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最苦與最樂的讀後感

最苦與最樂的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苦與最樂的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苦與最樂的讀後感

梁啟超先生我前幾年就聽說過,據說他的一篇文章橫掃半個中國,是一名大學者。聞得大名也有仰慕之心。我還買了一本他寫的關於佛教方面的書,看了一些,但學術性很強,也沒覺得如何有意思。幾天前我的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篇梁啟超的文章《最苦與最樂》,內容大概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著一種未了的責任。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為什麼呢?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裡夢裡,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那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但是他日日在那裡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裡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等等。內容非常好,很有感觸,也引起了很多回憶。

我平日裡工作很忙、壓力大、責任也重大,學習的擔子也不小。一天天忙碌著,這幾年我都不知道時間是怎麼過的,特別是到了瀋陽工作以後,一晃六七年過去了。正所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是呀!掐指一數,我都三十多歲了。

回想,一直到今天忙了這麼多年,跟隨師父東奔西走,作了很多事。窮以為,為了恩師的弘法事業盡了責任,承受了很多壓力和經歷了許多坎坷。但是總的來說過得很快樂。每個人都有一些願望和成就事業之心,就如梁啟超在文章裡所說的:“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他還說“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

我那,早已把師父的榮辱和成績視為我的苦樂了。他老人家二十幾歲開始就擔起了弘法利生的事業。我一直在他的身邊忙活著。他時常給我們講課,並且開示我們“一切違緣使為修行道用”。師父雖然經歷了很多坎坷和磨難,但總是能轉嗔為喜、轉禍為福、轉敗為勝,把坎坷和磨難都轉為成功階梯,更上一層樓。這些年來師父的弘法事業漸漸有了成績,特別是師父如此年輕事業做的就這麼好,這麼殊勝。每每瞻仰師父的成績和功德時,我欣慰!我歡喜! 我高興!甚至神清氣爽,消除煩悶,心潮震盪,法喜充滿。乃至對上師的信心也越來越強。這也許是其文章裡所說的;“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如釋重負、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也似乎是責任帶來的吧?

但我從小受佛教思想的影響,認為一切煩惱和痛苦來自執著。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一切萬物)。執著與責任、痛苦和快樂的關係比較複雜。作者也是學佛之人,斷然不會馬虎。我暫且沒有理順好他的理論性。

然文章裡提到得“快樂之權,操之在己”的說法我很贊成。如佛經有曰;“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眾苦,非將所證遷於他,示法性諦令解脫”。不管是世間的快樂,還是出世間的快樂,誰都不能賜給我們,的確如此!

他的全篇文章的內容闡述的動機,是引導讀者要有責任心,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要有責任感,以大義為快樂之本的思想。我再次隨喜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re9l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