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1

一、 教材分析

1、本節的地位及主要內容

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是動力學理論的基礎,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把在第二章學習到的運動學知識和第三章學習到的力學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為後面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為學生終身發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發展的挑戰奠定基礎。結合本節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情,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A、知識和技能

①知道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觀點及其存在的錯誤。

②領會伽利略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並能運用其解釋有關的現象。

④知道什麼是慣性,能舉例說明物體的質量是其慣性大小的量度,並能解釋相關慣性現象。

B、過程和方法

①在實驗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實驗基礎上通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②從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中受到科學思維與方法的教育。

③通過對生活中慣性現象的解釋,樹立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對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教育,瞭解人類認識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過介紹伽利略對力和運動關係的研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3、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的學習旨在讓學生首先明確運動與力的關係,為後面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所以學生理解並領會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是本節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可以結合生產生活中的例項來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以及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對於教學難點,主要通過做實驗來加以突破。

二、學情分析

我所教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在全市高生中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學習,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太強。本節內容學生在國中階段雖然已經學習過,但還只是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在高中階段學習中,除了要保持新鮮感,還需加大思維強度,對牛頓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的運用

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需要採取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節課可以採用演繹推理法、講授法、自學法、實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學習方法指導

從本節教學內容來看,學生在國中階段已經學習過牛頓第一定律,但認識不夠深刻。在高中階段重新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學生首先需要溫故而知新,然後通過聆聽教師講解、觀看相關視訊、動手進行實驗探究,邏輯推理等途徑進一步加深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採用觀察法、演繹推理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1、課堂匯入:

先播放神舟飛船發射升空的剪輯視訊,讓學生知道動力學在科學技術上的應用,這樣引入課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再呈現兩個常見的力和運動關係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如,通過討論不少學生會得到"運動靠力來維持"的'結論,這正是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得到的結論。採用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利於使學生認識到光靠直覺和思維去研究問題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亞里士多德的這一觀點維持了近兩千年。他所犯的錯誤與當時的社會和科學背景有關,存在著歷史的侷限性。雖然他在物理問題上犯了些錯誤,但他卻被恩格斯稱為是最博學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及其觀點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看待偉人的過錯。

2、領會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不少學生還存在疑問,為什麼說亞里士多德關於力和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怎樣去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呢?不少學生會提出通過實驗來推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的這種研究思路,這正是伽利略物理學家確立的新的研究法——實驗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學家大都通過形式邏輯推理得出結論。這樣便水到渠成地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對力和運動的研究上。

伽利略認為把人們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為了體現出伽利略關於力和運動的思想,可以創設情境,重溫國中物理中做過的斜面實驗,讓學生觀察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分析小車為什麼運動距離各不相同並最後都停了下來。

針對上述實驗現象,讓學生設想小車不受摩擦力時結果如何,再向學生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這有利於使學生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充滿興趣和期待,因為是理想實驗,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過多媒體動畫將伽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呈現出來,這樣做能使學生加深認識。

3、慣性定律是多位科學家共同探索的結晶

接下來教師概括提升理想實驗的意義:理想實驗雖然是理想情況,但是以事實為基礎,實驗為依據,是一種科學思想方法。通過對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學習,學生能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薰陶。然後介紹笛卡爾對力和運動關係的認識的補充,最後由牛頓總結得出牛頓第一定理,課本做出這樣的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敢於質疑,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介紹完牛頓第一定律後,可讓學生觀察冰壺比賽的視訊剪輯,可以看到,冰壺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繼續前進,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壺的撞擊才改變原來的狀態。還可以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飛船中吃食物的視訊等,這樣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慣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

4、慣性與質量

慣性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使學生容易理解,課本中用了比較形象的語言——"抵抗運動狀態變化的本領" 來描述慣性。學物理並不是閉門造車,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應當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師生可以共同列舉身邊的一些慣性現象,並做一些有趣的慣性實驗來認識慣性。為了讓學生理解質量是決定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理解:即物體質量不同,從靜止達到某一速度或從某一速度達到靜止的難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載的汽車比滿載時容易啟動,用球拍很容易將乒乓球擋回,面網球因質量比乒乓球大卻不那麼容易被球拍擋回,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質量大的物體運動狀態越不易改變,其慣性越大。這樣做一方面聯絡了生活實際,突破了教學難點,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興趣。

5、知識鞏固與延伸

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需要佈置一些合適的課後作業。為了擴大學生知識視野,學生課後可以閱讀本節後面的STS欄目中關於慣性系和非慣性系的介紹,還可以多閱讀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的其他資料,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六、板書設計

黑板板書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板書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書簡結精練,注重色彩搭配,會產生良好的藝術效果,整齊優美的板書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一、牛頓第一律

1、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之前的錯誤認識。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2、牛頓物理的基石——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1)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力與運動的關係: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慣性與質量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物理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初步瞭解原子的結構、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巨集觀的尺度有大致的瞭解、

2、過程與方法

瞭解人類認識巨集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認識人類的探索將不斷深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物質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認識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瞭解原子及其結構

教學難點: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教學方法:閱讀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上、大家看,我們的世界中有藍天、有白雲、有花朵,這麼多美麗的現象都離不開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

(教師引導同學們觀察教材中圖11、1—1和圖11、1—2中的兩幅圖)

[師]看到這些,同學們能想到什麼問題呢?

[生]宇宙的組成是怎樣的呢?

[生]太陽系的組成呢?地球在太陽系中是怎樣運動的呢?

[生]科學界說火星上已發現了生物生存的痕跡、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通過這一節的學習,我們來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觀世界、

二、進行新課

(一)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宇宙浩瀚無邊,有無窮的祕密等著我們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渴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交流能力,想像能力、

強調地球只是太陽的八大行星之一,指導學生觀察插圖11。1—2、培養學生空間想像能力、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11、1—2,強調銀河系很大,穿過也要十萬年的時間、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11、1—1,強調宇宙很大、物質是運動的,舉例(包括化學生物方面的運動),強調物質的客觀存在性,初步建立學生的物質世界觀、

(二)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舉例:分糖、分醋、著重幫助學生構建分子的物理模型和概念、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出問題,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引導學生推測原因、培養學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閱讀課本,對“任何物質都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進行討論,參照圖11、1—3思考、

思考:水、冰、水蒸氣都是由什麼分子組成,為什麼它們在物理性質上有那麼大的區別呢?

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閱讀課本,學生描述插圖11、1—6中的類比

(三)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讓學生了解它們在巨集觀均區別是由於微觀結構不同造成的、知道水的態變化的特殊之處。

(四)原子結構

抓住原子結構與太陽系相似這一特點展開,質子和中子能在太陽系中找到對應結構嗎?突出物理學的對稱美。

隨著老師對原子結構的介紹,思考它的哪些部分跟太陽系相對應、用乒乓球模擬原子的結構。

提出問題:奈米指的是什麼?奈米技術又指的是什麼?生活中還遇到哪些與奈米有關的事物、瞭解前沿科技發展狀態。

瞭解奈米技術、知道奈米是一個長度單位,瞭解奈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機械建築類)的第一章第五節的《牛頓第三定律》。從課程整體來說,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牛頓第三定律作為牛頓三大定律其中的一個獨立定律,在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方面應用極其廣泛,學習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國中階段,學生已經對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有了定性地瞭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對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對平衡力是指同一物體所受的兩個力相平衡,而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但是,他們的這一認識只可能是定性的瞭解,基本上處在記憶的層次,他們體會不到明確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這一問題的重要價值。要實現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還需要從力的性質、作用的同時性等進一步認識,並進行定量探究。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規律來彌補已有知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缺陷。高一年級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較強,學習熱情高,有參與意識。這是在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而且好奇心強是職校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正確理解其確切含義。

3、能夠利用牛頓第三定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驗能力。

2、應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現象,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

1、經歷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並將物理知識應用於生產、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重點: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

四、教學方法

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問題,類比、討論、分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設計實驗,驗證猜想與假設,得出科學結論。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式

探究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1、設計方案:創設情境——分析總結——實驗證明。

2、教材處理: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定義;然後,通過例項和實驗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體會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整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3、設計目的: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驗、例項分析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

探究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牛頓第三定律

1、設計目的:

本環節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經歷和感受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物理規律的能力。

探究三:牛頓第三定律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研究性學習

既然拔河比賽中兩個拉力大小相等,那麼拔河比賽時,為何還存在勝負之分?

鞏固知識點,反饋學生掌握程度,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物理說課稿4

一、分析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們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後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向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後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後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二)課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並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係;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三)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著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後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麼關係?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註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分析學情

學生們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向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們習慣於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向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們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們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們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們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例項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們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們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鑑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並進行初步的探究。3、學生們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培養學生們善於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們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們的學習方式;(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係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係.

四、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們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們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裡,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建立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於好奇,發現始於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們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們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們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們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們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們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們。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於學生們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們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著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係,只是讓學生們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們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們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後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5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物理上冊第四章的第三節《平面鏡成像》。下面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有三個內容: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2)、虛像的概念;

(3)、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它在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定律之後,學習、認識平面鏡的成像,是前兩節所學知識的應用;另外,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像”這個新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奠定基礎。同時,通過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有助於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重視過程與方法、重視科學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發展的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維度:

知識與技能:能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瞭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瞭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有用資訊的記錄;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探究過程中,領略平面鏡成像現象中的對稱之美,體會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喜悅。

3、重點和難點

科學探究活動,有利於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學習、體驗科學方法,因此,“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由於“虛像”比較抽象,“看得見”,卻“摸不著”,因此,虛像的'概念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由於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很難提出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探究活動中的又一個難點。

二、說教法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同時,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平面鏡,容易使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根據學生這些心理特徵,結合教材內容的編排,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教師引導發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學生雖然對平面鏡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由於思維定勢的影響,往往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與“影”混淆等,這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對本節課的學習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於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則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示、演示實驗、教師講解等教學手段,來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學探究,讓學生從觀察現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同時,體驗實驗的基本思想方法,學習科學探究。

四、說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首先通過一個魔術視訊引入新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還暗示出將“平面鏡改為玻璃板”有助於確定虛像的位置,為學生設計探究方案搭建一個“支架”。

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節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按照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探究活動的重點放在設計探究方案上。

(1)提出猜想:

在板書課題之後,展示一幅平靜的水面成像的圖片。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鏡的概念,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後,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並對成像的特點提出猜想,將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為後面探究的課題。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首先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體大小的關係呢?”以明確探究目的。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以適時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我們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使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關鍵。然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之所以以小組為單位,一方面是由於該探究活動與以前接觸到的探究活動相比,難度要大一些,以小組為單位,便於學生隨時交流、相互啟發,共同獲得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

(3)進行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時,將平面鏡和玻璃板同時給出,讓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選平面鏡的學生在實驗中會發現一個問題:無法同時看到物體的像與替代物,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學生就會陷入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考。此時,可能會有學生受到“水中蠟燭”的實驗啟發,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如果學生沒有想到,可以提醒學生回想該演示實驗。這樣,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衝突,再聯絡已有資訊,解決衝突,體會更加深刻。這樣就突破了探究過程中的難點。

在得出像與物體大小相等的關係後,近一步提出“怎樣研究像距與物距的關係?”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由於學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動中已掌握了確定虛像位置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進行探究。

(4)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結論,同時對學生掌握知識、參與實驗的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在這一階段,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針對性反饋練習,學生將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

3、理解“虛像”

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進行動態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並由非實際光線相交形成。

接著再演示: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紙放在玻璃板後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現紙上並沒有像,從而說明並沒有光到達成像的位置,再次證明平面鏡所成的像確實不是實際光線相交而成的,使學生從實際中感受什麼是虛像。這樣,通過理論分析、實驗驗證等教學手段變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突破“虛像”這一難點。

4、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的應用,播放一段有關平面鏡成像應用的影片,通過這段影片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科技對生產、生活產生的重要影響,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三節平面鏡成像

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

(2)等距: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相等

(3)虛象:像與物連線與鏡面垂直

二、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反射光線的方向延長線形成虛像

以上是我對《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物理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力 彈力》。下面是我對本課題的設計思考,懇請指正。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節教材處於蘇科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本章知識是學習後續知識壓 強、功、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章是國中物理基礎的一章。而第一節力 彈力 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教學關鍵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的興趣,為 後幾節教學做好鋪墊。 內容分析 本節首先生活中的推、拉、舉、壓等生活例項引出力,並用壓彈 簧或氣球的事例體會彈力,緊接著介紹一個彈力的實際應用——彈簧測力計,在 瞭解彈簧測力計構造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學習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方法,最後 還點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從而更好地體會彈性勢能。 所有的知識都是用學生看 得到、摸得著的例項呈現,與我們的生活很貼切、學生更容易接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並不難學,引領 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知識與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單位,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彈力及彈性勢能。瞭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過實驗和觀察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和使用方法,會正確使用。

【情感與態度】 :

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例項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通過彈簧測 力計的使用,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力的定義理解、彈力概念的.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2、教學難點: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二、說學生

本節內容主要是力、形變與彈力、彈簧測力計、彈性勢能,知識點較零碎, 學生對力很熟悉,並且都有親身感受,採用從生活例項中體會力的存在;彈力與 形變、 彈性勢能較抽象, 學生對此缺乏認識基礎, 需較強的觀察和歸納思維能力, 採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教師引導的手段;對於彈簧測力計的使用較簡單,採用自 學即可完成。

三、說教法

本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型別的力——彈力,彈力也是一種很常見的 力.教學實踐表明,被動力(如彈力、靜摩擦力)的概念是學生難於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沒有給彈力下定義,而是通過大量例項說明了什麼叫彈力,彈力產生的條 件是什麼。本節通過一個比較完整的實驗探究,利用彈力的作用效果來了解彈簧 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從而達到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通過例項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的作用;分析具體圖 片中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通過對如何知道物體受力的疑問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進而通過自主活動探究物體形變時會出現什麼現象及物體形變的大小和外力的 關係,引出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比較、實驗等自主探究的形式瞭解彈 簧測力計構造、使用方法;並觀察圖中的日常現象——發生形變的物體對其他物 體產生一些作用,學生體會彈性勢能。

四、說學法

1、親身體驗:力的概念的建立。

2、動手實驗: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五、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約 2 分鐘)

講故事:張飛與關羽比力氣。三國時,劉、關、張三結義後,張對自己排第三不服氣,就提出與關羽比誰的力氣大,他使出最大力氣抓自己的頭髮使勁向上 提,儘管憋得滿臉黑紫甚至頭髮都拔掉了一把,結果還不能使自己離地面,而關 羽找了一根繩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過樹杈,雙手使勁向下拉,結果他 慢慢離開地面。

問:張飛為什麼失敗呢?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八章力,幫他分析原因吧!

新課教學(約 30 分鐘)

(一) 力是什麼

1、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四幅圖或用多媒體展示。 (也可藉助自己準備器材 體驗) 完成學習引導第一部分內容。

問:要想有力的話,需滿足什麼條件?

2、引導分析

力:物體 作用於 物體

施力物 受力物 (為區分兩物體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觀察課件中的圖和演示實驗,完成學習引導第二部分內容。

問:我們如何知道物體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嗎?

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彈性形變的情景,感受彈力的存在,總結彈力的概念。

(三) 形變大小與所受外力的關係。

學生試完成學案中的第 3 個表格。

請同學上臺展示結果。 學生觀察、並交流總結出兩者間的關係。

(四)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自學提綱和彈簧測力計。請同學自學回答下列問題:

(1) 彈簧測力計由( 、 )組成?

(2) 、力的國際單位是()?

(3) 、圖示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並試一試

(a)彈簧測力計指標指標開始偏離了“0”刻度線處,應如何調節?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讓重物懸掛於哪個位置?手持哪個位置?

(c)彈簧測力計應如何讀數? 做一做:分別測出你用手豎直向下輕拉和重拉彈簧測力計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讀數。

(五)生活物理社會

學生觀察課件中的幾幅圖,思索這幾幅圖說明了什麼。

(六)小結

你獲得哪些知識?在使用具有彈性的物體需注意什麼?還有什麼困惑?

學以致用(約 10 分鐘)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教學中沒有把學案充分的運用。

2、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充分的調動起來。

3、習題設計的較好,但運用的不理想。

4、教師講的較多,沒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

附板書:

一、力彈力

1、力:物體--作用於--物體

形變:物體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①彈性形變 ② 範性形變

2、彈力: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 形變就越大。

3、彈簧測力計

① 結構:

② 原理:在彈性限度 (即彈簧發生彈性形變的範圍)內,彈簧的伸長量與彈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線、讀數

4、彈性勢能: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的能量。

物理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一章"力的基礎知識"及"力的合成"之後而編排的。由於分解法是處理力的運算的手段和方法。它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的分解及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奠定了基礎。並且它對向量運算普遍遵從的規律"平行四邊形定則"作了更加深入的應用。所以說本節內容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設計如下的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力的分解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有無陣列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根據幾何關係求解分力。

2.過程與方法:

(1)在過程中觀察合力與分力關係,會分析物體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過具體例項,瞭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況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對學生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特別是為以後學習動力學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我確定本節的重點內容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學難點:

目前學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確分解一個已知力?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難點內容確定為:如何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演示、師生討論的教學方法。學法上讓學生觀察實驗、實驗探究、分組交流等,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發現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掌握了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並通過力的圖示法認識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為本節課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設計流程圖

五、說教學過程

基於以上分析,為使本堂課圍繞重點、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創設情景(視訊播放)

為什麼人從繩子的中間用力拉時能夠容易把車拉動呢?

設計意圖:我從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⑴複習力的合成,便於學生學習新課。

⑵提出問題:力的分解應如何進行?

結論: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⑶如何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呢?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分解又如何呢?

這樣設計是使學生明確已知一個力,如果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作出無數多個分力。

如果給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確定嗎?

⑷探究Ⅰ(演示實驗)

觀察在斜面上的小車,其重力產生的效果。

步驟一:傾角不變情況下,在小車上一大鉤碼,待穩定後引導學生觀察。

步驟二:在小車重力不變情況下,改變傾斜角,引導學生觀察。

設計意圖:用軟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車重力壓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顯;用彈簧是讓學生更容易觀察小車重力產生沿著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讓學生及時的應用知識。

⑸探究Ⅱ(分組實驗)

設問:如圖,大人斜向上拉車的力產生哪些效果?

(每兩個學生一套)檯秤、木塊(一側面帶羊眼)、夾有滑輪的支架各一個,鉤碼細線若干。

①把木塊放在臺秤上,如圖,在實驗記錄表中第一行記錄檯秤的讀數。

②用細繩一端與木塊上的羊眼相連,另一端與鉤碼相連,並把繩子掛在支架上的滑輪上。保持滑輪的高度不變,增加繩上的鉤碼,在表中記錄檯秤相應的讀數。

③保持鉤碼不變,改變滑輪的高度h,在表格中記錄檯秤相應的讀數。

滑輪的高度懸掛鉤碼的重力檯秤的讀數豎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結論

1──── ──

2h1

3h2

4h3

5h4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自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並在探究的過程中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明確斜向上的拉力產生兩個作用效果,一個是豎直向上拉物體的作用效果,另一個作用效果是使物體向前滑動。

課堂訓練:已知一個力,根據這個力的作用效果來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接著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結論: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後,根據幾何知識就能計算分力的大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識解釋下列現象

①呼應新課引入(視訊播放)

設問:為什麼人從繩子中間拉車時更容易把車拉動呢?

為什麼將繩子逐漸拉開時,繩子會斷呢?

②動畫演示。

設計意圖: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進生活。同時使用動畫演示,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結與作業

小結:

①根據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力的分解。

②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分力的大小。

物理說課稿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工具及其國際單位。

2、過程與方法

觀察並動手操作這些測量工具,提高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於利用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勇於探索科學實踐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測量時間和長度的多種途徑。

教學難點:怎樣進行時間和長度的準確測量。

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法、實踐法。

教學用具:秒錶、教學演示刻度尺、學生用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直接測量速度的工具?由v=s/t,要測量物體的速度,必須要測量什麼?

學生大膽舉例,大膽回答。

二、新課教學

1、時間的測量

讓學生討論各種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學生說出多種方法和用具。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

①時間的單位:秒(s)、分(min)、時(h)

②學生活動:練習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測量自己一分鐘內脈搏跳動的次數,然後用脈搏估算一段時間;用繩子綁住一支筆做成一個擺,測量擺擺動一個來回所用的時間。

2、長度的測量

①長度的單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各進位制)

②測量長度的工具:直尺、捲尺(刻度尺)、螺旋測微器、遊標卡尺

③學生活動:測出物理課本的長寬厚;

④學生討論並活動:如何較準確測出硬幣的直徑、一頁紙的'厚度、細銅線的直徑?

總結得出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跟所測物體的長度平行;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測量結果=數字+單位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種差別就是誤差。

錯誤:由於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兩者區別:誤差不能消除,但可以減小,例如多測量幾次。

錯誤可以消除。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三節時間和長度的測量

一、時間的國際單位:秒,符號是s

常用單位:小時(h),分(min)

二、長度的國際單位:米,符號是m

常用單位:千米(kin)、分米(dm)、釐米

(cm)、毫米(mm)、微米(μm)、奈米(nm)

換算:1m=10-9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三、誤差:真實值和測量值之間的差別叫誤差,誤差只能減小,不能消滅。

物理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在今天我要說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內容。

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節中的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其中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的知識點)

關於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對於教法的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資訊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相關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間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內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的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當它所受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小於所受的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的浮力與所受的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的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的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的辦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的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的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的?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的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的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的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的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的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的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的質量、體積和密度的關係,在這裡三個球的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的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的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即物體的重力和液體的浮力的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的關係。

問題(二):學生的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的狀態時,根據生活中的木塊、鐵塊、水的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的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規律。

關於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的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物體受到的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的狀態,向力大的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的浮力和物體重力的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的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其中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為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物理說課稿10

我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第三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3節摩擦力。這是我說課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別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流程和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xx年審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節與以往教材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感知物理知識,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觀的有關摩擦力的彩色插圖,更多的從生活中理解摩擦力。這是本節的知識體系,包括認識摩擦力、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摩擦力是學習了彈力、重力後的又一種重要而常見的力,是力學的基礎。

(2)這不僅是二力平衡的應用,而且為後面的功和簡單機械的學習,甚至高中學習做好鋪墊,在力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學生學習到摩擦力的有關知識,而且是學生對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昇華,同時也逐漸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和重視知識應用的好習慣。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雖具備了初步的歸納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異,知識應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過程中樂學、會學,提高能力是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摩擦力。

(2)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2、過程與方法:

感受體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定義結論、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加強團隊合作、培養創新精神。

重點:

(1)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釋生活中摩擦現象。

難點: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突破的措施:激趣誘導,以多種方式指導教學,把時間教給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通過遊戲引入、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形成新知;設疑啟發,引導探究;辯論比賽,鞏固新知,對學生進行適時正確的引導。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利用對教材的預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終形成物理知識、技能和方法。

五、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分六個環節,分別是遊戲引入、感受體驗、科學探究、知識應用、回顧反思、作業佈置。

1、遊戲引入:

八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對知識的渴求欲強,在新課開始我採用遊戲引入,男生用一個塗油的碗,女生用一個乾淨的碗,在學生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比賽抓碗遊戲,而力氣小的女生卻出乎意料的贏了。創設情境教學,引人入勝,引出新課,為這節課順利的進行打下基礎。

2、感受新知:

問題是知識的產生點,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體驗,教師用擬人的口吻,類比拔河,提出問題,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使師生間的距離拉近。

生生合作,說出摩擦力的定義,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然後採用搶答的方式說出作用點和方向,不僅鞏固新知,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個難點,學生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方向混為一談,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經驗使學生總認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人走路,同時解決了上面兩個問題。而採用舉手指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

我設計了摩擦力大搜索這一環節,把學生分成兩大組進行舉例比賽,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表現欲被調動,使兩個知識點順利銜接,為突破難點做好鋪墊。

3、科學探究: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只有讓學生動手操作,甚至是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才是效的學習方法。在本環節學生說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從生活經驗進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學習思路,小組自行合作設計實驗方案,特別是如何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因素,通過生生交流學會,通過我設計的火眼金睛環節等多種方式,真正學會控制變數法這一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學生在嘗試成功的喜悅之後,信心更足了,而教師此時及時肯定他們的猜想,,鼓勵他們合理分工後動手去驗證,引導他們進行資料分析,而對於學生的其他猜想,也廣泛討論實驗,本實驗根據學生的猜想變數太多,小組合作分兩個階段有秩序的進行實驗,使課堂活而不亂,得出規範的結論,最後交流與評估。教師不僅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而且還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即使是失敗了,反思後再實踐驗證,這也是一種收穫。本環節,我採用小組實驗比賽的方式,選出幾個優勝小組來。

目的一是學會科學的探究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習信心;二是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三是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法解決問題,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設計了通過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簡單且可操作性強,有利於學生對影響摩擦力的這兩個因素的進一步理解。

4、知識應用:

根據學生學習注意力不持久的現象,在此掀起課堂的_我設計了辯論賽這一環節,主要有四個目的,一是在課堂中引用競爭機制,以新穎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二是增強學生的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四是順利的進行知識點間的過渡。

再薄的一張紙也有它的兩面性,通過上面的辯論我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兩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通過例項說出了具體的方法,從繫鞋帶到磁懸浮列車,加上老師展示的一些圖片,使學生大開眼界。這樣不僅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科學的熱情。通過聰明屋的這一環節,,等到知識的昇華。

5、回顧反思

達標測試環節,檢驗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小結部分,先讓學生主動總結,學生交流,看誰的收穫多,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知識的梳理,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六、作業佈置:

作業題設計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簡單而新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這時我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

七、設計思路

我們學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課堂”教學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中,教師激趣誘導,情景教學;學生探索發現,合作探究,同時加強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課堂。

以上是我對這一節課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專家、同仁們的指點、幫助,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物理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本節課內容選自《光纖通訊原理》第二章第二節。

1.教材主要內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應用

(3)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光纖通訊原理》這整本教材講述光纖通訊是怎麼回事的開始,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必要基礎。

二、學生分析

本次課前面已講述過了光纖通訊的優點和結構,學生對如此細小的光纖卻能比粗得多的電纜傳更多的電話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學生普遍基礎較差,中學時所積累的知識比較薄弱。並且學習主動性較欠缺,容易對一門課,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耐心至關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在對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複習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光能在光纖中傳波的原理及條件。

(2)理解階躍型光纖的主要特性引數及物理意義。

2.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本節課講解用以前所學知識解釋通訊上的一個實際應用,讓學生了解,光纖通訊並不難學,——中學知識就能解決。以此樹立起學好這門課的信心。

四、說教法

本節課圖例採用幻燈片動畫效果,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幫助學生理解。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逐問逐答的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起曾學過的知識(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說重點和難點

1.光在介質交介面產生全反射的條件,光纖傳光原理

2.階躍型光纖主要的一些特性引數

六、說教學程式

1.匯入本課內容

利用幻燈片觀看幾張光纖傳光的圖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問,“那麼光是怎麼樣才能在這麼細小的光纖中向前傳播的?”接下來還是自我回答,“就是應用國中學過的全反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提要。

2.本課內容

(1)複習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慮到這些知識點對後續內容的重要性及學生的知識素質較差這兩個情況,這幾點內容稍加詳細講解。

首先給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圖。講解三個角的含義,並引導學生說出三個角間的關係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瞭解了折射定律的情況下,問學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線全部產生反射,提高學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這個問題。等學生回答後不馬上給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進行分析,最後得出可以產生全反射,但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2)講授新課

應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釋光能在光纖中傳播的原因及傳播方式,用圖加深理解,並指明為什麼纖芯折射n1要大於包層折射率n2

光纖主要特性引數是本課內容的一個重點,折射率差Δ這個引數,比較好理解。重點是數值也徑NA和時延差τ。講解數值孔徑時,直接給出NA的物理意義,看圖加深理解。圖中兩條光線,一條符合全反射能向前傳播另一條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傳播。再根據折射定律,推匯出NA與折射率間的關係;時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線在光纖中傳播相同的長度L時,所用的時間不同。給出這個時延差的定義後,展示一張圖片,不同角度的光線走過一段光纖,路程不同所用的時間不同。由於時延差的存在會造成訊號的畸變。

(3)小結

板書,邊回憶,邊書寫本課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鞏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產生全反射的條件

n1>n2

90°>θ1>θc

●階躍型光纖中光射線分析

▲階躍型光纖中的光射線a

物理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說是_________版_____年級物理_____(上或下)冊第_____章第_____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內容。

首先說一下我對本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識基礎上引入一節_______________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後續知識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後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__________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變數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_____知識解決_____問題方法,培養學生__________能力。

2.教學目標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為本節課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資訊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精神,激發學習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節課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對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識,限於學生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合理引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為本節課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行為是由動機引起,學習動機對於學生學習可以發揮明顯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創造性。

教法二:為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啟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為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資料提取資訊能力。

三、教學程式及設想

1.複習舊知、匯入新課(2分鐘)

為了順利得出本節_____________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壓強、功率引入要類比速度)

為更好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問題,匯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匯入(或生活現象匯入或演示實驗匯入)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問題意識,使學生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學案上自主預習題。為最大限度培養學生最基本自學能力、提取資訊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目標,本節課設計預習題如下:

問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問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節預習題可設計為:1、浸在液體中物體,當它所受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小於所受重力時,物體_______;當它所受浮力與所受重力相等時,物體_______在液體中,或_______在液麵上。2、一個 50g雞蛋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受到浮力是_______N.(g=10N/kg)3、採用_______辦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現代化得輪船,也保持著這種古老辦法。4、排水量是1000t輪船在河水中航行,滿載時船及所裝貨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浮力是_______N.船從河水中駛入海水中,它受到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浮力_______,它排開水體積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潛水艇靠改變_______實現上浮和下沉?6、氣球和飛艇能漂浮在空中,氣球和飛艇裡充是_______。)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為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合作探究題和處理方法為:

(以《浮力》一節為例:

問題(一):把體積相等、質量不等三個小球a、b、c放入同種液體中,靜止後位置如圖所示,它們所受浮力分別為Fa、Fb、Fc,則這三個力大小關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密度最大。

問題(二):將同一鐵塊分別放入水和水銀中,比較鐵塊受到浮力大小,下列說法中正確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銀中受到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浮力大

C.在兩種液體中受到浮力一樣大 D.不知道鐵塊形狀,無法確定

問題(一):學生自學時,能夠判斷出三個球受到浮力大小關係,而在解決三個球密度問題時,找不到問題切入點。

教師點撥:根據前面學過質量、體積和密度關係,在這裡三個球密度沒法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們都在同一種液體中,只是處於不同狀態,所以我們可以試著與液體密度相聯絡,找出問題解決辦法,即物體重力和液體浮力關係入手,進而找到密度關係。

問題(二):學生在分析物體在液體中最終所處狀態時,根據生活中木塊、鐵塊、水關係,進而去理解其他物體,找不到解決這類問題規律。

教師點撥:在這個問題中,從力和運動關係入手,當物體受到力是平衡力時,這時物體就處於靜止狀態,如果物體受到力不平衡時,物體將處於運動狀態,向力大那個方向運動。在這裡我們只要比較物體受到浮力和物體重力大小關係(或實心物體密度和液體密度大小關係),就可以判斷出物體將處於狀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思想。構建體系時以螢幕投影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板書設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宇宙航行》,關於這節課我主要介紹以下幾方面內容:教材簡介,課程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小結,其中教學過程又包括下面五個部分:複習舊課,新課引入,新課教學,鞏固複習,佈置作業,下面我將對各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解說。

一、教材簡介

《宇宙航行》是人民教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模組第7章第5節的內容。

二、課程分析

本節課是以學生已掌握的曲線運動一章中的平拋運動,圓周運動,和向心力等知識以及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重點講述了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人造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和人造衛星的速度問題。人造衛星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應用的一個例項,為學生以後深入學習研究天體物理問題奠定了基礎,而且本節課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如氣象衛星與天氣預報,衛星定位系統與自動導航汽車等,更值得大家矚目的是:我國在xxxx年,20xx年相繼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宇宙飛船,圓了國人盼望已久的飛天之夢,為以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科研價值。

三、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對教材分析之後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

2)理解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並能夠準確闡述其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動力學原因;

3)會計算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並能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4)瞭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航天員與記者”模擬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的合理表達能力;

2)學生在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探究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看“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視訊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激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解決第一宇宙速度,以及相關課後習題時均以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為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是人造衛星環繞速度的求解。那麼,本節課的難點又在哪裡呢?對於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高科技產品,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心裡障礙,而且高一學生思維不夠敏捷,很難做到大跨度的思維跳躍,因此對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的理解便成了學生學習中的攔路虎,成為本節課的難點問題。針對該難點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理論探究的方法,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經過一系列有序合理的教學活動,師生共同努力,最終踢飛絆腳石,解決難點問題,為後續學習做好準備。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構建知識平臺

此過程可採用學生板書的形式,檢查他們對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定律等知識的掌握情況,鞏固複習為新課學習做好準備。

(二)新課引入

1、新課引入,創設情境

新課引入,創設情境旨在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此過程充分發揮了現代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優勢,運用計算機的視訊播放功能向學生展示“世界航天發展史和中國航天發展史”,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謂一舉多得。

2、情境模擬,課題構建

教師創設情境,請學生進行“宇航員與小記者”的情境模擬活動,請一位同學扮演宇航員,請其他同學模仿小記者,每一位小記者都有機會向宇航員提出一個自己最想知道的關於宇宙航天的問題。老師將問題在黑板上一一列出,然後找出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其他問題請同學課後上網查資料自己解決,並製作宇宙航行小資料卡,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合作。

然後運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比較,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所提問題的答疑過程,進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模擬活動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融入課堂教學活動。

(三)新課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意義構建的目的。第一小節教學設計便遵循了該理論。

1、人造衛星的發射原理

首先:教師運用課件動畫展示平拋運動,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結論,師生小結,得出正確結論,並在課件上出示。

然後:教師鼓勵學生對得到的結論進行發散思維,學生可能很難由一個平面跳躍到地球這個大麴面,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適時設疑:若將從地球這個大麴面上丟擲一物體當速度逐漸增大時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讓學生思考猜測,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並派代表發表見解。教師評價總結,課件展示牛頓設想,並用動畫動態演示人造衛星發射原理。

與此同時:請學生考慮,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學生討論,教師給予解釋引導,最後課件出示答案,請同學寫出相關公式,課件出示正確公式,同桌之間互相糾正。

第一小節學習完後第二、三小節便很簡單了。

2、環繞速度

課件出示探究內容和已知條件:

已知地球和人造衛星質量分別為m和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求衛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環繞速度v。

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解決該問題,大多數同學在第一小節知識基礎上已經能夠解決該問題,但為使全體同學都達標教師還應對本題進行講解。分四步:讀題、分析、解題、小結。讀題是為了讓學生弄清題意;分析可採用互動式請學生回答解題依據,相關公式;解題藉助課件顯示解題過程,計算速度公式,加深學生理解;小結教師對題目做總結,強調解題方法,步驟。

3、宇宙速度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但要做到知識傳承,還應達到培養學生能力和發展智力等目的。宇宙速度的學習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1)第一宇宙速度求解:

根據第一宇宙速度含義和已學知識學生自己求解數值,教師的任務是說明其意義:最小的發射速度,最大的環繞速度,並加以解釋。

(2)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歸納出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義,且明確它們的數值。

(3)最後教師運用課件動態展示人造衛星處於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下的執行情況及執行軌道,變抽象概念為實際模型,加深學生的理解。

到此新課教學便結束了,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複習學過的知識。

(四)複習鞏固

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五)佈置作業

課外探究作業不僅可以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而且能擴充套件學生的視野,有利而無害。

教師課堂結束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激勵,有始有終,完美的結束課堂教學活動。

六、小結

以上是本節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點:

本節課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廣泛利用各種聲音,視訊,動畫等網路資源,創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而且還運用情景模擬活動,使學生順其自然的進入角色,融入學習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測,探索研究,體驗與科學家牛頓原始研究人造衛星發射原理相似的“再發現”過程,引起情感共鳴,積極主動學習。學生在協作,會話交流過程中逐個解決需要學習的問題,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結束課程。

物理說課稿14

各科成績的提高是同學們提高總體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大家一定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積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說課稿之《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希望同學們牢牢掌握,不斷取得進步!

一、 教學理念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他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指出:"創造性就象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可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我們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設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積極主動地運用探究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新時期物理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可以這樣概括:建構主義風行全球,素質教育傳遍神州,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網路教學日漸盛行、洋思模式備受親睞。

教學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有序構建。

 二、 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又是電磁感應、楞次定律、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右手定則等知識的進一步具體應用,跟生產和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絡,是學生綜合應用電磁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節內容相對於直流電而言,最大特點就是"變",對於變化的物理量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特別是第一次接觸這麼多的新名詞,如:交變電流、正弦式電流、中性面、瞬時值、峰值等,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掌握交流電的變化規律,是處理好這節課的關鍵。

2、 學生分析

學生的認知結構示意圖 公式、影象 交變電流的波形

正 弦 交 流 電 的 變 化 規 律

交變電流的產生

矩 形 線圈 在 磁 場 中 勻 速 轉 動

直流電 歐姆定律 電磁感應知識 楞次定律

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電磁學知識,觀察直流電發光和發電機的模型,說出什麼是交變電流和產生交變電流的原因。

2、給定條件,結合實物模型,應用電磁感應的知識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探索交變電流變化的規律。

3、學會用公式和圖象來表示交變電流。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5、瞭解兩種交流發電機的構造和優缺點。

教學重點:

1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2交變電流的圖象及表示式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四、 教學策略

1、利用實驗,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慾望。在課堂的開始,用學生的設計實驗,提出課題,透過現象,用已有的知識提出新概念,點出課題。

2、利用電腦模擬,配合實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難度和臺階。

3、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將直觀的現象展示給學生,提高興趣。

4、倡導協作,分小組討論,並加以舊知識的提示,降低難度。

5合理的運用數學知識突破物理難點和目標。

6、設計開放性問題,啟用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拓展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 教學效果

1、從整體上講,本節課所設計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於上課推遲了幾分鐘,實際上課時間只有43分鐘,如果是45分鐘,不會很匆忙。

2、從學生的角度講,本節課設計的起點很高,在概念本身難度很高的情形下,學生還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推匯出了相應的一些公式,彌補了課本上的表述,"理論研究表明".

3、下午的時間,學生很困,思維不是很活躍,有部分學生沒有在探究過程中讓頭腦處於"激發態"

4、在課堂語言表述上,擔心學生的基礎,提示過多,語言有重複。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說課稿之《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希望同學們閱讀後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祝大家閱讀愉快。

物理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為高二物理選修3—2第二章的第一節。內容講述的是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教材是在國中磁場知識和對電磁感應簡單認識的基礎上,利用高中已學過的知識,較為深入的研究磁轉化為電的規律,研究電場、磁場的統一性。這些內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

高二物理楞次定律說課稿教材的問題大多數都涉及到三維空間,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極為有益。實驗方法在教材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對實驗現象進行簡單的羅列或初步總結,而是實驗和推理結合起來,得出比較抽象的結論,在這裡,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智慧目標: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與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相符合。

③會用楞次定律解答簡單的有關問題。

情感目標:

①培養學生勇於進取,注重實驗和為追求真理鍥而不捨的精神。

②培養學生善於動手,勤於動腦的良好實驗素質,培養學生仔

細觀察認真分析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和感應電流所激發的磁場之間的關係是這一節課的重點,對這一定律的應用是這一節課難點。

二、說教學法

教學物件分析

①學生已經掌握了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已能解決感應電流的大小問題。

②學生通過立體幾何和磁場部分的學習,對三維空間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尚不能熟練掌握。

③好奇心強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徵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說教法

①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②運用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教學難點。通過計算機模擬把假象的磁感線生動具體的表現出來,極大的克服了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助於他們理解和掌握定律。

③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④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說學法

學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學而得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給學生恰當的學法指導,可突出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開展,使教學輕鬆而高效;本課結合教法,學生可按以下學法進行學習。

①實驗探索法:本課創設了豐富的電腦動畫和有趣的物理實驗,反覆思考物理現象的原因和結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

②比較總結法: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比較、總結出物理規律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③反饋定位法:本課通過例項解析和練習反饋,可以鞏固所學知識,也有利於學生對概念的準確定位和正確思維的形成。

三、說過程

1、複習提問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2、列舉能使右圖產生感應電流的方法

3、你知道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嗎?如何判斷其方向呢?

(學生集體回答引出實驗)

2、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在四種情況中:

①線圈中是否產生感應電流?為什麼?

②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是怎樣變化的?

③檢流計的偏轉方向是否一致?

④在每一種情況中檢流計的偏轉方向總是保持一定的方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r9vd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