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京華煙雲讀後感

京華煙雲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京華煙雲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京華煙雲讀後感

小時候看過趙雅芝版的《京華煙雲》,記得那時候每天晚上早早寫完作業,守在電視機旁等着潘越雲的歌聲響起,“最輝煌時總是最滄桑,最明亮時總是最迷惘”,當時並不是很懂其中的深意,很多的劇情到如今也已淡忘,唯有劇中姚木蘭秀麗端莊、清新脱俗的美好形象在心底定格,以至於我接受不了後來任何的新版。近日用短短三天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林語堂先生的原著,與書中的木蘭相逢,打開書時滿眼悲歡,合上書時感慨萬千。

《京華煙雲》被譽為民國的《紅樓夢》,林語堂先生當時也是因為想要翻譯《紅樓夢》而未成,便仿其結構寫了這部長篇小説,因此這部小説中好多的地方都有《紅樓夢》的影子。讀《紅樓夢》時,我有時在想,黛玉清新自然卻過於孤傲,寶釵端莊典雅卻心機有點重,探春精明能幹有時卻失了人情味,她們的優點若是集於一身,該是怎樣一種完美!林語堂先生曾説過《紅樓夢》中他最喜歡的是探春,他還説過《浮生六記》裏的陳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他筆下《京華煙雲》裏,姚木蘭不僅有探春的幹練,陳芸的靈動,更是彙集了黛玉的才情,寶釵的懂事,湘雲的豪爽,可以説是集中了作者對所有美好女子的想象,讓我們看到了世間最理想最完美的女子,讀罷,我們和作者一起慨歎,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

這部小説以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講述了曾姚兩家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的悲歡離合,由兩個家族的命運刻畫了政局動盪戰亂頻發的那一段歷史,全書將道家和儒家的哲學思想貫穿其中,展現出了舊中國的的文化、政治與生活。

故事的開始,在南下逃難途中,木蘭與家人失散,被人販拐賣,顛沛流離,後來被曾老爺所搭救,木蘭的聰明博學深得曾老爺喜歡,兩家人從此來往頻繁,帶着報恩的意味,木蘭順理成章與曾家結緣,成就了根深蒂固的婚姻。正如書中所説,“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造的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其影響之大,殊可驚人。”逃難也罷,搭救也罷,這就是所謂的命運,很多的機緣巧合其實就是命中註定,不是由自己來選擇的,一些不經意的小事會奠定日後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論這樣的相聚美好與否,都造就了我們不同的人生。

婚前孔立夫的出現,木蘭才發現最美好的情感是精神上的高度默契,這種感覺打破了她內心的寧靜。然而她並沒有因此悔約,而是將這份真愛深埋心底,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只對同樣喜歡立夫的妹妹莫愁説了一句“你比我有福氣。”她用自己內心的缺憾,換來了兩家人的滿意與太平,也成就了妹妹莫愁的幸福。婚後,她周旋於大家庭之中,持家主事,孝老愛親,相夫教子,將複雜的家務打理的有條有理,滴水不漏。她對曾家的每個人都特別的好,對曾家老人的孝順,對曼孃的愛護,對素雲的忍讓,對暗香的搭救,得到了曾家上上下下的認可。她是一個嫁給誰都會幸福,也會讓周圍的人因她而幸福的女子,她對愛情的理智,對婚姻的擔當,讓我不由得想到了才女林徽因,她們都能清醒地將愛情與婚姻劃開界線,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則是兩個家庭的事,周全的考慮勝過一時的衝動。事實證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那個戰亂的年代,相對於木蘭的活潑自由,莫愁的穩重淡定更適合牽制立夫由此避免禍端。書中木蘭與立夫在泰山頂上的一番對話,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們之間心有靈犀,彼此默契,深藏心底的相知,超越了時代,給了我們最美的理想和信念。

木蘭被丈夫蓀亞稱為“妙想夫人”,是因為她經常有着奇思妙想,不拘禮法世俗,在那個舊思想為主的時代裏獨樹一職,能將庸常瑣碎的日子過得流光溢彩,充滿詩情畫意。比如説她想當個男孩子,可以出門會客,可以趕考做官,可以到處遊覽,可以讀各式各樣的書;她會吹口哨,能唱京戲,愛看電影,精通甲骨文,收集古董能鑑賞;她懂廚藝,能將淡然無味的飯菜發出奇異的香氣,她擅於熬藥,懂得中草藥的藥理和藥性;她讀書寫字會詩文,喜歡繡花,能品茗賞月,能種花養草;她既能在身處豪門中游刃有餘,又能在歸隱田園時自得其樂;她沉穩智慧,不動聲色地化解婚姻危機,從她寫給曹麗華的信中不僅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學功底,其寬容和大度實在令人折服。小説的結尾在戰火紛飛,流離失所的日子裏,她還也不忘伸手去救助那些弱小無依的孩子。

究竟是什麼造就瞭如此完美的木蘭?我想首先是她從小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姚思安是天馬行空的道家,豁達大度,思想開明,他不讓女兒纏足,送女兒們去上學,接受新思想,木蘭姐妹的成長環境寬鬆,她們獲得了太多別人難以擁有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他所説的“正直自持,則外邪不能侵”,這句話成了木蘭人生的指南,她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樂觀與勇氣。母親對她們極為嚴格,教給她們傳統女人的美德: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烹飪、剪裁等各項技能。所以在她的身上是傳統婦德與進步思想的融合,是道家灑脱與儒家忠孝的融合。其次她的形象和性格有着地域的特徵。木蘭的老家在風景秀麗的江南杭州,她的骨子裏具有典型的江南女子的温婉多情,浪漫靈動。而她從小生活在北京城,這裏四季分明,每一季都有其極美之處,又有差異之處,城市與園林完美融合,既有崇高華嚴的氣質又有家居生活的舒適。在北京,木蘭學到了容忍寬大,學到了親切和藹,學到了温文爾雅。這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來自於童年時鄉土的滋潤,來自於故鄉的氣質會融化在血液中伴隨我們的一生。林語堂先生在書中所描繪的老北京的古老與典雅,那字裏行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讚美,讓我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

讀京華只為木蘭。林語堂先生通過木蘭向我們傳達了順天應時的道家思想,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教給我們如何對待愛情,如何對待婚姻,如何對待不可測的世事,夜深人靜時細細揣摩讓人獲益匪淺。小説的結尾與開頭呼應,年屆不惑的木蘭就像小時候一樣又行走在逃難的大軍之中,也加入了全民族抗日的洪流,她感覺到其雄偉的力量,如同萬里長城一樣歷經千年萬載而不朽。這個結局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脱離時代而獨立存在,每個時代都會賦予我們特定的職責,一個民族只要有覺醒的意識,團結的力量,再大災難,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於精神的堅強弘毅,能將之改變而成為偉大榮耀光輝萬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wj5o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