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説課稿 >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4篇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4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4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今天的説課題目是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

一、説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個信息窗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整數的加減乘的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冊教學有除法的的混合運算,為以後解決更復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本課情境圖呈現的是兩位小記者在果品包裝車間,瞭解包裝情況的場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通過對話提供數學信息。擬引導學生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引入對連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帶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引導學生先想,在有兩級運算的四則混合運算中。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在含有括號的算式中,應該怎樣計算,並讓學生自己計算出結果。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結合現實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發展。發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公平、公正的態度,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 教學重點,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並理解有除法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是運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説學情

這節課面對的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方式是以具體的、詳細的形象思維為主,有意注意時間短,一些生活活潑、色彩鮮豔的刺激容易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成為他們的注意對象。性格上好動愛玩,賦予想象,表現欲強是他們顯著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説教法和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或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因此我希望引導學生用自主學習和交流互補法進行學習。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組織學生人人蔘與,結合教材,緊密生活,讓學生帶着數學走入生活,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為終身學習發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講解、演示操作,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培養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去做了採訪,這是小記者在採訪的過程中記錄下的一段畫面(兩幅圖分別呈現了果凍和梨糕的包裝流水線),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果凍和梨糕的製作過程,好嗎?請你仔細觀察,他們都帶來了那些信息呢?

讓學生觀察進入情境圖,蒐集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合理性的數學問題都給出鼓勵性評價,教師有選擇的記錄信息)

意圖:把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相聯繫,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激發學習興趣。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解決第一個教學紅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有960個果凍,2個果凍裝一包,4包裝一盒,可以裝多少盒?

你想怎樣做?先在小組內説説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交流理清思路,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可以列出分佈算式,也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先算裝多少包,再算裝多少盒。960÷2=480(包)

480÷4=120(盒)

(3)引出連除算式後,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每一步的意義。結合分佈算式理解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960÷2÷4

(4)也可先算一盒裝多少個,再算可以裝多少盒。

960÷(2×4)

引導學生重點説算式每步的意義,明確運算順序

意圖: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使他們親身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滿足學生內心的探究感和成就感。在次過程中體會與他人交流的快樂感。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質疑、解疑,真正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2、解決第二教學紅點: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裝一包,一共可以裝多少包?

請學生列式,獨立算出結果,小組交流説説自己的想法。

3.合作探究有除法的混合運算順序,先分組討論,全班彙報。老師實時總結。連初的混合算式從左向右算,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裏的。

意圖:學生通過第一個問題,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初步掌握了用混合算式解決問題的辦法,自主解決第二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混合運算順序,在不斷運用中發現規律,使運算規則的產生滿足探究的自然需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使數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相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運用意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自主練習1

學生獨立審題,弄清題目意思,讓學生明白每一步計算的含義,做後集體訂正。

2. 自主練習2

(1)指名讀題,説説你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2)你想怎樣做?

(3)指名説説表格中的每個數字的含義後,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4)全班集體訂正

培養學生的良好做題習慣

3、自主練習3:

先説運算順序,再計算 ,集體訂正

意圖:通過由易到難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昇華知識,使知識得到延伸,並且運用與生活實際,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總結,反思昇華。

談話: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學知識?

意圖: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讓數學回到生活。讓學生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是生活中去的奧妙。

最後,請允許我以幾句在實際教學中感悟頗深的話語來作為我今天説課的結束語:教育是探究和啟蒙,不是宣傳和灌輸

教育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不是指示和命令

教育是豐富知識,而不是同意思想

教育是信任而不是防範。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各位評委和老師!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認識分數”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聯繫實際生活的需要,先從學生們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發,聯繫平均分蛋糕的結果,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然後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摺紙,並塗出它的1/2,進一步體會意義,接着又在操作活動中教學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這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擴展。這部分知識的掌握不僅可以使理解並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後進一步深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國小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説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並不理解。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裏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反思並獲取知識。

二、説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對這節教材的要求是這樣的: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根據教材地位、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直觀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形成關於幾分之一的表象,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地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方面: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與態度方面:感受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3、教學難點: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説教學策略

1、突出數學概念形成的一般過程。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分數的概念是一個原發性概念,學生頭腦中沒有與之對應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須遵循數學概念形成的規律,按照實例觀察、分析共性、抽象屬性、符號表示、具體運用的流程充分展開教學過程,尤其是要通過大量的操作實踐,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比較豐富的表象。

2、突出數學學習方式的綜合運用。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着眼於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1)自主學習,着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慾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半個蛋糕時,讓學生嘗試着想辦法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於在教學中使學生“於無疑處生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上,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二分之一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張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操作,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的是通過“動的過程”瞭解知識的形成過程,以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四、説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説説準備了哪些食品?怎樣分能讓兩人都滿意?(突出平均分)

2、學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彙報分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拓展到分數的過程。】

(二)、探究新知:

1、認識1/2。

(1)組織學生利用學具小圓片動手摺一折、塗一塗、説一説,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師小結揭題,規範表述分數意義的語言,並指導寫法、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含義。

【設計意圖:在平均分的過程中,學生逐步積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嘗試建構1/2的意義,整個環節從操作實踐開始,完成於意義建構。】

(3)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摺紙遊戲:表示其他學具圖形的1/2,體驗不同折法,設問:大家看黑板上這幾幅作品,他們的折法不同,塗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來表示,那是為什麼呢?並觀察發現:平均分的圖形大小相同,他們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圖形大小不同,他們的1/2也不同。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2”。[這裏為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遊戲中發揮創造性,從各種不同的方法中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也為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過渡:除了能折出這些紙的1/2,你還能折出它們的幾分之一呢?(相機板書:1/3、1/4、1/5……)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貼上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並説説分數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

3、在辨析中深化認識。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設計意圖:針對分數概念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有目的的讓學生鑑別,以加深印象。】

4、辯論驗證,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談話引出辯論問題:媽媽買了兩個同樣的大餅,弟弟吃了一個餅的1/2,哥哥吃了一個餅的1/4,他們誰吃得多?引發不同意見,引導學生通過摺紙來加以直觀驗證,也允許學生進行單純數學思考,即從平均分的份數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媽媽吃了餅的1/8和兄弟倆比一比,是多還是少呢?

(3)整理本堂課上用圓片表示的分數,進行排列,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中的祕密。(同樣大小的圓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個全部塗滿顏色的圓,體會幾分之一與“1”的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主動辯論、驗證比較,一方面豐富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三)鞏固新知:

1、聽寫分數的練習。(教師説分數的方式是多樣的,如A、八分之一;B、一個分數,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塊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這塊糖的幾分之幾。)

2、從身邊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數,並具體説明一下,老師可以先舉個實例作啟發。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形式聽寫分數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迴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黑板報中“藝術園地”約佔版面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拓展。

1、全課總結。

2、發散練習:表示出每個小圖形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一。[此題是課本上“想想做做”第6題的延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筆算乘法》是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的第二節內容,在教材上包括63頁69頁內容。本次説課是針對其中《筆算乘法》第一課時內容:筆算乘法中的不進位乘法(63頁64頁)。

本節內容隸屬於數與代數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先介紹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中不進位的算法,再進行進位的算法。本節內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學習中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內容,又為之後三位數乘以兩位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要求該學段的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運算技能,並能夠運用計算法則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這些要求可以通過本課的教學得以體現。

二、説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具有思維快速發展,注意力和表達能力強等認知和學習特點,同時,該階段的學生同樣具有個體差異大、情感變化強、意志力薄弱等弱點。可以説,在教育這個階段的學生時,教師如何通過合理科學的引導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是重中之重。

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具備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識方面具有濃厚的興趣。但在計算中仍然存在馬虎大意的問題,在運用運算規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遷移難度。 這些特點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説目標

與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要求,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通過問題解決,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以非整十不進位兩位數的計算法則;

(二)數學思考目標:通過兩位數乘以整十兩位數到兩位數乘以非整十的不進位兩位數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體會數學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三年級上冊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

《交通與數學》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版)三年級上冊第52至53頁的內容。

2、説教學內容的作用、地位及意義

交通與數學”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一節複習課,學生在本課之前已學習了乘除法計算的知識,理解了乘除法運算的意義,能夠根據問題選擇算法和正確計算乘除法。因此運用已學的乘除法、周長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課重點。課題是“交通與數學”,在生活中交通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旅遊是兒童經常經歷又比較感興趣的出行活動,以旅遊活動為主線設計教學,可充分利用本課已有學習材料,又能設計開放的問題。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題圖,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乘除法、周長的知識解決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系列問題,發展數感和數學應用意識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教材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我確定的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點:1. 能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2. 結合具體情境,感受數學在交通中的應用,獲得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發展數感。

3.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掌握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獨立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本課的重點:運用周長、乘除法知識計算生活中實際的問題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 “上樓梯”問題以及推測老師去的景點和估計時間是這一節課的難點,但難點的分佈和教材的內容都顯得分散、凌亂。

 三、説教法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上力求做到:

1、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呈現豐富多彩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欣賞美麗動人的風光,為學生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2、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旅遊活動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四、説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學法上力求做到: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問題,並以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小組彙報等學習方式解決問題,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悟到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中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五、説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本節課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同學們每天上學,幾點從家出發,路有多遠?

大家估計一下家離學校的距離,算一算你每天上學放學走多遠。

生口算或筆算求出答案,彙報並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互相瞭解。

這樣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拉近數學與生活的關係,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二環節:活用資源、激發興趣、提出問題

同學們看圖“小東上學去”,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和小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能回答你的問題。

2. 生小組合作,提出並解決問題。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必要的指導。

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然後由我提出:小東教室在六樓每上一層大約用12秒,1分時間內能從一層走到家嗎?這道題有的説能,有的説不能,為什麼?展開討論

生1:一樓不用上,他實際就上了5層樓。

生2:比如説我家住在2樓,實際就上了一層樓梯。

生3:我忽略了一樓不用上樓梯。

師小結:同學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説一説你家住在幾樓,你上了幾層樓梯。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要從生活中抽象出數學認識,則有一定的困難。在這一步的教學中,我注意了讓學生通過彼此間的思想碰撞與交流,互相補充、提醒。這種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讓學生接受,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三環節:創設情境、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自選旅遊線路活動

1. 播放課件,介紹三大旅遊線路。通過自主選擇旅遊線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樂趣,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歷做數學的活動。在活動中不斷尋找數學問題,並在其中滲透估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乘除法計算。現在火車的時速是每時100千米,請你估計一下大約坐多長時間的火車?

推測老師所去的路線和估計坐火車多長時間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可能利用除法有關知識進行推測和估計,如用,所花的錢除以三人來推測,所選路線的里程數除以火車時速進行估計。這樣可以開放學生的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發展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選合適的路線去賓館

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感受到不能僅僅用眼睛觀察,還要動手操作,使學生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這樣的教學設計,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四環節:反思交流小結:

看書質疑對於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疑問?學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shuokegao/gg46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