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勵志 >勵志故事 >

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

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

你是不是也會像小編一樣,時不時地就想找一些精簡一點的名人勵志故事例子來看看呢,那麼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

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生活畫趣

作者:陳衛衛

漫畫家是離不開幽默的,豐子愷的漫畫,一向以富有詩意和哲理著稱,生活中的豐子愷為作畫,也曾遇到很多趣事。

豐子愷總是帶著速寫本,走到哪裡就畫到哪裡,由此積累了大量的繪畫素材。有一次,去農村寫生時,他看到田野旁的樹林裡有幾個農婦正在掃落葉,她們各種各樣的姿態引起了他的興致,於是,他立即掏出速寫本,躲在一棵大樹後面畫了起來。正當他畫得入神時,竟被其中一位農婦發現了,於是,一群“娘子軍”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大興問罪之師:

“你畫我們作什麼?”

“準是畫了去給洋鬼子的吧?”

其中一位農婦更叫嚷起來:“洋鬼子會捉畫中人的靈魂的呀!靈魂被收去,就活不成了!”

“不得了,決不能讓他畫去!”

那些女人們越說越來氣,有一個甚至伸手要搶速寫本。面對這種局面,豐子愷縱然百般解釋也無濟於事。正鬧得不可開交之時,幸虧村裡的一位老人聞聲趕來,問明瞭原委,替豐子愷解釋了半天,她們這才息怒而去。在謝過了那位好心的老人之後,豐子愷急忙從口袋裡掏出心愛的速寫本檢視,幸好八張描繪農婦姿態的畫稿都完好無損,這才鬆了口氣。

一天,在火車站的候車室裡,豐子愷看到一個小販拎著一籃花生米走來,他覺得其形象很入畫,就一邊觀察他,一邊伸手去口袋裡掏速寫本。那小販以為豐子愷盯著他是準備掏錢,連忙走到跟前道:“先生,花生米要買幾包?”豐子愷愣了一下,無奈之下只好將錯就錯地買了兩包花生米。

豐子愷喜歡清靜,特別不喜歡和當時的政界人物來往,常常說:“富貴於我如浮雲。”《良友》雜誌的編輯多次到豐子愷家中採訪,拍攝他作畫的照片後登在刊物上,稱他為美術界的名人,並且對他的作品讚譽有加。豐子愷看了之後,對家中的孩子們幽默地說:“其實,我不是明人(名人),而是清人。”然後解釋說,明、清是兩個朝代的名稱,而名和明是諧音,名又是名利一詞的首字,他不喜歡做名人,他喜歡做個清靜的人。

豐子愷還曾因給家裡的自鳴鐘改頭換面而引出一段趣聞。1936年,他從上海買了臺大自鳴鐘,掛在緣緣堂的客廳裡沒幾天,就感到鐘面上那數字太過枯燥乏味,於是,他把鍾從牆上取下來,用油畫顏料把鐘面塗成了天藍色,再添上幾條碧綠的柳絲,又用黑色硬紙板剪出一對飛燕,粘在時針和分針的尖端。這樣一來,時針和分針走動時,就變成一對飛燕在垂柳中互相追逐了,客廳平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鄰居們看到後,作為奇聞一傳十、十傳百,不久,附近的人幾乎全知道了,許多人還特地來到豐子愷家裡,一定要見識見識這個稀奇的自鳴鐘。人們說:“到底是藝術家,做起事來就是與眾不同。”

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袁雪芬的“兩不”

在中國戲曲界,上海越劇院前院長袁雪芬絕對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她是越劇界頂尖級的旦角,當年在上海唱一天戲的報酬是黃金一兩,獲得過包括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全國第二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在內的諸多重要獎項。早年的代表作有《香妃哭頭》《忠魂鵑血》《山河戀》《王昭君》《西廂記》《絕代豔后》《祥林嫂》等,她飾演的香妃、祥林嫂、崔鶯鶯等戲劇形象使人久久難忘。

袁雪芬1920xx年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杜山村一個私塾教師家庭,20xx年2月19日逝世於上海,一生從事越劇藝術的時間長達70多年。她天資聰慧,11歲入四季春越劇科班,14歲開始在杭州演出,1938年到上海,不到20歲就成為上海灘上的名角。袁雪芬不僅基本功特別好,而且敢於創新,1943年11月演出《香妃》時,創造了“尺調腔”。後來,她又用心鑽研,使“尺調腔”形成若干板類,有整有散,有快有慢,並發展了各類板腔的反調腔,使越劇唱腔不僅在板式結構方面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調上也增強了抒情性和戲劇性。之後在“雪聲劇團”(由袁雪芬與另一著名越劇演員範瑞娟一起組建)時期創立了自己的越劇藝術流派——“袁派”。

袁雪芬的唱腔旋律清脆優美,節奏靈活,感情深沉,韻味醇厚,委婉纏綿,聲情並茂,深受觀眾喜愛。名聲這樣響,打她壞主意的、希望以她的出場來襯臉面的人自然很多,袁雪芬卻非常珍惜自己的“羽毛”。她給自己確定了“兩不”的生活原則:一是不應酬,二是不唱堂會。舊時代,做演員的一般都是窮人家的孩子,社會地位很低,女演員又大多長得漂亮,時有官僚、商人、流氓地痞糾纏。為了躲開無聊的應酬,袁雪芬選擇了吃素。生意人忌諱吃素,認為那樣會衝了自己的“財氣”,袁雪芬自然落了個清靜。袁雪芬也堅決拒絕唱堂會,所謂唱堂會,就是戲班子“上門服務”。1946年,宋美齡來滬想看袁雪芬的戲,派人叫袁雪芬去府上演出。對這位當時的第一夫人的要求,袁雪芬斷然拒絕,她說:“我從來不唱堂會,任何人要看我的戲,請到劇場來。”1947年底,袁雪芬參與演出的《山河戀》被勒令停演。當時恰逢上海大亨杜月笙過生日唱堂會,有人向袁雪芬建議說:“你到杜月笙那兒唱一次堂會,然後請杜月笙向當局說一下,事情不就解決了?”“我不去。”袁雪芬斬釘截鐵地回答。

袁雪芬堅持“兩不”的人生底線,當然是想守住自我的高潔。不應酬,是要守住身子的清白,常在河邊走,難免會溼鞋,最好的辦法是儘可能不到慾望的河邊去;不唱堂會,是要守住藝術的尊嚴,唱堂會,人家出了錢,想聽啥你就得唱啥,藝人沒有自主權,不利於藝術的提高。袁雪芬深知:一個戲曲藝人的燦爛和輝煌,是靠好噪子、高超的技巧以及求新求變的精神支撐的。前兩者奠定了藝術的基石,後者可以保持藝術的新鮮。

精簡名人勵志故事例子:站著做人,蹲著做事

20xx年,26歲的招遠小夥兒李朝傑下崗了,下崗後不甘寂寞的他,籌措資金和別人合作做生意,但是商海茫茫,撲朔迷離,東拼西湊的本錢剛出手便被人騙得精光。

李朝傑彷彿一夜之間蒼老許多,下班後他不願回家,感覺自己沒臉面對自己的老婆孩子。可生活還得繼續,無奈之下,他只能四處舉債。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名擦鞋匠,這個擦鞋匠也是年輕人,整日樂呵呵的,完全沒有自卑感,李朝傑被這個小夥子積極的人生態度感染了。“不瞞你說,這個行當投資少、風險小、利潤高,一個月怎麼也能掙個兩三千元。”看來鞋匠對這份職業頗為滿意。

我真的要做擦鞋匠嗎?李朝傑不停地反問自己:我的面子往哪裡擱?親戚朋友會不會笑話我呢?他對給人擦鞋還是心有顧忌。

當晚,他和朋友去飯店吃飯,一件小事改變了他的想法。

服務員不小心把酒灑在李朝傑的褲子和鞋上,李朝傑有點惱火,心想這段時間夠背的了,吃個飯也能“中標”,他剛想對服務員發火,沒想到飯店老闆見狀馬上走過來,掏出紙巾蹲下給他擦皮鞋。

頓時,李朝傑的怒火一下子被打壓下去了。那頓飯他吃得很安靜,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突然他領悟到:站著的人不一定偉大,蹲著的人也不一定渺小,站著做人,蹲著做事,才是真正的強者。

第二天,李朝傑就毅然加入了擦鞋行當。在經營方式上,他打破了傳統模式,將鞋攤搬進了室內,賦予“吧”的休閒與快樂,室內有圖書和花草,讓顧客在等待擦鞋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家的溫馨。

他的顧客絡繹不絕,可就在他躊躇滿志的時候,發展的瓶頸出現了,他對皮革的瞭解近乎無知。不同的皮子,特性不同,保養方式也不同,如果選錯方式,對一雙鞋的損害是很大的。

怎麼辦?李朝傑不滿現狀,通過朋友引見,一有時間就去製革廠、製鞋廠向工程師學習。為了保證美鞋效果,每一次使用新保養產品,他都要先拿自己的皮鞋做試驗,幾年下來,被他“擦”壞的皮鞋就達300多雙。

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李朝傑終於總結出屬於自己的經營方式和獨有的修鞋、皮革翻新美容技術和皮革化工產品。20xx年3月,他前期投入的3萬元資金全部收回,還淨賺2萬多元。

看著美鞋店發展勢頭良好,他果斷地做出了擴大經營的決定,連續創辦分店。20xx年8月,他從國家商標總局申請註冊了“鞋管家”商標,並向國家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申請備案了“鞋管家”官方網站。

目前,“鞋管家”已在全國60多個城市擁有600多家加盟合作店。在他的帶動下,在全國至少有1500多殘障人士、貧困家庭和大學畢業生成了他的員工。儘管如此,這位擁有600家全國連鎖合作店的“美鞋王”,沒有豪華舒適的辦公室,還一如既往地當一名“蹲著的鞋匠”。

站著做人,蹲著做事,這樣的人生可佩可敬。

標籤: 勵志 名人 例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lizhi/gushi/nql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