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说课稿 >

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船长》语教版语文六年级上期的一篇主题课文,编者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人格魅力的同时,让学生能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船线上的“诺曼底”号的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撞击而遇难的故事。在这面临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和事迹,震撼人心,令人钦佩。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抓住两次混乱描写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从而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在课后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渗透的处事的道理,受到船长伟大人格的熏陶。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学习写下心得笔记。

教学重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体会他伟大的人格。

教学程序:

1、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围绕哈尔威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应引导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梳理确定教学重点,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

2、深入深究

A、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学生的问题较散乱,这需要体现教师的导,因此,教师应出示提纲契领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

B、小组交流。

C、汇报探究结果。

(1)危机时刻,船上出现了几次混乱?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3、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l)“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4、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做解答。(让学生在回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5、总结拓展

A、假设自己不同的角色,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B、写下心得笔记。

板书设计:

板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梳理情节线索,分别为:遇难——救援——殉职,另一部分为哈尔威船长品质概括。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现行国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学习的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对说明文是陌生的,学生学习中一定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一定要动脑筋、想办法,将教学设计好,把学习说明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好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桥梁专家,他虽然只是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的知识,却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举例说明,要言不烦。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位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辨析文体,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了解说明对象,明确其特征;局部探究,赵州桥、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交流法。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要是让你给同学们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座桥,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观点。引入关于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二)、确定目标。

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研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4、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5、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第一步:辨析文体,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

1、教师给出两篇同是写荷花的文章,要求学生粗读两篇文章,并感知它们的区别。(两文同样写荷花,一篇是记叙文,一篇语言平实,知识性强,是说明文。)

2、教师简介说明文的问题特征。(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问题,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第二步: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研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弄清楚生字词的读音;2、注意积累词语。)

2、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声屏显示配乐朗读。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指出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从文章中所获得的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自行查找、概括。

(2)小组讨论,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3)全班交流。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知识的是说明文。文章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又分三点解释了我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综述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2、局部探究。

(1)请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①学生齐读第四、五段。

②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它从四方面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2)请同学独立分析第六、七、八段,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

代表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赵州桥最古、距今1300多年形状像弓、拱上加拱保持雄姿世界上最长,已使用1000多年,

结构匀称、古朴美观受人赞誉

卢沟桥

请四位同学依次填写。

3、教师总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就在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第四步: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多媒体显示: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1、学生阅读上文,初步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有关赵州桥、卢沟桥的段落,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作者分别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说明的顺序基本相同。

教师总结:课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的顺序来分别介绍这两座桥的。

第五步: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点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2、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点词能否去掉?)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6、(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加点词有什么作用?)

7、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学生找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

第六步: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第七步:课堂练习

一篇短文的阅读。(说明表达方式的短文)交流评价。

作业:介绍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要求抓住主要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

板书:

石拱桥的特征知识性强

赵州桥——单拱

中国石拱桥代表性特征鲜明

卢沟桥——联拱

语言准确、严密顺序合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国小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加上本文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体裁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意

(2)体会春景中寓含的热爱自然,春光的感情,奋发向上的精神

(3)欣赏描写春的优美生动的语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组织安排材料

第二、说教法

1、主要采用问题导引式,启发式。这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于欣赏美文还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完成鉴赏。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种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可以使学生对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视觉效果,增强感染力。

第三、说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课程标准提出:"要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蕴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这两种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可以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说步骤

1、检查预习,补充相关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打牢字词基础,加强对字词,特别是有些多音,多义字的检测。提问学生课外收集的作者情况,培养学生课外查找资料的习惯,教师可以进行补充。

2、学生自由朗读或默读全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作者笔下,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欢哪幅图画

(2)文中洋溢着一分什么样的感情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这两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也较容易,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讨论补充把握较好。教师应把发言权脚给学生。

3、在提问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指出喜欢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题是紧扣课文重点中对优美生动语言的欣赏而设计的,同时又充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同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体会。如:"钻""赶趟儿"等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几个学生对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见,使学生对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段落,组织学生齐读,增加语感。

4、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如何紧扣"春"组织材料的。以(4)(5)节为例,使学生认识它们如何条理清晰的组织材料的,这样可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效率,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进行阅读反思:本文之所以这么生动,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是为下一阶段的写作铺垫,有了上面的分析,学生通过简单的交流可以不难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修饰语,叠词,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6、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语言优美生动的写景片段。题材自选,题目自选,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教师给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励为主,使学生做到以读促写,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满足中结束本课学习。

7、作业布置:以第六节为例,紧扣本文重点出题。作到少而精,富有启发性,难度恰当。

第五、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谈礼貌》是苏教版国小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由古训引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文章列举了正反三个事例来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说明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大意义。

第五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操等。学习《谈礼貌》这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先整体到部分的预习步骤进行预习。整体预习即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提出疑难问题。部分预习即教师给予预习内容。①说说常用的礼貌用语有哪些?②为什么以“谈礼貌”为题。③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④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课堂上,让学生把预习中的收获与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这样即整体感知了课文,又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后,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美好。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让学生从小养成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根据这些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的中心句。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这一重难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决定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分角色朗读、齐读、个别读等。在读中感情,礼貌待人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从而养成从国小会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

三、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习惯懂得按一定的预习方法预习课文。学生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四、说教法学法

《谈礼貌》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体会使用礼貌语言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教学中,我采用“设疑问难”、“圈画批注”、“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演示”等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将三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会本课生字词,划分段落,写出段意,整体感知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进行口语交际。

现在,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教学。

(一)前提测评

前提测评是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的学习牵线搭桥,是调整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的。所以,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通过前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你上节课读懂了什么?

2、作者是怎样跟我们谈礼貌的?文中写了几个小故事?为什么要用这些小故事来跟我们谈礼貌?

(二)导学达标

1、读书指导法

我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概括故事的小标题。

2、精读故事一:问路

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师生评价。然后幻灯出示以下思考题:

(1)岳飞和牛皋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如果你是那位老爷爷,你会怎么想?

(3)怎样读这个故事?谁来试一试,并佩上动作来读读?

(4)两个人同样问路,为什么牛皋受到责骂?而岳飞却得到耐心的指点呢?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一问题的设计,引起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带着问题去读去想,突出了“一边读,一边想”这一重点。我再抓住重难点的地方进行点拔。如:描写人物,一般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学生很快就懂得这一段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我再一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明白故事道理。

这样,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全方位受到训练,突破了这一故事的重难点,提高了阅读能力。

3、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读故事——明道理——悟写法。

4、按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3、4自然段。要求学生留下读书笔记,设计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5、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划出中心句。

齐读——个别读——再齐读——然后背诵

学生在读中明白了道理,重视读书,熟读成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规范学生的语言。

6、看板书,总结全文

(三)作业(幻灯出示,让学生说说)

1、这篇课文讲了 个小故事,证明了谈礼貌的好处,像这样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叫 。

2、说说句子的意思,再抄写。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2)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口语交际。

小明到商店买钢笔,可是不认识去商店的路,于是,他去问路边的交警叔叔,他说 。

这一作业的设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谈礼貌》说课稿

《谈礼貌》是一篇蕴涵着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说理性文章,无论是解读它还是教学,都要依照文体进行。大凡说理性文章,解读多从结构和语言入手。这篇课文第一节作者先引用传统的古训自然引出观点、然后例举了古人、普通人以及伟人以礼待人的典型事例,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最后对所谈礼貌问题进行总结。层次非常清晰,这恰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提出观点寻找事例加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为此根据《课标》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和写作特色,(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有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从而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熏陶。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帮助学生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作为本课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难点。

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我采用了合作探究、以读代讲、读中悟理、抓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紧紧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感悟作者用词造句准确、论证道理思路的清晰,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第一步,直接切入,在复习导入基础上,直接引出本课的主旨“去领悟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使用礼貌语言,礼貌待人有什么好处?”第二步,精读故事,感悟礼貌,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第一个故事“问路”, 用一张表格帮助学生将故事的经过与结果罗列,并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通过转换角色的情境想象使同学们明白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感受礼貌待人的好处。接着,迁移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读自悟第二、三个故事“乘车”、和“理发”。其中相机引导学生也试着用礼貌的语言为前阶段班级中出现的一起纠纷出招,为他们排忧解难,最后再次品读三个故事分别得出的结论,深刻感受礼貌待人的好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进行受到思想教育。第三步,回归中心,明白道理,在充分感受了礼貌待人的好处后,指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第四步,小结课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是引导学生感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取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先讲故事,后说道理的说理方式,并指名交流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讲礼貌的小事,或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名人讲礼貌的故事。第五步,跨古跃今,交流礼貌,升华情感。先交流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对礼貌的经典谈论,然后创设情境,写出心中对于礼貌的精妙语言。在交流与诵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最后在一首《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曲中结束课文。

第一次选择这样的说理性课文来上,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尝试,是一次锻炼提高的机会,老实说我也觉得和我的个性和以往的风格不大相符,所以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大家多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建议。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所以“体会xxx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说学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身临其境,走入那个年代

一上课,我就给同学们放映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音像资料,看了问:你有什么感受?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通过课件,把形象直观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录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声有色,让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与此共鸣,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而且渲染了与文本相符的悲伤氛围,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奠定基础,并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接着,用饱含深情的导语揭示课题:在这历时三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歼灭109万多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这三年里,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比海还深的情谊;在这三年里,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出示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披文入情,领略伟人风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分成三步,一步一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 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标签: 说课稿 模板 汇编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shuokegao/d9e2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