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華】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十篇

【精華】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十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五年級數學説課稿範文十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內容,之前,學生已學過了加法、乘法、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代數的初步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歸納能力,教材在本冊安排這個知識,目的主要有2個1、讓學生體會圖形與數字的聯繫。2、進一步發展學生觀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二、説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圖形與數字的聯繫,培養學生能從多個角度觀察同一個事物的意識。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道例題和4道習題,都從不同程度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點陣,歸納並概括出點陣的變化規律。本節課的難點在於:如何組織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點陣的變化規律,並能用代數法表示點陣的變化規律。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從一道學生們容易接受的方形點陣入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和歸納規律。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意識和歸納技巧後,又按照從易到難的梯度設計了4道習題,分別組織了學生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等活動形式,使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進一步提升,最後一道“我想我創”的習題設計,使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得到昇華。

三、説教法

本年段的學生,具備有一定的觀察、歸納和概括的能力,所以我例題和第1、2道習題設計中,我採用了由學生自主獨立觀察和概括,師

生共同訂正的方式展開教學。第3、4道習題稍有難度,我採取了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突破難點,同時,我還用到了演示、類比、提示等方法幫助孩子們突破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

首先,我以讓學生欣賞國慶閲兵儀仗隊圖片,引入點陣的概念,引導點陣中有很多數學規律,然後引出例題:正方形點陣。通過學生獨立觀察和思考,歸納點陣的規律,並要求學生用算式表示點數,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總結出點陣規律的多樣性,並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第三,練習環節:我分別設計了“荷葉點陣”“武僧點陣”和“螺旋點陣”,均按照從簡單到複雜,從形象到抽象的原則進行設計。第四,圖片欣賞環節,目的有兩個

1、從中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適度休息,為下一環節做好準備。

最後一環節:開放性作業,主要是想通過學生自主設計,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

 五、實際完成計劃和目標的情況

從整體來看,我基本按照課前預設的方案完成了課堂教學。較好的方面有教學環節完整,層次分明。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公開課的經驗不足,有些緊張,情緒和狀態調節到最佳。

2、組織活動的方法比較單一,只是加分加分,再加分,缺乏靈活多樣且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所以不足以喚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3、 準備不足,沒有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教學設計還有待於進一步修訂,課件也要進一步修改。

上好一節優秀的公開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大量的積累教學經驗,掌握教學技能,不斷的提升自己課堂組織能力,還需要很多教育教學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他需要授課老師通過很多遍的修改,試講,再修改,再試講,一遍一遍的磨出來。總而言之,自己在以上方面均有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多爭取上公開課的機會,鍛鍊自己的能力,積極的向名師專家請教,不斷提升自己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我有信心在兩年內就能上出一節優秀的公開課。希望大家監督,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117——P119頁複習、例1、例2、解方程的一般步驟、想一想、做一做及P120頁T1-4。教學目的有以下三點:1、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兩步應用題的方法。2、總結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3、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係的能力,提高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理關係的能力。

一、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應用題裏的等量關係,會列方程解應用題。難點:分析應用題裏的等量關係。教具準備:小黑板、寫好題目的紙條等。這節課在學生已有的解方程、分析應用題數量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為以後學習更深入的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熱愛自然科學的品質。

二、教學教法:針對本課的知識特點,採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進行教學:講授法、對比法、分組討論法。在準備階段,讓學生獨立完成習題,學生根據以前的知識可以用算術方法和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此題,從而為今天學習較複雜的列方程解應用題打下基礎。在新課階段,應用講授法和對比法,讓學生觀察、比較例1和準備題的內在聯繫,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等量關係式,再根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從而掌握本課的知識重點,同時也能理解掌握本課的難點。在小結階段,採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得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完成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在練習階段,教師靈活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鞏固練習。

三、教學步驟:在教學步驟上,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準備。

教師出示複習題,學生讀題後説:“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這道題。”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設原來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二、新課。

教師出示例1:

請學生思考:這道題和上道題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

想: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X賣出的袋數=剩下的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解:設原有X千克。

X-5X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來有75千克餃子粉。

教師:“用方程解答應用題也要檢查答案對不對。檢驗時,要先檢查方程是不是符合題意,然後再把解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對不對。請你用上面的方法檢驗例1的答案對不對。”

教師出示例2:

小青買4節五號電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多少元?

想:付出的錢數-4節電池的錢數=找回的錢數

8.5元4X0.1

解:設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8.44

X=2.1

答:每節五號電池的價錢是2.1元。

想一想:這道題還可以怎樣想?列出方程來。

教師:從上面的例題可以看出,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特點是,用字母表示未知數,根據題目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出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答出來。

三、小結。

教師:大家分組來總結列出方程解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1、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並用X表示;

2、找出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3、解方程;

4、檢驗,再寫出答案。

把例1中的前兩個條件改寫成“商店原來有15袋餃子粉,賣出35千克以後”,問題改成“每袋餃子粉重多少千克”,該怎樣解?

四、練習:

1、下面兩題,先找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把每個方程補充完整。

(1)小明買4支鉛筆,每支X元,付給營業員3.5元,找回0.1元。

—————————————=0.1

(2)建築工地運來5車水泥,每車X噸,用去13噸以後還剩7噸。

—————————————=7

2、圖書小組原來有一些故事書,借給3個班,每班18本,還剩35本。原來有故事書多少本?

五、佈置作業(略)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內容

“視圖與投影”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在每一學段要求不同。第一學段是“能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第二學段是“能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第三學段是“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知識。所以在本冊教材中沒有給出視圖的概念,而是採用“從不同方向觀察”的表述。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3、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教材的編寫特點

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像、猜測和推理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呈現從不同方位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這就要求學生要根據已有的圖形的表象,不斷在頭腦中對這些表象進行組合和調整,最後再通過拼擺進行驗證,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鍊。

四、具體編排

例1

通過觀察小藥箱的活動,説明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使學生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教學建議:

(1)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站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説一説自己看到的是哪幾個面。使學生體驗到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發現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長方體所有的面,而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2)指導學生分別從正面、左側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方向看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3)注意:①提供給學生的實物要足夠大,觀察時,視線都要垂直於被觀察物體的表面。②使學生明確,這裏所説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對於觀察者而言的。③還可以讓學生從右側面和背面觀察這個物體,描述所看到的形狀。

例2及“做一做”

通過讓學生觀察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組合的活動,學會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前面學生學習的都是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物體,這裏是進一步學習從不同方向觀察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和形狀。

教學建議:

(1)讓學生根據頭腦中已有的從不同方向觀察這些立體圖形所得到的形狀的表象,結合這兩個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行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判斷。

(2)讓學生實地進行觀察,檢驗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做一做呈現了從正面觀察兩個物體得到的一組圖形,讓學生判斷可能是觀察哪兩個物體的組合得到的。“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是哪兩個物體”要比“給出兩個物體,辨認從某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所要求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更高。教學時,可以將練習八中第2題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先想一想這兩個立體圖形可能是什麼,並根據這兩個平面圖形的`位置進行猜測,再驗證。

例3及“做一做”

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簡單立體圖形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

教學建議:

(1)讓學生辨認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

(2)讓學生用4個小正方體在小組中擺出不同的立體圖形,再指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觀察。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比較,並認識到從同一角度觀察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也可以逐步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拼擺,例如:用4個小正方體拼擺,先使從正面觀察這個立體圖形得到的圖形與例題中的相同(會有無數種可能);再使從左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也有無數種可能);最後,使從上面觀察到的圖形與例題相同(只有一種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不斷提問“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了嗎”,使學生認識到僅僅依據從一個或兩個方向看到的圖形不能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教師還可以增加小正方體的數量,進行類似的活動,但注意數量不宜過多。

(4)做一做呈現觀察4個小正方體搭成的兩個簡單立體圖形的組合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學習辨認從不同方位觀察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可以讓學生直接判斷,如果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物幫助學生判斷。

(五)教學建議

1、準備好必要的教具和學具。

由於本單元有大量的觀察和拼搭等活動,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套相應的學具。可以結合實際,指導學生自制學具。

2、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

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像、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要讓所有的學生都真正地、實實在在地進行觀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並應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41-42頁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體積與容積》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

二、説教法:在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讓學生手、眼、腦、口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建立有關體積和容積的正確表象,從而切實掌握所學的知識,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作好鋪墊。

三、説學法:

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小組交流

四、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五、説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的聯繫和區別。

難點:建立體積和容積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使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變得直觀,容易理解。通過直觀的比較使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繫。

六、説教具

兩個量杯、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狀不同的石塊、小正方體、水。有關課件、茶葉罐,可樂瓶等容器。

七、説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出示課件烏鴉喝水動畫視頻。

師:看完了動畫片,誰能説説烏鴉為什麼能喝到水呢?水面為什麼會上漲呢?是不是原來的水增加了?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出:小石子佔了一定的空間。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所佔空間有大小。

師: 我們周圍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只不過有的佔的空間大,有的佔的空間小。例如,課桌佔的空間大,墨水瓶佔得空間小;我佔的空間大,粉筆頭佔的空間小;教室佔的空間大,黑板擦佔的'空間小。你能這樣的對比着舉幾個例子説一説嗎?(同桌互説)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為下面的探索活動做好鋪墊。)

2、提出問題,討論解決方法。

出示兩塊形狀不同的石塊,(一塊扁狀,一塊球形的)誰佔的空間大呢?,(1)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2)指名説説看法。

師:看來,只憑觀察我們無法判斷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辦法,看看究竟誰佔的空間大呢?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3、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演示:將兩塊石頭放入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杯子裏。

師:説説你有什麼發現?

生口答後,師追問:

師: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樣嗎?説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引導生理解:兩塊石塊在量杯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所佔的空間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佔空間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從而揭示課題: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同時出示課件)

現在你能用“體積”這個詞來分別説説課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嗎?如:課桌墨水瓶比,課桌的體積大,墨水瓶的體積小。。。。。。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4、認識容積。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物品,都可以用來裝東西。如:可樂瓶,茶葉罐,水杯,膠水瓶,

像量杯、紙箱、可樂瓶,茶葉罐這樣能裝其它東西的物體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多,哪些容器裝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裝滿水的水杯,問:哪個水杯裝的水多?

引導學生認識: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這個容器的容積。

師:杯子裏裝滿水,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茶葉罐裝滿茶葉,茶葉的體積就是這罐子的容積。

5、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用來裝小正方體的塑料盒和正方體教具。

師:誰能指出這兩個物體的體積和容積呢?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這兩物體體積相同,但正方體教具沒有容積。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出示課件: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繫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解決問題,鞏固應用

1、試一試(P42)

出示兩個相同小正方體讓學生比較大小,然後用4個相同的小正方體,擺出形狀不同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它們體積的大小。

師: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什麼規律?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體積的大小與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同時出示課件)

2、課件出示:(第42頁“練一練”的第4題)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的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的2倍。

(學生先獨立按要求操作,然後同桌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學生搭出的圖形可能會不一樣,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髮現體積相等,形狀可能不一樣,這樣可以為下一題的練習打下基礎。)

3、説一説。(第42頁“練一練”的第1、2題)

(課件出示插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説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頁“練一練”的第3題)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四)評價體驗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尊敬的評委老師,在座的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北師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因數與倍數》中的第五節《找質數》。

我是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學法、説教學流程、説板書設計五大方面進行説課的。

教材分析:

本課的知識屬於“數論”的範疇,這些知識的學習是後面學習約分、通分的基矗對於“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教材按前一節“找因數”的編寫思路編寫本課,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質數與合數。

教學目標: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經歷探索質數與合數的過程,理解質數與合數的意義;

2.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或合數;

3.在研究質數的過程中豐富對數學發展的認識,感受數學發展的文化魅力;

4.在猜想——驗證——概括——理解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積累數學學習的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質數與合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體會數學學習的方法。

教學學情:

學生已經有了利用小正方形拼擺長方形找因數的經歷,為本節課再次通過小正方形拼擺長方形找質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只是學生的思維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快慢之分。

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組織者,引導着,合作者,因此在本課中,我主要採用引導發和趣味法進行教學,以求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學生則主要採用動手操作法、觀察分析法和討論法進行學習掌握新知的。

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設計是在充分尊重教材編寫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力求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與思想。在此,我主要採用的是趣味教學法。

學生的認知活動將受課堂情緒因素的影響,寬鬆,活躍,和諧的教學氛圍能成為學生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的催化劑所以本節可,我的設計主要體現在一個字—趣。

一、課前導入互動。

我與學生做了個猜年齡的遊戲。老師今年30歲,有個學生的年齡是老師年齡的因數,問這個學生可能有多大?通過這個遊戲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並且在學生猜年齡的過程中通過找30的因數,需要調動頭腦中

關於因數的知識,也為今天的學習做了很好的知識鋪墊。

二、新課呈現

在新課教學中,我以做拼圖遊戲引入,先讓學生分別用2個,4個和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看看可以分別拼成幾個長方形。在學生説出結果後提出質疑“是不是小正方形的個數越多,拼成的長方形個數就越多呢?”在學生給出否定的回答後,再讓學生通過舉反例加以論證。然後再拋出一個問題:“那與什麼有關呢?”讓學生進行猜想,當學生説出與因數個數有關時,接着讓小組合作,分別擺出由2—12個小正方形組成長方形並填寫書上表格(課件出示)在學生完成表格後,在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思考:(ppt出示)

1、觀察上表格各因數,你會有什麼發現;

2、結合你的發現將2—12各數按因數進行分類並説説這兩類數分別有什麼特點。(這點可以不説,直接出示),

然後讓學生自學書本,看看數學上把具有這類特點的數分別叫什麼數。從而達到理解這一概念的目的。(這一環節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概括—理解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對質數、合數的概念達到理解的目的。)

三、練習

在練習部分,老師先出示1—100的表格,(課件出示)讓學生説説他是如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會用概念去判斷。在教知識的同時也交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生興致勃勃的對這些數進行判斷時,是迅速拋出:“1,是質數嗎?”這一問題引出學生的爭論,將課堂用一次推向**。接着讓學生根據標準的不同對自然數進行分類,從而能使學生很自然的把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加以區分。(這也是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自己探究的知識,其樂趣溢於言表。)接着我有設計了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題以適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的需求。

總之,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通過引導學生“’猜想—驗證—概括—理解”的學習過程,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積累了數學學習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了今後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力。

四、小節

讓學生暢談收穫與體會。

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介明瞭,能突出重點。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如有不到之處,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第三冊教材第二單元第10~11頁內容。 乘法口訣是我國國小生提高計算能力的有趣的工具。5的乘法口訣作為學習乘法口訣的起始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意義,並具有數數技能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應切實學好。教材創設數松果的現實情境,通過輕鬆的、自然地情景引導學生自覺投入學習活動,主動探索、體會5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教材設計的5 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豐富多彩,既有學生喜歡的遊戲,也有他們力所能及的問題解決。

學情分析:

由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喜歡動手操作。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採用形象與逐步歸納相結合來組織教學。但是學生對本節課還是比較熟悉。

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和經驗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和含義,感知口訣的基本特徵。

2、熟記5的乘法口訣,能靈活運用5的乘法口訣。

3、體會用一句口訣計算乘法算式,感受學習乘法口訣的好處。

4、在經歷編、記、用口訣的過程中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本班學生對乘法口訣已經有了一定的接觸,但由於5的乘法口訣是編制口訣的第一課時,還應當做新授課。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歸納5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難點是:理解5的乘法口訣的意義。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為基礎,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和實踐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無論是教師的積極引導,還是多媒體課件的直觀、生動呈現,在教學中我都在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教學情景,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將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形式來訓練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5的乘法口訣》的知識,並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將會對後續建構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奠定堅定的基礎。

二、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即把問、説、講、做的權利和時間交給學生,力途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使學生了解分數的發展史(2)使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3)通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標:

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分數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察及創新能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通過同學間的合作,進而促進學生的傾聽、質疑等優秀學習習慣的養成。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2)、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四、説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我運用“三疑三探”教學法,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拓展運用。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我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學生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使學生理解單位“1”的概念,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他們的認知規律。因此,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採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經過比較、歸納,突破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看作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五、説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準備了自探提示,讓學生根據自探提示1引導學生自學分數的意義,並用學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4。然後觀察、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2、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對事物本質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學生在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之後歸納出了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的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概括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通過自探提示2引導學生理解分數單位,自然數的基本單位是1,分數也有單位,分母不同,分數單位就不同,讓學生總結出什麼叫分數單位。3、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題,學完本節課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讓學生真正學會本節課。

六、教學流程:

(一)展示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對學習分數的興趣,感受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請一個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説一説用“米”作單位,測量結果能不能用整數表示?在古代,人們已經遇到這樣的問題,請看第60頁上面的插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平均分配一些東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請看第60頁下面的插圖。

這一環節的設計,調動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對分數有了初步再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積極傳播了數學文化。

(二)動手操作,理解分數

1、動手操作,感知意義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擺一擺、分一分、説一説、你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你是怎樣分的,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幾分之幾?2份呢?3份呢?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的是學生把不同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所理解的分數。(課件)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深化整體,總結意義

在上一環節成功教學之後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把,分別看作了一個整體。”從而再一次揭示了一個整體,通過直觀演示、使學生明確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由此拓展“我們還可以把什麼看作一個整體”,學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會説“我把全班學生看作一個整體,把一堆蘋果看作一個整體,把全校師生看作一個整體,把整個地球看作一個整體等等,從而深刻體驗了一個整體的含義,進而引出單位“1”。最後藉助設疑自探,逐步總結出分數的意義,即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進而揭示課題,完成板書。

(三)媒體演示,揭示產生課件其內容就是分數的產生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一種寬鬆、愉悦的氛圍感受數學文化。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導、點撥,學生是在一種自主、自動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自己的思考,達到學習目標的。實現了先進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融合。

(四)拓展提高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塗色部分以上是基本練習題,目的是: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思考題,此題設計加深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又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徵,同時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五)、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是冀教版國小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時(40頁-41頁)的教學內容,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本節教材的重點是: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小數點的移位法則。其關鍵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性質,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自主解決問題和學習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

2.理解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道理,會計算除數是一位小數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感受知識間的聯繫,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學分析

1、學生對整數除法的基礎掌握的比較好。

2、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優秀學生與學困生對算理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

4、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都很注意學法的指導,特別是轉化這種學習方法在教學小數乘法的時候我就已經強調過了。

四、教學方法

由於國小生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知識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以上各因素,這節課我主要是利用遷移,包括知識的遷移和學習方法的遷移,明確轉化原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決新知識的.方法。

五、學法指導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掌握,把一種問題轉化成另一種問題來思考的解題策略,即我們所説的“轉化”的學習方法,通過學法的遷移以及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學程序

本課的關鍵是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前面學過的除數是整數的除法。而要理解這一計算法則的算理是“商不變的性質”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後就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法則進行計算。為了促進遷移,明確轉化移位的原理,我準備設計如下環節:

1、為了促進學法的遷移,我先讓大家回憶一下,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回憶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第一課時內容)是先把除數擴大成整數來計算的方法,也就是把新知識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的。學生回答後板書21.6÷1.8,首先讓學生比較這道除法算式與以前學的有什麼不同?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計算它的方法?

反饋學生的討論,明確轉化原理,要學生説明是怎樣想的,根據是什麼?讓學生在相互辯論中明確轉化的原理。也由此達到突出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

2、試做例題,掌握轉化方法

明確轉化原理後,讓學生試算例題。在試做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抽象出轉化時小數點的移位方法,最後概括總結出移位的法則。具體做法如下:

①.學生試做“議一議”,21.6÷1.8,並講出小數點移位的方法和理由。(板書:位移方法)

②.學生做“試一試”,(指名板演)

8÷2.5 (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

91.2÷3.8 (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

0.36÷1.2 (被除數仍是小數)

先各自説出小數點的處理方法,然後比較這三道題的不同,注意強調:被除數位數不夠用“0”補足後再除。

③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三道題,找出計算規律,.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轉化時移位的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法則。

在得出計算方法後,注意強調:小數點向右移動的位數取決於除數的小數位數,而不由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確定。

3、專項訓練,增強“轉化”技能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後,被除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A、被除數仍是小數;B、被除數恰好也成整數;C、被除數末尾還要補“0”。(板書這三種情況) 針對上述情況可作專項訓練:

“練一練”第3題的前3題: 3.42÷4.5 9.6÷0.6 264÷6.6

4、總結移位方法並練習:

①.豎式移位練習。練習在豎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要求學生把劃去的小數點和移動後新點上的小數點寫清楚。做到先劃、再移、後點。這種練習小數點移位形象具體,學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練一練” 第3題的後3題。)

②.橫式移位練習。練習在橫式中移動小數點位置時,由於“1劃、2移、3點”只反映在頭腦裏,這就需要學生把轉化前後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瞭然。

“練一練”第1題:學生獨做,集體訂正時説做題思路。

5、鞏固練習:“練一練”

第2題:讓學生弄清題意後自己解答。

第4題:先讓學生弄清題意中的信息,再計算。(提示學生用計算器驗算)

第5題:讓學生獨立完成。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9

一、教材簡析

本內容是五年級上冊新增的綜合實踐這一領域的內容,這是一次研究平面圖形面積的專題活動,屬於規律探索類課型。它安排在形成了面積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積單位,能計算簡單圖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

教材依次呈現多邊形中有一顆釘子、兩顆釘子的圖形,引導學生通過數一數、算一算、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發現多邊形的面積與邊上釘子數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探索、推導多邊形內有3顆、4顆……釘子的情況,最後得出一般結論。

新教材安排這一專題活動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得出一個結論,而是重在讓學生經歷規律探索的一般過程與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的眼光,科學嚴謹的態度,歸納概括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探索並初步發現釘子板上圍城的多邊形的面積,與圍成的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多邊形內部釘子數之間的關係,並嘗試用字母式子表示關係。

2.使學生經歷探索釘子板上圍成的多邊形面積與相關釘子數間的關係的過程,體會規律的複雜性和全面性,體會歸納思維,體會用字母表示關係的簡潔性,發展觀察、比較、推理、綜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獲得探索規律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感受數學規律的奇妙,對數學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得出多邊形的面積與邊上釘子數和多邊形中間釘子數的規律。

難點:類比推導出一般規律。

四、教學設想

本課共設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由談話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個環節通過學生的觀察、發現加之教師的引導,推導出多邊形內有1枚釘子的規律,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個環節,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求同存異,自主探究發現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的規律,培養學生考慮問題思維的嚴密性;學生根據經驗進行猜想,並按照第三個環節的辦法去證明自己的猜想,最終推導出一般規律。第四個環節是總結延伸環節,反思整個教學環節,查漏補缺。

五、教學準備

1.課前預習:用釘子圖紙畫出各種多邊形。

2.課堂準備:釘子圖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情引趣

1.課前談話:牛頓在看到蘋果落地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見鍋蓋被蒸汽托起,發明了蒸汽機;皮克看到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發現了皮克定理……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跟着大數學家皮克,一起探究釘子板上多邊形的規律。板書:釘子板上的多邊形。

二、簡單入手,探究多邊形內有一枚釘子的情況

1.初次比較體驗

(1)出示一組釘子圖上的多邊形。説明:每相鄰的四個釘子構成一個正方形,邊長是1釐米,那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問:這幾個圖形面積是多少?你是怎麼知道的`?

交流:①面積公式計算;②分割數方格。

(2)問:觀察每個多邊形,圍成的多邊形面積可能跟什麼有關呢?(釘子數)

跟哪裏的釘子數有關?

(3)要求:數一數,比一比。

問:你們發現了什麼?

指名交流: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越多,面積越大;多邊形的面積等於多邊形邊上釘子數的一半。

2.舉例驗證,明確前提

(1)問:由剛才這四個圖形,有了這樣的發現,這一發現是否也適用於釘子板上的其他圖形呢?我們還要舉例驗證。

要求:在釘子板上畫一些多邊形,驗證剛才的發現。

(2)並列呈現學生資源,引導觀察。

問:看來剛才的發現並不適合釘子板上的所有圖形,到底怎樣的圖形才具有這樣的規律呢?這些不同的多邊形中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交流:多邊形裏面只有1枚釘子的符合規律。

(3)歸納概括,形成結論

説明:要使這一發現成立,要加上前提,誰能把這條規律完整地説一説。

同桌互説,指明説:當多邊形裏面只有1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等於多邊形邊上釘子數的一半。

(4)如果用S表示面積單位的個數,n表示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你能用字母表達式表示這一發現嗎?

板書:a=1,S=n÷2,

3.總結:釘子板上的多邊形的面積不僅跟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有關,還跟多邊形裏面的釘子數有關。正因為面積和兩個量都有關係,所以我們研究的時候要注意“裏面的釘子數”。

三、自主探究,猜想驗證多邊形有多枚釘子的情況

1.探究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的情況

(1)當形內有2枚釘子時會有怎樣的規律呢?

要求:畫一些裏面只有2枚釘子的多邊形,算一算,數一數,多邊形有幾個面積單位?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有幾枚?把結果填入表中,再與同桌説説你的發現。

提示:像剛才那樣,把邊上釘子數除以2,跟面積比一比後有什麼發現?

(2)交流:當多邊形內有2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等於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2+1。

(3)如果用字母表達式來表示這一規律應該怎麼寫?

板書:當a=2時,S=n÷2+1

2.推想多邊形內有2枚以上釘子的情況

(1)提問:比較這兩個規律,你覺得a=3、4時會有怎樣的規律?

交流猜想:當a=3時,S=n÷2+2

當a=4時,S=n÷2+3

(2)要求: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情況,合作進行研究。

學生驗證、彙報結果,發現全部成立。

(3)思考:內部沒有釘子的多邊形,面積與它邊上釘子數的關係是怎樣的?

操作探究、交流:當a=0時,S=n÷2-1

3.歸納推理:觀察上述不同情況下的規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如果a=m時,S是多少?

交流:S=n÷2+m-1n和m可以表示哪些數?

4.認識皮克和皮克定理

四、回顧過程,交流體會

1.回顧剛才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你有什麼體會和收穫?

2.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發現的契機。只要你擁有一顆敏鋭的心和善於發現的眼睛,你也可以成為一名小科學家。

高科園國小孫建林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意義》是本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幹,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分數”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説並不是一張白紙。是他們在四年級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讀寫法、以及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節課的學習是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也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儘管教材在知識呈現上顯得比較簡單,但是使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知識點較多,一共有五個。

分別是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以及分數單位和單位“1”的含義等。而理解分數的意義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重點。這節課教學難點是單位“1”的理解。學好這節課是後面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分數基本性質以及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提,對以後學習有關分數知識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教學和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理解單位“1”的含義,初步掌握分數的概念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根據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和愉悦,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分數意義的歸納與單位“1”的理解

教學難點:

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

教學準備:

每小組一張圓形紙片,一條一分米長的線段,6個正方體,8個蘋果圖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國小數學概念教學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的特點,為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掌握這一內容,採用啟發式教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遵循概念教學的原則,啟發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解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學法

古人云:“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現代教學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而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1)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從具體直觀到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為了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分數意義概念,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2)引導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由舊引新

首先,通過激趣談話問學生:把蛋糕分給4個學生,怎樣分大家才滿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很快回答是14,然後出示一個不平均分的蛋糕圖,問:這樣的'一份能用14表示嗎?兩幅圖進行比較,得出:分數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二)探究新知,建構概念分4個環節來探究

1、獨立動手做分數

如果用圖表示14,100個人會有100種表示方法,老師為你們每組提供了一些材料,你們能分別表示出它的14嗎?

本環節充分利用“分數初步認識”中學到的知識,通過對具體、形象的實物圖片的觀察,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2、動手操作,感知意義

學生分五人一組,每組有一套學具,然後讓學生選一種材料自己動手創造分數,並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操作,彙報交流展示學生把不同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所創造的分數。

本環節在大量感性認識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眼、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

3、觀察比較、抽象單位“1”

思考:你們能給平均分的對象分分類嗎?

引導生歸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都中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

討論:單位“1”為什麼要加引號?它同自然數1的意義一樣嗎?

你能舉例説説我們生活中哪些可以看作單位“1”。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比較異同,全班交流,全面具體地感知單位“1”,這是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

4、抽象概括、歸納分數的意義

(1)學生嘗試自己歸納分數的意義。

(2)理解“若干”一詞的意義。

(3)結合學生髮言,板書分數的意義。

本環節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為鞏固所學新知識,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貫穿“講練結合,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通過鞏固學生對新知識理解掌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引導反思,全課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嗎?請説説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ed7v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