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勵志 >為人處世 >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經典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經典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其實,這些失敗本身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只是沒有人在意而已。如果你能總結失敗,利用失敗,你一樣也會成功。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經典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篇1

我國大數學家祖沖之不但精通天文、曆法,他在數學方面的貢獻,特別對“圓周率”研究的傑出成就,更是超越前代。

大家知道圓周率π是圓周與直徑之比π≈3.14159。古時候人們知道π值是“3”,制木桶木盆的匠人都知道“徑一週三”,就是木桶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

當然,現代已經用計算機算出了小數點後兩千多位數字的圓周率。可那時候沒有計算機,全憑手算。在祖沖之之前,西漢末年的數學家劉歆算出圓周率是3.1547。東漢的科學家張衡算出圓周率約為3.1622。到了三國末年,數學家劉徽創造了一種“割圓術”來求圓周率,圓周率的研究才獲得了重大的進展。

什麼叫“割圓術”,“割”就是“分”的意思,就是將圓細分成很多等份。畫一個頂點都在圓周上的邊長都相等的多邊形,求出多邊形的邊長,再算圓周率——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周長就越接近圓的周長,算出的圓周率就越精確。

一天早上,祖沖之正在家中讀書,讀的就是那劉徽做了注的《九章算術》,看到“割圓術”處,心想:將那正多邊形的邊數算到96個並不算多,多邊形的周長與圓周長相差還甚遠,為何不再多算一些,正多邊形的邊長愈多,多邊形的周長不就更接近圓周長了嗎?那算出的周率不就更精確了嗎?想著想著,抬頭一看,正見兒子在外玩耍,便叫道:“𣈶兒,你且去後山砍兩根竹子來。”

祖沖之的兒子叫祖𣈶,聰明伶俐,受祖沖之的影響,耳濡目染,也喜歡了數學,後來也成了數學家,提出了著名的“祖𣈶定理”。聽見父親喚自己,急忙跑了進來問道:“爹,喚兒有什麼事情?”

祖沖之說道:“你去後山砍一根毛竹來。”

𣈶兒問道:“又要做算籌?”

祖沖之答道:“不錯,你去砍了與我拿來。”

祖沖之那個時代,還沒有1、2、3、4、5、……阿拉伯數字,計算全靠一根根小棍,那個時代把這些小棍叫做算籌。

為了得到儘可能準的資料,祖沖之用“割圓術”將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增多到24576邊。現在,圓是“割”開了,但計算過程真叫一個苦啊。祖沖之把算籌擺得到處都是:桌上擺不下,在地上擺,書房的地擺不下,就到堂屋的地上擺。

祖沖之從早算到晚,擺弄那算籌,擺了滿滿一地,妻子叫吃飯了,都無從下腳,只好扔給他兩個窩頭。𣈶兒踮著腳來回給他遞算籌,直到掌燈時分。這祖沖之才站起來,但是腰已經直不起來了。就這樣整整算了兩天,才算到192邊形,人已經是累得腰痠背痛的。

祖沖之捶捶腰說道:“𣈶兒,今天就到此為止,這地上的算籌不要動了,明日起早再算。”

第三天天剛矇矇亮,祖沖之就起了床,沒有叫醒妻子和耿兒,秉燭再算,幾個時辰後,天已是大亮,那祖沖之還蹲在地上只顧埋頭擺弄算籌,沒有注意從門外忽然走進一人來,那人也沒留意地上的算籌,徑直走到祖沖之面前,興沖沖拍拍祖沖之的肩膀說道:“文遠兄,我告訴你一件事——”話還沒說完,只聽那祖沖之大叫一聲:“你,你——”

把那來人嚇得一跳,那人說道:“文遠兄,你這……”

祖沖之站起來,搖搖頭嘆了口氣,“你看看地上,這兩天的功夫全白費了。”來人才看見地上滿地的算籌。他進來的時候,沒留意,將那擺好的算籌踢得個稀亂。那人連聲說道:“抱歉、抱歉。”匆匆走了。

祖沖之此刻真是無比懊惱。

祖沖之只好叫起𣈶兒,從頭再來。祖沖之說道:“𣈶兒,這次算後,你把每一次的結果記將下來,我們從頭再來。從十二邊形算起。”

就這樣,祖沖之有蹲在地上擺起了算籌,日復一日。新做的算籌有的沒有打磨光滑,一不小心,那算籌上的毛籤就會扎進手指,鑽心的疼痛,一天下來,那祖沖之的十個手指,早已經是血跡斑斑。

算到第七日,算出了圓內接正24576邊形的周長是六丈二尺八寸又三一八三二。這時,祖沖之累得走路都直不起腰了。

歇了一日,接著算,從外切正六邊形算起,一共算到外切正24576邊形,又花了九天的時間。

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祖沖之計算出這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的圓周率值,在當時,實屬極了不得的成就,在歐洲,一直到1573年,才由德國的一位叫握脫的數學家求出了π的值用分數355/113表示,比起祖沖之晚了一千年!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篇2

失敗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只是沒有人在意而已。

李璞璘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她和其他同學一樣,很快就成為了求職大軍中的一員。

名校的背景、碩士的文憑,讓初出校門的李璞璘,對求職前景充滿了信心。不料,第一次應聘,李璞璘就遭遇了“滑鐵盧”。那時,她去應聘國內一家知名網際網路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職位。開始是筆試,她很順利地通過了。面試時,因為表現優秀,李璞璘也順利入圍。可因名額有限,那家公司最終錄用了另外一名比她更優秀的女孩。初戰失利,給了心高氣傲的李璞璘當頭一棒。

一個月後,李璞璘有意放低姿態,又去參加了某國際知名能源外資企業的應聘。當她小心翼翼地通過嚴格的面試,好不容易闖進複試時,沒想到,卻因為女性的身份,李璞璘再次被無情地刷了下來,那家公司最後只錄用了另外3名比她差得多的男生。面對性別歧視,她十分氣憤,但氣憤歸氣憤,工作還得繼續找。

此後,李璞璘又先後進行了20多次求職,雖說曾有8次入圍最終的面試,但每次仍是鎩羽而歸。不過,天生不服輸的她,依然屢敗屢戰。只是,在“戰鬥”之餘,李璞璘也開始尋求另一條求職新路。

一天,在經過路邊的一家書店時,李璞璘無意中看到該書店的櫥窗上,擺了很多諸如《求職成功學》之類的書籍,可唯獨沒有“求職失敗學”之類的讀物。這時,她突然靈光一閃,心想:自己求職失敗的經歷這麼多,這其中的經驗,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如果把它們寫出來,編成一本書,給其他求職者一些啟發和幫助,應該會有廣闊的讀者市場。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還能快速有效地宣傳自己,讓有緣的招聘主管看到並且被打動,從而順利找到工作,那不是一舉兩得嗎?

想到這裡,李璞璘興奮極了。於是,從20xx年的4月27日起,她開始把自己求職失敗的慘痛經歷,在部落格上進行連載,並起名為《“我為什麼沒有拿到offer”的十個故事》。真實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實用的建議、深入的分析,結果,短短几天時間,她部落格的點選率就突破了2萬。此後,看李璞璘部落格的網友越來越多,大家甚至把她的部落格當成了日常討論的論壇。

網上的熱鬧很快就帶來了現實的熱鬧,一時間,新浪等各大知名網站紛紛邀請李璞璘去做節目,讓其講解求職真經。

讓李璞璘意想不到的是,由於部落格瀏覽量的快速暴漲,她引起了某著名網路公司人力資源主管的注意,並最終被該公司高薪錄取,年薪15萬元。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失敗。其實,這些失敗本身就是最寶貴的財富,只是沒有人在意而已。如果你能總結失敗,利用失敗,那麼,你就會像李璞璘一樣成功。

從失敗走向成功的過程篇3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是以色列科學家,他1941年生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一個鄉村,父母都是農民。1972年,他在以色列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由於謝赫特曼習慣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切,因而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就難免與他人產生磕磕碰碰。或者說,他過得不是那麼如意,甚至有人嘲笑他是個瘋子。

1982年,41歲的謝赫特曼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從事研究工作。這年4月8日,他在大學的實驗室裡用電子顯微鏡觀察鋁錳合金時,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固體物質。他異常興奮,把這種固體物質命名為“準晶體”。

謝赫特曼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了同事,但沒有人能理解,更沒有人相信。他不但沒有得到與同事分享驚喜的歡樂,反而遭到了無情的嘲笑。因為在傳統理論看來,固體物質只有兩種存在形式,要麼是晶體,要麼是非晶體,不可能有第三種,這就是說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準晶體”的存在形式。

謝赫特曼千方百計地試圖說服同事,“準晶體”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幾個月過去了,一切皆是徒勞,不僅沒人願意聽他的解釋,反而嘲笑他是個瘋子。實驗室的主管走到他面前,把一本書放在桌子上,不屑地說:“你為什麼不讀讀這個?你所說的新發現是完全違背科學基本常識的,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被要求離開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小組。

一年後,無奈的謝赫特曼返回了以色列工學院,開始與材料學專家伊蘭·布勒希一道繼續從事對“準晶體”的研究。可是,他依然沒有擺脫被嘲笑的命運,有的人甚至指著他的鼻子說:“本想你這個瘋子去了美國我們可以安靜些了,沒想到你還是被遣回了。”

1984年,謝赫特曼、布勒希二人同美國科學家約翰·卡恩、法國晶體學家丹尼斯·格拉蒂亞斯合作撰寫了論文,詳細地描述了製出“準晶體”的具體方法。爭取發表這篇論文的過程很不順利,眾多的科學雜誌都拒絕了它。一些編輯甚至嘲笑說:“我們不需要如此無聊的論文,更不需要違背‘科學常識’的論文。”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篇論文總算在一家小刊物上發表了,論文發表後,立即在化學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些學術權威公開站出來質疑謝赫特曼的新發現,美國著名化學家、兩屆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在一場新聞釋出會上嘲笑說:“謝赫特曼是在胡言亂語,世界上沒有什麼‘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一些高校的老師還以這篇論文為例,教育學生要尊重“科學常識”,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做不學無術的“偽科學家”。顯而易見,這篇論文根本沒有改變科學家們對“準晶體”理論的否定態度。

實踐檢驗真理,時間解決問題。在經受了近30年的嘲笑後,“準晶體”理論終於得到了全世界最權威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可。“準晶體”材料硬度很高,不易損傷,使用壽命長,加上具有無黏著力和導熱性較差的特性,適合製造眼外科手術用的微細針頭、刀具等,還適合製造不粘鍋具、柴油發動機等,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將極大地改善人類的生活。謝赫特曼也因此成為了20xx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一人獨享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的獎金。

20xx年10月5日,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拉爾斯·特蘭德等人在解釋謝赫特曼獲獎原因時說:“他首次在電子顯微鏡中觀察到了一種‘反常理’的現象——鋁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種不重複的非週期性對稱有序方式排列的。按照當時的理論,具有此種原子排列方式的固體物質是不存在的。因此,他的發現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爭議,為了維護自己的發現,他被迫離開當時的研究小組,但這一發現促使科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對物質結構的認識。”美國化學協會主席納西·傑克遜說:“他的發現勇敢地挑戰了當時的權威體系,是科學界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有自信就不怕嘲笑,已是古稀之年的謝赫特曼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科學需要質疑,任何新事物的發現,難免要遭受誤解甚至嘲笑,經受住嘲笑而笑到最後也就成功了。”

從根本上說,這個世界並不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那些能夠經受住嘲笑且勇往直前者的手中。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lizhi/chushi/jj7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