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讀後感 >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讀後感(15篇)

莊子讀後感1

在那個紛亂的戰國時代,誕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遙自在,不懼生活的窘迫,不被名與利束縛,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內心永遠的寧靜,他就是莊子。

莊子的灑脱,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莊子的灑脱來自於他對名與利的超越。聽過這樣的故事:有次莊子去樑國,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當時身居宰相的高位,聽到眾人説莊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會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連忙派人全城搜捕莊子,可莊子卻不請自來,用鵷鵮和貓頭鷹的故事告訴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國人來請莊子出仕,也被莊子用自己寧願在爛泥裏快活的説辭給拒絕。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能夠像莊子一樣對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裏無法自拔,為着家財萬貫,名垂千史,在人世間苦苦掙扎,卻在泥潭當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惡性循環永遠看不到盡頭。可莊子卻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處境下,仍是不肯向名與利低頭,正是因為他超越了名與利的束縛才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莊子的灑脱也來自於他對生與死的超越。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氣息,居住在形體之中,而死亡不過是又使形體回到了氣息,是經歷過一生之後的解脱和長眠。面對親人的去世,他能放聲高歌,而不是在親人離世的悲傷中痛哭,這種灑脱便是來自於他對生死的看淡。生與死連接着兩個世界,莊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後的長眠,他一生逍遙自由,既不樂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活之中也會少很多哀聲吧。

莊子的灑脱還來自於他對道的理解與超越。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他將道的含義盡情詮釋。《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順其自然。當然莊子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過生活,而是跟着生活,從不妄為,只是獨處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樣樂得自在。至於他對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種逍遙不羈的人生態度,那種高深的境界,實在是眾人難以到達的地步。

我們雖不是莊子,也很難達到他的境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學習莊子,學習他的灑脱,學習他的超越。擺脱名利與生死的束縛,踏遍紅塵看透紅塵,永駐內心的靜謐。

莊子讀後感2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

與孔孟的克己復禮不同,他崇尚浪漫與自由,敢於想象和變通。而他的浪漫主義思維也在《莊子》一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假使將孔孟喻作鐘鼎器樂,那麼莊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間的狂想曲,他的人生樂章中飽含了自由的渴望與追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一字一句,都流露着莊子對超然自由的嚮往。

假使將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禮儀的典籍,那麼莊子便似一本思想啟迪的教材,他的內頁中滿是人生的哲理與對自然的參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揚一頓,都散射着莊子對萬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將孔孟喻作載動歷史發展的'長河,那麼莊子便似其間盪漾的木舟,他的船體上斑駁的盡是對生死的淡泊。”如“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如“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一思一慮,都散發着莊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莊子,不可不謂是一位集莊嚴與浪漫為一身的偉大思想家。任千載悄然而逝,他的理論與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懸,照耀着國人前行。

莊子讀後感3

在七年級以來,我們接觸了大量的文言文。在我眼中,文言文是一種讓我想“哭天喊地”的文種——它需要我們背誦理解幾百幾千年以前的文字。但才學的《莊子兩篇》卻讓我有種想讀下去的慾望。於是我買了《莊子淺説》。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名著,但這本書讓我進一步瞭解了莊子這個人。

整本書都是作者的解説與《莊子》中的文章相結合的,所以不會有什麼看不懂的,反而讓我對莊子能有更深的認識。陳鼓應的這本書雖然薄薄的,但卻勝過那些厚的能砸死人的所謂解説。

在一個混亂的社會裏,莊子為人們設計了自處之道。在他所建構的價值世界裏,沒有任何的勾心鬥角,我們可以自得地享受美好的世界。

孔子的學説讓我們在太平盛世中悠然自得,但莊子卻教我們如何在亂世中生存——不求名利,只求心中的自得。

這本書分為“生活篇”“生死篇”“思想篇”三部分。從“生活篇”中,我瞭解到了莊子的生活十分艱苦,但他卻怡然自得。我很好奇他是如何生活下去的,很快,陳鼓應給了我答案——莊子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於提升精神生活。

在生活態度上,莊子是順其自然的。他不會算計別人,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心態來看待事物,正如《惠子相樑》中莊子的所為。所以理所當然的.,老莊也不沉迷於官名仕途,《逍遙遊》也是一種寫照。

老莊對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莊周的蝴蝶夢也表達了莊子對死的看法。對於他來説,死,無所畏懼。因為死只是你“從大地上來,又回到土裏”的一種形式。對於死,莊子培養的是一種灑脱的態度。莊子説“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由此可知莊子的生死觀念並不是消極或出世的,而是一種超然的灑脱。

讀了《莊子淺説》,我對莊子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知道我的認識不過是一些小皮毛,不過,即使如此,我對老莊的敬意也只增不減。

千年之後,我再度捧起《莊子》,細細品讀,彷彿莊子就站在我身旁,淡然,灑脱。

莊子讀後感4

悠悠五千年,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再漫長的歲月裏,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湧現在眾多傑出的人才。

以前,我經常聽到父母,老師談到孔子,莊子,什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總在耳邊迴響。最近,老師讓我讀了一本書,《孔子莊子》讓我對這些聖賢名師有了更深的瞭解,他們洗禮,震撼了我的心靈。

《孔子莊子》顧名思義,主要就講了孔子和莊子兩個人的故事。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教育,曾攜帶弟子周遊列國,整理了《詩經》《尚書》《春秋》等書。莊子是到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一生貧困,隱默無聞,卻着述豐厚,《莊子》一書流傳至今。

“江山代有人才出”勤奮,勇敢,堅強,好學是成功者亙古不變的必備素質,我最喜歡孔子。孔子就是這樣的一位人才。孔子好學而又勤奮,對於學習他孜孜不倦,一絲不苟,拜了許多人為老師,起早貪黑地學習。孔子勇敢而又抱負遠大,滿懷救世治國的志向,積極尋找實現抱負的.機會,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並且勇敢地推行自己心中所想。

孔子堅強而又持之以恆,雖然許多君主不重他,總是吃閉門羹,被人嘲笑,但他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周遊列國,尋找他人生的最終方向。

讀完這本書,我不由得靜靜思考,我是不是連他們的千分之一也達不到?人生在世,誰都有遠大的志向和美好的願望,可實現這些需要走一大段並不平坦,荊條叢生的坎坷的路,需要克服許許多多的困難,勇敢堅強是必不可少的武器,唯有具有堅忍不拔毅力的人才能在遭受各種困難,遇到各種危機時迎難而上,困難和挫折不會因為你的脆弱而退縮,即使再大的苦難,只要勇敢堅強一點,也是可以過去的。有時候,要努力幾次,也能成功,就像孔子。再一個國家中穿梭,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這當中有必不可少的失敗,失敗不僅是一次挫折,也是一次機會,它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不輕言放棄,一個能用堅強,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命中一切苦難的人,才是最精彩的,閃閃發光,令人敬仰。

莊子讀後感5

人們説《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 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遊》《養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着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脱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於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於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迴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説是令人驚歎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麼死後,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後感6

因為閒着無聊,剛好家裏面放有一本《莊子》,遂順手拿起來讀了幾天,平常我是不愛看這些古文書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靜下心來讀了進去,並還有所感悟。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年代,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本應就是此刻這個樣貌,然而這又是個精神境界極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極度焦慮。物質上的滿足並不等於精神上的富裕。《莊子》——“貧也,非憊也”。貧窮不代表不快樂,相比物質生活的豐足,我們更就應重視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習慣於高效率,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時間,長久下來必將感覺身心疲倦。“世人攘攘皆為過往”,不能説這句話是褒義還是貶義,它只是陳述一個道理,但在莊子看來正是因為名利而有了“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歸”。這天所提倡的就應是物質與精神的共同豐滿。《莊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氣之辨,以遊無窮”。我們能夠不用要求這麼高,只要學會靜下來,將混亂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鬆下來,個性是在學習和工作當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會使我們感到焦慮和不安,如果能做到這句話裏所包含的境界,那樣不僅僅能夠讓處於奔波勞累的身體得到釋放,還能更加有益於自己的精神世界。

《莊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莊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無拘無束,身心不受羈絆。在這個時代雖然不可能像它所説的那樣,但亦能夠要求我們的“自由”。有了“自由”,人們能夠更加全身心的`釋放,在工作中或學習中皆能夠要求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並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這種“自由”是在必須束縛下的自由,很多狀況下,束縛並不是阻礙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為了能讓我們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當今社會中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出現的病,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是,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將物資與身心融為一體,將精神摒棄一邊,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我們就應學會重視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莊子》裏所所提倡的,理念精神就應勝過物資,因為精神世界所帶來的快樂遠遠大於物資。

莊子讀後感7

《莊子》是莊子一生的思想結晶,也是他本人寫的唯一一部自傳體小説。莊子去世後,由他的兒子莊圓整理後形成的這部傳記。

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姓莊名周,“子”是尊稱。他於公元前396年生於宋國蒙地,逝於前286年,一生著有《養生主》等7篇著作。

《莊子》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着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脱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一天,莊周在濮水河邊釣魚,兩個人勸他做官,可正是因為他喜歡自由自在安詳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擾,一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否則,或許他也整天與世人一樣生活得緊張繁忙,在日常事務中掩埋像他這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了。而莊子最令我折服的莫過於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於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面對妻子顏玉的死時顯得很從容,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原來,莊子認為顏玉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現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她又安靜地回到了大自然。莊周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説是令人驚歎的!

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麼死後,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後感8

神人離形析體,混一無功。無形無相,名實攸同。大者有大之用,小者有小之用。二者各得其欲,是以無用以為天下用。況鱗羽文章而獲死,珠玉光明而蒙塵。何弊弊於天下邪?堯猶悵然於姑射之人。有不龜手之藥者,於宋則洴澼絖為用,於吳則裂土封邦為用,非無用長於大用乎?黃金者,多於亞墨利加,而輸於歐亞之陸,是豈一隅之物用於天下。若大瓠慮以為樽,浮於滄溟之上,因馬尼拉航線,易以黃金,豈非大用之用哉。

大知閒閒,小知間間,何故?譬如一人言有甲,而聽者亦以為有甲。究此二甲,竟非同甲,故隙生而怨成。且是非之言,多是此類。白所以命色,而馬所以命形。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馬非馬。而莊子則謂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蓋馬者現量也,非命形也。白者,比量也。非馬者,即非以馬為馬之馬也,亦是比量。二皆非馬,則爭自絕矣。此章炳麟以唯識解之。

使我與若辨,若勝我,則若果是邪?若不勝我,則我果是邪?方始也,若知果勝我,則知之先也。若不知果勝我,則知之後也。果無變也。所謂是不是,然不然,指不指,是以窮年以逐末。麗之姬泣時安知後以為悔也,而李斯安知所求者不過黃門犬也?

昔李君明作準以定數,作六十律以為中呂反生黃鐘。乃循蕤賓重上之法,終於南事之率。然則蕤賓下生之法,亦生律呂,何棄之不用邪?蓋因蕤賓下生,則減於四寸五分。四寸五分者,清黃鐘之數也。夫減於標準者,猶如淮北之枳,其實不同矣。黃鐘定九寸,林鐘則六寸。黃鐘定八十一寸,林鐘則五十四寸,餘者莫不循黃鐘而動。旋相為宮則五音成,五音莫不循宮而動,此所謂反者道之動。夫律呂,皆追黃鐘。黃鐘乃律呂之定數,衍生之準則也。不知準則不知律,故有道而物成也。

方我之生也,成我之元素亦有,方我之死也,成我之元素亦非無。然則火傳於薪,不知其盡,而甲薪之火與乙薪之火焉有同異,又上流之水與下流之水焉有異同。則元素在此與在彼有何同異。若參商邪?四時也,縣解也。安期生,王子喬,莫不為世俗所求也。長生也,不可得。長樂也,亦不可得。長樂未央亦一代之精神也。

莊子讀後感9

記得有這樣一句歌詞:“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這也許是當今置身於紛擾錯雜時代的現代人的共同心聲。可現代人究竟怎樣才能借來一雙慧眼呢?明確的回答是:“噓英吐華氣韻勃然的《莊子》之智慧就很值得我們借鑑。當我看到這一段前言後,滿懷好奇之心買下了這本《栩栩然胡蝶——莊子一日一語》。

回到家中後,我翻了翻這本書,看到了這樣一句話:“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秋水》”我對這句話感到不解,心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又有一個怎樣的典故呢?之後我便在網上查了查資料,從資料上,我得知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認識“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瞭應變,明瞭應變的人不會讓外物傷害自己。在網上我還看到了有關這句話的一個相關典故:相傳,漢文帝執政時,有一次他問起中央政府的税收情況,右相周勃答不出來,急得汗流浹背。這時左相陳平上前代為答道:“此事各有主者。”意思是讓漢文帝去問專司其職之人。漢文帝當時很不高興,便問陳平:“各事都各有司職之人,那要你這宰相干什麼?”陳平從容的答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從這個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平是真正的`知“道”者,所以才能從容應變。在日常我們的考試中,也要學習陳平的這種從容應變,不能遇到什麼事就發牢騷,向後退,向困難低頭,這樣只會一事無成。

聞一多曾經説過:《莊子》會使你陶醉,正因為那裏邊充滿了和煦的、鬱蒸的各種温度的情緒。是啊,《莊子》這本書不僅語言揮灑自如,使人陶醉;而且思想恢宏博大,與世同俗,讓人受益匪淺,就是因為如此,它也才能深受讀者們的喜愛。

莊子讀後感10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説明養生之道在於順其自然。

全篇分為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於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為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説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繫,然後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遊刃有餘。説明養生之道在於“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説明形體殘全在於天而不在於人。更進一步説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於人為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説明精神的自由勝於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於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脱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説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為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麼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説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説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於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莊子讀後感11

四月桃花芳菲之際,我第一次與《莊子》相遇。

那天在圖書館,爸爸執意讓我借下這本《莊子》,對於古典名著,我一直提不起興趣,但是易中天的這部中華經典故事系列,精心挑選23個經典故事,36幅匠心打磨的古典插畫,重塑更加現代化的莊子形象。它確確實實地改變了我對古典名著的看法。就在所有詩人都認為是“桃花蘸水,春意將老”的芳菲四月裏,我卻在書香裏找到了一番別有風味的領域。

莊子,原名莊周。他寫這書的時候,已年過七十。莊子一生貧窮潦倒,但在書裏卻不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寫達官貴族們的宮鬥瑣事,這個可會講故事的老頭只寫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看似無關聯卻緊扣着結尾以水為鑑的`道教,成為了傳世名作中的不朽之籍。再加上易中天先生的現代文註解,讓我對這本傳世名作佩服得五體投地。

在整本書裏,我最喜歡的章節是那一個“農場的故事”。這一章概括了整本書中的思想源泉,裏面講了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農場的故事”這一大章裏分為幾個小故事。以“沉默的豬”為例。説到有隻豬要給先祖祭祀,拿去犧牲,於是豬不樂意了,官員勸他説:“豬啊豬,你為什麼不開心呢?你將會被莊重地放在雕花的瓷盤裏。拿最好的白布鋪在桌上,你看怎麼樣?”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莊子的意思也不難理解,一隻豬,最好的待遇就是把它留在圈裏吃糟糠,而不是什麼雕花的盤子。道理人人都懂,但當今社會許多人卻做不到。名利是很重要,可在生命面前卻什麼都不是,但在當今社會,許多人,卻為了名利與名聲丟掉了本心。他們的結局不也和這頭豬一模一樣嗎?

是啊,在這一章最後的故事當中,莊子拿馬舉例,最後一句“此馬只真性情也”道破了真諦。無拘無束的在田野上奔跑,才是馬刻在骨子裏的天性。我們不也一樣嗎?

我認為事實上沉默的豬、飛馳的馬,乃至莊子及整個道家要講的都是這個道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於自由,因此最重要的是無拘無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那才叫無愧於人生!

莊子讀後感12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遊”,並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遊”是什麼。

確實,“逍遙遊”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並不僅僅是説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遊”。

我喜歡莊子説的一句話——外化而內不化,講的是人不應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着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説看到周圍人都熱衷於玩切水果遊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儉,或者不愛玩遊戲,那麼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與堅持的道理,順應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於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形態的轉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麼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慼。

是的,莊子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遊的精闢之處就在這裏吧!

莊子讀後感13

第一次花這麼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沒錯,光是這個星期就看了四十多個小時);

第一次讀到的和歷史軌跡有所重合而且能經得起推敲的一本書;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的一本書;

第一次讓我想好好了解那個時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得來純屬機緣巧合,而一開始打開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並不是光環加身一路開掛,而是過着平平凡凡沒事兒還捎帶驗個屍破個案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後來火伴陸陸續續的出現讓我覺得有了看下去的動力。及至花木蘭“讀檔重來”,帶着三十多年的經驗和一身怪力的升級作弊系統,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經歷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歡又共同患難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來不同了,但歷史的基本軌跡並沒有改變,而木蘭這隻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來更好的結局。

花木蘭教會了同火認清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誼;花木蘭教會右軍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軍稱為“玄衣木蘭“;花木蘭勇猛過人而又謙遜有禮,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兒郎的仰慕。王猛將軍的細膩維護,阿單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羅大蠻的魯莽直率,那羅渾的爭強好勝,若干人的精貴無賴,陳節的衷心耿耿,狄葉飛的敏感自強……還有鄭宗,素和君,赫連明珠,阿單卓,蓋吳,拓跋燾,拓跋晃,庫莫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裏。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是因為我覺得不會有那麼一個人能擔得起木蘭這個角色,她的堅強,她的勇敢,她的隱忍,她的負責如果不能在影視裏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那麼我寧願沒有那個影視化的花木蘭。

本來想寫的詼諧一點的,奈何寫出來就由不得自己了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滿了熱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儘管是理想化的歷史,但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在這個理想裏過得平安喜樂,有聲有色。

莊子讀後感14

《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於《內篇》之首。逍遙遊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遊永恆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在幻想的天地裏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裏尋求解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

為分析方便,權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聖人無名”。作者採用了先述後議、先破後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説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着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不得逍遙遊,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後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覆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

第二段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主要是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以使逍遙遊的“至人”形象具體化。作者先通過渲染堯讓天下之事,表明君不足貴,權不足惜的思想觀點,再借許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態度:“予無所用天下為!”接着,又通過肩吾和連叔的對話,創造了“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神人形象,這個神人即前文所稱的能作逍遙遊的'“至人”,是莊子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所以莊子賦予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

莊子不能忘世,所以寫了堯讓天下等世事;更不能忘我,所以接下來又寫了自己與惠子辯論的是是非非。這是全文的最後一段,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與惠子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絕對自由的逍遙遊。實際上也就指出了無為是通向逍遙遊的途徑,從而結束了全篇。

總之,莊子的《逍遙遊》藉助一系列虛構的故事和形象,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提出了一個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境界,又創造了一個個神人形象將其具體化,並且指出了“無為”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途徑。儘管花費了好長時間才讀清楚這篇古代的精華之作,但最後有這樣大的收穫,實在是不亦樂乎。

莊子讀後感15

莊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秋水》,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我們闡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寫到:“秋水時至”河伯在自己的領域內看到“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就以為他所看到河水開闊雄壯,是無可比擬的,但當他來到海邊時,見到大海“不見水端”的'遼闊壯觀時,他為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説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驕傲自滿,就會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於公元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李自成和起義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守紀。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的清軍。後來,吳三桂聯合清軍向起義軍發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戰,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短短的42天,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鬥力,原因在於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為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麼,只管享樂,放鬆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裏。

聯繫到我們現代社會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這樣的人。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李自成雖然開始時攻進了北京取得了勝利,但他最後卻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併為此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剛開始時確實很自滿,但幸運的是,河伯繼續往下走,讓他看到了汪洋大海,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就立即改正了態度,所以,最後他受益了。故在現代這個物慾充實的社會中,抱着不可一世虛誇的態度,終有一天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宇宙無限,更顯得人類是多麼的卑微渺小。我們只有抱着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拋棄自滿,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hk/fanwen/duhougan/d62o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