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心得體會 >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5篇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5篇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

尊敬的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首先感謝領導為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與大家學習交流的機會,下面我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彙報給大家,望大家能予以批評指正,提出寶貴意見。

一、真誠欣賞是陽光,方法得當巧表揚。

初四的孩子,所有的硬暴力在他們面前,全都有了免疫力。想到:寒風讓人裹緊衣服,暖陽讓人自己脫下衣服。當外力無法改變他的時候,就先讓他的內心變得柔軟,溫暖是會讓人主動發生改變的。於是,我在課堂上講完知識點安排學生:“大家開始鞏固,將知識點背下來。”最多一秒,我便開始了大規模的表揚:“周芳冰動作真麻利,姜喜燕聲音真洪亮,楊路平一邊背一邊動筆寫的這個習慣可真好……”就這樣,被表揚的孩子背得更認真了,沒被表揚的孩子借鑑我表揚過的優點,也行動起來;本來無精打采的孩子也積極地鞏固掌握中。我在孩子們背的過程中,只要發現學習差的孩子有一點點優點就馬上大力表揚,他聽了之後必然做得更好。慢慢地,我看到學生的優點越來越多,學生學得越來越愉快,我的心情也越來越好。

二、自我監督促成長,圖表也來幫幫忙。

會考語文中加大了古詩文背誦積累的分值,這要求不僅要記得牢固而且要寫得準。每節課結束時我都佈置下節課要聽寫的內容。上課後先進行考試,每節課10道題,每道題10分,錯1個字本題0分。試卷讓學生互相批閱,學生每次批閱不同人的試卷,感悟不一樣的書寫,對照螢幕上的答案批閱後寫上分數,還給本人,取消螢幕上的答案,學生獨立改正。

我強調:(1)自己發現沒有批出的錯誤,用不同顏色的筆改錯後不再扣分,需要有老師的簽名;(2)老師下課後進行二次批閱時,一旦發現沒批改出的錯誤將給批閱人雙倍扣分,(3)沒有修改對的錯誤,給該生雙倍扣分。一率判0分。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批改的和被批改的,都慢慢關注了細節。

同時為了動態管理精心批閱的小測成績,我讓學生畫了一個座標軸,粘在桌子上, X軸是一個月的在校日期,Y軸上是10到100的數值,每天的測試成績用紅點做好標記,並寫上分數,將每天的紅點連成折線,每週每月的檢測成績就會一目瞭然,課間大家也經常會晒一下自己的統計表,想知道競爭對手的成績,只要到對方的桌子上看一下,便清清楚楚。學生相互比較,看到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便悄悄地用功了,等到自己再晒表的時候,就有了底氣。

我經常會在講課結束,學生鞏固的時候,隨時瞭解每個學生近期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並定期將學生的成績飛信給家長,也引導家長用什麼方法幫助孩子學好語文,這樣家長也變成了我的助手,漸漸形成良性的迴圈。凡事只要用心,便會漸入佳境,發展的前景就是無限光明。

三、自我肯定源動力,檔案存留掌中寶。

在教育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讓自己做一個有心人,儲存檔案,並且將檔案不斷展示給學生成為我的掌中寶。

我每天每節課都有一張檔案紙,上面有三類簽名,一是當堂知識點背記優秀和沒有背上來的學生簽名;二是作業優秀的學生和進步大的學生簽名;三是課堂搶答好的學生簽名。

我是這樣操作的。對學生的作業我堅決做到逢做必批,逢批必留檔案。課堂合理安排時間,我批作業全是課堂上的面批,講完知識點後,讓全班同學鞏固,我批完一排就開始提問,沒背上來的同學自己將名字簽到檔案上:日期,上課提問沒背上來的同學,然後是他的個人簽名。然後背下一個知識點,我開始面批下一排的同學,在批閱的過程中,一批書寫認真程度,二批答案的個性化,三批問題的圈畫。因為抄襲的答案都有相似性,所以,我一看就明白,只要是抄襲,就是沒完成作業。

優秀的學生在檔案中寫:日期,作業優秀的同學,然後是他的個人簽名。寫得稍好點的成績比較差的同學,我也給他個優秀,因為是學生的個人簽名,他心裡的美,可以從他的臉上看出來。講題時,我對個性化,但準確的答案大加讚賞,這樣,學生抄襲的現象越來越少。初四的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的少了,我提出問題後只要是能搶答到的,我都會讓學生自己簽名存到檔案中。所以,只要是我提問,每個問題都會有至少2個的搶答同學。檔案每天連同成績一塊用飛信匯報給家長,所以,孩子們都十分看重自己的檔案。一月一統計,一總結,一通報。

四、閱讀理解煉能力,巧妙約定偏科生。

初四會考閱讀理解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用課堂有限的時間講清答題思路和知識點,練習提升是關鍵。我安排學生每週做三個閱讀理解題,增強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可是現在想找答案,百度一敲全搞定,這樣的作業毫無價值,也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我告訴學生:成功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所以不要害怕做題中出現的錯誤,我們要做的是開始出現了很多錯誤,通過做題目,慢慢減少錯誤。

怕吃苦的人吃苦一輩子,不怕吃苦的人吃苦一陣子。班裡有兩名總成績優秀,語文偏科的學生,一個是因為作業完成不好,一個是因為測試成績不突出,所以我們做了一個約定,以一個月為期限,只要測試成績不是滿分,檔案中就是0分,如果是滿分就是真正的滿分。

這倆孩子對每次考試真是用上了全力,爭取次次滿分,只要有一次是90分,我便給他改成0分,他們告訴我:“老師,下一次,一定一定是滿分。”回去不用督促,自己用功去了。接下來馬上要進行階段測試了,我們又商定,如果成績在105分以上,這項規定便從此取消,不用問,他倆又自己努力去了。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走近學生,肯定優點,巧用方法,方能換來學習熱情;走近學生,反思自我,調整教法,也能換來教學成就!

三年級作文教學是國小作文教學難點中的難點。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為了更好地進行作文教學,本學期我做了以下的嘗試:踏踏實實地立足於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領悟其內涵,突破形式的約束,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圍繞教材穩打穩紮地開展習作教學。

一、立足文字,以閱讀教學為基礎,讀寫結合,習得寫作方法。

三年級學生處於作文的起步階段,我們應首先教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習作方法從哪裡來?實驗教材注意內容的整合,每個單元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每個單元的習作也是緊扣專題設計的。所以我們應充分把握教材的這一特點,立足教材,紮紮實實地組織閱讀教學。每學習一篇課文,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有收穫:課文寫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是怎樣寫的?以上問題不僅是閱讀教學的核心所在,更是習作教學的根本前提。學習是為了運用,只有學習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有明確的認識,到他們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心裡才會有一筆清楚的賬:“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怎樣寫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

因此,進入三年級以後,每次學習課文,我都要抓住課文最大的寫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設計,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精妙的表達方法。不僅注重課堂小練筆,更注意把學課文與教習作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習作中恰當地運用本單元所學到的寫作方法。比如這一學期第二組課文講的都是名人故事,習作要求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重點了解了文中事件的過程,知道作者為什麼寫那件事,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時他們才知道要寫值得寫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動筆寫。

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忌諱講解語言、文學及寫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識,避“超標”的嫌疑,覺得只要課程標準中沒有的,我們都不應該講。但實踐證明,在合適的時機,很多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不術語化,學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些知識也是學生必須逐漸掌握的。語文教材裡的課文都是專家精心選編的經典篇章,猶如一座散發著光芒的`巨大寶藏,有許多好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完全可以不避嫌疑,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分析、歸納,並用來幫助自己寫好作文。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習作方法就是作文的“規”和“矩”,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習作方法,寫起作文來才會遊刃有餘。

二、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習作內容從“不自由”到“自由”。

實驗教材在習作編排上,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在內容上的限制很少,習作內容寬泛。但同時帶來一個弊端:三年級學生剛剛學寫作文,習作方法掌握得少,取捨能力有限,他們很難在自由確定習作內容的情況下通過一次練習就達到單元習作訓練的目標。鑑於這種實際情況,我突破教材,對一些單元的習作內容進行拆分,由規定統一內容“不自由”地寫,到習得方法之後“自由”地寫。

第一組的習作內容是寫一寫自己的課餘生活。課餘生活太豐富了,到底寫什麼?該怎麼寫呢?剛開始我認為學生肯定很多東西可寫,於是讓孩子們自由發揮,自己喜歡什麼課餘生活就寫什麼,學生開始寫作時,我作了一翻指導後就讓學生自由寫,有一位學生寫了十分鐘,才寫了幾個字:我的課餘生活是釣魚,一有空我就會和爸爸一起去釣魚。我巡視了一週回來再看他的時候,他也還是那幾個字。

我覺得好奇,如果是自己經歷過的肯定有話可寫,沒可能十分鐘過去了,也還是那幾個字。於是,我低聲問他:“你釣過魚嗎?”他說:“沒有。”我說:“沒有釣過魚,你寫釣魚乾什麼?”除了他,還有幾個同學都是憑空想像來寫的,都是寫些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情。

我想到這個“自由”有點不可取,於是我重新做了調整,縮小習作範圍,要求學生統一以“有趣的課間活動”為題,寫一寫自己課間活動時最喜歡的遊戲,幫助學生找到了他們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這一下學生有話可說,知道該怎麼寫了。作文評改後我又佈置大家週末做一次家務勞動,以“勞動”為主題寫一篇作文。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方法之後,再來進行第三次作文:課餘時間我們除了做遊戲、參加勞動,還有哪些喜歡的活動或印象深刻的事?請你寫一寫。

習作內容從“不自由”走向“自由”,不僅讓學生更快地學會了表達,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多次練筆的機會,進一步加強了習作訓練,能夠更好地達到習作教學上的學段目標。國小語文教學隨筆。

又如在教學第五組習作“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時,我發現這一專題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如果讓學生自由地決定習作內容,學生雖然能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但受年齡及閱歷的限制,根本無從下筆,結果作文變成了摘抄資料,失去了習作的價值。

因此我把習作內容縮小到極小的範圍,讓學生寫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這兩個節日,學生相對來說是比較熟悉的,而且中秋過剛過了不久。在這種情況下,習作內容雖然變得不自由了,但由於降低了習作難度,學生寫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他們也由此發現傳統文化就在身邊,浸透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值得繼承和傳揚的!

三、走進生活,親身實踐,讓習作素材變得更加鮮活。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習作素材從生活中來。在習作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走進生活,親身實踐,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積累豐富鮮活的習作素材,培養一顆細膩、善感的心。在教學第六組習作“風景優美的地方”時,我讓學生和自己的父母利用週六、日的時間走進我們美麗的家鄉,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景。

很多學生都親自去看了增城廣場、增城公園、派潭的白水仙瀑、正果的湖心島……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實地寫出來,雖然談不上什麼文采,但讓讀者看了,有種親臨其境的感覺,這就是收穫。又如在教學第四組的觀察日記時,我讓學生自己利用課餘時間先走進生活,觀察自己想觀察的、感興趣的東西。

有的學生利用回老家探望爺爺、奶奶的機會,去親近大自然,觀察了蝸牛;有的學生觀察了小螞蟻;有的觀察了自己喜歡吃的水果……有個學生這樣描寫自己觀察到的小螞蟻:小螞蟻真有趣,小小的身體也分成了三部分,頭上還有兩根有趣的“鬍子”。大部分學生都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寫具體。

四、 想象作文,自由習作的“天堂”。

在教想象作文時,不少教師愛向學生強調“合理地想象”。什麼叫合理的想象?三年級國小生的想象是很豐富甚至是離奇的。當然這“離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的,對於孩子而言,只要是他們想得到,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能以“合理地想象”為枷鎖,禁錮學生的思維,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

三年級教材中有不少想象性作文,如第七組的“編寫童話故事”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地大膽想象,比一比誰的想象最奇特,誰的想象作文寫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師的激勵打開了學生思想的大門,想象王國變得更加絢麗,異彩紛呈。不像以前那樣,總是寫什麼龜兔賽跑呀、比本領一些舊的童話,這次有的學生寫小豬生病了,小兔子過生日等新的內容的童話。

訓練學生獲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湊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紮紮實實的的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今天語文課上的教學內容是練習2的口語交際——採訪。學生可能在電視上看到過採訪,但自己應該沒有經歷和實踐過。我先讓學生讀題目,提取有效資訊。學生知道了採訪的四個注意點:

1.要有明確的目的

2.要確定好採訪物件,列好採訪提綱

3.提問要有禮貌,要得體

4.要把採訪的內容記下來

在安排學生現場練習採訪之前,我臨時想到自己昨天出去聽課後接受的採訪,於是把過程描述出來跟學生分享。學生很是歡迎,目光灼灼地盯著我,擺出聽故事(看好戲)的樣子。我先說,有一位領導通知我,要我接受一個採訪。學生立刻“哦”了一聲,插嘴說“這是確定採訪物件”。我接著說自己不知道說什麼,而領導叫我隨便說。學生困惑了,這是沒有采訪提綱啊!然後採訪就開始了,一個工作人員舉著話筒對著我,另一個工作人員扛著攝像機對著我。學生明白,這是要把採訪的內容記下來。然後差點就沒有然後了,我說我們三人大眼瞪小眼地看著,誰也不開口。學生笑了,知道還是沒有列好採訪提綱的問題。我小心翼翼地問他們,你們是要問我什麼呀?攝像工作人員這才丟擲一個問題:“就說說你聽課的感想吧!”我於是從上午聽的課開始說起,才說了一句“我今天上午聽了三節課……”攝像工作人員打斷我:“直接說聽了下午的課的感想吧!”對此,學生直接叫起來:“沒禮貌!”上午上課的是我們鄉村國小的普通教師,而下午上課的是專家,原來他們採訪的目的是想了解專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傳達情況。學生對照採訪的四個注意點,對我接受採訪的過程品頭論足,很是感興趣。雖然因為插了這麼一曲,使課堂現場採訪的時間縮短了,但我覺得學生的收穫並沒有縮短。學生對採訪的認識更直接,更生動。

教學練習1的口語交際——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我也是這樣做的。我先示範介紹,不讀參考書和《課課通》上的資料,而是把自己暑假去湖南張家界玩所瞭解到的有關苗族的知識分享給學生:講了苗族人是蚩尤的後代,所以他們不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講了他們怎樣歡迎賓客,除了敬獻美酒和歌舞,還需要客人的對歌;講了他們怎樣過自己的節日,講了苗族女子漂亮豐富的銀飾和神祕可怕的養蠱放蠱的傳說。再配上當時所拍的圖片,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讚歎不已,對苗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輪到學生自己介紹某個民族時,也不由自主地用到了自己旅遊中的見聞,介紹得多姿多彩,個性鮮明。

教師將自己的閱歷當做獨特的教學資源來使用,我覺得更有情趣,更能吸引學生,也能生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2

我做語文老師十多年了,感觸最深的就是在課堂上老師如果能夠激情滿懷、精神抖擻,那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將會充滿信心,反之,一堂不溫不火的語文課,絕對算不上是好課。

正如一位老教師所言,如果語文只知道在那些沒有生命的字詞上反覆折磨學生,不願為學生在思想與精神的生長奉獻智慧,那麼,我們就不能指望語文有打動心靈的力量,就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很注重情感引導,經常引導學生選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談談自己成長經歷中的感受。

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情感,是我設定教學目標之一,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認為教師只有擁有真情實感,才能生髮出好的情境,有時教師的`情感就是一種情境。

教育是一朵雲推動著另一朵雲,一種思想影響著另一種思想,一個教師要以自己對所教學科的態度去影響學生,用發自內心的職業情感去感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熱愛。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3

回顧一年的工作,收穫頗多,我有四點體會與各位老師共勉。

一、學習前輩經驗,認真吸收消化,是進入教師角色的捷徑

以前,我認為只要專業知識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當老師了,其實不然,教育,不但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一個教書育人的過程,所以,僅有專業知識還是不夠的。教育局領導為了使新教師能儘快適應教學工作,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業務素質,安排師訓中心和學校相互配合,舉辦了多次的新教師培訓活動。在首次集中培訓中,不但向新教師講述了教育政策法規知識、班主任工作常規、教師形象、語言要求?關內容,還特地邀請了優秀教師前來講課,有優秀新教師的經驗介紹,同時,為了提高我們的教學實踐能力,師訓中心還聘請了各學科教研員,分學科對我們進行了學科教學常規講解,特別是如何備課的指導,教研員還指定有關內容要求我們進行現場備課、交流,並對我們的備課情況進行點評,讓我們初步懂得了如何備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為開始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每一節課,各位老師都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無論教學設計或教學效果,都是無可挑剔。在這條不斷探索的路途中,我們需要的是謙虛的請教和經驗的積累。

二、吃透教學內容,做好備課筆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想,這也同樣適用新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你的第一堂課,一定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素質和魅力,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這將會對今後的教學和你在學生中的形象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語言要生動活潑,朗讀要聲情並茂,板書要工整美觀,講解要深入淺出,儀態要落落大方,表情要富於變化。另外,對於國小生加點小道具、小獎品、小競賽,會讓學生覺得鮮活。小故事、小笑話、小謎語會讓學生感到快樂。總而言之,要盡你所能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堂課你能讓學生喜歡你,佩服你,那麼以後的路就順暢多了。

三、融入教學環境,掌握學生特點,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

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所以,這些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都不是很理想。更嚴重的是,很多學生都對自己缺乏信心,上課的時候很少有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舉手發言,就連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也是一樣。

作為教師,我不妄想在一開始就扭轉這個局面,最需要做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班級裡每個學生的名字,讓每一個學生知道你認識並關愛他,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直呼其名都顯得更有效果。要記住學生的姓名,有幾個小竅門:比如畫出學生座位表,強化記憶,必要時,也可以把它放在講桌上或者辦公室裡,有空就看一看;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臉部特徵認真紀記憶。還應該儘快地瞭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及其家庭情況,以便因材施教。你的愛心如同陽光,要讓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感到溫暖。要細心觀察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鼓勵、表揚。要經常不經意地說出某個學生的一件值得稱道的小事,使他經常受到鼓勵。不知哪個激進的教育家說過,有時候我們對待孩子,要“昧著良心說好話”。初聽這句話,覺得有些偏激,細想想,如果出於愛,出於從心底裡的'賞識,有意識地誇讚一個孩子,誇到他“燦爛發光”,有時真的能奏奇效。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似乎永遠沒有出息,無論你怎樣批評教育都照樣我行我素;有的學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輔導幫助,他們依然是成績單上的最後幾名;有些學生似乎永遠是品質惡劣的學生,他們自上學起便是班裡的“搗蛋鬼”,老師們的“眼中釘”。而這些學生也有自己的小天地,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他們排斥所有的老師,故意製造惡作劇,惹老師生氣等等。面對這樣的局面,我也曾經一度苦惱過、迷茫過。說到這裡,我又想到了我們班裡的一個學生。她是個相當靦腆的女孩子。膽小孤僻,沉默寡語,平時和別的同學也不太來往。在學習上,她顯得很吃力,作業本上錯別字一大堆,作文更是寫的讓人不知所云。成績的不理想導致了她的自卑,更不願意和同學玩了。通過了解,我發現她是可憐的孩子。她的父親在她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不久母親也棄她而去,將她拋給了年邁的爺爺奶奶。現在她們家裡的收入就是靠爺爺奶奶收廢品,勉強餬口,生活相當拮据。作為老師,我非常同情她的遭遇。但我更加明白,這個學生不能再這樣下去。重拾信心,快樂成長,是她重新擁有快樂的唯一希望。所以,在學校和課堂上能讓她表現一下,給她一些鍛鍊的機會,也許會把她感染了。我就在上課時,針對課堂上她不敢舉手的情況,開始利用積極的暗示,如給她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個讚許的微笑,一個示意的眼神,讓她覺得她並不是被愛遺忘的角落。下課後,引導她多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她明白,其他同學能做到的,她也一樣可以。漸漸的,這個孩子上課舉手積極了,下課也能和同學們玩成一團了。雖然作業正確率還差一點,但我想,只要我努力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引導她,用一份真誠的師生情去感動她,她一定會像天使一樣健康快樂!從這件事情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每個學生都是天使,只有關愛每一個學生,才有充滿人性的教育。

這一年來,從陌生到熟悉,我開始融入到學校這個集體中,在和教師前輩一起工作的日子裡,我學習到了他們那種甘心奉獻、默默耕耘的高尚情操,從中感受到了無限的溫暖,也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教師都在默默無聞地奉獻著他們的青春與智慧。與他們相比,我自愧不如。一年,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的從教之路任重而道遠,儘管“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衷心感謝教育局的關心以及組織的各種培訓活動,讓我們新教師能快速地成長起來。同時,祝各位老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謝謝!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4

有效課堂教學是指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有效教學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策略。

在新課改的大潮中,許多優秀教師充滿智慧,充滿詩意的精彩課堂成了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的教師則是“穿新鞋,走老路”。許多語文課堂教學仍然呈現出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的狀態,學生語文素養得不到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依然普遍存在著。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的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的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的挑戰與學習者的內在愉悅。師生實際付出的精力與實際收效差距甚遠。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經過洋思中學的學習讓我有了一些收穫。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學生沒有高質量的預習,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老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閱工具書等,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我剛帶語文的時候,心理沒底,不知道如何講,如何抓學生,怕帶不好,我想只能從國小生入手,抓好預習工作。開學的第一堂課我就告訴他們預習的要求。課文讀兩遍,標自然段,畫生字、詞。寫出文章主要內容,分段、寫段意。找近義詞、反義次。畫出最喜歡的句、段,寫出感受。這樣學生通過頭天的預習,課文比較熟悉了,講起來比較輕鬆。效果也很好。還要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同時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精於設問,增強教學問題的有效性

研究發現教學中有近一半的教學提問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之所以無效或低效,主要是不能啟用學生的思想。許多教師的提問並不一定都能夠成為好問題,我們發現,許多問題是“假問題”,是“淺問題”。

只有那些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問題。從教學的角度說,問題應該是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說明的東西。一個教學問題至少應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學生尚不完全明確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須是學生想弄清楚或力圖說明的東西;第三,它必須是與學生的認識水平相當的。語文教師要努力設計出“好問題”:問題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一個好問題具有較好的拓展性,能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僅僅停留在“是”或“錯”的機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上有所建樹。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整節課就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第一個問題:海鷗和老人之間有什麼樣的感情,你從那些地方看出來的?劃出句子、批註感受。第二個問題:安放老人的地方發生了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劃出句子、批註感受。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生討論地非常激烈,興趣非常濃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培養自學能力的

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進入國小高年級,語文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發揮自主能動性,學會自學。但是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自學活動,老師教得既輕鬆,學生學得又愉快。所以,在國小高年級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代是高速發展的資訊社會,知識變化日新月異。人們要為斷的學習知識,才能跟得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小階段自學能力的培養,會對學生終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中的具體措施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的:

首先,從課前預習入手,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在每個新的教學內容開始之前,老師佈置目的明確的課前預習任務。如:熟讀課文、請家長幫助聽寫生字並訂正、找出優美的句子、詞語、解釋詞語並造句、寫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寫出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

其次,緊抓課堂預習成果展示。可以通過練習展示字詞的預習,教師通過練習中捕捉到的資訊,有針對性的進行及時指導,及時幫學生解決預習中在字詞方面遇到的難題。對課文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以互幫解決難讀的句子和段落的形式進行。既展示了個人預習的成果,又互相幫助解決了各自預習中的難題。老師也感到比較輕鬆。對句子的預習展示,可以採取指名讀優美句,並說出理由,讓其他同學評價、補充的方式進行。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觀察角度不同,可以把課文中各種有特點的句子都找出來,在互相交流展示中自學完成。

再次,經典的設計問題,寫在黑板上,規定時間讓學生自己先解決。自學形式可採取多種,如獨自、同桌、小組等。然後在全班展示自學成果,共同交流討論解決重難點。採取多種形式及時鼓勵肯定好的自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握文字,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例如:我教學《海豚救人》一課時,因為它是自瀆課文,讓學生認真預習、並根據課文分組討論課後問題,第二天進行彙報,可以是小記者採訪式、可以是彙報資料,可以是辦手抄報的形式。學生全面參與,積極性很高,效果明顯,課文理解透徹。

三、靜動結合,提高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波紋不興,是死水一潭;波濤洶湧,是洪水猛獸。只有潺潺流水才是有源活水。教學應像河流一樣,有序性和波動性相結合,既百折不撓奔向大海,體現有序;又迂迴曲折,體現波動性。有序使教學結構段落明確,但一種活動如果缺乏起落,給予學生的刺激便會減少。教學應避免平鋪直敘,在教學過程中有矛盾衝突,有思維碰撞,有智慧啟迪。教師講述有行有止,有續有斷,高低起伏,悠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學生學習有聽有講,有學有練,有張有弛,有商有量。整個教學過程猶如一臺好戲,師生共同配合,有序與波動相結合,教師與學生共成長,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才是一堂好課!

四、多元整合,提高課堂實施的有效性

教學準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住以下幾個元素,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l、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學情正確定位,三維一體的目標落實到課堂應有所側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恰當地調整預設目標和生成新的目標,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應有所側重;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自我評估。

2、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同時教師也是自我專業成長的主體。沒有教師的專業成長,就難有學生的自主發展,課堂中雙主體在不同層面上不斷協調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教學結構:有效的課堂教學結構應是線性教學設計和組塊教學設計的有機結合。前者代表傳統的教學設計觀,以教師的教為出發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教學設計嚴密,教學步驟細緻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後者代表現代的教學設計觀,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以“教學塊”或言之“學習單元”來組合構建課堂,一堂課可能是“多塊”,也可能只是“一塊”,更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及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我們倡導多元的組塊教學設計,但也不放棄一定範圍內的線性教學設計。

4、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往往只注重教師教法的研究與選擇,有效的課堂教學包括教師科學地教與學生科學地學的兩重標準。語文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作相線條的處理,以導讀之:讀書感悟法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較適於對文章的精彩細部進行教學,以研讀之。

5、教學資源:有效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資源的過程。教學資源包括文字資源、媒體資源以及人的資源(主要指師生的資源)。課堂中教師應重視師生共有資源的開發,更應重視開發教師自身的資源。

五、自覺反思,提高教學監控行為的有效性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課堂教學監控行為一方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整學習方向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促進教師自覺形成教學內省力的一種方式。教學監控行為應該始終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而不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之後的一個教學反思。

教學監控行為主要涉及對學生課堂學習實效的監控與對教師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

對學生課堂學習成效的監控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評價。這種評價首先是一種完整的評價,包括激勵和批評;同時也是一種針對性很強的評價,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機械頻繁地評價;還應該是一種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指導作用,不傷害學生的自尊。

對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活動的監控,應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師反思機制,引導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評價,一方面個人勤思考、勤動筆,養成教學反思習慣;同時,根據教學情況適時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預案;另一方面加強反思的交流與研討,從反思中得到啟迪和昇華,取得進步。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充滿挑戰,呼喚智慧。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設計自己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追求的!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5

國小語文教師教學心得:對教學中的朗讀訓練

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閱讀基本訓練,是眼、耳、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朗讀訓練最主要的要素是訓練內容、方法、訓練時間、訓練主體(即學生)等。優化訓練過程,就是在對這些要素進行合理優化、調配管理,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合理地安排讀的訓練,把讀書訓練因素有效地整合,使學生在單位課堂教學時間內,儘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如何對朗讀訓練過程進行優化呢?

1.範讀引路,點撥先行。朗讀訓練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示範朗讀,可以融情於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聲情並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範讀與聽錄音不同,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當範讀到要求學生掌握的字詞時,在這些詞前稍微停頓一下,或讀重一點,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記憶。當範讀到新詞及難理解的詞、句、段,教師可以用平緩稍低的語調給予適當提示、解釋,幫助學生揣摩教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般原則,朗讀教學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提高要求。各個年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指導時要根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規律,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考慮到學生在各個年齡層上表達能力的差別,給予適當指導。另外,在對學生朗讀進行評價時,也不能以成人化標準來衡量。

3.授之以“漁”,舉一反三。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指導要“精”,學生的練習須“多”,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的精心指導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A、選取指導的訓練點要精;B、訓練要求細緻、精要,每次訓練應有一個側重點,不可貪多求全;C、訓練的過程需精心設計,儘量避免朗讀的隨意性。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6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村課改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經過學習瞭解,每個學校到教師都有自己的模式,但大致不外乎是這樣的:明確學習目標、自主探究、交流展示、隨堂反饋、拓展延伸,如何在國小語文課上用好這些模式是個難題,特別是在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村學校實施起來更是舉步維艱,是事實就應該承認,是問題就應該面對,憑藉本人的努力摸索,總結出以下一些措施,以供同行和專家們指正:

一、板演展示,鞏固字詞

農村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很多已學字不能正確書寫,或能正確書寫筆順也不對,在展示環節中我經常讓聽寫板演,若有問題及時糾正,或者讓書寫能力較好一些的同學幫扶差的,對於普遍難寫的字就共同口述筆順,課下作業也多以熟悉字詞為主,經過一番訓練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一定提升。

二、先改後講,引導講題

課改模式主要是用於新授課的,講題中套用這些模式可算是白手起家,我試著也找到了一些方法,講試卷或練習冊,通常先讓學生自己修改力所能及的題目,自己不能解決的找同桌幫忙,同桌也不會的就讓班裡做對的同學講,最後只留下共性問題老師才講,即便講也是一步一步引到那重意思上,只要靠譜就予以讚許。

三、自主閱讀,討論發問

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儘管這一條目標只是在第一學段提出的,卻貫穿於整個中國小各個學段。閱讀課上出語文味就應該是以讀為主、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習閱讀,提出問題學語文。學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閱讀中,也就是和文字的對話中,才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語文教學也只有在學生自己的自主閱讀中,才能培養喜歡閱讀的情感和習慣。這是語文課上出語文味最基本的一點。

四、多種教育,提高能力

在實施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於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從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組織和實施自己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在傳授語文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模仿教育、探究問題方法的教育、做人的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尊敬師長和長輩教育、實現整體素質教育、培養完整人的教育。

五、博聞強記,增強語感

農村孩子在記憶力方面可不比城裡差,這一點也是最讓我欣慰的,正是應了幼學如漆之說,抓住這個長處培養語感正合時宜,於是我想出了課堂競爭背誦完成學習任務,當堂就可以完成背誦諸如古詩或課文段落的學習任務,較好地展示了新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多給學生一些背誦的時間,發現他們記得越多就越愛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六、制籤背箴,課外延伸

利用課前1~2分鐘的時間,讓每個人說一句歇後語或名人名言或諺語,一條龍式逐個進行並養成習慣,既是個人展示又是互相學習積累的.過程。同時把自己的座右銘做成書籤,在動手中玩味比生硬的說教能更好地獲得感染和薰陶,而且在條件簡陋的農村搞這樣的形式,學生非常樂意表現自己。

七、師生共議,探究問題

合作學習這是一種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語文不同於數學邏輯縝密,如果學生肚裡缺少相應的東西再怎麼鼓勵討論發言也是無濟於事,我想老師的幫、扶、帶就顯得尤為重要,必須見縫插針隨機穿插逐步過度,只要學生能想到那層意思就告知其表述方式,順勢也幫助他們記憶積累。如果實在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就罰講個故事或笑話。

總之,我認為新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教條化,而應是一點一滴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給學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間,使學生學得更多,從而使他們走出農村,邁向城鎮,去領略外面的精彩。本人本著少談大道理多談心得,把自己半年來教學實踐體會彙總成文,潛心探索,為農村孩子能有個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7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才有課堂的高效。設計知識呈現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隨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係。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遊離於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

二、要有正確的引導,恰到好處的啟發。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後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後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是被動地跟著教師轉。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了思路,延續了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學習效率提高了。

三、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節,更應體現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趣”就是課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願意學,樂此不疲。教學中有許多時候可以讓孩子通過運用表演加深對課文理解,比如:在教學《小雨點》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裡,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就讓同桌二人表演讀,一個有感情朗讀,另一個雙手張開在下巴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也讓孩子做出魚在水中歡快遊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在孩子感興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四、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儘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並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薰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正如葉聖陶先生所倡導的:“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文字與生活之間的聯絡 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 朗讀目的與情感之間 朗讀時間與情感的聯絡。

五、把創造的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於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髮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嚐創造的樂趣。在教學了《狐狸和烏鴉》,大家都說:狐狸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狸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裡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麼,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係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準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願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準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8

我在這幾年的國小語文教學工作中,取得了點滴的工作經驗和體會。

首先,每學期一開始,我都在認真總結上學期得失的基礎上,根據本學期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以及學生的知識狀況,制定教學計劃,並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以保證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把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了,需要教師把握好減輕課業負擔與提高教學質量的關係。我體會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向四十分鐘要效率,我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啟用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資訊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為此,我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成了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範聽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表現,教室中沒有了陰暗冰冷的“死角”。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採用了生動、活潑、紮實、系統、有序、有恆訓練等方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語文實踐能力。興趣是最好的動力,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我經常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想結合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如評選小小演講家、舉辦辯論會、古詩朗誦會、成語接龍、手抄報比賽、書法比賽、將優秀作品張貼展覽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增長了見識,增強了能力,又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體驗到了收穫的喜悅。從事十多年語文教學我得到了許多,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語文教學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工作,在今後漫長的教學生涯中,我還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水平,更好的為語文教學服務。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9

辨證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彼此聯絡,相互關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聯絡得比較緊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形態稱之為“場”,如“電場”“磁場”等等。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處於立體的、互動的、多層次平等對話的教師、學生、文字實際上也存在一個“場”。在這個“場”中,教師、學生和文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學生身心無比愉悅,知識體系得以建構,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養成。我們把這樣的理想化的課堂教學境界可以稱之為“對話場”。而這個“對話場”的創設與形成,正是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現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以至於最終形成和諧、融洽的“對話場”呢?

(一)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知識、能力的形成過程,是學生自身在外因和內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構的過程。沒有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理解,內因不發揮作用,學生是很難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構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字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對話呢?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學會做一個“隱藏者”,在課堂中隱去我們的身影,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而要確實做到成為一個“隱藏者”,我們的教師要努力做到“兩個保證”。一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

第一個保證中要特別注意保證學生質疑問難的時間。質疑問難是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對話場”,完成意象建構的一種基本策略。它能引導學生真正經歷與文字對話的全過程,有利於教師進一步明確學生與文字對話時出現障礙的真正原因,便於集中火力,解決根本問題。學生也能通過在“對話場”中解決這些問題,而獲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閱讀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樹立學生自主閱讀的信心。

二是要保證學生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一個教師在教學《木蘭從軍》這篇課文時,在總結階段,讓學生完成了這樣一個填充題:你認為花木蘭是個( )的女英雄。教師的目的是讓學生談一談對花木蘭的整體印象,相互交流對課文的整體感受。但學生交流起來很困難,甚至出現了“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的女英雄”的狀況。這就是因為這位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和文字獨立對話的空間,學生被緊緊地束縛在一個小小的框子裡。如果我們這樣問:學完了課文,你想對花木蘭說些什麼?你覺得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則對話的空間要大出許多。

(二)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

學生和文字的獨立對話,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基礎,但它並不是全部。學生和文字的對話,在學習之初,肯定是膚淺的,不完整的。僅僅依賴這種對話,是不能完成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師的科學整合,則是對話場得以形成的關鍵。

教師的整合一般有這樣的兩種形式。

1、預設性整合。

一般在上課之前,教師都要對教學過程進行預設,都會設想如何在學生獨立對話的基礎上,通過一兩個大的問題,不斷把對話引向深入。而這一兩個問題的確定,關鍵是要看教師是如何對“三個思路”進行整合。“三個思路”即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教者的教學思路。而對“三個思路”整合的關鍵,則在於教師確定怎樣的“三個思路”的交叉點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點。這種預設性整合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對話場”是否最終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課時,教師還要注意對學生在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給予及時的整合。學生課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問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時所產生的問題。對這些生成性問題的整合,我們教師一般有三種處理辦法:①當場解決。②整合後作為第二課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來解決。③在語文課外活動中組織學生解決。第二種形式是教師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突然提出的一些問題或出現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對於這種形式的問題,一種方法是學到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隨機給予解決;另一種是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形成一兩個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臨時改變自己的預設性教案,並圍繞著這一、兩個核心問題組織教學。這對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學機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

文字,不僅僅指教材這種文字,也包括其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其他各種教學資源。“文字拓展”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理解。一個層面是從“客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什麼叫“客觀文字”的拓展呢?我們說,教師、學生、文字三者進行對話時,教師不僅僅引導學生和教材對話,還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積累以及其它各種背景資料、音像資料來共同參與對話,我們就認為它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種拓展是文字在外延上,在橫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個層面是從“主觀文字”的拓展來說的。學生對文字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關鍵是要看學生頭腦中的“主觀文字”是否已經通過對話,經過啟用,而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是要看文字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鉛字是否已變成活靈活現、有聲有色、充滿情感的畫面。這就是以往我們所說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來,課文內容是否“活”了起來。這是從縱向來說的,從文字的內涵不斷得到充實、豐滿的過程來說的。

1、在“客觀文字”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這是現在很多老師經常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一位教師在教學《孔子游春》一文,引導學生體會的“泗水春景”之美時,學生卡住了。讓學生講出美在何處十分困難,教師嘗試著讓學生讀出景色之美,學生讀得也不行。這時,學生和文字對話出現了障礙。但這位教師處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課件,讓學生一邊聽描寫春天景色的音樂,一邊欣賞描繪春天明媚景色的畫面,喚醒學生對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讓學生吟誦一下描寫春天美景的古詩。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練讀、指名讀。這時,學生的朗讀果然出現飛躍。“不著一言,而盡得風流。”為什麼這裡他教得如此成功呢?關鍵是因為教師在這裡,對“客觀文字”進行了拓展。這時參與對話的文字,不再僅僅是教材了,還包括了一些能啟用學生對春天已有感知的音樂、圖畫,詩歌等等各種教學資源。正是在這種與多種文字的對話中,正是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諧、融洽的“對話場”的.形成過程中,學生順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構和情感表達。這是煩瑣分析所不能夠達到的。

2、在對“主觀文字”的拓展中,進行對話。

學生的“主觀文字”,是他們頭腦中建構的一種意象,教師是無法直接看到、觸控到的,但教師可以在傾聽、觀察,瞭解學生已有“主觀文字”建構情況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通過對話,對學生既有的“主觀文字”進行修正、補充和拓展。從而在形成“對話場”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字”重新建構。

情境表演是對“主觀文字”進行拓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師認為,對話就是指語言上的平等交談,實際上,學生的傾聽,教師的一種姿態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一個眼神,都在傳遞著某種資訊,從這個角度來說,集語言、動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則更是一種對話。而這種對話,更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主觀文字”的建構與拓展。於永正老師在這個方面,可以稱得上是個“高手”和“大師”。在情境作文《捕鳥》中,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感受並描寫森林、小鳥的美麗和可愛之後,教師竟扮演成一個偷獵者,在大森林中偷獵。在學生義憤填膺之時,請全班同學推薦一個同學扮演“紅領巾”上臺對教師的“偷獵”進行勸阻。在這個情境表演中,教師創設了一個鮮活的“文字”在與學生對話,這裡的教師即文字,文字即教師,教師和“文字”已經融為一體。學生正是在與教師這個“活化”的文字的對話中,順利地完成“主觀文字”的建構和拓展。這也正是後來學生“主觀文字”物化後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在國小語文閱讀教學中,不管是在學生的獨立閱讀中進行對話,還是在教師的科學整合中進行對話,還是在對文字的多向拓展中進行對話,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和文字完整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有的指導作用,並通過這種和諧、融洽而又高效的對話場的創設,確實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素養,使學生不斷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這或許就是新課改要求下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與歸宿吧。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0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老師,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個使命?深感責任重大。在我看來,想要上好一堂課,就要了解教材,瞭解作者的意圖,培養學生。現將我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首先,根據教材和我們班的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以儘可能地反映編輯的意圖。備課時,認真研讀課文,根據大綱、編輯意圖、本單元訓練重點,跟蹤作者思路,與作者產生共鳴。

第二,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備課,備課要做好,不能光靠“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首先要反覆研究課文,找出課文的思路,抓住關鍵詞,找出關鍵詞和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區分段落,總結意思,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第三,設計教學環節。在我看來,教師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應該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層次清晰、可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課堂活動。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教學中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把重點放在一個“讀”字上,通過提問來促進閱讀,認真思考,讓閱讀變得易懂。學生自主閱讀、教師示範閱讀、教師與學生同步閱讀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精讀、精讀等各種教學環節中。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每次要求學生閱讀都要帶著問題閱讀。杜絕“小和尚唸經,無心說心裡話”的閱讀。課堂提問要有思考的.容量、價值和深度,要著眼於文章的重點、作者縝密的構思、事物的聯絡、學生的驚喜、情感的發展和內容的矛盾。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這將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第四,教課外閱讀的方法,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解決了“學”的問題。我探索了幾種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1。寫作大綱。主要是對文章進行總結和概述。2.卡片摘抄法。即閱讀時,摘抄卡片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子和段落。3.符號替代法。即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在文字中設計各種符號、圓、點、勾、畫。4、評論寫作。就是把批註的文字寫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5.指數法。即通過索引閱讀,記下文章標題、作者、報紙名稱、期數、頁碼,必要時翻索引。6.剪裁剪裁。就是把好的文章和片段剪下來貼在剪貼簿上。這些方法主要是基於學生“手、脈、口”的實際閱讀訓練。

不勞無獲。教書伴隨著苦與樂。我們將堅持“勤奮學習、善於思考、努力工作”的原則,再接再厲,把工作做得更好。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1

這學期我讀了竇桂梅老師的《優秀國小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一書。最大的感受是,名師彷彿就在身邊,這本書語言樸實,很實在,都來自於教學一線和工作積累,真情實感,讀來倍感親切。雖離名師差距很大,但能與其共舞感到自豪。

竇老師在此書中講了7件事,今天我要談第三件事,讀書,我們必須的生活。竇老師在寫這件事時,寫了三個方面: 一、不讀,不知其可也。

二、為兒童文學作品保留一個特殊的位置。

三、和學生一道在閱讀中呼吸。

一、不讀,不知其可也。

教師是讀書的職業,教師不讀書怎會有育人的底氣。語文教師更要讀書。因為,你是文化的傳承者。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如果沒有源頭的活水不斷注入滋潤,很快就會面臨黔驢技窮的窘境。試想一個學生讀一本書的話,那麼有著40個學生的老師,又該讀多少書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呢?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這樣想問題,那課堂不是遊刃有餘嗎?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

六年級語文教幾年了,每年雖有不一樣的收穫和體會,但遠遠不夠。如果能潛下心來讀幾本書,會有更精彩的收穫。談讀書很慚愧,沒讀幾本書,有的只是表面,缺少內在的積澱。沒讀書時也不覺得自己缺乏多少知識,想教國小足矣了,可讀著讀著,覺得自己太膚淺了,太沒品味了,更慚愧的是一個不讀書的老師,會帶出了什麼樣的學生。有時甚至是在自己點拔下,學生“自然”地生成了愚昧與偏見都不曉,太可怕了,就像竇老師說的那樣,人胸中如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人世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

我讀書最深的感受是,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淨化人的心靈。你可以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學生,教育是什麼?就是培養終生讀書的人,教師如果不讀書,腦子中的.俗事會越來越多,隨著年齡的增大,終日被這樣那樣的瑣事纏身,不僅不會進步,還要被淘汰,要知道,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啊。

二、為兒童文學作品保留一個特殊的位置。

教師不僅自身要讀書,還要利用兒童文學培養兒童的母語意識。如果讓優秀的兒童文學得以普及和推廣,讓兒童從小就認同母語,感受母語,母語文化就會在兒童幼小的心靈裡紮下根。如我在給學生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讓學生真正用心用情走進主人公,與她一起體驗各種情感和經歷,以及你獨自的體驗,喚起他們閱讀的興趣,開啟思考的閘門,讓孩子的內心豐富起來。反思自己以往的做法,過於急功近利———希望孩子讀了書後,馬上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和寫作能力,沒有更長遠的考慮,缺乏靜待花開的耐心。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我們的課堂上為兒童保留一塊特殊的位置。

三、和學生一道在閱讀中呼吸。

讀了竇老師與孩子一道在閱讀中呼吸這篇文章,我想今後自己要補上這一課,就是和學生一起讀書,很羞愧的是孩子應該讀的一些好書,我還沒讀,怎麼和孩子一起成長,怎樣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平時我和孩子談的最多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去年年初我認認真真地讀完了這本書,感受很豐富,還寫了讀書筆記。當時在和孩子談這個話題時,就很有底氣,也有的可談,與孩子有共鳴,也有爭執,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和孩子都成長了。

讀書現在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與現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以比擬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願我們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讀書吧!享受生活的快樂,擁有詩意的人生。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2

我有幸參加了安慶國小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走近名師,一睹名師教學的風采。這次活動讓我受益頗多,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詩性化。我從此真正的認識了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和更好的駕馭教材的重要性。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切實感受到了他們的紮實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為我下一步的發展指明的方向。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不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首先,教師上課注重與學生溝通,增進師生之間的親切感。如劉璟老師在上課之前就播放了一組圖片,回憶去年她與這群孩子在一起學習的`樣子。而何世千老師則是讓學生看著他評價他,並與他們談各自的夢想。這樣,互不相識的學生與老師就立刻熟悉起來了,讓學生的身心變得愉快了。從而,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心態投入教授學習。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這樣可以不僅起到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上,而且緩解了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做好了鋪墊。

其次,充分的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每一位上課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造充滿趣味性的學習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比如何世千老師的《圓圓的沙粒》這堂課中,老師與學生一起扮演了沙粒及他的同伴們,分角色有感情了朗讀了課文中的對話。 而劉璟老師讓學生自己結合實際理解文中的“什麼是永遠不會回來了?”從中我們知道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過是一個引導者。

再者,課堂以詞語教學為核心。三四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寫作階段,詞語和語句的積累對他們的寫作環節是一個重要部分。每一位上課老師都是以詞語組合複習為切入點匯入新課,最後又以積累詞語與語句做收尾。在何世千老師的課中,老師開始讓學生用出示的幾個詞語簡略的講述課文內容,課文總結時有讓學生說出積累的詞語。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充分意識到詞語的重要性,從而加強對學生的訓練,那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及運用也會有進一步的加強。

我以此次學習為契機,繼續好好研究教材,思考教學,組織教學,增進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孩子們呈現出一堂堂精彩的語文課,,讓孩子們在語文的世界裡快樂的成長。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3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面對如何教好學生,如何勝任這份使命?我深感責任之重大。我覺得,要上好課就應該瞭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圖、錘鍊學生。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根據教材及我班學生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計劃,儘可能的體現編者意圖。在備課時,認真研究課文,根據大綱、編者意圖以及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去追蹤作者的思路,與作者產生共鳴。

二、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要備好課,不能光依賴於“教參”,要讓學生學好一篇課文,教師先要反覆研讀課文,摸清課文的思路、抓住重點詞語、弄清重點詞語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歸納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設計好教學環節。我認為,在制定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像導演一樣,精心設計出層次性清、操作性強、實效性高的引導學生自我實踐的課堂活動程式。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齊讀等形式有機地安排在初讀、細讀、精讀等各個教學環節之中。要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每次讓學生讀書時,都必須帶著問題去讀。杜絕“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讀法。課堂設問要有思維的容量、思考的價值、恰當的深度,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絡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將會是一節不錯的課。

四、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1、編寫提綱法。

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

2、卡片摘錄法。

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

3、符號代替法。

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

4、批語註釋法。

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

5、索引法。

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

6、剪貼法。

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4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農村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否開展?怎樣有效開展?實踐活動姓“語”還是姓“綜”?筆者認為:農村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照樣可以有聲有色地有效開展,活動應該以“語文綜合”為前提,以“語文學習”為核心,以“語文體悟”為情感教育方式,以“實踐活動”為有效載體,以國小生已有語文知識實際為出發點,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實踐。與此同時,有機適時地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鄉土資源,豐富農村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下面重點就“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談談思考與實踐。

一、以“語文綜合”為前提,選擇活動主題與活動形式

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必須以“語文綜合”為前提,學習資源立足於語文“維度”進行整合,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選擇國小生感興趣的活動主題,然後選擇符合國小生特點的活動方式來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下面是我校開展的以“蘭文化”研究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系列設計方案。

1、“蘭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背景

(1)歷史文化背景:紹興漓渚的“蘭渚山”傳說是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句踐種蘭之地,我們的家鄉不愧為中國蘭花的故鄉,蘭文化的發祥地,“蘭渚山”也不愧為蘭花的祖地。

(2)地域經濟文化背景:漓渚是紹興縣西南部古老而繁華的歷史名鎮。又是“中國花木之鄉”和“浙江省十強花木鄉鎮”。鎮內有“中國春蘭樣品園”。全鎮花卉大戶有400家,花木面積在10畝以上的有345戶,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大戶也達43戶,最大的一戶面積已經超過1200畝。

2、“蘭文化”為主題的語文綜合實踐系列活動設計

設計一:探尋家鄉“蘭文化”的歷史

有“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變節。”的詩句,寓以蘭自勉。也有陸游詩句寫到“漓渚滿目綠無涯,棠棣無處不逢花。”又有“君不見城南賣花翁,朝賣一枝紅,暮賣一串紫……賣得花錢進酒家,取酒盡時還賣花”,這是當時紹興花市鬧猛的生動寫照。

設計二:搜尋歷來“蘭文化”的故事

有越王勾踐來蘭渚山養蘭植花的故事;有孔子頌蘭,屈原佩蘭,朱德愛蘭,魯迅採蘭等名人與蘭花的不解之緣的小故事。

設計三:尋找富有“蘭文化”的作品

有蘭的繪畫,蘭的照片,蘭的書法,蘭的文學作品等。紹興四名人組成了“句踐種蘭”、“書聖寫蘭”、“文豪詠蘭”、“總理愛蘭”。“紹興蓮花戲”電視劇《三朵蘭花》等。

以上設計體現知識的整合,實現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特色。新課程強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鄉土文化和學生生活的聯絡,拓寬語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對各學科、各領域收集的資源材料進行篩選與整合,學會合理地選擇與吸納,進行有效地語文實踐。有些材料是非語文領域中獲得,已經跨越了語文學科本身,正真體現了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彌補了語文課程的不足,使課程之間加強了應有的溝通與交融。當然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需要一定的活動形式來實現,以體現實踐活動的活力,活動需要載體,可以選擇國小生喜歡的講故事、詩文朗誦、戲曲欣賞、自由畫畫、考察採編、文藝表演等多種有效的活動形式,讓語文充滿語文味,提高國小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通過語言的學習、積累、運用,提高語文能力,讓農村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得到有效開發。

二、以“語文學習”為核心,加強語言訓練和文字表達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書本知識和生活實際、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拓寬語文學習的範圍,緊緊抓住綜合活動,積極開展“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整體訓練,以“語文學習”為核心,加強語言訓練和文字表達,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

設計四:尋訪家鄉“蘭文化”場景

1、“小記者”實地走訪鎮內“中國春蘭樣品園”,採訪蘭園主人,聽聽他的養蘭經,學習養花祕訣。

2、國小生考察“蘭渚山”、“蘭花山莊”等名勝,瞭解家鄉養蘭的歷史與父輩種蘭、養蘭雅緻情趣和經濟效益。

3、拍攝照片進行展示,欣賞作品。

設計五:表達家鄉“蘭文化”發展

1、寫一寫走訪、考察的收穫。

2、說一說感受,可朗讀自己饌寫的考察文章。

3、編寫家鄉“蘭文化”場景的導遊詞。

4、做一回“小導遊”,解說採編的導遊詞。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走訪考察、採編撰寫、表演解說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親力親為,親身感受,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嘗試發現,在實踐中碰撞,在探究中共鳴,在創作中提高。有感而發,從閉門造車中走出來,靈心表演,從死讀書中解放出來。在語文實踐中運用語言文字,提高語文能力。

三、以“語文體悟”為方式,滲透情感教育和審美體驗

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是相當重要的,應該貫穿於整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重點要放在語文學習的“體悟”上,是一種和風細雨的潛移默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教育,讓學生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不但學語言,而且得到情感薰陶和審美體驗,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出一個健全的現代人。

設計六:讚美家鄉“蘭文化”

1、讚一讚家鄉的蘭花,蘭花作為我們的校花,紹興的市花,富有什麼優點,具有什麼精神品格。讓學生寫一寫,說一說。

2、家鄉的人民如何勤勞致富,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帶來家鄉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3、我們怎樣做一個像蘭一樣高雅、大氣、熱烈綻放國小生。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也不能束縛於課本、課堂,把學習活動的視野投向生活,通過讚美家鄉和家鄉的人們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和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通過談理想,做一個具有蘭花一樣品格的人,加強學生真善美的教育,讓國小生在幼小的心靈土壤中播下一顆健全的種子,以後必將收穫完美的人格。

國小語文教學心得15

國小語文教師是教學程式的實施者,實驗教材的操作者,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對新一代的發展具有最廣泛影響的人物。因此,要想成為一名稱職的國小語文教師,除了教師要端正心態,尊重工作,敬業樂業,從心底感到對學生進行教育是一種幸福。作為教師首先要忠誠和熱愛教育事業,這是工作的動力,還必須提高自己的教師職業素質,熟練掌握教學技能。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實施課堂教學,提高效率。教學技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促使學生有效學習的教學行為方式的總和。我在新的學期開學之前,觀看一些國小語文教學技能課堂錄影片段,頗有了一些體會。

一、教育觀念有了新的認識。

這三天的學習教學技能,讓我越來越覺得自己知識的狹隘與不足,知識更新太緩慢,由於平時忙於上課教學,對教學學的研究探索的意識不強,在教學中固守已有的教學經驗和直覺,缺乏與外界的交流,觀念比較保守,教學方法略顯老化,儘管有機會出去參加教研活動、公開課等,但時間有限,不能很好地吸收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這次觀看一些教師的教學片段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在這裡,讓我感受了名師的風采,聆聽了精彩的授課,也更新了教學觀念。他們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吸引著我,他們的教學技能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具體實踐的指導價值。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課堂,通過這些教師的演繹,是那樣的精彩紛呈,讓人激動萬分。這一次的學習,我體會到了要不斷地學習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

二、學習技能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效率既是教學的生命線。教師的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絡。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我們的教學技能得以發揮,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應從備教材、備教學方法、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和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這幾個方面入手來提高自己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應精心準備、認真分析教材,並結合學生實際和現實中與生物教學有關的例子,對教學程序進行精心編排,設計中堅持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營造氛圍,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環節引導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她們的發散思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確實學到了知識並提升了能力。高效課堂的實現,依賴以教師的教學技能。

三、要有善於反思,提高教學技能。

反思是教師的一塊“自留地”,只有不斷耕耘,才能檢討自己的教育理念與行為,不斷追問“我的教學方法正確嗎?”“我的課堂教學有效嗎?”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斷深化自己的認識,不斷修正自己的策略,從而獲得持續的專業成長。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有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識和實踐智慧,只有靠教師自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探索和創造才能獲得。另外,課下還應及時收集反饋資訊,並及時結合自己的反思,不斷優化。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技能,上好每一節課,實現高效課堂,完成教學任務。

這次培訓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是課堂實效性的決定因素。教師必須要有紮實的語文學科知識和綜合知識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的基礎。再次,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養,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實施課堂教學,提高效率。這一次的教學技能的學習,為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瞭方向,為了我們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也為了我們自己,教師應時時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xindetihui/re9r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