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相遇問題》說課稿7篇

《相遇問題》說課稿7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遇問題》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相遇問題》說課稿7篇

《相遇問題》說課稿1

一、 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本課題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九冊第二單元“相遇問題”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材簡析:

相遇問題是行程應用題的一部分。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一個物體運動的有關速度、時間 和路程之間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研究兩個物體在運動中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係。這部分內容又是今後學習較複雜的行程問題及工程問題的基礎。例如數學書58頁-8題(長沙到廣州的鐵路長699千米,一列貨車從長沙開往廣州,每小實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除後1小時,一列客車從廣州開往長沙,每小時行71千米,再經過幾小時兩車相遇?)、58頁-11題。同時,由於相遇問題中術語較多,如相向、相背、同時、相距,並且速度和的概念學生不易理解,此類題目的發展變化也比較多,因此也是應用題教學的難點。

3、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相遇問題的術語:同時、兩地、相向、速度和等,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

(2)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分析相遇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這三種量之間的關係,掌握相遇問題求路程的解題方法。

(3)經歷比較、優化等學習過程,發展數學思維能力。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4)培養學生細緻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空間感缺乏認知能力,所以首要解決的就是一些術語的理解,行程問題在生活中我們常遇到,卻很少用專業的詞語去表述所以我特意設定了真實場景、電腦演示、文具模擬幫助學生建立對於物體位置移動的空間想象感。

我班的大部分學生都屬於龍洞本村的孩子,平時的家庭輔導僅僅限於檢查作業是否完成。雖然三、四年級就開始對應用題的數量關係進行訓練,不過一小半的學生仍然感到吃力,對於三步應用題經常會做卻不會寫數量關係,講不清楚道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比較差的,比較習慣尋找題目特點,套用相對應的方法。一部分學生能夠利用分析法從具體問題出發,找到解題的方法,對於一部分學困生,抽象概括出性 速度和Χ時間=路程 這個公式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從複習、探討問題到解決問題我的步子都比較小,多讓學生講解算式的含義,幫助學困生記憶、理解方法。

基於學生情況,我選擇了例2“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段地鐵。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12米/天,乙隊的進度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段地鐵長多少米?”對“進度”是多角度的,理解差的可以看作是前進的速度,也可以看作工作效率。

練習的設定從基礎題到提高題有一定的梯度,儘量照顧每一層次的學生。

三、說教法

教法:通過情景教學,創設最佳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緊扣教學內容,科學直觀地演示兩個物體相對運動的情景,這樣把數學問題轉化成動態的數學模型展現出來。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探究,激發學生興趣,啟用思維,逐層推進,分散難點,增強感性認識,建立表象、抽象規律。

四、教學流程:

教學重點:掌握相遇問題求路程的算理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速度和”的含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兩塊橡皮(或兩隻筆)

(一)、 創設情景、逐步感知

幫助學生理解相遇、相向、同時

師請兩位學生從教室兩頭相向走—相遇—相揹走到頭,讓學生圍繞走的方向、走的結果、走的路程幾個問題進行觀察。兩個學生走走停停,學生可以觀察不同時間裡的運動結果,走了的路程、還有多少路程。這段活動需要一些時間,但對整體認識行程問題有好處。

考慮學生的基礎、教學目標,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將準備題和例1合併,併為以後的工程問題做鋪墊,特意設定了例2,修地鐵。首先學生通過情境演示(兩學生表演相遇)理解“相遇”、“相向”、“同時”,對相遇問題建立一個初步的直觀的認識;再通過電腦課件的演示,加深“速度和”的理解,知道隨著時間的變化,物體的位置將發生移動;最後學生可以利用簡單的學具來模擬相遇過程。通過這3個過程在學生腦海中逐步建構物體移動的空間模型。

(二)、 探究問題、加深理解

(大螢幕出示:小強和小麗同時從甲乙兩地相對走來,小強每分鐘走100米,小麗每分鐘走50米,4分鐘後兩人相遇。)

1、 根據這些資訊,你想提點什麼數學問題嗎?

問題1小強和小麗一共走了多少米?

問題2:小強走了多少米?小麗走了多少米?

問題3:小強比小麗多走了多少米?

2、 通過問題2複習: 速度×時間=路程

3、 這節課重點來研究:小強和小麗一共走了多少米?理解 相距

(兩地共有多少米? 甲乙兩地有多少米? 甲乙兩地相距多少米?)

4、 生上來板書:(1)100×4+50×4 (2)(100+50)×4

5、 反饋:板書算式。同學們對他們的解法有什麼疑問就提出來?(每一步各表示什麼?)

6、小結:(100+50)表示他們兩個人1分鐘走的米數,他們走了4分鐘,就是4個150米。(課件演示)

速度和×時間=路程 (師板書數量關係,齊讀)

7、再實踐,同桌合作,用橡皮代替兩人,演示相遇的過程。

學生可能會有個難點問題:為什麼不列成(100+50)×(4+4),如何處理,體現突破難點?

可以用課件演示大家走路花的時間是共同的4分鐘,或者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解決:上數學課,你一節課多少分鐘?他一節課多少分鐘?他兩這節課多少分鐘?那我們大家這節課上了多少分鐘?

根據條件學生提出幾種問題,這些問題也很好的將學過的知識過渡到要學的新知識;通過電腦演示分析過程,學生很容易知道“兩人每分鐘共行多少米?”,“經過4分,兩人相遇”的條件,形象地揭示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之間的關係,加深學生對第二種解法的理解,也驗證了學生的第二種解題思路,從而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解決問題,概括方法

(大螢幕出示:兩個工程隊合作修一段地鐵。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12米/天,乙隊的進度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段地鐵長多少米?)

先指導學生審題:進度可以理解前進的速度,那就是行程問題,“經過15天打通是什麼意思?地鐵的的長與進度有什麼關係?地鐵的長可以通過什麼去求?還可以通過什麼去求?”

1、能獨立解決嗎?

2、說說它們相同的地方?

(大螢幕出示剛才做過的兩道題目)

3、小結

這個例題的設定使得本課更具有開放性,一是為工程問題打下了基礎,也放開了學生的思維,避免應用題中經常出現的對號入座的現象,

三、 階梯練習,擴充套件思維

1、學生彙報生活中類似問題。

2、基礎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1)兩列火車同時從甲乙兩站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行6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遇,甲乙兩站相距多少千米?

(2)四(1)班為準備聯歡會摺紙花,男同學每小時折136朵紙花,女同學每小時折164朵紙花,他們共同折了2小時,一共折了多少多紙花?

(3)甲乙兩個打字員合打一份文稿,甲每分鐘打35個,乙 每分鐘打40個,兩人同時打15分鐘完成任務。這份文稿一共有多少個字?

生獨立解答,並說出算式的含義。

3、 擴充套件練習

最後,我們來表演一下相遇問題怎樣?

(請兩生上來,分別給他們一個速度70和80,老師手中拿時間4分鐘)

第一種情況:同時出發,4分鐘後相遇。求路程?

第二種情況:同時出發,4分鐘後兩人還相距200米。求路程?

第三種情況:同時出發,相遇後,兩人擦肩而過,4分鐘後兩人還是相距200米。求路程?

4、提高練習

(大螢幕出示題目:小張和小李在環行操場跑步,兩人同時從A點出發,反向而行。小張每秒跑4米,小李每秒跑6米,經過20秒在B點相遇。操場的跑道長多少米?)

如果時間不夠,留帶課後完成。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時,我對教材作了處理,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本課基本練習,要求列式不計算,是希望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算式的理解上,將時間留給學生說算式的含義,列式的理由,說的形式由點帶動面,即由好生帶動差生,(差生可以仿造說)到同桌互說,藉此進一步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求路程的算理和解題方法,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相遇問題》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本節課是國小數學相遇問題。

2.教材分析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掌握行程問題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特點、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並能解答簡單的相關問題。原來人教版的教材在學生理解了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徵之後,分了兩個步驟:①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相遇時間,求路程。②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時間。而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進入第二步驟的學習,在這內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課教材給學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過簡單的路線圖等方式呈現了速度路程等資訊。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這些資訊去解決3個問題:

①讓學生根據兩輛車的速度資訊進行估計,在哪個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③解決“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有多遠”實際上就是求麵包車行駛的路程。

3.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三年級接觸了簡單的行程問題,四年級上冊,學生就真正的開始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並用三者的數量關係來解決行程問題。而本節課正是運用這些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相遇問題的探究。而且本節課學生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也有難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學生學習的起點上,尊重學生髮展的基礎上多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操作過程中,使所有學生通過本堂課都能有所收穫。

4.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編寫的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制定了一體化的目標: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5.教學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制定為: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制定為:對相遇問題中速度不同、時間相同的數量關係的分析。

二、說教法學法

1.突出主體與注重體驗

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同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基於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體驗相遇問題中兩人或兩物體運動的速度不一樣,但所用的時間相同這一難點,讓學生模仿相遇過程和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使學生體驗並理解。有助於學生對難點的突破。

2. 鼓勵探究,自主探索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基於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畫線段圖之後,提出“你現在最想知道什麼?”這一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地從線段圖上尋找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從而引出出發後幾分相遇。所以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自主探索,尋求解題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在第一個環節中,首先釋放學生上課前的緊張,拉近師生的距離,。出示“學生甲從家裡步行出發,每份走60米,走了9分,到達學生乙家,通過這些條件誰能提出一個問題?學生會說:“共走了多少米?”實際上求的是什麼?是路程,從而引出已學過的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利用學生們所熟悉的同學引出舊知,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然後出示“有一天,學生乙放學回家開啟書包發現不小心將同桌學生甲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乙將作業本還給學生甲呢?這一情景用學生經常碰到的問題入手,體現了數學於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生可能會想到:①學生乙將作業本送到學生甲家。②學生甲到學生乙家去取。③兩人同時出發,約定地點,拿到作業本。經過商量,認為第三種方法最省時間。這時教師小結:學生乙到學生甲家的這一段路,可以一個人走完,也可以有兩個人一起走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人或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引出新課。(板書:相遇問題應用題)

第二個環節,我設計讓學生乙和學生甲模仿相遇過程和學生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加深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所謂“相遇”就是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而行,在途中相遇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腦袋裡建立一個清晰的相遇問題的模型,然後接著問:“剛才在學生乙和學生甲走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發現?”這時學生髮現學生乙的速度快,學生甲的速度慢;他們倆所走的路程就是兩家之間的距離。或者學生還能發現“從出發到相遇兩人用的時間一樣”,這時出示路線圖讓學生根據兩人的速度資訊估計在哪裡相遇。因為學生乙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點應該在離學生甲家近的地方。理解“兩人所用時間一樣“是本節課的難點,班裡大部分學生對這一問題還不理解。所以,通過播放路線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

在學生觀看路線圖的過程中,提問:學生乙走了多少米?學生甲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時間?其次,繼續行走了1分,用了多少時間?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兩人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但為什麼相同呢?學生就會發現她們是同時走同時停的,從出發到相遇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一難點在學生觀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相遇問題》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 說課內容:《相遇問題》是北師大教材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數學與交通”中的第一課。

 2. 教材分析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掌握行程問題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教材給學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過簡單的路線圖等方式呈現了速度路程等資訊。然後要求學生根據這些資訊去解決3個問題: ①讓學生根據兩輛車的速度資訊進行估計,在哪個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③解決“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有多遠”?實際上就是求麵包車行駛的路程。

 3.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三年級接觸了簡單的行程問題,四年級上冊,學生就真正的開始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並用三者的數量關係來解決行程問題。而本節課正是運用這些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相遇問題的探究。 本節課學生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也有難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學生學習的起點上,尊重學生髮展的基礎上多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操作過程中,使所有學生通過本堂課都能有所收穫。

4. 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制定了以下的目標:

①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

②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5. 教學重難點

我將本課重點制定為: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難點制定為:找出相遇問題的等量關係。

二、 說教法學法

本課注重學生體驗的過程: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基於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體驗相遇問題中兩人或兩物體運動的速度不一樣,但所用的時間相同這一難點,讓學生模仿相遇過程和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使學生體驗並理解。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畫線段圖,有助於學生對難點的突破。

三、 教學過程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

(一) 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二) 模擬情景,探究新知

(三) 鞏固新知,課外延伸。

在第一個環節中,首先我請一個學生在教室裡走一走,引出速度,然後請學生提一個問題,從而複習舊知:路程=速度×時間;接著出示幾道複習題複習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最後總結:這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一個人或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今天,我們來研究兩個人或兩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

利用學生們所熟悉的同學引出舊知,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達到了複習舊知的目的。

第二個環節,我設計讓同桌模仿相遇過程和讓學生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加深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所謂“相遇”就是兩人或兩個物體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腦袋裡建立一個清晰的相遇問題的模型,然後接著問:“剛才在手勢表示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發現?” 這時學生髮現小轎車的速度快,麵包車的速度慢;兩輛車所走的路程就是總路程。或者學生還能發現“從出發到相遇兩人用的時間一樣”,這時出示路線圖讓學生根據兩人的速度資訊估計在哪裡相遇。因為小轎車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點應該在李村附近。理解“兩人所用時間一樣“是本節課的難點,班裡大部分學生對這一問題還不理解。所以,通過播放路線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

在學生觀看路線圖的過程中,我打算分三個小步驟。首先,播放1小時小轎車和麵包車所走的路程,提問:小轎車走了多少千米?麵包車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時間?其次,繼續行走了1小時,各走了多少千米?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兩人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但為什麼相同呢?這又引起了學生思維上的衝突,這時再將重放幻燈片,學生就會發現她們是同時走同時停的,從出發到相遇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一難點在學生觀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第三個環節,出示P57試一試的題目,讓學生鞏固新知,從而達到課外延伸的目的。

《相遇問題》說課稿4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津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式,突出主體。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絡,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3、情感目標: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優化程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實踐探究、鞏固深化、課後小節。

(一)創設情境

1、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學生們會很快地說出:車多、人多)

2、播放錄影:注意觀察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呼叫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互動作用中學習。]

(二)實踐探究

1、理解意義

(1)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2)制定目標——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教師依學生所說歸納出學習目標並板書:意義、規律、應用)

(3)聯絡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4)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5)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2、實踐操作。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資料填入表中。

(3)觀察表中的資料,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學生在活動中把直接經驗內化為知識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

3、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90頁,例3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小標題列式解答)

C請教同學。

(2)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鞏固深化

1、口答:

先說說解答思路,再列式計算——目的是鞏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經過4。5分兩人在學校相遇(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兩家相距多少米?

2、自選——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練習十八1、2。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編題: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後小結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相遇問題》說課稿5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津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優化程式,突出主體。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絡,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3、情感目標:通過本內容和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優化程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創設情境、實踐探究、鞏固深化、課後小節。

(一)創設情境

1.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學生們會很快地說出:車多、人多)

2.播放錄影:注意觀察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呼叫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互動作用中學習。

(二)實踐探究

1、理解意義

(1)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2)制定目標——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哪些內容?

(教師依學生所說歸納出學習目標並板書:意義、規律、應用)

(3)聯絡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4)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5)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相遇問題的例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這一良好狀態下去發現數學知識。]

2、實踐操作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從兩端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資料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觀察表中的資料,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學生在活動中把直接經驗內化為知識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

3、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90頁,例3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小標題列式解答)

C請教同學

(2)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鞏固深化

1、口答:

先說說解答思路,再列式計算——目的是鞏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經過4.5分兩人在學校相遇(學校在兩家位置之間)兩家相距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自選——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練習十八1、2

(2)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3、編題: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後小結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相遇問題》說課稿6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變單一的知識教學為發展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新學習成為數學學習的主流。

相遇問題是在學習了速度、時間和路程的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係為基礎來探索兩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係,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說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研究學習,幫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意義及特點,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會解決相遇求路程的問題。

2、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

3、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4、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會解決相遇求路程的問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組織形式:

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教學。一個小組要最快最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小組成員之間必然會團結協作,積極思考。這樣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同時也利於面向全體,人人都有發言機會,逐步提高學生的合作技巧,小組間的競爭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

三、教學過程:

1、從實際出發,初步感知。

“相向、相背”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所以我從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學生初步感知。我設計了“怎樣知道從你家到學校的路程?”這樣一個問題,引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引出用“速度時間=路程”的方法,找出新舊知識的連線點。接著又問“如果找你的好朋友來,你們兩個人合作,怎樣能較快的走完從家到學校的路,再算出從家到學校的路程?”小組合作想辦法,彙報交流時,學生想出了兩種方法,藉助這兩種方法幫學生初步感知“相向、相背”的含義。

2、課件演示,加深理解。

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恰到好處的利用課件演示,將靜態的知識動態化,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分別演示兩種運動方式,讓學生仔細看把看到過程說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小組相互交流,然後全班交流,教師及時點撥,使學生理解兩種運動方式,從實物演示中抽象出線段圖,由直觀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這過程中,尊重了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只是組織引導者,通過組織小組交流,培養了學生的發言意識、合作意識。

3、小組編題,自主探索。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後,問“你想研究那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通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麼”,這一環節給學生選擇的空間,激活了學生思維。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選擇一種運動方式編一道應用題,並解答。全班交流時,對板演同學的解答過程,我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再討論解決疑問。在不斷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培養,探索求知的慾望得以激發,這樣就使課堂上的單向資訊交流變為多向資訊交流,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設計練習,培養創新。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時,我對教材作了處理,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的練習形式有:只列式不計算、提問題列算式、選擇、思考,改變了原來的題海戰術,從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從課堂效果看,學生思維非常活躍。

在練習層次的設計上:只列式不計算是基本練習,使學生對兩種運動方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提問題列算式練習,問題開放,學生自由的提出問題再解答,在處理這個練習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比看哪個小組提的問題多。(同學們興趣高漲,積極參與,唯恐落後)對相遇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選擇題提高學生靈活思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思考題設計時,我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這節課就是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索、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相遇問題》說課稿7

教學目標

1.理解相遇問題的基本特點,並能解答簡單的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運動和時間變化的辯證關係.

教學重點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相遇問題中時間和路程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以舊引新

(一)口答列式,並說明理由.

1.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2.一輛汽車4小時行了240千米,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3.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千米,行駛240千米需要幾小時?教師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二)創設情境

1.錄音(或錄相)“有一天,張華放學回家,開啟書包正準備做作業.發現沒在意將同桌李誠的作業本帶回了家,她趕緊給李誠打電話通知他,兩人在電話中商量了一會,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辦法可以讓張華把作業本還給李誠呢?同學們你能幫助他們想出幾種辦法呢?”

2.小組集體討論

(1)張華送到李誠家;

(2)李誠來張華家取走;

(3)兩人同時從家出發,向對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給李誠.

3.認識相遇問題

(1)找兩名學生表演第三種情況,其餘學生觀察並說出是怎麼走的?(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

(2)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有什麼變化?(越來越近,最後變為零)教師指出:當兩個人的距離為零時,稱為“相遇”

具有“兩物、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這種特點的行程問題,叫做“相遇問題”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三)出示準備題:

張華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裡出發,向對方走去.張華每分走60米,李誠每分走70米.

根據已知條件填寫下表

走的時間

張華走的路程60米

李誠走的路程70米

兩人所走路程的和

現在兩人的距離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發3分鐘後,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是多少?說明什麼?(相遇)

2.兩個人所走路程的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麼關係?(兩人所走路程和=兩家距離)

二、教學新課

(一)教學例3

小強和小麗同時從自己家裡走向學校,小強每分走65米,小麗每分走70米.經過4分鐘,兩人在校門口相遇.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師指名讀題,並在例題中“同時”、“相遇”的下邊用紅筆做上標記.請同學解釋這兩個詞的含義.

2.動畫演示兩人行進的過程,並在圖中顯示出已知資料.(演示課件:相遇問題)

3.由學生嘗試解答例3

4.結合線段圖訂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

5.比較

(1)兩種演算法哪一種比較簡便?

(2)兩種演算法之間有什麼聯絡?

三、鞏固練習

(一)志明和小龍同時從兩地對面走來,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龍每分走52米,經過5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

(二)兩列火車從兩個車站同時相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千米,乙車每小時行52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兩個車站之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討論:行程問題在出發地點、出發時間、動動方向、運動結果上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出發地點:兩地

出發時間:同時

運動方向:相向(相對、對面)

運動結果:相遇

(三)兩隻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出發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兩船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四)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學生用手勢表述題意.

2.比較:與前面題目相比,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共同之處?

(五)甲、乙兩列火車從兩地相對行駛.甲車每小時行7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69千米.

甲車開出後1小時,乙車才開出,再經過2小時相遇.兩地間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1.由學生用手勢語言向同組同學介紹題意.

2.由學生獨立解答

3.出示四種不同解法,請同學小組討論並做出判斷.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課堂小結

通過上面兩個例題我們可以看出,行程問題也還有許多變化,請你猜一猜,行程問題還可能有哪些變化?

(相背、同向、不同時、不相遇、相遇後返回第二次相遇,三個物體運動??)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行程問題中最基本的一種,求路程,它需要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怎樣求?如果要求“相遇時間”該告訴我們哪些條件?怎樣求呢?請同學們在課下思考?

五、課後作業

(一)兩隻輪船同時從上海和武漢相對開出.從武漢開出的船每小時行26千米,從上海開出的船每小時行17千米,經過25小時相遇,上海到武漢的航路長多少千米?

(二)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向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平均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平均每小時行38.5千米.過3小時,兩車相距多少千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g9xq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