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演講稿 >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集合十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集合十篇

演講稿要求內容充實,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在現在社會,我們可以使用演講稿的機會越來越多,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集合十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桃子的故事。

xxxx年6月,xx區和新鎮永興村2組的周義芝迎來了家裏桃園的第一次大豐收,但她犯了愁,“怎樣才能賣完這幾千斤桃子?”走進周大姐家中採訪,才發現她的不一般:照顧着3年前意外摔倒癱瘓在牀的丈夫和長期身患眼疾的八旬老父親,她是家中唯一的勞力。隨後,晚報團隊發起號召:全城義賣愛心桃。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不到一天時間,周大姐家的3500斤桃子全部賣出。

xxxx年5月,周大姐家中意外發生了一場火災。通過晚報搭建的平台,普通市民、學校師生、公益組織……各個渠道的愛心彙集,再次成功地讓周大姐家4500斤桃子售罄。一顆顆小小的愛心桃,見證了xx這座城市的善意和愛心,也告訴全社會:xx這座城市,不只有經濟的繁榮,還有精神的美麗。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敬業與家業的三個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販的故事。

時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個滴水成冰的冬日,為了解城市賣菜人的生活狀況,我,一個剛工作的小女孩,獨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販,深夜去批發市場購菜、白天又到農貿市場賣菜,從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勞之餘,一個温暖的細節,至今印在我腦海:那天凌晨,剛剛還在為一毛兩毛精打細算的菜販在忙碌了一夜之後,熱情地邀我在小攤上吃了一頓熱乎乎的青菜面,我搶着去付錢,他卻立刻跟我翻了臉:“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給我最深的感動!帶着情感一揮而就的《與菜販馮學至同行一晝夜》,讓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穫了江蘇省好新聞一等獎。18年過去了,我還在路上,始終關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撈沉沒的聲音,成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縣長的故事。

20xx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環保廳採訪,偶然聽説廳長要去省監察廳,對治污不力的灌南縣長進行“聯合約談”。 我立刻斷定這是條“鮮活好魚”,就自己跑到廳長辦公室,死磨硬纏獲得了獨家採訪的機會。

“問責政府現場直擊”見報後,在全省激起強烈反響。被問責的陳縣長此後被調任巿環保局局長。不少人戲稱我“一篇報道挑落了一個縣長”。3年後,“不打不成交”的陳局長在接受本報回訪時這樣説道,“問責的具體日期我現在都還記得很清楚”,他更發自內心地説,發展經濟一定不能給當地留下污染的爛攤子。這樣的轉變,何嘗不是對新聞價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熱點,直擊痛點。回望近20年職業生涯,最讓我滿足的,是自己的纖弱之筆,能夠擔當記者的應有之責,推動社會的點滴進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對6歲的女兒,我常常感到"愛不夠”的歉疚。因為她,可以説是我歷經磨難才得來的。

永遠不會忘記!20xx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懷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趕到江浦的江灘上去採訪,鄉間小道,一路顛簸,採訪結束,我發現自己流血了……而這一次失去孩子,帶來此後多次懷孕不順,成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後,我準備再次懷孕,醫生卻給出了這樣的診斷:“因上次流產損傷嚴重,可能懷不上了”,頃刻間如五雷轟頂,短短几天,我的雙鬢竟然長出了白髮!

意外的是,在悲傷焦灼中,我卻懷上了。然而,快七個月時,這個讓我滿懷期待的孩子忽然早產了,我哭着請醫生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但最終孩子仍離我而去……

兩年後,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懷孕失敗。

那些年,領導同事都勸我多注意休息,但對新聞事業的摯愛卻讓我不願懈怠:我一邊堅持繁忙的工作,一邊擠出時間看中醫,天天喝苦澀的中藥,常常揹着醫院代煎的藥包去出差……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xx年,距離我第一次流產6年之後,我以躺在牀上8個月為代價,才換來了這個心肝寶貝。

孩子出生的剎那,我發誓一定要將全部心力撲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兒出生6年來,我6次獲得省級好新聞一等獎。榮譽背後,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兒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點多回到家中,女兒驚喜地撲上來,“媽媽,你怎麼回來得這麼早啊!”

此愛綿綿,此憾千千。雖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兒還是給了我最好的回報。此刻,我的腦中映現出這樣一個鏡頭:躺在爸爸懷中撒嬌的女兒,看到牀的另一頭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過來悄悄哄我:“媽媽,我不跟你睡一頭,其實是怕爸爸腳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從事記者的5年來,始終記得這樣一句話“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在我的筆下,曾報道過數十年如一日無償修剪樹木、打掃衞生,用生命種植綠色的老人;報道過西關國小執着奉獻於聾啞盲童特教事業的青年女教師。作為遂平縣電視台的一名普通新聞記者,一個可以與50多萬遂平人民脈搏一起跳動的記者,我有幸見證了遂平近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有幸成為橋樑、成為紐帶,為這方熱土的羣眾鼓與呼……

一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今天站在這樣的演講台上,我來説説我們記者自己的故事。

盛夏酷暑,正是煙葉生產的旺季,我的同事小馬接受了全程報道煙葉生產的任務。哪位姑娘不愛美?可是這白白淨淨的小姑娘,硬是扛着臉接受大太陽烘烤;哪位姑娘無潔癖?可是這位文弱的小姑娘,卻硬着頭皮往烤煙房裏鑽。任務完成後,她悄悄告訴我,3天啊!天天臉像個“花老墨兒”,也不知道是汗水還是淚水,流到嘴裏澀苦澀苦的,但是一想到我們的勞動成果能夠讓廣大觀眾和領導肯定,心裏又有一絲甜甜的感覺。為了一個“真”字,她,付出的是亮麗青春。

一個畫面、一篇稿件、一次活動,我們都力求新意。感動中原人物李XX的事情發生後,為弘揚正氣、樹立典型,我縣組織了宣講團,同事小李接受了宣講李XX事蹟的任務。為了將李XX的事蹟講述得聲情並茂,她投入了真情,忍痛把正在哺乳期的孩子斷了奶。她在母愛與事業之間毅然選擇以大局為重。一邊是孩子哇哇的哭聲、一邊是停乳後的剌痛和不適,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幾千字的宣講稿,在孩子的哽咽聲中尋找宣講的感覺,終於圓滿完成了宣講任務。

現在,如果你再問我,怎樣才是一個好記者?我想我會這樣回答你,當你勇於承擔社會的責任,由衷地熱愛這個職業渴望幫助更多的人,義無反顧奔向事實真相時,你就是一個好記者。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作為記者,我走過很多路,也遇到了很多人,更見證了他們的故事。”新華社國內部中央新聞採訪中心記者孫鐵翔説道,汶川地震、釣X島巡航、南海巡航,危難面前他衝在一線、從容應對、記錄真實;“黃金稻米”事件調查、湄公河復航,新聞現場他感受責任、堅韌和擔當,用平凡人的故事彰顯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發生不到16小時,孫鐵翔冒着餘震爬進了北川,採訪時,北川老縣城的一座山滑下來一半……談起在北川的生死瞬間,軍人問他:“當時就不怕被捂到裏面?”孫鐵翔説:“怕,但我更怕不進去後悔一輩子。”

20xx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釣X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發出後,中國海監編隊在釣X島海域高速巡航,並第一次在釣X島海域度過中秋。孫鐵翔問船長,“一年要在海上待多久?”船長説:“200多天吧。”孫鐵翔心裏嘀咕:“這個中秋我在海上待了20多天就瘦了8斤,懷孕9個月的愛人每天都在盼着我早些回去……”

共和國的安寧,離不開這些默默無聞、堅守陣地的船長船員們,是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孫鐵翔評價道:“這是一份要耐得住寂寞的職業,比風吹日曬更難熬的是內心的孤獨和對家的牽掛。”其實,記者何嘗不是這樣一份職業呢?無私奉獻,這是每一位平凡的記者在平凡的每一天,始終在堅持的狀態。

平凡人的故事還有很多。孫鐵翔説,這些看似平凡的人、自認為平凡的人,卻時時迸發着不平凡的勁頭,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他們身上那種責任、堅韌、擔當,不僅成為支撐個性的基石,更為國家積累着蓬勃興旺的力量。

所以,向平凡人致敬。向記錄平凡人的記者,致敬!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5

很多人都喜歡西藏,那裏的天離我們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得到,那裏孩子清澈明亮的眼睛讓人感動,他們擁有蔚藍的天空和燦爛的陽光

但有個孩子告訴我,他最討厭拉薩的太陽。他説,他眼睛裏的西藏“天是灰色的、樹是黑色的”。他指着遠處的布達拉宮説,“那只是一個輪廓”。他叫多吉,是20xx年我在布達拉宮廣場上偶遇的一個少年。他的眼睛渾濁,患有嚴重的白內障,今年只有16歲。分別時我把太陽鏡送給了他。

那次西藏之行,緣起於一位名叫靜靜的聽眾的來信。信中她提到了一個有“絕活兒”的小姑娘達瓦——她可以閉着眼睛燒水做飯。為什麼要學這種危險的“絕活”?用達瓦媽媽的話説,以後孩子的眼睛可能會不太好。這個“不太好”就是患有白內障,這是西藏牧區普遍的病。

於是,我們踏上去往西藏的路。與以往不同,這次與我同行的還有醫生。抵達西藏後,我們兵分兩路,一組去走訪當地醫院,另一組尋找信中的小女孩達瓦。

驅車8個小時,我們抵達了那曲。陽光下,小達瓦總是皺着眉頭,眯着雙眼。她的家大部分活兒都由母親獨自承擔,因為爸爸和哥哥都患有眼病。

我問達瓦:“現在媽媽還讓你們練習閉着眼睛做事嗎?”她很認真地點頭,得意地説:“早就學會了,從門口到桌子6步,從桌子到廚房11步……”一邊説着,一邊跑去廚房,抱了一個熱水瓶出來。在桌子前,小達瓦閉着眼睛,熟練地搖晃熱水瓶。她的小手像長了眼睛一樣,準確地拿起桌上的一個茶杯,開始往裏邊倒茶。我不敢貿然打斷她,怕驚着她,燙了手。從她那雙不知道被燙過多少次的小手裏接過滾燙的酥油茶,我難以嚥下。

但達瓦的媽媽好像對這些已經習以為常。她説,讓孩子練習閉眼乾活,是怕有一天會像爸爸和哥哥一樣看不清東西,影響生活。

母親的話和那杯熱茶都很燙,燙到了我的心。難道這裏的孩子們註定只能默默接受這種命運嗎?我真的不想看到有一天達瓦會變成看不清布達拉宮的多吉!

那些天,我們走訪了很多家庭、學校和醫院,孩子們的眼病情況比我預想的還要糟,因白內障致盲的現象很普遍。

西藏衞生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西藏白內障發病率為14.6%,比內陸地區高出了將近60%,僅西藏就有近80萬的孩子面臨眼病威脅。

回到北京後,我們協調醫院等各方資源,商討調研救治方案。20xx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北京兒童醫院等多家單位發起了“愛目行動”。截至今年8月,14個月的時間,我們去了西藏、青海、雲南、貴州等6個高海拔地區,對5000多名孩子進行眼科義診;《海陽現場秀》的聽眾捐款數百萬元,累計捐贈12180個“兒童視力保護包”。從今年開始,我們陸續把那些患有嚴重眼病的孩子接到北京進行手術治療。

有人問我做這件事有什麼意義?我想,看到孩子清澈的眼睛就是意義,看見他們能在該體會快樂的年齡體會到快樂就是意義。還有什麼能比還高原孩子們一雙清澈明亮的眼睛有意義的事情呢?當多吉們夢想實現的時候,也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

愛要讓你看見!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6

接到這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任務後,我一直在想:今天這個場合我應該講什麼樣的故事?“好記者”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標準,但“好故事”應該有一個標準,那就是首先它能感動自己,其次這些故事能夠傳遞一種精神、一種正能量、一種能代表這個時代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從業15年,一直工作在新聞一線,接觸了很多人,也看到了許多事,但是真正讓我刻骨銘心的一次採訪是20xx年甘肅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為期10多天的採訪讓我對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力量和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0xx年8月8號凌晨,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作為甘肅廣電總枱廣播應急報道組成員,我於當天凌晨5點從蘭州出發。到達舟曲後,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整個縣城被幾百米寬的泥石流給“豁”開了個大口子,臨河建築的二樓以下全部被水浸泡,縣城很多街道塞滿了淤泥……

當天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現場,我採訪到了武警舟曲中隊副中隊長王偉。這位後來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武警軍官全家5口人遇難,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和腹中還未出生的孩子。當晚那場罕見的山洪泥石流災害襲來時,王偉帶領戰友捨生忘死,第一時間奮力搶救出23名遇險羣眾,但是他卻沒能回去看看離他們救援地點僅有500多米的家。我採訪他時,這位七尺男兒幾度哽咽,採訪過程中他接到了陝西老家姐姐的電話。電話中,王偉一直叮囑姐姐,千萬不要讓媽媽知道,能瞞一天是一天。王偉告訴我,父母一直盼着能抱上孫子,妻子懷孕的時候就給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頭鞋。母親心臟不好,他生怕老人知道後會受不了。王偉説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他説:“當晚泥石流發生前我媳婦打給我的那個電話我沒有接到,這是我終身的遺憾,現在我手機24小時開機,真希望有一天手機會響起來,而電話那頭是我的家人。”説完他擦去眼淚,轉身又鑽進了身後的廢墟。

事後,我不止一次在想,從人性的角度、從感情的角度出發,如果他撇下正在呼救的鄉親,直接奔回家裏救援,畢竟只有500多米,那麼被他一趟趟背出來的可能就是他懷孕的妻子、他的岳父岳母。但是短短的500多米,王偉沒有邁出腳步。軍人的職責,讓他義無反顧地先搶救身邊的遇險羣眾。當時在現場指揮的甘南支隊的支隊長讓王偉下去休息,王偉説:“隊長,你就讓我在現場參與救援吧,能多救一個老百姓我心裏就好受一些……”

之後兩年我又先後3次採訪了王偉,其中有一次我和王偉一起去舟曲的追思園,1000多名遇難者的名字都刻在一面牆上,王偉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一排,但是字體顏色和別的名字都有些不一樣了。後來我才知道,王偉一有空就來到這裏跟妻子説話,不停撫摸妻子的名字。鐵骨錚錚的背後是一份深深的男兒情懷……

舟曲縣月圓村,這是一個遭受了滅頂之災的村落,整個村莊被泥石流夷為一片平地。全村700多人,算上在外地打工和求學的,總共倖存59人。老黨員何建舟的妻子、兩個孩子以及哥嫂全家共8位親人遇難。他強忍悲痛帶領全村倖存羣眾衝上救災第一線。每天老何都玩命地幹,把自己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來為止。他説這樣才能暫時忘記失去親人的痛苦。一週後,在村委會的廢墟上,何建舟帶領入黨積極分子火線入黨,面向黨旗莊嚴宣誓時,在場的11名黨員全都淚流滿面,因為他們家家都有親人遇難。在現場我採訪了入黨積極分子李彥平,我問他為什麼要入黨?李彥平説:“沒別的,這些老黨員每天干的事我都看在眼裏,我想跟着他們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是卻道出了當時老百姓的心聲:“黨員永遠是災區羣眾的主心骨!”

在舟曲,我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輝所感動,也被各種場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2萬人的救援場面讓我震撼;在白龍江,爆破堰塞湖升起的巨大水牆讓我震撼;在縣城外,各種救援車輛排了十幾公里的場景讓我震撼。子弟兵的綠色、消防戰士的橙色、防疫人員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通警察的藍色,還有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黨員的袖章、志願者的絲帶這些在災區隨處可見的紅色,在這個時候顯得那麼鮮豔。在救災現場我看到了從蘭州趕來的回族羣眾,也見到了從甘南周邊縣區寺廟裏前來救災的藏族僧侶,還有那些每天來回奔波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

説到志願者,我給大家講述一個來自重慶的22歲志願者的故事。在舟曲,有一天已經凌晨1點多了,我寫完稿件去上衞生間,在走廊過道的一個角落裏坐着一位瘦弱的小夥子,地上鋪着兩張報紙,他卷着褲管、光着腳在那坐着。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個志願者,當我想採訪他時,小夥子很牴觸:“我剛到,什麼都沒幹,你別採訪我。”我説那你講講你是怎麼到舟曲的吧。小夥子告訴我,他來自重慶,是一個汽車廠的裝配工,20xx年汶川大地震他要去災區當志願者,家人極力反對沒有去成。20xx年4月玉樹地震,他們的車到西寧又被勸返。小夥子説這次舟曲我一定要去志願者!他從網上約了7名同伴一同前往舟曲,當車行至四川北部時突遇暴雨,許多道路被沖毀,同行的7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小夥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翻山!他走進大山一天一夜,繞過那段被沖毀的道路,然後又搭了6趟順車來到舟曲兩河口鎮。當時因為交通管制,非救援車輛不讓進城,小夥子就硬生生走了17公里走進了舟曲縣城。當晚我見到他時,他因為腳疼得睡不着,所以才坐在那裏。聽完他的敍述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常説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沒有長大的一代,可我想説的是,80後、90後一樣能挺起中國的脊樑!

當記者十幾年,地震、滑坡、泥石流、礦難、火災、毒氣泄露、暗訪……這些採訪我都是衝在第一線,常有朋友問我:你哪來那麼多的熱情?我覺得,首先我非常感謝記者這個職業,因為它給了我一個平台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他們生命中的閃光點,都在滋養着我,讓我永遠懷着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慶幸我從事了一個我非常摯愛的職業,今後再有任何急難險重的事情發生,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衝上第一線,因為我是一名記者!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7

今天,我要講的是我的一段採訪故事,是發生在一位普普通通農村婦女身上的真實故事。

她叫趙XX,今年62歲。32年前,趙XX的公公婆婆兩個月內相繼離世,撇下最大17歲、最小才6歲的3個婆弟和兩個婆妹,看着孤苦無依的弟弟妹妹們,趙XX發誓説,就是拉棍要飯也一定要把他們拉扯成人。家裏沒錢,趙XX就挨家挨户去借;家裏沒房,趙XX就和丈夫想盡辦法把生產隊裏3間沒上瓦的倉庫修繕後給弟弟妹妹們置辦了一個新家;缺衣少食,她就節衣縮食,拖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加班加點,為全家老小做飯洗衣、縫縫補補。

就這樣,趙XX為了這個大家庭不停地操勞着,弟妹們長大之後,趙XX先後把倆婆妹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又幫助二弟三弟建了新房,甚至用自己兒子的宅基地為四弟蓋了房子。常年的辛苦勞作和體力透支,她又患上了食道癌。

太多太多的牽掛讓趙XX不能撒手,堅強的信念支撐着趙XX與病魔搏鬥。丈夫從親朋好友那裏借來2萬多元,她到醫院做了3次手術,抽掉了兩根肋骨,截下了25釐米長的食管,在5年的持續化療後,她竟奇蹟般地康復了。

疾病和困窘沒有難倒趙XX,二弟媳突發疾病離世,她又毅然收養了兩個侄子。30年來,她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作為家裏的大嫂、大娘,一個“大”字就是她沉甸甸的責任,她拒絕了弟妹們幫助還款的請求,拖着虛弱的身軀輾轉幾個大城市打工,終於在20xx年底還清了欠賬。

當天,從趙XX家採訪歸來之後,帶着感動,我飽含熱淚連夜寫出了《平輿大地嫂子頌》的新聞通訊,先後被《輿鄉風》、《駐馬店日報》、《河南日報》刊登。

今年6月底,我參加了“河南省道德模範在身邊”基層巡演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共宣講40多場,把趙XX的事蹟傳遍了中原大地。在聆聽了趙XX的感人事蹟後,無數人被感動了。在開封宣講的那天,趙XX也來到了現場,活動結束後,許許多多的鄉親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擁抱。

日前,趙XX成功當選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她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圓夢中國·德耀中華》授獎儀式。載譽歸來,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接見她時特意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8

1999年7月,一個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自薦來到了xx人民廣播電台。住着平均每天1塊錢合租房,吃着每頓不超過3塊錢飯菜。但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苟,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充電。

那個年輕人,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因為個人原因請過一天假,甚至,結婚和生孩子,甚至岳父去世,也是等到老人火化後,大清早,6點多鐘,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節目。那個年輕人就是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它可以第一時間為受眾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20xx年3月4日,遼寧遭遇了56年未遇到的大暴雪。3月5日,大雪封閉了所有的交通。我和台裏的同事及時進行了溝通,由附近的'主持人上節目,我來報道雪情。一大早,大北風颳得讓人睜不開眼,我從大窪出發,深一腳,淺一腳地,跌倒了爬起。有時走幾步還要後退幾步。當時,大雪最深的地方已經淹沒了305國道兩側平房的房檐。走到半路到達田家的時候,我真的又冷又累,找了一家商網要了一杯熱水,歇息了一小會繼續趕路。路上我連續發了3次現場報道,及時報道了雪情和沿線的交通情況。用了將近4個小時,既完成了報道任務,又成功到達單位。領導和同事們,都誇我精神可嘉,可我想這樣才像個記者,在急難險重、突發事面前必須能夠衝得上去。我一個人付出了一些,卻讓數以萬計的聽眾瞭解到了真實的雪情。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裏面縈繞着温暖和濃濃的愛的味道。20xx年5月15日,xx市電台與運輸管理處,要做一個“迎奧運、綠色出行”的特別直播活動。可是,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就在活動前一天,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在原有活動中,增加為汶川同胞愛心捐款環節。活動一開始,愛心就像潮水般向我們湧來。出租車“愛心車隊”排成一排,10元、20元、50元,捐款帶着温度被投入到捐款箱內。私家車也相繼停了過來,一位大姐從錢夾裏掏出1000塊錢毫不猶豫地投到捐款箱內。一位大娘從二基地步行來到世紀廣場,從襪腰裏掏出100元,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捐款箱,激動地説:“我老了,可以少吃點、喝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這個老太太也要獻上一份愛心……”外地的一位司機途徑盤錦聽到直播節目,讓人捎來200元,表達心意。一個企業家帶着墨鏡,走下車徑直走到捐款箱旁,一句話不説留下了3萬元。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社會福利院的老榮軍穿着軍裝,唱着社會主義也表達了濃濃的心意。整個上午的活動,我們為汶川籌集善款達20餘萬。

還有這樣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那是一位環衞工人在風雪裏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情況下,就着水吃饅頭的情景。這個情景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努力的要為環衞工人做些什麼。20xx年12月4日一場大雪過後,我和同事們走上街頭為環衞工人送去熱水。並通過電波號召臨街商網、企事業單位和住户加入“温暖小站”為環衞工人提供歇腳的地方。台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廣播電視互動,新聞聯動。接二連三, 150餘家“温暖小站”出現在盤錦的城市鄉村。“温暖小站”讓環衞工人去除了害羞心裏,大大方方地到裏面喝杯熱水、休息休息,她們不會説什麼,只是感謝!淚珠在笑臉上滑落,温暖卻在她們心裏油然而生。中央文明網和遼寧衞視遼寧新聞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温暖小站,温暖了XX,温暖了全城。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它既能夠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又能又能為百姓提供服務,匡扶正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車的後備箱裏,長年備有一雙靴子。記得,20xx年初冬,一位農民朋友給我們打來電話反映我市一鄉鎮,部分水利工程偷工減料,上水線水泥不堅固,存在豆腐渣情況。為了弄清事實的真偽,我和同事下了節目後,驅車加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現場。在現場,農民朋友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説“沒想到你們能來,來得這麼快,這麼辦事兒,沒有你們這國家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就要受損了!” 來到上水線裏,農民朋友脱掉水靴,光腳站到了有冰碴的水裏,要把鞋給我換上,我執意不肯,讓他把鞋穿上。我輾轉騰挪,腳上沾滿了泥巴和冰水,跋涉了近半個小時,鞋崴壞了,腳也受了傷,但卻贏得了當地農民朋友對我們沉甸甸的信任!後經我們聯繫國土資源、水利、鄉鎮政府等多個部門溝通取證,工程施工方對工程重新加固,問題得以解決。從那以後,我買了一雙長靴常年放到了車的後備箱裏,每每到農村採訪,都會帶上它。我知道,身為記者,要想服務好受眾,首先要融入他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為它給了我傳遞正能量的舞台,給了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他人的機會。今年的4月19日是《行風熱線》開播10週年的日子。從它的出生到10歲的生日,我一直在它的身邊。這麼多年,我報道過30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兒媳的“最美婆婆”羅榮芬。全國十大見義勇為好司機——張海娟;拾到6元多元,及時物歸原主的好的哥“胥繼東”等等。十年間,我和我的夥伴一起為盤錦的百姓解決訴求和政策諮詢超過了7萬件。因為我的執着和努力付出,盤錦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我“盤錦市勞動模範”的稱號,遼寧省廣播電視局授予我“遼寧省金話筒“等榮譽。而我的聽眾更是把“xx好人”、“政策110”、“正義哥”等美譽送給了我。讓我更加感覺到身上使命和責任的重大。

我熱愛新聞工作,所以我要執著地走下去。 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職業,讓更多的人得到關注,享受平等,擁有尊嚴。親密接觸和聆聽了更多新盤錦和盤錦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張張砂紙打磨着我的思想,讓我對新聞工作始終充滿熱忱與投入,對新聞職業始終保持敬畏與尊重。不管我們走得多遠,都不會要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9

我是一名剛剛參加工作還不到一年的大學生,我叫晏XX,現就職於xx電視台,我演講的題目是《新人、新崗、遇新事兒》

事情還要從20xx年説起。打小在城市裏長大的我,特別愛乾淨,還在學校的時候,我就有一個願望,以後參加工作了,別的不説,工作環境一定要好。到了台裏之後,有獨立的辦公桌,有自己的電腦,屋子裏還有空調,更難能可貴的是,台裏的領導、同事都對我這個新人倍加關照。軟硬環境都這麼好,夫復何求呀!於是,我就在這安逸舒適的環境裏每天錄稿、出鏡,偶爾出去採訪,順便跟着記者溜達溜達,看看廣袤富饒的盤錦大地,這小生活,多好!

滋潤自在的小日子就這麼一直過着,一直到了20xx年的11月29號,這天和往常一樣,穿戴整齊的我早早的來到了單位。剛進屋,台裏的一位記者跟我説:“走啊鏡濤,跟我出去採訪呀?”我心裏一想又能出去溜達了,就説:“走着”。幫忙拿着機器就上了採訪車,跟着老記者下鄉去了。忙活了一上午,中午剛吃完飯,略帶睏意的我,問道:“鄭哥,咱下午去哪呀?” “養鴨場”鄭哥答道。

一聽養鴨場,大家猜我怎麼想,當時我就想,這一定是一個既有麻辣鴨脖,又有麻辣鴨舌,還有麻辣鴨腸的地方······想到這兒,睏意全消,嚮往之情湧上心頭。

但我還是佯裝淡定的回答道:“哦,咱啥時候去呀?”鄭哥説:“時間緊,現在就去。”我心中暗喜:“鴨脖,我來了。”

可當車拐個彎進了養鴨場之後,我當時就傻眼了,心馬上就涼了半截兒。鴨脖、鴨腸、鴨舌一樣都不少,可···可都在那一隻只活鴨子身體裏裝着呢。當時正好有輛貨車在裝鴨子,看裝鴨子的工人嫻熟的“一手掐倆脖”,四隻鴨子就被扔上了車。伴隨着冬天的大北風,漫天的鴨毛,就跟那下雪似的,不過絲毫沒有漫天飄雪的浪漫,只有隨風飄散的陣陣惡臭。此時此刻的我,一邊哀歎鴨子命運的悲慘,一邊意識到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可來都來了,怎麼辦?祈禱趕快完事吧。

忽然,鄭哥喊道:“鏡濤啊,跟我進棚裏來”我心中暗想,終於不用忍受鴨毛滿天飛了,二話沒説,拿着三腳架就跟進去了······

這個時候的我已經來不及鄙視自己的無知了,走進鴨架的一剎那,一股股熱氣裹挾着一種難以形容的臭,撲面而來,中午剛吃過的美味開始一個勁兒的往上反,我儘量在和自己的胃抗爭。由於室內外温差大,眼鏡上了霜,鼻子和嘴還都不敢出氣,我只能呆呆傻傻的站在門口。

這個時候,鄭哥再次叫醒了我:“鏡濤啊,你往裏走走,抓只鴨子和那大哥一塊看看,咱拍個畫面。”

我愣了一會神兒了,養鴨場的大哥似乎看出了我的猶豫和顧忌,就主動抓了一隻鴨子,見此情形,為了完成採訪任務我強忍着噁心,湊了過去。拍完這組畫面之後,一直忙碌着的鄭哥似乎看出了我的不適,説道:“鏡濤啊,你出去等我吧”當時我恨不得借倆腿跑出來,在瑟瑟的北風中,也顧不得漫天鴨毛,大口大口的呼吸着還算新鮮的空氣。

緩過來的我,透着門縫看鄭哥,他一手扛着機器,一手拎着三腳架,一樣沒有防護措施,從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來,他也難以忍受,但他還是盡心盡力的認真拍完每一個畫面。再看鴨架旁的飼養員,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環境。

記得在學校期末考試答題的時候,有一道題恰好是關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當時我曾經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人,首先應該成為一個人,一個能沉下身子,貼近羣眾的人。”此刻我才明白,那些整日與鴨子相伴,對我所謂的惡臭習以為常的人,不正是我們的羣眾嗎?而我今天的所作所為,卻違背了當初捲紙上我寫下的話。想到這裏,我再次走了進去,第一次在惡臭中開口説話:鄭哥,我幫你拿三腳架······

雖然時間過去很久了,但這卻是我從參加工作到現在印象最深的一次採訪。那天採訪結束後回到單位,照着鏡子擇下頭髮上的鴨毛,聞着羽絨服上散發着淡淡的臭味,我並沒有抱怨,我為自己感到高興,我戰勝了自己,挺了過來。並且我又有了一個新的願望,我要做一個貼近羣眾的人,貼近生活的人,要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引下做一名優秀的新聞人!

謝謝大家!

xx縣電視台 晏xx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0

在得知這次演講比賽的內容要求時,我不禁想起在從業之初就不停地追問的一個問題,也有剛入行的年輕記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我想,這個問題一方面證明了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與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無從化解。所以我天站在這裏,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個人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匯聚正能量,講述好故事。

從一名記者成長為記者站站長,梳理自己走過的從業歷程,我個人認為一名好記者,要把“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標準。換言之,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堅持羣眾喜聞樂見的標準。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就要堅持“四用”,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客觀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傾聽人民的呼聲,用自己的雙腳深入基層,用自己的思考把握時代的脈搏,讓採寫的新聞“帶着露珠”。

XX新區是全市向海發展的龍頭。我從新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採寫關於新區發展建設的新聞。20xx年5月,XX船業首艘大船下水,這是全省“五點一線”開發開放戰略實施以來首次產出的成果,意義非同凡響。大船下水之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XX灣新區,對管委會領導、船廠職工和當地羣眾進行了詳細的採訪。憑着幾年積累的素材和敏鋭的觀察,寫出了《“宏冠”高度:借“五點一線”轉身向海》,獲得了當年市“主題新聞宣傳”特等獎和全省好新聞一等獎。20xx年我和同事駐XX新區採寫出版《濱海專刊》,我們每天坐着30路公交車奔波於遼東灣新區和單位之間,深入到建設一線尋找最鮮活的新聞。我們堅持高策劃、新視角、深解讀,一方面關注新區的發展建設,另一方面挖掘、整理遼東灣新區的歷史,讓人們在今昔對比中感受到遼東灣新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堅定向海發展的信心。疏港鐵路通車後,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聲》為題梳理了遼東灣新區的鐵路發展史,讓讀者通過鐵路的變遷了解XX的發展史;XX港建設升級,我們整理了新區的航運歷史;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開學,專刊從1918年建成的扶輪國小入手,回顧了遼東灣新區百年教育史……還有XX新區的魚雁文化、稻作文化、蘆葦文化,我們不僅在真實客觀地記錄着遼東灣新區當下的發展,也在對XX新區的人文歷史進行着整理和傳承。《濱海專刊》的出版得到了上下的認可,XX新區曾把《濱海專刊》寄到省沿海辦作為成果彙報。我想《濱海專刊》的成功,找準了“民之所需”和“黨之所願”的結合點。

再來談談我對於好新聞的一點淺薄的看法。新聞學者李XX認為好新聞的標準是: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好新聞,就是把故事講得精彩。寫好新聞的祕訣是什麼?就在於講故事。故事講精彩了,新聞就精彩了。

我在採寫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好乾部——周XX的先進事蹟時,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進入正式的採訪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圍採訪,包括周恩義同志當年的戰友、曾經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指導過的企業家、幫扶的貧困户,儘可能收集更多的素材。在採訪過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動着。最初我是被周XX一個人感動着,隨着採訪的深入,我聽到了他的同事、朋友身上的感人故事,並在他們發現了周恩義的影子,我被這個羣體感動着。我想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採訪結束的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我一遍一遍翻看採訪筆記,梳理周恩義的事蹟,用平等視角的“體驗式”報道,選取鮮活的人物、生動的語言、難忘的場景講述周XX的故事,還原一個忠於事業、勇於創新、紮根基層、淡泊名利的宣傳幹部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四篇通訊陸續發表之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也在周XX的事蹟宣講中收穫了精神上的洗禮和成長。在這之後,我學習着一邊“看見”和“記錄”,一邊“思考”和“沉澱”,讓自己漸漸成為一個帶着故事的人,一個能説出好故事的好記者。”

當代著名新聞記者穆青曾説過:“身處這樣波瀾壯闊的時代,如果能深下去,不怕吃苦,有為黨和人民奉獻的精神,用心去謳歌偉大時代的激情,就不怕寫不出好東西來。”這句話適用於當下的XX,和身處其中的我們。

秋毫雖細握非輕,記者作為一個時代的記錄着,記錄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我,還有我們,將繼續記錄時代大變革,見證城市新發展,傳遞社會正能量,把更多的人間故事,眾生夢想講給大家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yanjianggao/2nq6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