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作文 >

我看陶淵明作文(通用26篇)

我看陶淵明作文(通用2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看陶淵明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看陶淵明作文(通用26篇)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

在我看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公職,歸隱醉心田園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不到就不認可他人的態度。他遠離世俗,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具有莫大的勇氣和無比堅韌的信念。

但是,就算陶淵明做個逍遙自在的隱士,真的就是天天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嗎?不見得,他只是一個有志有才卻不得施展出來的落魄百姓。普通老百姓真的小富即安嗎?老婆孩子熱炕頭不過是對現實的妥協和自嘲罷了,誰人不是整天滔滔不絕熱衷於經濟走勢和國際局勢?很多人都有過“英雄夢”,只是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而已。人類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比如希望愛情轟轟烈烈,希望事業蒸蒸日上,希望能夠建功立業。

你看陶淵明飄逸灑脱,我看陶淵明落魄無能。因為人無論在哪裏生活,都要為自己的父母子女謀三餐,為他們的衣食住行負責。如果你為了自己的好惡,不願流俗,卻苦了家人與孩子,那樣的“獨善其身”是沒有了沉重的生活包袱,沒有與世俗同流合污,可是卻少了份責任與擔當,他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的笑容也就只有對着大自然抒發了,因為他和人類的生存規則是背道而馳的。

人人都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都想過超凡脱俗神仙般的生活,都想讓生命輕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生而為人的悲哀,柴米油鹽的瑣屑,又有幾人能擺脱?小而為自己為家人,大而為國家,一個有志有才的人不應當為國效力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才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避世寫些虛幻的文章類似《桃花源記》來麻醉自己,迷惑世人,還不如多做些實幹的事來挽救國家與人們,比如滕子京,比如歐陽修,比如左宗棠他們連續遭貶不也在所貶之地做出了成績了嗎?

陶淵明所過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脱離塵世的一切煩惱,不用卑躬屈膝不用曲意逢迎不用為了五斗米折腰,過着讀書喝酒作詩的慢生活,但是他的灑脱只是看起來也很美。可真到做起來,太難!

沒有酒精的麻醉,估計孩子的哭泣,家人的埋怨都能使你崩潰。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

陶淵明是位隱士,也有人稱其為逃避者,逃避亂世,亂政。

陶淵明的一生,五任五隱。五任是為了養家餬口,五隱是為了自潔。當時官場混亂,陶淵明力求潔身自好,已委實不易,當無法在官場堅求內心時,他心一狠決心隱居。

對於當時的政局,陶淵明起初絕不是持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他曾力行改革,哪怕只是在他管理的小小的縣城。從他的《桃花源記》中也能看出他對世況的歎惋,我甚至敢説他有想過變法維新。可光從他在縣城執行的來看——改革觸動了地主官僚得利益而被迫停止——這似乎不可能實現。如果他堅持變法,那麼等待他的是什麼?是被掌權者迫害,是被捲入棋局,從此墮落成和別人一樣的毫無尊嚴。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給他變法的機會,他是否能有把握,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到國民的支持,是否有能力去做好以後的種種而不使國家再度混亂?這樣挨個的排除,他成功的機率幾乎為零。

在是否應該選擇這條不歸路時,他做了一個理性的決定:放棄幾乎無法實現的願望,同時又能保住尊嚴,那就是隱居;如果我沒有能力與勝算,那我就在個人底線之上求自保。這是理性的選擇,這是認清了自我,只有當他分析明白了自己,算好了代價與回饋,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隱居的基礎上,他為自己締造了理想王國:桃花源。那裏寧靜美麗,沒有戰亂和貧窮,大家都怡然自樂。那裏的人都十分清楚,這樣的生活足夠好,外面十分混亂,沒有出去的理由。在桃花源足夠安逸。像陶淵明,即使是“草盛豆苗稀”,那我過得也安穩,我有把握過好隱居的生活,變法有可能讓我名垂青史,但風險太大,不如腳踏實地的種地。

有時候希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但我們總要在理性和衝動之間權衡,若不值得我們冒險,那就做好自己能做的。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3

陶淵明筆下寫出了桃花源的美景,看似像他不和世俗,不理解世俗,掛印退官。

但真的,大家都這麼想?認為他是對的,創造了世外桃源?

表面上,他不和世俗,掛印退官,“種豆南山下”去了,但我們要去證明這個觀點,就要用一點數學知識。有一種證明法叫“反證法”,即先説假如什麼是對的,按照已知條件向下推,發現不對,結論與現在的已知條件不一致,就可以反過來,説之前的那個假設是錯誤的。那麼現在讓我們想想:假如説陶淵明真的就“種豆”去了,那麼,他的詩,他的《桃花源記》,又是以一個什麼方式,什麼手法,神奇地回到世間的呢?他早已“不復出焉了”,他的著作是怎麼留下的呢?

細細一想,上文的話沒什麼錯,我們的假設通過一系列推論後發現不成立,這時的結論已經很明顯:它是錯的。陶淵明種豆歸種豆,但結論又告訴我們這不對,但他又確實歸去了。我們就順着結論,向前推,找到迷失的部分。對於這件事,結論也只剩一種了。

那是什麼?他去“種豆”不會有錯,但他每一鋤下去,他種的不是豆,也不是自己獨享的世外桃源,而是留下,分享給了我們。在他心中的,不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桃花源,而是在桃花源外,在划船打魚的武陵人,而是在外面飽經戰亂的百姓們。身雖種豆,掛印退官,但他鋤土,種豆,澆水,拔草,為的是百姓,為的是我們後人。縱使他身穿破布衣,戴頂草帽,手握鋤頭,他又與那穿官衣,戴官帽,手中持着官印的陶淵明又有什麼區別呢?馬老了,累了,不中用了,但不忘他是千里馬;陶淵明走了,掛印去“種豆”了,但他能忘掉百姓嗎?

不,不能。無論他戴了多少個“虛擬眼鏡”,不論他走進了怎樣一個理想的世界,他能忘記他是誰,他是幹什麼的——或者説他是為什麼而存活的嗎?

不,不能!這不是他,陶淵明,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為了一方百姓而活,為了我們後人的一方淨土而活!他不能忘卻了這些,而僅僅在種豆,因為我們的結論告訴我們:這不是他——一個為百姓而活的人!

陶淵明寫過“心遠地自偏”,他是在當官是想着歸去呢,還是在“種豆”時想着百姓呢?這就是他吧,心遠地自偏,偏着偏着,回到了我們身邊,回到了百姓身邊,送來了一心耕種的桃源,送來了一片新的精神世界。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4

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殘陽染紅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雲捲雲舒;看那夕陽的無限美好;看那飛鳥的雙宿雙棲。

鼻翼間圍繞着淡淡酒香,朦朧的月色下,我看見了滿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籬笆,一絲亮光在破舊的草廬顯現,穿過那盈盈月光下擁簇的菊花,推開“吱呀吱呀”的門。呀!這是陶淵明的世界。

我看見你對酒當歌,笑得瀟灑自在,我看見你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我知道你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在那爾虞我詐,追名逐利的官場裏生活,你鄙棄官場隱於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潔純粹的身影深深的鐫刻在了我的心中。

我欲問君,可曾悔過?君不答,卻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虛構的那個世界——桃花源。陣陣歌聲彷彿天籟,老人小孩歡樂無憂的畫面在眼前浮現。多麼愜意!多麼自由!那令人嚮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鏡中花,可觸不可得。你懷着一顆純潔真摯的心,在那黑暗動亂的時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實讓人羨慕不已。

天邊漸漸泛白。草廬結了點點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開滿了高潔而又淳樸的秋菊,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的眼倒影着這山光水色,微風拂過,吹起你滿頭白髮,攪亂了一窩淡黃。這一刻你與自然融為一體。你的一生追求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你開創了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我在你的詩裏彷彿看見了那鳥語花香,春暖花開的一幕。讀到你的詩,再焦躁的心,都會被漸漸撫平。

你從我的世界裏走過,每當我焦躁不安總會想起你的身影,那顆在淤泥中打滾的心,就會被慢慢洗淨,取而代之的是平靜與積極。是你讓我變了,變得積極向上,我開始過好每一天。我開始執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夢,因為你,我相信,我的夢想不僅僅是夢和想。

陶淵明你是我心中的淨土,是那夢中的淡淡花香。

陶淵明你隱了身,只是不想汲汲於富貴,只是不想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滿身銅臭而保持文人應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隱逸之先宗,開創了中國隱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僅在我心裏,還在中國文化的長河裏。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5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人稱其為“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他的詩多描寫田園風光,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進入仕途。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自己的遊宦生涯,但他漸漸看透了,厭煩了官宦生活,最後“不為五斗米折腰”,解印辭官,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陶淵明的一生似乎與菊花有着不解之緣。北宋的周敦頤曾在《愛蓮説》中寫道:“晉陶淵明獨愛菊”“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那麼陶淵明為什麼這麼喜歡菊花呢?

首先,陶淵明的原配妻子陳氏十分喜歡菊花。陳氏去世之後,陶淵明思妻心切,又在夢中見到了妻子。陳氏告訴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淵明醒後在牆角見到一株茂盛的菊花。從此,他便愛上了菊花。

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法證實,但在歷史上陶淵明與妻子的確恩愛有加。陳氏死後,陶淵明還特地寫了《閒情賦》來追憶亡妻。一向瀟灑,豪放的陶淵明也會為兒女情長所困,可見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詩人。

其次,菊花有着隱逸的氣質和孤標傲世的性情,它“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貴,不像玫瑰那樣妖嬈,不像桃花那樣美豔,它只在深秋默默開放,這正是陶淵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讀書為了做官,而陶淵明卻想遠離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種豆南山下”得田園隱居生活。在他所描繪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或許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可惜他生不逢時,在那個年代,這個願望不可能實現。

陶淵明一生安貧樂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灑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瀟灑的背影——可敬!可歎!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6

淵淵博學,明明之理,好一個陶淵明!

初識陶淵明,是在學《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時候,陶淵明,陶淵明……細細呢喃這個名字,總有股莫名的熟悉感,好像似曾相識,也許是在哪篇文章上看過;也許是從老師口中偶爾聽到過幾次,隱約覺得他是一個博學之人吧。

學完《桃花源記》,我不禁笑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才能描繪出這樣一個似仙境,宛瑤池的世外桃源?是他的淡泊,是他的灑脱,是他的不羈!

又識陶淵明,是在這篇清新淡雅的詩中——《歸園田居》。他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過着清逸、自由的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毅然選擇歸隱,不再徘徊於醜惡的官場之中,願扛起鋤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使“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心中亦是坦然;即便“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也是“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再逢陶淵明,便是這篇《五柳先生傳》了。又讓我見識到了他的淡泊,他的清明,他的豁達。當時在那個昏暗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追名逐利,唯獨他出淤泥而不染,不隨波逐流,潔身自好。“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卻也能安貧樂道,自得其樂,飲酒賦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的淡泊清明被世人所傳頌,他那種恬淡、閒逸、人與自認合一的隱逸生活境界更是大家所向往的。所以才有了孟浩然的崇拜;白居易的敬仰;杜甫的欣賞;才有了李白的仰慕:“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慄裏,一見平生親。”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7

——當你幾欲逃避,當你以筋疲力盡,在掙扎之中,你選擇忍下去;當你忍無可忍,當你不願再逢場作戲,質性使然,你不願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人未滅,心已死,你隱沒於菊香之中,歎息亂世的罪惡。放開歷史的束縛,在茫茫人海中,我尋見了你,陶淵明。你於365降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早逝。你拼盡全力得到官職,自幼受儒、道思想薰陶的人怎會因一個官職而畫地為牢,捨棄自由呢!?你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宏圖大志,卻又嚮往于山水之美,田園之樂。你不願在別人面前卑躬屈膝,不想做見人樂而賠笑,見人憂而憤慨的小人。厭倦官宦生活的你毅然地拂袖而去,隱居田園。看着你不時望向那勾心鬥角的官場,看你無奈的歎息,我終於明白身處亂世之中才知和平之貴的道理,

永初2年你寫下《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戀,民風淳樸使我感動。這有若無物的世外桃源中藴含着你對沒有剝削壓迫、沒有勾心鬥角、沒有爾虞我詐,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人世是多麼的嚮往。你將那一腔熱血埋藏在內心深處,將你對寧靜安樂的思念寄託在筆下。但你也知這不可能達到,有美好的事物就有罪惡,有君子就有小人,桃園最後的無人問津和你直至死去依然失落的心,終究沒有再次開啟。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你生命的大小不及沙石,一位老人就這樣被光陰所淹沒

時隔一千五百年,你字跡仍舊清晰可見,你著作早已流傳千古。曾經庸亂的社會已永遠留在了曾經,你塵封的歎息卻無人可以聽見,如夢幻般,我走出了你的人生。十分慶幸與你的邂逅,讓我讀懂了你的內心世界,陶淵明。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8

他從小受儒家學説的影響,有着為民謀福的志向,為此他出仕做官,但不過只是參軍,九品的小官。而後做官也是被生活所迫,便道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對仕途的厭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使他寫出:“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而在《飲酒》、《雜詩》中他説:“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日厲,撫劍獨行遊。”説明他一開始就有隱居脱世的想法。

他過着安適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在這,為生活他也不忘:“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為此他無怨無悔,“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他開墾的荒田使他的一家走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但好景不長,一場大火使他一貧如洗,幾畝荒田,幾間茅草屋就這樣消失了。他曾説:“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而他又“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為此“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他雖説家貧,但仍保持“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他在去世前的兩個月,寫下相當於告別詩的《輓歌》其一、其二、其三,更是在《輓歌(其一)》中寫下:“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為自己歸天已經做好思想準備。而他又在《輓歌(其二)》和《輓歌(其三)》中抒發對死亡的感慨與虛想。

他死去之後首先是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了紀念他,寫了《陶徵士》。“靖節先生”的由來也就是他的好友給予他的稱號,他的田園詩則更受樑朝太子蕭統的推崇,可謂愛不釋手。就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北宋的王安石、蘇軾都是崇拜他的文豪,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念奴嬌》中:“須信採菊東籬,離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陶淵明最高的評價。

陶淵明,他永遠是世人心中真正的隱者。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9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陶淵明歸隱後的悠閒自在;“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是陶淵明歸隱後的輕鬆愉快。詩中句句描寫的都是他厭惡官場污穢,返自然的喜悦,可他真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嗎?他真是因為厭惡官場而歸隱?終究是他本身所決定的,他無法適應官場,無法改變自己去適應世俗。天津固然是倔強的,卻是一味錯誤地倔強,歸隱後“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哪裏是輕鬆,哪裏體會出喜悦與自由,無疑是為自己的失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罷了。

陶淵明壓根就是一個失敗之人,他不懂得去適應世俗,一個成功之人必定是因世俗的變化,時代的變遷去改變自己,順應社會發展,陶淵明不過無法適應世俗的變化,無法在社會中生存,因此,辭官歸隱,過着他口中的田園生活。辭官歸隱,不過無法適應社會被迫所做的決定;歸隱夠輕鬆與喜悦,不過無奈之下對自我的安慰與慰藉;哪裏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過失敗的藉口。

陶淵明,一個失敗之人,一個真真正正的人生失敗者。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0

滿山遍野的菊花,繞入白雲間醉人的暗香,一襲青衫,洗盡了所有的鉛華。陶淵明,我透過歷史層層的迷霧,想探尋你那獨立的內心,駕一葉小舟,駛入你飲酒的河流。

你有出眾的才華,挺立的傲骨,更有實現自己志向的遠大抱負,卻選擇隱退;你曾多次在詩歌中表達自己的理想,抱負,卻不願再去奮鬥,而選擇退縮,渴望過着平淡的日子。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人未滅,心已死。你隱沒於菊香之中,歎息亂世的罪惡……放開歷史的束縛,在茫茫人海中我與你邂逅。陶淵明,你降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父早逝。你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的宏圖大志,卻又嚮往山水之美,田園之樂。

落英繽紛,桃源深處。一個衣着樸素,器宇不凡的人,緩緩走過,一陣風襲,滿樹桃花飄搖着。頃刻間,落下一樹芬芳,遍地芳華。你渴望着桃花源裏平靜安詳的生活。《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戀,民風淳樸使我感動。這裏沒有剝削壓迫,勾心鬥角,人人安居樂業,和睦相處。也正因如此,你將一腔熱血埋藏內心深處,將對寧靜安樂思念寄託筆下。

陶淵明,你化作世間萬物從我身邊飛過,輕如風,翩舞如蝶。憶往昔,你有飲酒東籬的悠然遐思,你有歸隱田居的辛勤忙碌。我慶幸與你的邂逅,我眼中你最美!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1

陶淵明令我最愛之處可能最初是因為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品質吧,那種潔身自好的精神,在這當下,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此這般。人們被金錢、權利、地位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沉醉在慾望的世界中無法自拔,很少人能你陶淵明一樣“性本愛丘山”,而且隨民所欲,任心去信。有着對於人生的超然態度,追求自由,崇尚獨立的心態也讓我為之敬佩。

陶淵明愛自然,順乎自然,也愛自已,他不願違心地去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強求為難自已的本心,也不會去折磨自已的心靈。我想,這樣最好。他就像一顆種子,洗心則淨,活在繁花綠葉當中,逍遙自在。世俗的烏煙瘴氣絲毫不影響他是明志,名利其實不足為道,在他眼中,可能早已卑微到塵埃裏去了,因為只有心靈的純淨才是最真實美好的,才是人們值得去追求的。白白一遭落入人世間,難道就是僅僅只為了名與利嗎?有時想想真的不必要。真、善、美這些事物才會在凡世留下芬芳,鋪灑温暖。

想做的一些事趁着光陰還早,快點行動;想説的話對着自已最愛的人,早些出口。不要讓外界的紛擾,誘惑擾亂你的心,你的內心深處最想成為怎樣的人,那就怎麼去做。哪怕會使你傾家蕩產,在我看來,不足為過,起碼你做過了,不再留有遺憾。不要顧及太多,不要再給自已找任何無關緊要的藉口。

做一個精神上的貴族吧!大膽地追求自已想要的,不需要原則、規定、框架,一顆真摯的心,足矣。

一個人可以汲汲而生,但不能汲汲而終。哪怕你不能給後人留下些什麼,總要活出自已的精彩,享受這一過程,那,人生其實也就圓滿了。我們做的我這多,為了什麼,不就是讓自已開心,獲得一份真實的感受嗎?這樣的淡泊坦然,以欣賞的態度,一一平淡看過,走過。

既然來了,那就做好個自己想做的人,做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太多人已經被名利折磨成精神上的傀儡,肉體還在,卻彷彿沒了靈魂,任金錢左右,渾然成了拜金一族。

歸隱田園的陶淵明,找到自己想要的昇華,筆下的真性情令我動容。即使家境貧寒,也決意不再答應做官。

雖然,從古至今,沒有一個人不向往大自然,沒有人不熱愛樸素的生活。

然,這些,只有陶淵明做絕了。

也許是天性所致吧,他的生活習性本身就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的飄逸灑脱,在今天,也仍能從他的文字中體味一種隱逸之美。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2

在勞動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潤下,陶淵明的詩文,生機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後的青草味,給人幽然有安靜的印象,每次想起陶淵明的詩句,心靈上再一次與他相遇。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官場的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對名利的追逐,對富貴的渴望,與陶淵明心心念唸的仕途格格不入。曾祖父陶侃給陶淵明種下了一個“入仕”的夢,29歲的他第一次走出了書齋,可憐王羲之的次子一心練道;40歲的他最後一次做官,但終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信條所辭官。就這樣,五次的做官,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重新走入,需要勇氣,也需要情懷。只有極致的情懷才能讓一個在一次次的放棄中不斷堅持。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終究是屬於自己的。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終於還是回到了自己的東皋,這裏或許才真真正正的屬於他,四十二歲,開始努力經營自己的後半生。他的外祖父孟嘉在他心中也種下了一個“不羈”的夢,或許這才是陶淵明心底的聲音。李白曾寫過“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陶淵明外公的典故也曾讓李白喜愛。可李白的灑脱是狂傲,陶公的灑脱是堅守。一方宅院,一把鋤頭,一張方桌,幾位鄉鄰,在這裏,陶淵明耕作着,單純着,也快樂着。“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心靈一次次的被山水洗滌,“性本愛丘山”,本性如此,夫婦何求!

只需一壺酒,何問來者誰?大詩人終究還是離不開酒的。“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陶淵明定是與人相談甚歡;“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酒酣,彼此去後院蒐羅喜歡的蔬菜,水果,無心政治,一身輕鬆。劉伶對書童説的的一句“我醉死在哪裏,你埋我在哪裏”,深得陶公之心,於是,任真若此,“我醉欲眠,卿且去”。我的熱愛無關他人,真正的從心,真實的存在。

在面陽坡曾遇見陶淵明的墓地,才真正明白“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的心意,也更深刻懂得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3

沉浸在勞動和菊花中,陶淵明的詩充滿了生機和雨後空山草的氣息,給人一種寧靜的印象。每當我想起陶淵明的詩,我就在心裏再次遇見他。

"問你為什麼不能,你的心離你很遠。"官場的喧囂,川流不息,對名利的追求,對富貴的渴望,都與陶淵明所珍視的仕途格格不入。曾祖父陶侃為陶淵明種下了當官員的夢想。29歲時,他第一次走出書房。可憐的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獻身於道教。40歲時,他最後一次擔任官員,但最終因“不要屈服於五蒲式耳大米的重量”的信條而辭職。這樣,當五次官員需要勇氣和感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重新進入。只有懷着極端的感情,我們才能堅持一個接一個地放棄。

陶淵明終究是屬於他自己的,因為他“讓鳥兒愛上了古老的森林,讓池塘裏的魚深思”。“在種植豆子的南部山區,草里長滿了豆子,幼苗稀少。”陶淵明終於回到了自己的高東,也許他真正屬於那裏。他42歲了,開始努力管理自己的生活。他的祖父孟佳也在他心中種下了一個“不羈”的夢,也許這就是陶淵明心中的聲音。李白曾經寫道:“當一個人陶醉時,可以看着風把自己的帽子吹落;跳舞時,人們喜歡讓人們在月球上生存。陶淵明祖父的典故也曾使李白深受喜愛。但李白的灑脱是高傲的,陶公的灑脱是堅守的。一所房子、一把鋤頭、一張方桌和幾個鄰居。陶淵明在這裏耕耘,簡單而快樂。"清亮的歌聲驅散了新的聲音,綠色的酒散發着芬芳."靈魂一次又一次被山川沖刷。“性是秋山愛情的精髓”。自然如此,夫妻想要什麼?

就一壺酒,為什麼問新來者是誰?畢竟,偉大的詩人離不開酒。“老朋友們很欣賞我的興趣,幫我提壺,”陶淵明一定和別人談得很愉快。“故意在我的花園裏喝春酒和採摘蔬菜”,酒很美味,他們去後院收集他們喜歡的蔬菜和水果。他們對政治不感興趣,而且很放鬆。劉玲對書童説:“我醉死在哪裏,你把我埋在哪裏?”,這深深地印在了陶工的心裏。因此,如果任真這樣説,“我醉得睡不着,但我想去”。我的愛與他人無關。我真的跟隨我的心靈而存在。

在我真正明白“住在二等城市,享受人生”的意圖之前,我在綿陽坡遇到了陶淵明的墓地。我也深深體會到了“東籬下摘菊花,南山悠然見”的感覺。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4

滿山的菊花,包裹着白雲中醉人的芬芳,穿着藍色的襯衫,洗盡了鉛花。陶淵明,穿越歷史的迷霧,我要探索你獨立的心,駛入你飲酒的河流。

你才華出眾,傲然挺立,有遠大的志向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卻選擇了退休;你在詩中多次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卻不願意再去抗爭,反而選擇了退縮,渴望平淡的生活。你不想為了五桶米低頭。在人死之前,你的心已經死了。你埋在菊花的芬芳裏,感歎亂世之惡,放下歷史的枷鎖,我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了你。陶淵明,你出身貧寒,父親早逝。你有很大的野心,想贏得眼前和身後的名聲,但你嚮往山河之美和鄉村的歡樂。

迷失在背景裏,深深的在桃源裏。一個衣着樸素,相貌不凡的人慢慢走着,一陣風打在樹上和桃花上。一瞬間,一棵樹芳香四溢,遍地開花。你渴望在桃花源過平靜的生活。《桃花源》桃林之美讓我留戀,淳樸的民風讓我感動。沒有剝削壓迫陰謀詭計。大家安居樂業。因為這個原因,你把激情埋在心裏,把對和平與幸福的思考寄託在筆裏。

陶淵明,你像世間萬物一樣從我身邊飛過,像風一樣輕盈,像蝴蝶一樣飛舞。回憶往事,你有暢快飲酒的心思,你有歸田的勤快忙碌。很高興認識你,你是我眼中最美的!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5

我不記得第一次聽到陶淵明的名字是什麼時候,我只記得我知道他是一個詩人,一個田園詩人。

曾經我以為我懂陶淵明,但總覺得他不盡如人意。別人自帶酒給你喝,他卻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喝的很漂亮的時候對別人説,我走了,你自便。多麼任性的陶淵明,你可以少關心名利,多多少少關心一下別人的感受。我以為我六歲就懂陶淵明瞭。

再一次,我覺得我理解陶淵明,我覺得他是個孤獨無能的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哪裏有人,哪裏就有競爭,或者説閒話,陶公能有這樣一顆悠然的心,我想一定是一個安靜的人在採菊,何曾一次次被錄用,一次次辭職。我問過自己很多次,他為什麼適應不了?我以為我九歲就懂陶淵明瞭。

最近看《桃花源記》,突然覺得他有這樣的政治覺悟。這裏民風淳樸,農民可愛,生活井然有序,風景秀麗。很多人希望建立一個烏托邦社會,但陶淵明希望有這樣一個天堂,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這很難實現,於是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夢想,一個對政治沒有慾望,對生活孜孜不倦的美好夢想。

陶淵明,我想要了解他,瞭解他的率真,瞭解他的不變本性,瞭解他對生活的熱愛,需要很長時間。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6

黛煙迷濛的山水之間,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深處,白衣老者,沐暉而立,衣若凡塵而氣不然,雖孑然一身,卻無牽無掛。

春花謝秋零,秋水成春碧,滄海桑田,紅塵滾滾,都於他無關。陶淵明,兀自立於歷史長河之中,待後人,走近,走進。

走進陶淵明,擷一枝上菊香

秋色晚涼,月華如霜。沉靜的山色,映着陌上秋菊,粲然綻放。山水之間,隱隱的淡黃,不帶榮華富貴,無關名利纖塵。而這隱逸的秋色,卻湧進陶淵明淡泊的心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夕陽漸紅,飛鳥送歸,擷一枝陌上菊香,輕嗅選隔塵世的清幽芬芳。走進陶淵明,便發現陶淵明於菊,不似蘇東坡對竹的偏執,不似周敦頤對蓮的仰慕,而是淡泊靈魂的相吸,隱逸之身的牽絆。“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滄海桑田的流轉,紅塵人境的喧囂,他不在意,只須秋菊佳色,陌上芬芳,便可忘憂一生。他自己也似秋菊一枝,在天地間,淡然傲立。

走進陶淵明,醉一室甘冽酒香

陶淵明之愛酒,絲毫不亞於其愛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濃醉之中,詩仙李白揮毫潑墨,成千古名作。而醉後的陶淵明,卻留下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淺淡一筆,其中原因,便是心境不同。李嗜酒,是塵世裏把傷痛暫忘的瀟灑;而陶淵明,才是真正無牽無掛。“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一室酒香,他在山水之間品讀真意,在滄桑中一醉方休。他不顧貧困交加,靠親友接濟而得美酒;他不惜揮毫潑墨,留《飲酒》21首,萬古留芳。走進陶淵明,便發現他在淡泊中沉醉,卻在世俗裏,保守着清醒的面容。

走進陶淵明,品一身淡泊心懷

“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捲雲舒。”走進陶淵明,他的心懷似湖泊一泓,淡泊如水,他不屬於五斗米的誘惑,辭官歸隱。那一刻起,他的靈魂,便再也無關紅塵。歷史的時空,留下了他淡泊的一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才是陶公心之所向。看黃花垂髻,怡然自樂;庭前花開花落,天邊雲捲雲舒。“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他的眸光穿越了千秋萬歲,興衰榮辱,都在如水的淡泊中,悄然凝住。走進陶淵明,洗盪一身淡泊傑,孑然前行。

長河滾滾,歲月依然。依舊有秋菊佳色蹁躚,依舊有酒香醇濃甘冽。而那個淡泊的陶淵明,真性情,已定格在泛黃的史書中,待後人,走近,走進。

走進陶淵明,願塵世間的熙熙攘攘,無關於心。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7

於文章無甚解,會意此心,浮華洗盡;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境,歸去來兮。

——題記

曾幾何時,你帶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退隱官場;曾幾何時,你有着“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慨隱居山間;曾幾何時,你掛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汗水辛苦耕作。你,胸懷大志卻又甘願做一名隱士。對你,只有無比的欽佩和仰慕……

風一樣的來去,從官場到田間,你看破紅塵,你“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你寧願拋下原來所擁有的一切隱居鄉間,也不願再次面對黑暗的社會。你選擇了歸隱之路,但這並不是逃避,而是對光明的另一種渴望,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

遠離塵世,歸隱田園,看花開花落。你的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雲,像大海中的魚鱗。他們説,你像是菊,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你把你的詩寄託於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淨土。但我覺得,是你的詩讓菊帶上了品質高潔,與世無爭的高貴品質,流傳至今……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你並不甘於被囚於黑暗的社會中,也許正是你那種灑脱感染了我,讓我在眾多詩篇中一眼便識出了屬於你的獨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對黑暗的不屑。更深深地愛上了你的不羈。是你,改變了我對世事的看法。

李白選擇“直掛雲帆濟滄海”,是自強;蘇軾選擇“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豁達;但你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我並不是不忠於李白的浪漫,更不是不屑於蘇軾的豪放,只是相對這些來説,我更能接受的是你的與世無爭。

繁花似錦,花開花落,你卻甘於作一株無名的小草。我想,我讀懂了你,讀懂了你的另一種浪漫、豪放,更讀懂了你的清逸,淡雅……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8

我不記得第一次聽到陶淵明的名字是什麼時候。我只記得我知道他是個詩人和田園詩人。

我曾以為我瞭解陶淵明,但我總覺得他不令人滿意。別人帶了自己的酒給你喝,但他完全無視別人的感受,自己喝了。他對其他人説:“我要走了,你可以自己動手。”多麼任性的陶淵明,你可以不在乎名利,但你要多多少少關心別人的感受。我以為我六歲時就理解了陶淵明。

我想我又一次理解了陶淵明。我認為他是一個孤獨無能的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哪裏有競爭,哪裏有八卦,陶公能有這樣悠然的心,我想一定是一個人靜靜的採菊;他一次又一次地進入政府,一次又一次地辭職。我已經問過自己很多次了,為什麼他不能習慣。當我九歲的時候,我認為我理解了陶淵明。

最近讀《桃花源記》,我突然覺得他有這樣的政治意識。那裏有樸素的民俗、可愛的農民、井然有序的生活和美麗的風景。許多人希望建立一個烏托邦社會,但陶淵明希望有這樣一個天堂,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這是很難實現的,所以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夢想,一個美麗的夢想,沒有政治慾望,沒有生活慾望。

陶淵明,我想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他,理解他的率真,理解他的本性,理解他對生活的熱愛。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19

“陶淵明”,一個令我有些厭煩的名字。如此的`説法並非只是為了譁眾取寵而妄下論斷,而是在對他一生有所瞭解之後,才敢下此言論,“積極的想法,消極的做法。”——這是我對他的人生信條的總結。

關於辭官。最初知道陶淵明時,還是孩童,自然無曾拜讀過他的名作,但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佳話是盡人皆知,“這展現了陶淵明的高風亮節,潔身自好。”——這是從參考書上摘抄來的,本人表示無視。陶淵明辭官,説白了,就是嫌官小。上司來視察,他聽説那傢伙不好對付,於是,乾脆掛印辭官——可以做此一個比喻,他就如同一個現代教育下的低分學生,每天都要應付一大堆莫名其妙而繁瑣的考試和紀律,再掂量掂量自己,每天來學校拼個頭破血流才搞到那麼一點知識,想來想去,不划算,於是,他選擇了退學。貌似毫不相關的兩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前者是古人,今人必須胡謅用來勉勵;而後者生活在當代,與應試教育南轅北轍,所以,被人光榮地選擇了“槍斃”。

關於隱居。陶淵明的隱居是很有時代意義的,可以説,他是繼伯夷、叔齊之後又一偉大的劃時代無業遊民。從陶淵明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隱居的理由是官場腐敗,這也着實可笑。朝廷,其實就像一個牌局,皇上是莊家,列位大臣就是陪襯的賭客,到了陶淵明這一把,他看局勢,人人都手握好牌,就唯有自己是一副倒黴像,於是,他把牌往桌上一拍,揚長而去,自此不再參與,還到處宣傳説是自己主動戒賭,不想涉足黑暗賭場,此等智商,令人欽佩。確實,比起白居易的中隱,陶淵明的小隱更顯得氣壯山河,放蕩不羈,此等的高調,此等的做作,當今之世,恐怕只有風動一時的包小柏方可比擬,“她留,我走!”這是他09年最氣壯山河的慷慨陳詞,將一次普通的點評晉升為一次史無前例的炒作,不過,他們二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留戀山野,靠跟農家乞討過日,成為一個靠救濟糧生存還整天罵政府的貧困户,而後者轉移陣地,繼續謀生,顯然,經過幾千年生物進化的包小柏,要聰明得多,不過,他們都是觀火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站在對岸欣賞火災現場,還手舞足蹈地談什麼理想世界,扯什麼桃花源,一言括其性質——赤裸裸的博出位,就是因為他們華麗地退出,才導致了火警的出動。

關於性格。陶淵明是歷史上最為含蓄的做作大家,這是鐵的事實。明眼人都能看出,所謂的《五柳先生傳》不過就是他為自己所寫的傳記,其中一再地對自己進行極富激情的讚賞,譬如“不慕榮利”此等的詞彙出現在自傳中,不是高調的宣傳方式又會是什麼呢?“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難得他敢用這麼直白的陳述去詮釋他傷痕累累的一生,都成為社會的累贅了,還大費筆墨地描寫自己所謂的清貧生活,實乃作秀第一大家!

漸漸有點喜歡陶淵明,從一個貌似偉人的背影裏,能使人看見無數小人物的身影。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0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眾所周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陶淵明的詩中,我們可見他鄙棄名利,喜愛田園生活的高尚情操。

有理有據。

幽幽菊香與他為伴,下地耕耘給他自足,“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寫出了他辭官回鄉的無怨無悔,鄙棄名利,歸隱田園而終一生。

首句簡練工整,體現出作者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但有人認為他逃避現實,官場的黑暗讓他無法接受,而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性格不得不讓他這樣做,也有人説他不適應這個社會,放着高官不做卻要去種地,因此遭人唾泣。

對比列舉不同觀點,反襯陶淵明。

不管官場生活也好,田園生活也罷,他都堅守自己的信念。

可惜沒有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隱隱約約間,耳邊似乎迴盪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結尾很有詩意,意藴悠悠。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1

在歷朝歷代,人們都向往官場生活,盼望能飛黃騰達,但有位詩人,他身處官場,卻嚮往田園生活,他就是陶淵明。有的人主張積極入世,去實現自己經一濟世的宏偉抱負,而他選擇了歸隱,過着他所追求的田園生活。

把陶淵明與普通人進行對比,更突出了其性格特點。

從他的角度來説,他選擇歸隱,是因為他受不了官場的生活,面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無力抗爭,只好逃避。

從我的角度來看,他的這種行為就是懦夫,男子漢大丈夫,有何不可?就算當時的社會再黑暗,再無奈,也要選擇堅持,用自己的淡泊名利去挽救,去扶植,儘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如果實在不行,也不後悔。

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質疑精神。

不過,雖然我不太贊同,但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身心的自由,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的這種淡泊名利,熱愛自然,值得我們佩服。“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他是多麼地厭惡官場的黑暗,又是多麼地熱愛田園生活啊!

再次補充陶淵明的可貴之處,完善對人物的認識。

他的無奈,他的追求,他的嚮往,他的精神,他的作品,為後世所留,遺留在這無際的世界。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2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唐代詩人李白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這樣稱讚道。歷史上無數的名人都對這位“五柳先生”充滿崇敬,當作人生的標杆。可見他是多麼偉大。

陶淵明,他是一位真正的詩人。他擅長詩文詞賦,並且有獨特風格,主要寫田園詩詞為主,被稱為田園詩人。他的詩詞沒有柳永那種豔麗,沒有李白那種豪氣,他的文風是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練。我個人認為,如同李白、柳永一類的詩人,主要描寫的是盛世,國泰民安,江山秀麗,寫的是國富民富;而陶淵明,詩句中不時流露出自家的貧窮,然則,他的貧窮與杜甫的貧窮又不一樣,陶淵明是貧中有樂的話,杜甫便是在貧窮的痛苦中掙扎了。可見陶淵明有着詩人的詩意,是位真正的詩人。

陶淵明,他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陶淵明一生中有過五次進入官場,並又五次辭退的經歷。其實,陶淵明常懷一顆報國之心,他也想像張良、諸葛亮那樣輔佐君主。可惜他生不逢時,君並非明君,官場的人也互相之間勾心鬥角。他早看破官場的陰險,可他身為一個父親,又不得不為官,養家餬口。他沒有將政治理想講給君主,而是作成了文章。《桃花源記》中,他構想了一個百姓安寧,人人平等的和諧社會,處處可見其政治思想之偉大,是位真正的政治家。

陶淵明,他更是一位教育家。他勇於面對黑暗社會,嚮往美好生活,對生活充滿積極態度。這些優秀的品德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教育着我們。何嘗不是一位教育家呢?

陶淵明的思想、作品、態度都令我佩服,值得我們代代人將他作為榜樣,跟着他的腳步走向美好未來,進入屬於我們自己的世外桃源。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3

陶淵明筆下寫出了桃花源的美景,看似像他不和世俗,不理解世俗,掛印退官。

但真的,大家都這麼想?認為他是對的,創造了世外桃源?

表面上,他不和世俗,掛印退官,“種豆南山下”去了,但我們要去證明這個觀點,就要用一點數學知識。有一種證明法叫“反證法”,即先説假如什麼是對的,按照已知條件向下推,發現不對,結論與現在的已知條件不一致,就可以反過來,説之前的那個假設是錯誤的。那麼現在讓我們想想:假如説陶淵明真的就“種豆”去了,那麼,他的詩,他的《桃花源記》,又是以一個什麼方式,什麼手法,神奇地回到世間的呢?他早已“不復出焉了”,他的著作是怎麼留下的呢?

細細一想,上文的話沒什麼錯,我們的假設通過一系列推論後發現不成立,這時的結論已經很明顯:它是錯的。陶淵明種豆歸種豆,但結論又告訴我們這不對,但他又確實歸去了。我們就順着結論,向前推,找到迷失的部分。對於這件事,結論也只剩一種了。

那是什麼?他去“種豆”不會有錯,但他每一鋤下去,他種的不是豆,也不是自己獨享的世外桃源,而是留下,分享給了我們。在他心中的,不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桃花源,而是在桃花源外,在划船打魚的武陵人,而是在外面飽經戰亂的百姓們。身雖種豆,掛印退官,但他鋤土,種豆,澆水,拔草,為的是百姓,為的是我們後人。縱使他身穿破布衣,戴頂草帽,手握鋤頭,他又與那穿官衣,戴官帽,手中持着官印的陶淵明又有什麼區別呢?馬老了,累了,不中用了,但不忘他是千里馬;陶淵明走了,掛印去“種豆”了,但他能忘掉百姓嗎?

不,不能。無論他戴了多少個“虛擬眼鏡”,不論他走進了怎樣一個理想的世界,他能忘記他是誰,他是幹什麼的——或者説他是為什麼而存活的嗎?

不,不能!這不是他,陶淵明,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為了一方百姓而活,為了我們後人的一方淨土而活!他不能忘卻了這些,而僅僅在種豆,因為我們的結論告訴我們:這不是他——一個為百姓而活的人!

陶淵明寫過“心遠地自偏”,他是在當官是想着歸去呢,還是在“種豆”時想着百姓呢?這就是他吧,心遠地自偏,偏着偏着,回到了我們身邊,回到了百姓身邊,送來了一心耕種的桃源,送來了一片新的精神世界。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4

陶淵明,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骯髒。指跟壞人一起幹壞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鄉里小兒,做了80多天彭澤令就棄鄉歸隱,躬耕田園的偉大人物。

他喜愛恬淡自然的田園生活,他厭棄官場政治的腐敗、門閥制度深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他歸隱田園後家鄉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貧樂道[注: 安於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與世隔絕。

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的美好難以企及時,便在於心靈的自然與悠然;人生的永恆瞬間,也常常緣起於那片刻的安閒:只不過是輕輕飄過的一縷雲煙,便有了難言的滿足;只不過是閒敍幾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個並不富足的田園裏,他欣然開懷,灑脱自在一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雲。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逢[注: 一千年裏也難碰到一次。形容機會極其難得。]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5

陶淵明是漢魏晉南北朝前後五百年曆史中最優秀的詩人,開創了“田園詩”派。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少年時代便懷有兼濟天下的壯志,卻只因寒門出身,不得不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他倍感疲憊,於是開始放棄官場名利轉向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淡泊。

他是一個略微消極的人,他所作的《歸去來兮辭》描述了從路上到居室,再到庭院和郊野,開始還是“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認為回家是正確的,而做官是錯誤的。但在欣賞完大自然的壯美景色之後,反而生髮出了“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的悲歎與感慨,這種消極的想法想必大多數上了年紀卻過分留戀世間美好萬物的人時常會有吧!

同時他還是一個善於運用積極情緒化解內心矛盾的人,“寓形宇內復幾時”,“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更是用積極態度勸慰自己的內心要忠於天命、安於本分,這讓我想起一句話,叫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有時成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具備的。他也説過,“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最喜歡的一句正是如此。

他也是一個有着高傲氣節的人,一句“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深深觸動着我的內心,這句話也廣為流傳,被後人傳頌至今。

他才是一名真正的隱士,隱居只是為了擺脱世俗官場羈絆,同時他深深的喜愛着鄉村優美的雅境,一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便是最好的驗證。不同於其他人的“終南捷徑”,我想也只有他才是最純粹的那個人吧!

他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幅安貧樂道、崇尚自然、淡泊名利的恬淡圖景,但這一切情景都藴藏在景物中等待着我們去挖掘,巧妙的自然景物同時也流露出了田園生活的安逸,以及作者的喜悦之情。

我看陶淵明作文 篇26

溶溶月,淡淡風,終會隨時間的流逝而無影無蹤,可是歷史卻為我們記載了你,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曾祖父是大將軍,你笑之以對,未因此而驕傲。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未改變你樂觀的人生態度。當家庭衰落後,你出仕做官,卻因看不慣官場的渾濁討厭人與人之間的假面相對阿諛奉承,更不因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辭官而去。“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是你體內最深切的呼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你內心最嚮往的生活。

面對南山,你選擇忘記,忘記所有的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清寧恬適的生活讓人心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你灑脱曠達的心境讓人敬佩;“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你積極樂觀的態度更讓人歎為觀止。這就是你,一位不慕名利、只求淡雅的菊花君子。

儘管家境貧寒,罷官歸鄉的你卻不改豁達本性。“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人以流憩,時矯首而暇觀。”一句句淡雅的文字勾畫的出一幅幅令人嚮往的鄉村生活圖,字字珠璣之中洋溢着樂觀與從容。

你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讓無數仁人志士敬佩的一生。你如蓮般高潔,如菊般隱逸,如梅般堅貞,如竹般清正,花中四君子也難以比擬你這生於污濁卻清於世的真君子。面對死亡的威脅,你吟唱着“死去何所得,託體山阿”的磅礴詞句。你的精神如何能讓人不去敬佩不去傳頌呢?

千古的文章已經流傳了千古,你——陶淵明將永遠佇立在歷史之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zuowen/o5ee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