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貝多芬傳讀後感優選15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優選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貝多芬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貝多芬傳讀後感優選15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1

無數次駐足,無數次徘徊,我實在不願去窺探您耳聾時最初的心境,也不了忍撩起那段我認為痛苦的記憶……

於是,我只是悄悄地、悄悄地諦聽,諦聽您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曲;只是默默地品味,品味名人傳上有關您的文字。但,您卻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我有些迷茫,您雙耳失聰,感情破裂,生活悲苦……命運,還掌握在自己手裏嗎?

您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於是告訴我……

您雖然患有耳疾,但卻擁有音樂——這個可以讓您思想情感任意馳聘的海洋。您在這片浩森無垠的海洋中遨遊,擷取晶瑩的浪花。於是,一曲第九交響曲橫空出世了。它的出現,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你也獲得了釋放,將音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被愛情所遺棄,但心中卻從不缺乏愛。因為您對特蕾澤的愛,而綻開了一朵純潔的“花”散發着您生命中平靜的芬芳,這朵奇葩便是第九交響曲,它的綻放,讓人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夢幻、温柔與愛。那一刻,所有的人們震憾了,狂暴的.外表下,是您那顆被愛所棄盈的心!這一切都證明了,即使愛情離開了你,但是,愛並不會離開你!相反,您將愛永遠的留在自己的心中!

您雖生活貧苦,但卻有一顆高昴的頭顱。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次您與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了一支貴族隊伍。歌德脱帽致禮x您站立在那兒,讓那些貴族向您致禮!您可知道,這一舉動震憾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權貴低頭,您使自己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失去了一切的“歡樂”,但您卻給世人們留下了無數歡樂。您以一個失去歡樂而創造歡樂的人們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創造命運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面對許多災難,那時,我們常怨天尤人。驀然回頭時,才發現我們才是命運的締造者。

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痛苦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只要我們還有能力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便能將所有痛苦承擔,讓它們鑄成歡樂。這句概括貝多芬一生的話:“惟其痛苦,才有歡樂。”將一生激勵着我們,告訴着我們: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貝多芬傳讀後感2

他,7歲登台演出。

他,11歲就開始作曲。

他,12歲任宮廷首席大提琴手。

他,26時聽力開始衰減,卻最終寫出了不朽的名作《第九交響曲》。

他,就是貝多芬。

作為一個音樂家,貝多芬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父親,給貝多芬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但他也因此而得以與音樂結緣;作為一個天才音樂家,年紀輕輕就開始聽力衰減,這無疑是一種折磨,但貝多芬卻因此獲得了新的創作靈感,反抗也由此成為了他作品的主旋律之一。

我們總是抱怨,抱怨命運的不公,可在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中,我們可以看到: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而不同人與偉人的不同,不僅僅在於他們自身所擁有的天賦,更在於他們在面對悲慘命運與痛苦時的態度。 作為音樂家的貝多芬,卻失去了寶貴的聽力,但他卻並未因此而輟筆,相反的,正是從他的聽力開始逐漸喪失時,他寫出了諸如《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等一系列舉世聞名的名作;盧伽雷氏症將霍金禁錮在輪椅之上,可霍金的思想卻並未因此而停止,反而愈加地深邃;劉偉,作為一個失去雙手的殘疾人,或許他的一生與鋼琴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但是正是憑藉着自己的頑強毅力,他用自己的雙腳, 為我們帶來了一曲曲動人的旋律。

或許,我們不會擁有貝多芬那樣的音樂天賦,我們也不會擁有霍金那樣的聰明睿智,但是,我想我們中的大部分,同樣也不會遭受耳聾,盧伽雷氏症的困擾,而與劉偉相比,我想我們中的大部分都擁有比他更好的身體條件,而我們之所以無法取得和他們想媲美的成就,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困苦時,更傾向於無謂的埋怨和直接放棄,而不是勇敢地去鬥爭。

我想,當我們再次遇到困難挫折時,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也許現在你的處境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會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傳讀後感3

書中寫道,貝多芬在聽力逐漸下降、出現重聽且再也隱瞞不下去時,告訴了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是什麼樣的人讓貝多芬如此信任如此依靠?親愛的、善良的、真摯的……描述不盡。兩個最相知最真誠的密友。貝多芬在最無助最痛苦的時候向他們傾訴着心。

我想,不管是到天涯或海角,不管是處在何種艱難險境,最好的朋友總是在你身邊。你悲劇式的愁苦中,他們會給予你援助的大手,借給你倚靠的臂膀;當你終於懂得了製造歡樂,他們便是那最忠實的守護者,最悉心幫助你的一片小小天空。友誼對於每一個人來説,都是最重要的。

一曲曲天籟之音的誕生,或許只是才華上的登峯造極,但一支支曲子的背後充滿着痛苦的吶喊,是一種讓心靈習慣於痛苦的悲愴。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向疾病、向命運、向社會宣戰?他又是如何抵住無休止的傷與痛,譜寫樂曲?自然是他那堅強與不羈的性格,頑強抵抗的毅力與不甘挫敗的信念。

您雖然患有耳疾,但卻擁有音樂——這個可以讓您思想情感任意馳聘的海洋。您在這片浩森無垠的'海洋中遨遊,擷取晶瑩的浪花。於是,一曲《第九交響曲》橫空出世了。它的出現,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你也獲得了釋放,將音樂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被愛情所遺棄,但心中卻從不缺乏愛。因為您對特蕾澤的愛,而綻開了一朵純潔的“花”散發着您生命中平靜的芬芳,這朵奇葩便是《第九交響曲》,它的綻放,讓人們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夢幻、温柔與愛。那一刻,所有的人們震憾了,狂暴的外表下,是您那顆被愛所棄盈的心!這一切都證明了,即使愛情離開了你,但是, 愛並不會離開你!相反,您將愛永遠的留在自己的心中!

您雖生活貧苦,但卻有一顆高昴的頭顱。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次您與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了一支貴族隊伍。歌德脱帽致禮!而您站立在那兒,讓那些貴族向您致禮!您可知道,這一舉動震憾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權貴低頭,您使自己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您雖失去了一切的“歡樂”,但您卻給世人們留下了無數歡樂。您以一個失去歡樂而創造歡樂的人們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痛苦而放棄自己的人生,只要我們還有能力去完成一些有意義的事,便能將所有痛苦承擔,讓它們鑄成歡樂。這句概括貝多芬一生的話:“惟其痛苦,才有歡樂。”將一生激勵着我們,告訴着我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貝多芬傳讀後感4

手捧一本《名人傳》,三個偉人,三段故事,在我心中久久縈繞。

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一位音樂家、一位雕塑家、一位小説家,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的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而奮鬥。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他出生在平凡的家庭中,16歲母親就去世了,父親也成了一個酒鬼。通過讀《名人傳》,讓我更加了解貝多芬的家世背景和遭遇,也讓我被他的堅強毅力所折服。

種種不幸一起壓在了貝多芬的肩上,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但他沒有因此沉淪,而是更加勤奮、認真的學習音樂。當他沉醉在他的音樂裏時,上帝又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耳聾了。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以音樂為生的他卻聾了耳朵,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這是常人所不能接受的。他被一切痛苦磨鍊着,卻使他更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不趨炎附勢,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烈的赤子之心愛全人類;他從未享受歡樂,卻用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全世界,將自己優秀的作品奉獻給人們。

他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他決不能使我屈服。”的確,貝多芬有着超乎平常的毅力和奮鬥精神,他緊緊地扼住了命運的喉嚨,戰勝了命運。這個誓言如同颶風一般,席捲了我的感情,震撼了我的心靈,這之中又包含了貝多芬多少的苦苦痛痛,多少的辛酸血淚。難道他驚人的`意志與精神,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我們雖不能像貝多芬一樣成為偉人,但我們也要頑強地同命運作鬥爭。在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有頑強的毅力,去把困難踩在腳底下。就從小事説起吧,無論是一道奧數題,還是一篇難寫的文章,我們都要堅持到底,攻克這一個個困難。再比如説“5.12”汶川地震中的人們,他們就是憑着對生的希望與頑強的毅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看,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也能做到。

羅曼·羅蘭也曾説過:“生活是嚴酷的。對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來説,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而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貝多芬也是平庸的人,可他卻遇到比常人更多難以想象的磨難和障礙。他卻從重重困難中勇敢站起來,從種種困難中煉造成了偉人、名人。

是的,這就是貝多芬,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

貝多芬傳讀後感5

順從,無保留地順從你的命運:你不復為自己生存,而只能為其他人生存。……啊,上帝,請給我力量讓我戰勝自己吧!——題記

中國有句古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是人。我想,這大概與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失聰後所想的大致相同。可見這種思想,並不像宗教信仰那樣,有地區界限與思想差別。中西方人同樣認為,快樂來源於痛苦。也只有痛苦之後,才會有快樂。

路德維希便是這樣。我們都是知道的,路德維希在28-29歲時聽力就開始減弱了,在他32歲時,在台上指揮演奏《菲德里奧》失敗了,由此,他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甚至連遺囑都擬寫好了。可他到底還是乖乖活了下來,活到了57歲。

對於一個從事音樂藝術的人來説,耳朵是無比重要的,而作為一位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路德維希竟可以在雙耳嚴重失聰而又久治不愈的情況下堅持了那麼久。期間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中獲知些什麼?

無論是路德維希、保爾、居里、張海迪還是曹雪芹,那些眾所周知的“名人”基本都有一段坎坷的經歷。縱觀世界歷史,貌似真的少有一帆風順而且鼎鼎有名的人。

有很多人這麼説,從我們生下來開始,上帝就幫助我們安排好了一生。誠然,這種説法我們不能否認,有些事可能確實是我們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的`。但是我們就可以因此而排斥生命、放任生命嗎?當然不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路德維希説。

在路德維希的生命中,上帝命令他不準死,於是他順從了。但如果在1802年在海利根斯塔特時,他真的自殺的話,世間又會缺失多少天才的曲子!也許在那個時候,他會覺得自殺才是上帝安排給他的唯一出路,而活下去則是自己在把握自己的生命。誰又能否認,上帝事實上是安排他活下去呢?所以,我覺得,所謂的“上帝早就給我安排好了命運”是逃避現實的結果,而非事實,因為誰也不知道上帝是怎麼想的。即使這世上真的存在上帝,他也會仁慈地給你安排很多岔路口,讓你去做選擇;而非暴君般,未經你同意就鋪排好你的一生。這,絕不是上帝。如果你有失敗的一生,請別埋怨上帝沒有眷顧你。他只是負責幫你批改而已。

所以,好好做完尚未填完的卷子吧,上帝會給你的卷子打分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6

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這絕對辦不到。生活是這樣美好,活它一千輩子吧。——貝多芬

或許,這個世上有無以計數的名人,他們有着各自的故事。但貝多芬一定是那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人,而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勵着我不斷前進。

命運,似乎一直在與貝多芬開玩笑。家境貧寒不説,父母早逝,養活家人的重擔有些過早地壓在了他身上,好不容易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社會對他的認可,卻雙耳失聰。再無法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這,對一個人是不是太殘酷了些?

雙耳失聰,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其痛苦程度就像畫家的兩眼失明,品酒師失去了味覺,裁縫失去了雙手一樣。那種痛,是失去至愛的心在滴血,或者更像是哪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坍塌,灰濛濛的天就那樣壓了下去,令人無法喘息。

可是貝多芬去並沒有因此從歷史的舞台上黯然離場,而是從耳聾的悲哀中走出來,將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的創作中,我似乎聽得見剛開始他因聽不見而發出的憤怒吼叫,看得見他煩躁痛苦的神情,但他卻憑着堅強的意志和對音樂的熱愛,走出了磨難以及磨難所帶給他的不良情緒,將自己的思想注入音樂中,用另一種方式表達着他的喜怒哀樂,用生命譜出了一篇篇不朽的樂章!

他,貝多芬,如他所説,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的一生歷經坎坷,屢遇磨難。可面對這些磨難時,他總是毫不退縮,直面挑戰。縱使困難挫折足以使他萬念俱灰,他仍是堅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決不向命運低頭!

人們常説,世事難料,命運有時也會一反平靜來點風浪,有的人連忙退入避風港,再也不願出海;有的人則直面逆境,頑強的駕駛着船隻,駛向另一片更廣闊的天地。無疑,待風浪過後,最絢麗的彩虹肯定為後者所獨享。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麼辦呢?我想,我們也應該像貝多芬那樣,永遠不熄滅對生活的.熱情,堅持自己的夢想走下去。世界如此美好,挫折不應該成為我們厭世的理由。

曾經聽一個好友説起過:“即使生活有100個讓你哭的理由,那你就要找出101個理由讓生活笑。”其實我覺得只要一個理由使足夠了,那便是“我在這世界上還有我的夢想,我的信仰和愛我的人,挫折是生活對我的考驗,我決不能讓他們失望!”

聽着激情豪邁的《命運交響曲》,彷彿眼前又出現了那張堅毅的臉龐,正緊緊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放。

他是我心中永不熄滅的烈火,永垂不朽的英雄!

貝多芬傳讀後感7

暑假裏,我讀了《貝多芬傳》,它講述了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傳奇而又悲慘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他一直不停地與命運進行抗爭。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的一所破舊小屋的閣樓上。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顯示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4歲的時候,父親就逼着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就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12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當上了大風琴手。貝多芬17歲時,他來到維也納求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世界。這一年貝多芬的母親因為肺病而去世了。這對貝多芬來説,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命運的魔掌也悄悄的伸向了他。26歲那年,他的耳朵日夜鳴響,聽覺漸漸衰退,但是,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更加努力的創作。他創作了大量在後世廣為流傳的不朽作品。1826年11月末,死神已經走近了偉大的的藝術家,貝多芬病倒了。1827年3月26日,在一場大風雪中,貝多芬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身旁,一個陌生人為他合上了眼。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有着超越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他敢於同命運抗爭,面對困難,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作為一名學習鋼琴的學生,我聽過貝多芬的很多作品,他的音樂作品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美妙的享受和感覺,有氣勢磅礴的《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還有優美的《月光曲》、《致愛麗絲》等等。他的.作品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易於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我學過6首貝多芬的曲子,每一個曲子帶給我的感受都不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C大調第三奏鳴曲第一樂章》,表達了他知道自己耳聾後的悲痛心情和不甘心向命運屈服的精神,這首曲子讓人蕩氣迴腸,回味無窮。

讀完這本書讓我體會到:貝多芬的一生證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這讓我想到自己在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面向困難,我要學習貝多芬的勇敢和樂觀主義精神,自信地去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

貝多芬傳讀後感8

讀完《貝多芬傳》,我的心靈受到深深的震撼!貝多芬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為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於與劫難一味的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天賦+努力,是人生駛向理想彼岸的雙槳。貝多芬,從小就受到音樂的.薰陶,很小就顯現出了他獨特的音樂天賦,他8歲開辦音樂會,15歲指揮一個樂隊,18歲就成了知名的音樂家。相對於他10分的天賦,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歲就經常練琴到午夜,他平時練琴都練得手發燙!他用實際行動完美的詮釋了只有滴血的手指才能彈出絕響,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無愧於他過人的音樂天賦和和超人的後天努力。

“短小臃腫,土紅色寬闊的臉,額頭隆起,頭髮蓬亂,不對稱的臉,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艱苦的童年,失敗的愛情,拮据的生活,孤獨無依,接踵而至的傷病又折磨着他,特別是耳聾,對一個音樂家則是整個世界的毀滅。面對苦難而殘酷的命運,他也心灰意冷過,可那又如何呢?他無法遁形,無法逃避,也許這就是命運對一個音樂家的安排,正是這些苦難與痛苦的積聚,才使得和着貝多芬血與淚的音符噴薄而出,他對音樂的熱愛,不可馴服地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的痛苦。

我沒有貝多芬坎坷多舛的人生經歷,但他的人格精神卻能穿越時空,化作一盞長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苦難造就一個音樂的傳奇,雖然我無法面對如此多的不幸,但我應該具備的是對理想的矢志不渝,對人生的堅定不移和對挫折的不屈不撓。既然註定為人生理想做出犧牲,我們就堅毅不屈的迎接那一刻的到來!當貧窮、殘廢、孤獨都襲向一個原本不幸的人時,當世界不給他歡樂、音樂的時候,他卻創造歡樂給予整個世界。這就是貝多芬!偉大的貝多芬!

拿破崙曾説過,他要用劍和火征服整個世界,但他沒有做到:貝多芬沒有説過他要用音樂征服整個世界,但他做到了!

貝多芬傳讀後感9

一直很讓我驚訝,一個耳聾的音樂家竟然能創作出令世界都為之讚歎的音樂。這就不得不令我深思了,他難道有什麼奇異的法術能把音樂變出來?還是,他是一位神人。也許他真的有那麼一番本領。但我想,這是因為他在用心去創作。用心去演繹音樂的最高境界。

貝多芬,這個有着卓越的音樂天賦、巨人般堅強性格的音樂家。

不同於其他人,貝多芬似乎生來就帶着一股“逆天”的勁,一副高傲的倔脾氣,精神永遠都是那麼狂熱,一雙猩紅的眼睛,給人一種莫名的畏懼感,放射出融化冰雪的光芒。他那奔騰着的流動着的血液就像他創作的作品永遠也沒有盡頭。可即便是那樣,他那病魔般的身體也還是和他處處作對,疾病,痛楚,無時無刻不纏着他。可就是這樣,他也憑着驚人的意志,堅強的活着。

以前,總以為名氣大大的貝多芬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可是當我真正翻開《名人傳》的時候,我才發現,我錯了:

貝多芬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從小他的父親就用暴力逼迫着他學習。在他十六歲時,他的母親就已去世,而他的父親也變成了一個揮霍的酒鬼,家中已再無半點財富,小小的他只能用柔弱的身軀撐起這破爛的家。

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在維也納初露頭角,有了一點名氣。此時正應該高興的他,卻被查出因幼時治療耳疾無效導致耳聾。這使他遭到了極大的打擊。要知道,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沒有了耳朵,就沒有了一切。在幾番思索之後,貝多芬又迴歸了音樂,並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交響曲。

而他之所以能夠在失聰的情況下,創作出數首經典之作。正是因為他能夠用心去聽,用心去感受,將身心都投入到音樂中去。這,就是音樂的最高境界。

命運可以奪走貝多芬的一切,但始終奪不走他那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非凡的天賦。面對困難,他絲毫不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歐洲的音樂是在大自然中產生的`,所以貝多芬也時常將自己擁入大自然的懷抱,用心來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貝多芬的音樂脱離了單純的感官上的享受,而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他經常談到他有責任用他的藝術去為“可憐的人類”,“未來的人類”做奉獻,為他們造福,鼓勵他們,把他們從迷夢中喚醒,斥責他們的怯懦。貝多芬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他從不只為自己而活,胸懷天下的責任感使他不只是一名音樂家。

貝多芬傳讀後感10

羅曼·羅蘭説:“我稱之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或力量取勝的人,而僅僅是因其心靈才偉大的人。”而貝多芬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榜樣。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滿艱辛,缺少家庭温暖。從一開始,生活於他就是一場悲壯的.戰鬥。貝多芬剛四歲,他父親就一連幾個小時把他釘在羽管鍵琴前面,或者把他關在房間裏,逼着他練小提琴,繁重的作業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差一點就讓他恨死了音樂這門藝術,以致必得用暴力才能強迫他學下去。

1792年,戰火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了家鄉,去音樂之都維也納定居。此時,病痛已在叩門,且一旦上身便不再離開。1796至1800年間,耳聾症開始肆虐,耳鳴不分晝夜地折磨着他,內臟也疼痛不已。

除了肉體的痛苦,他還受着別的困擾。在他喜歡的人嫁於他人時,他幾乎想自殺,但他那種百折不撓的道德觀念阻止了他。他性格剛強,不甘心在磨難面前屈服。

這愛情,這痛苦,這意志,這時而沮喪時而高傲的情緒,這內心的悲劇,都反映在1802年的偉大作品中。如《喪禮奏鳴曲》,《幻想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第二奏鳴曲》。而《第二交響樂》則更多得反映了他青春的愛情,從中可以感覺到壓倒一切的堅強意志,一股不可抗拒力量將愁緒一掃而空。

即使在生命的最低谷,貝多芬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無可挽救:他渴望痊癒,渴望愛情,心中充滿了希翼。

但是後來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患了氣管炎,肺病,急性關節炎,黃疸病,結膜炎等疾病。

1824年他指揮《第九交響樂》,全場一致鼓掌,但他卻一點也聽不見。直到一位女歌唱演員拉起他的手,請他轉過身來面向觀眾時,他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這才明白過來。

1826年底,他患了胸膜炎。1827年在他彌留之際,他很清醒地寫道:“我耐着性子,心想:任何痛苦必會帶來善果。”善就是解脱。

死神終於來了。正當風雨交際之夜,他離開了人間。時為1827年3月26日。

羅曼·羅蘭把貝多芬的一生比喻為風雨交加的一天。“意志的力量使我們重見光明。一個窮困潦倒,殘廢而孤獨,生而痛苦,世界從未給予他歡樂的人,卻創造了換了奉獻給全世界!”

他用自己的苦難鍛造了歡樂。

他用自己的行為證實了自己的話“我願證明,誰若行為高尚,善良,必能同樣承受苦難。”

他教會了我們如何生,如何死。

我們應像他一般:“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貝多芬傳讀後感11

又是一個寒假。空虛感十分的強。有時候,實在不知道做些來充實自己。偶然間想起,還要閲讀名著。在這種所謂命運的安排下,我看了《名人傳》。

這是本由世界著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它包括《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米開朗基羅傳》三部“英雄傳記”。雖説,這三個傳記的內容看似毫無關聯——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一個是小説家,且都是不同國籍的。但,它的實質都表達了,這些偉大的天才,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本身“內憂外患”,也敢於和命運作鬥爭。這種令人折服的勇氣,堅韌不拔之志着實令人感動。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讀完,會發現獲益良多。

“一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這句話應該是貝多芬的一個信念之一,支撐着他從萬難中走了出來。他的童年並不算幸運。從小,他就展露出在音樂上的才能,但他的父親急於開發這項才華,並沒有考慮貝多芬的感受,用暴力的方式逼迫他練琴。當他稍微成長一些的時候,他最愛的母親也去世了,他悲痛欲絕。但是他於同年成為了一家之主,獨自一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還沒有幾年,他便創作出許多樂曲,算是小有成就。但是厄運卻在這時敲響了貝多芬的門,它在也沒有從那扇門出來。他最引以為傲的聽覺於他漸行漸遠,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説是滅頂之災。但是,他沒有放棄他最愛的音樂,沒有捨棄追求真理、真善美的理想,他選擇了與命運做鬥爭。帶給他痛苦的還不只是肉體上的,還有精神。生活的貧苦,愛情的失意,侄子的不孝順,更使貝多芬心力交瘁。這麼多的苦難,同時壓在一個人的肩上,這是沉重的時時刻刻都會令人窒息的'一座座大山……不可思議的是,他走了過來。既使於1802年10月6日留下了舉世聞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遺囑》,他也沒有輕生,不是嗎??相反的,更多的音樂作品在這種“風雪交加”的窘境下孕育而生,這一切的一切不是正好完美的詮釋了貝多芬的“用苦難鑄就歡樂”?

這就是《名人傳》帶給我的最大的衝擊。《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都是十分不錯的篇章。米開朗琪羅的“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讓我喜歡。”和托爾斯泰傳的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都體現出他們的那種追求真善美的那種不懈的精神。尤其是托爾斯泰的哲學觀念引發人們的一種深思,也體現出他那種猶如陽光的慈愛,不論是對世人還是農奴,他總是無私的。

貝多芬傳讀後感12

穿越幾個世紀,我彷彿聽到了貝多芬指揮他的樂團演奏《第九交響曲》的聲音;穿越幾個世紀,我彷彿聽到了米開朗琪羅專心雕刻的聲音;穿越幾個世紀,我彷彿聽到了托爾斯泰寫作時筆走的聲音。沒錯,這三種聲音都來自於《名人傳》,它們雖然不同,但它們卻同樣地深沉,雄壯。

然而,在這三位天才,偉大當中,我還是喜歡“樂聖”—貝多芬。

貝多芬生於波恩,他沒有常人般幸福的童年,暴力的父親逼迫他學習藝術,讓自己承擔經濟的重擔。然而,他內心的依靠—他熱愛的母親,卻因肺病去世。這不僅僅是肉體上的苦難,更是心靈上的摧殘。在他走上音樂生涯時,耳聾卻成了他的酷刑。這是對一個音樂家何等的打擊啊!痛苦把貝多芬深深地包圍,但他並沒有墮落,他還在堅持,他還在渴望痊癒、渴望幸福、渴望自由。他一方面幻想着疾病突然消失,一方面又在與殘忍的現實作鬥爭。最終,在他的勤奮努力下他創作了許多不朽的名曲。

貝多芬的耳聾和自己的疾病的確曾給他帶來許多的麻煩,雖然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貝多芬依舊在與疾病鬥爭,但他又是怎麼作曲的呢?他是用的意志和毅力。都説挫折是強者的墊腳石,貝多芬的耳聾卻讓他更加努力更加奮發,讓他有勇氣戰勝困難。

我之所以喜歡他,是源於他對音樂的熱愛。即使患上耳聾,自己也不甘離開,卻依舊從事他所熱愛的音樂事業。

我之所以喜歡他,是源於他內心的堅強,即使遇到磨難,他也從不屈服。

我之所以喜歡他,是源於他對侄子的諄諄教誨,即使是侄子也依舊愛着他,貝多芬希望把他送上善良與正直的道路上,他想把侄子培養成“一個於國家有益的公民”,想讓他為社會盡一份力。雖然這個侄兒最終並沒有改變,但貝多芬卻依舊愛着他。

從貝多芬的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我知道了“陽光總在風雨後”,對於某些事情,我們要學會堅持,對於眼前的'困難,我們要努力克服它,命運對我們不公時,我們要學會“扼住命運的咽喉”,通過自己的堅持不懈和努力來克服,戰勝困難,當我們深陷在挫折與痛苦中,我們要樂觀,不能坐以待斃……。

他在無聲的世界裏尋找聲音,他在黑暗的世界裏尋找光明,他在拘束的世界裏尋找自由。貝多芬的一生雖然是苦的,然而他卻是幸福的,即使患有耳聾不能使他屈服,身處困境也不能使他低頭。也只有這樣的精神,他在我心中永遠是個傳奇。

貝多芬傳讀後感13

金色的九月,慵懶的陽光透過窗子,照着一本散發墨香的書——《名人傳》。《名人傳》這本書給我以很大的啟迪,異常是《貝多芬傳》頗受我的青睞。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許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終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是致命的打擊——耳聾,可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終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痴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奏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貝多芬一生能夠説是一波三折,可是貝多芬最終獲得成功。

貝多芬成功的事蹟,或許或已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標,目標必須能實現。自古以來,那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著名人士,在自我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16歲時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詩句,周恩來12歲時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不應當放棄自我心中的目標。而在我們身邊缺少的還是這種毅志力,這種不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樣也挖不到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沒有水,而是他沒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決心,或許只要再挖一下,就能夠見到水了,可他選擇了去挖別的地方,這樣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勞的。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能夠打破的。”

音樂應當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

音樂是一種智慧,任何哲學……必須擺脱其他人掙扎其中的苦難。

貝多芬的音樂能夠讓人擺脱痛苦,能夠讓人思想擦出火花,可是此刻的一些流行音樂似乎聽都聽不懂,更別説欣賞了,異常是網絡上的一些歌曲,資料都太——實在難以啟齒。哎,可惜了,不明白他們是在創造音樂,還是在糟蹋音樂。

“一個貧困、殘廢、孤獨、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給他以歡樂的人,竟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一樣,他以自我的苦難在鑄造歡樂。”

貝多芬的精神必將永駐人間,年輕的朋友們,人生的價值是由自我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

貝多芬傳讀後感14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為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貝多芬這句話出自貝多芬在法國大革命時所寫的隨筆,由此,我們不難看清一個熱愛真理和自由,藐視一切的史詩人物。

以上出自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書中寫道,小時候,人生對他而言就是一場悲慘而殘酷的鬥爭。父親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就被整天的綁在鋼琴前面,為了防止他偷懶,父親就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他少年時代就得操心經濟問題,盤算着如何掙出每日的麪包,那是來得過早的重擔。“人家柔和地説話時,我勉強能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喊叫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我卻願和我的生命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麼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這是貝多芬耳聾之後,寫給朋友信中的一段話。

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已經完全聾了。他指揮的交響樂隊在演奏,自己卻聽不到,聽眾向他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他也不知道,直到同伴向他示意的時候,他才猛然醒過來,向聽眾致謝。匈牙利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曾經在貝多芬面前演奏鋼琴,李斯特接受了這位長者的忠告,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樂音,但是貝多芬卻一點也聽不見,他只是從李斯特的面部表情和手指動作理解到他的造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嚴重缺陷,幾乎完全聽不到任何普通音響的人,卻陸續寫下了大量美妙的樂章,他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為的是大家的耳朵!仔細想想,有時人生註定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和挑戰,即使今天安逸,明天的痛苦也會接踵而至。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海倫·凱勒失去了光明,可她用一顆追求愛與光明的心照亮了無數黑暗中跋涉的心靈;霍金失去了身體的自由,但他熱愛生活、嚮往真理的偉大情懷和傑出貢獻卻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精神上的自由!他們所給予我們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一生都取之不盡的,讓我們為這些人類傑出的楷模深深地鞠一躬吧!從偉人們的身上,我們懂得了,面對困難,如果一味逃避,自然就得不到其中隱藏的好運和福氣。逆境人人都會遇到,但是更多的人被絆腳石絆倒後,就再也爬不起來了。這時只要我們鍥而不捨的將生命中的泥沙抖落掉,然後站上去,化不利為有利,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安然脱困。貝多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的一生充滿着不幸,但他的艱辛和努力卻贏得了世人永久的敬仰與懷念。上帝是公平的,只要你勇於付出,終將有所回報。

貝多芬傳讀後感15

金色的九月,慵懶的陽光透過窗子,照着一本散發墨香的書——《名人傳》。《名人傳》這本書給我以很大的啟迪,個性是《貝多芬傳》頗受我的青睞。

貝多芬一生經歷了許多的痛苦:感情期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説是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當《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時,聽眾如痴如醉許多人都流了淚,演奏結束掌聲雷動,當他轉向聽眾,全場突然起立,揮動帽子向他致敬,場面之熱烈,恍如暴動。貝多芬一生能夠説是一波三折,但是貝多芬最終獲得成功。

貝多芬成功的事蹟,或許或已告訴我們只要有毅志力,有目標,目標必須能實現。自古以來,那些為社會作出貢獻的著名人士,在自我青少年時期,就已經確定了終生為之奮鬥的目標。毛澤東16歲時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豪邁詩句,周恩來12歲時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不管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我們都不就應放下自我心中的目標。而在我們身邊缺少的還是這種毅志力,這種不達目的地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老伯伯正在挖水,可怎樣也挖不到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沒有水,而是他沒有一心一意把一口井挖到底的決心,或許只要再挖一下,就能夠見到水了,可他選取了去挖別的地方,這樣他挖得地方再多也都是徒勞的。

“為了更美,沒有一條規則是不能夠打破的。”

音樂就應讓人們的精神火花迸發出來。

音樂是一種智慧,任何哲學……務必擺脱其他人掙扎其中的苦難。

貝多芬的音樂能夠讓人擺脱痛苦,能夠讓人思想擦出火花,但是此刻的一些流行音樂似乎聽都聽不懂,更別説欣賞了,個性是網絡上的一些歌曲,資料都太——實在難以啟齒。哎,可惜了,不明白他們是在創造音樂,還是在糟蹋音樂。

“一個貧困、殘廢、孤獨、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個世界不給他以歡樂的人,竟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那一句豪言壯語所説的一樣,他以自我的苦難在鑄造歡樂。”

貝多芬的精神必將永駐人間,年輕的朋友們,人生的價值是由自我創造的,要想讓生命迸出火花,沒有任何捷徑,也不必乞靈於神靈,能夠視為神示的,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貝多芬所説的:“人啊!靠你自我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mo/fanwen/duhougan/z673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