出主意。

张熙开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钟琪装得郑重其事,还真的赌神罚咒,才相信了他。两人商谈了几天,渐渐热络起来。张熙无话不谈,把他老师曾静怎样交代的话都抖了出来。

岳钟琪哄得了张熙提供的情况,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这时候,张熙才知道上了岳钟琪的大当,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棺材劈了,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像这样的案子还是真有反对朝廷的活动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一柱楼诗案

满族侵入中原后和蒙古人相比较进步的多了。最起码能把这九万里大好河山视为己出,不似蒙古人那般做贼的心态,完全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清初的一代英雄们,不但能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也能研究国是翰墨文章。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江山一统达三百年之久,也不全是武功,也有文治。古语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何能使民众不受有思想的文化人煽动,而甘心于坐稳奴隶的时代,也是统治者们一开始就注重的问题。一方面笼络软骨的文化名人为政权锦上添花,另一方面打击那些特立独行的文化异己分子。可谓一手软一手硬,深得儒家文化的御人之术之精髓。两方面都有例子:大明的文化泰斗之钱谦益作为贰臣和洪承畴齐名;而徐述夔则为清朝最为惨烈的文字狱---一柱楼诗案的受害者。

徐述夔是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人,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喜欢写写画画,没事干就写些个愤世嫉俗的文章辞赋。六十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也算平安一生了。本来,人若一死天下太平,谁料想生前默默无闻的徐述夔,死后却名声大噪冠绝古今呢?都是因为他家教不严有那么几个纨绔子弟骄横跋扈才引起一场天大的祸端。

栟茶镇监生蔡嘉树因徐怀祖之子徐食田,(也就是徐述夔的孙子)不许其赎田,两家由财产纠纷打起官司。衙门都是官官相护,自然平常秀才蔡嘉树和没有徐家的根基,于是官司就打输了。这个蔡嘉树也不是个好惹的,一气之下就告到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这里,说徐家藏有禁书并写反诗若干。电视剧里的刘墉是个出身山东农家的能臣,可实际上的刘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其父就是相当于宰相的刘统勋。这个背锅子看到有人写反诗,很是重视,立即具奏折呈报乾隆帝。最后的结果是徐家满门操斩,已经死去多年的徐述夔抛棺戮尸。这就是震动朝野青史留名的一柱楼诗案。

沈德潜曾经给徐述夔作序,一柱楼诗案后,早已驾鹤西游的沈德潜也受到了不小的连累。《清实录》记载:四十三年十一月,上谕说他:贪图润笔,卑鄙无耻,尤为玷辱缙绅,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尽行革去,其乡贤祠牌位一并撤出查明扑毁,以昭炯戒。

清朝的文字狱历史背景

民族矛盾

参见:华夷之辨

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招抚办法,另一种是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清朝是满清入侵中原,假冒正统自居的,对天下百姓压迫之极跟变态之极。

清朝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学问分子中间有着相当剧烈的民族敌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灭,中国大陆上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基本结束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清朝某些有关政策的改变,满汉地主阶级的进一步合流,以及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到雍正时期,阶级矛盾这时却发展到相当尖锐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斗争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综合史书档案、《清实录》及其他材料,从康乾盛世初期开始,各种形式的斗争已在频繁出现,发展虽不平衡,却此伏彼起,连绵部绝,不断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对清政权构成的威胁日甚一日。

维护统治

当权者内心存在文化自卑感时,对文字敏感,进而化作被迫害妄想症。如果是异族统治者,除了敏感症,还会产生环境焦虑症和陌生恐惧症。

一个文化上的弱势民族从蛮荒之地入主中原,统治一个智慧的民族,其文化心里是相当复杂的,复杂的文化心理继而又转化成民族敌视。

清朝的文字狱打击范围

各行各业

清朝的文字狱不单单是针对汉族人,文字狱还涉及满人。

正红旗的礼部侍郎世臣因诗句“霜侵鬓朽叹途穷”惹得乾隆很不高兴,又见 “秋色招人懒上朝”更不高兴,再见“应照长安尔我家”,乾隆认为世臣数典忘祖,把世臣赶回老家黑龙江。世臣写诗被撤职,还算好的。同样是满人,广西巡抚鄂昌更冤。他与朋友的唱和诗中,把蒙古人称为“胡儿”。乾隆说满蒙一家,骂蒙古人就是骂我!赐自尽。

从一系列的文字案上看,涉及人员大多是下层文人,有文学青年,还有老不及第的秀才,甚至连一些早已作古的墓中之人也未能幸免。

文体格式

文字狱最常见的“文字”是诗;其次常见的“文字”是文章。文章汇集成书,就是文集;另一种比较容易惹祸的“文字”是史书。 清代被打成文字狱的“文字”还有试题、日记、奏稿、榜文、表文、家规、宗谱、县志、碑文、墓志、匾额、呈词、字帖、字典、木戳等,几乎凡是能够想到的“文字”都可能构成文字狱,由此可见文网之密。

清朝的文字狱迫害手段

清朝统治者首先是鼓励官民和官官之间揭发和检举、告密,然后是动员国家力量抄家,寻找定罪的蛛丝马迹,在藏书和文章中找所谓的罪证。 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清朝的文字狱危害

清代文字狱泛滥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

(1)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史称乾嘉之学。

(2)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他们一方面不愿意自触文网,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愿因为贯彻皇上谕旨不力,不能严究文字之责而获罪。于是他们只有向着谨小慎微、没有节操的方向发展。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为邀功之路。

清朝的文字狱评价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 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扭曲变形。按照鲁迅的说法,“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

清代人李祖陶在《迈堂文略》:“今人之文,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削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之心,实有关系。”

胡奇光《中国文祸史》说:“(清代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

鲁迅:“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

何西来为周宗奇《文字狱纪实》所作的序中说:“清代文字狱,主要集中在前期,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君王,绵延一百三十余年。无论就时间之长,案件之多,还是规模之大,株连之广,花样之翻新,手段之残忍来看,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都是没有前例的。” 其实,两位学者并非故作危言耸听之论,而是对清代文字狱真实情况的准确概括和高度总结。有清一代,文字狱案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几与爱新觉罗氏王朝的历史相始终,案狱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牵连之广、杀戮之血腥,均称空前。

方志远:明朝的士大夫越是被朝廷惩罚,便越是得到舆论的赞扬,于是更加意气风发;除了文字狱和贪赃枉法,清朝的士大夫倒是少受惩罚,但不是最高统治者的仁慈,而是士大夫的“死相”。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其实是在清朝被折断的。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清代有借鉴意义;但从倡导自由开放和社会发展来说,似乎明代更具有胸襟气度。

李凌:清朝的文化专制导致中国积弱贫穷。

雷海宗:“全国大规模有系统的搜查禁书,现代的人不易想见。但在最严重的十五年间(乾隆三十九至五十三年)全国人心惶惶,连不识字的农家也有时因为祖传下来一部原来不相干的书而招大祸;这在普通的史料中是不易见到的,只有私人所遗留的日记与笔记能帮助我们回想到当时的紧张情形。著者把这点特别提出,深得史家恢复往迹的本旨。”

富路特(Luther Carrington Goodrich):“乾隆总的来说是个应该受到历史谴责的暴君”,因为他“干预学者的独立研究,故意窜改历史, 残酷地迫害文人,接二连三地禁书、毁版。”,“而《四库全书》 的编纂虽名为保存国粹,实际上是别有用心地为了达到钳制思想的目的。”

周宗奇:清代文字狱呈现康乾盛世背后文人血与泪。

清朝的文字狱影响

文字狱使广大文人学者无所适从,于是不少人逃避现实,埋头于古纸堆中作考据性的学问,从而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著名学派,即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起初主张根据经书和史书立论,达到救世目的,到乾隆、嘉庆时期兴盛起来,学者们推崇汉儒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考证原委,条理阐发,并用于古籍整理和各方面学术探索。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文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制、金石、校勘、辑逸等等,引证资料多极于两汉。因为兴起于乾隆、嘉害年间,故称为乾嘉学派;反对浮华,提倡朴实,故又称“汉学”和“朴学”。这个学派对中国古籍和史料整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其研究方法历代相沿,对后来的学术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汉学纠正了理学的空疏之风,但也有为考据而考据的繁琐流弊。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不利于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和人才的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弊政。

在文字狱的高压下,有的地方戏曲也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和毁灭。 在这种文化专制恐怖主义之下,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不得不声明此书大旨言情,都是“贾(假)语村言”,“甄士(真事)隐去”,其良苦的用心,就是为躲避残酷的森严文网。

当时的士人只有两条出路,一是钻进古书堆中搞训诂、考古、校勘、金石之学,搞繁琐的考证。这就是乾隆年间的所谓朴学,虽然也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这些成就就像囚牢里的犯人作出的精致玲珑的工艺品。在这种学问里,哲学不见了,理论不见了,中国文化一向重视现实,重视人生,重视政治,重视伦理的传统不见了。

文字狱历朝皆有,但制造最多的的朝代非清朝莫属!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朝的文字狱,希望能帮到大家!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者的语句,还使用南明的年号。这时候,庄廷鑨已死去,朝廷下令,把庄廷鑨开棺戳尸,他的儿子和写序言的、卖书的、刻字的、印刷的和当地官吏,被处死的处死,充军的充军。这个案件,一共株连到七十多人。

公元1720xx年,又有人告发,在翰林官戴名世的文集里,对声明政权表示同情态度,又用了南明的永历帝的年号,就下令把戴名世打进大牢,判了死刑。这个案件牵连到他的亲友和刻印他文集的,又有三百多人。

因为这些案件完全是由写文章引起的,就管它叫“文字狱”。

康熙帝做了六十一年皇帝,老死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音yìn zhē)即位,这就是清世宗,又叫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个残暴成性、猜忌心又很重的人。在他的统治下,文字狱也更多更严重。最出名的是吕留良事件。

吕留良也是一个著名学者。明朝灭亡以后,他参加反清斗争没有成功,就在家里收学生教书。有人推荐他博学鸿词,他坚决拒绝了。官员劝他不听,威胁他也没用,后来他索性跑到寺院里,剃光了头当和尚。官员们也拿他没办法。

吕留良当了和尚之后,躲在寺院里著书立说。书里面有反对清朝统治的内容。幸好书写成了,没有流传开去,吕留良死了,更没被人注意。

有个湖南人曾静,偶然见到吕留良的文章,对吕留良的学问十分敬佩,就派了个学生张熙,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听他遗留下来的文稿。

张熙一到浙江,不但打听到文稿的下落,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张熙跟他们一谈,很合得来。他向曾静汇报后,曾静也约两人见了面,四个人议论起清朝统治,都十分愤慨。

大家就秘密商量,怎么想办法推翻清王朝。

他们懂得,光靠几个读书人办不了大事。后来,曾静打听到担任陕甘总督的汉族大臣岳钟琪,掌握很大兵权,因为讨伐边境叛乱的时候立了战功,受到雍正帝重用。他想,要是能劝说岳钟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

曾静写了一封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岳钟琪接见张熙,拆看来信,见是劝说他反清的,大吃一惊,问张熙说:“你是哪里来的,胆敢送这样大逆不道的信。”

张熙面不改色说:“将军跟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

岳钟琪识:“这话从哪儿说起?”

张熙说:“将军姓岳,是南宋岳忠武王(就是岳飞)的后代,现在的清朝皇帝的祖先是金人。岳王当年被金人勾结秦桧害死,千古称冤。现在将军手里有的是人马,正是替岳王报仇的好机会呢。”

岳钟琪听了,马上翻了脸,吆喝一声,把张熙打进牢监,并且要当地官吏审问张熙,追查他是什么人指使的。

张熙受尽种种酷刑,就是不招,说:“你们要杀要剐都可以,要问指使人,没有!”

岳钟琪心想,这个张熙是个硬汉,光使硬的治不了他,就另想一个软的办法。第二天,他把张熙从牢里放出来,秘密接见了他。岳钟琪假惺惺说:昨天的审问,不过是试探,他听了张熙的话,十分感动,决心起兵反清,希望张熙帮他出主意。

张熙开始不相信,禁不住岳钟琪装得郑重其事,还真的赌神罚咒,才相信了他。两人商谈了几天,渐渐热络起来。张熙无话不谈,把他老师曾静怎样交代的话都抖了出来。

岳钟琪哄得了张熙提供的情况,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一面立刻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怎样图谋造反的情节,一五一十报告了雍正帝。

雍正帝接到报告,又气又急,立刻下命令把曾静、张熙解送到北京,严刑审问。这时候,张熙才知道上了岳钟琪的大当,要不招也不中用了。雍正帝再一查,知道曾静还跟吕留良的两个学生有来往。

这样,案子就牵连到吕留良家。吕留良已经死了,雍正把吕留良的坟刨了,棺材劈了,还不解恨,又把吕留良的后代和他的两个学生满门抄斩。还有不少相信吕留良的读书人也受到株连,被罚到边远地区充军。

像这样的案子还是真有反对朝廷的活动引起的。另外有不少文字狱,完全是牵强附会,挑剔文字过错,甚至为了一句诗、一个字也惹出大祸。有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音bì)字,雍正帝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挑剔说这“清风”就是指清朝,这一来,徐骏犯了诽谤朝廷的罪,把性命也送掉了。

清朝的文字狱案例:一柱楼诗案

满族侵入中原后和蒙古人相比较进步的多了。最起码能把这九万里大好河山视为己出,不似蒙古人那般做贼的心态,完全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清初的一代英雄们,不但能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也能研究国是翰墨文章。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江山一统达三百年之久,也不全是武功,也有文治。古语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何能使民众不受有思想的文化人煽动,而甘心于坐稳奴隶的时代,也是统治者们一开始就注重的问题。一方面笼络软骨的文化名人为政权锦上添花,另一方面打击那些特立独行的文化异己分子。可谓一手软一手硬,深得儒家文化的御人之术之精髓。两方面都有例子:大明的文化泰斗之钱谦益作为贰臣和洪承畴齐名;而徐述夔则为清朝最为惨烈的文字狱---一柱楼诗案的受害者。

徐述夔是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人,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喜欢写写画画,没事干就写些个愤世嫉俗的文章辞赋。六十岁的时候寿终正寝,也算平安一生了。本来,人若一死天下太平,谁料想生前默默无闻的徐述夔,死后却名声大噪冠绝古今呢?都是因为他家教不严有那么几个纨绔子弟骄横跋扈才引起一场天大的祸端。

栟茶镇监生蔡嘉树因徐怀祖之子徐食田,(也就是徐述夔的孙子)不许其赎田,两家由财产纠纷打起官司。衙门都是官官相护,自然平常秀才蔡嘉树和没有徐家的根基,于是官司就打输了。这个蔡嘉树也不是个好惹的,一气之下就告到时任江苏学政的刘墉这里,说徐家藏有禁书并写反诗若干。电视剧里的刘墉是个出身山东农家的能臣,可实际上的刘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其父就是相当于宰相的刘统勋。这个背锅子看到有人写反诗,很是重视,立即具奏折呈报乾隆帝。最后的结果是徐家满门操斩,已经死去多年的徐述夔抛棺戮尸。这就是震动朝野青史留名的一柱楼诗案。

沈德潜曾经给徐述夔作序,一柱楼诗案后,早已驾鹤西游的沈德潜也受到了不小的连累。《清实录》记载:四十三年十一月,上谕说他:贪图润笔,卑鄙无耻,尤为玷辱缙绅,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宫衔尽行革去,其乡贤祠牌位一并撤出查明扑毁,以昭炯戒。

清朝的文字狱历史背景

民族矛盾

参见:华夷之辨

清朝时期,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招抚办法,另一种是对不服统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清朝是满清入侵中原,假冒正统自居的,对天下百姓压迫之极跟变态之极。

清朝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学问分子中间有着相当剧烈的民族敌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灭,中国大陆上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基本结束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清朝某些有关政策的改变,满汉地主阶级的进一步合流,以及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到雍正时期,阶级矛盾这时却发展到相当尖锐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斗争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雍正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综合史书档案、《清实录》及其他材料,从康乾盛世初期开始,各种形式的斗争已在频繁出现,发展虽不平衡,却此伏彼起,连绵部绝,不断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对清政权构成的威胁日甚一日。

维护统治

当权者内心存在文化自卑感时,对文字敏感,进而化作被迫害妄想症。如果是异族统治者,除了敏感症,还会产生环境焦虑症和陌生恐惧症。

一个文化上的弱势民族从蛮荒之地入主中原,统治一个智慧的民族,其文化心里是相当复杂的,复杂的文化心理继而又转化成民族敌视。

标签: 文字狱 案例 清朝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yuyan/lishi/mn1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