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經部 >論語 >

論語譯註讀後感5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5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1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生命中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當我靜坐書房,捧起《論語譯註》這本書,聽著耳邊沙沙的翻書聲,聞著淡淡的書墨之香,何等愜意,何等舒暢。讀《論語譯註》這一本好書就好像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給我帶來了快樂,讓我擺脫幼稚,逐漸成長。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交流,都是心頭的一次洗禮,都是充滿樂趣的。在閱讀中,我與作者交流,在交流中我幸福著他的幸福,快樂著他的快樂,追逐著他的追逐。

論語譯註讀後感5篇

讀了《論語譯註》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讀到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很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可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這是一件快樂的事。高山,是那樣的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的壯麗無邊,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的點滴之長。

讀了《論語譯註》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宜君子乎",我讀到了:我們要把一切都想得美好一些。它告訴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快樂的。於是,我不敢讓一日閒過,懷抱信念,擁著信心,在快樂中擁抱生活,在充實中感悟人生,在感悟與交流中得到了心靈的洗禮和靈魂的昇華。我們不應該懷著任何的怨恨去對待每一件與自己相關的事,去對待每一個傷害虧欠自己的人。生活於我們每個人只是一段客旅,我們只是生命的過客,也許幸福會讓我們停留的腳步久一些,停留的時間長一些,但終究止不住我們前行的步伐,只要我們帶著一顆快樂的心,生活就會充滿快樂,明豔動人的花朵才會在我們面前盡情開放。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也對著你笑;你對著它哭,它也對著你哭。天地寬廣,道路坎坷,帶著快樂的心去傾聽花開的聲音吧!

面對著《論語譯註》這本書,我輕輕翻開書頁,與他進行心靈的對話,我彷彿到了一個廣闊無比,奇妙非凡的世界。讀書給我帶來了快樂,這種快樂,像策馬於原野之上,如泛舟於西湖之間,似盡歡於遊戲之中。與《論語譯註》這本書為伴,讓心靈在一次次的洗禮中得到昇華。

讓我們記住"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這句忠告,沉醉在《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馨香中,快樂讀書,快樂生活吧!

論語譯註讀後感2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現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麼著也算得上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裡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麼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現在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應該與他的能力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論語譯註讀後感3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著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裡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裡,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髮生。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論語譯註》讀後感

在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卷上,記錄著一位飲譽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就是被李苦禪大師贊為至聖無域澤天下,盛德有範垂人間的先哲孔子。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門徙的言行,是後人瞭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傳最廣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古至今,無論在士人當中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中國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論語》作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論證的主張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教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裡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國建立統一王朝的兩千多年裡,曾經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對於傳統的中國人具有深遠的影響,《論語》中的許多格言和概念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語詞。

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注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及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論證周詳、語言流暢,表述清晰準確,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論語譯註》彙編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獻《論語》二十篇,並作了較為具體的分析和解注。透過文字,我們彷彿和孔聖人正面晤對,聆聽他性相近,習相遠的人性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各因其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而在我腦海中最難以忘卻的是他為政以德的教育思想,耳畔時時想徹的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等表露其治理國政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這一教育思想的經典論述。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髮生。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為,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

孔子要求為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眾,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眾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儲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譯註讀後感4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靈魂,所以當你閱讀的時候,你能夠走進去,你就能與書中的靈魂對話。每一本好書都體現著人性,所以當你從中體會到人的偉大和崇高,你就會發現這本好書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在這安靜的下午,沉浸在書中的我已悄然懂得了這本《論語譯註》的內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語言中;在靜靜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譯註時,眼前時時會出現幾個鮮活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顏淵、有子……

其中,孔子的言論對我的影響頗大。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為"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裡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在《論語譯註》中,我對於"仁"的理解尤為印象深刻。孔子的"仁",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實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自身發展的學問。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從這本譯註中不僅瞭解其中含義,更能深入內部奧妙,探求人生哲理。我們能夠從《論語譯註》不斷挖掘出價值內涵,從而推匯出人類和諧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依舊具有普遍實用性和永恆價值。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核心美德之一,其起源於孔子的孝道觀。作為一個思想家,孔子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範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礎,人之行莫大於孝,連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質更無法說了。"子曰:弟子,入則孝,謹而信,風愛眾,而親仁。"可見孝之重要性,可謂是對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發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分為很多層面,其中最貼近我們的則是子女對父母的孝。孔子在與其弟子的討論"三年之喪"的對話中這樣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時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之喪。可見父母無微不至地疼愛自己的子女,為子女無怨無悔地付出,子女自然會有報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盡孝,子女對父母的孝,則是儒家文化極為重視的思想。

我認為這本偉大的著作,為我們解說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與意義,闡釋了生活中的種種都離不開這位偉大人物的思想。因此,當我深究孔子思想後,我開始思索,我應該過什麼樣的人生?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種品質?我的人生是否有價值?

對於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價值在於精神上的勝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現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愛"主要指一種高尚的品德,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追求人生真正價值,應該以愛人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於精神上的,才能使我們感動,併為之震撼,正是因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們永遠追隨,百看不厭,併為之著迷。論語譯註》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哲理性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一滴水是小的,一塊石是硬的,但一滴滴的水不斷地滴在石頭的同一地方,天長日久,水滴竟可穿石,同樣我們一次努力的作用是渺小的,但是堅持不懈,不斷努力,終會成功。"這是我在看完這本譯註後的心聲。從這本《論語譯註》中可見,孔子他的門人將孔子人生的言行和經歷記錄下來,長期久積,最終成為一部集子,一筆一劃,一字一句,都來自孔子和他的門人不斷努力,堅持不懈。

《論語譯註》所體現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微微動人,這是一本書,是一本好書。

論語譯註讀後感5

關於《論語》的譯註,從古至今有多個版本,流傳最為廣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論語集註》、清代儒生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還有現代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等等。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理解譯了一下,以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為藍本,加之本人讀論語時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對那些和我一樣想通過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對自己有所裨益的人們有所幫助。

起初我在編譯的時候可以說隻字不敢有違楊先生的想法,原本抄錄。但今天,摘錄到第三天,我有個感悟:這距今數千年的典籍能夠流傳到如今,時代背景完全不同,孔夫子如置身當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儲存,我認為,正是為人所用的結果。

但是,朱熹、楊先生,也包括楊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們對於《論語》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的理解都遵循了夫子們那年那時的本意了嗎?我說未必。畢竟那個擂鼓震震、戰馬齊鳴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仍去誦讀經史子集,只因為它能夠為時代所用,為人的行為做嚮導。可見,真理亦或信仰,一定是不受時空侷限的,更不受人們的身份地位所限。雖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不同人群對它的理解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經典教與大家要仁愛,要寬容,要講孝悌,仍是我們如今的為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所以,不要拘泥於某種解釋中,按自己覺得舒服合理的解釋去看它們,其實越是典籍離我們就越近,因為真理應該是最淺顯易懂的,晦澀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說出來的,必定是偽真理。

千人讀《論語》必有千種解釋。不要為了解釋而解釋,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們的靈魂。否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jingbu/lunyu/jjw1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