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莊子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莊子讀後感

莊子讀後感1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

為分析方便,權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聖人無名”。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

第二段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主要是著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遙遊的“至人”形象具體化。作者先通過渲染堯讓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貴,權不足惜的思想觀點,再借許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態度:“予無所用天下為!”接著,又通過肩吾和連叔的對話,創造了“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這個神人即前文所稱的能作逍遙遊的“至人”,是莊子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所以莊子賦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

莊子不能忘世,所以寫了堯讓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來又寫了自己與惠子辯論的是是非非。這是全文的'最後一段,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子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絕對自由的逍遙遊。實際上也就指出了無為是通向逍遙遊的途徑,從而結束了全篇。

總之,莊子的《逍遙遊》藉助一系列虛構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個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境界,又創造了一個個神人形象將其具體化,並且指出了“無為”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途徑。儘管花費了好長時間才讀清楚這篇古代的精華之作,但最後有這樣大的收穫,實在是不亦樂乎。

莊子讀後感2

萬物盡然,而以相蘊。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著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蘊著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脫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著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著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讚歎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說:“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說,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聖人無名。

莊子讀後感3

神人離形析體,混一無功。無形無相,名實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無用以為天下用。況鱗羽文章而獲死,珠玉光明而蒙塵。何弊弊於天下邪?堯猶悵然於姑射之人。有不龜手之藥者,於宋則洴澼絖為用,於吳則裂土封邦為用,非無用長於大用乎?黃金者,多於亞墨利加,而輸於歐亞之陸,是豈一隅之物用於天下。若大瓠慮以為樽,浮於滄溟之上,因馬尼拉航線,易以黃金,豈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聽者亦以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類。白所以命色,而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馬非馬。而莊子則謂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蓋馬者現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馬者,即非以馬為馬之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馬,則爭自絕矣。此章炳麟以唯識解之。

使我與若辨,若勝我,則若果是邪?若不勝我,則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勝我,則知之先也。若不知果勝我,則知之後也。果無變也。所謂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窮年以逐末。麗之姬泣時安知後以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過黃門犬也?

昔李君明作準以定數,作六十律以為中呂反生黃鐘。乃循蕤賓重上之法,終於南事之率。然則蕤賓下生之法,亦生律呂,何棄之不用邪?蓋因蕤賓下生,則減於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黃鐘之數也。夫減於標準者,猶如淮北之枳,其實不同矣。黃鐘定九寸,林鐘則六寸。黃鐘定八十一寸,林鐘則五十四寸,餘者莫不循黃鐘而動。旋相為宮則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宮而動,此所謂反者道之動。夫律呂,皆追黃鐘。黃鐘乃律呂之定數,衍生之準則也。不知準則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無。然則火傳於薪,不知其盡,而甲薪之火與乙薪之火焉有同異,又上流之水與下流之水焉有異同。則元素在此與在彼有何同異。若參商邪?四時也,縣解也。安期生,王子喬,莫不為世俗所求也。長生也,不可得。長樂也,亦不可得。長樂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莊子讀後感4

一談到莊子,我們不由得想到道家創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莊子更注重對個體的重視,讓人更加重視身體、生命,也就是注重於養生。

《莊子選注》中,有一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這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文。文中兩人,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讀者看後會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講述兩位辯論高手,由在池中游來游去的儵魚引起聯想。其題雖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讀完文章,不得不感嘆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與睿智的交談,令人拍案叫絕,無不折服於他們的“善辯”。頭一回讀完,心中不時佩服兩人的才辯,也不由得會心一笑。

濠梁之辯”,在莊子看來,物與自身是渾然一體的,所以才能體會到釣魚的快樂,不過從莊子以“安”字,反駁惠子,體現了他的詭辯風格。

“惠子相樑”選自《莊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撥他倆之間的情誼,為此惠子在國都搜捕幾天幾夜,莊子把自己比作“鵷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形象地說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又無端猜忌他人的醜態。

可見,莊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輕的,對於外界的誘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潔身自好。

《莊子選注》這一本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追求著虛無縹緲的理想世界。體現了莊子的虛無主義,書中蘊含著高深的哲學理念,處處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長時間都無法琢磨透。

在我看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是一門深奧而不容易嚼透的學問。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莊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之一,對道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一名七年級年的學生,可能我對《莊子選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經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腦深處,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我將力求讀懂它、理解它,並且我將以其中我所認可的思想來指導我的人生觀。

莊子讀後感5

我推薦于丹莊子心得,最很久就有朋友向近抽時間讀了一遍,果然受益匪淺。于丹教授不愧為北師大知名學者,一本博大精深的莊子,被於教授以平實淺顯的語言展示在我們普通人的面前。於教授在這本莊子心得中,對人的思想境界的描述以及莊子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是很深刻的。看完之後深有感觸,但是我們普通人若想做到莊子那種逍遙的境界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生活在這個競爭而更新飛速的現實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標,說在追名逐利似乎更實際,每天一睜開眼,就不得不為了生存的目標而打拼,正所謂世人皆被名利累,人間多少溫情存。雖然莊子說人可以有高尚的追求,要有大的境界,但是,我們所追求的大境界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富有成就感。

我現在讀莊子心得還真正是時候,因為自己正處於心情浮躁時期,看完這本書心情沉澱了許多。儘管自己平時自認為很淡泊,但是一旦有小風聲草動當頭時,也難免心浮氣躁,以至於搞的自己心神不寧。後來靜下心來想想,有些東西根本不必太在意的。當然不在意並不是放棄,而是如何正確理解。比如親情和愛情,雖然不能時時誓言以對,不能時刻環繞身邊,但是,只要知道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正常執行就可以了,並且彼此都在對方的心中,還強求什麼呢?對於理想和事業更應當如此,人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就要學會適應社會環境,而不是要環境來適應你。人是這個社會的主體,能夠去研究人體,或許有一種從外到裡的神祕揭開,所以,我選擇了冷冰冰的醫學。生性多愁善感的我,活潑好動感的我,每天卻要面對那些厚厚的醫學書籍,乃至複雜的解剖圖普,還有那血淋淋的屍體標本,毫不顧忌地挖掘著一種自我認可的潛力,面對那些病患苦痛的表情,甚至生離死別的哀傷,也是對自己心志的折磨和考驗。

當一切都適應了以後,生活又出現了新的轉折點,面對自己的新身份感到無所適從。經過內心水火相搏,我忽然之間領悟了一些東西:我們都是凡人,思想上有對名利的渴望也是正常的。問題是怎麼樣正確的看待它,我不會刻意的追逐,只會讓它順其自然的發展。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我不可能做的面面俱到,我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做最好的自己就行了。正象莊子所說的,我雖然不能做裝水的瓢,但我卻可以做成船,也就是說人總會有自己的位子。

莊子讀後感6

一談到莊子,我們不由得想到道家創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莊子更注重對個體的重視,讓人更加重

視身體、生命,也就是注重於養生。

《莊子選注》中,有一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這是一篇語錄體議論文。文中兩人,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讀者看後會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講述兩位辯論高手,由在池中游來游去的儵魚引起聯想。其題雖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這場辯論引向深入。讀完文章,不得不感嘆兩人在辯論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與睿智的交談,令人拍案叫絕,無不折服於他們的“善辯”。頭一回讀完,心中不時佩服兩人的才辯,也不由得會心一笑。

濠梁之辯”,在莊子看來,物與自身是渾然一體的,所以才能體會到釣魚的

快樂,不過從莊子以“安”字,反駁惠子,體現了他的詭辯風格。

“惠子相樑”選自《莊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國做宰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撥他倆之間的情誼,為此惠子在國都搜捕幾天幾夜,莊子把自己比作“鵷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形象地說明自己鄙棄功名利

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了惠子醉心於功名利祿又無端猜忌他人的醜態。

可見,莊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輕的,對於外界的誘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

一,潔身自好。

《莊子選注》這一本書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追求著虛無縹緲的理想世界。體現了莊子的虛無主義,書中蘊含著高深的哲學理念,處處都引人深思,有的可

能長時間都無法琢磨透。

在我看來,道家這一學派的思想是一門深奧而不容易嚼透的學問。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莊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之一,對道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作為一名七年級年的學生,可能我對《莊子選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經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腦深處,在今後的學習生涯中,我將力求讀懂它、理解它,並且我將以其中我所認可的思想來指導我的人生觀。

莊子讀後感7

在這個生命之中,每個人都可以以不同形態活下去。——于丹

合上《于丹<莊子>心得》這本書,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用她獨特的講述,使我對莊子思想以至於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著些許狡黠。”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追求豁達的境界,主張面對外在的世界要學會通達和順應,他可以毫不畏懼地站在生命的長河上笑談生死,用一個又一個尖酸卻又深刻的故事揭示“大道合乎自然”,借一個個外表醜陋近乎猙獰但卻活得坦然的怪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的一生,是向自然借來一用的東西,它的'價值就在於在這一生中我們怎樣去增加生命的高度,豐富生命的意義。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豁達的胸襟,面對生死,我們要有一種坦然的態度。“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做到真正的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之時,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死而無憾。”可是生命在它現有的形態上,怎樣達到它“九萬里”的高度呢?那就把一切缺陷和遺憾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想著怎樣去改良它,能讓自己更好。天下本沒有廢物,所謂廢物,只是放錯地方的財物,所以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情況,無論好壞、善惡、恩怨、愛恨、喜怒、成敗、得失,只要堅信自己的夢想,世上總有路可走。

于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始終讓我記憶憂新。有個人要釘一張畫,因為釘不上,就要找木楔子,於是還要找木頭,斧子,鋸,鋸條……等物品齊全後,他已經忘記那張畫了。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最初的夢想總是美好的,可是當我們經歷了人生百態後,早已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真正的“逍遙遊”並不是荒廢此生的“無所待”精神,而是要求人們不要因為社會中一些名利、錢財、權勢而放棄自己生命中最本真的願望。只有認清自己的嚮往,認清自己的目的,心無旁騖地去追尋生命的高度,才能理解真正的“逍遙遊”。

融融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餘暉,我擁一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漫漫人生,我擷生命最重要的——莊子思想。讓莊子思想的清菊伴著你欣賞生命的田園風光;讓莊子思想的靈魂帶你踏進生命的康莊之園;讓莊子思想的韻律攜你共享生命的天籟之音!

莊子讀後感8

有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夢:他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很生動逼真的一隻蝴蝶,他感到愉快而愜意!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人。突然間醒過來,他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他自己。不知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人呢?人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這就可叫作“物化”——“物我界限消解,萬物融化為一”。

這個人是莊周,這個故事叫“莊周夢蝶”。它的寓意是“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莊子》。

這個年齡的我們早已經認識到人生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宇宙起源、人類起源這一類披著科學外衣的宗教神學問題,難免會感到困惑、糾結,更在內心深處充滿了對這一問題探求的渴望。莊子不僅能讓你輕鬆下來,甚至可以說是最好的伴侶。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在莊子那裡有所收穫。正如葉適所說:“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濟其欲。”喜好文學藝術的人,可以在莊子那裡找到一些好詞句和寫作的技巧;尋找真理的人,可以在莊子這裡體驗得道的美妙和對人生的透脫理解;被世俗的忙碌搞得太累的人,可以在莊子這裡得到精神上的休息;而想做壞事的人,也可以在莊子這裡找到做壞事的'理由。

剛剛進入高中的我們,振翅欲搏,莊子對我們說了些什麼呢?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水彙集不深厚,她就無力負載大船;風的強度不夠大,她就無力承負起巨大的翅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若非厚海積之水,非闊天積之風,則鵬亦無知於眾人矣!

1942年金嶽霖先生用英文所寫的《中國哲學》一文中這樣評價莊子說:“他的哲學用詩意盎然個的散文寫出,充滿賞心悅目的寓言,頌揚一種崇高的人生理想,與任何西方哲學不相上下。其異想天開烘托出豪放,一語道破卻不是武斷,生機勃勃而又順理成章。使人讀起來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這種懷疑主義裡,可以說希臘的明朗滲入了希伯來的美妙,希伯來的美妙軟化了希臘的明朗,有幸接近這種理想的人會妙趣橫生。懷疑主義並不使他尖酸刻薄,美妙也不使他冒冒失失地勇往直前。”

所以,情感充沛而又不失理智的同學們,不妨讀一下《莊子》。其中確實有太多的屬於中國的最偉大的智慧。

莊子讀後感9

莊子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世界。

是的。看完莊子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覆揣摩其間不可磨滅的真理,你會發現你只是開啟一扇門,通往真實樸素的天道。

世界上幾千年的悲哀在於,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生命的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自與天地精神交往,不驕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渾濁,不能說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言。他上游與造物者,下游與外死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名利營狗的人,諷刺那些為了眼前的小利而毀滅天人和諧的惡棍。那些尋求權力的人用自己內心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祝福,而莊子寧願做一隻在泥裡拖尾巴的老龜,也不願做一個在大廳裡供應的占卜龜殼。莊子的優雅和灑脫是他出眾、傲慢和不羈的性格魅力所支撐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識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識。開啟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部文章都是趙趙巨集道,一切都依賴於天道。一切的起源是什麼?唯一的方式。一切的來源是什麼?唯一的方式。生命的起源是什麼?莊子微笑著輕輕地撥打——人們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生活只是蟻巢的夢想。

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那裡沒有我們世界的汙穢和醜陋,只有純潔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個身體裡,忘記了自己從哪裡來,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和聽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動,感到非常舒適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家鄉,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憶的感覺,不斷地跋涉到他的家鄉。

真正的生存是莊學的核心。但我們都生活在人為的惡魔圈裡,一切都是人為的,我們已經失去了自然。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個美麗的自然世界。

乘著莊子自然的笛聲尋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的歸途。

莊子讀後感10

要談莊子,首先要談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於讀《易經》,他的言行和思想被後人篆刻成書《老子》,這是《易經》的讀後感。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伯之器,使民重死而不遠遷。他嚮往結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人生雙修的始祖,在我的人生自然。有句話叫人之道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在言歸正轉,說把道學推向高潮,和老子並稱老莊莊子。說莊子,首先要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有33篇,其中7篇是莊子寫的.,于丹說;氣勢磅礴,縱橫放肆;而表達的思想深刻而巨集大,籠罩著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笑罵,無拘無束。但是什麼是道呢!他又是怎麼追道的?莊子在他的《知北遊》中,託一個叫知的人去問什麼?道在哪裡?這時,有人可能會問,莊子為什麼要託知,而遇到高人無為謂,知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有什麼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就是說無所謂,無所謂;道在心裡,為苦尋道,莊子一言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須大為,造福世界,是始奏,到漢獨尊儒術,再到現在,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順自然,適合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種心態。這就是莊子合心的道法。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莊子逍遙於濮水,閒釣。楚王派兩位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莊子拒絕了:寧餘生而牽尾於塗中,也不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字的態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些人不在這裡,追求的是普通人無法理解和做到的。還有一個故事,莊子的妻子先走了,惠子來弔唁,看到莊子是鼓盆而歌。惠子很困惑,便問,你好沒良心,你老婆為你累了,現在死了。你不哭,反而鼓盆而歌,什麼?這時莊子說:人的生死,符合自然,對待生死,全靠人心,追根溯源,觀察人的初始開始,不就是自然之氣嗎?這時,她靜靜地走,迴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理解了生命。如果把這件事放在現在,是普通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體會莊子當時的心境。

莊子乘物遊心,獨往精神。他夢見蝴蝶,不知道蝴蝶是變成自己還是變成蝴蝶。

後言:每個人的生命都無異於一隻鳥,無論是困在籠子裡還是追求自由,都在於自己。生命可以生也可以死,這取決於我們天地之心。

莊子讀後感11

經典書籍需要慢慢閱讀,以便真正深入理解。當我第一次讀《莊子》時,我不能有一個好的態度。我總是想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結果,我一無所獲,讓我的心態陷入了一個更加焦慮的沼澤。我決定冷靜下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每天只讀兩三頁,三十三章,共400多頁,分配幾個月。在此期間,多寫閱讀筆記,加深理解和記憶。

這兩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遙遊》,收穫很大。瞭解莊子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無憂無慮地逃避名利的束縛,在宇宙和天地之間自由遊蕩,沒有任何外力。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熱衷於無拘無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見或只是意見,世界聲譽而不是建議,世界而不是沮喪,無論世界如何讚揚或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他。這真的很難得。當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他必須堅持他認為正確的東西,不能轉移別人的意志,否則他可能只是一個傀儡。俗話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於任何外在的東西,如功業、名利等,要灑脫、坦蕩、自由。

在某些人眼裡,莊子逍遙的人生價值觀可能有些消極,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一個積極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在戰爭頻繁的時代,個人力量極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難的生活。莊子的人生年齡是莊子思想誕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莊子睿智、豁達、有遠見、有遠見的個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為它能引起廣大人的共鳴。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熱愛自由、毫無顧忌的性格,但由於各種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些人被社會規範、生活標準、對名利的忠誠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著人類最原始、最無華的價值觀,能夠觸動每個人內心的軟肋。

我們不妨走路當生活困難或感到生活疲憊時,吸收莊子無憂無慮的思想,讓心靈保持難得的安靜和涼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戰。當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賴莊子,練習體驗他無憂無慮的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鬆、無憂無慮的生活體驗。

在我看來,莊子的逍遙遊思想沒有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應該是百家爭鳴,五彩繽紛,後人可以從中汲取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營養。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採眾長,才能達到高質量,否則就會朝著不完善的方向發展。我覺得孔子和莊子是必須的。

莊子讀後感12

因為閒著無聊,剛好家裡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並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富裕。《莊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於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為過往”,不能說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莊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遊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麼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鬆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裡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於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著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說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並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並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裡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物資。

莊子讀後感13

歷史上,孔子稱為聖人,莊子稱為神人。最初知道莊子是國中語文課本里的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然理解的不深刻,甚至到現在不太清楚什麼意思。今年寒假讀了于丹莊子心得,知道了莊子最為著名的是《逍遙遊》,這篇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表達了對世俗功利的態度。

莊子留給我們最深的是充滿寓意和小故事的文章,以此來表達對那些追求小名小利的嘲諷,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令人瞠目結舌。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幽默而有涵養,但是她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困到極點卻從不接受別人一點的施捨。

在這本書裡面,我最喜歡的是“境界有大小”。一個人的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同樣也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

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而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認為其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加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衛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過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侯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的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在大千世界,我們既要做到順應外面的世界,做到與時俱進,又要有所堅持,秉承內心最本質和最純真的東西,只有這樣在大千世界裡才不至於迷失我們自己。

令我感觸比較深的還有“認識你自己”這一篇。現實生活中往往離我們最近的卻是我們最難認識,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最難認識的是你自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對於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很少去洞察,而過多的在乎了周邊世界的感受。因此就會出現被名、利所困擾的局面,莊子交給我們儘管永遠有人在提醒你的得與失,你的對與錯,但是,我們往往在他人的言論中盲從,迷失了自己的心,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就是“心齋”。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最終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作文

莊子讀後感14

悠悠五千年,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再漫長的歲月裡,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湧現在眾多傑出的人才。

以前,我經常聽到父母,老師談到孔子,莊子,什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在耳邊迴響。最近,老師讓我讀了一本書,《孔子莊子》讓我對這些聖賢名師有了更深的瞭解,他們洗禮,震撼了我的心靈。

《孔子莊子》顧名思義,主要就講了孔子和莊子兩個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曾攜帶弟子周遊列國,整理了《詩經》《尚書》《春秋》等書。莊子是到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貧困,隱默無聞,卻著述豐厚,《莊子》一書流傳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奮,勇敢,堅強,好學是成功者亙古不變的必備素質,我最喜歡孔子。孔子就是這樣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學而又勤奮,對於學習他孜孜不倦,一絲不苟,拜了許多人為老師,起早貪黑地學習。孔子勇敢而又抱負遠大,滿懷救世治國的志向,積極尋找實現抱負的機會,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並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堅強而又持之以恆,雖然許多君主不重他,總是吃閉門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周遊列國,尋找他人生的最終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靜靜思考,我是不是連他們的千分之一也達不到?人生在世,誰都有遠大的志向和美好的願望,可實現這些需要走一大段並不平坦,荊條叢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勇敢堅強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堅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種困難,遇到各種危機時迎難而上,困難和挫折不會因為你的脆弱而退縮,即使再大的苦難,只要勇敢堅強一點,也是可以過去的。有時候,要努力幾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個國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這當中有必不可少的失敗,失敗不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機會,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輕言放棄,一個能用堅強,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一切苦難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閃閃發光,令人敬仰。

莊子讀後感15

莊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棲息地,就不要受拘與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才是永恆。不要做財富的奴隸,要做財富的主人,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逍遙。否則,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對逍遙的享受。

自由的棲息可以讓疲憊的心得到安歇,讓壓抑的心得以釋放。自由的棲息需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捨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現實當中,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放下的,那樣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活沒有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使你的心情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諦,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侷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生活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豈是人力可改變的?不如適可而止,有選擇的放下執著,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另有收穫,對於物慾的追求和執著,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話:“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說:最可悲的事,莫過於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這說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對一些事情耿耿於懷,放不下,就會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牢牢困住,心之將死,無法將他們恢復元氣。他們就像一個蠶蛹,用厚重的繭把自己捆縛了起來!

放下很難,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後會發現所有的糾結和煩心反而會轉化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一種對外部事物進行取捨、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會擁有快樂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陽光中過日子,洗練一份仁厚清淨的心境,無憾無悔的走到生命盡頭,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duhougan/egjw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