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教學反思 >

《窮人》教學反思 15篇

《窮人》教學反思 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窮人》教學反思 ,歡迎閲讀與收藏。

《窮人》教學反思 15篇

《窮人》教學反思 1

《窮人》是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問題,實現長文短教

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長文短教”,是閲讀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如果像以往的教學那樣,按課文順序串講串問,結果肯定耗時低效。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抓住開放的思維空間、牽一問而動全篇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在反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文中的哪些場景令你感動?你感動於什麼?”以此問題放手讓學生閲讀批註,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彙報時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漁夫的表現上(即文中的重點段落),此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生成的資源,引導學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進而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尤其是在把課文中相關語段重組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品質,體會表達方法無痕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閲讀教學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讀中領悟,學習表達方法

“讀”是學生與文本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想構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閲讀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文本,注重以讀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帶動學生,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中品味語言,讀中領悟方法。要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僅理解內容,而且悟到以上寫法,最有效的解決方法便是讀。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1、在學生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引導他們體會桑娜當時的複雜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質;

2、藉助課件,從省略號句子的正確朗讀中,體 桑娜複雜內心活動所起的作用;

3、結合上文對桑娜家庭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描寫,通過對相關句段的重組朗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

這樣的教學過程,讀的目的性很明確,符合學生結合人物心理活動描寫,感悟人物品質的習慣與規律,遵循了在聯繫中讀懂文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質與學習表達方法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讀進去”又“讀出來”,閲讀教學取得了一定的實效性。

當然,由於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學中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我雖然有意識地進行了讀的訓練,但學生讀得還不夠充分、暢快,源自教師對讀的指導方法還有待提高。此外,及時捕捉課堂生成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引導,教師語言還不夠準確精煉。今後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從而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學導教的最佳境界。

核心提示: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教學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漁夫勤勞、淳樸、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處

1.整堂課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在講課時把字詞句的訓練,句式訓練,標點符號的運用。人物描寫等方面內容穿插在教學中,讓人覺得實在、不空洞。整堂課節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躍了課堂氣氛。

2.注重人物的心裏活動。從桑娜的心裏活動變化過程中體會她的品質,老師先讓孩子們讀課文,找找哪些詞句是描寫桑娜的心裏變化的。再讓他們細細品讀這些句子,通過學生的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句子中體味到桑娜矛盾、猶豫、堅定的心理變化過程。從桑娜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過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愛心。

二、不足之處

當然,一堂課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那麼一些遺憾,這堂課值得探討有對學生朗讀指導還顯不夠。

三、改進措施

1.從讀中感受,從感受啟發。

2.讓課堂上的語言技巧富有激勵生動,會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敢説、有説、會説,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也會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説。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

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在本文的教學上,我力求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

德。首先,我在教學開始時採用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閲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在學生讀通課文後,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然後,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桑娜這樣做的意義,從而體會桑娜的善良品質。因為理解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所以,我讓學生用充足的時間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讓學生想象: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為什麼會想到這些?接着讓學生再讀讀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瞭解省略號的作用。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桑娜的崇高品質。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注重加強學生的感情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好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

因為課後小練筆是續寫《窮人》。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着學生的心。因為學生平時較少練習寫續寫,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把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思想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接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因為,這個故事非常感人,學生對《窮人》這篇課文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非常關注接下來的結局將會是怎樣的。於是,我創造機會舉行《窮人》續寫交流會先讓他們進行小組的交流,説説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怎樣的,然後讓他們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下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續寫,從學生交上來的文章中,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豐富,他們充滿愛心,給予桑娜一家非常美滿、幸福的好結局。

《窮人》教學反思 2

本課教學我以“讀題激疑──深層研讀”的設計,引導學生敢於提問題,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去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結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討論價值,如:桑娜抱回孩子後,她在沉思什麼?有位學生趕忙回答:這説明桑娜很後悔這樣做。

此時,我發現這位學生對課文理解偏差了,就相機引導學生從“非這樣做不可”來理解:其實桑娜並不是後悔自己抱回這兩個可憐的孩子,而是在沉思丈夫回來後,該怎麼向他説呢?採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大膽質疑、解疑,再輔於必要的感情朗讀,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窮人》教學反思 3

《窮人》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四個環節——激趣入境、放飛思維、合作研究、個性創作。課堂上學生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寫出來的作品也具有較高的水準。他們那豐富的想象中閃爍着“祝好人一生平安”的美好心願,表現出憎恨黑暗社會的品質;在描寫方法上,注重了人物心理的刻畫,充分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創作的內容更是長而生動,全班有十三位同學超過一千五百字。我也懷着激越的情懷收集了八位學生的作品,出了一本《續寫窮人》向本校各位同仁推薦,得到一致好評!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我認為其關鍵在於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係,喚醒了學生的創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堅定了學生的創作信念。具體體現於以下四種教學觀:

一、對話的教學觀。

教師把學生看作大作家,並虛心向學生學習,師生雙方互相承認,互相賦予平等與尊重,共同參與學習的交流,體現了教學的對話觀。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在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在教。預先設定的程序被打破,只有情境化的生活存在,沒有問答儀式,只有思與思的撞擊,心與心的接納,沒有尊卑之分。

二、探究的教學觀。

教師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結合課文進行研究,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對大量信息的蒐集、分析、判斷和運用的能力,

增強了實踐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

三、合作的教學觀。

教師讓學生帶着問題在小組中討論,合作中探究。使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啟發,使自己的見解更豐富、更全面。同時,其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以培養。

四、開放的教學觀。

預習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蒐集關於列夫·托爾斯泰的資料;討論時,放飛學生思維,任憑學生自由想象;習作時,不規定完成時間等。充分體現了開放性,使學生的思維自由地馳騁於廣闊的天地間。摒棄了課堂的種種“禁令”,教學沒有指令性,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探求知識,創新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窮人》教學反思 4

《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短篇小説。課文中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的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漁夫和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準確樸實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

《窮人》是一篇老課文了,也教了多次,可是每次都是一個全新體驗。課前設計時緊扣單元訓練點:讀懂課文,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境、人物的心理活動等的描寫抒發美好的情感的。因此在設計研讀時,緊抓環境、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來體會。

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學生的表現出人意料,能迅速通過抓出句子中關鍵部分,體會出真摯的'感情。

“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多數學生找出“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的矛盾統一,感受到桑娜善良是本能是出自內心深處的想法。這比預設中的關心窮人更貼切更能説明桑娜的品質。

“她忐忑不安的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兒的嗎?……嗯,揍我一頓也好!’”學生在自讀,討論,互讀中,抓住“忐忑不安”,幾處省略號表示的心理時斷時續,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靈。

學生在聯繫背景與實際深入體會人物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質中,表現出來的理解力,真摯情感令人驚歎。別小看了這羣學生,當我們教師創設了適宜的氛圍時,學生在課堂上定會精彩生成。

《窮人》教學反思 5

《窮人》是國小六年級第三組以“心靈之歌”為專題的第一篇精讀課文, 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要重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心理活動、對話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實感的寫法。由於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確實有點難度,那麼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呢?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思路的:

1. 緊扣課題 探悉之“窮”

通過富有感染力的過渡語言,出示課題並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設疑,讓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句子,品析其“窮”,再緊抓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讓學生明白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氣候的時候,漁夫還要出去打魚,引導學生再次感受其“窮”到怎麼樣的.程度,最後,再進行裏外對比,外面是狂風怒號,洶湧澎湃,而屋裏卻是温暖舒適,主人公桑娜勤勞能幹的品質就呈現在學生眼前。

2. 抓心理活動 揭人物品質

心理活動的描寫是本課的一大特色,作者就是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來揭示人物那心地善良的品質。善良的桑娜出於對孤兒的同情、關心,也出於母愛的本能,毅然把他們抱回了家,並讓他們與自己的五個孩子睡在了一起,可就在她看着那七個孩子的時候,想到了到現在還沒回家的丈夫心裏忐忑不安,桑娜抱回孩子後的驚魂未定、失魂落魄,還有擔心、猶豫、害怕的內心都讓她感到“忐忑不安 ”,但是儘管如此,最後她還是下定決心把孩子抱回,這就是桑娜心地善良的品質集中體現。

3.突出對話 激發真情

對話是本課的另一特色,作者就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人物(漁夫)那心地善良的品質。可以讓先自由讀,然後談談自己的體會,再在理解的基礎上,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讀、同桌互讀、教師引讀等來引導學生了解人物的品質,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

《窮人》教學反思 6

《窮人》(十二冊)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他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今天上午,我在六、二班教學這一課時,課堂氣氛較沉悶,學生參與不是很積極,我也上的挺沮喪:這樣感人的課文為什麼不能感染人呢?課後,我再一次認真研讀了教參,看看教案,決定重新修改教案後再在六、一班上這一課。下午我又在六、一班按修改後的教案教學這一課。結果,效果很不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討論交流熱烈,每個問題解析得頭頭是道,40分鐘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而過,下課了,還有學生不停得説:老師,我還要説看大家喜笑顏開,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我長出了一口氣,看來我的修改是正確的,切實可行的!

修改後的教案中我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剖析人物心理,着重指導有感情的朗讀,鼓勵學生質疑,解疑。修改後的教案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脈絡清晰,有的放矢。

首先,我在學習第一段時就設置了一個問題,如:課題是窮人,從哪裏看出桑娜是窮人?用波浪線勾畫出來。讓學生充分體現桑娜的.貧窮與艱難;為後面的抱養孩子一段作鋪墊。

接着,再學習第二段時,我又拋出了一個問題:桑娜明知丈夫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很艱難了,為什麼還要把孩子抱回家?學生紛紛思考作答,這樣就自然感悟出了桑娜心靈的可貴。

然後,我在學習第三段時出示問題:漁夫歸來後是怎樣對待這件事?學生討論交流,準確把握了漁夫的心理變化。領悟了他的善良本質。

最後,我在總結時設置了第四個問題課文是表現桑娜和丈夫善良的美德,為什麼以窮人為題體會課文所揭示的時代背景和桑娜和丈夫的難能可貴。感受到作家的寫作技巧所在。 這樣,整堂課環環相扣,流程完整,一氣呵成。

二、剖析心理,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

桑娜抱回了孩子後那一段心理描寫很出色,我讓學生反覆品讀體會桑娜的心理變化,前三個問號和中間的省略號,後面的三個感歎號的朗讀作了必要指導,領悟桑娜由擔憂猶豫到堅定果斷的矛盾心理。我概括出桑娜是先想後做,沿着她的思想軌跡看到她善良純樸的一面。接着,漁夫聽了西蒙的事後那一段話也是重點。我在學生研讀之後,抓住兩個嗯揣摩漁夫在思索,在擔憂的心理;再抓住熬過去的熬字,感受漁夫為了撫養兩個孩子已經做好付出更多的艱辛,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的心理準備。我概括出他是先做後想,同時讓學生比較桑娜的先做後想,心理過程不同,但他們同樣具有一顆善良的心。

 三、有感情的朗讀促進對文本更深的理解。

我對重點段作了重點引導。如:桑娜看到西蒙悲慘的死去,用低緩的語調,懷着沉痛的心情來讀;西蒙的兩個孩子香甜的睡覺的可愛樣,懷着喜愛的心情來讀,這樣一悲一喜能給人以強烈的感受,進而體會桑娜的先做後想是出於善良的本性。再如:桑娜與漁夫的對話,學生分角色讀,更好的揣摩人物的心理。加深對思想感情的理解。還有,桑娜抱回孩子後的心理也是朗讀的重點,桑娜的擔憂、猶豫要讀得緩慢,重在疑問;最後一句要讀得短而有力。

當然,這只是我一次小小的嘗試,還有許多改進的地方。主要的是讓我明白了。課堂教學重在敢於探索,不斷反思,在每一次反思中有所收穫,取得進步!!

《窮人》教學反思 7

這節課是26日上午我借海口景山海甸分校六(7)班上的。這堂課下來,我感覺設計上比第一回考慮得更細膩些,增加了故事導入和學法的指導。學生與教師情感比較同步,課堂的推進也不太困難,自我感覺基本達到預期效果。

課後,黃慧娟老師還是投來甜美的笑,少不了一陣誇讚。之後,黃老師再次給我提建議:你是不是考慮我原來的那個設計,前面省下些時間,繼續將善良體會到漁夫身上,只需要抓一句話:“噢,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然後增加這訓練:桑拿寧可……也……,漁夫寧可……也……;最後再反覆讀三遍題目……

我覺得黃老師提得很對,唯一擔心的就是時間。不過,為了這完整性,我願意嘗試。

回去後我總結:

優點:

1、有了開頭的故事穿針引線,這堂課感覺推進起來容易多了,學生也容易進入狀態。

2、增加了寫法指導,使得工具性與人文性得到統一。

不足:

1、學生表現機會相對偏少,而教師佔用時間相對偏多。

2、結束前的確應該回到課題,再次深化主題,並薰陶情感。

《窮人》教學反思 8

《窮人》課文講述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從環境和人物的心理、對話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2、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

教學難點:學習通過環境、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例如教學《窮人》中桑娜想的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學生有的説怕丈夫責怪和抱怨,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些,而有的説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點。在學生多元解讀的基礎上,再及時運用多種朗讀的方式,個別讀、小組讀、羣眾讀、男女生賽讀、表演讀、輕聲讀、大聲讀等等,引導學生讀得有聲有色,讀出自己的韻味來。

2、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用心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度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説:“他們會靠着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着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3、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資料聯繫起來想象,實在難得。我心裏確實為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象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為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調動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想象的慾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本文着重讓學生體會“忐忑不安”這一段的心理描述,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交流感受,讀出感受。學生用心讀文,把握朗讀時的感情語氣,有的説桑娜怕丈夫回來,要讀得十分緊張,有的説桑娜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達到情感陶冶的目的。在閲讀教學中,培養了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潛力,構建了富有個性化的閲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三、不足之處

由於本文的文本較長,又處處精彩給人留以發揮餘地,而課堂時間又相當有限,所以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只好作罷,還應做更深入的寫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實現;對漁夫的描述,課文着墨不多,但幾處描述卻是畫龍點睛之筆。最集中的一段描述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確一個“熬”十分生動地刻畫了漁夫善良、堅強、勇敢和樸實的品質。此時如果還能把握兩個“嗯”和一個“哦”再體會一下就更好了。兩個“嗯”讀音有區別,意思上也有區別,漁夫的兩個“嗯”分別是什麼意思?“哦”在那裏表現了漁夫的什麼想法?學生再細細品讀一番,悟出的會更多,從而為後面的總結全文打下了基礎;學生對有的重點語句的感悟深度不夠時,由於自己缺乏應變能力沒能及時引領上去花費時間較長;本計劃有交流文中省略號的作用的環節以及該如何朗讀體現省略號作用、心理活動應怎樣讀,因時間關係省略了;學生之間寫作水平相差懸殊,有些學生在讀自己寫的漁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時語句不通順,錯別字現象也有,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糾正;本來我打算組織學生進行一下續寫的想象交流,可由於聽課領導要求進行課後測試,所以就取消了這一環節。甚為遺憾!這種種遺憾也許在短短40分鐘內真的難以彌補,只得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出示課題、解題。瞭解一下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當時的時代背景。接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課文寫的窮人是誰?圍繞這些人物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然後自主探究,感悟“窮”。快速默讀課文,並用筆畫出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窮”,全班交流。抓住課文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漁夫善良的心,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最後推薦閲讀: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師希望你們在課餘時間多多拜讀他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復活》等。

《窮人》教學反思 9

《窮人》一課成功地塑造了桑娜,漁夫感人的形象。謳歌了窮人那寧願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思想品質。

在教學中,我遵循國小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安排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學到“桑娜用頭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段落中關鍵的關聯詞語“非……不可”,學生結合上下文思考後得出結論:“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緊跟着我提問:“為什麼?”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隨後學生通過自瀆,感悟出這是桑娜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對孩子的憐愛。結尾處,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情景,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形象性,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內心世界。課堂上學生的潛能獲得了充分的發揮,師生互動中創設出一種和諧,融洽,互相激勵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

《窮人》教學反思 10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我覺得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由於本學期我們語文課要求每篇課文儘量用兩課時的時間來完成,於是我是這樣來設計思路的: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自學字詞,瞭解大意,梳理思路。這一環節旨在掃除閲讀障礙,感知大意,總攬全局。

第二課時:

精講細讀,體會感情。

這一環節是教學的重點。針對上節課同學們的朗讀熟練,我先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課文,把學生們帶入到文中不同的環境中,然後主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內的活動來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語言文字來體會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如以下幾個點:

(1)文章開頭的對比描寫:先讓學生通過讀感受海風呼嘯的夜晚,一個漁家的小屋。在此基礎上,再抓住本段的中心詞“温暖而舒適”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中體會主人公桑娜的勤勞能幹。用對比的方法,體會窮人悲慘的生活。並在此設置疑問:這裏的“温暖而舒適”僅僅是指“地掃得乾乾淨淨,爐子裏火還沒有熄……”這些外在的表象嗎?給學生留些想象的空間。

(2)第二部分我讓學生繼續自由朗讀,做好批註。抓住本段的重點句,讓學生從這樸實的語句中深入領會桑娜那顆善良的心;再引導學生用圈、點、勾、畫法找出相互依存對桑娜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並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情。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靈,因此,我細扣其中的每一句話,先教給方法,再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而使其明白此時桑娜複雜、矛盾、憂慮不安的`內心世界。

(3)第三部分集中表現了漁夫夫婦倆的善良。但從中也流露出一種無奈。我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對話、表情、動作的描寫,自行品味。

文章的結束我是通過讓學生通過想象然後續寫來完成的。

這樣設計教學這篇課文,我覺得既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也能夠感受到環境描寫的重要性,又學會了習作中的細節描寫,還鍛鍊了片斷寫作,只是對於當時社會的環境描寫欠缺,還學讓學生多加搜索。

説起教齡,我也算是個老教師了。低中高年級都教過,可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我突然發現,我不會上語文課了——課堂上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該我講,哪些該學生講,我搞不清楚了。我知道應該培養學生的閲讀和寫作能力,但從哪入手?怎樣能把閲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文章形式多樣,如何讓他們學會閲讀方法?中國語言如此豐富,如何教他們發展語言,運用語言?……這些問題讓我困惑,讓我茫然,讓我不知所措。

好在我始終抱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的原則進行教學,並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能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品德課、數學課”,注意了咬文嚼字——儘管嚼得時間不足,味不濃,但到底沒有偏離大的方向。就這樣,稀裏糊塗的一個學期過去了。

新學期開學不久,班主任每人一節語文課。我上的是《窮人》。儘管不謙虛地説,我感覺那節課表現得還不錯,但評課時田老師説的一句話讓我夢醒:備課時立意不明確啊!你都不清楚編者的意圖,不瞭解作者的意圖,你教學的意圖怎麼會清楚,學生學習的意圖怎麼會明朗呢?

我一下子找到了語文科的教學方向,。以前備課時,我也看參考,但我注重的只是教學目標,對選編目的從來就是粗枝大葉地看一眼,根本沒有去細想過。我一直覺得那不重要,卻沒有想到,它竟是我茫然的根源所在。我想把什麼都教給學生,但眉毛鬍子一把抓,重點不突出,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收穫不大。

那一刻,心真的是很亮很亮。我對l老師們説:“我知道應該怎麼做了。”老師説的另一句要讓學生一課一得。

前兩天,我在六一班上了一堂課公開課《窮人》。會選擇第一課時是有原因的:上個學期也上了一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課時,上完後,領導認為上得非常糟糕,點評的時候,給我提出了很多看法。之後,我認真地進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突破口,走出這種困境,於是前兩天的課就選擇了窮人的第一課時上課。

我認為,通過這堂課,我基本走出了之前的迷茫。《窮人》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要朗讀這樣的一篇課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且它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以小説為題材的課文,編者把這篇課文保留在11冊的教科書中,除了讓我們的學生接觸外國名著,還要通過薰陶,在心靈深處播種善良的種子。

這堂課我沒有像以前的課那樣,直接切入主題,我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出了一道算式:5+2=?通過預習的學生能夠説出很多,比如:美好的心靈,7個孩子,更加艱難的生活......

在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之後,我出示了一組課文生字,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再要求學生將生字中認為最容易出錯的詞語寫下來。最後,再找出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第二步,通過描寫心理的詞語將課文連起來。

這堂課,我完成了課文的生字教學,完成了理清脈絡的任務,讓學生學習抓住主要詞句進行學習課文的方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探究性的。能從大的方向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我認為,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以下的問題:

1、教學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在啟發學生了解文章的題材的時候,學生無法應對時,我直接給出答案。其實,我可以這樣設計:你看這篇課文的題材是:詩歌、散文、説明文、記敍文、還是小説?

2、學生的朗讀還是不夠的,我應該發作者的資料給學生,節約出來的時間用來讀書。

以後,我在教學中一定要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率。

2、《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努力讓學生分析掌握桑娜內心的矛盾,體會桑娜的善良我主要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如《窮人》中漁夫和妻子的對話,我先讓學生揣摩他們的心理,再讓他們通過分角色朗讀,理解漁夫和妻子是個怎樣的人。從中掌握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和環境變化的襯托,是寫好人物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還在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合理想象。同時,還設計了啟發式談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課文,中間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讀課文。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勾畫重點詞句,質疑問難。

《窮人》教學反思 11

《窮人》這節課終於上完了!此時,我心情特別愉快。這種愉快來自我和學生的配合。我能夠把課順利講下來,語言流暢、幽默,提問恰當。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一些平時不太積極的孩子也勇敢積極的舉手發言,這讓我很開心。一節課下來,學生為桑娜一家的命運擔心着,七嘴八舌地問着問那。我喜歡這種上課的感覺。我想這種感覺來自課前我認真的備課,對教材的深鑽,學生提前認真預習。

再次回想本課,這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説。課文裏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文中沒有一個“愛”字,但在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愛意。

作家在寫文章時都會在遣詞造句上下功夫,以便切確傳達出思想、情感和形象意義。我們讀文章,如果注意揣摩那些表現力豐富的詞語、句子、標點,就可以把握作品的思想觀點、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指向。語文新課標強調,要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就要我們在極普通的語言文字中捕捉作者的思想傾向,在看似客觀的文字中提煉出潛在的觀點。這節課我就是通過以抓重點詞句為契機,以揣摩人物桑娜的心理變化為主線,來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質。整堂課主要體現以下幾點:

一.在有疑處釋疑 在無疑處設疑

文本細讀,首先要尋找文本中的“疑點”,凡有疑處,庶幾正是文本言語及其承載的內容、情感、思想富有張力的地方。在這裏挖掘,必定碩果累累。本節課我緊扣了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詞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初讀,在初讀之下,學生讀出了“疑點”——描寫桑娜的心理活動的語序是混亂的,我由此引導學生對這幾句話的正確排序,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語序混亂中讀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這種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襯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樸的品質。

文本細讀,其實也要有做學問的精神,如果只能在文本的有疑處咀嚼探討,還只是表面上的文本細讀;教師引導學生在無疑處設疑,“於無聲處聽驚雷”,才算是深入堂奧。

牢牢抓住字、詞、標點符號進行品味、感悟和體驗是我這課教學的一又大亮點。分析漁夫一家生活艱難時,我抓住“受”、“熬”等字重點分析,體會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朗讀中,“……”、“?”、“!”怎麼讀?這些貫穿於教學中的設疑,都引領着學生在細讀文本中感悟着桑娜和漁夫“窮人富心”的美好心靈。

二、揣摩人物對話,觸摸人物心靈。

閲讀教學是語文課堂的一大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鑽研文本,走進文本的語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讀,體味情感,才能為文本而感動,獲得體驗,感受人文。而進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細讀文本。《窮人》這一課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如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説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同時也看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部分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兩次沉默,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針對人物的對話描寫,要先讓學生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分角色讀,讀出人物的真情。這樣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對話、觸摸到文中人物的心靈美。

三、揣摩課文語言、品析人物心靈

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就藴含着浪漫和詩意,作者情感的表達隱匿於語言文字的深處。葉聖陶先生曾説:“閲讀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理解。”可見,閲讀教學中的感悟訓練的關鍵是“瞭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即抓重點、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領悟語言運用的規範意義。因此,在閲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認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處品出作品的

美妙之處,悟出深邃之意,從而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文中的“忐忑不安、熬、受”等詞都值得揣摩。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來領悟。在教學第九小節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桑娜在沒得到丈夫的同意抱回西蒙兩個孩子的心情時怎樣,找出“忐忑不安”一詞後,讓學生圍繞“忐忑不安”這個詞通過找有關句子進行交流,朗讀中體會詞語的意思,並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桑娜害怕、矛盾又堅定的心理,她那善良的形象油然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交流“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醒來。”體會漁夫善良的環節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這句話中最能讓你感受到漁夫的善良是哪個詞(熬),能換個詞嗎?比較説説為什麼?這樣學生在交流中揣摩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四、揣摩文中標點,深化人物心靈。

教學中我們關注課文的重點詞語的品析,在此方面捨得花力氣,卻很少關注到課文的標點,淺意識裏也認為標點是課文的末梢神經,似乎是可有可無的邊角料,而實際上標點是言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標點的意義超過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説課文中的語言是作者推敲的結果,那麼,伴隨語言文字的標點,同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因此,課文中的標點同樣是文本語言感悟的資源,同樣可以成為學生感悟語言的有效支點,通過對這一細微的“點”的品味,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感悟。《窮人》這一課多處運用省略號。在教學第九小節中我先讓學生仔細讀讀這段心理活動的描寫,説説他有什麼特點在學生髮現這段心理活動的特別之處就在運用五個省略號來表現桑娜的矛盾心情後,我又引導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深入研究每個省略號的含義,聯繫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會想些什麼?在反覆中學生的思維與文本發生碰撞,學生的心靈與主人公更加貼近,逐步體會到桑娜先是激動,繼而緊張、擔憂甚至責備自己,最後堅定了決心的複雜心理,讓學生在揣摩標點時,領悟深化人物心靈美。

五 、揣摩教材空白,昇華人物心靈

國小語文教材是一座內容豐富多彩的大樂園,在其精彩的舞台角落中往往存在許多值得深挖的空白處。將學生帶入空白處進行挖掘,並藉助教材空白髮揮其想象思維能力,鍛鍊學生説話、寫話能力,進行情境再現與信息交換等訓練。使課堂教學開放而活躍,同時讓學生深入領會文中人物的美好心靈。如:文中作者用“沉默”一詞留了空白。在此我引導學生探討課文中兩次沉默背後桑娜內心的激烈鬥爭,引導學生交流桑娜兩次沉默會想些什麼,為“沉默”一詞解密。感受桑娜的善良。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雖然説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對主旨的把握我都給予鼓勵,這樣在交流中同學們感受到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質。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複雜的內心世界,儘管無言,但通過特定的情境,我們能夠強烈的感覺到桑娜處處為人着想,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那份善心。通過這些“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獲得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落到實處。善於想象是學生最寶貴的思維品質,課堂上我為學生營造了想象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潛能的增強。同時,引導學生進入意境,為學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礎,使想象合理化。

六、潤物無聲、訓練語言

課文中語言訓練處很多,我在本節課的語言運用分為:語言表達和作文。我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孩子抱回來會怎麼樣?不抱回來又會怎樣?讓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大家總結出把這兩個孩子抱回來是作為母親的一種本能,我又巧妙地説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式説:寧可(),也要()。這樣潛移默化的訓練着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學會了怎樣概括、怎樣運用句式。同時,我最後與同學們一起換詞理解關鍵詞“熬”,我認為理解“熬”字要精要、準確,當同學認為可以換成“撐”“挺”“堅持”“扛”時,我又引導學生回憶家裏熬藥、熬湯,讓學生明白這裏“熬”不光包含着今後日子苦,還包含着日子長。把漁夫的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鐘左右請同學們寫寫漁夫當時內心的想法。這種融訓練於一體的課堂,讓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在一靜一動中賞析了文章

的魅力,體會了人物的情感,學會了語言的運用,也為寫作擴散了思維,積累了素材。課文為什麼以窮人為題,這些提問一舉多得,已經超越了體會文章中心這一意義,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文積累。

總之,我覺得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準切入點 , 抓住聯接點 ,突破重難點,做到了問題導學,感悟體驗,引領學生實現了探究性閲讀過程,在充分領悟的基礎上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從“感知”、“揣摩”,再到“朗讀”,整堂課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問題解決者都是學生自己,這樣在活躍的氛圍下教學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學。但是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

由於本文的文本較長,又處處精彩給人留以發揮餘地,而課堂時間又相當有限,所以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只好作罷,還應該做更深入的寫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實現;對漁夫的描寫,課文着墨不多,但幾處描寫卻是畫龍點睛之筆。最集中的一段描寫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確一個“熬”非常生動地刻畫了漁夫善良、堅強、勇敢和樸實的品質。此時如果還能把握兩個“嗯”和一個“哦”再體會體會就更好了。兩個“嗯”讀音有區別,意思上也有區別,漁夫的兩個“嗯”分別是什麼意思?“哦”在這裏表現了漁夫的什麼想法?學生再細細品讀一番,悟出的會更多,從而為後面的總結全文打下了基礎;學生對有的重點語句的感悟深度不夠時,由於自己缺乏應變能力沒能及時引領上去花費時間較長;本計劃有交流文中省略號的作用的環節以及該如何朗讀體現省略號作用,心理活動應該怎樣讀,因時間關係省略了;學生之間寫作水平相差懸殊,有些學生在起來讀自己寫的漁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時語句不通順,錯別字現象也有,但是由於時間關係我沒有糾正;本來我打算組織學生進行一下續寫的想象交流,可由於聽課領導要求進行課後測試,所以就取消了這一環節。甚為遺憾!這種種遺憾也許在短短40分鐘內真的難以彌補,只得利用課餘時間完成。

這節課與平時的課堂相比我覺得是成功的,它又讓我開始思考這是為什麼?我想接下來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備課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對課文理解要更透徹,對學生預習情況要更有把握;課上則要加強自己的駕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時刻要有“説、學、寫”結合的意識;課後則要反思自己的課堂,總結經驗教訓。

有個教育家説過,“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我要“用心” 教書育人!

《窮人》教學反思 12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彩。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

重捶敲打關鍵詞句:當學到“桑娜用頭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段時,我問學生關聯詞語“非……不可”怎樣理解?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等叫到王立同學時,他站起來,堅定地説:“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看到學生自信的樣子我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到“為什麼不這樣做不行呢?”讓學生畫出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情感,有的説“桑娜看到死去的母親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動了。”有的説“悽慘的現實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麼,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還有的説“這是窮人間至真的愛,至真的情……”學生在自讀中,悟出這是桑娜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對孩子的憐愛。此時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學生:女主人公對自己的做法説不出理由,講不出道理,但是覺得收留兩個孤兒是義無返顧的事。你們説這表現出桑娜怎樣的品質呢?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桑娜那純樸、善良的心地撞擊着學生,觸發了學生更深入的讀課文,同作者、老師產生思想共鳴,達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讀促思讀中有悟: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和理解的模式,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閲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讀出來,如:有的學生説怕丈夫回來,要讀得非常緊張;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甚至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而有爭議的説因為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解讀”,更引導學生“創讀”。學生在分角色朗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時,他們把桑娜對西蒙死的悲傷和對兩個孤兒的憐愛之情讀了出來,通過讀表達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知了人物形象。通過讀,使學生鑑賞桑娜具有的心靈美;通過讀,使學生讚美桑娜具有的心靈美。使桑娜那美好的形象在學生心裏樹立起一座豐碑……

《窮人》教學反思 13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完美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明白、欣賞和評價的潛質。要提高閲讀教學效率,重在優化閲讀教學過程。

一、突出主體,注重層次

突出主體性,把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已領悟的過程,本案例的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力求讓學生“自主領悟,自俗領悟,自得領悟”,注重層次性,即“引導學生一層深一層地明白課文。”例如在教學1~2節時,讓學生找出描述“窮”的語句,再找出你是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然後指導朗讀,讀出家裏很窮,從“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誦”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閲讀過程,引導學生沿着這條思維途徑,一步一步地閲讀明白。

二、語言和精神統一觀

教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丟開課文語言搞騰雲駕霧式的資料分析,也沒有脱離資料搞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而是有機地把兩者統一齊來,教師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研究“温暖”、“舒適”這兩個詞語,首先讓學生聯繫生活明白“温暖、舒適”,然後再看圖,從圖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適”,最後回到課文,從文中進一步體會“温暖”指什麼?“舒適”指什麼?此時,學生的回答中已不僅僅僅是孤零零的描述小屋的語言文字了,還有描述小屋外的呼嘯怒吼的寒風,洶湧澎湃的大海的語言文字,還有對在這兩種不一樣的環境中的人的處境和感受的聯想,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窮人雖窮但心不窮。這樣,詞義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精神空間擴大了,看問題的視野也開闊了。

三、朗讀訓練,讀出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閲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明白,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窮人》的教學中,教師發奮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充分讓學生自讀,比賽讀,評讀。透過自我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有的説怕丈夫回來,要讀得十分緊張,有的説怕丈夫回來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教學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讀,使學生從讀中體會到桑娜的善良,到達情感陶治,教師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我的見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

尊重個性就是尊重性命,在閲讀教學中,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閲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飛揚。

《窮人》教學反思 14

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珍視學生閲讀中的獨特感受和見解。因為語文是多義的,不一樣的人因為各自的“文化語境”和“閲讀期待”不一樣,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感受。為此,我主要經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去感悟人物的內心,例如:抓住“熬”進行想象,體會漁夫和桑娜有着一樣完美的心靈。這樣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本事、分析和思考問題的本事,並且使他們從中受到愛的教育。再則,讓學生充分地讀,使他們“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並且儘量在探究、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有話説,會説話。可是,這節課也暴露了我平時上課的一些陋習:同一個問題老喜歡去循環重複的'強調。導致這節課裏安排的11個幻燈片僅僅出示了一半。用評課教師的話來説,幾乎把對人物的分析課上成了心理研究課。

《窮人》教學反思 15

《窮人》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4課。本文主要寫了桑娜和漁夫寧收養鄰居西蒙家兩個孤兒的事,讚揚了他們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好品質。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釐清課文層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第二課時,抓住人物心理和對話描寫,品析人物形象,並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第一課時進行比較順利,同學們能很快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再引導下我們又用小標題的形式對各部分進行了概括:等丈夫歸來——抱回孤兒——收養孤兒。同學們在閲讀完全文後,可以體會到桑娜和漁夫善良的品質。

第二課時可能是第四節上課的緣故,同學們很不在狀態。所以我主要將精力放在對桑娜心理活動和人物對話的品析上。

反思一:缺乏朗讀指導。

在桑娜心理活動片段,我採用自讀體會,然後用一個個小問題提問的形式學習。因為難度降低,同學們饒有興趣。但是在課堂新進過程中,我總覺得這樣的形式有一種碎問碎答的感覺,好像把文本無情肢解了一般。同時,這一環節在指導朗讀上非常欠缺,因為我自己朗讀水平有限,不敢在學生面前展示。課前也沒有充分準備好課文朗讀音頻。所以這一部分之前讓學生自由讀、齊讀,期望在讀中有所體會。如果這個片段,能有效指導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忐忑不安的心理和忐忑不安的原因教學效果會更好。

反思二:活動設計需明確學習要求。

在漁夫和桑娜對話環節。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一名男同學扮演漁夫,一名女同學扮演桑娜,其他同學讀旁白。同學們對這一形式很感興趣,積極性較高。這一環節雖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但是沒有把讀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因為在讀之前,我沒有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學生只是看着書上的文字讀。更多同學關注的是“漁夫”和“桑娜”讀得準確不準確,甚至“漁夫”和“桑娜”讀的時候會不自覺發笑。

如果,我出示要求:1、角色扮演者讀出人物語氣,體會人物心情。2、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對話體現了人物怎樣的特點?帶着問題,有目的地讀,有目的地聽,課堂才會更有效。

反思三:巧用插圖和小練筆。

在以往的教學中,凡事遇到小練筆的地方,我都佈置成了課下作業,而後便不了了之。從去年開始,我特別重視課堂上的練習。我願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做課堂練筆和説話訓練。本課有兩個地方需要進行練筆訓練。一是桑娜沉默時的心理活動。二是結果處令人遐想的空間。“桑娜拉開帳子,會出現怎樣的場景?”

在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桑娜和漁夫沉默的原因,然後讓學生參照第8自然段的心理描寫,把桑娜心中所想寫下來。雖然原定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是課堂上大多學生都動筆去寫了,這一點我很滿意。通過分享交流,我發現六年級的孩子其實很會理解課文。

在結尾處續寫時,我讓同學們藉助插圖想一想,當桑娜拉開帳子,會看到什麼樣的情景?七個孩子睡覺時會是怎樣的睡姿?他們會不會説夢話?會不會有特別可愛的樣子?桑娜和漁夫又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提示之後,我要求同學們動筆寫下頭腦中呈現的畫面。分享交流中,同學們都寫到孩子睡得特別香甜,漁夫還説道以後要更加勤快,不讓孩子挨餓受凍。我想這已經足夠了。

原定兩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我用了三個課時。反思原因在於,課堂上自己生怕學生不理解,講解過多,重複過多。同時在課堂上總想面面俱到,總想把所有知識都呈現給學生。所以這導致課堂內容較多。在以後教學中,還要學會精簡問題,有所講,有所不講,果斷取捨,突出重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jiaoxuefansi/jn75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