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有關漢書的大全

《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 《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 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虛實闊狹,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歷斗食,彗孛飛流,日月薄食,暈適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風襖,怪雲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也。政失於此,則變見於彼,猶景之象形...
  • 20474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過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及有{新女},而紂之滅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也淫褒姒。故《易》基《乾》、《坤》,《詩》首《關睢》,《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夫婦之際,人...
  • 24972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第十八
  •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第十八

  • 賈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召置門下,甚幸愛。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徵以為廷尉。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誼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
  • 2640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 張良字子房,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翻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五世相韓故。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至博狼...
  • 18123
《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 《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採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知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
  • 7091
《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 《漢書》卷七十二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 昔武王伐紂,遷九鼎於雒邑,伯夷、叔齊薄之,餓死於首陽,不食其祿,周猶稱盛德焉。然孔子賢此二人,以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興起,非賢人而能若是乎!”漢興有園公、綺裡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
  • 12410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 楚元王交字遊,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為沛公,景駒自立為楚王。高祖使仲與審食其留侍太上皇,交與蕭、曹等俱從高祖見景駒,遇項梁,共立楚懷王。因西...
  • 26134
《舊五代史》卷一百九(漢書)列傳六
  • 《舊五代史》卷一百九(漢書)列傳六

  • 杜重威,其先朔州人,近世徙家於太原。祖興,振武牙將。父堆金,事唐武皇為先鋒使。重威少事明宗,自護聖軍校領防州刺史。其妻即晉高祖妹也,累封宋國大長公主。天福初,命重威典禁軍,遙授舒州刺史。二年,張從賓構亂,據汜水,晉高祖遣重威與候益率眾破之,以功授潞州節度使。與楊光遠降範延光...
  • 18173
漢書的名言
  • 漢書的名言

  • 1、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2、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漢書3、國耳忘家,公耳忘私——漢書4、何可屈曲從俗,苟求富貴——漢書5、在某一國家裡,某一個時期王權,——漢書6、厲精圖治,將有大為——漢書7、農,天下之大本也——漢書8、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漢書後漢書《後...
  • 21641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漢書)列傳一
  • 《舊五代史》卷一百四(漢書)列傳一

  • ◎后妃高祖皇后李氏,晉陽人也。高祖微時,嘗牧馬於晉陽別墅,因夜入其家,劫而取之。及高祖領藩鎮,累封魏國夫人。高祖建義於太原,欲行頒賚于軍士,以公帑不足,議率井邑,助成其事。後聞而諫曰:“自晉高祖建義,及國家興運,雖出於天意,亦土地人民福力同致耳,未能惠其眾而欲奪其財,非新天子恤隱...
  • 30681
《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
  • 《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第二

  •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人性有男女之情,妒...
  • 4077
《舊五代史》卷一百五(漢書)列傳二
  • 《舊五代史》卷一百五(漢書)列傳二

  • ◎宗室魏王承訓,字德輝,高祖之長子也。少溫厚,美姿儀,高祖尤鍾愛。在晉累官至檢校司空,國初授左衛上將軍。高祖將赴洛,命承訓北京大內巡檢,未幾,詔赴闕,授開封尹、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於府署,年二十六。高祖發哀於太平宮,哭之大慟,以至於不豫。是月,追封魏...
  • 27823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第五十九
  •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第五十九

  • 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民作“畫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後女主,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至於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
  • 5733
《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 《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 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永惟...
  • 6898
《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第六十三
  • 《漢書》卷九十三佞幸傳第六十三

  • 漢興,佞幸寵臣,高祖時則有籍孺,孝惠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關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兩人徙家安陵。其後寵臣,孝文時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談、北宮伯子;孝武時士人則韓嫣,宦者則李延年;孝元時宦者則弘恭、石顯;孝成時士...
  • 24957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樑。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 7614
《漢書》卷一百上敘傳第七十上
  • 《漢書》卷一百上敘傳第七十上

  • 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子文初生,棄於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謂虎“班”,其子以為號。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於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群。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後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
  • 5633
《漢書》卷四十二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 《漢書》卷四十二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 張蒼,陽武人也,好書律歷。秦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遂西入武關,至咸陽。沛公立為漢王,入漢中,還定三秦。陳餘擊走常山王張耳,耳歸漢。漢以蒼為常山守。從韓信擊趙,蒼得...
  • 10446
《漢書》卷十八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 《漢書》卷十八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世代雖殊,其揆一也。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然猶修祀六國,求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及其行賞而授位也,爵以功為先後,宮用能為次序。後嗣共己遵業...
  • 10289
《舊五代史》卷一百六(漢書)列傳三
  • 《舊五代史》卷一百六(漢書)列傳三

  • 王周,魏州人。少勇健,從軍事唐莊宗、明宗,稍遷裨校,以戰功累歷郡守。晉天福初,範延光叛於魏州,周從楊光遠攻降之,安重榮以鎮州叛,從杜重威討平之,以功授貝州節度使。歲餘,移鎮涇州。先是,前帥張彥澤在任苛虐,部民逃者五千餘戶,及下車,革前弊二十餘事,逃民歸復,賜詔褒美。後歷鄧、陝二鎮。...
  • 27683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 《漢書》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 祖之建業也!後嗣承序,以廣親親。至於孝武,以諸侯王畺土過制,或替差失軌,而子弟為匹夫,輕重不相準,於是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自是支庶畢侯矣。《詩》雲:“文王孫子,本支百世”,信矣哉!(表略)...
  • 29471
《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曆志第一上
  • 《漢書》卷二十一上律曆志第一上

  • 《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至黃帝、堯、舜而大備。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陳后王之法,曰:“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漢興,北平侯張蒼首律歷事,孝武帝時樂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譽,徵天下通知鐘律者...
  • 17325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
  •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七

  • 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趙婕妤,本以有奇異得幸,及生帝,亦奇異。語在《外戚傳》。武帝末,戾太子敗,燕王旦、廣陵王胥行驕嫚,後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為太子,年八歲。以侍中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帝姊鄂邑公主益湯沐...
  • 13702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
  • 《漢書》卷十一哀帝紀第十一

  • 孝哀皇帝,元帝庶孫,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年三歲嗣立為王,長好文辭法律。元延四年入朝,盡從傅、相、中尉。時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來朝,獨從傅。上怪之,以問定陶王,對曰:“令,諸侯王朝,得從其國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國二千石,故盡從之。”上令誦《詩》,通習,能說。他日問中山王:“獨...
  • 2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