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精選3篇)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精選3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人文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精選3篇)

教師人文讀本後感1

我坐在桌前讀著《教師人文讀本》,我一開始的想法是,讀就讀吧,不就是讀書嗎,可是當我靜下心來讀的時候,卻被裡面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裡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卻又寓意深刻,如此多的佳作,讓人愛不釋手,真想一口氣讀完。《教師人文讀本》,很多的內容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與思考,

《教師人文讀本》指出了新的教學觀。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自己是即將退休人,我一定站好最後一班崗,認認真真地備課,上課。做一個有責任心老師。

教師人文讀本又指出老師的熱心、誠心會贏得孩子們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顆顆純真的心。老師的愛心換來了學生進步的信心。這些話說的'多好。教師也是我人生中的一面鏡子,如果讓我的學生不能做什麼,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所以我必須具備人格。這樣,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我才能夠理直氣壯,才能夠挺直腰桿,才能夠做學生們的鏡子,讓他們能有個明確的道德方向,能夠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在愛學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堅守和充實我們為師的一些基本觀念:平等、真誠、守信、博學、崇德……這些是我們立足於世的根基,是我們生活的座標,也是我們為人師表的基礎。讓我們把尊重和理解學生當成教育工作中的重點,讓尊重和理解落到實處,讓和諧的師生關係不再成為期待。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2

近一段時間,我重新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一書,受益匪淺,現將我的一點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如下。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著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用愛心去開啟他們心靈的窗戶。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學生,無論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師的關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如何用愛心去開啟學生的心靈窗戶呢?《教師人文讀本》一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首先,要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瞭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對人類靈魂的引導和塑造。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不瞭解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其次,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把每一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子。公正,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第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一名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是的,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3

當我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教師人文讀本》,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真切,那麼富有哲理;都能引起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寫得太好了。當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迴歸已經被世人所共識。迴歸教育的本體將是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看作是新世紀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一個非常有眼光也非常負責任的觀念。這也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與目標。

學會認知:這種學習更多地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使教育與未來的工作相適應,能夠獲得做事的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合作;學會生存: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當然這四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們之間有著許多的聯接、交叉和交流點。

作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等。使他從小就能夠具備一種獨立的意識、進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以便長大了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趨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

作為教師,我曾在電視中留意到:在德國的教室裡,牆上的德國地圖是孩子們自己動手用彩筆畫出來的(雖然德國生產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膠印機之一)。回看本國,學校裡的所有掛圖(包括教學用圖)都是用此類機器印刷出來的!“探索+創新”與“機械+重複”,這種反差造成的結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學會了取水的人,他們完全處於不同的起跑線。我們的學生雖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會“取水”,不但沒有“鮮水”吃,原來的水也會變質變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滿競爭的21世紀,我們的學生若不能及時學會“取水”的本領,那麼他們恐怕又要重蹈“花高價買水喝”的覆轍,被社會無情地“淘汰”。或成為廉價的勞動力,或成為唯唯諾諾的幕僚......每每想到這,我就不寒而慄。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

我們每天面對著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對話和交流中,他們求知、他們成才、他們立志、他們成長,成為自立的個體、成為家庭的支柱、成為社會的棟樑。而我們每一個教師,除了歲月的.流逝之外,沒有失去任何東西,我們的知識在教學中更充實、我們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長。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我們對學生有多少理解,他們會給我們更多的理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們也經常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我們也經常遇到阻力、誤解,甚至非難。正常的知識傳承,往往變成機械的操練;坦誠的心靈交流,往往變成枯燥乏味的訓誡,加上人事的糾紛、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這些使我們的心靈失衡而不知所措。

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有相應的改革和時間,但如何直面這些問題並持一種積極的態度,確實是我們應當不斷自省的。先輩、前輩和同輩中有不少楷模,為我們樹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愛,惟有了愛,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育人之人。我們愛祖國、愛同胞、愛親人,當然也愛自己。愛科學、愛藝術、愛自然,對教育和可愛的學生應付出更多的愛等等。

相信《教師人文讀本》一定會給我們每位教師帶來深刻的啟迪。“教育的四大支柱”這篇文章,作為《教師人文讀本》的“壓卷”,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喚著人文精神的迴歸,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oe43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