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品】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精品】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説課稿模板彙總10篇

説課稿 篇1

我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人,一直對上台有種莫名的緊張。當接到任務説要上作文課,讓我感到十分的為難。選什麼題材呢?上課時出現各種狀況該怎麼辦呢?……還好有學科組的老師們,他們每個人都回家研究本冊書八個單元的習作,然後集中起來再討論,選出其中的幾個主題後,再回家思考方案,查找資料,最後選定為與學生生活最近的童年。

每個人都有美好的童年,本冊第二單元的文章都圍繞着童年展開的。童年發生的事往往充滿稚趣,又很有意思。那會飛的夢、那冬陽下的駱駝隊……對正經歷着童年生活的孩子們來説,童年並不陌生,但是要將自己難忘的童年故事寫出來,大多數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仍不知如何下筆、如何選材,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試圖幫助學生打開生活的觸角,交流自己天真無邪的童年故事,感受童年的特別,並懂得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下面,我就對我執教的引領童年之片段寫話一課做一個彙報:

一、歌曲導入,引出話題。

上公開課,老師會緊張,學生也會緊張。而音樂的魅力真的很不小,當你靜悄悄地走進教室,心情也會隨之變得沉重,而音樂卻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聽《童年》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讓學生放鬆心情,同時也想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孩子們哼哼曲調,辨辨歌詞,自然引到了今天的話題。

二、畫面欣賞,再現童年。

文章不是無情物,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要讓學生能順暢地下筆作文,首先要讓學生有話寫,怎麼才能讓學生有話寫呢?我是從喚醒學生對童年的回憶入手。課前讓學生在家翻閲了自己童年時的照片,並讓學生帶上一張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備用。其實,選照片的過程就是一次回憶的過程。在課堂上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一組洋溢着童真童趣的.童年照片,意圖再次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再現孩子們多彩的童年。課時,我和孩子們一起美美地欣賞童年的照片,時不時説説照片上的人、事、物,讓學生們充分的想象。學生們欣賞着,快樂着,想象着,當看到最後一張照片時,他們情不自禁地笑着,議着"他們好像在比聲音。" 接着讓學生説説自己難忘的童年故事,他們就樂滋滋地説開了,記憶深處的童年故事便慢慢地都浮現了出來。課堂上,孩子們毫無拘束地講着,看到學生們如此的興奮,看到這麼多高高舉起的小手,我好高興,我想這個過程還是很有效的。但同時我也忘記了時間,真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盡情地交流。

三、範文引路,明確寫法。

凡事都講究方法,寫作文更是如此,它有着許多的技巧。而簡單的説教,理論其實學生知道,但學生就是不會實際運用。我們的學生有着超強的模仿力,他們可以從具體的實例中提煉出自己有用的東西,而且這樣的實例更加的吸引人,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讓學生們讀一讀,拿出筆在值得學習的地方圈一圈,劃一劃。可能學生沒有提煉出寫作方法,但最起碼他會知道"寫作文要用上怎麼的詞,怎樣的句子等等。"課堂上發現學生劃得各有不同,有圈動詞的,有劃形容詞的,也有劃整句整句。所有的這些都可以説是學生模仿的過程。我通過學生劃的,和學生一起概括,讓學生們明確這樣的寫法就是動作描寫,那是神態描寫等等。這是一種側面的肯定,肯定學生的答案——自己寫時也要這樣寫。

四、點撥與評價,讓學生更明晰。

課堂的有效引領一直説很難,而對於隨機生成的做有效的引領更難。從磨課到那天正式上課,大的環節一點都沒有變,然而每一堂卻都大不一樣。這些不同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成與自己的導向。

回想當天的課堂幾處的點播,導向是很明確的,一是在説話方面,當學生欣賞完照片説自己難忘的童年故事時,開始都比較簡單,當一個學生説到去雲南麗江騎犛牛的時候,我追問學生 "犛牛很醜為什麼敢騎上去?騎上去心情怎麼樣?犛牛怎麼大?怎麼高?你怎麼騎上去的?"通過這一系列的追問,學生的表達相對比較具體了,我們知道的信息也更多了。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接下來在説難忘的童年故事時都能像這樣具體地説,因為老師追問的,其實我們都很想具體瞭解的,也正式整個故事最精彩的"接下來的學生説的就比較具體,彷彿那抓螃蟹,被螃蟹夾着,腳被困都展現在了我們眼前。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在説話中得到了提升。二是在將要寫片斷時,往常的習慣都是從頭開始寫,而這次卻只要寫故事最精彩的片斷。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馬上理解到的,在第一次試教時,由於自己的疏忽,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從頭開始寫得。而後面的兩次試教和當天的引導,"像上面那段例文一樣,選童年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個畫面,抓動作、心理、神態、語言等描寫把它寫下來。"絕大部分同學都能馬上領會直接寫那個片斷。

老師的引領確實直接關係到學生接下去要説的,要做的,但確實很難調控當分析例文時第一個學生就從"盯、舔了舔……"這些詞概括到了動作的描寫,如果能正確的引導,就能很快的提煉出其他的幾種描寫,而我卻沒有抓住這次生成,結果繞了好大一圈。

評價是作文課一個重要的環節,也是最難操作的一還,不僅要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又要讓學生有所得,還要發現並改正錯誤的信息,引導學生更好的寫作。第二次試教用上了投引儀,但學生卻沒有被上面的所吸引,出現了冷場,當時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課後學科組的老師給我想了很多的計策和方法。在後面的這兩次課堂,學生們真的很投入,他們會認真地聽,努力地看,積極地思考,發現錯別字,給同學建議,為同學鼓掌,給作文打分。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享受着,進步着。但在整個評價的過程中發現還是有好多的問題,前一節還記住了要點,方向清晰,正式上課時卻忘了。

總之,在選材,準備,磨課,上課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很多,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很多很多的問題,還要向優秀的教師多多學習。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心聲》是發表於80年代初期的一篇兒童小説。小説通過

刻畫感人肺腑的學生李京京的形象,表達了眾多受教育者的心聲:呼喚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呼喚珍視學生的美好情感和獨特體驗。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

小説以朗讀《萬卡》為契機,帶入情節和人物,安排了雙線交織的情節結構。開端部分李京京參與公開課上表情朗讀《萬卡》的要求被拒絕,發展部分則是他用真情和獨特的體驗朗讀課文,公開課上勇敢舉手、聲情並茂的朗讀是故事的高潮、結局。而另一個情節線索是因李京京與文中萬卡相似的家庭境遇所產生的閲讀共鳴。現實與小説《萬卡》的相互交融、映襯,深層次地傳達出心聲的意旨。

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文章特點,在引導學生自讀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原則:研討小説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在把握小説人物、情節和環境的基礎上,重點探究小説的主題和藝術特色。課堂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閲讀,營造寬鬆的閲讀環境,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

由於本課的內容與學生學習生活非常貼近,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教學這篇小説時重在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見解,與文本對話,理解小説的主題,把握人物形象,品析語言。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二、説教學目標

1.提取小説主要情節進行復述,理解文題“心聲“的深刻含義。

2.把握小説塑造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説中細節描寫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結合生活體驗,深層思考課文觸及的教育現象,領悟寫作意圖。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分析心理描寫,把握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突破方法:組織學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走近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難點

研討小説的主題,領會文題"心聲"的深刻含義,深層反思教育現象。

突破方法: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教師與文本反覆對話,並讓學生聯繫實際,談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師適時點撥,突破文章的難點。

四、説教學方法

1.誦讀法課文是一篇兒童小説,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一個催人淚下的傷感故事。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誦讀感知文意,進入作品情境,體驗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把握形象的意藴。

2.研討法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學形式,進行多向信息交流,重點探究小説的主題和藝術特色,理解"心聲"的深層含義,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五、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小説的情節發展,把握人物形象。研討小説的主題,深層反思教育現象。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萬卡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有誰能夠流暢完整地講述呢?(學生髮言)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因朗讀《萬卡》而引出的一段傷感故事,它就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兒童小説小《心聲》。(板書文題、作者)

(二)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詞,注意文中的人物和場景。

2.學生速讀全文,梳理並簡要概括小説主要情節。 學生讀課文後,找出小説中的時間與地點變化來梳理情節線索。

1、本篇小説,共換了幾個場景?

明確:教室——樹林裏——教室——公開課上。 2、請用一句話概括每個場景所發生的事情。

明確:⑴公開課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讀課文,可程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執意不讓他讀。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樹林裏讀起課文,並深情回憶起鄉下的爺爺和妮兒。

⑶第二天放學後,李京京聽被指定的趙小楨讀課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卻反遭嘲笑。

⑷公開課上,在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的情況下,李京京勇敢地舉手並深情地朗讀課文,以至打動了程老師和同學們。

板書:

情節結構:公開課前→回家路上→次日放學→公開課上 (想讀課文)(偷讀課文)(聽讀課文)(終讀課文) 2、 教師組織學生複述課文,為分析人物形象作充分準備。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學生複述,教師點評。學生縱觀小説發展的全過程,找出小説中的主要矛盾。

學生交流:李京京想讀,程老師不讓讀,課文正式圍繞這個衝突展開情節。

(三)跳讀課文 感悟心聲

(1)李京京為什麼課文有機會朗讀這篇課文?

(2)程老師為什麼不同意李京京讀課文?請大家找到依據並回答。

(3) 文題取名"心聲"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學生研討、交流,教師點撥:李京京的"心聲"不僅在於執著地要求在公開課上朗讀小説,其深層次的"心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求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和發展機會;二是渴望家庭和諧,能生活在一個幸福安寧的環境裏。總之,李京京的心聲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也體現了他作為成長中的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四)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心聲” 1、學生探究:小説刻畫李京京形象的描寫方法及表達效果。 本文在塑造李京京這個人物形象時,作者運用了多種人物描寫方法,請大家舉例説説。(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舉例略)

教師點撥:這些描寫刻畫細膩、真實,讓人感到親切自然。特別是文中的心理描寫,這些描寫,細膩而真切地寫出了李京京的心理歷程,使人物形象刻畫地真實、豐滿。請同學們找出認真體悟,有感情地朗讀,以讀帶動理解,以理解促進朗讀,讀出人物真切的內心世界。

(五)體驗反思 交流“心聲”

(1)通過李京京的故事觸及了當前教育中的某種現象,或許他引起了你的共鳴,你們同意是受教育者,對教育有着許多切身的體會和感受。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講述你親身經歷的意見小事,傾訴你的心聲。

學生合作交流,教師點撥:文中像李京京這樣年齡段的學生,正處於成長期,少年心理易受影響,尤其是和自己體驗有相似感覺的經驗。正因為有着與萬卡的生活的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

(這一環節結合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進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題,發散學生的思維,既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啟發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

(六)課堂小結

這些話是同學們的真情告白,是送給老師的最珍貴的禮物,老師一定把它們珍藏起來,並且不斷去反思自己,讓同學們的心聲得以實現。

(七)佈置作業

以“心聲”為題,寫一段發生在學校里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或感受。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情況

1、教材分析

《陽光下的物體》是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在陽光下”單元的第5課。通過本單元前面幾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光的特性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用鏡面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在此基礎上,本課通過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明白物體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了這些知識基礎後,下一課《光強與光弱》接着研究不同強度的光與物體温度的關係。整個單元來看,本課是前面幾課的延伸,也是後一節課的鋪墊,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教材的安排可以清晰看到,本課分為“觀察反射”“測量温度變化”2個部分。前一部分的學習是為了後面開展研究做鋪墊,這兩個部分是層層遞進,緊密相連的。

2、教材處理

(1)把第一部分“觀察反射”的活動安排在課前,佈置學生利用課後的時間觀察這8種物體的反光能力,完成記錄表。課堂上,直接彙報交流觀察結果。

一、説教材的分析與處理情況

説明:用數字1-8表示反光能力,數字越小,

反光能力越差;數字越大,反光能力越強。

表1:“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記錄表

(2)把各種顏色的紙都做成紙筒,插上温度計,然後隨機分發給各小組進行測量和記錄。

實驗裝置

(3)縮短觀察總時間。預實驗表明,温度計的讀數在15分鐘內已經有很明顯的區別和變化,足以幫助學生髮現物體顏色與吸熱能力的關係,節省下來的5分鐘留給彙報交流環節將更有意義。

3、實施效果

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改和整合後,學生在課前和課堂上都有充足的時間去開展實驗活動,所有小組都能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正確記錄實驗數據。這樣就保證了後面的數據分析環節得以順利進行,同時有效鍛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1、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

知識與技能

(1)能用所給的材料自行觀察不同物體的反光情況。

(2)能説出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不同。

(3)能正確使用温度計,對紙筒温度的變化進行細緻的連續的觀察,認真採集、記錄相關的數據。

(4)能運用表格、折線圖等多種方式分析整理數據。

(5)能用自己的話説出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6)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對不同顏色紙筒温度變化進行預測、觀測、記錄、比較和分析,發現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係。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7)通過小組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2、達標情況分析

從觀察記錄表和彙報交流的情況來看,學生能從實驗中發現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不同,而且能提出自己的`猜測和解釋;(目標1、2、7)

從學生實驗操作的表現,實驗數據的記錄來看,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使用温度計,對紙筒温度的變化進行細緻的連續的觀察,認真採集、記錄相關的數據;(目標3、6、7)

從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的彙報交流環節來看,學生能夠在表格、折線圖的幫助下比較分析數據,説出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係。 (目標4、5、6)

從拓展延伸的環節來看,學生能把所學到的新知識進行遷移應用,懂得根據季節來選擇衣服的顏色,能夠列舉一些生活中巧妙應用物體顏色的例子。

總體來説,學生基本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但也存在兩點不足。一是個別小組沒有在課前按要求完成“觀察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的記錄,二是部分小組的分工不是很合理,出現個別學生無所事事的情況。對於合作性較差的小組,教師應在實驗時給予更多的監督和指導,保證學生全員參與。

三、教法與學法的運用情況

1、教學與學法

為了讓“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提高學生與他人的協同、合作能力,本節課我採用了“自主觀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觀察、討論,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和小結。

2、運用情況分析

大部分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兩個實驗的操作和數據記錄。也能夠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和討論,從實驗數據中發現物體的反光能力與顏色有關。

四、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1、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課探究活動的關鍵之處在於通過實驗數據的記錄和分析來獲得科學知識,但是本校的五年級學生大部分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不強,因此我把教學重難點定為:通過分析整理數據,探究出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係。

2、落實情況分析

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順利完成數據的記錄和分析,我讓學生用數字1-8來表示物體的反光能力。全班在統一的指揮下同步記錄各種顏色紙筒的温度變化。

為了幫助學生分析和比較數據,我把各組的實驗數據彙總到同一個表格,並且根據excel表格的數據處理功能,自動生成氣温變化折線圖,用直觀的方式把實驗結果呈現給學生。

表4:“各種顏色紙筒温度變化”數據彙總表

五、教學過程的實施情況

情境引入

觀察比較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

測量不同顏色紙筒的温度變化

拓展延伸

教學環節

1、情境引入(1分鐘)

創設問題情景:在白天即使沒有太陽光直接照射的室內,也是亮的,這是為什麼?這些光是從哪兒來的呢?由此引出物體具有發光能力。目的是讓學生回憶前面的舊知識——光可以通過物體的反射而改變傳播線路,為這節課的研究做鋪墊。

實施情況: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用物體對光的反射來解釋這一現象。

2、觀察比較不同物體的反光能力(8分鐘)

(1)學生彙報交流課前的觀察結果,知道不同的物體反光能力不同。

(2)猜測物體的反光能力存在差異的原因。

實施情況:學生所觀察的8種材料具有明顯的差異。材料的這種結構性和針對性,很好地提示學生進一步分析陽光下物體反射光的本領與物體的哪些特性有關。大部分學生能夠想到物體的反光能力可能與顏色、透明度、材質有關。

3、測量不同顏色紙筒的温度變化(用了32分鐘)

(1)提出問題。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之間有什麼關係?

(2)猜想假設。哪種顏色的紙筒升温快?

(3)實驗驗證。明確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到陽光下測量記錄不同顏色紙筒的温度變化。

(4)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彙總各小組的實驗數據,在表格、折線圖的幫助下比較分析數據,發現物體的顏色與反光能力、吸熱能力三者的關係。

(5)小結並板書。

實施情況:

學生能夠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excel表格的應用節約了學生的整理數據時間,折線圖的方式也使實驗結果更加直觀,學生能順利地從數據中提取信息,得出結論。

但是這個環節花費時間較長,如果學生的紀律情況不好,就會直接影響後面的環節。由於實驗需要,學生需要從實驗室轉移到學校廣場開展實驗,來回集隊和安排各小組的活動位置上,花費了至少5分鐘時間,也間接導致這節課拖延了3分鐘。

4、拓展延伸(用了2分鐘)

運用剛學的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達到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實施情況:親身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物體的顏色對物體反光能力和吸熱能力的影響,能根據季節變化選擇不同顏色的衣服,也能列舉出一些生活中巧妙應用物體顏色的例子。比如室內牆壁的粉刷一般採用反光能力強的白色或者其他較淺的顏色,提高室內亮度。黑板則採用反光能力差的黑色,避免出現反光現象。

六、教學反思

1、教材的修改和整合,節省了一些時間。

教材修改和整合後,學生在課前在和課堂上都有充足的時間去開展實驗活動,獲得豐富地親身體驗,也能在活動前後留有時間去思考和交流為什麼要這樣做,做完實驗後發現了什麼。避免出現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的現象。

2、實驗方法的改進提高了實驗效率。

(1)對於紙筒內温度計的安放,我發現教材有點誤導,温度計的玻璃泡應該接觸到紙筒的表面才行。對此,我是做了對比實驗的。如果温度計的玻璃泡懸空,那麼測的應該是空氣的温度,不是紙的温度,而且實際測量顯示温差很小,甚至沒有變化。應該讓玻璃泡接觸到紙筒的表面,才能測出紙筒的温度變化,因此我用透明膠帶把温度計的玻璃泡固定在紙筒內壁。這樣改動之後,温度計的温度很快就上升了,15分鐘內可以看到明顯的區別和變化,也大大節約了活動的時間。

(2)為了方便比較,我把8種不同顏色卡紙都做成紙筒,隨機分發給各小組,測量記錄好數據後,再統一輸入到彙總表,利用excel表格的圖表功能直接生成温度變化折線圖,讓實驗結果可視化直觀化。雖然學生在四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氣温變化折線圖的繪製,但是由於課堂時間緊湊,沒有讓學生自行繪製,而是直接由電腦生成。

3、不足之處

整節課拖延了3分鐘,其中課堂的第三部分 “測量不同顏色紙筒的温度變化”花費了32分鐘,原因在於轉移活動地點時,來回集隊和安排各小組的活動位置上,秩序有些混亂,花費了至少5分鐘時間。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覺得如果學校條件允許的話,這節課的前面幾個環節最好在室外進行。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就直接搬小凳子到操場的的背陰處等候上課,直到學生完成實驗數據的記錄,再集隊回課室利用多媒體輔助彙總和分析數據。當然,所有的活動前提是要保證學生的秩序和安全。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析

《黃河象》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小品。課文通過介紹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的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過程,以及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説明了大地在二百萬年間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巨大的變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變的可靠證據。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細緻合理,描寫生動形象,讀後不僅使我們增長了關於化石的科學知識,而且激發起熱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本課我準備分二課時教學,我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根據大綱要求和本單元訓練重點,結合教材特點,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為如下幾點: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炙烤”、“有氣無力”、“發現——發掘”、“挖掘——發掘”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閲讀,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3)、找出課文中推想的內容,根據課文內容説説這樣推想的依據。

2、過程與方法

能抓住主要內容,簡要複述課文。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1、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的過程。

2、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踐,展開想象。

二、説教法

學生對科學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還是比較有興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忽略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

在教學中,我採用以下方法:

①從興趣入手,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

②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課件,使學生進入情景,瞭解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點,以及它的形成過程、被發現、發掘、命名的過程。

③朗讀指導法。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

三、説學法

1、重點詞句品析法: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2、自主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習科學家假想化石的來歷部分,我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科學家假想了些什麼。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發現問題,體悟情感,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朗讀感悟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文科學家假想黃河象化石來歷部分是一個美麗而悲壯的故事,語言描寫細緻,是很好的朗讀材料,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所體驗到的情感。

四、説教學過程

我要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已經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理清課文層次。

板書:黃河象

骨架樣子————假象來歷————發掘化石

為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個環節:學習第一部分,瞭解象化石的特點。

學生已經瞭解了課文的層次和主要內容,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直接出示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讓學生看着這具大象骨架的樣子説出它的特點。接着引入課文,問課文是怎樣描寫它的樣子的呢?讓學生自瀆第一段,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它的特點。

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要重點引導學生從“高四米,長八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長,連末端趾骨也有3、4釐米長”體會它的高大。從“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着,連三四釐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這句話體會它保存完整的特點,用重點詞語“甚至連…也…”仿照課文的句式説一句話。這樣使學生積累了更豐富的詞彙。在本段的教學中適時的進行多種形式的指導朗讀,從讀中讓學生感受黃河象化石的'高大和完整的特點。

板書:高大、完整

第二個環節:學習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找出發掘經過。

在學生已經感受化石的高大完整的特點後,學生會產生不同的疑問。根據學生的問題總結有價值的問題: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挖掘出來的?為什麼能被保存得這樣完整?……然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快速地朗讀最後兩個自然段找出答案。

其中要抓住重點的詞語:斜站沙土、腳踩礫石。從它的姿態,人們做出了合理的科學的推想。

板書:斜站沙土、腳踩礫石

在本段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時間的久遠,變化的巨大,要重點指導朗讀“二百萬年間……黃河”一句。

第三個環節:學習第二部分(2—7自然段),理解合理假象。

通過提問、感悟、品讀,讓學生產生疑問。然後我接着問:瞭解了有關黃河象化石的這麼多內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麼。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然後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探究原因,選取故事內容認真導讀,明確聯繫。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情操。指導學生朗讀好2—4自然段,例如讀第三自然段時前兩句要讀得低沉緩慢些,要體會黃河象被疲勞和乾渴折磨得有氣無力的情景,突出“撲踏撲踏、走、乾渴、有氣無力”等詞語,第三句要讀得高揚些,突出“小河、高興、跑”等詞語,和前面的形成對比。

板書:炙熱、乾渴

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特別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本段中“老象的左腳正好踩在一塊橢圓形的石頭上,石頭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腳來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進河裏,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下去。”這一句是關鍵句,描寫細緻的句子,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來理解。

板書:陷進

在此處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和想象能力,發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轉變學習方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表演大象當時陷進淤泥裏的情景。

為了進一步地體會推想的合理性,可以在熟度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把黃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過程講一講,並且表演出來。為了激發培養學生的科學、合理想象的能力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如果不是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呢?讓學生進行同桌、小組、全班交流、評價、爭論。

第四個環節:嘗試變換順序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的可以讓學生變換寫作順序重新敍述這個故事。

第五個環節:開拓思路延伸

傳統教學重結論,而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所以在課文的最後我讓學生憑着已有的對科學假想粗淺的認知進行自編故事實踐,“難道這個黃河象僅僅是為來喝水才掉進河裏去的嗎?”如果不是科學家想象的這樣,還可能是什麼樣?學生會想象到:兩羣大象為了爭奪地盤,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隻大象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具體生活,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創造空間。

第六個環節:課堂小結: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改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第七個環節:作業

為了把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適當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我還佈置了課外閲讀作業:將黃河象還可能是怎樣掉進河裏的用一段生動、形象的話寫出來!

第八個環節:教學體會

總之,本節課我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探索知識、培養學生興趣和能力、滲透學生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目的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第九個環節:板書設計

黃河象

説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周婷婷,來自湖南科技大學。我説課的題目是《算法的概念》,內容選自於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兩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發展很快的社會,算法進入高中數學正是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它是當今社會必備的基礎知識,算法的學習是使用計算機處理問題前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它可以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技術解決問題。又由於算法的具體實現上可以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因此,算法的學習十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實踐能力。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算法的定義,體會算法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難點:把自然語言轉化為算法語言。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瞭解算法的含義,體會算法的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解決具體問題的算法;理解正確的算法應滿足的要求。

2.能力目標:讓學生感悟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具體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對計算機的算法語言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明確算法的要求,認識到計算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進一步提高探索、認識世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分析

採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論證、邏輯思維能力。

四、學情分析

算法這部分的使用性很強,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雖然是新引入的章節,但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五、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我首先向學生們展示章頭圖,介紹圖中的後景是取自宋朝數學家朱世傑的數學作品《四元玉鑑》,告訴學生們章頭圖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數學與現代計算機科學的聯繫,它們的基礎都是“算法”。

「設計意圖」是為了充分挖掘章頭圖的教學價值,體現1)算法概念的由來;2)我們將要學習的算法與計算機有關;3)展示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4)激發學生學習算法的興趣。從而順其自然的過渡到本節課要討論的話題。(約4分鐘)

2.引入新課: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和學生們一起回顧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並引導他們歸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步驟,從而讓學生經歷算法分析的基本過程,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引導學生關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過渡的準備,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礎。緊接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複習回顧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引導學生分析解題過程的結構,寫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算法,並把它編成程序,讓學生輸入數據,體驗計算機直接給出方程組的解.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算法是用來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從而提高學生對算法的普遍適用性的認識,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鋪墊。

之後,我就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到底什麼是算法?如何用語言來表達算法的涵義?這裏讓學生們根據剛剛的探索交流、思考並回答,然後老師進行歸納,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並幫助學生認識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窮性,確定性,可行性。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算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體會算法思想。(約8分鐘)

3.例題講解:在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兩道例題,以幫助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並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而不只是單純的對數學思想的領悟。

這兩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讓我們設定一個程序以判斷一個數是否為質數。質數是我們之前已經學習的內容,為了能更順利地完成解題過程,這裏有必要引導學生們回顧一下質數應滿足的條件,然後再根據這個來探索解題步驟。通過例1讓學生認識到求解結構中存在“重複”。為導出一般問題的算法創造條件,也為學習算法的自然語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訴學生們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語言的形式描述的.並且設計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寫出的算法必須能解決一類問題,並且能夠重複使用.

(2)要使算法儘量簡單、步驟儘量少.

(3)要保證算法正確,且計算機能夠執行.

在例1的基礎上我們繼續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們設計一個利用二分法來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們首先要對算法作分析,回顧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過程,然後設計出解題步驟。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經典問題,具有明顯的順序和可操作的特點.因此通過例2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瞭解算法的邏輯結構,領會算法的思想,體會算法的的特徵。同時也可以鞏固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的表達水平.另外,藉助例題加強學生對算法概念的理解,體會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構造性、精確性、指向性的特點,算法以問題為載體,泛泛而談沒有意義。(約20分鐘)

4.課堂小結:

(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徵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並能寫出一此簡單問題的算法

[設計意圖]課堂小結是一堂課內容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學生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整體的認識。(約6分鐘)

5.佈置作業:課本練習1、2題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於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六.板書設計:(略)

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1、説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為例來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1)能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2)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3)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悦。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餘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餘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餘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慾望。 學法: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説教學流程】 本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瞭解情況。接着,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着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着,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

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説:“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説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説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空氣的熱脹冷縮》,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首先我來説説教材,《空氣的熱脹冷縮》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液體的熱脹冷縮之後,讓學生開始關注並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教科書將該課知識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第二部分是怎樣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二、説教學目標

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學生們的好奇心以及動手的慾望會讓他們對本課的學習內容很有探究的熱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科學概念: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2、過程與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準確描述和交流實驗現象,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三、説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有着積極的探究欲,課堂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本着這樣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觀察比較法、啟發引導法。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參與性,我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驗和模擬活動,去發現、去體會、去揭示性質。

四、説教學準備

每組準備:錐形瓶、氣球、燒杯3個、熱水、常温水、冰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設施一套、空氣與水熱脹冷縮對比設施一組、滴管、紅水、冰塊、熱水瓶、課件等。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將本節課設計為四大板塊 。

(一)複習舊知,引出主題

我先出示一個裝有紅墨水和玻璃細管的裝置,詢問學生這個裝置老師在研究什麼問題時用過?這樣能夠喚起學生上節課所學的“熱脹冷縮”知識,既是對舊知識進行復習,也為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埋下伏筆。接着我把瓶子裏的水倒掉,並擦乾,詢問學生:瓶子裏還剩什麼?在學生回答還有空氣之後再問,你覺得空氣也像水之類的液體一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現象嗎?學生進行猜測後,進入新課的學習:到底空氣有沒有熱脹冷縮的現象呢,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證實我們的猜測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讓學生通過探索,得出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因為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採用了實驗演示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突破的,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設計實驗方案並動手驗證的方式來進行。

1、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首先,為了把學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情況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課件出示:

(1)準備藉助哪些材料幫助我們“觀察”空氣的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

(2)準備用什麼方法讓空氣受熱、受冷;

(3)猜測可能產生的現象。

然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通過討論,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集體彙報“要把空氣裝到瓶子裏,讓瓶內的空氣受冷(或受熱),然後觀察空氣的體積變化情況,再根據現象推斷空氣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通過小組討論和閲讀課本提示,學生還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見的空氣體積的變化是需要藉助其他的物體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個氣球,皮膠等多種方法來試一試。這時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嘗試,來進行實驗操作。我從旁指導,並強調學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學生就有了結論,並填寫好了實驗記錄:空氣受熱時,氣球會 鼓起來 ,説明空氣體積 膨脹了 ;空氣受冷時,氣球會 凹進去 ,説明空氣體積 收縮了 。

2、比較水和空氣的熱脹冷縮

在觀察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後,還希望學生能對空氣和水的熱脹冷縮現象作一比較。因此教材內容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要學生思考:“與水相比,空氣的熱脹冷縮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

在兩支相同型號的試管內分別裝進紅水和空氣,再在試管口都塞上一個帶玻璃導管的橡膠塞,並在裝空氣的試管上端的玻璃導管內注入一段紅水,調整紅水的位置,使其與另一支試管中紅水的液麪頂端相平。

請一位學生分別用兩隻手握住兩支試管一會兒,用手心熱量給試管內的水和空氣加熱,觀察比較兩支試管液麪上升的速度有什麼不同?

當實驗演示完畢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空氣受熱後膨脹,將水擠了出來,而且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比水更明顯。通過以上的幾個環節,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擬遊戲,解釋現象

當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建構起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後,會產生“為什麼空氣受熱會膨脹,受冷會收縮”的問題。而“解釋空氣熱脹冷縮的原因”是本課學生認知上的一個難點,怎樣才能讓學生建立這樣抽象的概念呢?閲讀教材P35,瞭解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嘗試在班級內完成。討論交流:

(1)同學們都緊挨着站在教室中間不動的時候,和每個人都起勁兒地跳躍時,哪種情況下佔據的空間大?

(2)從遊戲中,你們明白了什麼?你能解釋水和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嗎? (3)物體的熱脹冷縮是怎樣引起的?我們能建立自己的假説嗎?

這時我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模擬活動,把一種抽象的運動用直觀的“模型”表達出來。在遊戲中,我注重讓學生體會“微粒”的運動、“微粒”的距離、和圈的大小、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遊戲中體會、感悟、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加強直觀感受和對空氣熱脹冷縮的本質的理解,建立起學生自己關於“熱運動”的認識。最後用課件展示:原來,常見的物體都是微粒,而微粒總在那裏不斷地運動着。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當物體吸熱升温以後,微粒加快了運動,微粒之問的距離增大,物體就膨脹了;當物體受冷後,微粒的運動減慢,微粒之間的距離縮小,物體就收縮了。

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從讓學生動一動,由體驗而感悟,由感悟再遷移,完成了學生思維的提升。

(四)鞏固落實,拓展延伸

科學課取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指導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也是科學課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體現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課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癟了,你能幫助老師讓它恢復原狀嗎?

2、夏天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氣不會打得太足,為什麼?

這樣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得到了落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我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節課自始至終不脱離學生的嘗試與體驗,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悦,並領悟到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的應用價值。

以上就是我的説課內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體驗,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美版七年級上冊第七課《大家動手做條龍》。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説。

一、 説教材:

龍的形象學生已十分熟悉,並在國小階段描繪過,本節課是平面描繪到立體構成的銜接。本課為設計應用課,新的《美術課程標準》對設計應用領域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有利於學生學習為思考基點,從學生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本課從學生興趣出發,內容改變了以往單純講解立體構成知識為主的方法,而是把構成的知識隱含在製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廢棄材料讓學生進行有目的立體制作和練習,符合現代設計的特點。

本節課利用圖片欣賞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要學會應用立體構成造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所以教學目標我們從認知性學習目標、技能性學習目標和體驗性學習目標進行闡述有三點:1、中國人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我們把龍作為尊嚴和吉祥的象徵。把龍作為文化和歷史的載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學會誇張、變形龍的方法;應用剪刻、穿插、粘貼的方法。3、以一個紙杯、圓台形體等為設計元素進行構成練習,形成起伏變化的中國龍的形象。

本課的教學重點:學習龍的基本特徵,學會應用立體構成造型。教學難點:如何把構成知識應用到設計和製作中,使龍的造型和結構有新的創意。

二、 説教法:

本節課的教法過程主要是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過程。

1.直觀分析、比較法——課件簡要歸納龍的造型特徵和內涵。進而把學生引導到龍的製作首先要抓住龍的形象特徵,根據龍的特徵、材料特點進行大膽的誇張、概括這一重點。

2.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整體把握班級羣體和個體的實際發展水平,因材施教。所以投影儀——示範三種不同材料的龍的主要製作方法。這三種龍從易到難適合各種程度的學生,讓程度好的學生可以綜合幾種方法進行發揮、讓程度低的同學也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3.作為設計應用課,給學生留有足夠多的時間實踐,有利於他們更好地完成作品。所以大量龍的'圖片留到學生製作過程中在屏幕滾動播出,學生在製作的過程可以邊參考邊設計。欣賞部分的圖片量不多,有代表性地引出龍的特徵及內涵。

三、 説學法:

學法過程按學生分組合作的方式體驗集體創作的樂趣。

1.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主動掌握龍的特徵,瞭解龍的內涵;在教師的直觀示範中掌握基本紙立體技法。

2.學法指導中根據學生熟悉龍的形象這一實際,重點放在龍的特徵的誇張概括和剪、刻、折、粘貼等技法上。這樣學生就有了製作和創新的基礎。

3.提示學生在分組後——進行分工並討論技法在材料上的靈活應用,爭取創新。突破難點。

四、 説教學程序

本課教學由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實踐,教師巡迴指導、作業展評與小結四個環節組成。

(一)導入新課:(1分鐘)

出示課題:《大家動手做條龍》。

課件展示巨龍圖片——提問:龍總體的外部特徵?給學生熟悉的形象一個總的概括:“大、長、起伏變化”。

(二)講授新課:(14分鐘)

分成欣賞和示範兩個部分。

1.欣賞部分主要是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看。(5分鐘)展示12生肖圖片——提問:龍和哪隻動物最為相似?他們的相似之處是什麼?把學生引導到龍和蛇以及其它動物的聯繫上來。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又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龍圖騰源於蛇,又綜合了哪些動物的特徵?提問:龍的九似“角似鹿、頭似駝、頂似蛇、腹似蜃(蛤蜊)、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知識延伸——“龍”圖騰的寓意: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吉祥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

課件欣賞民俗活動,體會龍的精神。

在喜慶的節日當中,我們中國人經常用舞龍、賽龍舟、掛龍燈這樣的形式來表達歡樂的心情,從中也使我們感受到一種奮發、歡騰的氣氛。

2.展示各種龍的立體構成圖片,示範怎樣製作立體造型的龍。(9分鐘)

a.根據龍的特徵、材料的特點進行大膽的誇張、概括。——製作的基礎。

B.採用剪、刻、折、粘貼等方法制作龍頭、龍尾.——重點示範。

c.穿、插、捆等方法連接龍身。——視頻演示。

提示學生根據龍的造型特點和材料本身的特性,去積極探究、創造巧妙的構成方法。

三、學生實踐,教師巡迴指導。(25分鐘)

要求:選擇喜歡的、力所能及的內容完成。

分工合理,體現合作精神。

指導要點:啟發、鼓勵

四、小結:(5分鐘)

1、讓學生大膽展示、評價自己的作品,給予他們在眾人面前展示優點的機會,使學生小有成就感,同時鍛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2、教師評價:把分組做好的幾隻龍一起展示,歸納優缺點。主要從整體感覺和局部特徵進行評價。

五、課後拓展:

留心生活中的立體構成,觀察其材料的應用和製作方法。

課餘時間試試能否用其它的材料完成龍的造型。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鞠躬)我是國小語文組3號考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從小就熱愛教育,做着教師的夢。長大後,一直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站在三尺講台上用自己畢生的心血與智慧,澆灌祖國未來的花朵。我至今已執教23年,今天,有緣與各位評委老師相識,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和幸福!請問我可以開始説課了嗎?

今天,我要説課的題目是《釣魚的啟示》,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計計等幾個方面來展開我今天的説課。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首先,我要説的是教材。《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組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以"生活的啟示"為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從生活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本文主要寫在三十四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個夜晚,"我"和父親去釣魚,由於離捕撈鱸魚開放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釣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放回湖裏,當時,"我"對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喪",但最後,"我"還是依依不捨地把鱸魚放回了湖裏的故事。

本課按要求安排了兩個課時,我要説的是第二課時。根據國小語文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了二個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懂得"我"心情的變化。我認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懂得"我"心情的變化,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其次,依據學情,説説教法和學法。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無論什麼樣的教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是為了不教。"從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態度,也初步具備獨立識字的能力,閲讀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採用"情境渲染""讀一讀,品一品,議一議"等多種方法層層推進,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探究課文的思想感情。課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自讀、質疑、圈畫、討論、交流等方法,深入領悟課文內容。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會利用多媒體配樂播放《小兒垂釣》並帶領全班同學深情朗讀"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讓學生初步感知釣魚的樂趣與艱辛,繼而揭示課題:13釣魚的啟示。這樣不僅可以立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熱情,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教學是為學生的完滿生活服務,閲讀自然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情感。而文章的內容又是情感的源泉,因此,水到渠成的進入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新課標要求五年級的學生閲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因此,我首先佈置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麼。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章,養成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然後全班交流,教師適時補充,明確課文寫了什麼事。籍此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順勢進入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深入分析。通過以上初讀環節,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初步的理解,本環節主要在學生粗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總體上,客觀上把握課文,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首先,我會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情感。同時,讓學生把文中相關句子畫出來,對於感受較深的語句,用圈點勾畫批註,將自己的感受批註在句子旁,接着,我會相繼出示"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着。"抓住"好大,從來沒有見過,漂亮,翕動"等關鍵語句,體會"我"和父親的那份欣喜、(得意)的心情。面對這麼一條又大又漂亮的鱸魚,"我"和父親是如何處理的呢?請學生快速默讀第4∽9個自然段,找出相關的句子。然後多媒體出示相關的句子:"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裏去。""我(急切)地問道。""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從父親那不容爭辨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鈎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湖裏。"引導學生交流交流,讀一讀,寫一寫,使學生在思考與朗讀的過程中,感悟作者那種無耐的(委屈)和(不捨)。這樣,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加深了理解,對全文的感情有了昇華,既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鍛鍊了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然而,轉眼間三四十年過去了,當我一次次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就會想起父親告誡我的話,引導學生快速讀文,找到父親的話。小組討論交流後,多媒體出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一個人要是從小受到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實踐、勇氣、力量"仔細琢磨,從中體會父親的嚴格與不被任何誘惑的高尚品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接下來,進入第四個環節,總結全文,拓展延伸。第一,迴歸文本,朗讀全文,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通過聲音表達出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道得意識,從小養成不被任何誘惑的高尚品格。第二,拓展延伸,生活中,遇到同樣的事,該怎麼辦?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聽。

最後説説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簡明扼要,抓住文章的中心,體現了文章的主旨,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初步設想,在教學實施中,我會根據課堂的生成做適當的調整。不妥之處,敬請評委老師予以指正!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附板書設計

釣魚――得意

放魚――不捨

是與非――難

説課稿 篇10

《雪兒》是義務教育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主要講述了“我”為受傷的雪兒療傷並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飛上藍天的事,表現了“我”對鳥類的愛護,也流露了“我”對自由生活的熱愛與嚮往。文本內容感人,情感真摯,是一篇適合三年級學生閲讀,並能從中感悟到人與動物和諧之美的好教材。

根據教材特點和三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3、藉助文本,感悟“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其中目標1和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較好的實踐新課標的理念,達到教學目標完成的最優化效果,我預定兩教時完成任務。

第一課時,我準備安排“緊扣課題,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瞭解內容”、“佈置作業,鞏固練習”四個基本環節。第一環節中,我先揭示課題,而後讓學生輕輕念念將要認識的這個好朋友的名字,説説有什麼感受,由此讓學生帶着喜愛和探究之情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揭開雪兒的神祕面紗。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我將檢查效果,通過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特別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點指導。同時,還要處理好一些長句子的停頓,如“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在讀的過程中還要藉助多種方法理解“明媚”、“艱難險阻”、“信使”、“弧線”等詞語的意思。接着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我將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課文,瞭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發展的順序。並重點品讀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麼嚮往”等關鍵詞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獨、寂寞情況下雪兒來到我的身邊,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好鋪墊。最後,將預留5、6分鐘時間讓學生書寫生字。個別易錯字由老師重點指導。

下面,我重點説説第二教時的設想。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整體感知

首先出示本課新詞,引導學生認讀,相機正音。讀題後啟發學生交流初讀課文後對課文的內容把握和了解。結合學生回答,創設“我和雪兒相處”課堂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進而感悟文本語言中藴涵着的“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

第二環節:品讀課文,讀中悟情

先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和雪兒相處的日子裏,我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怎麼想的?”進行導讀。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劃出能感受到“我對雪兒一片深情”的句子。在四人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髮言適時點撥,抓住重點句,感受、體悟我的內心情感。比如抓住“它的身子很髒,眼睛裏充滿了哀傷。”體會我對雪兒的可憐、同情;抓住“他雪白雪白的,給他取名雪兒”體會我對雪兒的喜愛;抓住“給它洗澡、敷藥”從我對雪兒的細心照顧以及我對雪兒説的話,叫雪兒安心養傷這些句子中體會我對雪兒的關愛、同情、愛護;體會我對雪兒抓住“爸爸的介紹,以及我盼望雪兒的傷快點好”體會我對雪兒忠誠、勇敢品質的由衷的敬佩之情;抓住“雪兒傷好展翅飛翔,我的歡呼”體會我內心無比的喜悦和激動。文章的隻言片語都流淌着我對雪兒的濃濃深情,只要引導學生在品中讀,在讀中悟,我對雪兒的情感脈絡就會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下面,我重點説説我對文章最後一段話的教學預設:首先我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説説“我“送別雪兒時的內心情感,預計學生會説”我“是悲傷的、難過的,我是依依不捨的,我在肯定學生感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文本語言説説自己如此解讀的理由,隨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既然我不捨得雪兒離開,又為何送別雪兒呢?”再次閲讀文本,引導學生結合我當時説的話,體會我送別雪兒的原因是還給雪兒自由,是為了雪兒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學生懂得我這麼做是對雪兒更深一層的愛。接着,我扣住“祝福”一詞讓學生練習説話,我向雪兒祝福什麼,更深入地體會我為能放飛雪兒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和快樂,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我內心“既難過又快樂”的複雜情感。

第三環節:逆向思維,解讀內涵

承接上文的教學,要求學生思考:“雪兒的到來,使我原本寂寞、孤獨、憂傷、無聊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遇到這隻受傷的信鴿都會有這麼一段令人難忘的、美好的日子?”引導學生交流,交流中點撥,使學生感悟到只有善待生命、珍愛生命的人,才會熱愛生活,他的生活才會有意義、有價值。從而很自然地滲透了文本的內涵,使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淨化、提升。

最後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我傷好之後,漫步在明媚的春光裏,望着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是否又會想起與雪兒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會對雪兒説些什麼?”小練筆的形式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儲備,在學生的交流中把學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課堂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最後,我佈置一些和聽、説、讀、寫有關的選擇性作業,通過這些語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提高語文素養。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將根據學生的“生成”,及時作出最適當的調整雪兒説課稿

《雪兒》是義務教育蘇教版國標本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閲讀課文,課文主要講述了“我”為受傷的雪兒療傷並精心照料它,直到它能飛上藍天的事,表現了“我”對鳥類的愛護,也流露了“我”對自由生活的熱愛與嚮往。文本內容感人,情感真摯,是一篇適合三年級學生閲讀,並能從中感悟到人與動物和諧之美的好教材。

根據教材特點和三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能結合具體語境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3、藉助文本,感悟“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其中目標1和2是教學的重點,目標3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較好的實踐新課標的理念,達到教學目標完成的最優化效果,我預定兩教時完成任務。

第一課時,我準備安排“緊扣課題,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瞭解內容”、“佈置作業,鞏固練習”四個基本環節。第一環節中,我先揭示課題,而後讓學生輕輕念念將要認識的這個好朋友的名字,説説有什麼感受,由此讓學生帶着喜愛和探究之情進入第二環節的學習“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揭開雪兒的神祕面紗。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我將檢查效果,通過指名讀、同桌讀、小組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特別是“阻、剩、任、盼”等生字的字音要重點指導。同時,還要處理好一些長句子的停頓,如“你看它那雙翅膀被春風高高地托起,在藍天中劃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在讀的過程中還要藉助多種方法理解“明媚”、“艱難險阻”、“信使”、“弧線”等詞語的意思。接着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我將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次朗讀課文,瞭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故事發展的順序。並重點品讀第一自然段,抓住“只剩下、多麼嚮往”等關鍵詞句感受在我十分孤獨、寂寞情況下雪兒來到我的身邊,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好鋪墊。最後,將預留5、6分鐘時間讓學生書寫生字。個別易錯字由老師重點指導。

下面,我重點説説第二教時的設想。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整體感知

首先出示本課新詞,引導學生認讀,相機正音。讀題後啟發學生交流初讀課文後對課文的內容把握和了解。結合學生回答,創設“我和雪兒相處”課堂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的學習,進而感悟文本語言中藴涵着的“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

第二環節:品讀課文,讀中悟情

先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我和雪兒相處的日子裏,我是怎麼做的?怎麼説的?怎麼想的?”進行導讀。讓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劃出能感受到“我對雪兒一片深情”的句子。在四人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全班交流,根據學生髮言適時點撥,抓住重點句,感受、體悟我的內心情感。比如抓住“它的身子很髒,眼睛裏充滿了哀傷。”體會我對雪兒的可憐、同情;抓住“他雪白雪白的,給他取名雪兒”體會我對雪兒的喜愛;抓住“給它洗澡、敷藥”從我對雪兒的細心照顧以及我對雪兒説的話,叫雪兒安心養傷這些句子中體會我對雪兒的關愛、同情、愛護;體會我對雪兒抓住“爸爸的介紹,以及我盼望雪兒的傷快點好”體會我對雪兒忠誠、勇敢品質的由衷的敬佩之情;抓住“雪兒傷好展翅飛翔,我的歡呼”體會我內心無比的喜悦和激動。文章的隻言片語都流淌着我對雪兒的濃濃深情,只要引導學生在品中讀,在讀中悟,我對雪兒的情感脈絡就會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下面,我重點説説我對文章最後一段話的教學預設:首先我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説説“我“送別雪兒時的內心情感,預計學生會説”我“是悲傷的、難過的,我是依依不捨的,我在肯定學生感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文本語言説説自己如此解讀的理由,隨後我讓學生帶着問題“既然我不捨得雪兒離開,又為何送別雪兒呢?”再次閲讀文本,引導學生結合我當時説的話,體會我送別雪兒的原因是還給雪兒自由,是為了雪兒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學生懂得我這麼做是對雪兒更深一層的愛。接着,我扣住“祝福”一詞讓學生練習説話,我向雪兒祝福什麼,更深入地體會我為能放飛雪兒感到由衷的欣慰、幸福和快樂,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我內心“既難過又快樂”的複雜情感。

第三環節:逆向思維,解讀內涵

承接上文的教學,要求學生思考:“雪兒的到來,使我原本寂寞、孤獨、憂傷、無聊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那麼是不是每個人遇到這隻受傷的信鴿都會有這麼一段令人難忘的、美好的日子?”引導學生交流,交流中點撥,使學生感悟到只有善待生命、珍愛生命的人,才會熱愛生活,他的生活才會有意義、有價值。從而很自然地滲透了文本的內涵,使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淨化、提升。

最後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當我傷好之後,漫步在明媚的春光裏,望着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是否又會想起與雪兒相依相伴的日子?假如是你,你會對雪兒説些什麼?”小練筆的形式再次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儲備,在學生的交流中把學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課堂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最後,我佈置一些和聽、説、讀、寫有關的選擇性作業,通過這些語文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探究,提高語文素養。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將根據學生的“生成”,及時作出最適當的調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5r6w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