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说课稿 >

【精华】说课稿5篇

【精华】说课稿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说课稿5篇

说课稿 篇1

[说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游戏识字,情感朗读,发挥想象力,并说出自己所想的内容三个环节,达到了识字、读文、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是本节课主要的识字手段。让学生在游戏中既巩固了拼音,又认读了本课要求掌握的二类字,并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愿意表现自己,是儿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选读诗歌中自己想读的小节,达到了情感朗读的效果。

3、培养低年级学生积极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新课标中低年级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之一。在本节课中,如“彩虹还像什么?”“你走过彩虹桥,还希望能看到什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1、收集资料,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彩虹的资料,并相互交流,激发了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2、游戏识字,情感朗读。

新改版的教材识字多,难度大,单一的去认,去写,既枯燥,又没有效果,所以在教学流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去青铜自己,能认识哪些字,能读好哪一节诗歌。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读文的愿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练口语能力。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仍然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潜力充分发挥,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彩虹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人造彩虹”,让学习大胆尝试,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国小美术教材第五册第十二课《连环画》一课,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连环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连环画就与他们相依为伴。连环画中有趣的故事、诱人的形象,丰富的色彩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学生通过编故事、画连环画,得以培养想象能力、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学习能力。教材中分别呈现出学生的连环画作品,其中有自编的连环画故事内容,也有线描的、有色块的为师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教材中的文字“研究一下连环画有什么特点,有那几个部分组成”,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总之,教材既呈现出学习的内容,又体现出学习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第二段中造型。表现的阶段目标,结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创作连环画作品,了解来年缓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连环画的创作能力,语言表达及综合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艺术课探究有着极高的热情,都愿意积极参与并动手绘制图画,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利用图画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展示的实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小结、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第一环节:导入

先提出让学生看故事,再出示准备好的手绘连环画,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提问“老师带来的这几幅画与你们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同啊?”学生回答,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采用探究式学习

结合课本探讨连环画表现方法,“同学们欣赏课本上的《哪吒闹海》、《快乐的一天》、《狐狸和乌鸦》,仔细观察一下连环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与学生的回答结合,总结出连环画的多种表现手法。

接着给学生观看经典的连环画分小组探究:“一个故事是怎样变成一本连环画的?”并给出《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动手尝试绘制。小组派代表讲解草图或是将小组讨论的连环画的创作过程说出来,教师总结分析得出如何创作连环画。结合学生创作的草图,利用白板演示解决故事形象在画面中大小位置的问题。

课件出示绘制连环画的步骤:

1) 要有脚本(也就是要把准备讲述的故事分配好画面)

2) 设计好形象

3) 确定好表现形式

4) 具体制作

我抓住了国小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的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去进行学习。

学生在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后,展示,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哪组的连环画最好,咱们来评一下,好吗?这时学生兴趣达到高潮,学生各抒己见,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唤起嘘声探究的意愿,使学生及时得到启发、帮助、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

第三环节:小结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再次修改。总之,这节课教学效果显著利用了白板这一现代化的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寓教于乐中圆满完成,使学生形成了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

第四环节:拓展

利用拓展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龟兔赛跑》兔子睡觉结果乌龟赢了——坚持和勤奋可以成功,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实地,这样才会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坚持、学会谦虚,做事不半途而废,取得更好的成绩。

2、谈自己童年看连环画的故事(老师小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

我那时候都管连环画叫小人书(课件出示)

但是因为不好好保存所以好多很喜欢的连环画书都找不到了,希望同学们不要向老师这样,要珍惜现在。)

3、老师小时候看过的连环画都是这个样子的(课件出示)但是现在同学却很少见到这样的连环画,同学们看的比较多的是这样的(出示实物)漫画书、卡通书,连环画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在课下,通过网络等手段去了解了。

说课稿 篇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国小语文课标指出:国小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的顽强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 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程过快,有点一闪而过的感觉。预设中我也考虑过在自由读后指名读,进行正音的环节,但教学时我觉察到该班学生基础较好,语音标准,预习充分,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其实现在细想,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状况,这样做是否照顾到了差生,他们是否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呢?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于**中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弧度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⒈内容要求:

①新课程标准对于《弧度制》的要求是“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②实际上大学联考对弧度制的考察类似于不等式与几何,也许没出现弧度制的'单独题目,但实际上在其他题目中已经考察了弧度制,或者说对它的考察倾向于计算工具考察。

③另外,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完本节课后,将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实际上角度制也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一对应关系,但由于弧度制的单位与实数单位是一致的,所以能给研究问题带来方便。

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1弧度制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掌握弧度制之下扇形相关公式;

能力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探究,通过这三次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也是通过上述三次探究使学生体验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

⒊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即知识目标,这里不再重复;

难点:1弧度角定义的合理性。

二、教法与学法:

⒈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角度制定义;

加之教材内容编排上由浅到深、层层递进,因此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人左右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⑵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层层递进的设置一些问题, 逐渐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之中,进而获取问题的答案;

具体到本节课中,可体现为:三次提出问题,学生三次探究,解决三个问题这样一个流程。

以下解释两个三次(即三、教学过程)

那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教师的作用就变得少而精了,教师作用之一是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用之二是协助学生完成问题;作用三是对各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整理。

四:板书设计:

目前我校的教学设备是电子白板,电子白板与课件可以兼容,就

是说可以在白板上进行批注,即使是这样,我也计划将课件、白板和原始的黑板结合大一块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 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预测,学生在探究1中可能会出现问题: ⑴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学生能否质疑1弧度角定义的合理性; ⑵发现这个问题后能否解决;

因此教师在此方面应做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我这次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内容分析

《繁忙的大街》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本课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及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通过看看、听听、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繁忙的交通景象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现代的城市随着生活的进步,交通愈来愈繁忙,让学生学习本课,既可以让学生认识马路、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引导学生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进行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或演示,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造型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马路、汽车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2、指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画、撕、剪、拼贴等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3、引导学生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画、撕、剪、拼贴等多种手段进行作品创作。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各种车的图片、一张简单街道图、剪刀、胶水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剪刀、胶水。

五、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对老师交给的任务非常热心,努力表现,不甘落后。但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挑战授课的老师,没有生动的教学无法把他们吸引过来,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年级的学生观察力较弱,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设计游戏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理想的环境中体验与学习。

3、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七、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教师活动:播放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视频。 提问:“这是哪里的情景?什么多?”

学生活动:视频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学生学习积极,回答出马路上车多人多、交通繁忙的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

·教师活动:让学生说说马路上的所见所闻。揭示课题《繁忙的交通》。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对交通的认识及所感所想。

设计意图: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实施阶段

·教师活动: 出示各种各样的道路和汽车图片。在黑板上张贴各种车的图片。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积极交流所见所想。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繁忙的交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开展“听一听、猜一猜、学一学”游戏活动:播放各种车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都是什么车?你能模仿哪些车的声音?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模仿惟妙惟肖,充满童趣。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自主表现能力。

·教师活动:出示简单的街道图,街道上有几条马路。师:“这条马路太冷清了,你能想办法让它热闹起来吗?”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想到可以增加一些汽车和人。动手实践:将车和人物的图片张贴在街道图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繁忙的交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活动:提问:今天我们要来完成一幅表现繁忙交通的'画,你能用哪些方法来表现繁忙的交通?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动脑,踊跃交流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出可以用画、撕、剪、拼贴等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交流及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进行造型活动可以用多种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示范作画。先画宽阔的街道和马路,再用画笔画出各种交通工具,撕下或剪下张贴在马路上,有时间还可以画些风景。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看教师作画的全过程,可以自主提问,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别人创作的过程及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师活动:提出作业要求:大胆地想象、创作一幅表现繁忙交通的图画。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满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作,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评价阶段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作业,出示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评价表的内容进行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学生互评或自评,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从中吸取更多的经验和学习方法。

(四)拓展阶段

·教师活动:播放儿歌《红眼睛 绿眼睛》。“红灯红,红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停一停;绿灯绿,绿眼睛,眼睛眨一眨,车子向前进,车子向前进!”

学生活动: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自由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还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对学生进行交通法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孩子。

五、学生绘画制作,老师指导。

六、学生自评、互评。

七、课后拓展

让学生通过想像自己设计未来的道路和汽车。

标签: 说课稿 精华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shuokegao/l4j1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