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言语馆 >

子部 >法家 >

隐士书法家的历史源流

隐士书法家的历史源流

“隐士”一词则由来已久,较早的提法见于《庄子·缮性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后来,荀子又说:“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再后来《后汉书》等史书也均有关于“隐士”的记载,唐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这个名称的`应用就更普遍了,如“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元稹《寄隐客》),“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白居易《中隐》)。其实,“隐士”的语义产生的要更早一些,只不过称呼不同,如《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里的“逸民”实际上就是“隐士”。

隐士书法家的历史源流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从孔子这句话我们就大概可以确定“隐士”是指那些凭品行、学识和才能本来可以进入仕途却主动放弃而退居“江湖”的人。“无道则隐”是产生“隐士”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因,此外因逃避战乱、异族入主、仕途不顺、厌怠尘俗等而“隐”的也不在少数。但无论“隐”的缘由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留名青史的“隐士”,都非等闲之辈。《南史·隐逸》云,“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可见,“隐士”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品格高洁,并多在文学艺术上有所造诣,也就是说“隐士”多为文人墨客。说到“隐士”,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数字其高逸拔俗之致就已表露无疑。

隐士书法家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士书家的书风与传统文人书家有较大的差异,但这正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和艺术感受的一种语言,理应得到书法史的尊重。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anyuguan.com/zibu/fajia/9x6j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