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思想政治說課稿(精選6篇)

思想政治說課稿(精選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思想政治說課稿(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政治說課稿(精選6篇)

思想政治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絡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檢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

二、說學情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 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建立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學生自己先預習一遍教科書,再從網路、課外讀物中搜集一些關於古代中國君主與宰相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科舉考試等內容的資料,基本瞭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並進一步佈置學生思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一些特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 新課匯入

秦統一以後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麼秦亡以後這些政治制度隨之消亡了沒有呢,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直接了當匯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內容。

3、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主要講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部分學生自學。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包括四個問題:西漢的郡國並行制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節度使和藩鎮;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權力;

(1)注重補充材料,讓學自主學習,自主分析,儘可能讓學生動手、動口與動腦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 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 —《漢書》

材料二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改其枝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譁,疾錯. —司馬遷《史記》

材料四 偃說上曰:“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目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

(2)唐朝藩鎮割據與之後的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預習時蒐集的一些資料掌握,將此內容僅作為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分割地方權力的一個背景。要求學生通過對這段背景的理解來分析討論北宋如何解決中央與地方的分權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難題,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背景分析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

(3)多媒體展示《元朝疆域圖》:

設定問題: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該如何有效的對地方進行統治呢?

目的:問題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著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思想政治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生活與消費》第三課第二框節中內容《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首先,我對本框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單元第第三課第

二.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消費及其型別,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這部分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這重點內容,所以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後的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識記四種消費心理的涵義,理解四大消費原則的內涵以及“艱苦奮鬥精神的時代意義”。

(二)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消費觀念,引導學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促使學生從情感上憎惡奢侈浪費,崇尚理性消費,崇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培養合作精神。樹立環保和綠色消費的理念以及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等觀念。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能力,根據教材與學生實際,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並能正確評價從眾、求異、攀比和求實消費心理。

重點的依據:這是學生日常消費行為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多數學生消費心理存在誤區,需要重點講解。

2.教學難點: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懂得應該堅持怎樣的消費觀念。 難點的依據:旨在結合前面內容,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過渡):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疑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既定的教學目標,下面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在深入教材的基礎上,我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了分析,教學重點是消費心理的面面觀 教學難點:消費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以及正確認識艱苦奮鬥的現實意義。因為難,不在於知識有多深奧,而在於現代社會物質條件優越,再加上家長對獨生子女“全情付出”“有求必 應”,浪費之風在學生中大有市場,而“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成為中學生陌生的名詞。在這種現實條件下,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教育,容易流於形式,成為空洞說教,落不到實處。因此是教學中的難點。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為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發展,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3分鐘)複習匯入—提問上節課知識(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消費的型別和消費結構)

2.講授新課:(30分鐘)結合教材內容重難點和學生實際,設計生活中的兩段生活場景,通過設問的變化分別講解形形色色的消費心理,知道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踐行科學的消費原則。利用多媒體,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得知識興趣化。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一)消費心理面面觀 (二)做理智的消費者

1、從眾心理 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2、求異心理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3、攀比心理 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4、求實心理 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5、佈置作業。

做一份調查,回家以後,調查一下同學們家裡的日常收支消費支出,然後總結出一些經驗。

其次,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 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經濟現象,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再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景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實踐活動中,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語: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夫人“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思想政治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兩個單元,本單元在內容上是前兩個單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本框題的學習是為後一框題作鋪墊,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往年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瞭解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權;瞭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權力和義務。

2、能力目標: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強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夠從報刊、書籍等渠道查閱、收集人民代表大會有關資料用於學習。

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為學習設計教學"的主張(學習放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美國布魯納"發現法"(重視學生的學習信心和主動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合作學習的團隊精神。

依據:學習的遷移性原則;皮亞傑發展心理學理論,主張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

3、說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及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依據:本節內容不僅是大學聯考的重點,也是考試易錯點。

4、說教學模式:"設疑—探究—歸納—提高".

依據:皮亞傑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是在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建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識結構得到發展;美國布魯納動機性原則,教師要充分注重學生的內在動機,這是教學成敗異常重要的因素。

二、說教法

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由於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會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說下教學流程,如:由人大圖片匯入新課—學生探究和分組討論:如,人民是怎樣行使國家權力?我國的國家機關是怎樣構成的?--教師點評—小結)具體說下好點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

(二)圍繞中心,突出重點

(三)層層深入,突破難點

(四)歸納小結,交流感悟

(五)課後拓展,注重實踐

1、匯入新課:(2分鐘)

課件展示出:2011年3月的兩會相關圖片。 導語設計的依據:以圖片和視訊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講授15分鐘,學生合作探究15分鐘)

(1)人民怎樣當家作主(如人民—代表—各級人大—組成國家權力機關—產生行政,審判機關或決定國家重大事務)從這個示意圖可看出,我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什麼?(提問下)

通過學生對學過知識的複習,讓學生同桌討論,總結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

以這樣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學生對學過知識的掌握,又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新課。通過同桌之間討論,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能力及總結能力。

(2)肩負著人民重託(結合他的產生,他的地位,有那些權利,對人大代表是一種責任的理解,什麼樣的人可當選人大代表?)也可模議: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幫助人民解決問題的材料,指導學生總結人大代表和人民的關係及權力和職責。

以給出材料的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並能聯絡實際,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可結合今年人大會議議程分析出全國人大的職權?全國人大與其常委會的關係?)通過學生自我閱讀教材後,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地位、職權及常設機關,重點討論其職權。討論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並,展示所收集的與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相關的圖片,和學生一起享受討論成果。

①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同時以問題教法開始,由易到難設計題目,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和認知規律。

②經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溝通的良好品質;學生的廣泛參與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綜合能力、表達能力。

③以圖片展示的形式對學生感觀上的刺激,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一、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 人民——國家的主人,間接行使國家權力。

2、 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1)法律地位:

(2)產生和任期:

(3)權力:

(4)義務:

3、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

(1)地位:

(2)職權:

(3)組織體系:

5、佈置作業

針對當前的素質教育理念,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五、效果評估

這節課教學效果好,我通過創設情境作為引線,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並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人民代表大會及其職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使情感得以昇華,提高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也有助於學生樹立更強的社會主任翁的意識。

結束:

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說課稿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為高二哲學第四課的第一框,承擔著與第二、第三課銜接的任務,是第二課和第三課所學知識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個辯證法知識的最後總結,因此,從理論上講,該部分內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於本節課的內容中包含了豐富的方法論意義,對於學生正確地對待人生和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所以從現實角度講,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內容結構:

本框是按照什麼是內外-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內外因是任何起到這樣的作用的邏輯組織教材的。

(三)教學目標

國家教育部頒佈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中,把政治課的教學目標定性為相互關聯的三個層次,即知識、能力和覺悟。根據這一精神和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針對學生學習哲學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為了落實雙基我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目標有)識記兩個基本概念:內因、外因。

理解一條基本原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掌握一種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分析問題。

2、 能力目標:(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注重探究學習,結合本課實際,我著重培養學生的)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即"會"和"用".

3、覺悟目標:

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自身實際,學生成長中的內外因問題,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問題,順境逆境問題等。切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覺悟。

(四)教學重點

內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確立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因為搞好這一問題的教學,不僅可以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為下冊的教學奠定基礎;它既是這一節課中所學內容的落腳點,也是培養學生覺悟的出發點,放在整個的哲學中,它也是支撐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基本原理之一;從學以致用,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來看,這一原理是對學生影響極大的基本觀點。所以必須作為重點來處理。

(五)教學難點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之所以把它確定為教學難點,是因為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生在理解這一問題時可能會存在許多的疑點,特別是人生前途命運的具體問題,疑點就更多。如果不突破這一難點,下一框關於正確對待主觀努力與外部環境的關係,正確對待機遇等問題的教學,就比較難取得實際教育效果。

二、 學生分析

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二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從總體上看,正處於急劇發展、變化和成熟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但不成熟且在變化,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獲得較好的統一。不進行積極的主動的思維活動,就不能有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難以從理性的高度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法

根據新課標強調師生共同參與課堂的建設,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因此我從學生身邊是事例入手通過設計提問,創造氛圍,啟迪思維,層層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和歸納,運用各種具體形象的材料將抽象的哲學原理通過多媒體課件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學法

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俗話說: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作為一堂成功的教學課,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並熟練掌握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學法指導中我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理論聯絡實際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能從生活中感悟哲理,又會用哲理指導生活。

思維訓練法——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過度到理性認識,由形象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我首先榮幸邀請到衢州三中的一位老教師來到班級給學生簡單介紹三中發展史。以此來匯入。我認為這樣用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來匯入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哲學從生活中來這一新課程理念。

2、講述新課

(1)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老教師介紹完後,我緊接著問:我們衢州三中是在不斷髮展的,那麼三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裡我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得出許多原因,這樣也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髮言後我作適當的記錄,並作相應的補充(教學、內部管理、區政府等)。然後我讓學生區分哪些屬於內部原因哪些屬於外部原因。以此自然得出內因外因的概念和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2)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在此基礎上我跟蹤提問:內外因共同推動事物的發展,那它們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相同嗎?這樣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繼續以三中的發展為例,並設定幾個問題:學校是什麼樣性質的單位,它是朝什麼方向發展的?為什麼學校會有這樣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這樣層層設問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回答,我給學生舉了個企業的例子,並分析企業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通過這樣的示範,讓學生舉一反三同樣來說明學校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從而讓學生得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又順利突破了本框題的重點之一。

(3)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

在學生討論過的基礎上,我提出凝問,三中的要進一步發展除了教與學等內因,其他的一些外因又起什麼作用呢?為了引導學生思考,我提示,三中的發展能離開區委區政府、區文教局等的支援嗎?從而讓學生得出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因為這是本課的又一重點內容,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確這個"條件"的含義,作為學生幫助者的教師,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則材料"桔生於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並附以地圖說明,這樣學生比較容易懂,我讓學生通過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分析淮南淮北不同的氣候條件,以及這些氣候條件對橘子生長的作用,淮南氣候條件適宜,長出的橘子又大又甜;淮北氣候不適宜,長出的橘子又小又酸。從而得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起著加速或者延緩的作用。我認為這樣通過和地理知識的`結合讓學生來分析外因的作用,既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地位,又體現了文科綜合的特點,並以此突破本節課的又一重點。

(4)外因是通過內因的來起作用的

明確了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後,此時學生也還是停留在知其然,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既不知道外因是如何起作用的,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為此我為學生選擇了一副漫畫:一個人想跳崖,但是又不敢跳,後來獅子的出現,這個人就跳過去。我讓學生分析為什麼剛開始在猶豫,後來又為什麼跳過去了。說明外因是如何其作用的。學生分析後我總結:想條和不敢跳是內因的兩個方面,開始時想跳這方面小於不敢跳,因此這個人處在猶豫階段,既沒跳;當他後面出現了一頭獅子,既外因,獅子的出現加強了想跳這一方面,從而使想跳大於不想跳,於是這個人一躍而起。從而得出:外因是通過加強或削弱內部矛盾一方面的力量,使得內部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從而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

這樣通過漫畫材料的分析既形象又直觀且有趣味性,使學生學的快,達到輕鬆學習愉快學習的目的。而本節課難點也突破了。

至此課的內容上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也為了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我準備了一個思考題:讓學生從內外因角度來談談神舟六號成功發射的原因。學生討論發言後,我進行總結。

3、課堂小結

我用課件展示內容框架,總說分說一目瞭然。這樣可以從整體上掌握本框內容

六、作業

為了培養學生運用哲學原理來指導生活,我為學生設計的課後作業是:通過分析上次階段性考試成敗的原因,談談如何為下次階段性考試作準備。這樣也體現了生活中的哲學這一理念。

七、板書設計

整堂課的板書,主要內容由課件展示,板書主要用於記錄學生討論的結果。

思想政治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它與本框一起分別介紹了中華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徵。它在第一、二單元介紹“文化的共性”的基礎上,過渡到三、四單元“中華文化”的個性,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於學生來說學好本框至關重要,它是大學聯考的重要考點。

二、說學情

高二學生已經參與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於其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文化生活的參與還比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課的重點是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學生的認知起點絕大多數都是由歷史書本所得,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但對於學生來說,對中華文化的瞭解只是只鱗片甲,要學會分析傳統文化,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這一課標的要求還有難度。再則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的跳躍也有一定障礙。同時學生辨識社會現象、合作、表達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強。所以,在本課中需要充分運用圖片、視訊、詩歌等各種形式,激發學生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文學藝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科學技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誌。

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不同區域的文化形成原因、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各民族文化特徵、關係及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能力目標】

培養同學們理論聯絡實際能力,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理解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區域的文化和各個民族的獨特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為將來投射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現。

【難點】

各民族文化對於中華文化的意義,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說教學方法

根據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電子白板教學法,利用圖片、視訊等進行直觀演示,同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凸顯生本理念。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如果說第六課第一框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從動態角度跨越千年,展現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激勵青年學生再創新輝煌,那麼本框則主要從靜態視角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匯入新課時精選了多領域的代表性圖片(北京故宮、徽派建築、鍼灸、瓷器、《紅樓夢》、《淮南子》、戲曲、少數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體上顯示出來,給學生留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進新課。

環節二:講授新課

1、由於第一目“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內容相對簡單,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已掌握了較多這方面的例項,所以教師只需注意引導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為重點,暢談中華文化的獨特一面及其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從而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後多媒體顯示國外著名學者的一些評價,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吳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關視訊,指導學生對這兩種文化的特點及形成原因進行合作探究,領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區域文化之間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差別,卻能和諧共處於中華文化之中,這說明了什麼?讓學生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為最終徹底解決難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鋪墊。

3、多媒體繼續展示石窟藝術、民族文學等,學生在感受少數民族文化成就的過程中不難得出結論: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由此進入第三目“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學生調動已有歷史知識儲備和課前蒐集的材料分組交流:歷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對諸家學說所採取的兼收幷蓄的學術主張;中國文化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哪些優秀文明;在對待外域文化上,中華民族是否敞開博大胸懷揚棄吸收。

注意以下兩點:首先,從現代找出能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開放心態和中華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這樣可增添幾分時代氣息,更好地服務於當下實踐。其次,在雙向互動中,引導學生在知的基礎上有所思、有所悟,將以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明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兼收幷蓄),以及包容性對中華文化形成、發展乃至續寫輝煌的作用與意義。從而突破難點。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板書回憶本科所學知識,並再次強調重難點知識。

《紅對勾》相應的練習。

七、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具體設計如板書所示。

板書設計: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

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

思想政治說課稿 篇6

今天我要進行的說課題目是《我知我家》。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首先是對於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級上冊思想政治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個框題,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善於與父母溝通交往,在學生不斷擴充套件的社會生活中,家庭是他們最熟悉的生活領域,與家長的交往,更是他們學習與其他人交往的基礎,可以說,本框題的學習為下面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全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對於學情的分析,八年級的孩子普遍存在責任感不強的情況,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認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對於在家庭中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因此我個人認為通過對《我知我家》這一框題的學習,不僅會讓學生加深對於家庭的情感上的瞭解,還有更深一層次,那就是讓學生明白自己對於家庭對於父母的責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愛自己的家。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家庭關係、家庭關係確立的情形和現代家庭結構的三個型別;瞭解家庭的相關功能;瞭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標:增強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係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發揚自己良好的家風和傳統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加深對於家庭的熱愛、對於父母的熱愛。

(三):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生對於“家”的理解;對於家庭關係的確立的認識;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逐步的認識“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不可選擇的”並明確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說教法

1:情景匯入法: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設計的活動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的標準以及我所設計的教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選擇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這三種學法。希望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從被動的學習轉變主動探索,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由學生自己來把握整個學習過程的節奏。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培養應試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我要著重突出講解的就是我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5-6分鐘)我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約5-6分鐘的新課匯入。首先我會為學生播放歌曲《大中國》,同時,在螢幕上顯示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各種照片,先通過歌曲與圖片為學生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礎。而通過歌曲和圖片的展示,我意圖讓學生知道中國是我們共同的家,在家裡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親人,彼此之間有親情。但是我們每個人除了這個大家之外還有自己的小家,家裡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間就像一顆大樹上的枝與幹相互牽連。接著我會設計小一個活動,讓每個學生繪製自己的親情樹,讓學生從自己的家人開始瞭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義。

(2)講授新課活動一:我說我家(30-35分鐘)我會先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然後我會讓學生從自己的家庭成員、家庭特色等各個方面去介紹自己的家,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家庭結構的不同型別: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本環節的設計意圖在於幫助學生了解家庭結構,然後我會總結一下,告訴學生,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結構,都不能淡化家人之間的關係,父母永遠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永遠是手足情深。雖然我們的家庭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結構有別,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有家人,都有親情。

活動二:

我愛我家我會給學生播放配樂詩《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汶川地震相關作品),告訴他們突如其來的地震,讓許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讓許多父母痛失孩子,剛才我們聽到的這首詩歌及音樂作品,就是網友為紀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所作的。然後我會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父母們怎樣的心情?第二個問題:在孩子與媽媽的對話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和約定,是什麼?(來生還要一起走)這個心願真的能實現嗎?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領悟到,也許他們曾經和父母有過爭吵,有過意見分歧。也許他們曾抱怨過父母的諸多不是,但所有的這些不快、不解、不滿在最純真的親情面前,都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給的,這種關係不可改變,無法選擇。與痛失親人的同胞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和幸運,親人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何須等到來世?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換句話說,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優良傳統,我們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稱道地方。讓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再次認識自己的家庭。

活動三:我家“趣事”大爆料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認為自己父親或母親最值得他自豪的事.(讓學生自由發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過這個很人性化的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們不能選擇父母和家庭,我們就應該學會接受、學會珍愛。當我們學會用“心”來看我們的家、我們的父母時,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真的很優秀。

(3)知識小結,鞏固昇華(2-3分鐘)我主要通過兩個部分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一個是通過看板書回憶所學內容,同時還準備了兩道小練習來幫助學生進行操練,最後總結一下,兒不嫌母醜,愛家要知家,愛父母要知父母,我們要發揚良好家風,為家庭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做貢獻。

(4)課後作業課外實踐: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五、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生活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學生們,本節課我根據八年級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nj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