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说课稿 >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的数形结合以及数学建模思想,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也对今后学习高中的解析几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方面: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方面: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

从以上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既要通过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又要用此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本节课的难点应是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而关键则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对于认知主体来说,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富于幻想,但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法,以“情境――问题――探究――交流――应用――反思――提高” 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三、过程分析

本着重实际、重探究、重过程、重交流的教学宗旨,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巩固提高——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首先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上网交费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的用列方程组解答的过程,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基本上都是用的代入法或加减法,那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来后,如何解决呢?此时,作为教师,应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应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态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另外,此问题的设置也为后面例题的讲解作好铺垫,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问题“你们能否将方程

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如果能,你们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画出它的图象吗?”在学生将方程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直线上的几个点,发现它们的坐标都是方程

的解,紧接着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一定是方程的解吗?”“是否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一次函数的形式呢?”“是否所有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不难发现: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就对应一条直线。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紧接着问学生:“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研究另一个方程2x—y=1吗?”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后,发现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又问“这个交点坐标与这两条直线所对应的方程的解有什么关系?与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又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慢慢体会到:既然每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对应一条直线,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又对应直线上的每一个点,那么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就对应着两条直线的公共点,也就是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不就是对应着两条直线的交点吗?这个时期,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及时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了本节课开头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共同归纳: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这告诉我们,既可用画图象的方法可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也可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利用刚才已有的探究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此问题的探究还可以从数的角度看,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从一个个小问题的回答,到最后的归纳,充分享受学习、探究带来的快乐,此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满足学生学以致用、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我特意设计了两个抢答题,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他们在抢答中品味到了成功的快乐。趁着学生高涨的情绪,我迅速引入开头部分意犹未尽的上网收费问题,加以变式,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经过一番探索,学生可能想到:要选择合理的收费方式就需要对它们所收费用的大小进行比较,因此一定会有学生用过去的知识——方程或不等式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然后继续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图象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进行探索。

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两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特征,学生讨论后发现当0 ≤ x < 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上方;当x=400时,红色点与蓝色点重合;当x>400时,红色点在蓝色点的下方,这样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找到答案。为避免图象法作图误差造成的不足,可引导学生通过代数计算求出交点坐标。为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我启发学生用作差法,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y>0,y=0 及y<0 时所对应的x的范围,进而得到答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发现图象法的直观性,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并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动态地分析不等式和方程(组)。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把刚刚结束不久的铁山矿冶文化旅游节带进课堂,让学生欣赏一组美丽的黄石矿冶文化景点图片,在学生体验家乡美好的轻松愉快氛围中,我再一次出示了一个与之有关的旅游购票问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小结,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尝试开放式课堂教学,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活动民主化,多样化。

本节课的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数学建模的价值,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各个不同方面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内容。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读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①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②学生先默读、自学,讨论。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a、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b、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c、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d、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2)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①“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②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体会。

③汇报交流。

a、“得意”。

b、急切、不理解。

c、委屈、难受。

d、乞求(换个词)

e、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④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⑤分角色读对话,

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相关句子:理解“诱惑人的鱼“的含义时,我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你们很可能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和作者34年前的选择一样吗?”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3、引出:“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要点:

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止抒发的思想感情

形象生动的语言,透过生动形象的语言领略异国情趣

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如何围绕中心行文。

二、学法指导

利用学生熟悉的有关分别的场面引导学生对诗歌结构的把握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诗中透出的思想

三、教学步骤:

1、介绍背景知识:明确: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12岁入皇村学校学习,就从事情诗歌创作。在《自由颂》中就显示了他对专制的仇恨和对自由的追求:你专制独裁的暴君/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我以我严峻和欢乐的眼光/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灭亡。由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即南高加索。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放逐生活。1824年又第二次放逐,过上了幽禁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透露出诗人在困境中仍旧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这一诗歌成了许多青年人的座右铭,激励了几代人。在沙俄政府的对诗人怀柔与高压两手统治下,于是1837年2月10日逝世。他战斗的一生可用他逝世前一年作的《纪念碑》作一个很好的总结:

我之所以能永远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醒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祈求过同情我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纪念碑。。。。。。/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俄罗斯大地/它现存的一切语言,都会说我的名字。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诗人的代全作,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致大海》写于诗人第二次流放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上,面对表达式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万千,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写下这首诗篇。

2、题目解说“

致大海:明确:致为给予,向对方表示自己的情意。还有致别的之意,是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情意,也是作别大海。大海成了诗人意象中的朋友。

关于告别的诗歌学了不少,可用学生熟悉的告别诗作导课。

3、内容讲解:自古以来关于告别的诗歌很多。与友人分别的场面一般分三个步骤,或叫做分别三步曲,长亭送别——触景生情,渲染离愁别绪——铭记友人。下面就诗歌的内容照应分别三步曲:(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诗歌的结构,进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

1)、投示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画面或“劝君更尽一杯酒”或“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画面。这是分别时友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情境,学生可以入情入理地去感受或说出这种画面,然后回到教材中去,要求学生看课文,找出课文中,诗人对大海老朋友的`分别的第一步。至此学生很容易找到诗中第1、2两节为分别前奏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2)、中间诗节较多,采用跳过去的方式,进行诗歌最后一部分的把握。即要求学生

思考:最后时间不等人,真的要分别了,那种依依不舍的、难舍难分的情谊最后化

何种形式?学生答案会集中到这一点:铭记老朋友。如此要求学生从诗歌最后一节往上看:学生很容易确定最后两面三刀节为诗歌分别的第三步:

哦,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明确:铭记大海的誓言(实质为不管身处何境,都要为自由而战心中装有自由的火焰

3)、中间部分,就是诗歌中分别朋友的第二步:触景生情引发许多对往事的回忆和联想,加重了离愁别绪,也细腻地展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部分有明显的行文结构特征。

引导:我们与友人分别时也会触景生情,想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诗人面朝大海老朋友作别,也情不自禁地想了很多:

展示大海的美(3—7):是对大海自然景物的集中描写,这种明灭变幻、开阖起伏的动势,表现出能够吞噬一切的威力,可看作是一幅赞美俄罗斯人民的力量的图画。抒发诗人对大大海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感,再一次示大海自由奔放的特征。

想到与大海相关的人物(8—13):自然想到具有大海精神的、为自由而战的、作者崇敬的历史人物,即对人文景观的描写:他们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献身。其实,这就是诗人普希金毕生的追求。

4)、结构框架,整体把握: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噎咽→触景生情的回忆与联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决心(心中有大海)

致大海:诗人告别大海大海引发诗人的回忆与联想铭记大海,以此激励自已自由奋斗不息

作者要告别大海到最后心中装着大海,告别的是有形的大海,带走的是无形的大海(即带走大海的精神内涵:自由奔放。意味着不管身处何境,不管如何绝望,追求自由的心不会变)。实质上作者也是要学历史上为自由而战的人,即是对为自由而战人物景仰和吊唁,也是继续他们未竟事业的宣言。在专制黑暗社会有如此进步的表年,这是民族的大幸。

四、练习训练

说说本诗的主题,想想中外诗歌的异同点,议议大海的形象意义。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我觉得课堂40分钟是十分有限的,怎样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收效。我认为我们教师对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文3、4自然段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因此,我在这里采取了略处理,通过课件播放第三自然段引出第四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读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此时科利亚的心情又是这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进而引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小伙伴们透过气球给科利亚送去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同学之情,,体会到气球带来的是温暖、同学友谊等等。

二、说教材:

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天真活泼的科利亚因患有传染病而被医院隔离治疗,躺在床上的科利亚是多么的孤单,多想飞到伙伴们的身边一起去感受那朗朗的书声,一起去操场奔跑、去欢笑。心有灵犀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独,给他送去了一个飘着的气球,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挚的友谊,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这窗前的红气球,使科利亚的心离开了真没意思的病床生活,回到了小伙伴身边。科利亚高兴地笑了。

三、说教法

童心无价。课文给我们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灿烂的童心,老师们在教学时,要融入到学生和课文中去。我教的是第一课时,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我认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感情。重点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朗读、感悟。(1)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通过这个气球,想对科利亚说什么?(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什么?

四、说学法

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识字方法,我觉得应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突破识字难关。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感悟课文,朗读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创设情境

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出示:气球)

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踩气球、顶气球、拍气球)气球除了用来做游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勾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媒体出示生字)

科亚呆始猜拴叽喳逗

(1)借拼音齐读生字。

(2)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生字组成词语

(3)记一记生字,并给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4)抽学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的?哪个字最难记?

(5)用多种方法读生字。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文

㈠体会理解第1-2小节。

1、课文哪几小节写科利亚觉得没意思?指名读。

2、最让科利亚觉得没意思的是什么?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4、真是太没意思拉!谁愿意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1-2小节。

㈡、学习3-5小节。

1、过渡:可后来,科利亚怎么变了?请你们读读3-5小节。找出有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名汇报,揭示关键句体会。论:

a.突然,一个红色的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师导语:这是怎么回事?帮助学生读好设问句)

b.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3、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令你觉得特别感动的?再读读课文3-5小节,找一找。(指导有感情读好课文)

4、课文说窗前的气球,代表同学们问候科利亚,还代表了什么?谁会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5、多么逗人的气球啊!多好的同学啊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四、总结:同学们的友情是最美好的,生活在这样温暖的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谁能像课文一样,把班里发生的最令人感动的故事讲给你们的父母听,让他们也来感受我们之间友谊的美好。

板书:真没意思

心情好了许多

高兴地笑了

教后反思

年月日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奇妙的植物——吃虫草,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国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吃虫草这类植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且通过观察,了解几种吃虫草的外形特征、色彩特点和不同的吃虫方法,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将这种神奇的植物生动的表现出来,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表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和目标:

我认为要让学生综合能力呈现于课堂,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个体差异的表现,所以将作业要求灵活划分,让学生自由选择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使教学体现出以人为本,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充裕的空间,因此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认识吃虫草的种类及捕虫奥秘,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

2. 技能目标:自由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在问题的情景中体验探究的.愉快。

4. 创造目标:充分发挥想象,启发学生的创新表现,围绕创新设计神奇生动的“捕虫器”进行创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种类特征,想象捕虫器的形象和功能,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难点:大胆想象,综合运用各种技法生动地表现出新颖奇特的吃虫草。

教学准备:

吃虫草的教学课件、彩纸、彩笔、油画棒……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用了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问导入

一边是虫子,一边是草,到底谁会把谁吃掉?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虫吃草,而现在虫被草吃了,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由此引出自然中奇异的吃虫草的话题。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带领学生赏析入境

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不适合这些植物的生长,平时很难见到,所以只能通过视频、图片来帮助学生尽量直观地进行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将学生的观察视野延长了,学生的观察虽然比不上在真实的自然中看到的那么深刻灵动,但课件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里了解吃虫草的种类、捕虫方式等内容,对于学生直观感受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引领入境也能起到突破重点的关键作用。

3.师生互动,探索表现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教师搜集的资料给课堂充实了大量的知识内容,学生与大屏幕上吃虫草的问答,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一幅吃虫草范画的过程正是教师引领着学生用各类综合性方法表达自己的创意的过程,体现了独特、个性、创新的教学思路。

三、说学法

教学最终落实于学生的“学”,强调学习过程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这节课,学生首先是观察探究,了解吃虫草的奥秘,其次是创作体验的过程,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想象、创作,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发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制作了PPT课件。主要选用了有关吃虫草的图片、视频以及儿童画作品,这些资源的选用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认知。

五、说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

你们知道吗?世界有会吃虫子的植物!

2、 认识部分会吃虫子的植物:

毛毡苔、捕蝇草、猪笼草

大屏幕播放这些植物的图片已经他们捕食昆虫的视频,并通过老师的讲解介绍,帮助学生认识这些吃虫草。

3、探究学习

问题1、为什么这些植物要吃虫子呢?

先让学生来猜一猜,说一说

然后让大屏幕上的猪笼草来回答,帮助学生简明扼要的了解植物吃虫的原因。

问题2、这些吃虫草靠什么来吸引小昆虫让他们自投罗网呢?

大屏幕展示多幅各种各样的吃虫草,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总结出吃虫草的特点:

外形 ——奇特 气味——芬芳 色彩——鲜艳

4、学生作品欣赏

大屏幕展示吃虫草儿童画作品,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他们是怎样来表现吃虫草的?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还可以怎样表现?

5、师生共同创作一株吃虫草

学生说,教师画

6、学生尝试作画。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媒材来画一幅美丽的吃虫草。

(大屏幕循环播放学生作品以供参考)

师巡视辅导。

7、作品评价

将学生画的吃虫草“种”进老师的植物园,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8、课后拓展。

除了吃虫草,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奇花异草,(大屏幕展示气球花、碧光环、生石花、猴脸兰花),老师希望同学们有空多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把看到的奇特的植物画下来带给老师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shuokegao/g2z8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