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錦集10篇

【精選】説課稿錦集1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錦集10篇

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金屬》這一課。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金屬》這一課是蘇教版《科學》教材國小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它們是什麼做的》第4課。本課是根據國小課程標準中“物質世界裏的物體性質”的相應內容編寫而成的。是以金屬為題,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即金屬的共性。本課在結構上遵循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先認識金屬物品的金屬屬類,然後由此提出問題:為什麼人們用金屬製作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接着利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的共同性質,啟發學生歸納出金屬的基本性質,即有金屬光澤、容易傳熱、有延展性。最後,以拓展的方式補充常見金屬性價。在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2、教學內容:

《金屬》這一課安排這幾方面的教學內容:

(1)、認識常見的金屬製品,討論人們為什麼用金屬製作它們;

(2)、利用實驗探究金屬性質;

(3)、瞭解金屬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僅考慮它們的性能,還要考慮它們的價格等因素。

3、學情分析:

生活中,學生對於金屬並不陌生,但對金屬的性質、價格、性能、優缺點並沒有作專門的研究,雖然是很熟悉的常見材料,但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初步接觸科學,讓其獨立探究,還是有一定難度,尤其《金屬》與前面的幾課相比,要引導學生探究同類物體的共性,更具有挑戰性。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介紹一些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的共同性質。

4、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分析, 本課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金屬具有金屬光澤、容易傳熱、有延展性的性質。

(2)瞭解常見金屬的性能,知道性質決定了金屬的用途,但同時也要考

慮價格等其它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5、教學重難點:

金屬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金屬的共同性質;難點是:探究金屬具有延展性。

6、教學準備:

本節課用到的實驗材料和工具很多很特殊。要用到開水、鐵絲、銅絲、鋁絲、水槽、小錘、石塊、塑料棒、竹筷等。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所有材料和工具都由老師準備,並把燒杯換成塑料保温杯,各組加一個水槽,防止學生實驗時弄倒杯子,被開水燙傷。

二、教學方法:

根據本單元的具體內容和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金屬這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為主,但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剛剛接觸科學,所以我又加以必要的指導。科學課程標準強調,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但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究,離不開教師必要的幫助和指導。

三、具體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根據“先學後教,主動學習,和諧發展”的教學理念。按照“主動——和諧”課堂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本節課分四個教學環節,即獨立自學、互動交流、總結評價、運用拓展。

1、獨立自學:

上課一開始,我出示學生比較常見的金屬製品鐵碗和銅號,讓學生説一説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再導入本節課課題,然後接着出示本節課主要探究的問題,即問題生成單。這樣教學的好處是實物展示能引人入勝,讓學生見識豐富多彩的各種金屬製品,迅速激發學生探究金屬的慾望。接着出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自學,關鍵是尊重學生的心裏

感受,培養他們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在“問題生成單”的指引下,限時學習教材,理解教材,初步把握教材,建立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其能有效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自主參與學習。

2、互動交流:

互動交流是每節課的重要教學環節,本節課我分三個小環節來完成。第一個環節:引導交流常見金屬製品。先讓學生找出生活中常見的金屬製品,同時補充金屬製品的圖片,接着出示鐵碗和銅號,提出:“為什麼鐵碗用金屬鐵做,銅號用金屬銅做,而不用其它材料製作?”的問題。這個環節我先採用創設感官情境,期望學生髮現金屬在日常生活的更多的運用,揭示其金屬的優越性。同時重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了對金屬共同性質的初步的感性認識。

第二個環節:引導實驗探究金屬的共同性質,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為了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引領學生利用三個實驗來探究金屬的共同性質。

(1)、金屬有金屬光澤實驗:

我讓學生用砂紙對鐵絲等進行打磨,讓他們仔細觀察,得出金屬有金屬光澤這一特性。在這一組的實驗活動當中,既有學生的自主探究,也有我的演示實驗,再加上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學生已經對金屬的性質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學生由看一看、做一做,自然明白了很多,同時逐步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2)、金屬容易傳熱實驗:

這是學生所做的第一個有關金屬導熱性的實驗,需要用到開水,而要保證學生的實驗安全。所以,我把燒杯換為塑料保温杯,各組加一個水槽,在實驗時,把保温杯放在水槽裏面,防止學生弄倒杯子,使開水燙傷學生。這樣做既能讓學生安全實驗,又能保證實驗有明顯的效果。當學生用手去觸摸,發現銅絲、鋁絲很熱,而塑料棒和竹片沒有變熱,我接着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銅絲和鋁絲很熱呢?這熱是從哪來的?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白,原來熱通過銅絲和鋁絲傳到了我們的手上,揭示金屬容易傳熱(導熱性)的性質。

(3)、金屬延展性的實驗:

關於金屬延展性的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以,讓學生也通過動手操作,仔細地觀察,認識金屬的延展性。我為學生準備了鐵錘、石塊,

銅絲,鋁絲等實驗器材,但考慮到學生年齡小,只選擇比較容易敲扁的鋁絲給學生敲打,實驗更容易做一些,效果也明顯。在這一實驗中,學生未必能準確説出延展性這一概念,我在學生説的基礎上,直接揭示,因為我認為科學課堂上,有時候,一些準確的科學概念,是有必要向學生直接傳輸的,而不能始終停留在一種模糊的操作階段。

第三個環節:引導學生了解常見金屬的性能,知道性質決定了金屬的用途,但同時也要考慮價格等其它因素。在這個環節中,我提出:“誰知道哪種金屬傳熱最好?哪種金屬延展性最好嗎?哪種金屬最昂貴?”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有針對性閲讀教材中提供的資料,學生更能準確地獲取知識。

3、總結評價

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穫,簡要進行學習總結,然後老師進行點撥評價,補充總結,形成知識體系。

4、運用拓展

我讓學生做三題鞏固練習題,做一題拓展練習:(如果要製作鍋、易拉罐、首飾,你會選擇哪種金屬?為什麼?)其目的是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進行目標檢測,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本課時,最後形成的板書是:

有金屬光澤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我們的手》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手》的主體課文,手是人類最神奇的一個器官,是勞動的工具,也是傳遞情感的橋樑, “手巧心靈、情同手足、……這麼多詞語都在説明手的重要作用。最 好的時刻,是心貼心的時刻,最快樂的時刻,是手拉手的時刻。心手相連,會使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手》這首詩就是採用比喻的手法,把手分別比作電線、橋、船、小鳥等,借“手”這一意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幸福、友好、真誠、快樂等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傳遞。詩文清新明朗,圖文並茂,各小節的結構相同,讀起來琅琅上口,有音韻美和構圖美。內容簡單但意境深遠,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

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朗讀,把語言在頭腦中構造出生動的畫面和情節, 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仿寫練筆

二、説教法與學法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共選編了7篇現代詩歌,佔到課文的1/4。如此大規模的選編詩歌,充分體現了新大綱對詩歌教學的關注。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 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如何在新課標下進行現代詩歌的教學,培養學生對詩歌理解、 悟、鑑賞、表達、想象、創造的能力?我們教研組在學校指導下把現代詩教學定為課題,進行系統化研究,通過課堂實踐,摸索出一些比較有效的做法,第一、注重現代詩歌的朗讀訓練,以讀促悟,以悟促讀。第二、捕捉詩歌中的意象,引導孩子們暢所欲言,欣賞意境。第三、從仿句練習入手,鼓勵學生創作出自己的詩作。今天藉助這節課展示給大家,拋磚引玉,期待得到在座專家和同行的指正。

三、説教學流程

具體的課堂環節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抓幾個點談談吧。

一是激趣導入。課開始,我先帶着孩子們做手指遊戲,激發興趣,引導暢談,感受手的廣大神通,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地説:看看下面這首詩的作者還發現了手的哪些功能。

二是指導朗讀。詩歌的生命和靈魂就是情感,而最為直接地表達情感的形式就是潛心誦讀。特別是兒童詩歌教學中,更應重讀輕講。所以在詩文的學習中,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誦讀,用自己的方式去歌吟,指導朗讀。可以説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初讀,自由讀,批劃讀,欣賞讀,同桌互讀,同學賽讀,師生共讀,包括仿寫後的讀,邊讀邊感悟,理解後再入情入境地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積極體驗。在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寓教於情的`感受中。

三是體驗感受。欣賞詩歌同樣是想象的過程,把詩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感覺,和現實的生活聯繫起來,把自己放在詩歌的情境中體會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依據學情適當點撥,激發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想象空間擴展開來。如第一節中,“我們的手在爸爸和媽媽之間,傳遞着光”,引導孩子們回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温馨幸福畫面。第四節“我們的手是小鳥,快樂地飛翔”引導孩子們想象小鳥在碧空飛翔的悠閒自在,感受熱愛生活的人們的快樂灑脱。在學完內容品讀環節,我走到孩子們身邊,和他們握手,假定不同情景,握住親人的手時,困難時,煩惱時,成功啦,握握手,從中感受到什麼?彼此小手握在一起,又感受到什麼?從課堂實效來看,這些引導對於激發學生有效的情思活動是產生了積極影響的。文章是一個“場”,我主要就是要引導學生走進這個“場”,全身心地沉迷於這個 “場”,去體驗感受。

四是仿寫運用。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於通用的語法規範,在現代詩歌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高其遣詞造句的能力,在拓展延伸中,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我們的手,除了是電線、橋、船、小鳥,還可以是哪些美好的事物?安排小組合作仿編詩歌,進一步抒發情感。把學生仿寫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變成了一首熱情洋溢的組詩。

最後帶着孩子們一遍遍學習傳遞手語“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通過手把美好的情感在周圍撒播,在這互動旋律中結束了這堂課。

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各位同仁們: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組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白楊》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學目的、教學方法、學生學法、教學流程等四方面來簡要説説我這節課的預想。

一、説教學目的

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會寫“晰、傘”等六個字,能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通過品關鍵詞句,初步領悟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向結合來體現白楊特點的寫法,激發學生對白楊的喜愛。

我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有以下四點:

一是基於對課程標準學段目標的理解。

《課程標準》指出:國小高段學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還要“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在閲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二是基於對教材的認識。

本文主要講了在一列開往新疆的火車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車窗外閃過的白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通過父親的'介紹,讓兒女們瞭解了白楊的特點,同時借白楊讚頌了西部建設者,也表白了父親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而我主要發掘教材中如何通過對白楊的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來體現白楊的特點。本文文筆清新,語言準確,人物描寫生動,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將白楊和西部建設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三是基於對單元重點項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組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走進西部”為主題來編排教材的,編排本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過讀書和蒐集資料瞭解西部,激發熱愛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聯繫上下文,體會優美語言的表達效果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

四是基於對學情的認識。

五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詞自學能力,所以本課字詞以學生自學為主,師只是作以簡單抽查,針對疆字比較難寫作以重點指導。本年段的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具有一定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對一些有難度的重點句段還要教師做適時適度的點撥引導。據此,我將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品關鍵詞句,體會白楊的特點。學生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因為學生對對文章表達手法的領悟還一定難度,所以我講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領悟運用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來體現事物特點的表達手法。

二、説教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基於以上的認識,在教學中,我還主體地位於學生,引導學生充分閲讀,自主學習,發現問題,積極思考,以讀促講,讀中感悟,課堂中主要運用談話法、實踐探究法、引導發現法和遷移運用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三、説學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與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為此,我指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自主探究實踐、合作討論,採取讀、思、寫同步訓練,使學生既感受到了白楊的特點,同時也初步領悟到作者是如何來表達的。

四、説教學流程

本節課教學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一堂新授課,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嘛。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的溝通的橋樑。通過這座橋樑,師生的心會更接近。正如俗話所説: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所以開課,教師便從家鄉的環境和森林樹木入題,用親切的談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順利導入新課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時,引入新課後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通讀課文使學生對文章有大致的瞭解,提高了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學生對生字詞的自學一是為本文的後續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了學生以後學文的方法步驟。

第三環節是品讀文段,領悟寫法。

課堂中,引導學生瀏覽課文,畫出文中直接描寫看到的白楊的句子。通過品讀句子、個性朗讀,體會出直接描寫中所體現的白楊頑強的特點。再通過對新疆戈壁灘惡劣環境的瞭解,進一步體會白楊的生命力頑強,同時明確環境描寫對突出事物特點的重要作用。最後通過對爸爸所説的話的細細品讀,悟出白楊內在的多種可貴品質。文中無論是對白楊生長的環境的描寫,還是爸爸介紹的白楊的特點,都是為凸顯白楊特點而服務的。

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通過總結,可以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儲存信息,鞏固記憶。最後總結寫法:當我們要描寫某個物時,除了用直觀的方式來直接描寫外,還可以恰當的運用間接描寫。在本文中,間接描寫是通過環境、人物介紹等方式來呈現,只有將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有機的結合,才能將事物的特點描寫得更具體!

第四環節:學以致用。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材只是個例子,我們通過本節課引導學生初步領悟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那我們接下來就要引導學生實踐運用,並加以鞏固,實現學生學是為了用的目的。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一節課主要內容的高度濃縮,也可以説是最簡單的教學設計。本課我的板書為兩大塊,左側上半部分是白楊的三大特點,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寫,右側上半部分是環境和介紹,也是間接描寫在本文中的呈現方式,右下側是間接描寫。這樣的設計既凸顯本課教學是從品味關鍵詞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楊的主要特點,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一得是學習文章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的寫作手法。

因為課堂是動態的,課堂生成也有許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體上課的過程中,我會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我的課堂預設做細微的調整,懇請各位領導、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國小美術二年級課程,是在一年級〈〈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使學生認識線條的變化並會運用線條進行裝飾性美術創作。教材採用兩幅欣賞作品和一些學生作業,讓學生感受線條在藝術作品中豐富的表現力和用線作畫的趣味性。給學生留有廣闊的發現、想像和創造的空間。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顯性目標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不同種線條有秩序、有規律的變化給人帶來的美感,培養學生運用線條進行表現的能力。能用不同的線條組織一幅畫面,表現出一定美感。通過對作品的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依據低年級學生可以較容易的説出線條的類型或名稱,在此基礎上,通過從感受線條的美感到用線條創造美感這一過程,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2)隱性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以審美之心感受生活、熱愛生活,保持對美術活動的興趣,成長為一個有情趣的人。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級時對線的認識的基礎,所以我將重點放在對線的進一步感受和運用上。(通過音樂和美術的相融,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加深學生對不同線條的感受,並能通過線條表達自己的情感)

(2)難點:通過線的組織運用產生美感。(通過欣賞領會線的長短、粗細、疏密、方向的變化,儘量達到會運用這些變化組織線條併產生美感。)

二、教法與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教師主要起到組織、引導、啟發的作用。有感受才會有創造,所以我在這節課要調動起學生的感官體驗,引領他們聽、看,在體驗中發現和創造。為了避免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進行線條裝飾畫時,我不給他們設定主題,可以隨意表現他們想表現的內容,哪怕是比較抽象的內容。但必須要能體現出運用線條和組織線條的方法。即,使兒童的感性和理性達到平衡。對作業的要求可以降低難度,但同樣可以達成教學目標,並可以保持學生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感受,有發現、有認知、有創造。

三、教學程序

1.認識與體驗: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不同種線,啟發學生回憶起一年級時學過的線條名稱和形狀。激發興趣鋪墊新課。

2.審美與欣賞:啟發學生找出身邊和自然中的線,感受線的變化和組合的美。視覺感受為主。來源於外在。為下一步實踐做準備。

3.聯想與描繪:感受變化節奏的音樂,用線表現出舒緩和激烈節奏的不同。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感受。來源於內在。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這一部分主要是感受線的韻律和節奏,不一定要求把線組織出美感,只是憑感覺畫線,以提出要表現出線的美感,應怎樣組織線條的方法。

4.探究與創作:通過研究學生作品,分析線的運用方法,提出問題要圍繞着線的的變化和組織方法。以不限制學生思維的形式,讓學生用不同種線條組織一幅畫面。這部分要解決重點難點。

5.評價與延伸:學生自評互評,提高表達和欣賞能力。由本課內容延伸到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品質。

總之本節課除去課堂中的欣賞線、認識線、練習線這幾個環節外,還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找一找線描作品,教師就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對線認識的程度;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課堂上再根據學生對線認識的程度進行引導,分析,課堂外的學生活動無形之中加大了課堂容量,大容量的課堂就是高效課堂。更是體現了“先做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以學定教”新的教學法則。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1.本課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2.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學情分析

一、説教材

《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材第五單元《穿越時空的生活》第二主題《路在腳下延伸》中的一個課。其內容展現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能力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標: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萌發其愛國之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體會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教學重、難點:

1、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學習,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和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文明。

四、教學準備:

1.讓學生在課前蒐集有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2.與小組數目相同的較大的地圖、尺子。

【説教法】

教學時,通過創設情境、多元化的體驗、小組探究、視覺感受等方式讓學生髮現身邊交通情況的點滴變化,對比古今到達同一目的地所採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選擇的交通路線的巨大差別。從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的緊密聯繫以及交通帶來的巨大便利,從而提升為祖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體驗。

【説學法】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但並不是兒童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因此,在教《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這一主題活動時,我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師生間的動態信息,孩子們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這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説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學生朗讀和欣賞教科書第47~48頁的課文及圖片,然後提出問題:‘絲綢之路對大多數同學來説是比較陌生的,有些同學可能以前通過廣播電視、書籍雜誌對它大致有所瞭解,課前老師也請同學們去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下面我們就分小組進行交流。

小組內的每個同學都要把蒐集到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給組內的其他同學,每個小組還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歸納整理,並推薦一名同學向全班做介紹。

(2)小組交流

教師巡堂,瞭解小組蒐集資料及發言的情況,並參與其中。

針對每個小組蒐集的資料的情況,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歸納整理的集中在某個具體的內容上,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3)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事先掌握的小組討論的情況,將每個小組介紹的重點隨手寫在黑板上。

(4)小組探究

教師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張地圖,請學生在上面找一找絲綢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圖上任選一段絲綢之路作為測量對象,量一量這段絲綢之路在地圖上的長度是多少;依據比例尺,換算出這段絲綢之路的實際長度是多少。

根據事先了解到的當時車輛或駱駝行走的速度,測算出走完這段路大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現在重走絲綢之路,可以運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時間又是多少。

(5)教師總結

道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極大地節省了時間。通過學習,同學們對絲綢之路已經有所瞭解,可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曆史上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呢!

(6)佈置家庭作業。

向周圍的人瞭解他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什麼。

五、説板書設計

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

路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説課稿 篇6

我説課的內容是蘇少版中學美術教材第16冊第3課《變遷中的家園》一課,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課件)。

一. 教材分析

根據《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變遷中的家園》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這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去畫家園,教材選取了各種不同表現技法、不同角度的房屋建築圖作示範,引導啟發學生去發現身邊的美。從七年級畫靜物,畫人物,到八年級畫風景,畫家園,形成了中學階段美術基本技能的一個系列教學,通過看看、畫畫等方法表現日常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

本節課主要面對的是中學八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的學生也許想象力已經開始遭遇瓶頸,但動手創造能力卻是非常活躍的時期。上一課進行了校園風景的寫生,為本節課的再創作打下了基礎。結合學生的學齡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建築物的觀察和感受,認識建築之美,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程與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視規律,學會運用一定的美術工具表現建築物。

情感與價值觀:通過對常州老房屋和現代建築的欣賞,體會生活中的藝術美,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家園。

教學重點:正確運用透視規律來描繪家園。

教學難點:透視在建築物中的表現。

二.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採用演示法,談話法,範例教學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通過範例的欣賞,感受美的過程,去發現美,創造美。

在學法上,主要通過欣賞、比較、談話、動手畫畫等方法相結合。通過評價激勵,引導學生積極發現並歸納,體會創作的快樂,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結合教法和學法,採用如下教具和學具:多媒體課件——《變遷中的家園》;水彩筆、麥克筆、彩色鉛筆等各種繪畫工具。

三. 教學過程

為了使學生能在視、聽、説、做、思等行為環節中經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創造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

1、欣賞圖片 創設情境暢談感受(5分鐘)

在優美的音樂中,課件中展示常州的一些老房子和一些有名的建築風景,讓同學們看到常州的舊容新貌,在教師的引導下暢談感受。通過欣賞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各色建築物,為後面創作做好鋪墊。

師問:你能認出這是我們身邊的什麼地方嗎?你覺得這些圖與畫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從而歸納出技法上的不同;角度上的不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身邊房屋的變化,體會出生活的巨大變化,懂得去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在培養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滲透了對家鄉美的'情感教育。

2、激情p k 歸納知識 化解難點(10分鐘)

用遊戲方式比賽畫房屋。通過短時間的繪畫比賽,主要是為了發現學生在構圖和透視上的缺陷,從而引出難點,化解難點。找幾張學生的作業來講解透視,老師再結合建築圖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平行透視,什麼是成角透視。

【設計意圖】以遊戲的方式來突破難點,既活躍氣氛又使學生對後面的學習充滿興趣。

3、教師示範 板演步驟顯示重點(5分鐘)

教師在投影下快速示範畫房屋的步驟,先整體構圖,再畫主要房屋輪廓,再畫次要房屋輪廓,再畫出周圍背景輪廓,再從主要房屋到次要房屋到背景的細節勾勒,再着上適當的色彩。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示範,使學生清楚明瞭如何去畫一座房子,如何去畫一羣建築物。從而也明白瞭如何去設計建築物。

4、大膽創作 盡情發揮創造美麗 (20分鐘)

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把作業定為對校園風景的再創作,運用近大遠小、近長遠短的透視規律,從學生自己的審美角度對校園環境重新創作。技法不限,在再創作過程中,教師着重強調學生要注意透視正確,色彩搭配協調。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材料的選用、顏色的搭配等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借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挖掘校園的美麗,再創美麗校園。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展開思路、大膽創造,體驗造型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5、展示欣賞 相互評價感受美麗(4分鐘)

在學生繪畫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採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從技法、角度、透視、色彩等方面盡情感受學生創造的美。評選出最佳繪畫獎,最佳設計獎,最佳色彩獎,最佳視覺獎等獎項激勵學生。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悦。

6、課堂小結:(1分鐘)

教師根據同學們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總結,展示、分析、表揚畫的紮實的同學,最後設計一小段結束語:本節課主要在於基本技能的訓練,通過老師的查看,同學們能用不同材料從不同角度來表現房屋的美,我相信只要你們做個有心人,定會發現你身邊的更多的美,並能運用你們靈巧的雙手創造許多美來點綴你們的生活。使每一天都更加美麗。

【設計意圖】這樣的小結,目的是延伸課堂教學,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把愛美的心悄悄溶入愛家鄉愛生活之中。

四. 板書設計: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書一體,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配合,將範圖、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和諧一致。 根據教學活動的安排,板書分如下部分:

變遷中的家園

透視:平行透視、成角透視

繪畫步驟:——構圖定位

——繪基本形

——刻畫細部

——着色

説課稿 篇7

一、教學內容分析

《露在外面的面》是第二單元長方體(一)中繼《長方體的認識》《展開與摺疊》《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後的第四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觀察物體的方法、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及找規律等內容之後進行的,旨在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分析等活動中,有序地觀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數量,會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並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同時滲透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探索並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方法,並能準確計算。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的過程,在操作、觀察、分析等活動中,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露在外面的面的數量問題,並會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

2、能有序、多角度地觀察,並發現規律。

3、在操作與交流中,體會歸納、替換的思想方法,發展空間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會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能有序、多角度地觀察,並發現規律。

五、教具準備

正方體紙盒,課件

六、教學活動流程

一、複習揭題

一、回顧舊知。

(師手拿教具):瞧,我們的老朋友長方體和正方體又來光顧我們課堂了,請你簡單介紹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六個面,八個頂點….)

師:還記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師怎麼計算的嗎?請完成下面兩道題目。(課件出示複習題)

二、導入新知。

師:剛才在計算表面積時,求的都是六個面的總面積,而在實際生活堆放物體的時候,有些面是看不到的,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露在外面的面。(出示課題)家電商場的倉庫就存放了一批電視機,我們一起到哪裏去看看。

二、新授

三、觀察思考,靈活解決。

(課件展示,放在牆角的電視機包裝箱圖片。)

師:同學們請看,一個正方體的電視機包裝箱放在牆角,有幾個面露在外面呢?分別是哪幾個呢?

師: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是多少呢?

師:同學們繼續看,這有幾個正方體的電視機包裝箱?(四個)它有幾個面是露在外面的?你是怎麼想的?可以跟你身邊的夥伴交流一下。

講解不同方法數出露在外面的面。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它們有什麼不同?

師小結:第一種方法是逐一觀察每一個正方體,把他們露出來的面的數量分別數出來,然後再相加;第二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向數出露在外面的面的個數,然後相加。不論用哪種方法,只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就不會重複,也不會遺漏。

師:我們通過不同的方法數出來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9個,下面請同學們計算出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積是多少?

四、延伸探究,拓展思維。

師:將四個正方體包裝箱一起放在牆角,除了我們看到的這種擺法外,還可以怎麼擺?請你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盒子,動手擺一擺,再數一數露在外面的面有多少個,看你能有什麼發現?

師:將四個正方體盒子擺在牆角,有很多種不同的擺放方法,老師蒐集了幾種,同學們請看

(逐一講解露在外面的面)

師:看看這些立體圖形和他們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數,你有什麼發現?

師:都是用4個正方體來擺,但由於擺放的方法不同,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數也不同,即使露在外面的面的面數相同,擺放方式也可能不同。

小結: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探討研究了露在外面的面,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有條理有順序的數出露在外面的面,避免遺漏或是重複,下面我們繼續來探究露在外面的面。

五、直觀演示,探索規律。

出示題目:

師:將一個正方體擺放在桌面上,有多少面露在外面呢?

教具演示,揭示答案。

師:兩個並列擺放呢?

教具演示,揭示答案

師:三個擺成一排呢?

演示並揭示答案

師:同學們,發現什麼規律了嗎?

師:每增加一個正方體,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個。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一下,正面和背面始終不變,一個正方形露在外面的5個面可以理解為正面和背面的2個加上上面左面右面的3個,兩個正方體擺成一排就加上3,再多一個正方體再加上3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這道題目,請同學們先想一想再做一做。

師:如果將小正方體豎着擺放,又會出現什麼規律呢?請同學們完成下表:

師演示並講解

師:你發現什麼規律了嗎?6個正方體這樣擺放有多少面露在外面呢?

六、歸納總結。

師小結: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共同探討研究了露在外面的面,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有條理有順序的數出露在外面的面,對於有規則擺放的正方體,我們又探索了其中隱含的規律,通過巧妙的計算得出露在外面的面數。下面,利用今天所學,完成以下題目。

七、實踐應用。

三、練習(略)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巴東三峽》選自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幾單元的第一篇講讀篇目,敍述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看到的雄偉奇麗的景色,是一篇內容翔實的精美的遊記。本單元選編了一組遊記,內容豐富,描寫生動,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學習,讓學生掌握遊記的特點、寫作方法、語言風格等,瞭解祖國山河的秀麗。

本文是第一篇,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與閲讀能力,但系統地接觸遊記還是初次,教學時要注在引導學生了解遊記的特點,理清作者的遊蹤,品味文中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畫。為接下來的古今遊記的學習奠基鋪路,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基於教材與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遊蹤順序。

2.分析不同景物的特點

3.培養學生欣賞自然山水美的情感

根據文本(內容和形式)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

教學重點:從用詞和修辭的角度品析語言的特點

教學難點: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説教法

話説: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情、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選擇啟發誘導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在尋求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過程中,逐步深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三、説學法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採用誦讀品味、討論探究、圈點勾畫、練習遷移等方法,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個性化閲讀的體驗,通過誦讀和理解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細節、品味語言的鑑賞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本課分幾個課時完成,本節是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新課標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館等途徑蒐集作者、文本有關的資料,製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作好在課堂上與同學交流的準備。

(二)教學過程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環節有:情境導入——誦讀品悟——活動遷移——小結

1.導入:()

課件播放“長江三峽”的風景,在背景音樂中,再現課本情景。教師配上優美的解説詞,導出課題,引領學生隨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賞“巴東三峽”的美景。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學習本課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新課標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對學生的解讀加以啟發誘導。

2.誦讀品悟:通過“感知性地讀—按要求讀—鑑賞性地讀”這三個層次的誦讀,在師生的雙邊活動中,藉助於圈點勾畫、探究討論法等,突破重難點。

(1)探究性地讀——學生快速朗讀:1找出文中難讀的字詞,師生一起正音、釋義。2圈出作者的遊蹤、畫路線簡略圖。3個別段落段落教師範讀,強調語氣、語調、情感、表情。

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情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有目的地讀。1根據遊蹤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有何特點?2本文還引用了一些詩、諺語、典故與景物描寫融為一體,有何作用?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第一小題並不難完成,第二小題如果學生只會講到形象生動,教師要加以引導點拔畫龍點睛等作用。這一環節是突破重點,旨在培養學生分析細節,描寫景物的能力。

(3)鑑賞地讀——精讀精典段落:

1.品讀喜歡的句段2.摘抄優美句段3.賞析語言

從修辭和手法等角度來分析作者是如何駕馭文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個環節旨在突破難點,讓學生融入文本,領悟語言的奧妙,積累語言,提高鑑賞與寫作能力

3.活動遷移——“小導遊”活動

這是授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在優雅的古箏曲中,通過讓學生再次欣賞幾幅優美的三峽風光圖片,讓學生選擇不同的遊點充當導遊。

此項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書本到現實,加深對三峽景點的印象,同時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4.小結

本文通過設置問題和情境,抓住遊蹤引導學生領略長江三峽的奇美風光,學會描寫景物,品味語言,把握遊記的寫作特點,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精神。

五、佈置作業(依據大語文教學觀和學生水平的不平衡性,使課堂上的知識得以拓展、延伸,任選一題)

1.與七年級的酈道元的《三峽》相比較,加深把握遊記與記敍文的不同。

2.寫一篇以遊家鄉的旅遊景點的遊記。字數不少於600字。

六、説板書

本着簡潔明朗,體現作者與教學的思路,反映教學重點,便於學生理解把握

巴東三峽

劉大傑

1,弄清作者遊蹤

2,抓住景物特徵 當小導遊

3,品味語言

説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一、説教材:

1、今天我説的《郵票的張數》是北師版四年級數學第八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呈現了一家人交流姐弟二人集郵情況的情境圖,並提供了三個數學信息和一個問題,以引導學生根據有關信息解決問題。然後,選用兩個信息姐姐郵票的張數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180張郵票,來引導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找出姐姐的張數+弟弟的張數=180的等量關係。

2、教學地位:本課是在學習了 等式性質(1)和等式性質(2)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後面學習較複雜的方程和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3、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姐、弟二人的郵票的張數問題,進一步理解方程的意義。

(2).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解形如2x-x=3這樣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學重點、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尋找等量關係,畫出合理的線路圖。

教學難點是: 解方程的書寫格式。

二、説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或觀察比較):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教師通過設疑,指明學習方向,營造探究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 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三、説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概括出列方程的主要步驟。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想象、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列方程的關鍵是找等量關係。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運用新知,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可以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 反饋 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

四、説板書: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列方程解方程的關鍵以及書寫格式。

板書設計:

郵票的張數

解:設弟弟有x張郵票,姐姐有3x張郵票。

x+3x=180 想:一個x與3個x合起來就

4x =60 是4個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張郵票,姐姐有135張郵票。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天上的街市》是蘇教版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重點是訓練學生的奇思妙想的,主要是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天上的街市》是詩人郭沫若1921年創作的一首現代格律詩。詩人由現實中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聯想到街燈,進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麗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裏的珍奇,想象過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織女。通過對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繪,表現了詩人舊時代黑暗現實的痛恨,對理想生活的嚮往,激發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因此,這首詩使那個時代的讀者很自然的通過對比認識現實的黑暗,激起對理想的嚮往併為之而奮鬥。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仍然有新的意義。

2、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教材安排的意圖及本課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誦讀目標:通過反覆朗讀,掌握朗讀方法,使學生能準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從而把握這首詩的意境。

(2)、能力目標:通過創設情境,開發學生思維,鼓勵大膽想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鼓勵學生養成時時處處留心觀察,展開想像的習慣;培養學生愛好詩歌閲讀欣賞、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3、説重點難點

這首詩節奏和諧,音韻優美,讀來琅琅上口,語言清新樸素,描繪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國樂圖,要注重學生的朗讀;同時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特把以下兩點作為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有感情誦讀地朗讀這首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開發學生思維,鼓勵大膽想像,初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4、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設計,安排一個課時。

二、説教法教學

詩歌,要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精煉的詩句中解詩讀歌的豐富內涵來,根據這首詩節奏和諧舒緩,意境優美的特點,為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也為了培養學生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語文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課可以嘗試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制作課件,精心編輯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創設一個有歌有舞有詩有畫,輕鬆活潑的學習詩歌的良好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項基本要求。新大綱規定: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繫,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實現這個重要目標。

2、誦讀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詩歌的教學尤其注重朗讀。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瞭解學生實際朗讀水平,有效地指導朗讀,在停頓、輕重、節奏、情緒等的處理上着重指導強調。朗讀可由教師表情範讀、學生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小組朗讀等,形式靈活多樣;並進行配樂朗讀,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詩中巧妙的藝術構思,強烈的感情色彩,優美的意境,凝練的語言,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從而理解詩的內在思想意義。本文為現代詩,語言樸素易懂,更適合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掌握。

3、討論和合作探究法合作學習是課改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之一,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本教學設計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共同討論詩歌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在此基礎上讓探究牛郎織女過着怎樣的生活。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的內在思想意義。

三、説學法

葉聖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升,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 3 時複習鞏固等。對這樣通俗易懂的現代格律詩,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詩歌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後,指導學生朗讀的一些方法,例如:在朗讀詩歌時要詩歌的停頓、節奏、重音等,通過指導,要求學生反覆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讓學生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閲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四、説教學過程

好的教學程序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為此,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1、通過幻燈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天上的街市》意境優美,節奏舒展,結合這一特點及為了貫徹《親課程標準》的精神,創設一堂情境優美,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課,首先用音樂和展示星空幻燈片創設情境,然後以一個想像小測試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課堂,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想像興趣。

2、通過幻燈片,簡介作者的情況

3、誦讀欣賞,採用配樂渲染和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語感,理解詩歌的內容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過朗讀法加深體驗與領悟,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合作探究問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習詩歌的內容、情感等。

5、進行延伸拓展,展示幻燈片,讓學生根據情境進行想像訓練,通過靈活的題目激活學生思維,充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6、最後小結本節課內容,本詩通過由遠遠的街燈產生聯想和想象描繪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痛恨,對光明、自由、幸福、快樂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激發人們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

4 讓學生再一次插上想象的翅膀,遨遊天上的街市,全班齊讀全文,結束本課。

標籤: 説課稿 錦集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egzd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