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寓言 >成語故事 >

四字成語故事-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三寸之舌比喻能説會辯的口才。那麼你們知道三寸之舌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它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四字成語故事-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三寸之舌成語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着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説:“大王敢當着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里,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着: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説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説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説:“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説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三折其肱成語故事

晉國時,有範氏和中行氏兩個集團的人,準備起兵攻打晉定公;當時有人指出戰事成功和失敗的關鍵,要看民眾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便將失敗無疑。範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晉定公是一種反叛行為,民眾自將不會支持也們的。何況晉定公自己曾經伐君失敗,落得流居異國的田地,可以説是經歷過失敗的過來人。正如一個經過三次折傷手臂的人,雖經醫療後獲得痊癒,但他已嘗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幾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療的經歷中,他已瞭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療的經過與方法,換句話説,他已是個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這句成語的含義,是頗為深刻的。

不論何人,只要他是經過多次挫折,從艱苦中奮鬥而得到成功的,我們都可以説地是與困境奮鬥過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偉大人物,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他一定是經歷了不少挫折,卻仍不斷地奮鬥,結果才得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正可以借用偉人們的三折其肱來勉人自勉。

三遷之教成語故事

孟子名珂,是我國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母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有用的人,非常重視對他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出濱、送葬的隊伍經常從他家門前走過。於是,孟子經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哭啼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沒有出息,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裏。

城裏沒有墓地,孟子再也沒有玩埋死人遊戲的環境了。於是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開始,孟子還能靜下心來讀書,但日子久了,他的心思又定不下來。原來他家處於鬧市,打鐵聲、殺豬聲、喊賣聲終日不斷,聽着聽着,他就讀不下去了。接着,他又和小夥伴玩起了做買賣的遊戲,孟母覺得在這個地方居住,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居住。

學宮那裏的環境果然不一樣,經常書聲琅琅,一派讀書氣氛,孟子果然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學宮裏張望,觀看裏面的學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周禮(即周代傳下來的有關祭祀、朝神等的禮儀)的,回到家裏,競也模仿起來。

一天,孟母發現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不禁板起了臉。聽兒子説是在演習周禮,頓時眉開眼笑。不久,她將孟子送進了學宮,系統地學習《詩經》、《尚書》,長進很快。後來。孟子終於成為僅次於孔子的名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yuyan/chengyu/1vgn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