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演講稿 >

【推薦】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4篇

【推薦】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4篇

演講稿特別注重結構清楚,層次簡明。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使用到演講稿,你知道演講稿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4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1

在行走中記錄、在體驗中發現,是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欄目一直堅持的方向。六年來,我們攀雪山、過草原、越峽谷、穿行原始森林,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腳步依然堅定。因為這一路上,我們遇到了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人和事。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也讓我終生難忘的,是在西藏阿里丁嘎執勤點的採訪經歷

西藏阿里是中國西南部最偏遠的地區,我們經常走了一天都碰不到一個人。這裏也被稱作“生命禁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邊吸氧一邊拍攝。

執勤點的海拔將近5000米,沒有房子,只有三頂軍用帳篷,是戰士們吃飯、睡覺、學習的'地方。雖然在去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現實體驗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8級大風裏,我出鏡播報要靠喊。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個戰士站崗的背影。這個背影像一座界碑矗立在那裏,讓我們攝製組所有成員為之震撼,也讓我們腦海裏國門衞士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具體。為了不打擾正常執勤,我們只能遠遠地看着他。一張還稚嫩的臉龐,臉頰紅紅的,不是因為害羞,是因為高原長期的日曬風吹,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高原紅”。

晚上睡覺前,帳篷外面有戰士打着手電洗腳。大家可能會覺得洗腳那麼平常的事情,有什麼可説的呢。但是當我走到他旁邊,藉着手電的光,發現洗腳水沒有冒熱氣,伸手去試了一下水温,我才知道他用的是冷水!摸着寒冷刺骨的洗腳水,我真想馬上變出一個大鍋爐,給他們燒上一大鍋的熱水,讓他們好好泡泡冰冷的腳。看着這些十八九歲的戰士,我在想,如果他們在城市裏生活,或許他們是體驗着大學生活的莘莘學子,或許他們是網絡遊戲的高手、時尚達人,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在艱苦的邊疆保家衞國。他們讓我感受到了青年人的奉獻、青年人的擔當!

第二天一早,我參加了一次很特別的升旗儀式。因為條件有限,他們只能把國歌錄到手機裏,每次升旗用手機來播放國歌。聽着手機裏播放的國歌,我覺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雄壯,鮮豔的五星紅旗也飄揚得格外耀眼。

戰士們説我是第一個到他們那兒的女孩兒,這讓我感到意外,也非常自豪。雖然和戰士們只有短短兩天的相處,但是他們的淳樸和善良,讓我覺得他們就像家人一樣。告別時,我放下了女孩的矜持,和他們一一擁抱。

節目播出後,很多觀眾都説是流着淚把這期節目看完的。在祖國廣闊的陸路邊疆,有很多這樣的邊防哨所。戰士們要面對惡劣的天氣、艱苦的環境,要忍受寂寞與孤獨。他們的艱辛可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無怨無悔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沒有國,哪有家!我們作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應該常懷感恩和珍惜之心,感恩這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戰士們,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而作為一名記者,我也將一往直前,繼續帶着我的真誠,在行走中發現好故事,講述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2

我叫餘xx,是xx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説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XX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户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説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説,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説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説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説:“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説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説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

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説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3

我來自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道採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痺症,他拖着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為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為蓋這棟樓,他曾經連夜頂着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揣着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為他裝人工耳蝸。“人工耳蝸一套28萬元,放在我們農村能蓋一座樓了,怎麼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於為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裏閃着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遊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説話有些口吃,可一説起牛來口若懸河。經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牛”,被審定為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牛”。在羊冊鎮,他發現一户農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為種牛進行繁育,於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牛沒了!原來這户農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了兩個縣四個鄉,終於在西邊社旗縣境內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後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後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裏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採訪她時,她正從牛棚裏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下農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幹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裏鄉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為他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户貧困户已有190户脱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説:“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裏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4

我叫餘xx,是xx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説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户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説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説,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説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説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説:“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説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為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説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説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yanjianggao/7o4v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