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關於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9篇

關於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9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模板集錦9篇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遊時,看到一隻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隻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隻幼龜是偵察兵,後面成羣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後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説學情

從四年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進行分析,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了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究大自然的奧祕,對自然現象有着關注的熱情。所以對於這篇課文,學生是有學習慾望的。但是,學生的關注可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要引導學生對話文本,在讀中感悟。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認識本課生字,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躊躇不前,愚不可及、頹喪”等新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悟通過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白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規律一切違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為註定要失敗的。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我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設定為教學重點,將“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設定為教學難點。

四、説教學方法

我按照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採取以講讀法、談話法為主的教學方法。我將通過講讀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大意,並讓學生學會概括內容的方法。

通過談話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引領學生對課文進行探究質疑,在點撥之下學生主動思考,體悟課文情感。

為了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我還選擇了朗讀法和聯想法,自主品讀,體會情感,針對關鍵情節進行聯想。

五、説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的實現課堂效果,我還準備了多媒體課件,用來播放動畫、圖片,呈現重點字詞。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在上課之前我會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故事動畫,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成語?

學生們很容易能猜到是(拔苗助長)。藉此我會請同學來談一談這個成語的道理,自然的引出“自然之道”。

為什麼採用這樣的導入方式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我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生熟悉的成語動畫,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將學生引入“自然之道”的情境中。

(二)整體感知,自主質疑。

第二個環節是整體感知,自主質疑。在這個環節,我首先會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且想一想課文裏講了什麼人、什麼事情。

學生讀完後,我請同學概括主要內容,並教給大家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講出事件結果等要素來概括內容的方法。

緊接着,我會讓學生結合預習和讀文情況,提出質疑,針對重點問題,組織大家進行深入探究。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對文章內容進行歸納。通過對概括方法的引導與提煉,學生學會用簡短的幾句話説清主要內容,掌握概括內容的一種方法。之後,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衝突,引發質疑,找出質疑點,以點突破。這樣設計旨在找準教學的起點,真正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探究體驗,深入感悟。】

(三)深入文本,體驗感悟。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文本,體驗感悟,本環節緊緊圍繞有價值的問題,結合學生的質疑,一步步進行深入探究。

1、為什麼救幼龜。

我預設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救幼龜”。研究“救”的原因,體會我們救幼龜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內容。

(1)通過讀文章,找出我和同伴、嚮導的不同態度,抓住“探”和“若無其事”等有關詞句,理解我們和嚮導救幼龜的原因。

(2)結合詞語,讀懂嚮導口中“自然之道”的含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和體驗。

(3)此時,我會對該問題進行總結。之所以救幼龜,是源於我和同伴緊張、焦急的心情,以及幼龜的處境。嚮導其實是懂得自然之道的,但是迫於周圍人的壓力,還是不情願地救了幼龜。

【設計意圖:充分預設學生質疑點,藉助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會通過藉助詞典、聯繫上下文等方法深入理解詞語並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第二學段的特點;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情感。】

2、“愚不可及!”

此時,我會讓學生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的行為,學生能夠找出“愚不可及”。所以,下一個問題,是研究為什麼愚不可及,進而研究“害”的慘烈,突出對幼龜的“傷害”。

(1)先讓學生默讀5-8段,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幼龜受到的傷害及人們的愚不可及。

(2)結合有關重點句子理解體會、想象表達。教師指導配樂朗讀,讀中感悟。

想象當時的情景,進行寫話練習,通過“語言表達”豐富原文畫面,以寫促悟。

(3)感情朗讀,觸動學生情弦。

【設計意圖:本環節着重突出以讀促悟,讀中悟情,以寫促悟,寫中生情。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理解內容,受到震憾,觸動心靈,提高朗讀能力。利用寫話練習,實現寫中動情、感受“害”的慘烈場面,提高運用詞語的表達能力,也為深入探究原因、領悟道理做好鋪墊。】

3、為什麼這樣一片好心救了一隻幼龜,卻害了更多的幼龜呢?

第三個問題,將探究“救”了一隻,卻“害”了更多隻的多重原因,反覆揣摩,觸動學生“心靈”。

(1)探究原因: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學生在文章關鍵處反覆揣摩,由淺入深地悟出“救一隻,害更多”的多重原因,體會出人們的愚不可及,領悟道理。

(2)引導學生抓住“悲歎”等,角色體驗朗讀。到底是為何而悲、為何而歎?體會愚蠢,得到啟迪。

4、教師小結

正如大家所言,人類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瞭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不瞭解、不尊重自然,堅持已見,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也容易辦“壞事”。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深層探究自然之道,引發思考。在表達交流中,解決疑問,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啟示,在入境體驗與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義,觸動心靈,受到啟示。】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探究寫作: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等,看有什麼新發現?把新發現寫下來。

【設計意圖:課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龜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們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啟迪;課後拓展,再引導學生進入大自然,進行新的發現和探究。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全面規劃和構思,注重了與生活的聯繫,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敍述的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德雷~魏格納首創大陸漂移學説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1910年。魏格納在病房的世界地圖上發現,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東海岸形狀十分吻合,從而推測太古時代地球上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巨大板塊,後因大陸不斷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個大陸。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他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工作,找到了許多事實,提出大陸漂移的假説。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字典和聯繫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體會科學家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執着精神,並能把讀後的感受和同學交流。

教學重、難點: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經過30年的觀察研究,揭開了昆蟲世界的許多祕密,創作了著名的《昆蟲記》。

九十多年前,有一個科學家在觀察世界地圖時發現了一個大祕密,一個地球的祕密。讓我們一起來讀課文,看看是個什麼祕密。

二、自主閲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自讀自悟。

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思考: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2.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新詞

呈現凹進端詳叩開起源資料靜謐寧靜

大陸漂移精神大振枉費心機浩如煙海

①自由讀、指讀、齊讀。

②理解詞語意思。

(2)提問:誰在什麼情況下從世界地圖中引出了什麼發現?

(3)介紹魏格納。

三、集體交流,品讀感悟

1.年僅32歲的魏格納,引起了地質界的震動,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成為一顆耀眼的科學新星。魏格納提出的假説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的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1——4自然段,並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納在觀察地圖時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把相關的句子用“——”劃出。

(1)出示句子:

“瞧!這兩個地方的形狀竟是這般不可思議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應的'突出部分。”

“結果發現……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塊……吻合在一起。”

重點研究第一句

①“這兩個地方”指的是哪兩個地方?“吻合”什麼意思?

②我們看地圖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樣。

③“不可思議”什麼意思?為什麼説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間隔着遼闊的大西洋,距離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邊的2個地方卻能如此緊密的吻合在一起,這是多少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啊!讀——(引讀第一句)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他不斷念叨着,讀——魏格納此時欣喜若狂,大聲喊着——

④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魏格納有了更多驚人的發現,齊讀2,3句。請同學對照地圖,看看是否如同書上所描寫的那樣。

(2)你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實踐,有了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想像一下,當年魏格納有了一次比一次驚人的發現,心情怎樣?(驚喜)從那些地方我們感受到了魏格納的驚喜。

出示:

“魏格納被自己偶然的發現驚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細端詳着美洲和非洲大陸形狀上的不同點。”

“魏格納興奮極了,將地圖上一塊塊陸地進行了比較。”

①請同學自由練習,把魏格納的驚喜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②指讀,引讀當魏格納無意中發現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進的幾內亞灣竟然是這樣不可思議的吻合,魏格納——(引讀第一句)於是他——(引讀第二句)當魏格納有了越來越多的發現時,魏格納——(引讀第三句)

(3)偉大的發現總不會輕易現出他的真面目,年輕的魏格納為什麼會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東西呢?(仔細觀察)

你從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納的認真,一絲不苟?

(4)僅僅會觀察還是不夠的,我們更要學會從觀察中敢於思考、探究。看到這些驚人的發現,魏格納的腦海裏形成了一個嶄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時代,地球上……它們的海岸線才會驚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經過反覆實踐才能成為真理,為了證實這一奇想,魏格納都做了些什麼工作?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學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議是什麼?“也曾有人提起過”,説明了什麼?

(2)在大科學家的勸阻下,魏格納是怎樣做的?那些詞語看出考證工作的艱難?(浩如煙海)解釋這個詞語,經過魏格納將近2年時間不懈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魏格納終於找到了證據。

(3)引導學生在閲讀中理解魏格納是如何進行推理的——

中龍既見於巴西東部,也見於非洲西南部,

中龍是爬行動物,不可能飛渡重洋,

中龍當時是生活在同一塊大陸上,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陸以前是連在一起的。

四、迴歸整體,遷移昇華

1.仔細觀察,敢於思考,反覆求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過課文的學習,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2.是啊,只要我們學會做生活和學習的有心人,就一定會比別人有更多的收穫。

五、課外作業

1.熟讀課文,將文中的好詞好句摘錄下來。

2.感興趣的話再去收集資料,瞭解更多知識。

板書設計: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仔細觀察

敢於思考

反覆求證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中彩那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二組中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外國小故事,故事發生在二戰,一名汽車修理廠的技工——父親無意抽中了大獎,當“我”興奮地想上車與父親共享這幸福的時刻時,怯被父親趕了下來。父親“神情嚴肅”“我”悶悶不樂;回到家裏,慈祥的母親向“我”揭開了其中的奧祕——“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最後,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的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這一動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它讓我們懂得;城信是人的精神財富,它比物質財富更為珍貴。這篇課文圖文並茂,真實感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通過課文的閲讀,讓學生從中懂得誠實守信比財富更為重要。同時,學習作者運用精彩的語言,抒發思想感情的方法。本文教學重點是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變化,理解誠實守信的珍貴。難點是對“道德難題”着一意思的理解。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語文閲讀基本功訓練的重點本組課文訓練項目及教材的特點,我確定了這些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維持、財富、精湛``````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在理解課文故事內容的同時,懂得誠實、講信用是人的精神財富,並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體會。

4、體會敍事條理清楚,首尾照應的表達方式,能複述課文。

教材重點難點:

1、通過與文中的任務減刑對話,揣摩、品味任務的語言、行動及神態描寫等詞句,感受任務的思想品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

2、理解“道德難題”的意思。

二、説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着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設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件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減刑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結合的特點。

三、説教材過程

我的課堂結構是:檢查預習(字詞)——質疑導向——探索體驗——學習昇華——擴展延伸。

檢查預習情況,瞭解學生對本課生字新詞的掌握程度,為學習課文奠定基礎。

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質疑,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會提出:“中了什麼彩?”,“誰中了彩?”“中彩者的心情會怎樣?”等。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概括出:

中彩(奔馳牌汽車)——父親

確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後,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這樣,就為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鋪墊,使探究確定了方向。

接着,進入教學的第二階段——探究體驗。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反覆讀課文,學生的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難免有些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由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課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後瞭解到父親中彩後“精情嚴肅——面臨一個道德難題;最後在沒有人知情的情況下,父親毅然地撥通電話,通知真正的'獲獎者庫伯,充分體現了父親——一個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心,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

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僅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本組課文教學時要“讓學生替心讀書,走進文本,充分感知故事內容,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並通過揣摩,品味作者對人物語言,行動及外貌描寫等詞句,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質,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所以,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比如:“只是,他神情嚴肅,看不出中彩帶給他的喜悦。”“我幾次興奮的想上車與父親共享這幸福的時刻,都被他趕下來。”讓學生揣摩:為什麼中彩後父親會不高興呢?“不要煩惱,你父親正面臨着一個道德難題。”“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筆財富。”讓學生從中感悟到母親對孩子的呵護、教導、疼愛,對父親言傳身教的形象肅然起敬。

學生體驗探究,我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的朗讀緊扣文章所要表現的“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於有了一大比財富”,最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體會,進入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

新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或感受,並引導學生觀察社會、觀察人生,為體現這一指導思想,突出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宗旨,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

聯繫實際,寫一則有關誠實、講信用的日記。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4

説教材

《落花生》是人教版第九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敍事散文記錄了作者許地山小時候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以小見大,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雖然文章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説法,卻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藴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因此,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從新課標出發,結合本單元的教學任務,本着“以學生為本”的精神,我把《落花生》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技能目標: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懂得什麼是借物喻人。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花生的默默奉獻的可貴品質,理解心靈美比外表美更重要。

教學重點

由表及裏地瞭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讚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

教學難點

文章採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教學時應突出這一特點。

説教法、學法

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語文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根據教學目標和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選擇了多種教法和學法配合實施,體現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特點,努力追求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 情境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和實物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更形象的理解課文,真正的把握文章內涵。

2. 談話法。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課本和學生應是對話和交流的關係,談話法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樑,是我不可或缺的教學方式。

3. 朗讀法。語文課程應以讀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指導,感受課文的深刻含義。

4. 練習法。好的練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並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5. 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是語文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生生交流,師生互動,解決重點問題。 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本課採用以上五種主要的教法與學法,既突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用活潑簡單的謎語導入新課:同學們,老師請你們猜個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面睡個白胖子”,誰能猜出謎底是什麼?學生猜出謎底後,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花生,讓同學們觀察,隨後我利用多媒體出示花生成長的圖片,邊出示邊講解課題:花生因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植物學上稱之為“落花生”。我這樣設計導入,主要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二.整體感知,探究學習

本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展開記敍,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分析課文結構,然後師生交流,把課文分成以下三大段理解: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種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收穫節,併為過收穫節做準備; 第三段(第3自然段至最後):寫父親和我們品花生議花生,父親對花生的讚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情。

三.重點導讀,讀中悟理

注重閲讀體驗,加深理解,受到感情薰陶,獲得思想啟迪,是新課標的新要求,也是重要的閲讀教學策略。為了突破“由表及裏地瞭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讚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這一教學重點,我指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閲讀第三段品花生議花生:首先,學生齊讀,初步體會。並討論:姐弟們説到了花生的哪些好處?父親又説到了哪些?(兄妹們説“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歡吃”,這些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父親説的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視卻是最重要的特點: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第二,多媒體範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父親怎樣議花生?父親對花生的第一次議論,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的果實是否露在外面來比較,以突出花生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於表露的品格。其中“鮮紅嫩綠”“高高的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裏”“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鮮明對比,我再一次利用多媒體播放它們的對比圖片,並在圖片上用文字概括出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比較,幫助學生理解花生雖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美,卻具有內在的可貴品質。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我把課文設計成填空,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一起做,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附:填空練習: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第三,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目的是希望孩子們能像花生那樣,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最後,我再次拿出花生讓學生們觀察,直觀的體會花生的樸實無華,感受它的可貴品質。

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請同學們互相交流討論:父親説的“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和作者説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兩句話的含義。學生討論完之後,我請同學們説説自己的觀點,並注意引導學生在外表美和心靈美面前,應該更看重心靈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悦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説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這時,我抓住時機,趁熱打鐵地告訴學生課文由議花生講到做人,以小事物闡述大道理,這種寫法就是借物喻人。這時,我在多媒體上打出兒歌: 姐弟種花生,居然收穫豐。 父親巧教誨,影響“我”一生。 我這樣做,目的是想利用淺顯易懂的兒歌,概括全文,突出文章借物喻人的特點,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

五.拓展延伸,把握文章

佈置作業: 思考題:

1. 文中寫“種花生—收花生—品花生—議花生”四個過程,想一想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

2. 聯繫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想一想我們周圍的哪些人也像落花生一樣,樸實無華卻默默奉獻? 動手題:找出文中的好詞佳句,並會用好詞造句。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迴歸生活世界。我的作業有助於學生對生活進行反思、體驗,進而提升、完善。併為本課的第二課時埋下伏筆,做好鋪墊準備,幫助學生深度把握課文。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這篇略讀課文節選自作家管樺寫的同名中篇小説,選入課文時有改動,講的是在那戰火連天、槍炮轟鳴的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少年雨來,聰明勇敢,游泳本領高強,為了掩護革命幹部,機智地同敵人作鬥爭的故事。圍繞這一主題,課文分六個部分敍述。

【説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瞭解雨來為掩護革命幹部和日寇英勇鬥爭的故事,學習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給課文的每個部分加小標題。

【説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難點是用較快速度閲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説教法學法】

1.這篇課文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強。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前“連接語”的要求自讀課文。在自讀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最後,組織學生講故事。

2.體會雨來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品質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教學時,可將這一問題的解決融入到討論、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這一環節中,注意抓住一些關鍵句子,讓學生想,讓學生談。如“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着風,一直朝後院跑去”一句,可讓學生想象:雨來此時心裏是怎麼想的,想象後討論: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3.用較快速度閲讀課文,瞭解內容,這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不能要求太高,可在學生閲讀每一部分時,教師提出閲讀時間要求,促使學生加快閲讀速度。對於每部分內容的把握,可採用加小標題的形式予以落實。

【説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以人為本,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注重課內外延伸,訓練學生對信息的蒐集與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讓學生學會讀書;讓學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樂於表達。

【説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揭課題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北部的蘆花村有一個十二歲的小英雄。他被迫給敵人帶路,卻把鬼子帶進了我們設計的地雷陣,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後,他和其他的孩子們一起站崗放哨,送雞毛信,配合八路軍與鬼子周旋……你們知道這位年僅十二歲的小英雄是誰嗎?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4課《小英雄雨來》。(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情感興奮。]

二、略讀課文知大意

1.指讀“連接語”,明確學習要求

(1)默讀課文,説説課文講了雨來的哪幾件事?

(2)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3)把小英雄雨來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4)如果有興趣,還可以給每個部分加個小標題。

[設計意圖:“略讀課文”是通過課文前的“連接語”來引導學生進行閲讀的。“連接語”除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外,着重對課文的主旨和閲讀方法、學習的重難點、語文學習的拓展點給予了提綱挈領性的導向,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習重點。引導學生讀讀“連接語”,可以讓學生明確閲讀目標、閲讀重難點,有助於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實效。]

2.自讀自悟,感知大意

對照閲讀提示,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劃出有關內容,讀後與小組的同學互相交流,有疑問的地方互相解決,不能解決的做個記號,待後集體解決。

3.集體交流,篩選要點

(1)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2)説説課文講了雨來的哪幾件事?教師引導梳理、概括信息點,並提煉成為小標題。(游泳本領高;上夜校唸書、掩護李大叔、勇鬥鬼子、寧死不屈、機智逃生)或(“望着媽媽笑”、“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把缸挪回原地”、“什麼也沒看見”、“有志不在年高”、“雨來沒有死”)

(3)暢談自己的感受,體會雨來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品質。

教師根據學生彙報交流的情況,着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以下句子,並體會句子的意思。

①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讓學生認識到這是雨來能夠掩護革命幹部,同日寇做鬥爭的思想基礎,正是雨來對祖國深切的愛,才有了後面勇救交通員、勇鬥鬼子的故事。)

②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着風,一直朝後院跑去。(這一動作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雨來的機智勇敢。)

③一滴一滴的血滴下來,濺在課本那幾行字上。(這是一處細節的'描寫。表明了雨來誓死保護交通員,和敵人鬥爭到底的決心與堅強意志;體現中國人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保衞祖國的決心。)

④有志不在年高。(這是人們對雨來的讚揚,雨來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深深感動、激勵着蘆花村的人們。)

4.再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

快速瀏覽課文,練習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

自主讀悟,從整體粗知課文大意,是“略讀課文”的主要學習方式。按“連接語”,充分地自主地讀課文,自讀自悟,有目的地搜尋信息點,篩選信息點。然後,圍繞重點、難點在小組中讀讀、議議,互相交流閲讀情況和感受,互相提出和解決問題。最後,再圍繞“連接語”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集體交流,教師適當地引導對信息點的梳理、整合、概括,並對難點進行適當的點撥解疑。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略讀課文的教學難點,有助於學生提高閲讀實效,學習略讀方法,提高略讀能力。]

三、拓展延伸促昇華

1.課內拓展

(1)學完這篇課文,你要向雨來學習什麼?

(2)閲讀“資料袋”

2.課外拓展(選擇性作業)

(1)把小英雄雨來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2)利用課外的時間閲讀管樺的小説《小英雄雨來》。

(3)收集抗日戰爭中英雄的故事。

(4)寫一篇讀後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照雨來身上那種熱愛祖國、勇敢機智的品質,聯繫自己,從思想深處受到感染教育;閲讀“資料袋”,讓學生體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課後拓展,既與課文學習相互補叢,相互呼應,有助於對學生愛國意識的進一步引發,同時有時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有助於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6

一、設計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獨特體驗,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二、角色體現

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師要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激勵者,更應當是參與者。

三、教材解讀:(教師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超越教材的過程。)

一位教育家説過:“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上好課的關鍵是教師要吃透教材,但不要迷信“教參”,要創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過濾與重組)。這是備課的重要環節。

1、理解教材

《生命生命》這個題目讓人好奇,這重複之中一定飽含着特別的情,一定是思考後發現的驚喜,是歡呼,是讚歎,抒發的是作者對生命的熱愛之情。

生命多麼寶貴,可生命是什麼?誰都想找到它的答案。課文開頭的設問引起了讀者的興趣與思考。接着課文以“飛蛾求生”“香瓜子的頑強”“作者聽自己的心跳”三個事例證明生命的存在,回答了生命是求得生存的力量。最後展示了作者積極的生命態度,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2、學習與批判

通過反覆讀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文中作者列舉的三個事例,反映了不同的生命態度,飛蛾落到作者的手中,極力鼓動雙翅求生,一粒香瓜子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裏,不屈向上,茁壯成長,這小動物,小植物對生命是多麼渴望,它們珍惜生命,不失去一絲機會,不放過一分一秒,極力去展示自己,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除此之外別無選擇。比起它倆,人的生命是多麼旺盛,多麼強大,可沒有像飛蛾,香瓜子那樣珍惜,還要有自己對生命的不同使用方法,可以好好使用,也可以白白糟蹋多麼可惜,多麼可悲呀!對於最有靈性的人,竟這樣不視生命為幸運,不一心一意地去向上去成長,去展示。這句“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是多麼的不妥,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由此,我聯想到現在的人有多少在糟蹋生命,要説人不如飛蛾,不如香瓜子該不過分吧!

好在作者在文章結尾宣揚積極的生命態度: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總之,這篇課文,應該讓學生從中得到生命的啟迪與薰染,懂得怎樣珍惜生命。

四、教學目標

有了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的瞭解,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學本課的生字,讀寫打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好句好段。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生命的可愛與可貴,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當然,這些細節目標要注意體現“三維目標”,注重語感培養,思維訓練,語言表達,人格提升,這是教學永恆的目標。

五、課前準備

準備好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課上和學生細細品味。

六、教學設計(六個環節)

(一)讀懂課文

目的是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解決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學法體現:讓學生充分讀書,自主學習。

1、導入:同學們,我們多麼幸運,因為我們擁有生命,你想知道什麼是生命嗎?下面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19課。

讀書要求:

(1)先把課文讀正確,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檢查讀書:問題設計

(1)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2)通過幾件事講的?用小標題概括。

(二)讀出發現,讀也思考,讀出感受

目的地:在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讀書,自主學習,自由發現,體現個性化閲讀,凋動學生的讀書熱情,抓住重點句子,關鍵詞語,體會情感,獲得感動。受到薰陶和感染。喚醒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有感情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並鼓勵學生背誦喜歡的.段落。

學法: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再小組合作交流,然後彙報所得,展示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激勵學生敢想,敢説,敢讀,學生參與互評,激發學生互相超越的精神,以求得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讓學生為“飛蛾珍惜生命,極力求生而感動,為瓜子生命力頑強,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成長,珍惜生命的每分每秒,也要為有人糟蹋生命而惋惜,懂得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

情境導入:你想從每個事例中發現它們的生命態度嗎?讓我們再去讀書,看看誰最愛生命?誰不夠熱愛生命?一會把你的發現講給同學,談給老師,好嗎?

(三)拓展昇華,尋找珍惜生命的榜樣

目的:讓學生靜下心來思考,更加清楚地認識生命,感悟生命的價值。

情感導入:同學們,擁有生命多麼幸福,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你知道怎樣做才算珍惜生命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從生活中,從學習中,從自己瞭解的古今中外人物中,發現誰在珍惜生命,誰在糟蹋生命。

在學生説完自己的發現後,一定讓學生知道作者也是珍惜生命的榜樣,並介紹作者的生平。

(四)反思自我,獲得教育,得到啟迪

目的:觸及心靈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篇課文是啟迪學生心靈的好材料,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的課程特點。諾貝爾獎獲得者羅曼羅蘭説過:“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在讀書中聯想自己,發現自己,檢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我認為自我反思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蘇堆姆霖斯基)

情境導入:同學們,剛才,我們讚頌了珍惜生命的榜樣,幫助了糟蹋生命的朋友。現在我們聯想一下自己,想一想讚揚自己,説説自己珍惜生命的快樂;想不想幫助自己,讓自己不珍惜生命的做法永遠留給過去。

(五)積累語言背誦最後一段。

(六)作業:指導寫記生字,背誦全文。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7

今天説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7課《蟋蟀的住宅》。

拿到這篇文章,我讀了十遍。

前兩遍我站在普通讀者的立場,讀這篇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觀察隨筆,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緊湊鮮明、語言的生動形象、描寫的細緻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確是“偉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這一小昆蟲對生活的無限熱愛;還感受到作者通過擬人手法傳達出的對蟋蟀的無限喜愛之情。可以説,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類對小昆蟲、小生命的讚美詩。

第三四遍,我站在學生的立場讀,讀後產生了一些疑問:學生對蟋蟀熟悉嗎?他們理解什麼叫“隨遇而安”嗎?學生能從擬人寫法中感受到什麼呢?這麼一個“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的洞穴怎麼談得上偉大呢?因為孩子們尤其是男孩子們總是喜歡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這麼小的一個洞穴對他們來説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師的立場讀,我找了我和學生在閲讀之後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為什麼説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偉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樣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這一偉大工程的?這之後的四遍,我在閲讀中積極地思考:怎樣構建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怎樣組織一個和諧的綠色的對話的課堂。思索再三,我將目光鎖定在建構主義理論,鎖定在其下的“拋錨式教學法”並作了教學設計。

據上述對教材、學生及教學理論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作了如下安排:

1、學會本課生字詞,會認“宅、蔽、棄、慎”等7個生字,會寫“棄、毫、遇、擇”等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住宅、選擇”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重點語句的品讀,理解“蟋蟀住宅是偉大的工程”的深刻內涵,感受蟋蟀“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品質。

3、體會文章中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探索大自然、熱愛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觀察的好習慣。

教學目標設計涵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重點是第二點,教學難點是第三點。

本課教學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對話交流達成1、2兩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則在第一課時學習基礎上繼續對話交流以達成教學目標三。下面,我就第一課時的流程安排作一説明。

第一課時我根據“拋錨式教學法”,安排了“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理解“隨遇而安”,對比引出課文,用時5分鐘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自己建構的過程。所以產生學習活動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生的背景知識和新知識之間有一定的相關度。而教師幫助創設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關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這第一個環節中,我讓學生從“説自己的家或小房間”入手,創設一種“用心創造生活”的情境,進而引入昆蟲世界,理解一般昆蟲的“隨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隨遇而安”,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理解了對他們來説存在一定難度的“隨遇而安”一詞,為後面感受蟋蟀的熱愛生活、不辭辛勞的精神和其住宅的“偉大”打下了基礎。

第二環節:確定問題,學生二度讀文,交流閲讀感受,用時10分鐘

在此環節主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學習生字詞,字詞學習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環節注重將字詞學習與課文語句、課文內涵結合起來進行,幫助學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初步感受其住宅的“偉大”,這就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下對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關注,真正實現兩者的統一,使學生取得紮實的學習成效。第二件事是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學習的問題,我認為,語文教學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學生的閲讀體驗,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訴大家的是什麼”和“你獲得的最深感受是什麼”兩個問題來啟發,並最終確定本節課的研究問題:“為什麼説蟋蟀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雖然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但是正如建構主義所認為的: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來説是共通的,這就為確定相同的研究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可能。

第三環節:自主學習,學生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偉大”,用時5分鐘

默讀的好處是能夠促進人的自主思考,使閲讀實現個性化,同時實現新信息與學生背景知識的聯繫和建立。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帶着確定的問題與文本進行獨立對話,採用在相應語句旁作標記和批註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從第二大環節的“概括”性閲讀到本環節的“具體化”研讀,符合閲讀規律,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能力。同時,我提醒學生在默讀中,關注課文中的“魚泡泡”、插圖、生字、思考題、資料袋等材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閲讀的概念。

第四環節:協作學習,反饋交流感受,提升“偉大”原因,用時15分鐘

這一環節是課堂之所以為課堂,區別於完全獨立閲讀的特點。建構主義認為,自主的閲讀促使了學生情感的變化,而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與其他學生和教師的不斷交流與溝通,就能更好地實現意義建構和情感變化。所以此環節,我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或圖片)等各種材料佐證説明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學習夥伴、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激勵者,因此構建了綠色和諧的課堂。教師的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學生未能提升的時候給予提升、學生朗讀不到位的時候給予指導。因此,本環節中,學生和教師通過對“它常常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並且有温和的陽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點一點挖掘的,從大廳一直到卧室”等具體語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學、精緻、舒服和浩大壯觀,感受蟋蟀在建築住宅時表現出的智慧和不辭辛苦。對於學生疑惑的“這麼一個lsquo;最多不過九寸深、一指寬rsquo;的洞穴怎麼談得上偉大”這一問題,則採用對照方式,以相當於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工具的幫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幫助學生感受,並抓住“工具的柔弱與簡單”和“工程的浩大與壯觀”的極大反差,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真切的感受。同時,在品析之後及時進行朗讀指導,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第五環節:效果評價,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閲讀熱情,用時10分鐘

語文學習成效的最好評價內涵是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該環節通過“你看,它的住宅是多麼科學、多麼精緻、多麼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簡單的工具建造瞭如此浩大壯觀的工程。此時,你想對蟋蟀説點什麼?請你把它寫下來”的“我手寫我心”形式,表達自己對蟋蟀熱愛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對三維目標的達成情況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最後用“文章的作者法布爾是怎樣寫出這篇文章的?他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方法來寫?”的“激發新疑點”的方式,使學生產生了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詢的熱情,為第二課時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因此,該課文的學習,我積極遵循《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的理念,遵循建構主義理論,運用“拋錨式教學法”,實現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的共同提高,並激發了學生更強烈的學習願望,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8

在現今,説課逐漸成為現階段極其重要的一種教研活動。國小語文四年級説課稿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一詩是詩人王安石應召自江寧赴京任翰林學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險,前途未測,對仕途沒有足夠信心。全詩的大意是: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學過很多古詩,他們能借助註釋、工具書、想象畫面等多種方法來讀懂古詩的大意,對學習古詩抱有一定的熱情。他們已積累了很多古詩。通過“國小生必背古詩詞”,積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書湖陰先生壁》等等,這為以詩讀詩、以詩學詩、以詩悟詩、創設詩韻課堂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2)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和古詩五讀法等方法來學習古詩,感知詩詞大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

(3)通過意境的創設、反覆誦讀來體會作者深深地思鄉情懷。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想象意境,領會詩情,品味詩句。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五、教學準備

(1)針對古詩內容有側重地查閲王安石的資料,對他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人生履歷有所瞭解,並做簡要地記錄。

(2)收集描寫思鄉的詩詞

六、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創設情境。

導入語:如果説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片浩瀚的星空,那麼,詩歌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顆星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北宋王安石創作的《泊船瓜洲》”導入課題,師板書課題,生讀課題,並釋題意,然後詳細介紹了詩人王安石,對他偉大的歷史功績和文學成就進行了高度讚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詩人產生了崇敬之情,進而對詩歌產生了學習的渴望。

(二)整體感知,重點品析

一、讀通其文。

(1)糾正字音。如:“泊”的讀音為bó

“間”讀 jiàn;“萬重山”的“重”讀 сhóng;“還”讀 huán;

(2)讓學生小聲朗讀詩文,注意讀準字音。此環節目的在於掃除字詞障礙,大體把握詩意,為後面的細讀詩詞奠定基礎。

(4)小結學習方法,教師板書:一讀通其文

二、讀品其意

(1)自讀詩文,結合幻燈片出示的詞語註釋品味詩句的具體含義。

(因為這首詩的意思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我採用了自學的方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味詩句的意思,通過課上的學生回答表明,學生完全能夠自學,且效果很好。)

(2)捉住詩眼“又”以及“何時還”進一步分析詩人的思鄉之情。

(3)通讀全詩,小結學習方法:二品其意。

總之,通過挖掘全詩重點字詞,使學生深刻體會詩句的具體含義,為感悟詩情做好準備。

三、讀悟詩情

請學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詩人所處的場景以及他的所見所感。教師在旁用語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情境。

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觀察積累,對詩人當時所處的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膽的想象,並將想象內容連貫起來創作出了一段段生動優美的文字材料。這裏運用語言描述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在這裏,我大膽的提出了兩個問題,1、為什麼詩人所處的實際距離和他的心理距離產生了差距?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更加感受到王安石對家鄉的思念之情。2、出示王安石推敲用字的典故,讓學生思考為什麼用“綠”字?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感受綠字的動態美,並且詩人感受家鄉的美景從而增添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讓學生大膽談自己的感受,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詩人所表達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使學生完全融入到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將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所要表達的情感和諧統一起來,從而能夠更好地把握詩的意境、情藴,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讀誦其韻。

(1)帶感情朗誦,注意音調、停頓,讀出節奏韻味。 請學生展示朗誦,教師進行評價。

(誦讀和朗讀是不同的,其區別就是用情與否,學生經歷了前三個學習階段,對詩情有了很深的感悟,之後,我又給學生出示了四個詞語,分別是:思念、哀傷、渴望、無奈,讓學生用這些詞語説出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和感受,結果學生的回答淋漓盡致的把詩人的心情和感受表達了出來,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學生的誦讀很成皋,誦讀起來聲情並茂,並能通過關鍵字誦讀出詩人濃濃的思想愛鄉之情。)

(2)指名學生背誦,結合想象與意境,欣賞、誦讀古詩,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利於背誦,而且記憶深刻。古詩學得透徹,所以有的學生能做到當堂背誦。

(三)總結

指出教學重點,做好筆記。回顧古詩四讀法

國小四年級語文説課稿 篇9

教學流程

一、情境法導課

這篇文章的題材切近學生的實際,有極大一部分學生有過達麗瑪一樣的經歷。因此課伊始我對學生説:“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春天的雨點》。哪些同學有過達麗瑪類似的情況?下面我們把自己當作達麗瑪來學習課文。”這樣導課,可以喚起學生的回憶,引起學生對文章人物的關注,使他們進入最佳的情緒狀態。 v

二、目標導向

向學生交待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實施目標

這一環節是影響目標達成度的關鍵,我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準備分三步進行教學。

(一)示範質疑(學習一、二自然段)

教師打開幻燈,出示自學提綱:

1.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並説説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

2.達麗瑪的神態如何?她當時怎麼想?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想想完成自學,再用議議的方式進行檢測交流。疑是思維的開始,要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而質疑能力的培養要經歷教師從扶一放、學生從仿——創的過程,教師出示問題,示範質疑,讓學生有路可循,為第二步的學習質疑作好鋪墊。

(二)學習質疑(理解課文三、四自然段)

我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瞭解烏漢娜老師是如何給達麗補課的,接着讓學生模仿第一段的自學問題,給自己、同學們提出問題,師生經過篩選補充,教師用幻燈出示自學提示:

1.“用——”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並説説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

2.達麗瑪是怎麼想?怎麼做的?學生帶着問題繼續用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的學法自學第二大段。最後師生交流。

在交流問題2時,插進有感情朗讀訓練。“達麗瑪望着老師嚴肅的面容,心裏發誓:上課再也不能讓心跑向大草原了。”這個句子是值得深究的一個句子;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我分四步進行。一讀句子想:這句話圍繞哪個詞來寫;二讀,這句子圍繞“發誓”寫了什麼內容?三讀,這句子表達了達麗瑪怎樣的情感。通過讀讀、想想、議議讓學生懂得達麗瑪之所以決心要專心致志地聽課是烏漢娜的行為、精神感動了她,在這基礎‘上,再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聲音讀出來,即四讀。

達麗瑪是怎麼做呢?這個問題文章沒有正面敍述,而是通過烏漢娜老師和達麗瑪之間的對話表現出來的。教學時.她倆的對話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指名分角色朗讀,教師隨機指導、學生及時矯正;優生示範讀;自由讀;檢測性指名分角色讀,在有層次的反覆朗讀中,讓學生懂得烏漢娜為了達麗瑪的進步激動不已,她覺得自己偽努力有了收效,從而感受老師對學生的那份真誠的愛,同時也讓學生明確其中的作用。

這一環節是“扶”的過程,讓學生模仿質疑,質疑後師生討論、篩選、補充問題,充分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有利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悟出學法。

(三)運用學法。(自學第五自然段) 。

1.分小小組自學第三大段。自學後質疑;釋疑。(簡單的問題小組解決,不能解決的自學後向老師質疑。)學生自學時教師一定要巡視指導,及時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適時加以點撥,提醒學生抓住可疑標點,不理解句子,結合課題,文中內容加以質疑。

2.學生質疑,師生釋疑。

重點解決第三段中“……”的作用和課文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文中的“……”表示達麗瑪對老師的`感激之情語意未盡。為了讓學生理解其含義,我先創設情境,打開幻燈,指着“達麗瑪”敍述:假如這就是你,旁邊是你的老師。有那麼一天,你落下了課,放學後老師為你補課。補充課,天色已晚,老師不放心就護送你回家。天下着毛毛細雨,老師解開衣襟把你摟在懷裏,雖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你卻感到—陣陣温暖。到了家,老師渾身濕透了。你摸着自己乾燥的衣服,望着老師的背影漸漸遠去,你此時此刻是怎麼想的呢?學生練筆,寫後講評。學生學習了一、二段後,對老師的優秀品質有了較深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練筆,這是讀的延續、深化、昇華,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引起共鳴,為最終突破難點,作好情感的準備。

教師因勢利導組織討論:春天的雨點指的是什麼?草原上勃勃生機又象徵着什麼?最後教師小結:教師對學生的愛猶如春天的雨點。達麗瑪在愛的澆灌下,像草原上的春草一般,萌發出勃勃生機,天天向上,茁壯成長。

四、總結全文,質疑問難

引導學生回顧全文,從知識方面、學法、情感方面讀讀自己的收穫以及不解之處,其目的是強化目標達成度,提高課堂效率。

五、作業檢測

作業是根據第2課時的第1、2兩個目標而設計的,旨在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mj39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