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選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五篇

精選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五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四年級數學説課稿集錦五篇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我選擇的説課內容是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第一課時億以內數的認識。

2、教材地位與作用: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的讀寫認,而本單元則是在以前學習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億以內的數的讀寫並瞭解其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這一單元是在國小階段對整數學習的最後一課。對以後學生在學習中接觸大數,並計算大數奠定了知識基礎,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數目。

3、教材的編排特點:a.結合實際情境,讓學生感受大數,產生學習需要。b.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對數認識的一次擴展,也進一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學習,能加強學生對數據實際意義的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身邊一些數據的意義,這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的理念!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一般具有接觸面廣、獨立性增強、善於觀察和發現、樂於動手操作等特點,而且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已經系統的學習過萬以內的整數。結合學生的這些特點,我會做一些課前準備,一是準備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課件;二是準備計數器、遊戲卡片等教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重、難點和內容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

(1).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新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使學生知道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

(2).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使學生體會較大數的實際意義,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於合作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

2、掌握億內數的數位順序表,瞭解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級個級、萬級、億級,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

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與寫法。

難點:1、讀寫數位較大的數目。

2、理解“十進制”計數方法。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於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後,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於數位、數級,十進關係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學法: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學遊戲

五、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數學教學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應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得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敢於自主學習、嘗試新知的研究學習。國小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為其獨立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可能。為此,在教學“延伸性、遷移性知識”時,我直接讓學生自己自主嘗試、積極探索,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發現和總結,給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間、時間,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得發展。

六、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學前準備:口答:一千里面有10個百,一萬里面有10個千;口述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

2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會萬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利用課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圖片)你們會讀這些數嗎?瞧,這些數比以前學習的萬以內的數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數,板書課題:億以內數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請學生拿出計數器,一千一千地數,當數到10個一千時問:一千一千地數,10個一千是多少?(一萬)強調:千位上的10個珠子怎麼辦?

2、請學生10個10個地數,當數到10個一萬時問:是多少?利用計數器問:怎麼表示10個一萬?

3、照這樣繼續數下去。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10個一千萬是多少?。師:一、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都是計數單位。想一想: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什麼關係?(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即十進關係)

4、把所學數位按數位順序表排列起來

億級萬級個級

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萬萬萬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個千萬

為了便於讀億以內的數,我國沿用了四位一級的計數規律,即:從右起每4個數位是一級,分為個級、萬級和億級。

(三)學習億以內數的讀法

1、拿出作業本上的最末題

(1)讓學生自由讀(2)小組交流討論,該怎樣讀,為什麼

(3)反饋,老師做引導,而後總結讀作:八千四百五十萬七千六百

A、從高位讀起B、按照個級的讀法,每一級的數讀後加讀‘萬’或“億”

(4)思考:怎樣去分辨這個數是在個級或萬級?

目的在於明確在讀數之前必須先分級,有助於簡單的讀數。

2、讀數:

13819000各自讀,交流

分級-從高位讀起-按照個級讀法,只是在後面加讀級名最好在數位順序表上體現,或進行分級。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讀,將其讀法寫下來,而後集體交流讀法

按照四位分級的原則,我國的讀數法則是:(1)四位以內的數,按照數位順序從高位讀起。

(2)四位以上的數,先從右向左四位分級,然後從最高位起,順次讀出各級裏的數和它們的級名。(3)如果一個數末尾有“0”,末尾的“0”不讀;每一級末尾的“0”也不讀;其他數位上,不論連續有幾個“0”,只讀一個零。例如30500804500,讀作三百零五億零八十萬四千五百。

(四)學習億以內數的寫法

1、六千八百五十萬四千二百學生嘗試寫數-交流-確定方法(分級,藉助數位順序表)

2、三千零八萬一千五百六十九萬三千六百七十二萬三千一百一十二

學生練習後,指名到前板演,而後講評,最終得出寫數的方法:先分級,從高位寫起,某一位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寫0佔位。

3、討論:

什麼時候寫0,寫幾個0

(五)複習鞏固

(六)全課小結:説一説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運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和同學交流你課前收集的這些更大數的實際意義。

練習設計了5道題,2道讀法題,2道寫法題還有一個思考題。最後是回顧整理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評價。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商》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第七冊中的內容,這是一節新授課。

“商不變的規律”是一個新概念,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才能不變,這是一種函數思想,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這個規律不但是被除數,除數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簡便運算的根據,也是以後學習國小除法的依據,也有助於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向學生初步滲透函數的思想。

二、説學情

學生在學習課本之前已經掌握除數是三位數的除法法則以及因數和積的變化規律,這些都為本課題的學習提供了知識鋪墊和思想孕伏。

三、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理解、掌握商不變的性質,知道在商不變的性質中“同時擴大”,“同時縮小”,“相同倍數”等詞語的含義。

2、 技能目標:會用商不變的性質,對除法進行簡便運算。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習抽象概括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對立統一”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並且通過課上的小組討論,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並掌握商不變的性質,其中對商不變性質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

五、説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法和學法體現以下特點:

1、 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分析和概括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既激發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 以練習為主線:通過多層次的練習,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促使知識內化,構建完善的認識結構。

一、説教學過程

1、 創造情景,引起興趣

教學開始,演示一幅自願者訓練的場面。接着導出福娃給自願者小李等人分可樂的情景。第一次福娃給他6甁讓他們3人分,小李嫌少,福娃決定給他們60甁讓他們30人分,因小李太貪心,福娃最後改成給他們600甁,讓他們300人分。最後兩人都笑了。

問題提出:誰是聰明的一笑?為什麼?

[奧運會是一件大事,學生雖小但他們也一定關注這個國家大事。從他們關心的事導入新課,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而且這樣也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利用此情景,讓學生動腦動手,親自發現被除數和除數變了,而商沒有變這一事實。“這是怎麼回事呢?商在什麼情況下不變呢?”這些問題自然的痛入他們的腦中,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

1、 突破重點,探索新知

1) 對6%3=60%30=600%300=2三個式子比較,分析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乘10,商不變。分頁標題#e#

2) 突破乘10的特例,通過對下表的'觀察得出: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通過畫線段圖或列表的方法解決有關行程的實際問題。題目通過場景圖提供了兩個小朋友分別從家出發去同一所學校上學的有關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從家到學校所需要的時間,要求學生求出他們兩家的距離。教材啟發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採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並在此基礎上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二、説學情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簡單行程問題的一些知識和能力。在知識方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乘除法運算能力。並且,大部分學生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已經能夠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三者直接的關係,能獨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時間求行走路程的應用題。 在能力方面,可以説大部分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具備提取信息的能力、質疑能力,和一定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信息、採用相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併為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要求四年級的學生能從社會生活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瞭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根據課標要求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境,通過看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到解題思路,藉助圖形 表格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係,會運用數量關係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 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靈活掌握行程問題中求路程問題和相遇時間問題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説教法和學法

1.遷移法。

遷移法是數學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在學習行程問題時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時間與距離之間的數量關係,而以後遇到工程問題等類似情境的問題都可以運用。

2.題組法。

速度×時間=路程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路程÷速度=時間 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路程÷時間=速度 路程÷相遇時間=速度和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學法:經驗歸納法、小組合作探究。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週學校要進行跑步比賽,學校邀請你當小裁判評出一 名賽跑的總冠軍,總冠軍從三年級的100米跑和六年級的400米跑的冠軍中選出,你該怎麼選呢? 速度快 那路程不一樣,怎麼算速度呢? 通過學生討論歸納出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係。 進而揭示:凡是涉及到這三個數量的問題我們把它稱作是行程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尋找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板書課題:解決行程問題的策略。

(二)討論探究,感受相遇

(同時、相距、相對、相遇) 教師通過學生的表達和演示感受這四個詞的含義。 同時就是兩個人一起走(學生表演感受同時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説明) 相遇就是兩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學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説明) 相對就是兩個人面對面的站在一起! (相向) 相距是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學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並配以線段説明)

(三)整理信息,解決問題

亮亮每分鐘走50米和芳芳每分鐘走40米,他們同時從家裏出發走向學校,20分鐘後兩人在學校門口相遇,他兩家相距多少米?

1.確定相遇位置 提問:題目中的信息比較多,你打算用什麼方法進行整理?(得出用畫圖和列表兩種方法) 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所畫的線段圖,並讓指名學生分析。展示學生整理的結果,並讓學生介紹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説説是怎樣想的?教師進一步把畫圖的方法重點進行強調。

2.如何畫線段圖

(1)先確定兩點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連接兩點畫一條線段,中間畫學校,學校離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線和問號表示所求的問題。 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紹。

提問:根據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麼?學生獨立做。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

3.質疑解決問題

(1)討論第一個算式,算的是什麼?(並在線段圖中指出來)

教師追問:為什麼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兩家相距的總路程了?(學生討論回答並配以線段圖講解。)

(2)討論第二個式子:為什麼要用(50+40)?進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 讓同學們比一比這兩種方法之間有什麼聯繫?

總結解決問題的兩種方法:

1.從條件入手分析方法

2.從問題入手分析方法

(四)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讓學生做試一試。(讓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加強個別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提取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説一説在生活中還有怎樣的相遇問題?

生説: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補充練習:(培養學生仔細讀題的能力) 三個小組一起摺紙,第一小組1分鐘折60個紙鶴,第二小組1分鐘折50朵紙鶴,第三小組1分鐘折40朵紅花,他們10分鐘折多少多紙鶴?

(1)學生板演:第一種做法(60+50+40) ×10

第二種做法: (60+50)×10

(2)説一説那一種做法正確?

(3)生説:第二鍾正確因為第一組折的才是紙鶴而第二小組折的是紅花。

(五)全課小結

説一説你們今天有怎樣的收穫?

1.時間、速度和路程的數量關係;速度和、相遇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係。

2.掌握行程問題的分析方法。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研究。

(一)、説聯繫。

《口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由於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應用,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學好本課內容尤為重要。

(二)、説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於此,我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及學情,確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和技能: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口算和估算技巧,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和估算,培養計算能力。

2.過程和方法:經歷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對數學知識的親切感。

(三)、説學情。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乘法口算和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對口算求商的方法已經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着鋪墊的作用。學生對“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口算應該不是很難,重要的是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方法。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説教學。

(一)、説教材處理。

數學教學需要多種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結合。

1、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在這一教育理論支撐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着重採用引導探究、遷移類推的教學方法,展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2、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生活經驗理性化、數學化,採用了“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操作、比較,逐步抽象出算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

(二)、説新知教學的創新點。

“如何讓枯燥的口算內容變得豐富,讓乏味的算理變得有情趣”是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思考最多的。因此,在設計上我以為慶祝元旦佈置校園為主線,穿插教學全過程。

1、複習引入,引出新知。

數學知識具有內在的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推動後繼知識學習的重要經驗。所以我安排了以下複習內容:

一、口算。

20÷4=70÷7=42÷7=63÷9=30÷5=180÷6=81÷9=60÷5=

二、看下列各數接近哪個整十的數,請寫出來。

87≈91≈63≈39≈24≈86≈

三、填空。

1、90裏面有()個十。2、280裏面有()個十。

學生在口算的過程中,我隨機的請學生口述20÷4的口算過程,並板書於黑板上,激發學生已有的相關口算經驗,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3、(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計算知識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本是十分生動的數學活動。把計算教學置入現實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實際問題融於一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通過利用氣球佈置校園這一情境,提出:從圖中你都知道了什麼信息?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呢?引出口算:80÷20

接着,拋出問題:你能口算80÷20等於幾嗎?讓學生獨立探索計算方法。

(2)、合作研究,形成方法。

首先,讓學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組內説一説。接着,彙報交流,重點説一説怎麼想的。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相應的板書:方法一:因為20×4=80,所以80÷20=4;方法二:因為8÷2=4,所以80÷20=4。

這裏重點討論方法二:你們誰能説説為什麼去掉0就行了?把你的想法用你的方式在練習紙上表達出來,可以寫一寫,也可以用畫一畫。從而引導學生8÷2實際是8個十除以2個十。

最後,讓學生再説口算方法。

師:同學們有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內除法來想的,都很好。那麼你喜歡哪種方法呢?把你喜歡的方法説給同桌聽一聽。

在這個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嘗試、探討口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適時組織討論、交流,提升學生對計算過程的認識,完善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學生在主動探索中經歷除法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既可以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解決問題。給學生創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為學生贏得不斷體驗成功的機會,將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運用方法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我在學生探究出方法後,出示“40÷20,100÷20,60÷20,80÷20”四道口算題讓學生進行口算,並請學生説出“60÷20”的算理。

(4)、引發衝突,探索估算方法

學生完成四道口算題後,我對學生説:“老師這裏還有兩道題目請你口算。”我出示了教材想一想中的“83÷20≈,80÷19≈”,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與前面的不同,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接着通過討論、反饋、歸納得出估算方法。

3、大膽嘗試,運用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充分利用上面學到的方法遷移解決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方法。這個環節中我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第(2)題,有利於學生知識同化,培養遷移類推能力,讓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説練習處理。

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不表述計算過程而直接通過思維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式,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因而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如果學生對口算產生濃厚興趣,他們就會自覺積極地參與。因此,在練習設計上,我深入解讀教材練習設計的同時,對練習進行了適當的加工改造,力求體現現實性、趣味性、層次性、思考性、發展性。設計多形式、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提高口算能力,形成技能,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學於樂。

(四)、説教學評價。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趣味性強,方法重在"巧"。我覺得本節課還是比較融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關注鼓勵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動眼、動手、動腦、動口中去探究,去感悟,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同時,他們有了足夠的學習主動權,他們的學習熱情被點燃,創造的火花被激發。想起瑞士著名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的話: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我想,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們的孩子們,一定積累了知識,發展了思維。

學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一)説教學內容

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第四單元觀察物體“我説你搭”一節,是一節新授課。

(二)教材簡析

我説你搭是在學生學習並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位置關係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而且又為以後學習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説教材重點和難點。

1、正確辨認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2、根據空間想象能力準確把指令轉化成立體圖形。

 二、説教學目標

依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搭立體圖形的操作過程,體會必須根據立體圖形的正面、上面和側面(左面或右面)的形狀特徵,才能確定所搭的立體圖形。結合搭立體圖形的活動,進一步體驗搭立體圖形某一面(如正面)的形狀,所搭的立體圖形是不唯一的。

2、在搭立體圖形和觀察立體圖形的活動中,逐步發展空間觀念以及觀察和操作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同學之間合作的習慣。。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四年級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等特點,本節課準備主要採用觀察法和動手法進行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四、説教具準備

根據教學需要,本節課要準備的教具:多媒體、學具:每個同學準備3個正方體。

學生在根據指令搭物體時,是通過指令想象物體可能的形狀,並根據指令進行逐個排除,最終搭出對方所描述的立體圖形。這種集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於一體的具體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還發展了他們的空間想象、合情推理能力。因此,本節課的設計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

上課之初,通過提問“你們喜歡玩積木嗎?你們都用積木做過哪些遊戲?”這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熱情。

第二層:按照指令,搭建物體。

在第一個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笑笑的3次指令搭建物體。第一次指令發出後,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遊戲中教師要重視對交流的組織,可以讓學生談談他們想到了什麼,並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把可能的想全。這個過程也是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的培養與建立。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小組活動,讓每名學生都有表達和操作的機會。遊戲過程中,我會進行適當的提問加以點撥,例如發令的同學怎樣發出指令有利於同伴準確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初步體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正方體位置的好處;又如,搭積木的同學如何利用指令搭出圖形?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推理在解決問題時的作用。這些都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在此基礎上,組織同桌間的遊戲。一個學生髮出指令,另一個學生搭建立體圖形,然後互換。活動過程中,我會適時幫助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並鼓勵學生通過儘可能少的指令,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同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演示,交流的過程也就是活動經驗的提煉培養過程。

在第二個活動中,讓學生先獨立想象,再交流第三塊積木可能的位置。交流後,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在操作驗證中積累活動經驗,同時也為下節課根據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奠定基礎。

第三層:深化遷移,鞏固拓展。

課後習題,這樣設計練習,不但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經歷了運用方法的過程,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79mo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