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子部 >道家老子 >

《老子校释》第三十四章

《老子校释》第三十四章

《老子校释》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其可左右。

  嚴可均曰:“道汜”,禦注作“道泛”,河上作“道汜兮”。

  羅振玉曰:釋文:“本又作泛,周、張並同。”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兮”字。

  謙之案:“汜”字碑文不明,本作“泛”,或作“汜”。道藏王本作“泛”,注亦作“泛”;道藏張太守匯刻四家注引王注作“泛”。

  傅本作“泛泛兮”,範本作“汜汜兮”。作“汜”與右、辭、有、主合韻;作“泛”義亦可通。

  馬敘倫曰:“泛”、“泛”二字古通假。禮記王制“泛與眾共之”,釋文“泛,本亦作泛”,其例證也。說文:“泛,濫也。”“泛,浮貌。”二義不同,作“泛”是。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嚴可均曰:“以生”,河上作“而生”。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英倫諸本“而”均作“以”。

  謙之案:劉孝標辨命注引亦作“以生”,大典本、傅、範本同。

  易順鼎曰:文選辨命注引作“萬物得之以生而不辭”,又引王注云:“萬物皆得道而生。”則今本“恃”乃“得”之誤。

  成功不名有。

  嚴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不名有”,傅奕、大典作“而不居”。

  謙之案:廣明本“成”下有“而”字,景福同。室町本作“功成而不名有”,趙孟俯、王羲之本作“功成不居”。

  易順鼎曰:辨命論注引“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按下又連引王注,則所引為王本無疑矣。

  今王本“功成不名有”當為“功成而不有”,“名”字衍。

  愛養萬物不為主,

  嚴可均曰:“愛養”,王弼作“衣養”,大典作“衣被”。“不為主”,各本“不”上有“而”字,下句亦然。

  吳雲曰:“愛養”,傅本作“衣被”,王弼作“衣養”,畢雲“衣,愛聲近”,是也。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作“愛養”,敦煌本作“衣被”。又景龍、敦煌、廣明三本均無“而”字。

  謙之案:“愛養”,王羲之、範本作“衣被”,遂州本作“依養”,義均可通。朱駿聲曰:“‘愛'假借為‘□'。說文:‘□,蔽不見也,從竹,愛聲。'楚辭九歌:‘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竹善蔽,故從竹。詩靜女‘愛而不見',以‘愛'為之。詩烝民‘愛莫助之',傳:‘隱也。'又‘衣',說文:‘所以蔽體者也。'假借為‘愛'。老子:‘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范應元曰:“‘衣被',王弼、馬誕同古本。衣被猶覆蓋也。”案韓康伯易注:“衣被萬物,故顯諸仁。”成玄英老子疏:“衣被萬物,陶鑄生靈。”說文:“衣,依也。”釋名:“人所依以芘寒者也。”衣被,衣養,依養,與愛養同義,而愛養義尤勝。李道純曰:“或以愛養為衣被者,非。”

  俞樾曰:按河上公本作“愛養”,此作“衣養”者,古字通也。蓋“衣”字古音與“隱”同,故白虎通衣裳篇曰:“衣者隱也。”以聲為例也。而“愛”古音亦與“隱”同,故詩烝民篇毛傳訓“愛”為“隱”。孝經訓引劉炫曰:“愛者,隱惜而結於內。”不直訓“惜”而必訓“隱惜”者,亦以聲為訓也。兩字之音本同,故“愛養”可為“衣養”。傅奕本作“衣被”,則由後人不通古音,不達古義,率臆妄改耳。

  可名於大。

  魏稼孫曰:“不為主,可名於大”,禦注“主”下“可”上有“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不為主”十四字

  謙之案:諸河、王本“歸之”作“歸焉而”,共十五字。傅、範本作“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範本‘於'作‘為'),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共十七字。敦煌本、遂州本、顧歡本無“常無欲”三字,餘各本與河、王本略同。英倫、敦煌二本“焉”作“之”。“而”字,禦注本、敦煌本無。此三句嚴可均失校。

  又案:此三句必非老子本文。“常無欲,可名於小”,當為首章“常無,欲觀其妙”之古注。法言孝至篇李軌注曰:“道至微妙,故曰小也。”在此則為贅語。敦、遂本無“常無欲”三字,亦其證也。“可名於小”一句,與“可名於大”相偶,但審校文義,愛養萬物,可名為大,為小義不可通。“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與上文“愛養萬物不為主”,實為重句,可刪。以此疑有古注語雜入。證以景龍碑無此三句,其可信,勝他本多矣。

  嚴可均曰:河上作“為大”,大典作“於大矣”,又有“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

  謙之案:“于”“為”古音相近,“於大”即“為大”也。“大”即二十五章“強為之名曰大”之“大”。傅本作“可名於大矣”,範本作“可名為大矣”,義同。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嚴可均曰:“終不為大”,河上句末有“也”字,王弼作“以其終不為大”,大典作“以其不自大”。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敦煌、禦注、景福、英倫諸本均作“是以聖人終不為大”。

  謙之案:王羲之本“大”下“故”上,有“也以其不自大”六字,傅本同王弼,範本作“是以聖人以其終不自為大”,引“嚴遵、王弼同古本”。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右、辭韻(之部,右音異,辭,去聲),居、主韻(侯、魚通韻,居,上聲,主協音諸)。謙之案:居,魚部,主,侯部,此侯、魚通韻。“居”本作“有”,陳柱:右、辭、有、主韻,大、大、大韻。高本漢、武內義雄:右、辭、有韻。又案“道汜”本又作“泛”,范應元“汜音泛”,非也。汜當音紀,此章汜、右、辭、有、主為韻,楚辭天問汜、晦、裏韻之例。江有誥曰:“辭”,似茲切。按古有去聲,當之、志二部並收。任成篇“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與右協(唐韻四聲正)。

  右景龍碑本四十四字,敦煌本五十五字,河上本六十二字,王本六十一字,傅本七十三字,範本六十九字。河上本題“任成第三十四”,王本題“三十四章”,範本題“大道汜汜兮章第三十四”。大道汜,其可左右。

  嚴可均曰:“道汜”,禦注作“道泛”,河上作“道汜兮”。

  羅振玉曰:釋文:“本又作泛,周、張並同。”景龍、禦注、敦煌三本均無“兮”字。

  謙之案:“汜”字碑文不明,本作“泛”,或作“汜”。道藏王本作“泛”,注亦作“泛”;道藏張太守匯刻四家注引王注作“泛”。

  傅本作“泛泛兮”,範本作“汜汜兮”。作“汜”與右、辭、有、主合韻;作“泛”義亦可通。

  馬敘倫曰:“泛”、“泛”二字古通假。禮記王制“泛與眾共之”,釋文“泛,本亦作泛”,其例證也。說文:“泛,濫也。”“泛,浮貌。”二義不同,作“泛”是。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嚴可均曰:“以生”,河上作“而生”。

  羅振玉曰:景龍、禦注、敦煌、英倫諸本“而”均作“以”。

  謙之案:劉孝標辨命注引亦作“以生”,大典本、傅、範本同。

  易順鼎曰:文選辨命注引作“萬物得之以生而不辭”,又引王注云:“萬物皆得道而生。”則今本“恃”乃“得”之誤。

  成功不名有。

  嚴可均曰:“成功”,各本作“功成”。“不名有”,傅奕、大典作“而不居”。

  謙之案:廣明本“成”下有“而”字,景福同。室町本作“功成而不名有”,趙孟俯、王羲之本作“功成不居”。

  易順鼎曰:辨命論注引“功成而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按下又連引王注,則所引為王本無疑矣。

  今王本“功成不名有”當為“功成而不有”,“名”字衍。

  愛養萬物不為主,

  嚴可均曰:“愛養”,王弼作“衣養”,大典作“衣被”。“不為主”,各本“不”上有“而”字,下句亦然。

  吳雲曰:“愛養”,傅本作“衣被”,王弼作“衣養”,畢雲“衣,愛聲近”,是也。

  羅振玉曰:河上、景龍、禦注、英倫、廣明、景福諸本作“愛養”,敦煌本作“衣被”。又景龍、敦煌、廣明三本均無“而”字。

  謙之案:“愛養”,王羲之、範本作“衣被”,遂州本作“依養”,義均可通。朱駿聲曰:“‘愛'假借為‘□'。說文:‘□,蔽不見也,從竹,愛聲。'楚辭九歌:‘餘處幽篁兮終不見天。'竹善蔽,故從竹。詩靜女‘愛而不見',以‘愛'為之。詩烝民‘愛莫助之',傳:‘隱也。'又‘衣',說文:‘所以蔽體者也。'假借為‘愛'。老子:‘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范應元曰:“‘衣被',王弼、馬誕同古本。衣被猶覆蓋也。”案韓康伯易注:“衣被萬物,故顯諸仁。”成玄英老子疏:“衣被萬物,陶鑄生靈。”說文:“衣,依也。”釋名:“人所依以芘寒者也。”衣被,衣養,依養,與愛養同義,而愛養義尤勝。李道純曰:“或以愛養為衣被者,非。”

  俞樾曰:按河上公本作“愛養”,此作“衣養”者,古字通也。蓋“衣”字古音與“隱”同,故白虎通衣裳篇曰:“衣者隱也。”以聲為例也。而“愛”古音亦與“隱”同,故詩烝民篇毛傳訓“愛”為“隱”。孝經訓引劉炫曰:“愛者,隱惜而結於內。”不直訓“惜”而必訓“隱惜”者,亦以聲為訓也。兩字之音本同,故“愛養”可為“衣養”。傅奕本作“衣被”,則由後人不通古音,不達古義,率臆妄改耳。

  可名於大。

  魏稼孫曰:“不為主,可名於大”,禦注“主”下“可”上有“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不為主”十四字。

  謙之案:諸河、王本“歸之”作“歸焉而”,共十五字。傅、範本作“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範本‘於'作‘為'),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共十七字。敦煌本、遂州本、顧歡本無“常無欲”三字,餘各本與河、王本略同。英倫、敦煌二本“焉”作“之”。“而”字,禦注本、敦煌本無。此三句嚴可均失校。

  又案:此三句必非老子本文。“常無欲,可名於小”,當為首章“常無,欲觀其妙”之古注。法言孝至篇李軌注曰:“道至微妙,故曰小也。”在此則為贅語。敦、遂本無“常無欲”三字,亦其證也。“可名於小”一句,與“可名於大”相偶,但審校文義,愛養萬物,可名為大,為小義不可通。“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與上文“愛養萬物不為主”,實為重句,可刪。以此疑有古注語雜入。證以景龍碑無此三句,其可信,勝他本多矣。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zibu/laozi/ren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