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有關數學説課稿國中模板5篇

有關數學説課稿國中模板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説課稿國中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數學説課稿國中模板5篇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1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有理數的加法,所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7年級上冊第一章第3課時,對於本節課我想做以下彙報: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要求學生經歷有理數加法法則和運算律的探索過程,理解和掌握有理數加法運算法則,並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計算。

2.學情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學習基礎較薄弱,學習能力還不夠強。通過國小四則運算的學習,頭腦中已形成相關計算規律,知道數都是指正整數、正分數和零等具體的數,因此學生可能會用國小的思維定勢去認知、理解有理數的加法。但是學生已經知道數已經擴大到有理數,出現了負數,並且學習了數軸和絕對值,這些基礎是學習新課的必備條件。為了學生能切實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特別設計了反饋練習;對於教材中的例題和練習題,將作適當的延伸拓展和變式處理。

3.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2)並能進行有理數加法的運算。 能力目標

①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深刻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②學生通過動手、發現、分類、比較類方法的學習,提高了對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又是變化發展的辯證觀點的再認識。

情感目標

通過聯繫實際自主探究、自主觀察、分類歸納有理數加法法則,能夠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合作學習中增強與他人的合作。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有理數加法法則中符號的確定。

難點:異號兩數相加的符號。

二、教學方法與教材處理

1.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 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滲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七年級學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學生通過熟悉的.現實生活情景,發現有些計算方式是不夠的,引發認知衝突,提出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引導學生類比探究有理數加法法則,形成師生互動,體現了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2.學法引導

學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討發現。知識是通過學生自己動口、動腦,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獲得。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探究活動中總結有理數加法法則。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學生體會用類比和數形結合的方法擴展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設計理念

《大綱》要求,對於課程實施和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加法知識基礎上,創設情景,產生認知衝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特點、類比歸納、討論交流等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向學生滲透類比數形結合的思想、特殊與一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運用類比、聯想、轉化的思想,突破難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環節:

前提診測,複習提問: 複習舊知識的目的是對學生新課應具備的"認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徵進行檢測判斷",所診測的絕對值意義和數軸與新的內容有關。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 從實際問題引入,提出表示數量關係僅用正數表示是不夠的,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提出研究有理數加法的問題。

嘗試指導,實施目標: 從實例出發,利用輸贏球得分原理和在數軸上運動方向符號的特點,通過小組探究得出加法法則。

變式訓練,鞏固目標: 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按照分層遞進的教學原則,設計安排了4個由淺入深的例題。

(1)是整數的異號兩數相加;

(2)是整數的同號兩數相加;

(3)是小數和分數的異號兩數相加。同時配有兩個由低到高、層次不同的鞏固性練習,體現漸進性原則,希望學生能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形成性測試,檢測目標:把"反饋---調節"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結束,應針對教學目標的層次水平,進行測試,對尚未達標的學生進行補救,以消除錯誤的積累,從而有效的控制學生學習上的兩極分化。

歸納總結,納入知識系統: 由學生總結、歸納、反思,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且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2

我説課的題目是選自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四節,因式分解,這是國中數學傳統的經典,在新課標的理念下,重新理解它深刻的內涵。

為此,我設定説課程序是:

一、重新審視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

二、教材處理的設想

三、教學總體設計

四、教學過程概述

(一)重新審視因式分解的教育價值

傳統的因式分解,是數學的工具使學生熟練掌握一些因式分解技能技巧,本來十分簡單的問題演繹得十分複雜(如填數法,拆項法,湊和法,十字相乘法)

新課程把因式分解作為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全面思考,靈活解決矛盾的載體。為此,淡化理論。簡化難題,緊緊掌握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即可。這是新課程體現教育價值最明顯的變化。為此,在學生思維方法和對世上的事,要正,反兩方面認識上下功夫,是這節課的重要所在。

通過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互為逆向變換,使學生澄清這種逆是反過來的變換,不是逆運算—是教學的難點(逆運算,是在一個算式中,以兩種形式不同實質不變的兩種運算,而因式分解是一種恆等變換的兩種説法)

為實現本節課的教育價值,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重點考慮我的學生理解能力弱,善於模仿,滿足於一知半解,我確定:

1、知識的能力目標: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編因式分解題目的能力

2、方法與過程目標:採用自學自練的方法,逐見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學會兩分法看問題,體驗知識發生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全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情境教學,使學生在參與中激發學習情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維變化,鼓勵成功全面體現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滿腔熱忱,科學積極的態度,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教材處理設想

我以我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的身份,重新組織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情境的創設,明確目的與動機,用實際問題是學生體驗到這節內容的價值(見教學過程)

(三)教學總體設計

教學總體框架:教師設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展開思考→通過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學習因式分解的意義→學生實踐探索,發現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熟練運用這種方法解題,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通過學生的編題活動,培養學生思維創造性。

教學的主體是概念與方法20分鐘訓練上主題部分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概述

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去過本溪嗎?”“本溪的著名礦產是什麼?”〈鐵礦〉本溪歪頭山的鐵礦石,每噸含鐵75%,採礦工人第一天採礦石203噸,那麼,第一天礦石含鐵多少?(75%×203)第二天採礦石198噸含鐵(75%×198)第三天採礦216噸,含鐵(75%×216)現將這三天採礦石的含鐵量總數用代數式表示:75%×203+75%×198+75%×216,還可表示:75%(203+198+216),若果用a表示75%,用x、y、z表示三天的採礦數就有ax+ay+az=a(x+y+z)

通過此例,揭示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個多項式化成幾個整式積的形式,就是因式分解,結合ax+ay+az=a(x+y+z)揭示,這種方法叫提取公因式法“正好相反”通過討論,認識到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不是逆運算,而是互逆變換,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實現了教學的第一目標

教學環節二:思維在探索中展開:教學中,抓住“反過來”讓學生從思維的逆向考慮,如何分解因式,這裏在學生完成

a(x+y+z)=ax+ay+az的基礎上,再完成

ax+ay+az=a(x+y+z)

a2—b2=(a+b)(a—b)

a2+2ab+b2=(a+b)(a+b)

(制課件)

整式乘法因式分解

原型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單項式與單項式、單項式與多項式、多項式與多項式相加

結果多項式因式乘積

範圍都能完成不能完成:3ab+5ac+7mn

在學生的實踐過程中,認識到多項式的因式分解是有條件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多項式都能因式分解。因此,會觀察,判斷,十分重要。

教學環節三:思維在展開教學中定勢:本節課重點,掌握1、提取公因式法2、公式法對於這一新知識點,學生感到陌生,必須先使他們頭腦中牢記,這就是先形成的思維定式

例如,公式法中,平方差公式a2—b2=(a+b)(a—b)

如—a2+25b216x2—4/9y2

特點:1兩項式2平方3異號

教學環節四:思維在編題中創新:學生在認識整式乘法與因式分解的關係後,就不難編出很多因式分解的題目來(要求編題中,簡單,明瞭,易解)

總之,教學的着眼點,不是熟練技能,而是發展思維,使學生在學習情感,態度的價值觀上發生深刻的變化。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3

下午好!(自我介紹略)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 教材內容: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探索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進一步體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解釋、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類似,所以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約分,要求學生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繫,也為後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説學法

學生在國小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説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複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

(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

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並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

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

文字敍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後再與被除式相乘.

活動目的:

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

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

(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活動目的:

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覆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

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為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説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

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

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

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後,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複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

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 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

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後老師總結。

7、作業佈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

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並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説板書設計

主板書採用綱要式,一目瞭然。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

(一)、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節,是在上節“勾股定理”之後,繼續學習的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判斷定理,它是前面知識的繼續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國中幾何學習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今後判斷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後的解題中,將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在應用中滲透了利用代數計算的方法證明幾何問題的思想,為將來學習解析幾何埋下了伏筆,所以本節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之一。課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並能證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並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個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

2、通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結合方法的應用

3、通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體會數與形結合方法在問題解決中的作用,並能運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相關問題。

情感態度:

1、通過用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定理與逆定理之間的和諧及辯證統一的關係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學情分析:

儘管已到八年級下學期學生知識增多,能力增強,但思維的侷限性還很大,能力也有差距,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方法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根據已知條件構造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不容易想到,因此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證明又是本節的難點,這樣如何添輔助線就是解決它的關鍵,這樣就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重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應用 難點: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 關鍵:輔助線的添法探索

二、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設計原則是: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圍中,通過巧妙而自然地在學生的認識結構與幾何知識結構之間築了一個信息流通渠道,進而達到完善學生的數學認識結構的目的。

(一)、複習回顧: 複習回顧與勾股定理有關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二)、創設問題情境:一開課我就提出了與本節課關係密切、學生用現有的知識可探索卻又解決不好的問題,去提示本節課的探究宗旨。(演示)古代埃及人把一根長繩打上等距離的13個結,然後用樁釘如圖那樣的三角形,便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這是為什麼?……。這個問題一出現馬上激起學生已有知識與待研究知識的認識衝突,引起了學生的重視,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創造了我要學的氣氛,同時也説明了幾何知識來源於實踐,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包括難點突破):因為幾何來源於現實生活,對八年級學生來説選擇適當的時機,讓他們從個體實踐經驗中開始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所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是由教師直接給出的,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摺紙在具體的實踐中觀察滿足條件的三角形直觀感覺上是什麼三角形,再用直角三角形插入去驗證猜想。這樣設計是因為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方法是學生第一次見到,它要求按照已知條件作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學生的智能狀況學生是不容易想到的,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讓學生動手裁出了一個兩直角邊與所折三角形兩條較小邊相等的.直角三角形,通過操作驗證兩三角形全等,從而不僅顯示了符合條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還孕育了輔助線的添法,為後面進行邏輯推理論證提供了直觀的數學模型。接下來就是利用這個數學模型,從理論上證明這個定理。從動手操作到證明,學生自然地聯想到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證明它與一個直角三角形全等,順利作出了輔助直角三角形,整個證明過程自然、無神祕感,實現了從生動直觀向抽象思維的轉化,同時學生親身體會了動手操作——觀察——猜測——探索——論證的全過程,這樣學生不是被動接受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因而使學生感到自然、親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使學生確實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到自我創造的快樂。在同學們完成證明之後,可讓他們對照課本把證明過程嚴格的閲讀一遍,充分發揮教課書的作用,養成學生看書的習慣,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組織變式訓練:本着由淺入深的原則,安排了三個題目。(演示)第一題比較簡單,讓學生口答,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第二題則進了一層,字母代替了數字,繞了一個彎,既可以檢查本課知識,又可以提高靈活運用以往知識的能力。第三題則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能夠推出可能的結論,這些作法培養了學生靈活轉換、舉一反三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利用率。在變式訓練中我還採用講、説、練結合的方法,教師通過觀察、提問、巡視、談話等活動、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過程,隨時反饋,調節教法,同時注意加強有針對性的個別指導,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結合起來。

(五)、歸納小結,納入知識體系:本節課小結先讓學生歸納本節知識和技能,然後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尤其是注意總結思想方法,培養能力方面,比如輔助線的添法,數形結合的思想,並告訴同學今天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同學們通過自己親手實踐發現並證明的,這種討論問題的方法是培養我們發現問題認識問題的好方法,希望同學在課外練習時注意用這種方法,這都是教給學習方法。

(六)、作業佈置:由於學生的思維素質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學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為此我安排了兩組作業。A組是基本的思維訓練項目,全體都要做,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提高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B組題適當加大難度,拓寬知識,供有能力又有興趣的學生做,日積月累,對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思維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有積極作用。

三、説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為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精神和培養創新活動的要求,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以及八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發現、操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即不違反科學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則,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觀察、分析、猜想、驗證、推理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於突破難點和突出重點。此外,本節課我還採用了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聯繫學生現有的經驗和感性認識,由最鄰近的知識去向本節課遷移,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獨立探討、主動獲取知識。總之,本節課遵循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力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爭把教師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力爭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培養。

數學説課稿國中 篇5

國中數學圓説課稿

一、 説教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説,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為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

四、説教法、學法:

教法:在本節課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為方式的改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欣賞圓、發現圓開始,深深吸引學生,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教給學生學法:情境中欣賞圓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圓的特徵——介紹中體驗圓的數學文化——實踐中感受圓的數學價值,大膽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不僅學得輕鬆活潑,而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五、説教學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圖形做了朋友?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説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説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我會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形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圓就在我們身邊。

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第二組就是圓形,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通過課件展示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讓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在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活動一:小組合作探究

(1)以四人為一小組,一起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你發現了什麼?並在小組內交流。

(2)把你們的發現,準備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為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

活動二:一起動手

1.請同學們在圓紙片上畫出半徑,10秒鐘,看能畫出多少條?直徑呢?

2.請同學們用直尺量一量畫出的半徑有多少釐米?你發現了什麼?直徑呢?

3.請分四人小組討論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什麼特徵?直徑有什麼特徵?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口答: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我會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都用到了什麼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會説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幣.線 ,筆,圓規等.此時我會裝做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元錢的硬幣呢?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説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説那我要是想畫一個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困難.(我在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説出用圓規畫圓).接下來我在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為學生準備了兩道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是讓同學們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2、畫出直徑是4釐米的一個圓。

實際應用: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10米的圓嗎? 我會適時加以鞏固,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圓所藴涵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圓與生活又有很大的聯繫.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快樂。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鞏固練習

1、填空。

(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回顧了本節課所學內容,檢驗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2、判斷,並説為什麼。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並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圖略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d/2

圓規畫圓:定半徑、定圓心、旋轉一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x1gx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