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錦集7篇

【精選】説課稿錦集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選】説課稿錦集7篇

説課稿 篇1

説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節《軸對稱圖形》。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的特徵、初步形成了空間觀念的基礎上教學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特性的許多事物,也為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認識,為此教材在編寫時十分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這兩個概念,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並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髮現和創造生活中的美。為了更好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對教材適當調整,以貼米奇的耳朵遊戲引入新知充分利用有關素材開展數學活動。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一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讓學生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通過觀考、實踐、發現,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培養審美意識,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教學的本身轉化到了更加專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讓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美學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徵,能準確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準確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及學具準備

教具準備:課件,尺子,米奇頭像,軸對稱圖形圖片和常見幾何圖形。

學具準備:剪刀,尺子,已學的各種平面圖形紙片一份。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只有一個地球》是國小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組的一篇説明文。“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説明方法,從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個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並以此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學會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説明文用詞的準確、嚴謹,學習一些常用的説明方法。

3、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激發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分析説明方法,體會説明文用詞的精確。難點是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四、説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老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閲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中以品讀感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為主要教法,讓學生從靜態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躍的生命與湧動的激情,激發學生靈動的想象。此外,我還以情境教學法作為輔助教法,運用遠程教學資源中的圖片和視頻創設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課文所描述的內容,產生視覺、聽覺乃至心靈的.震撼,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對現實的體驗,使學生從文本走進生活。

五、説教學程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基於新課程的理念,我在本課的教學中設計了“激情——導學——實踐”等教學環節。

葉聖陶先生説過:“入境始於親。”上課伊始,我在黑板上板書:只有一個—,讓學生暢所欲言。之後,我提示學生:是啊,媽媽,爸爸,我……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所以才讓我們倍加珍惜與喜愛。但有一樣東西,它是我們大家的,是不分民族,不分國籍,共同擁有的,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邊説邊在黑板上畫圓。估計學生會答:地球。),師(趁機引導):同學們答對了,它就是地球,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它的世界。(在黑板上畫圓的地方,貼上地球圖)。接着,我就讓學生觀看課件所展示的地球美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後,我問學生:“看了剛才的美景,你想對地球説什麼?”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課堂氣氛顯得輕鬆活潑,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鋪墊。

1、學生自學

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我運用課件出示自學提綱: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讀一讀。

(2)將自己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的問題寫下來。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自學,不僅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能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2、小組學習

四人小組學習課文的生字新詞,相互正音。然後,再交流自學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學生小組學習,初步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為深入學文做好準備。

3、師生共學

在鼓勵孩子們質疑問難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梳理,歸納出三個探究主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探究,教師藉機引導。

這裏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標所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探究主題之一——地球可愛在哪裏

當學生在選擇這一主題進行探究學習時,首先讓他們從朗讀入手,去感受語言美。通過朗讀課文,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薰陶,感受地球的外在美。引導他們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等關鍵詞語,體會作者是採用數字説明、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然後通過課件,讓學生了解地球豐富的資源,使他們深刻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於外觀,更在於它對人類的慷慨奉獻。

(2)探究主題之二——地球為什麼太容易破碎了

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進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後運用課件(影像),讓他們目睹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徑。看到美麗的地球傷痕累累,學生會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歎。這時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課件將枯燥的語言文字具體化、形象化,將語文課堂與大千世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小語文、大社會”的教育理念,增強了教育的實效。

(3)探究主題之三——人類有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居住

當選擇這一部分進行學習時,可引導學生抓住“至少”、“本來”等重點詞語,體會説明文應用詞語的準確性。接着,讓他們展開討論:“目前,人類還有可供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嗎?為什麼?”此時學生相互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資料,彼此展開爭論,課堂氣氛會相當熱烈,學生回答。

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人類“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實踐

1、結束本課之前,讓學生把最想説的話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這樣,情感薰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2、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並交流,為了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美麗的家園,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啟迪,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3、學完本課後,我設計了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實踐性作業:製作一張環保手抄報

(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走向生活,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的設計,我採用學生感悟、教師歸納的方法,達到既精練又直觀的效果。不僅突出了課文的重點,而且結構合理,給人以美的感受。

説課稿 篇3

通過《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知道了我國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但是能夠有幸看到真跡的人可以説是寥寥無幾。直到20xx年10月《北京晚報》報道了在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清明上河圖》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 。那麼在西方的藝術界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呢?西方的大博物館的珍品又是怎麼樣的?我在課前先設下一道道“懸疑”引出學生的興趣。

本課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第一課時完成了解盧浮宮有關地理位置、歷史等大致情況以及藏品的九大分類的欣賞學習,第二課時把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本課教學的根本宗旨,主要以欣賞羅浮宮三寶為教學重點,通過這些欣賞活動,初步瞭解歐洲古典藝術作品,使學生產生學習西方美術的濃厚興趣,提高多元文化的藝術修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我所説的就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重難點是:西方雕塑、繪畫的風格及藝術特徵。難點: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深遠意義。因此,課前我準備了關於盧浮宮三寶的資料和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生在模仿秀中所需的幾塊綢布、自制假髮、小風扇等。

在設計《巴黎盧浮宮》這一課時,我分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環節二作品模仿秀,瞭解概況;環節三體驗感受,學寫評論環節四交流分享,課後延展。

下面我簡要地闡述一下這四個環節:

首先,我假設自己準備了一個“豪華”的禮盒讓學生猜裏面裝着的是什麼?在學生一通瞎猜後打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告訴學生這是我的一件傳家之寶。學生一定會問為什麼包裝得那麼細緻呢?那麼我就可以引出《清明上河圖》直到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引出盧浮宮作為“盧浮宮三寶”的三件藏品又是怎麼安排其展出位置,然後用多媒體展示三件藏品在盧浮宮所處的位置,讓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在對待珍品上的“藏”與“展”的不同態度。

第二環節引導學生以其中一件藏品《蒙娜麗莎》為例,用“你覺得《蒙娜麗莎》美嗎?”展開廣泛討論,在討論了古典繪畫的美的表現後讓一學生上台來模仿畫中人的神態動作,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從這件藏品的構圖、人物動態、神情、風格、色彩、作品背後的小故事、與中國畫的區別等方面探討這件藏品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體驗西方古典繪畫藝術中的形式美。

在第三個環節中安排學生4-6人為一組,以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的區別和聯繫為題,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選的這件藏品有怎麼樣的.特點,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包括表演者、分析者、彙報者等,並完成我給他們設計的一份表格式評述。

最後一環節讓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活動分析各組的藝術評價成就,同時,在評價三寶活動中,老師及時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形成互動評價,一方面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想法,使學生明確如何進行正常的藝術賞析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由盧浮宮有關的建築引導學生去了解華籍設計師貝聿銘及其設計的盧浮宮入口金字塔建築的風格特點作為課後延展。

新的教學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去認知美術作品的意義,在欣賞過程中,聯繫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以及國人對“寶”所特有的那種保護心理進行對比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直觀展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互動參與,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出課題的第一個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重在讓學生從前面所學的中國傳統藝術出發,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對兩者的對比分析。第二個環節重在以模仿秀的形式讓學生在賞析的基礎上體驗畫家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付出的勞動,瞭解藝術欣賞所要注意的方面,為下面學生自行理解一件藝術品做實踐和理論準備。第三個環節我着重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色彩、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進行輔導,讓各小組的模仿者在大家的幫助下去體會雕像所展現的那種神態動態,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這三寶中的任一件進行分析、討論、評述,形成學生的美術素養。第四環節重在讓讓大家分享交流小組合作的成就,體驗模仿的樂趣並將這種評論方法延伸到課外。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是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節。本章以被子植物為例講述綠色植物的生命週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長髮育的順序,依次講述了“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本章內容要突出植物體自身結構與功能的關係,還要突出植物與環境的關係。

本課是這一章的最後一節,學生在前面兩節課的學習中,通過探究實驗、調查等活動,親身體驗了綠色植物從萌發到生長的過程,生動有趣。而本節課文並沒有安排探究實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看到從開花到結果的全過程,理論知識較抽象,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想方設法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步步探究出結論,從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

技能目標: (1)通過對花的解剖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自學能力。

(2)通過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2)養成愛護花的習慣,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難點:分析討論“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而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是學生司空見慣的現象,並不稀奇。若引導學生對此現象提出問題:“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果?開花和結果到底有什麼關係?”學生即會被此問題所吸引,而迫切想揭開謎底。把握學生這一心理,我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三、教學方法

科學教育的基本特點是懷疑、實證和思辨(邏輯推理)。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因此我用兩個視頻資料,輔助講述重點知識: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的過程。 整個課堂設計以問題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質疑,並設法探索解決自已的問題,體現新課標的探究性學習特點。

四、教學程序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繫,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係。

1.我給學生準備了《中國十大名花》的圖片,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圖片,再聽着美妙的音樂,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薰陶。新課標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情景導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2.關於《花的結構》的教學,根據我們本地的實際,用野棉花做實驗材料,讓學生取一朵野棉花,對照課本上的圖Ⅲ—15,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學生通過對野棉花的解剖學習花的基本結構,通過分組實驗和討論,從而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去討論、歸納結果,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落實技能目標(1)。接下來用一段視頻介紹花的結構,再用多媒體展示花的各部分結構,以補充實驗的不足,加強知識內容的直觀性,達成第一個知識目標——概述花的結構。並討論兩個問題:

(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通過進一步探究:假設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這朵花還能發育成果實嗎?小結花的結構: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結構。再通過一個想一想:“這些結構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什麼關係?”過渡到下一個內容《傳粉和受精》的學習。

3.教學《傳粉和受精》時,傳粉和受精比較抽象,先讓學生觀察視頻《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生理過程,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再用多媒體簡要的給學生補充介紹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知識,並指導學生學習植物的傳粉和受精過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體現新課標中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最後請兩名學生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達成第2個知識目標——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並落實第2個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探索“桃花從開花到結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那麼,你知道花落後,果實和種子是怎麼形成的?”引入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學習。

4.關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教學,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突破本課難點:“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説,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達成第3個知識目標——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係,並落實情感目標(1)——認同花、果實、種子對於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再讓學生閲讀課本104頁,瞭解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5.課堂反饋:

(1)花的主要結構是 ( )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從花到果實的發育過程中,花的各部分結構產生什麼變化?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 花瓣 胚 雄蕊 果實 花柱 果皮 子房 種子 子房壁 胚珠 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樹開花季節,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常會造成果樹減產。這是什麼原因?

(4)有的花並不結果,如黃瓜、南瓜、絲瓜的花多半都不結果。請解釋這種現象。

6.最後通過一個學後探究活動進行小結:“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植物生命週期的生動寫照。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對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你能不能以桃樹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圖解的形式表示出來?總結被子植物的一生:“種子→幼苗→桃樹→桃花→桃”。 為了進一步落實第2個情感目標——珍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着美麗的花,品嚐着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認識眾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簡單的數據統計、認識了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會求平均數、中位數,這為本節的學習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認識眾數》一課是《數學課程村準》對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的一個新的要求,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並會找一組數據的眾數,能解釋其實際意義。這是一節概念課,同時也是學生學會分析數據,作出決策的基礎課。既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繫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二、説教學目標

1、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意義和作用,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2、能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三者的區別,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表示。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三者的區別,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表示

四、説學情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內容而言,眾數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從學生的認知基礎來看,通過前面幾年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理解了平均數、中位數的含義,會用平均數、中位數反映數據特徵;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的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已經能夠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和統計圖、表的觀察中,獲取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分析。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統計思想方法。對於孩子的生活體驗而言,雖然眾數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是一個全新的內容,但對於眾數的應用並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設計的舞蹈隊選隊員、生活中衣服的'均碼問題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如何根據統計量對事物的發展進行綜合分析,並作出簡單的預測或決策。

五、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經驗。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學目標,通過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在自主探究中理解概念、 在對比分析中區別概念”,達到知識的逐步建構、思維的螺旋上升。

2.説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活動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從讓學生“提供挑選方法——討論選擇最佳方法——引出概念——運用概念”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放手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整理、分析,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從而獲得對眾數的理解。

六、説教學過程及設想

(一) 創設情境,激趣定標

本環節通過王老師要在五(2)班選10名同學參加集體舞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幫助王老師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裏平均數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身高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同時也對所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一個複習。

(二)自學互動和適時點撥

第一個自學互動環節,我提出你發現什麼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尋找發現,幾位同學的身高是一樣的,1.52出現次數最多,從而理解“眾”的含義,進而理解眾數的意義。

第二個自學互動通過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思考、探究、討論、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進一步充分理解眾數、中位數、平均數的區別,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統計量來表示

(四)測評訓練。

通過一組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點,並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從而更加熱愛數學。

(五)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説課稿 篇6

一、説主題生成:

1、活動生成的原因:地球這一人類共同的家園正面臨着污染蔓延和生態平衡的變化的嚴峻形勢。這一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正如一句公益廣告詞所説:“您已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只是需要做得更徹底。”因此我設計了這一親子活動,讓“節約用水”這一行動進入家庭,充分利用家庭資源讓環境教育從幼兒園走向社會。

二、説設計意圖:

我班幼兒雖然知道要節約用水,他們一邊説節約用水,一邊在洗手、喝水、上廁所等過程中浪費水,因此我設計了這節課,目的是:讓幼兒通過感知、討論、動手合作設計節水流程圖等一系列活動,意識到節水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能承擔起節水義務宣傳員的責任。

三、説教材

教材簡析:《節約用水》是一節大班社會親子活動。通過家長和孩子一起看錄相、設計節水流程圖、送標誌等活動,增進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幼兒總結出節約用水的經驗並自願去宣傳他人。

四、説目標

目標的依據是什麼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本《綱要》所提出的各個領域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確定。“埃裏克森認為:“如果父母能積極支持兒童從事的遊戲和智力活動,兒童就會發展更多的自主性。”皮亞傑道德認知發理論認為:“要使兒童從自我中心實在論中解放出,最重要的途徑是與同伴發生相互作用。”

根據我班幼兒實際情況①幼兒雖然知道節約用,但是在生活中確實存在浪費水的現象②已具有繪畫環保標誌的經驗,但部分幼兒動手能力較差。③家長非常支持本班的保教工作。④幼兒特別喜歡看電視,發現電視中有自己會更加興奮。

因此我制定了三條目標:

1、從身邊小事做起,通過討論積累節約用水經驗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2、喜歡參與創造性的製作活動,培養節水意識。

3、感受與同伴、家長合作的快樂。

四、説準備 材料是為目標服務的,為了達到目標我做了充分的準備,它包括:

1、物質材料的準備:

①影像資料:電視、錄音機、攝像機、鋼琴曲磁帶。

②美術製作材料:水彩筆、蠟棒、剪刀、膠水、8k白紙、透明膠布若干。

③環境材料:環保圖片若干,節水標語,節水標誌若干,家庭節水流程圖一幅,節水衞士標誌若干,小星星標誌若干。

2、教師素質的準備:

①心理準備:頭腦要清晰,心中做到有條理,充分考慮到在活動中可能要出現的情況,若出現該怎麼辦,該説些什麼。

②技能準備:由於這個活動要用攝像資料、節水流程圖,所以我必須做到:

a、錄像的錄製與播放。

b、簡筆畫的基本技能。如:花盆、衣服等的畫法和流程圖的製作。

3、幼兒的準備:

①知識經驗的積累:水有哪些作用?沒有水會發生什麼情況?這些經驗在活動前要掌握。

②技能經驗的積累:會畫實物的簡筆畫,會製作環保標誌。

4、家長準備:

通知家長活動的時間,向家長交待一些活動中必要的常規。

以上這些準備活動要充分,力求達到每個材料都必須能為《節約用水》的目標服務。

五、説重難點 根據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説説這個活動的重點:讓水勤勞起來,多做幾份家務,儘量減少淨水的使用。

而這個活動的難點是什麼呢?就是怎樣才能做出最節約用水的流程圖來。

如何去突破重難點呢?幼兒做遊戲→討論→總結節水經驗→在家長的指導下設計出流程圖。

六、説教法

我的這個活動採用了①討論法:幼兒通過討論,自己積累節水經驗②情景教學法:運用圖片、音樂、錄像等手段讓幼兒理解節約用水的重要性。③圖表法:理清思路,一目瞭然④表揚法:鼓勵幼兒⑤對比法:將浪費水的現象與水的重要作用進行對比,使幼兒明白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七、説學法 採用①自主的學習方法,自己去分析、討論怎麼樣去節約用水;②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幼兒與家長合作製作節水流程圖,節水標誌;③創新式的學習方法,設計出具有自己家庭特色的流程圖來。

八、説活動程序 ㈠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水”的主題:

首先播放一段流水的聲音,請幼兒説出哪裏有水,引出家中的自來水。

其次通過討論水有什麼作用,從身邊的小環境中和周圍的大環境中去了解水的重要性。

㈡播放錄像引起興趣,總結出如果浪費水,地球就會遭殃。由水的作用引出問題:他們做得對嗎?幼兒帶着問題觀看錄像。然後進行第二次討論:如果沒有水天池就會幹的,花也會死的,地球就有會有人存在。

㈢第一次區域活動:

家長和幼兒共同制定節水流程圖,並展示最節約用水的流程圖,鼓勵、獎賞有新意的流程圖。

㈣第二次區域活動:

提出問題:怎樣讓更多的人知道節約用水呢?引出由家長與孩子共同製作環保標誌和節水標誌去宣傳他人。

九、説延伸 這些標誌做出來,怎麼樣讓更多的人知道呢?就由小朋友來當義務節水宣傳員,拿着節水標誌去到中班、小班張貼在水龍頭上方,並向小朋友們宣傳。

十、説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⑴家長工作和幼兒前期工作沒有做好,在活動中幼兒和家長的嘈雜聲較大,以致於聽不清教師的指令,無法瞭解幼兒介紹流程圖的情況。

⑵在製作流程圖中家長有包辦現象。

⑶在討論中,幼兒的知識面較狹窄,只發現生活中的小問題,而沒有考慮到生產建設等方面的大問題。

説課稿 篇7

一、説課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為主要內容,並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裏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説教法和學法

一、創設情境,誘發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遊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説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並在研究和“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認為,知識源於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遊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麼?”(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説)

“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

創設情境,複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裏面有什麼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裏摸出一個看看,並告訴大家盒子裏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麼呢?

(2)大家想知道這麼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

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裏拿出一個圖形,説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裏的圖形拿完為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並啟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彙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才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説給大家聽一聽?要説出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着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裏,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彙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説什麼?

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裏的學習用品,寓知於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於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後延伸

“今天學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

課後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為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標籤: 説課稿 錦集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oe17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