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白鹿原讀後感(15篇)

白鹿原讀後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鹿原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白鹿原讀後感(15篇)

白鹿原讀後感1

終於藉着假期的時光,讀完了《白鹿原》這本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説,想一想,上一次讀這麼大本的小説好像已經一年前了吧,電子媒體和快餐式閲讀的誕生,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讀一讀紙質的書本了,不過還好,堅持了下來。書中,作者藉着白嘉軒這個人物闡述了很多話糙理不糙的經典哲理,對自己有感悟的記錄一二在下面。

活着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絕望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開始一個重要的轉折,開始一個新的輝煌歷程;心軟一下熬不過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就是個賤蟲。人一天到晚坐着渾身不自在,吃飯不香,睡覺不實,總覺得慌惶兮兮。人一干活,吃飯香了,睡覺也踏實了,覺得皇帝都不怯了。

“世事你不經它,你就摸不準它。世事就是倆字:福禍。倆字半邊一樣,半邊不一樣,就是説,倆字相互牽連着。就好比羅面的籮櫃,咣噹搖過去就是福,咣噹搖過來就是禍。所以説你們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時光甭張狂,張狂過頭了後面就是禍事;凡遇到禍事的時光也甭亂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過了受過了好事跟着就來了。你們日後經得世事多了就明白了。”

這段白嘉軒對兩個兒子的教誨,樸素,但話糙理不糙,對於主人公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半生磨礪能悟出這樣的道理,講出這樣的話也真的是對兒子們最好的告誡。這話也正是對古書“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的解釋吧。

“世上有許多事,儘管看得清清楚楚,卻不能説出口來。有的事看見了認準了,必須説出來;有的事至死不能説。能把握住什麼事必須説,什麼事不能説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封建的重男輕女,導致這句話更側重於男人應該怎樣做。其實對於當今社會,做人都要能明白哪些事能説,哪些不能説,這可以説也是混跡江湖職場的一種能力吧。

“親戚要好結遠方,鄰居要好高打牆。”

私人空間的給予,距離產生陌生感,其實可以更好的維繫兩個人,或者是朋友之間的感情。

其實,書中的語言多粗糙,多口語話,多符合陝北農民的語言,但是所體現出來的意義卻實際而實用。

白鹿原讀後感2

白家秉承着祖上的醇厚祖德,一代代把勤勞和仁義、忍讓、傳承,直至白嘉軒這一代都未曾改變絲毫。而同樣作為白鹿村殷實之家的鹿家卻與白家有着截然不一樣的祖訓,鹿家爭強好勝、精通世事,世世代代都在為仕途發奮,渴望躋身社會上流。當這兩家聚集在一起時難免會產生衝突,於是,白鹿兩家的恩怨紛爭成為了貫穿全篇的主線。鹿子霖是與白嘉軒同輩的鹿家後人,他以其出色的領導和組織潛質在白鹿原上謀得鄉約一職,與上層階級關聯頗好。他順應時代潮流,替“當朝者”賣命,身如浮萍,缺乏自己的原則,最終被潮流所淹沒,下場慘淡。他貪戀女色,與原上許多具有美貌的女子有染,又卑劣地讓自己的親生骨肉認自己做乾爹,在黑娃投奔革命之後他又對黑娃的“不乾不淨”的'美貌媳婦小娥下手,連哄帶騙使她滿足他豺狼般的性要求。見事情有暴露跡象,他使出陰謀,讓小娥勾引時任族長的白嘉軒之子白孝文,讓其自毀名譽,最終與白家決裂,與小娥醉生夢死,直至耗掉了白嘉軒分家分給他的一切,上街乞討……

好在此時鹿子霖良心發現,給了他一份職務,從此他才重新做人,最終憑着他自身在祖上秉承的頑強品格和學識飛黃騰達。與父親鹿子霖相比,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則明顯多了幾分豪氣與仁義,儘管兆鵬最後去向不明,但是

他的一生卻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靈靈的感情也飽含了深情與厚意,感人至深。兆海雖然死在剿共的戰場上,但那也是將命在身,不得已而為之,他為國為家與日本鬼子血戰的英雄豪氣,以及他對靈靈的一片痴情都是他的父親鹿子霖所不能比的。白鹿兩家的恩怨和紛爭最後以白家獲勝收場。而這其中的辛酸和涕淚就融成了這部小説的養料,使小説變得豐滿,人物形象變得有血有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白鹿原讀後感3

白家秉承着祖上的醇厚祖德,一代代把勤勞和仁義、忍讓、傳承,直至白嘉軒這一代都未曾改變絲毫。而同樣作為白鹿村殷實之家的鹿家卻與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祖訓,鹿家爭強好勝、精通世事,世世代代都在為仕途努力,渴望躋身社會上流。當這兩家聚集在一起時難免會產生衝突,於是,白鹿兩家的恩怨紛爭成為了貫穿全篇的主線。鹿子霖是與白嘉軒同輩的鹿家後人,他以其出色的領導和組織能力在白鹿原上謀得鄉約一職,與上層階級關係頗好。他順應時代潮流,替“當朝者”賣命,身如浮萍,缺乏自己的原則,最終被潮流所淹沒,下場慘淡。他貪戀女色,與原上許多具有美貌的女子有染,又卑劣的讓自己的親生骨肉認自己做乾爹,在黑娃投奔革命之後他又對黑娃的“不乾不淨”的美貌媳婦小娥下手,連哄帶騙使她滿足他豺狼般的性要求。見事情有暴露跡象,他使出陰謀,讓小娥勾引時任族長的白嘉軒之子白孝文,讓其自毀名譽,最終與白家決裂,與小娥醉生夢死,直至耗掉了白嘉軒分家分給他的'一切,上街乞討……好在此時鹿子霖良心發現,給了他一份職務,從此他才重新做人,最終憑着他自身在祖上秉承的頑強品格和學識飛黃騰達。與父親鹿子霖相比,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則明顯多了幾分豪氣與仁義,儘管兆鵬最後去向不明,但是他的一生卻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靈靈的愛情也飽含了深情與厚意,感人至深。兆海雖然死在剿共的戰場上,但那也是將命在身,不得已而為之,他為國為家與日本鬼子血戰的英雄豪氣,以及他對靈靈的一片痴情都是他的父親鹿子霖所不能比的。白鹿兩家的恩怨和紛爭最後以白家獲勝收場。而這其中的辛酸和涕淚就融成了這部小説的養料,使小説變得豐滿,人物形象變得有血有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白鹿原》是一部偉大的小説,而真正偉大的東西往往能夠滌盪人的心魂,充實人的心靈。它能夠給人內心一份安穩與寧靜,以一份超然的歷史觀和豁達認真的生命觀來思考和看待我們人生。

白鹿原讀後感4

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我讀完了這部長篇鉅著。與我之前的閲讀速度相比,這次應該説是讀得很快了。然而閲讀感受卻並不是很美妙,反而覺得很痛苦。以前的我,是不喜歡讓自己不舒服的文字的。但是這一次,我卻堅持看完了。在痛苦的掙扎中,我彷彿回到了一個多世紀之前,置身於寬廣的白鹿原之上,和他們一起經歷着充滿苦難的人生,內心的悲哀與感動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作為一部史詩級的小説,《白鹿原》不僅展現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們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故事,而且在文字背後隱藏着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內涵。故事發生在建國之前,而作者是在八十年代創作的,今天的我們,又將如何看待當時的人們?不同的背景經歷和不同的認知方式,造成了我們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的看法。這正如一句名言所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我,在這部史詩中,看到了中國舊社會的普通民眾在天災和人禍的打擊之下無能為力甚至只能等待死亡的絕望;看到了傳統儒家文化在時代的巨浪之下黯然沒落的無奈;讀後感·看到了那些平凡卑微的女人在看不到希望的`現實中壓抑以致扭曲的靈魂。同時,我也看到了父母對子女的舐犢之情;看到了平凡夫妻之間的脈脈温情;看到了有志青年為理想信念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當然還是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仁義正直的白嘉軒、不斷鑽營的鹿子霖、儒家文化的化身朱先生、桀驁不馴的黑娃、被視為瘟疫的田小娥、為理想信仰奮不顧身的鹿兆鵬和白靈以及那些在那個時代最典型的普通婦女,他們在乾旱、瘟疫以及各種人禍之中,堅韌地活在這片神奇的平原上!

同時,也給我留下了許多問題:白孝文為什麼那麼容易就墮落了?田小娥悲劇人生的根源何在?黑娃從桀驁不馴的土匪變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學生”暗示了什麼?等等。

閲讀與思考,是我們的生命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閲讀暫時結束,思考現在開始!

白鹿原讀後感5

活着就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難忘的那一刻是最難熬的那一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那一刻;熬過去掙過去就會體驗呼喚未來的生活,有一種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和渴望。

——《白鹿原》

一陣狂風呼嘯,掀起一抔黃土。可誰又能想見,一抔黃土下隱藏的當代風流……

在神祕的白鹿原,白家族長白嘉軒一生淡泊名利,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鹿子霖,被人引為奇談。

白嘉軒此生歷盡大風大浪,卻始終淡泊名利。少時,他貧困至極,甚至連彩禮也置辦不起。他被所有人瞧不起,被認為丟盡了白家的.臉面。“凡人絕對信服聖人的聖言,但是絕不真心實意的施行。這並不是聖人的悲劇,而是凡人永遠成不了聖人的原因。”深知這一點的白嘉軒,憑藉白鹿這一跡像,重現白家當年的輝煌。他老成持重,即便面對強盜,卻淡然處之,即使強盜用一根木棒將他打成駝背,他也絲毫沒有怨恨,而是淡然的接受。可誰知,正是駝背,使得他在解放後沒有被當作間諜論處。

難道他是神嗎?

“我一生沒做過見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就不該做,應該做的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覺得這件事該做。”這就是白嘉軒的做人標準,待人接物,皆有底線。不求聞達天下,但求問心無愧。他不是神,但心境比神更高一層。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禍福相倚,白嘉軒早已看透,所以他一直隱忍,並不是他不夠強大,而是他隱忍非常。他能在無數因果中看透,淡泊名利。他能入世,更能出世。他品性非比尋常,卻能隱忍不發,淡泊名利,然後厚積薄發。他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他是聖人,而是因為他找到了心靈上的淨土∶責任與擔當。他身為白家族長,理應肩負起振興白氏的重擔;他身為家長,理應肩負起家庭温馨和諧的責任……壓在他身上的太多太多,但他始終隱忍,不露鋒芒,因為在心靈淨土——責任與擔當面前,一切爭逐都顯得那麼的不重要。不求屹立於世俗之巔,但求無愧於心,不愧於人,如此,安好。

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我們也能瞭解自己的責任,尋到那一塊心靈淨土嗎?

白鹿原讀後感6

我是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我用暑假二十多天的時間讀完了樑忠實老師的長篇鉅著《白鹿原》。

以我現在的水平,書中很多的事件和觀點我還不是很懂,但有一點我讀懂了,那就是“善”與“惡”。

《白鹿原》這本書,它以陝西白鹿原這個大村莊為背景,描寫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

長長的一本書,揭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有時會遇到很多坎坷和艱辛,有時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但他總能度過難關,挺直腰桿,坦坦蕩蕩,半夜不怕鬼敲門的活着,做一個心懷鬼胎的人,他也能衣食無憂的活着,他也能度過一些難關,但他的心始終是顫顫抖抖的,每走一步,他都要向後望望,是不是有鬼要敲打他的頭。

書中的白嘉軒,他就是那個善的代表,在他當族長的那些年,他始終舉着正義的利劍,就是他的兒子違反了族規,他也向兒子舉起正義的鞭子,在鬧饑荒的年代,為了村民,他冒着生命的危險向土匪借糧……

他從頭到尾都是白鹿原村民心中一顆不倒的'大樹,正如文中鹿兆鵬所説,每次回家,只要能在村頭看見他,我覺得我心中的那棵大樹沒有倒,村民們是安全的。

文中的鹿子霖,他就是那個邪惡的代表,在他當鄉約的那些年中,貪錢、貪糧、侮辱婦女、嫁禍於人……

不過他最後失憶了,到了一個無知的世界,這是樑老師給他選擇的最好的歸宿,如果他不失憶,他將如何面對原中的父老啊。

再看看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有這樣的因果啊,一天,我和媽媽在街上散步,當一輛110警車經過時,走在我們前面的兩個西裝革履的男青年,突然脱掉西裝,發瘋一樣狂奔,警察叔叔感到不妙,猛追上去,抓住那兩個人,經查,那還真是網上追捕多年的逃犯,其實,110警察只是正常的巡邏,是那兩個逃犯做賊心虛。

我們小區有一位王奶奶,她為人熱心腸,別人有什麼事情找她幫忙,她都不會拒絕。有一次,王奶奶的兒子出了非常嚴重的車禍,急需要很多的錢做手術,不然,就有生命危險,而肇事司機逃逸了,小區的人們聽説後,就自主辦了一個募捐活動來幫助王奶奶。

讓我們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吧,他強讓他強,真心明月照。他橫讓他橫,邪惡終有報。

白鹿原讀後感7

白家秉承着祖上的醇厚祖德,一代代把勤勞和仁義、忍讓、傳承,直至白嘉軒這一代都未曾改變絲毫。而同樣作為白鹿村殷實之家的鹿家卻與白家有着截然不一樣的祖訓,鹿家爭強好勝、精通世事,世世代代都在為仕途發奮,渴望躋身社會上流。當這兩家聚集在一齊時難免會產生衝突,於是,白鹿兩家的恩怨紛爭成為了貫穿全篇的主線。鹿子霖是與白嘉軒同輩的鹿家後人,他以其出色的.領導和組織潛質在白鹿原上謀得鄉約一職,與上層階級關聯頗好。

他順應時代潮流,替“當朝者”賣命,身如浮萍,缺乏自己的原則,最終被潮流所淹沒,下場慘淡。他貪戀女色,與原上許多具有美貌的女子有染,又卑劣的讓自己的親生骨肉認自己做乾爹,在黑娃投奔革命之後他又對黑娃的“不乾不淨”的美貌媳婦小娥下手,連哄帶騙使她滿足他豺狼般的性要求。見事情有暴露跡象,他使出陰謀,讓小娥勾引時任族長的白嘉軒之子白孝文,讓其自毀名譽,最終與白家決裂,與小娥醉生夢死,直至耗掉了白嘉軒分家分給他的一切,上街乞討……好在此時鹿子霖良心發現,給了他一份職務,從此他才重新做人,最終憑着他自身在祖上秉承的頑強品格和學識飛黃騰達。

與父親鹿子霖相比,兩個兒子鹿兆鵬和鹿兆海則明顯多了幾分豪氣與仁義,儘管兆鵬最後去向不明,但是他的一生卻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靈靈的感情也飽含了深情與厚意,感人至深。兆海雖然死在剿共的戰場上,但那也是將命在身,不得已而為之,他為國為家與日本鬼子血戰的英雄豪氣,以及他對靈靈的一片痴情都是他的父親鹿子霖所不能比的。白鹿兩家的恩怨和紛爭最後以白家獲勝收場。而這其中的辛酸和涕淚就融成了這部小説的養料,使小説變得豐滿,人物形象變得有血有肉,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白鹿原》是一部偉大的小説,而真正偉大的東西往往能夠滌盪人的心魂,充實人的心靈。它能夠給人內心一份安穩與寧靜,以一份超然的歷史觀和豁達認真的生命觀來思考和看待我們人生。

白鹿原讀後感8

"小説被以為是一個民族的祕史——巴爾扎克,白鹿原讀後感400字。"翻開書的第一頁是這句話,我不由心中產生了疑惑,為什麼這本書被稱為祕史呢?現在就讓我來一探究盡吧。

這本書的作者是陳忠實,《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白鹿原迄今已發2OO萬冊,在國內外讀者影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

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小説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著名學者範曾評價説,"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這篇小説主要講了: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祕的`序曲預示着不祥。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話劇;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白嘉軒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恪守祖先家訓,繼承祖先的地位,成為白鹿原上仁義村的族長,管理着族內的事務。他也是那種讓人一看就心生畏懼之感的人,又黑娃的話説,他的腰挺的太直太直了,白嘉軒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管得特嚴,而對自己唯一的女兒卻是疼愛有加。這為白靈反抗自己的家庭,最終走向共產主義道路埋下伏筆。

這部《白鹿原》構架恢弘,從日常生活的手描繪了一卷壯麗的生活史,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總能叫人無數遍回想, 每次都能發現一點心意,是一部值得反覆回味的作品。

這真的是一本好書!

白鹿原讀後感9

最後把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結尾令人有些震驚。思緒隨着故事情節的波動有些紛亂,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態隨着白鹿兩家的主線而展開,在中國大地上描述的這一小塊兒地方折射着整個社會時代的變遷。

歲月的風霜雨雪,風和日麗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這片古老的平原,精靈的白鹿躍動着人們記憶中久違的傳説,不管經歷多少坎坷風雨,生活的輪子依然不分晝夜地滾動前進,這是歲月藴含的冷酷而堅實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軒、鹿子霖兩大家族有形或無形的較量推動着故事情節的`展開與深入。為了生活而爭,為了臉面而爭。當然書中並無直接而露骨地描述兩大家族的鬥爭,而是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最終以鹿家慘敗結局。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條真理。白嘉軒是中國傳統男人的寫照,墨守陳規、自力更生、謹小慎微、兢兢業業地生活。因此,他沒有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始終以一個威嚴族長的身份立信於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與白嘉軒不大一樣,他追求功利,爭強好勝,作風不謹,卻又有膽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雖然也經歷了起伏的官場,但終究也沒創造些什麼輝煌,最後也以悲慘收場。我覺得性格變化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白孝文,一個是黑娃。白孝文經歷了一場饑荒的打擊之後,由軟弱變得堅強起來,這也多虧他鹿三叔的話語刺激的作用。他從原先的唯命是從,規規矩矩,優柔寡斷的性格中走出來,變得桀驁不馴,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謂一波三折,先是小時的膽小羞怯,後又

勇猛剽悍,最後又歸於知書達禮,學為好人。其實性格與環境的關係是辯證的,環境塑造了某人某種性格,而某人憑着某種性格來重新塑造環境。

《白鹿原》作為矛盾文學獎的作品,它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一個平原,一個族羣的生活畫面,讀進去,我們彷彿身臨其境。隨人物之悲而悲,隨人物之喜而喜。我們往往被小説中的人物感染,這大概就是大師筆下寫實筆觸的力量吧!

書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們的呢?

期望用青春奮鬥的熱情攪破生活的波瀾不驚,用我們的雙手與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讀後感10

這本書中過多的渲染了封建宗族制度的權威,作者對女性人物的塑造描寫和命運的安排傳達出對女性的輕視,讓作為二十世紀、具有獨立意識的我看了覺得沒法理解和認同。書中命運最好的女性就是朱先生的妻子朱三娘了,我想這大約也是作者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吧?不過她也只是封建社會主義男權制度下的一個附屬品而已,本人並沒有什麼建樹。

書中我最喜歡的三個角色,一個是朱先生,一個是百靈,還有一個是黑娃。這三個人物個性都非常鮮明,朱先生博學多才、德高望重,但是太過神化了。百靈聰明伶俐,敢於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在那個時代是比較超前的了,然而木秀於林,終歸還是吃虧在不諳世事、太過天真。黑娃算是個真豪傑,敢愛敢恨,可惜的是耿直終究敵不過虛偽和姦詐。至於書中其他主角,鹿兆鵬完全是一個事業型男,對婚姻和家庭極度不負責任,所以我對他的形象大打折扣。主角白嘉軒我覺得太過自以為是,他自以為代表着公平和正義,其實終究也不過是小家子氣的格局有些不識時務,所以經不起時代洪流的衝擊,註定在那個大時代下是個被拋棄的落伍者。

雖然我看完這本小説覺得並不是特別欣賞,(抱歉我看書一向不注重什麼獎項和評論,只重視自己最真實的'感覺,我的原則是讀書自由而無用,寫作隨心而不功利),不過我覺得這本小説的可取之處還是有兩點:一是文中的故事都並非作者親身經歷,作者僅憑對文獻資料的查閲,通過對幾個主要人物的精心塑造並將他們的故事串聯在一起,就勾畫出一幅恢宏的時代畫卷,這種能力令人讚歎。二是作為集體記憶,書中描述了從清末民初到新中國成立近50年的歷史,記錄了那個時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豐富了民族和國家記憶,值得推崇。

我覺得這本小説的不足之處在於,故事主要人物結局讓人扼腕歎息,導致結局以低潮收尾,讓人不太滿意。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相對來説,我還是更欣賞這種境界吧。

白鹿原讀後感11

《白鹿原》是陳忠實先生的代表作,描寫了關中平原上白鹿村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從清朝末年到改革開放後三代人的故事,對關中地區的民族文化與有着生動描述。小説獲得了1998年的茅盾文學獎,是一部渭河平原半個多世紀變遷的雄偉史詩。

《白鹿原》裏有非常優美的語言。“父親的死亡是他平生經見的頭一個由陽世轉入陰世的人。他的`死亡給他留下了永久性的記憶,那種記憶非但不因年深日久而暗淡而磨滅,反倒像一塊銅鏡因不斷地擦拭而愈加明光可鑑”。通過生動的比喻表現了目睹親人離世的那種撕心裂肺,真是一種永遠難忘的記憶。“世間一切佳果珍饈都經不得牙齒的反覆咀嚼,咀嚼到後來就連什麼味也沒有了;只有聖賢的書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樣一句話,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體味和新的領悟,不僅不覺得味嘗已盡反而覺得味道深遠;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誦讀。”通過把吃穿和好書比較,只有好書才值得一遍又一遍的回味。“田野裏靜悄悄,夜風中飽含着成熟期的麥子散發出來的母乳一樣令人貪婪的氣息。”麥香像母乳一樣,形象表現出了作者對田園,對家鄉深深的眷戀。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白鹿原》最打動人心就是白鹿村的風土人情。這裏有光明磊落、懷有仁義之心的白嘉軒,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鹿子霖,有一心一意追隨革命的百靈,來回黑白兩道的黑娃……他們之間豐富多彩的故事形象地展現了白鹿村的鄉土文化,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傳統鄉土文化深刻的思考。這種文化中有值得宏揚的一面,也有糟粕的一面,但無論如何,作者對這種文化都是飽含深情的,非常眷戀的,隨着時代的進步和老一代人的逝去,結局籠罩着深深的悲劇氛圍,挽悼着舊的白鹿原的終結,同時,也對新的白鹿原充滿了期望。

讀《白鹿原》之時,一幕幕場景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家鄉。自大學出門讀書之後,家鄉就沒有了春秋。畢業之後投身我國的航天事業,自己應該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效祖國,才能不負祖國家鄉對自己的培養。

白鹿原讀後感12

很榮幸,我見證了這樣一個傳奇!

我總是看不清他們的臉,卻感受着每個人的氣息和脾氣。

我不願意接受任何電影和電視劇的刻畫,因為只有樣貌模糊的他們是屬於我的,屬於我看到的白鹿原。

我對它把人性善惡暴露得淋漓盡致。和把言語表達地如此露骨感到驚歎。

我像是親臨現場看着一代代人的興衰存亡,看着一個時代的變化萬千。

我原諒他們的醜惡,卻終究還是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白靈的革命愛情、兆海的誓言、白嘉軒的睿智、朱先生的未卜先知、黑娃的仗義、鹿三的忠誠,我會因為描述他們的一句話鼻子一酸,並總是自私地覺得那份美好也有我的一份。

跌宕有致的情節一次次帶領我進入下一個場景,每顆麥粒,每個碗筷,每張桌椅似乎都在我眼前,我聆聽並慶幸着,慶幸着我在,在見證一個傳奇。

我想快點知曉每個人的結局卻捨不得跳過一字一句,因為相比於結局我更在乎他們經歷了什麼,我像期待我的下一刻一樣期待他們的下一秒,意猶未盡而不肯離去。

就在幾天前我還在想,我為什麼要花時間讀小説?它可以讓我學到些什麼?不過是一些人物演了一場不曾發生的戲。但現在卻驚奇的.發現,人性、精神、處事態度、人生道理在一舉一動中由每個人教授給我,就像我大一時讀完《飄》後被Scarlett的勇敢震撼一樣,一種超乎存在的精神直擊心靈並影響着我的一舉一動。

因而,我願意相信他們存在過,相信故事發生過,就像相信愛情一樣得堅定。

其實我反反覆覆想要走近它,但每次都停留前幾章,而且沒有勇氣讀下去,因為在我看來它實在太長而且人物太多,我怕會忘記和混淆。而今讀完,卻發現每個人我都記得,並記憶深刻。若問我是否要再讀一遍,我會説不想,實情是不敢,因為怕半途而廢辜負我的他們。

知道自己讀的書太少,經常看不出一本書的好壞,説不出什麼有深度的書評,更談不上有什麼文學素養,甚至對自己説的話是否有邏輯也一無所知,卻想要單純的把現在的感受記下來,順便看看今後會不會覺得自己有一絲絲無知和矯情,但不管怎樣,我終究是從裏面獲得了些什麼並因此感到無比歡喜,至於是什麼,便道不清説不明瞭。

致敬作者,致敬經典!

白鹿原讀後感13

“給事物貼標籤不是錯,貼錯了才是錯。”——某同學

我起了一個很大的標題,可我並不打算對標題裏的這些詞彙進行闡釋和分析——我沒有答案,只有問題。

這都是源於和班座的一場對話。

一個半月前,班座突然向我推薦了《白鹿原》。這並不值得稱奇,從《百年孤獨》起,班座向我推薦過很多作品。可這卻是我印象中的第一部,讓班座説出如此多的讚美之詞的小説。

講實話,我原本並不喜歡《白鹿原》,因為我把它劃歸於鄉土文學。這樣歸類也許有失偏頗,但持這種看法的必然不止我一個。

我不喜歡鄉土文學,以至於莫言的書我一頁也沒有翻過。可魯迅和蕭紅的作品,我卻又很喜歡,這種矛盾我自己也無法解釋。所以在班座對《白鹿原》幾番稱讚之後,我還是打開了這本書。

不同於我,班座對它的定位則準確得多——現實主義小説。班座説,“白鹿原感覺是全面的對時代的描寫,有俯瞰的高屋建瓴的感覺。“他説,“白鹿原不以塑造正面形象為目的,這讓它可以淋漓地描繪出來人性的善惡。裏面的人都有善惡兩面,而且很多直言不諱的批判。”

我盜用了班座的.評價把它們寫在這裏,是因為我大概是寫不出這樣的書評的。因為相比於這些,我似乎更在乎那些人——白嘉軒、仙草、田小娥、鹿子霖……而這,恰恰與班座的關注點背道而馳。

我一直有個疑惑,我看書的時候到底在看什麼呢?直到看了班座的這番話,也許我才從對比中找到了我自己的位置——是人。相比於班座對歷史和社會的俯瞰,我的眼光似乎盯着的是一個個的人——這更聚焦,也更狹隘。

到這裏,我又想起了我對鄉土文學的不喜——更準確地説,我不喜歡的,是作品裏對人的刻畫。直至讀完整篇《白鹿原》,我沒有改變我的態度。書裏的每一個人物,似乎都有善、有惡,有閃光點,也有短處,可我卻一個人都不喜歡。也許唯一讓我覺得有些“可愛”的人物,是慘死在窯洞裏的小娥吧。

為什麼呢?我也會問我自己。這時候我才會想起我問班座的那個問題,“人是工具麼?”

也許這個時候,有人會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可是,然後呢?如果這就是歷史,我們真的可以掙脱時代的枷鎖麼?

你我,除了承認自己的渺小之外,還能做的,又應該是什麼呢?

白鹿原讀後感14

陳忠實先生説,這本書是要用來‘墊枕頭’的。沒錯,這本書,像磚頭一樣的土黃,也像磚頭那樣構建起中國近代風雲變幻的歷史。可以説,白鹿原的興衰起伏,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興衰起伏。只能讓我輩扼腕歎息,感慨萬千。

如果將白鹿原具象為一個人,那毫無疑問就是族長白嘉軒了。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典型地主。但這個地主卻代表着混沌深厚的白鹿原。那個一生都在堅守內心道德和行為準則的‘腰板太直’的族長。不同與鹿子霖白嘉軒沒有緊跟時代的變化,走上仕途。而是堅持着幾千年來從未改變的傳統,繼續過着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在‘新’與‘舊’的交鋒中艱難的堅守傳統。是他鬧交農,是他制定《鄉約》,也是他專橫的包辦子女的婚姻,當眾行刑孝文和小娥。大至權力更迭饑荒瘟疫小到白靈出逃,鹿三痴傻。什麼都無法改變他內心封建道德的一杆秤。當然,白嘉軒也無法改變別人,無法改變小娥,孝文,白靈,兆鵬等一切新勢力的興起。

田小娥是我最喜歡的人物,沒有之一。她跳脱與封建禮教的束縛之外絕不像大部分受荼毒的女性一樣‘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做一個‘偉大’的‘貞潔烈女’:在殘酷漫長的烈火中苦苦煎熬,在縣誌中爭得一個螞蟻般大小黑壓壓的名字。她逃離郭舉人,奔向黑娃。在黑娃逃走後又愛上了白孝文,向利用她的鹿子霖吐唾沫。小娥是一生都在黑暗中徘徊的'飛蛾,就算前方是惡毒的咒罵甚至萬劫不復,也要撲向光明幸福的火光。是封建與愚昧禁錮了這個中國的雷梅黛絲,讓天性自由的飛蛾拘泥躊躇在世人的目光與唾棄中。連死後還要被人掘墳挖屍。

可以説白嘉軒與小娥是當時白鹿原,乃至整個社會的縮影與極端。代表了新舊勢力,階級之間的巨大矛盾。鹿三,朱先生,鹿家,白家子女,黑娃,都是在這兩者之間奮鬥的人物。但無論選擇什麼,都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精神的。

白鹿原,是一個處於巨大變革中的民族的祕史,在這片土地上有鄉約和朱先生千年的智慧,也有政治與戰爭帶來的醜惡和殺戮。但這一切權力,陰謀,革命,希望,堅守造就了白鹿原,化作一隻筒體潔白的白鹿,沿着歷史的道路向前飛奔而去。

白鹿原讀後感15

小説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祕史。在《白鹿原》的扉頁上,作者陳忠實引用了巴爾扎克的這句話。

近50萬字的長篇小説《白鹿原》,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展示了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生沽:主人公六娶六喪,神祕的序曲預示着不祥。

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己,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巧取風水地,惡使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白鹿原翻雲覆雨,王旗變幻,家仇囯恨,交錯纏結,冤冤相報代代不己。

這次我所看到的《白鹿原》是修訂本,是作者按照茅盾文學獎評委員會的意見修訂的,一些與情節和人物性格刻畫沒有多少關係的、較直露的性行為的描寫被刪掉了,政治上的可能引起誤讀的地方或者刪除、或者加上了傾向性的鮮明的文字,這也正應了那句老話:每個人都要向生活妥協,從來沒有例外,畢競茅盾文學獎在當今文學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此舉也無可厚非。在我看來,通過修改和刪除部分只是多餘的枝杈,並未傷及主幹和筋骨,不能撼動《白鹿原》在中囯當代文學的地位。

眾所周知,路遙、賈平凹、高建羣、陳忠實等不少陝西作家的拼博姿態一向為文壇所讚歎,他們大多出身於三秦鄉下農家,飽嘗人間酸辛,都有着艱苦、坎坷的文學奮鬥生涯,而且能安於寂寞和清貧,始終不渝地追求文學的目標。他們的作品要麼厚重雄渾、古老蒼凉,要麼詩情畫意、哲理個性,不論是對農村生活命運的透視,還是對歷史與現實生活的開掘,在當今文壇均可稱為獨樹一幟。

《白鹿原》,無疑是一部渭河平原50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十多年前,我初讀《白鹿原》,看到的是"祕史"熱鬧的表象,而如今人近中年,過盡千帆,看到的則是百年家囯的變遷,再過幾十年,我到老年時,大概看到的是更多的人生蒼涼和無奈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d6m7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