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范文 >读后感 >

《核舟记》读后感【范例3篇】

《核舟记》读后感【范例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核舟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核舟记》读后感【范例3篇】

《核舟记》读后感1

《核舟记》的创作者是魏学洢。他是明朝末期人,他的父亲则是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宦官、想弑君篡位的魏忠贤进行了坚决激烈斗争的`大忠臣。但弹-劾奸人不成,反而惨被下狱斩首而怨死。魏学洢时年仅二十九岁,就在他护送父亲灵柩回家的途中,又不幸悲愤而亡,真是英年早逝啊!令人叹息。但这位既不是大官,又不是名士,更不是著名诗人作家的“无名小卒”却凭借他的笔墨乍现,给后人留下了大名篇——《核舟记》。

魏学洢在他二十五岁时写了这篇文章,给他悲惨的人生点缀了美丽,增添了色彩。我对古文的喜爱,就在于不仅有景、物的描写,更能抒发豪情,表达志向。《核舟记》正是这样的文章。

《核舟记》描写的是一名艺人王叔远送给作者的一个迷你小船。天哪,你想象得到吗?八分长的一个坚硬核桃,不知是什么样的工匠,居然能够用刻刀、画笔勾勒小船,居然能在上面做成小窗,有窗栏、窗户!还居然有八扇!箬蓬也是栩栩如生。一个完整的船舱,居然只有四分长,真是鬼斧神工啊!可是,这还不是主体部分哟!

船头厚仅二分,上面居然有三个小人!你说神不?!此舟点明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船必是苏轼的仆人驾舟了,东坡先生与他的两个朋友同游赤壁。黄庭坚与苏东坡共执一手卷,相互指点侃谈卷中之物,兴高采烈,神采飞扬。置身于广阔天地间,胸襟顿开,浩瀚江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四周更是“山高目小,水落石出”。两次畅游赤壁,各异季节,带来不同景色,更是颇有一番情趣。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犹似笑弥勒一般,想必是闷得慌了,到江上风多处乘凉,无比快活。总之,我就像亲眼看到三人如何开怀畅游,悠闲自在的豪迈气度和潇洒姿态。作者观察细致,下手更是妙笔生花,写得既有条理,又令人陶醉,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太令人叹服了!

舟子(撑船的人)两人不能算作主要人物,只能作个陪衬,但雕刻家王叔远仍将他们听茶声、作呼啸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更体现了他们“泛舟”江上时的悠闲、豪爽之情。

这核舟长不过一寸,宽不过二厘,但窗格、茶具、船浆、五个人物却尽其所展,实是不可名状的惊人之作。难怪作者惊呼:“噫,灵哉,怪哉!”。

《核舟记》读后感2

一个小小的核舟,竟包含众多细节精美的事物,还能把不同人物刻得神态毕出。王叔远的微雕技艺让我深感佩服。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王叔远送给作者魏学洢的一艘微雕作品——核舟的一篇说明文。这是一艘主题为“大苏泛赤壁”的,“长约八分有奇”“高约二黍许”的扁长核舟。这艘船中间轩敞,船舱上有箬篷所覆般的纹理。船舱有八扇小窗,竟可以“启窗而观”“闭之“,还刻着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佳句。船头的苏轼、黄鲁直、佛印,船尾的楫旁二舟子,无一不是形象细致,动作自然,神态逼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欲动于静,呼之欲出。船背还有作者的落款,”细若蚊足“,却是”勾画了了“,真可谓中国古代微雕艺术的集大成者。

这艘小小的核舟上,小中寓大,在横向上扩展开来,我仿佛看见浩渺赤壁下,江中小舟,苏、黄、佛印在舟子摇的精致小船上泛游;在纵向上扩展开来,我仿佛看见苏、黄亲密地研讨手卷,佛印放荡地袒胸露腹,舟子或摇楫,或高呼,或观景,或“听茶声然”。王叔远雕刻进了情感,性格,其雕刻技术不禁令人赞口不绝;同时,我也惊叹于他精细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刀笔之情和象外之音的.匠人精神。

子敬在文中赞叹“技艺灵怪矣哉”,难道只是对王叔远的赞叹?绝不是的,这是对所有匠人的赞叹。匠人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渊远流长,至今仍在华夏大地上发扬、传承。这是匠人的血脉,中华的基因,匠心的根基。没有了匠人精神,就没有王叔远,没有核舟,没有工艺品,没有大国工匠了!李冰的都江堰可是在成都平原上傲立千年,李春的赵州桥至今仍横跨洨河:千百年的风霜雨打没有使他们的工程轰然倒塌,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匠人精神。“匠”字,匠出了真,匠出了细,匠出了实,匠出了美!王叔远只是众众匠人中的一个罢了,但正是千千万万的叔远,才创造了博古通今、广纳众艺、百技并出,纷呈繁多的大国艺术。

一艘“大苏泛赤壁”,尺幅寓千里,从匠人到匠德,魏子敬的一篇《核舟记》,让我感悟了匠中“千里”。

《核舟记》读后感3

《核舟记》是八年级下册一篇很特殊的文言文,它没有像大多数文言文一样写景记事,而是十分详细的介绍了一只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黎许的小核舟。

这小核舟是用桃核雕成的,长度不满三厘米,关键这小周上有着五个人,八扇窗,34个字等等,这么小的身板上有了这么多的东西,让我对这个雕刻人有着满满的佩服。

文中说了这个神乎其神的雕刻家叫做王叔远,我到手机上一查,果然,跟所有名人的经历过程十分相似。手机上介绍他从小就酷爱木刻,经常上山尝试,总是把自己的手指划出一道道的伤口,鲜血直流。但他永不放弃,最后终于成为了明代著名的微雕家。这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李时珍写出本草纲目的。

而这个核舟便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展现了他的所有功底,就比如,舟上雕刻的.佛印手上的念珠可以清清楚楚的数出来个数,舟项上刻的一些字的笔画,细若蚊足,但却让人看得十分清楚,光这两点便令人望尘莫及。

而就是这么一件伟大的作品,被王叔远直接赠予友人,光这份心性也就值得别人的敬佩。

这件核舟最让我了解的部分便是它所雕刻的内容了。它雕刻了苏轼观游赤壁时的景像,这或许也是对苏轼这位著名的词人的一种纪念了。

一艘小核舟飘漂过时间长河,来到现代,让我们一睹雕刻大师的风采。

人应以悠闲、放松的心情去生活,《核舟记》中苏东坡虽然官场失意,可当他放下包袱,游览赤壁时,仍然可以享受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核舟记》中安祥安静的气氛是最好不过的,在生活中,学习虽紧张,可心情有没必要紧张,有机会多出去运动一下,踢踢球,讲讲话,我曾经被老师大吧后,也像东坡当年一样,失望痛苦,无奈无助一下午,可那天放学后,同学位一起去踢了足球,在球场上,你会心情放松,内心愉快,并忘记不久前的失望的心情。

《核舟记》还让我知道了技术到底可以有多精湛,多奇妙,也让我知道人外有人,开外多云。

今后,我也应让技艺更加精湛。任何事最好都精益求精。

《核舟记》虽是普普通通一篇介绍雕刻的文章,可也能合我们体会出很多道理,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样文章,都应该细细品味,感悟其中真谛,学到更多知识。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fanwen/duhougan/q945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