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物理説課稿4篇

物理説課稿4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説課稿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物理説課稿4篇

物理説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着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國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重點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繫。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麼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麼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並回答問題,併產生凸透鏡有什麼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導學

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麼關係。

猜想:

繼續觀察:

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並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係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法,並説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麼、測量什麼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説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位置。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並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進行實驗:

學生閲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並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見附表)

分析與論證: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麼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係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三、歸納小結

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連續完整地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穫。從知識、方法、有什麼體會方面小結,並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物理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高志遠,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現在大鹼廠鎮初級中學,任教八年級物理。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第4節光的折射。下面我將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説明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光的反射的後續課程,既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光學的有關知識,又是後面透鏡及其應用的基礎,在教材中處於承上啟下的低位。光的折射現象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學生通過對光學現象的分析,可以豐富知識,開拓思維;培養密切聯繫實際,運用科學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習慣和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及折射光線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規律及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能夠用光的折射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

通過演示實驗,指導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規律,經歷規律的產生過程。

通過探究光的折射規律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養成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學道理的習慣。

3.重點難點

我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光的折射規律;光路可逆。

我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節課的難點:光線進入不同介質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關係;運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象。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發育、成長階段,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理論聯繫實際,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法與學法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分析討論,歸納結論。運用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多重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引領學生的學習,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自然合理的開發,最終達到學生掌握光的折射知識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新課引入:

演示:向透明水杯中倒入適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讓學生側面斜視觀察現象。請學生説出觀察到的現象,思考這是為什麼?

筷子似乎是折了,但從水中取出筷子,依然完好。由此引出新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很大的激發。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探究一:光的折射現象

利用光具盤展示,一束光線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中情形。學生可觀察到進入玻璃中的光線在界面處改變原來的傳播方向,從而引出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

為了便於交流要明確一下幾個概念:界面、入射光線、入射點、法線、入射角、折射光線、折射角。

教師邊畫圖,邊對應講解,最後要求學生動手畫在筆記本上,既加深了印象,又練習了學生的作圖能力。

然後請學生觀察光在玻璃中發生折射的軌跡,討論回答問題:

① 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三者之間有什麼位置關係?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係如何?

③ 隨着入射角的變化,折射角如何變化?

④ 當入射光線垂直於水面入射時,折射光線的方向如何?

讓學生帶着問題觀察演示實驗,學生回答問題,師生合作總結出光的折射規律。

通過師生合作學習,有利於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使學生產生學習成就感,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物理説課稿 篇3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課,引言則是啟蒙課的開篇。向孩子們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展示五彩繽紛、充滿神奇的物理世界。通過引言學習讓學生們初步瞭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學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學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們對物理世界有一種新奇感、求知慾,產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引言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從引言可見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僅要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培養學生,而且還將注重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良好的思維習慣,有根據的懷疑精神,一定的創新意識等

2、教學目的:

根據國中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這一節課的教學目的有三點:(1)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初步感受物理現象的奇妙,激發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初步體驗觀察的方法,能根據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提出簡單的科學問題。(3)讓學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實驗探究,從而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繫.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使學生們對物理世界有種新奇感、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實驗。

二、説教法

物理課是八年級年級學生接觸的一門新課程。這門課對於部分八年級學生來説簡直有點“談虎色變”,因為聽哥哥姐姐或高年級同學説物理最難學,所以對物理課已經產生逆反心理和畏難情緒。要改變同學們對物理課的偏見,必須用“興趣”心理去戰勝他們的“逆反”心理。心理學理論指出對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難忘的。而引言課是八年級物理的第一節課,所以我精心設計,力求把它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們一接觸物理,就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和美好的印象。本節課我採用演示實驗及學生分組實驗相結合的方法,觀察和實驗是學生認識物理世界,獲取物理知識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學生智力的前提條件,是檢驗物理知識真理性的標準。教師邊演示、邊導控,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説學法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着重指導學生如何觀看演示實驗和自己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因為這是國中物理的第一節課,對於這些物理現象,無需讓學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併產生追根究底的慾望,獲得科學研究方法的初步體驗,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四、教具和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新教材配置的VCD、長、短兩隻蠟燭、火柴、大、小兩個玻璃罩、圓底燒瓶、、試管夾、酒精燈、金魚。

學具:玻璃杯、水、鐵架台、條形磁鐵、鐵釘、細線、玻璃板、搪瓷盤、塑料板、銅板、鋁板。

五、説教學程序

1、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幅圖片(如蔚藍色的天空、從樹上掉下的蘋果、浮在水面上的鋼鐵輪船等)和一段二胡曲。從幼年起我們就對自然界中的.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祕感,一個個現象覺得就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打開,為了揭開其中的奧祕,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 進行新課

(1) 觀察有趣的物理現象

本活動包括兩個簡單的演示實驗。完成這兩個實驗本身並不難,教師也無需花費力氣去講解實驗的原理,但在整個活動中要讓學生參與到對問題探究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實驗結果做出猜想,引導學生觀察物理現象,不失時機的引導同學們討論研究,啟發學生對物理現象提出問題,對於提出有獨到見解問題的學生要給於鼓勵。例如,放在玻璃罩裏的長、短兩隻蠟燭,誰先熄滅的演示實驗,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究竟是那隻蠟燭先滅,引導學生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實驗時控制條件可得出不同的實驗結果。實驗完成後,在啟發學生思考實驗現象,並對實驗現象提問。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會提出各種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説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魚的演示實驗。實驗前讓學生猜一猜,實驗後,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

(2) 動手做一做

這是學生第一次獨力觀察物理現象,我採用同座位的兩個同學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活動(1)透過盛水的玻璃杯看書本上的字,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做個小小科學家,實驗前先猜測結果,再做實驗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比賽哪一組做得又快又好、發現的物理現象最多。 實驗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觀察和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物理現象並説出自己的各種發現。如從杯子側面觀察發現書本上的字是變大了;發現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近,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大;書本離玻璃杯越來越遠,書本上的字就越來越小,其間還有一個字體左右反向的過程;從杯口向下觀察的情況等。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再請同學們將自己沒有發現的物理現象做實驗驗證。教師不要刻意追求學生得出完整的觀察結果,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最後請同學們參與探究活動(2)隔着玻璃板、課本、搪瓷盤、塑料板等物品,磁鐵對鐵釘的吸引會變化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物理現象,也產生了許多疑問,要想知道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等你們學習了物理以後,就能將這些謎一個個打開。

3、 課外作業

(1) 調查一下,你周圍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現象和問題?

(2) 做以下的小實驗:

[1] 將一個生雞蛋放進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後逐漸向水裏加食鹽並使其溶解,注意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並對這個現象提出問題。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種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緩緩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後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蠟燭。將你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並提出問題。

4、 板書設計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祕

第一節 奇妙的物理現象

一、 觀察有趣的物理實驗

二、 動手做一做

物理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版國中物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內容。“聲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儘管國小自然課中學過,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進一步對“聲音的發生和傳播”的現象進行概括得出相關結論。本節也是後面聲現象知識的鋪墊。為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由於國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對實驗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不強,學習本節內容對於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本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生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知道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

能力目標:

重視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熱愛生活、

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於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繫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於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以及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八年級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教法的選擇及依據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採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並讓學生動手實驗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後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後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於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鍊學生的思維行為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學法分析

指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經驗中歸納總結物理知識。八年級學生才接觸物理,對物理實驗很感興趣,但缺乏描述和歸納總結實驗現象的能力。教師應注意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實驗現象,自己總結物理規律,在腦海中構建本節課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四課堂教學秩序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注意,導入新課

注意是心靈的窗口,是學生有效學習新知識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根據本節特定內容,我選擇在播放樂曲的同時配以簡短的解説: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並提出疑問:同學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你們想不想知道聲音又是如何傳播的呢?以此激發學生探求的心理,從而導入本節課內容。樂曲選擇了巴洛克風格的音樂,據説有利於大腦進入學習激發狀態。

(二)展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

把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對學習充滿期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努力的方向,便於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學目標用語清晰明瞭,可操作性強。

(三)新課教學

本節課有三個小標題,直接指出了本節學習的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聲的產生;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速。還有部分內容用黑體字標出(例如:介質),為學生自主學習時抓住重點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圖,形象的展示了相關內容,為學生在學習中的想象活動提供了中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進行。

一,聲音的產生

(1)教師演示,學生動手實驗尋找發聲體的共同特徵

教師播放敲鼓和琴絃振動的演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振動停止還能聽到聲嗎?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然後讓學生動手進行橡皮筋和直尺實驗,親自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可以得出結論: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同時教師以信息快遞的方式對學生得出的結論加以肯定。

二,聲音的傳播

(1)學生動手實驗感受固體可以傳聲

(2)教師講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下雨天聽見打雷的聲音,在岸上聽見水下發出的聲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液體和氣體也能傳播聲音。

(3)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播放真空不能傳聲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進一步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並以信息平台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書上的圖片:為什麼在月球上宇航員要靠無線電通訊,做到學以致用。

(4)讓學生閲讀教材,知道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叫聲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聲速

(1)觀看視頻《射鵰英雄傳》片段,讓學生討論並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固體傳聲快

(2)閲讀書上“一些物質中的聲速”,知道聲音在15攝氏度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時分析、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時直接顯示前面所學結論,目的是促成知識的保持,並提示學生用恰當的方法,利用時空順序輔助記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並有利於學生形成認知結構,而結構化的知識更便於記憶、檢索和提取。

(五)達標檢測

檢測題圍繞重點設計,課前印發給學生。檢測能夠促進知識遷移,設計的原因前面已經提到,不再贅述。

(六)佈置作業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整個教學程序這樣設計,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事件等不斷調整。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總之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各方面有所提高,還要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各種教法的作用,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shuokegao/46rl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