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實用的說課稿錦集8篇

實用的說課稿錦集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說課稿錦集8篇

說課稿 篇1

《核舟記》是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程式四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記》是一篇介紹一件精美工藝品的小品文,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全文僅400餘字,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語言見解生動嚴密。在教學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同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課型 演示活動課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練習誦讀,培養語感。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閱讀能力目標:領會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理解各具鮮明特徵的人物神態、情趣。

3.寫作能力目標:掌握握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4.思想情感目標: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六)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2,4

難點:目標3

(七)課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教學新大綱》第二部分第一款:整體感

知課文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這是國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因此將課型定為演示活動課。

大綱在教學目的中明確提出: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學中要重視問題中明確: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本文介紹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點,細緻地描述了它的藝術形象,讚揚了雕刻家的精巧構思和高超技藝,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絕好材料,所以確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標4。

省編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說明,從而提高這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本單元是學生在國中階段集中學習說明文的起始單元。《核舟記》是本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是第三冊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們前兩冊所學的文言文主要是記敘性的文章,第三冊卻以說明性為主,因此這篇文章可說是兩者的過渡,對於學習古代文章的文體有很重要的意義。從整個單元的教學要求來看,《核舟記》是前兩篇課文《中國石拱橋》和《祖國的大豆》的深化。由於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礎上,瞭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說明也就成了本課應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習此文後,要求學生能鑑賞、能翻譯、會寫。所以確定了目標2、3、4。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具有濃厚文學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物件,學生通過教師適時、恰當的引導講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這種觀察與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也決定了教學過程必須遵循雙主原則。鑑於此,教學本文的指導思想為: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有意注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激發學生思維,熱情參與。

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具體做法:

(1) 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填鴨式的,但現在的學生不是鴨子,個個是精靈,所以我們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精靈的精和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以提高課堂效率,向45分鐘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語言形式可能使學生的積極性受挫。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推動他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願望呢?我認為,對於有些課文,在通讀全文之後,引導學生形象地重現課文所描繪、敘述的情景,(即,演課本劇)之後,再一次統觀全文、整體感知,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學生平時是靠視覺來感知客觀,同時他們又善於運用面部表情和體態語來再現事物。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表演來再現課文中的內容,這易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產生主動挖掘課文內容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的行動出自於人本身的自我激發,由於做某種事能引起興趣,令人愉快,做這種事情無須外力推動它本身就是行動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學生從自覺的讀懂課文到再現課文內容的這一過程,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核舟記》一課詳細地描繪了核舟上五個人物的造型。在通讀了這篇文言文後,給學生制定出分析物件,自學範圍。然後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為了準確地重現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團結起來,主動地,解詞、翻譯課文,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之後,他們自己找來了白鬍子,精心製作了峨冠、手卷裝扮東坡;為了表現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絕類彌勒)他們在毛衣裡塞滿運動服,還身披窗簾,腰間繫上跳繩,以表現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學用紙作了椎髻,脫了鞋和襪子,以更好地表現右手攀右趾;他們用水桶倒置做爐,茶缸做壺,還特別宣告沒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摺扇代替;最後,他們還把課桌擺成了船的形狀,在上面演示。

學生表演的時候,我就在板書上勾勒出他們表演得正確的地方,以示表揚。表揚包含著給被試以關於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動性的反饋,從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學生們並未因為有錯而感到沮喪。通過第一次排演,學生很快理解了左手執卷末右手執卷端等較易掌握的語句。但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是怎麼回事呢?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又是怎樣一種姿勢呢?同學們又一次投入到緊張,歡快的探討中去。他們聯絡了核舟上人物所處時代的潮流,想到東坡、魯直所穿的`是長袍,現右足、現左足自然就理解了。於是,同學們又用窗簾作長袍,補足了這一細節;通過,問老師,他們弄清了躺為仰,臥為側。終於準確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當他們第二次表演後,已經完全理解了課文中這一部分內容的含義,同時體會到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靠他們自學理解了,那麼,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悅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最後,在同學們成功的喜悅下,再一次統觀全文,使他們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區域性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這樣,教師只是對一節課的整體目標和內容作巨集觀上的把握(整體把握),再根據學生的臨場情況,隨機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而學生饒有興趣地根據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設計的程式、方式討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這樣一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詞學習在學生主體活動和教師引導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

(2)教學內容的設計,一般須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完整、生動地呈現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學價值。在整體感知課文的藝術美和解決文字障礙之後,通過動手做核舟、改寫評點解說詞 ,使學生在動手做、動手改、動口說中,理清課文層次和說明順序。

最後,學生們再一次通讀全文,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幫助他們將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容緊密結合起來。

吉爾伯特·海特在其《教學的藝術》一書中曾談到:如果我們不能獲得一聲出自內心的笑,那麼這一天的教學就白費了。通過演課本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正是獲取一聲聲出自內心的笑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有人說,課堂好比戰場,老師是統帥,學生是士兵,統帥要指導士兵怎樣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領會統帥的戰術,尤為關鍵。學生的學習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相長,鑑於老師的教法,學生可有如下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這方面實施朗讀訓練。

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等,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實踐法 :我們都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過訓練,通過實踐,以真正完成教學目標。教法既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作引導和點撥。

教室,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其環境構成包含著三個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間或場地,它是開展教育的環境,應是一個全面的環境。從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形狀,有一定的光線。視覺要求、溫度要求等。從人際部分看,教室是一個小社會,教室中的人際關係、角色地位、空間行為模式等構成了教室的人際內容。從教育部分看,教室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等。

在我國,傳統的教室空間安排一律按照學生面對教師的方向,由許多排課桌椅組成的格子形式,這種排列形式,國內稱作秧田式,國外稱為演講廳式、教育式,有的人稱為雞蛋筐式。它反映了傳統教育強調知識傳授的特點,師生關係是演講者與聽眾的關係,資訊是單向傳遞的,不利於課堂教學的改革,也不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各地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也改革傳統教室課桌椅排列方式。本節課的課型是演示活動課,因此本人在借鑑外國的實踐的基礎上,嘗試了一種新型教室空間安排形式圓圈式。(如圖)

圓圈式安排徹底改變了師生間的傳統的地位和關係,體現了師生合作、教學相長的新關係,強調和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精神,把教師和學生的新型關係以一種新的空間形式加以保證,這是一種多向型的資訊交流結構。在這種空間安排中,上課可以是教師講學生聽,更多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的討論、切磋。留出空間可以用來設定不同場景,供學生進行模擬活動、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

總之,我們優化教室環境,目的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充分地將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際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學觀念的一種轉變,開拓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領域,也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環境。

四.教學程式

(一)佈置預習(必須在前一節課加以指導)

1.文言文的生字詞、古今異義、省略現象、語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讓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以對課堂更感興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課匯入

1.請學生在一長2.9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內寫十個漢字,要求筆畫清晰。

(這一設計的目的有二:一是設定懸念,激發興趣;二是:讓學生實際感受一下微雕藝術的難度,從而對王叔遠的精湛技藝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出示單元學習目標、課題及學習目標(投影)

(教學目標定向,引起學生有意注意。)

(三)新課學習

1. 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詳細描繪了核舟上的哪五個人?(板書五人姓名)

(以速讀方式,讓學生感知課文內容)

2.給學生制定出分析物件,自學範圍。讓學生分男女生兩組用形體演示其造型。(學生演示、糾錯;教師引導思考、探索、拓展)

(此時完成目標1)

3.齊讀課文

(使他們的認知經歷了從語言文字到形象生動的表象,再到語言文字的完整過程。)

4.動手做(課外)

①每桌發一張8k白紙,按課文介紹的內容折一隻烏篷船。然後按課文的說明開上小窗,題上字。

②用小紙片剪成三個小人形,要求為東坡畫上鬍鬚,在船頭用膠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力,同時熟悉課文的說明順序。)

③根據譯文將課文主體內容改成解說詞。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點。依照本文的說明順序。

(能力遷移的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順序,二是語言特點)

5.解說(教師板書)

每組推薦一名學生拿核舟到臺上解說,其他人指瑕。教師打分評點。

(訓練學生的膽量和書面、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6.討論(教師板書)

① 作者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核舟,這核舟有什麼特點值得他寫?

(體積小、容量大)

② 圍繞這些特點,作者介紹了核舟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船艙船頭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樣讚美這隻核舟的雕刻技藝?

(總分總)

④ 作者花那麼大的篇幅向我們介紹這隻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麼目的?

(反映古代藝人技藝的奇巧靈怪)

(強化學生掌握閱讀課文的一般規律: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這樣寫,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朗讀到演示,由動手到討論歸納,也是對學法的指導。)

(此時完成目標2,3)

7.教師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核舟記》,請大家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一小小的核舟發表一下意見吧!不錯,這一小小的核舟的確工藝精美,巧奪天工。實際上我們中華民族的工藝和智慧遠遠不止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頭髮上的唐詩五百首等)在學生的驚歎聲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在黑板上寫上八個大字學無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統一)

(此時完成目標4)

8.作業

① 熟讀全文,背誦二、三兩段(進一步鞏固目標1,2)

② 就你身邊的某一種工藝品,仔細觀察後用說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紹出來。(能力遷移)

③ 分類整理相關詞語

要求: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數量詞用法四類情況進行整理歸

類。

(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落實到實處。之所以要學生整理分類,一是便於記憶掌握;二是便於發現規律,掌握語言積累的方法。)

9.教學小結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個運用自主創新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設計。教學設計注重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間的相互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時,十分注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研究,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更好地使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針對文理科的不同特點,同學科不同教材的特點,應因情而異,可以省略或擴充套件其中某個環節或調整環節之間的順序。目的是一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會自主創新性地學習,從而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附板書:

嘗貽餘核舟一 (總)

核 ② ① ③

船頭坐三人 中軒敞者為艙 船尾橫臥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邊(分)

魯直 蘇軾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記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計一舟 (總)

(這一板書主要想呈現出本文的說明順序,用①②等標註的是文章中實際說明的順序,目的是更直觀地反映出一種對稱美。)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於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二 、我對“新課標”的理解

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鑑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採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b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C掌握作者反覆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過程與方法

a採取從巨集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採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三、針對高一學生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衝、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於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文章第三段內容的理解。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2誦讀法3問答法4討論法5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整體設計

教學時數:兩課時

利用早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教師範讀。

第一課時:作者寫作目的,1—2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第三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積累成語。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聖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徵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讚,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徵,並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徵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的文氣,敢於直諫的火熱報國心。2、解題: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3、疏通文意:(1)找學生朗讀第一二段並糾正發生的錯誤。(2)齊讀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識點。(3)整體感知文段內容,理清思路。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二段: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4、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載舟覆舟課文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5、作業:課後多義詞識記第二課時1檢查鞏固文言知識點。2學生誦讀第三段內容3把握本段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4積累成語: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長治久安

垂拱而治課文小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裡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於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願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七、課堂機智處理1、抓好早讀2、導語讀出感情是引學生入境的關鍵3、朗讀時,找水平較好的同學讀(以免耽擱太長時間)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小草之歌》這篇課文是國小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個單元要訓練的重點是:學生能抓住重點語句深入理解,體會他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人物的崇高品質。受到“愛”的教育與啟迪,培養自己的愛心。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閱讀,積極思考,主動積累語言。《小草之歌》中的之跟“的”的意思一樣,即小草的歌。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點,讚美了小草的奉獻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我在教學中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一)指導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小結。(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草的無私奉獻精神,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

(三)要訓練學生會認的字七個,會寫的字十個,要求掌握的詞語有九個。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草無私奉獻精神,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韻律美。

四、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學生字。我採用的是查讀法p畫讀法等適合學生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在指導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應用了講讀發和談話法。應用情景再現法把小草的圖片重現給學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在最後我出示小草的圖片,請同學添上讚美的話,就是要訓練學生用規範的語言p積累語言。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例如:題目中的“之”當什麼講?題目串起來怎麼講?從而引出:小草的歌。“誰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麼?”引出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引出下文。自讀詩歌,畫出新詞,並把帶新詞的語句讀一讀。每節課中我都讓出時間,空間給學生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訓練他們,讓他們發現問題

並能把問題解決掉,達成目標。這是最好的教學效果。我和學生一起合作學習,有利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利益個別指導,幫助後進生。同時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這是一篇現代詩,詩歌的特點是想象豐富p形象感強,文字優美p意境深遠,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我抓住詩歌的特點進行教學。我每完成一個大目標,我都要小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總結,也是對自己教學效果的總結。在這一過程中,我和學生學到的知識都得到了及時的反饋。我認真的

五、說板書設計:

小草之歌

第一部分:小草對大自然奉獻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對環境保護有很大的貢獻。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頑強。

說課稿 篇4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的運動技能目標引導下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的處理,以學生的運動興趣為出發點,關注學生個體發展,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獨立思考,以學生髮展為中心,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本節課讓學生在練習中帶著問題主動去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材分析

小籃球教學活動對於培養國小生的學習興趣,發展體能,提高對球體的感知能力以及與球體的距離感、空間感、速度感等能力,培養果敢、機敏、頑強等心理品質,提高抗挫折意識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等集體主義精神具有重要價值,為後續學習籃球其他內容奠定重要基礎。

三、學情分析

水平二的學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在觀察時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較突出的特徵,缺乏順序性。獨立意識也開始增強,已經不滿足於單純地聽老師的話,希望能夠自主思考的空間。其神經系統發展較快,興奮和抑制的機能有所增強,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提高較明顯,對運動技術的學習開始提高細節要求

四、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說出原地運球的方法,並且能夠控制球的落點

通過練習、比賽的方式,能夠提高力量上下肢的協調。

能夠在遊戲比賽中增強團隊凝聚力,學會克服困難的品質。

五、教學重難點

手指與球的接觸部位,按拍時隨球與迎球動作

手腕、手指按拍籃球的'動作協調

六、教學方法

教法:講解示範法、糾正錯誤法、觀察評價法、遊戲法

學法:探究法、觀察法,分組練習法

七、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課堂常規:體委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教師簡要介紹教學內容,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2.佇列隊形練習:原地三面轉法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

要求:佇列整齊,步伐一致。

促進學生由下課狀態轉變為上課狀態的過渡,並明確本節的學習目標。佇列練習進一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課準備。

(二)準備部分

1.一般準備性活動:圖形跑

方法:按照地上已經畫好的圖形,學生排成一路縱隊跑步,要求學生整齊有序,口號響亮。

2.專門性準備活動:

滾球接力,分成八組,一組一個球,要求球始終在地面滾動,滾到指定位置在滾回,接力給下一個人。

通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熱身的同時和球相結合,不僅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肌肉粘滯性,加大關節靈活性,也為新授技術的學習奠定基礎。

(三)基本部分

1.講解示範:

老師講解原地運球的方法,學生注意觀察老師在運球過程中的手型,以及球的落點。

通過老師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對原地運動的動作要領有了一個的瞭解,建立一個整體完整的動作概念。

2.學生練習

(1)在老師的口令和下有節奏的進行原地徒手運球練習

(2)原地的有球練習,成體操隊形散開,讓讓每個學生以自己為中心,半徑為1米內畫一個圓,要求學生能夠在圓內運球,不出圈。

(3)隨著學生對運球的熟悉掌握,圓圈要求越來越小,在原定能夠控制住球的落點,爭取能在原地運球。

通過循序漸進的模式,能夠讓學生逐步掌握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並且進一步增強控球能力

3.遊戲

學生原地運球,老師用卡片展示數字,要求學生在運球的過程中快速看到老師所展示的數字並報出數字多少。比一比誰能夠快速準確的

通過遊戲的方式不但能夠讓學生鞏固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而且也逐步提高不看球運球的能力。

(四)結束部分

1.放鬆活動—配樂放鬆操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體操隊形

要求:放鬆活動,身心充分放鬆。

教學意圖:在課堂學習的最後,為了使學生能夠從激烈的比賽狀態中過渡到相對穩定的狀態,我會帶著學生隨著音樂進行拉伸性的練習

2.課堂小結:教師總結學練情況,表揚先進,激勵全體學生。

教學意圖檢驗本堂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為我的課後反思提供理論基礎。

3.宣佈下課、師生再見、回收器材。

教學意圖:培養學生的獨立品質

八、場地器材:

小籃球30個、標誌物12個、錄音機1臺、磁帶2盒、籃球場。

九、預計負荷:

練習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運動強度:中等偏上。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國小數學國標版第五冊49-52頁上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和掌握了普通記時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4時記時法”作為記時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瞭解,但出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還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突出了所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從生活中可能會碰到的小細節入手,開展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利用鐘面和彩條的直觀圖形,並聯系生活實際把握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絡區別,學會兩種記時法相互轉換的方法。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以後學習時間的計算打下基礎。

由於時間的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加上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根據內容的特點和國小生的學習基礎,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刻,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

2、在認識24時記時法的過程中,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裡的應用,進一步建立時間觀念,會合理安排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在學習探究中,引導學生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正確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

教學具準備: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境,用談話的形式提出疑問,充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做好鋪墊。

2、直觀演示,突破難點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的思維,所以在教學中採用多媒體手段變靜為動,用活動的鐘面將一晝夜鐘面變化的過程清晰展現,從而讓學生自主理解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之間的關係這一難點。

3、多層練習,內化新知

練習設計有層次,從簡到難,從易到繁,讓學生層層深入,逐步內化所學知識。讓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的互換在練習中牢固掌握。

4、生活中來,生活中去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的內容應當是源於學生生活,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髮展需要的內容。把書本上的數學問題變成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學生最熟悉生活情境入手,變陌生為熟悉,變死板為生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探究中來。再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充分的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星期五的晚上,小明接到哥哥打來的一個電話,說明天7時會來看望他。第二天早上,小明起了個早,等著哥哥的到來,可左等右等一直到了8時也不見他哥哥,這是為什麼呢?這一環節的設計,以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用談話的形式提出疑問,充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現實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通過新年鐘聲的敲響,建立0時的概念。利用鐘面模型的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知一天中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初步感知了24時記時法。

2、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

多媒體演示國小生一天生活中的10個片段,讓學生通過圖中鐘面上所示時間用24時記時法表示,並能在彩條上指出這一時刻的具體位置,如:子夜0時,星星眨著眼睛,小明正在睡覺;上午8時,小明在升國旗;上午10時,小明在上課;中午12時,小明在吃午飯。再讓同桌討論24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有什麼不同。

下午3時,小明和同學在踢球等等,從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討論中歸納出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明確兩種記時法之間轉換的方法。

三、練習

1、找朋友

13張卡片(讓拿著同一時刻卡片的小朋友站在一起)讓學生首次獨立進行普通記時法的時刻和24時記時法的互換。

晚上12時 上午6時 下午3時30分 下午2時 晚上7時 中午12時

6時 14時 12時 19時 0時 24時 15時30分

通過找朋友遊戲,進一步鞏固普通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互換,著重理解晚上12時,0時和24時表示的是同一時刻,使學生在遊戲中鞏固新知,突破難點,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苦學為樂學。

2、談話:同學們學會了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你們還知道哪些地方用24時記時法來記錄時間嗎?(同學之間交流)

課件演示:(各門口寫的時刻)

歸納:24時記時法已經在我們生活中廣泛運用,特別是在電視廣播、交通、郵電中更是起著巨大的作用。

3、談話:你們非常順利地解決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時間的問題,頑皮的小鬧鐘也來湊熱鬧,時鐘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你能把它找出來麼?(自己填寫、交流)

4、唐市中心國小輔導組為了讓同學們能在學校裡瞭解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大隊輔導員老師特地在每週的星期四開展了一個《紅領巾廣播》,你能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嗎?

紅領巾廣播站節目預告

上午8是20分 新聞快遞

中午12時 兒童歌曲欣賞

下午1 時 健康教育

下午3時30分 優秀習作來稿

5、為小明合理制定星期日一天的作息時間。(用24時記時法表示)

早上要去鍛鍊身體,看望生病的張教師,中午想去吃肯德基,下午和哥哥一起去沙家浜,晚上上奶奶家吃晚飯(每人發張表填寫、交流)

時間 事情

鞏固練習階段,我們設計安排了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進一步認識24時記時法的同時,瞭解24時記時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談話:同學們今天學會了用24時記時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還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國是怎樣掌握時間的嗎?(多媒體播放“你知道嗎”)

古人在生活和勞動中發明了鐘錶,就是提醒我們後人要好好珍惜時間,那你們打算怎樣珍惜時間?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願小朋友都好好珍惜時間。(安排一定的時間介紹古代人們各種不同的記時方法,讓學生了解和體會古代人類的文明,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逐步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冀教版義務教育九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5課,作者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鄭振鐸先生。縱覽這篇寫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為我們逐次展現了三幅洋溢著水鄉風韻的優美畫面,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漁人閒憩圖”著力營造出一種恬靜、悠閒的氛圍。隨後,作者筆鋒陡轉,一幅“鸕鶿捕魚圖”展現在我們眼前。最後呈現給我們的,則是最具國畫意味的“漁舟唱晚圖”。嫋嫋四起的炊煙,漸漸暗淡的天色,恢復平靜的湖面,襯托著蕩槳歸舟的漁人,把我們再次帶入了恬靜、平和的意境之中。課文從等待捕魚到捕魚結束,寫出了捕魚的整個過程,同時描繪了湖面“靜—動—靜”的變化。

二、說學情

課文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識字,自主閱讀。例如在識字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談談識字的好方法,“鸕鶿”可以看圖片瞭解。引導學生讀思結合,讀說結合,讀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繪的畫面,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從而引導學生要珍愛生活中的一切。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讀與想象相結合,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章畫一般的美。

3能熟讀課文,以讀來感悟,瞭解鸕鶿幫助漁民捕魚,體會漁民的漁家樂,感受文中物靜人寧的靜態美和魚躍人動的動態美。

教學重點是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熟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難點是展開想象,領悟課文描寫的畫面,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

四、說教法

在本課教學中,通過多層次的朗讀,在讀中融入情境。用“漁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鑽進水裡去了。”兩個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品味語言的妙處,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積累語言。課文的最後引導學生體會此刻湖面的靜和捕魚前是不一樣的,來體會漁人忙碌之後洋溢著幸福的平靜,來感受水鄉的美,感受漁人漁家生活的樂趣。

五、說教學流程

1、課前預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地去實踐,並持之以恆,最終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所以我課前佈置了學生去預習這一課讓學生準備預習卡並詳細填寫,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必須邊讀書邊思考,在預習過程中他們將會發現很多疑問,上課時積極反饋預習情況及疑問,通過學習課文來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習氣氛十分濃烈。這樣培養了學習蒐集資料的能力,自主識字的能力,質疑問題的能力。

2、識字教學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本課生字識記比較困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識字,自主閱讀。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談談識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識字的難度,又與課文閱讀相結合,效果會較好。例如:用形近字對比“喉囊”的“喉”和“時候”的“候”,還有易錯字“舷”的正確寫法,這時學生經過多種形式的讀寫練,對課文內容已有了解,學生對文中的生字已經很熟悉,此時學習生字就不會有太大的障礙。當然,生字的教學我們還是重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在識字規律中學習記字的捷徑,教學要有側重點。

3、朗讀為主線,以讀促悟。

在朗讀的設計上,要體現實效性,讀有提高,讀有收穫。每一次讀目標要明確,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必須做到明確怎樣的語言適宜於培養怎樣的語感。本課,先讓學生自由練讀,感受課文的基調。接著,指名朗讀課文,正音,生生評價。聽的同學要專心、要投入。最後,抓文章的重點句反覆朗讀,以達到對文字的理解。

4、品味詞句,重點理解。

本課安排了兩次理解重點詞語的理解練習,第一次是通過理解“悠然”來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體會漁人悠閒自在的生活,體會小湖的這份悠悠的平靜和淡淡的優美。第二次為了對“一抹”一詞有自己的體會而練習給“一抹“換個詞語,並以小組討論,做動作等形式豐富自己的語言,培養通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讀中感受文章語言的精妙,引導學生達到對詞句的品味,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積累語言。

說課稿 篇7

《金色的魚鉤》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組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通過不斷練習,熟能生巧,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能力得到提高。選擇這篇文章的目的我認為有兩個:一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二是進行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

文章記敘了紅軍過草地時,一位老班長接受黨的囑託,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而光榮犧牲的感人故事。透過老班長的神情、動作、語言,映射出老班長閃著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內心世界。

結合單元訓練重點,根據學生實際,圍繞新課標的精神和修訂教材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學習班長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3)、練習快速閱讀,簡要地複述故事。力求突破重點:練習快速閱讀,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老班長忠於革命、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體會作者對老班長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在教學方法上,為了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1)、教學前,運用多媒體播放錄影,簡介時代背景,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課文。(2)、從課題入手,直引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體會“金色”的含義,抓住中心,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分別找出老班長的兩“笑”、我的三“哭”,並以兩“笑”三“哭”為突破口,讀中感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老班長的外貌、行動、語言、神態的詞句分析,進一步體會老班長的崇高的內心世界。

在學法指導上,本課側重指導快速閱讀的方法。課前預習初步感知課文,課中交流呈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勢;重點明確,抓住重點句感悟全文。課前做到學習什麼,解決什麼問題,胸有成竹。在“快速閱讀文章”指導上,藉助引導學生勾畫兩“笑”三“哭”,揣摩體會,悟出方法。通過訓練,學生悟出快速閱讀的重要性,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教學程式上,我主要分兩個步驟進行,一是課前鋪墊。瞭解課文背景,尋找有關長征的歷史資料及課件,為課中教學的有效實施打下基礎。 二是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即快速閱讀——勾畫——體會。快速閱讀的物件是全文,勾畫的物件兩“笑”和三“哭”。體會的物件是老班長的崇高品質和作者的敬愛與懷念之情。既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又合理地串聯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從知識的層次性看,由淺人深;從兒童心理看,符合認知。

在教學環節上,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緊扣課題,設定懸念,使快速閱讀有目的的進行。

1、板書課題《金色的魚鉤》,由課題引出問題:“這是一個怎樣的魚鉤?魚鉤隱藏了一個什麼故事?為什麼以金色的魚鉤為題?”

2、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這些問題。

(二)互動交流,勾畫重點,仔細研讀,提高快速閱讀的質量。

1、交流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敘述順序。

2、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悟,引導提出本課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長,而題目為什麼是“金色的魚鉤”?為什麼說這個長滿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

3、引導勾畫老班長的兩“笑”和“我”的三“哭”,讀中感悟。

首先讓學生快速找到老班長讓我們喝魚湯的前後笑了幾次並勾畫出來。讓學生比較前後兩次“笑”有什麼不一樣,通過讀來體會老班長忠於黨的事業、捨己為人的內心活動和崇高品質。

第一次是:他笑著說 :“吃吧,就是少了一點。唉!一條好大的魚已經上鉤了,又跑啦!”

第二次是:老班長看著我們吃完,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了,嘴邊露出了一絲笑意。

然後讓學生勾畫出文中“我”的三次“哭”。分析我為什麼會哭? 體會“我”的“三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1)、望著他那十分嚴峻的臉,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竟撲倒在他懷裡哭了。

(2)、我把碗端到嘴邊,淚珠大顆大顆地落在熱氣騰騰的魚湯裡。

(3)、我們撲在老班長身上,抽噎著,很久很久。

4、抓住重點,直奔中心,深入領會。

教師質疑,“我”為什麼小心地把魚鉤儲存起來?“我”說生鏽的魚鉤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麼?為什麼以“金色的魚鉤”為題?讓學生進一步通過老班長的神情、動作、語言來體會老班長的精神。

5、感情朗讀,體味情感。讓學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動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加深對老班長的崇敬、愛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在板書設計上,主要體現中心明確,重點突出,簡潔明瞭三個特點。

老班長兩“笑”

板書:

金色的魚鉤

“我”三哭

忠於黨,忠於革命,捨己為人

說課稿 篇8

本文在第一課時教學時,主要是指導學生結合註釋閱讀課文,粗知大意,明確重點實虛詞的含義以及幾個特殊的文言文句式。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領會本文的道理。如何突出這一課堂的重難點達到預期的效果,便是這節課的重點所在。現在我來談談這一課時的設計理念與的實施步驟。

一、設計理念

如今是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無論是你抗拒還是接受,各種真假虛實,良莠不齊的資訊都會無孔不入。因此我們尤其需要科學的判斷力,擇善而從。對於三觀尚未定型的國中生而言,更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質疑精神,領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本單元選取的四篇課文,題材各異,主要包括探險和科幻兩部分,旨在讓學生理解並體驗探險與科學幻想在人類科學發展歷史中的偉大價值,從而激勵自己培養科學態度與創新精神,《河中石獸》一文更是以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在第一節課感知了全文的大意的基礎上,我將這節課的重心放在道理的領悟上。“實踐出真知”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要真正理解卻不易。因為人人都明白這一道理,但是在生活中卻往往會出現“據理臆斷”的情形,理論並不能真正指導我們的生活。要想讓學生真正明白這一道理,還需要將理論化作具體事件還原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現象中自主地總結歸納出此觀點來,方能更好地接受。因而我這節課的設計難點就在於如何將理論還原為現實,如何巧借各種生活現象讓學生逆向領悟文章的道理,從而指導學生如何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學會理智地分析與判斷。

二、 教學過程

第一步,分析三類人尋求石獸的不同態度與方法

分析文中三種人對打撈石獸的不同觀點及其依據與結果,在對比分析中可發現老河兵綜合了石性、沙性、水流等多種因素加以分析從而得出了正確的判斷,從中可看出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既不可像僧人那樣不假思索便盲目行動,也不可像講學家一樣據理臆斷,而應像老河兵一樣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科學判斷。這一環節學生在具體事件的對比分析中自然而然歸納出道理,由現象到本質,容易接受。

第二步,轉換角度,拓展思維、深化觀點

繼續圍繞尋找石獸的問題,轉換思路思考,是否所有的石獸掉入水中都應往上游去找?當然不是。結合上環節得出的論點,要綜合多種因素客觀考慮。可以明確,石獸之所以在上游與時間的長短有關。那是否所有長時間落入河中的石獸都得往上游去尋找呢?也非絕對,利用課文後習題二中關於山西永濟蒲津渡口的鐵牛,鐵人原址打撈事例,可得知任何事物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現象。這一環節進行延伸設問與思考,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實踐出真知這一理論的理解。

第三步,巧借視覺錯覺圖,打破常規思維

利用生活中的錯覺現象再次向學生展現生活的多面性與複雜性,切不可輕易下定論。多媒體展示多幅經典的視覺錯覺圖,學生在親眼目睹中切實感受到了“眼見未必為實”更不可妄下斷語了。這一環節強化了學生凡事不可主觀臆斷的意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題。

第四步,“生活大求真”

利用近期微信上大量轉發毒大米、塑料粉皮、棉絮肉鬆餅等有關食品安全的資訊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運用這節課學到的觀點,懂得凡事要有科學依據方可定論,不可捕風捉影更不可以訛傳訛。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對這類網路資訊我們不能輕信,更不能受其擺佈,影響自己的生活。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將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用科學的唯物主義觀點來指導現實生活。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的最終目的`。

三、教學反思

為了能讓學生深刻領悟本文的道理,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定了以上幾個環節。由表及裡,從現實到本質,從生活層面到理論層面深入淺出闡述了“實踐出真知”,不能盲目輕信,要有質疑精神等觀點。我認為通過這樣多次的因果轉換,理論與生活的交融,學生對這一理論的領悟應該是較為深刻的。語文教學本是知識性與工具性相結合,而其工具性不僅體現在某個知識點的具體運用,還應體現在對某個理論的理解與踐行上。語文教學在思維方式的塑造及行為習慣的培養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而我們一定要運用好教材這一載體,傳遞給學生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能量,既能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又能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寬度。

標籤: 說課稿 錦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66rm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