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有關校釋的大全

《老子校釋》第十一章
  • 《老子校釋》第十一章

  •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羅振玉曰:敦煌乙、丙本、景龍、廣明本均作“卅”。謙之案:景龍作“三十”,敦煌、廣明作“卅”,羅誤校。又室町本亦作“卅”。吳雲曰:“卅,諸本作三十。”是也。玉篇:“卅,先闔切,三十也。”又“輻”字,疑本或作“輹”。易小畜“輿,脱輻”,釋文:“‘輻',本...
  • 9924
《老子校釋》第八十章
  • 《老子校釋》第八十章

  • 小國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嚴可均曰:“小國寡人”,各本作“寡民”。“什伯之器”,河上“伯”下有“人”字。羅振玉曰:“小國寡民”,景龍本“民”作“人”。“使有什伯之器”,敦煌辛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庚本作“使人有仟伯人之器”。謙之案:“小國寡人”,遂州本同。柰卷“寡”...
  • 17232
《老子校釋》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 《老子校釋》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

  • 錢大昕曰:案河上公注本“道可道”以下為道經捲上,“上德不德”以下為德經卷下。晁説之跋王弼注本,謂其不析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不知陸德明所撰釋文,正用輔嗣本,題雲“道經捲上”,“德經卷下”,與河上本不異。晁氏所見者,特宋時轉寫之本,而翻以為近古,亦未之考矣。予家藏石刻道德...
  • 24026
《老子校釋》第二十一章
  • 《老子校釋》第二十一章

  •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魏稼孫曰:“孔得”,禦注“得”作“德”。嚴可均曰:“是從”,大典作“之從”。謙之案:“唯”字,諸王本作“惟”,道藏王本作“唯”。孔,甚也。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甚有盛義,孔德猶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體之是從也。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
  • 27266
《老子校釋》第十四章
  • 《老子校釋》第十四章

  •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謙之案:範本“夷”作“幾”。範應元曰:“‘幾'字,孫登、王弼同古本。傅奕雲:‘幾者幽而無象也。'”此引傅雲,知傅本亦為後人所改,古本亦作“幾”。作“幾”是也,且與易義相合。易系言“極深研幾”,言“知幾其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鄭康成注:“...
  • 4142
《老子校釋》第七章
  • 《老子校釋》第七章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嚴可均曰:“長久者”,河上、王弼“長”下有“且”字。謙之案:傅、範本同。遂州碑作“天地長久”。又“天長地久”,蓋古有此語,此引而釋之耳。故能長久。謙之案:“故”字碑本磨滅不明。“長久”,各本作“長生”。嚴可均曰:“王氏萃編引邢州本...
  • 30858
《老子校釋》第二十七章
  • 《老子校釋》第二十七章

  • 善行,無轍跡;羅振玉曰:景福本“行”下有“者”字,“善言”、“善教”、“善閉”、“善結”下並同。廣明本同。謙之案:室町本亦同。嚴可均曰:“轍跡”,河上作“徹跡”,王弼作“徹跡”。樑簡文雲:“應‘車'邊,今作‘彳'邊者,古字少也。”吳雲曰:“轍”,傅本作“徹”。盧氏抱經釋文考異...
  • 15105
《老子校釋》第三十六章
  • 《老子校釋》第三十六章

  •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嚴可均曰:“翕之”,河上作“□之”,王弼作“□之”,簡文作“歙之”,又作“給”。“必故”,各本作“必固”,下三句皆然。謙之案:作“翕”是也。傅、範皆作“翕”。範曰:“翕,歛也,合也,聚也。王弼同古本。”是王本亦作“翕”,今本作“歙”。釋文出“將欲□”,知釋文所見...
  • 16646
《老子校釋》第二十四章
  • 《老子校釋》第二十四章

  • 企者不立,嚴可均曰:禦注、河上作“跂者不立”,王弼作“企者不立”。羅振玉曰:“企”,釋文:“河上作‘豉'。”案“豉”殆“跂”字之訛。禦注、廣明二本亦作“跂”。廣明本此上有“喘者不久”句。吳雲二百蘭亭齋金石記校廣明本雲:諸本皆無“喘者不久”四字。魏稼孫曰:此幢存字無幾...
  • 8063
《老子校釋》第五十九章
  • 《老子校釋》第五十九章

  • 治人事天,莫若嗇。魏稼孫曰:“治人事天”,御注“人”作“民”。武內義雄曰:敦、遂二本“嗇”作“式”,“式”為“嗇”之借字。謙之案:邢玄“人”亦作“民”。“若”字,嚴、顧、彭、趙作“如”,釋文出“如”字。“嗇”,敦、遂二本及趙志堅本作“式”,作“式”是也。顧本成疏:“‘天’...
  • 7782
《老子校釋》第三十七章
  • 《老子校釋》第三十七章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嚴可均曰:“能守”,王弼“守”下或有“之”字。謙之案:傅、範本“侯王”作“王侯”,景福本“若”作“而”。“之”字,景龍、禦注、英倫、傅奕本均無,範本、室町本有。“無為而無不為”,即莊子天下篇所述關尹、老聃之道:“在己無居,形物自...
  • 12887
《老子校釋》第六十三章
  • 《老子校釋》第六十三章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謙之案:成玄英莊子逍遙遊篇疏、後漢書荀爽傳引首二句並同,文子道原篇引首二句同,第三句作“知不知也”,疑“味”字乃“知”字倒植而誤。知無知,即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之旨。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姚鼐曰:“大小多少”下有脱字,不可強解。謙之案:“大小多少”,即...
  • 9402
《老子校釋》第六十八章
  • 《老子校釋》第六十八章

  •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嚴可均曰:“古之善為士者”,各本無“古之”。羅振玉曰:景龍本、敦煌辛本句首均有“古之”二字。武內義雄曰:敦、遂、景三本句首有“古之”二字,王弼本亦然。謙之案:諸王本均無“古之”二字,惟明和刻老子王注冠以考異雲:“古本作‘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此蓋指...
  • 10833
《老子校釋》第二章
  • 《老子校釋》第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範應元本同,範注云:“古本。”又論語集解義疏九引“皆知”,並作“以知”。廣明本、趙孟頫本引下“已”作“...
  • 9478
《老子校釋》後記
  • 《老子校釋》後記

  • (一)本書在選本方面,以唐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本為主,次取敦煌寫本與遂州碑本參訂。石本於御注、廣明、景福以外,更參考樓正、邢玄、慶陽、磻溪、高翿、趙孟頫諸本。鈔本參考柰卷及室町時代鈔本。刻本王本除用明和宇惠本外,更參考道藏本、範應元引王本,與道藏宋張太守彙刻四家注本...
  • 7877
《老子校釋》附錄老子韻例
  • 《老子校釋》附錄老子韻例

  • 昔孔廣森作詩聲分例,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詩主歌。歌有疾徐之節,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歎之,絫數句而無以韻為;或繫音促節,至於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餘以為道德五千言,古之哲學詩也。既曰詩,即必可以歌,可以誦;其疾徐之節,清濁之和,雖不必盡同於三百篇,而或韻或否,則固有合於詩之...
  • 6582
《老子校釋》第十七章
  • 《老子校釋》第十七章

  • 太上,下知有之;謙之案:禮記曲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鄭注:“太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報。”老子所雲,正指太古至治之極,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嘗治之,民相忘於無為,不知有其上也。“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吳澄本亦作‘不'。”今按焦竑老子翼從吳澄本。又王注舊...
  • 4954
《老子校釋》第七十章
  • 《老子校釋》第七十章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謙之案:“天下”二句,嚴本“天”上有“而”字。傅、範本作“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言有宗,事有君。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二句同。文子精誠篇作“事有本”,微明篇作“事有君”,所引分歧。傅、範“君”作“主”。範雲:“‘主’字從古本。”...
  • 15579
《老子校釋》第四十八章
  • 《老子校釋》第四十八章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謙之案:傅、範本二“日”上並有“者”字。範曰:“傅奕、嚴遵與古本有‘者’字。”按今怡蘭堂校刊嚴本無。“為學日益”與二十章“絕學無憂”,皆指學禮而言。莊子知北遊篇:“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又後漢書六十六範升傳,升奏議引:‘顏淵曰...
  • 16157
《老子校釋》第四十五章
  • 《老子校釋》第四十五章

  • 大成若?,其用不弊。謙之案:“?”,各本作“缺”,意林卷一引經及河上公注均作“鈌”,宋刊河上本作“?”。馬敍倫曰:“‘鈌’‘?’並‘缺’之訛,六朝俗書‘缶’旁與‘垂’旁往往相亂。‘缶’寫成‘□’,因復誤為‘金’也。”“弊”字,傅奕、彭、趙及韓詩外傳九均作“敝”。韻會小補曰...
  • 28938
《老子校釋》第十五章
  • 《老子校釋》第十五章

  • 古之善為士者,俞樾曰:河上公注曰:“謂得道之君也。”則“善為士者”,當作“善為上者”,故以得道之君釋之。“上”與“士”形似而誤耳。謙之案:俞説非也。依河上公注,“善為士者”,當作“善為道者”。傅奕本“士”作“道”,即其證。畢沅曰:“‘道',河上公、王弼作‘士'。”案:作“道...
  • 10987
《老子校釋》第五十三章
  • 《老子校釋》第五十三章

  •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丁仲祜曰:介,微也,一切經音義十五引易劉瓛注,列子楊朱篇“無介然之慮者”釋文。列子仲尼篇:“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幹我者,我必知之。”宋林希逸曰:“介然之有,言一介可見之微也。”又介然,堅固貌,荀子修身篇“善在身,介...
  • 30637
《老子校釋》第十三章
  • 《老子校釋》第十三章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辱為下。嚴可均曰:“何謂寵辱?辱為下”,王弼、傅奕作“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景福、敦煌丙諸本均無“若驚”二字。景龍本“辱為下”,景福本作“寵為上,辱為下”。李道純曰:“寵為上,辱為下”,或雲“寵為下”,不合經義。俞...
  • 6883
《老子校釋》第四十四章
  • 《老子校釋》第四十四章

  • 名與身熟親?身與貨熟多?得與亡熟病?謙之案:“熟”,各本作“孰”,“孰”,“熟”古通用。“亡”字,李道純、張嗣成作“失”,馬敍倫曰:“後人妄改也,亡與病韻。”“孰多”之“多”訓重。奚侗曰:“説文:‘多,重也。’誼為‘重疊’之重,引申可訓為‘輕重’之重。漢書黥布傳‘又多其材’,師古注...
  • 12647
《老子校釋》補注
  • 《老子校釋》補注

  • 三章使心不亂。謙之案:據想爾注校箋:“淮南子道應訓、蜀志秦宓傳及易艮卦孔疏、晉書吳隱之傳、文選東京賦注所引此文,皆無‘民’,劉師培老子斠補謂唐初避諱刪去,今此六朝寫本無‘民’字,可證劉説之非。”虛其心。謙之案:老子想爾注本“虛”作“□”。據註文“虛去心中兇惡,道來歸...
  • 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