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說課稿合集10篇

說課稿合集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合集10篇

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圈兒變變變》是省編教材大班下學期主題十一《什麼變了》中二級主題《我讓材料變化》中的一節活動。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大班幼兒的探索求知意識越來越強,對自己及周圍發生的變化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本節活動通過為幼兒提供操作材料——塑料圈兒,讓幼兒創造性的進行操作,展開豐富的想象,探索把塑料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的不同玩法,達到擴充套件幼兒想象力,激發幼兒探究事物發展變化的興趣的目的。它的材料貼近幼兒生活,容易引起幼兒的操作慾望,體現了健康,社會,藝術等多方面內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符合大班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說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作用。結合《大綱》要求,教學內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情感、能力、動作等方面的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自由玩圈兒及與小夥伴合作玩圈兒的樂趣。

2、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遊戲的能力。

3、指導幼兒練習鑽、爬、跑、跳等基本動作。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為:培養幼兒把圈兒想象成不同物體進行遊戲的能力。

[說教法]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方法:

1、談話法:談話包括師幼、幼兒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分享。活動開始部分,我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

2、操作法:幼兒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在此活動中我鼓勵幼兒根據自己能力與經驗自由玩圈兒及合作玩圈兒,大膽進行操作,既滿足幼兒動手的需要,又是對活動教育意義的一次提升,變“想象”為“行動”。

3、遊戲法:本節活動以“玩圈兒”的方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4、展示法:每個幼兒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後幼兒介紹自己的玩法,既是對幼兒這種需要的滿足,又是對幼兒探索的一種肯定,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就感,使之更樂於參與。

5、直觀演示法:通過播放幼兒玩圈兒的錄象,使幼兒直觀的獲得知識經驗,使幼兒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擴充套件想象,開闊思維。

[說學法]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運用動手操作法、展示法、遊戲法,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等來獲得知識經驗。因為幼兒是活動的主人,所以整節活動中,幼兒在玩圈兒中去想象、去探索、去發現,全身心的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活動中給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展現的空間。

[說活動程式]

1.活動身體,做好準備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做圈兒操。此環節4分鐘,充分活動身體,為接下來得活動做好身體上的準備。

2.師幼談話,激發興趣

教師通過提問:“塑料圈兒像什麼?”“我們還可以怎樣去玩?”等問題,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發幼兒探索塑料圈兒玩法的興趣。此環節2分鐘。

3.自由玩圈,探索玩法

在此環節中幼兒自由玩圈兒,可獨立玩也可以多人玩。探索圈兒的多種玩法。

這一環節目的是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相互間的模仿掌握圈兒更多的玩法,教師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兒一起遊戲,觀察幼兒活動,鼓勵幼兒將圈兒當成替代物進行遊戲。如:幼兒把圈兒當作“車輪”“方向盤”時,教師要及時肯定,並鼓勵其再想出其他玩法,引導幼兒的遊戲更深入。 此環節5分鐘。

4.介紹玩法,展示交流

①、請個別幼兒介紹自己把圈兒變成什麼,並玩給大家看。

②、課件出示小朋友合作玩圈兒的錄影。如:“變成‘車輪’滾一滾”、“變成‘山洞’鑽一鑽”、“變成‘陀螺’轉一轉”、“變成‘花瓣’跳一跳”、“變成‘烏龜殼’爬一爬”、“變成‘方向盤’開一開”……幼兒可以跟著一起玩一玩。

錄影的播放可以使幼兒在已有基礎上,擴充套件想象,增加經驗。同時教師在玩的過程中指導幼兒練習鑽、爬、跑、跳等基本動作。此環節9分鐘。

5.嘗試合作,分享經驗

幼兒互相欣賞各自想出的玩法,並嘗試合作玩圈兒,將圈兒想象成各種物體進行遊戲。

在和小夥伴一起玩的過程中,培養了幼兒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質,讓幼兒體驗到創造性的玩圈兒的樂趣。此環節6分鐘。

6.集體遊戲,體驗快樂

教師出示“大灰狼”頭飾,介紹遊戲規則:“大灰狼發出指令‘變成陀螺’,幼兒將自己的圈兒變成陀螺,做錯的小朋友會被‘吃掉’”。

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在遊戲中自然結束。此環節4分鐘。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級化學專題複習----科學探究(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下面我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方面說這節課。

一、學情分析

我任教班級的學生他們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氛圍濃厚、思維活躍,在前面的學習中具備了氫氧化鈉以及酸鹼鹽的一些簡單的化學性質,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但對於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學生不能很好的運用酸鹼鹽的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需要老師適當的引導和點撥。

三、教材分析

關於氫氧化鈉變質的探究在教材中沒有出現,但在平時的練習中出現多次,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了解這部分知識,本節課是會考複習中的一節複習課,其內容是在學習酸鹼鹽之後,多酸鹼鹽性質的應綜合應用,這節課包括了氫氧化鈉的變質、檢驗、儲存等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與實驗探究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在教學中設定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究欲。

引導學生討論和思考: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激發學生開展科學探究和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科學探究能力

分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歸納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

多媒體輔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五、教學過程

首先創設情境匯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幫助和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本課圍繞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問題,引導學生派生出“它是否變質?變成了什麼的物質?全部變質還是部分變質呢?已經變質的氫氧化鈉?”等系列問題,讓學生興趣小組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活動中學生積極性高,思維活躍,設計出了較多精彩的實驗方案,老師和學生對各組的實驗方案進行評價,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解決了提出的問題,並通過分組實驗解決這個真實的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我探究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得到了發展,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的鍛鍊,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今天我選定的課題是幼兒園大班語言《七彩世界》主題裡的一個語言教育活動《調皮的七彩光》,下面,先說說我的設計意圖。經歷了小班、中班的學習過程,大班幼兒的求知慾更強了,他們不但對五彩繽紛的顏色十分喜愛,而且更對五彩繽紛的自然界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會由自然界中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藍藍的大海、綠綠的草地等景象的觀察及認識引發出更深一步的思索:大千世界為何會有這麼多的顏色?這些美麗的顏色是怎麼來的?……

通過《調皮的七彩光》這個故事就可以讓幼兒知道:色彩來源於光的作用,是調皮的七彩光娃娃從天空來到地上"玩"出來的。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七彩顏色。有了七彩顏色,畫畫更美麗,打扮東西更漂亮,遊戲起來更有趣。本活動有利於幫助幼兒成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發現自然界中的許多奧祕,培養幼兒對自然界探究的慾望和對生活的熱愛,感受生活的樂趣。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以及作品展示的主題,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各方面的目標:

1.獲得光與色的感性經驗,初步瞭解光的七色是:紅、橙、黃、綠、青、藍、紫。

2.在感受作品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時,理解光與環境以及人們生活的關係。

3.能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續編故事,充分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讓幼兒在感受作品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時,理解光與環境以及人們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在續編過程中,地點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由於大班幼兒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才開始萌芽,極易引起思維上的邏輯混亂。

三、活動準備

為了給幼兒展示優美意境的作品,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得以充分的表達和練習,我們作了以下準備:

(一)硬體準備

1.彩圖:蘋果、香蕉、彩虹、太陽、沙灘、大海等

2.卡紙做的:七彩光寶寶

(二)知識準備

課前必須豐富幼兒有關光與色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並加以提取和整理。

四、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通過多媒體演示法、情境教學法,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生動性、寓教育於生活,使主題活動得到深化。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本次活動幼兒採用討論法、嘗試法來理解故事,欣賞故事,創編故事。通過幼兒互補學習,師幼合作來表現主題。

五、說教學過程

1.情景匯入,激發幼兒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幾個漂亮的色彩寶寶。他們是誰呢?我們一起來認識以下吧!

2.演示法(欣賞作品)

教師逐一出示(紅、橙、黃、綠、青、藍、紫)色彩寶寶

讓幼兒辨認。教師完整的講述故事一遍後提問:太陽公公有幾個光線寶寶。他們的名字分別是什麼?(紅、橙、黃、綠、青、藍、紫)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有關它的故事

3.教師再次講故事。出示彩圖。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和理解故事內容。完整的作品傳遞完整的畫面展示

(1)在本次的活動中,我們則嘗試了理解在先,欣賞在後的教學策略,我們認為,讓幼兒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完整欣賞,更能感受作品所展示的意境。()同時,我們還採取了教師設疑――幼兒猜測――揭示答案的手法,緊扣幼兒心絃,引其入勝。

(2)讓幼兒帶著問題完整欣賞故事,進一步感受和理解故事內容。完整的作品傳遞完整的畫面展示,配有優美的音樂,聽覺和視覺的完美統一,把文學作品的形象性和音樂性傳遞給幼兒,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3)啟發幼兒討論光和人們生活的關係幼兒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已初步瞭解光線寶寶由七種顏色組成,教師再次以提問的方式給幼兒設疑,並啟發幼兒進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光會怎麼樣?我們應該為幼兒提供寬鬆自由的討論環境,這也符合《綱要》中"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待幼兒討論完以後,教師小結光與環境和人們生活的關係。

(4)接著,教師繼續啟發幼兒聯絡生活中事物的顏色,嘗試續編故事。兒童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在這一環節中,我們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展示他們內部智力活動的機會,這也是體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是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從而增進了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

六、活動延伸

幼兒自選方式作進一步的探究活動。因為一個目標的達成,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來進行,這也體現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本次活動中,我們把教學的意圖、內容、形式有機的交織在一起,通過視聽結合、交流、表達的形式,使幼兒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激發起他們進一步對自然界探究的慾望,從而達到我們所需要達到的活動目標。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的比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小數,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小數基礎上建立小數性質這個概念,為今後繼續學習小數知識打下基礎。

2、教材地位:本節是讓學生正確掌握小數、加深對小數的理解,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2)能力目標: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絡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教學重難點

A、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小數的性質,並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B、教學難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

5、教具、學具準備:直尺(10釐米以上)

多媒體課件(以輔助教學)

二、說教法

1、採用創設故事法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

2、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聯絡舊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來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以教導學生學會怎麼學習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

1、學會藉助直觀圖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激趣揭題

同學們,喜歡《蠟筆小新》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於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媽媽一起到超市買東西,小新跑到熊仔餅的貨架上拿熊仔餅,突然,小新叫起來了:“媽媽,媽媽,快來啊!熊仔餅怎麼漲價了?”小新媽媽,跑過來一看,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標價上寫著“5.00元/盒”,可是之前買的時候是5元錢一盒。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新媽媽為什麼哈哈大笑嗎?

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祕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複習: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直尺(10釐米以上),比比1分米、10釐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領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距離,說明:

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並出示課件)

(2)請同學們看著課件仔細觀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

B、10釐米是10個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米)

C、100毫米是100個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3)根據學生回答,我會出示上面三道題的答案,並與同學們共同推匯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觀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數的性質

①從左往右觀察、比較這三個數,你們發現了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從右往左觀察、比較這三個數,你們發現了什麼?(在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③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引導學生歸納)

小數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

④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較0.3和0.30的大小。

教師指導,學生按要求塗色並前後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塗色部分佔幾分之幾?()

◆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塗色部分佔幾分之幾?()

◆提問:從圖上可以看出0.3是三個,0.30是30個,也是3個,那麼0.3和0.30是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回答:0.3=0.30

◆這裡運用了什麼規律?

3、呼應課始,引導學生揭示奧祕:(出示課件,喚起學生的記憶)由於小新媽媽掌握了小數的性質,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會哈哈大笑的。

提問:那麼小數的性質是什麼呢?(讓學生運用知識)

4、聯絡生活,再現新知:

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如:這本書標價:4.50元/本。

設問:“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提問: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嗎?3.05呢?

引導學生再次說出小數的性質。

這時我讓學生嘗試做題(出示例題,從旁提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獲取新知):

(1)把小數化簡

0.70=0.7 105.0900=(105.09)

提示:根據小數的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2)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三位小數。

0.2=0.200 4.08=_ 3=_

提示:整數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三)鞏固深化,擴充套件思維

按要求說出一個數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大家分享?

2、我們是怎樣探索小數的性質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整理總結所學知識,達到及時整理思路、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的目的。

五、作業佈置

練習十第一題

【設計意圖】:這一道題能讓學生充分運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更進一步加深對小數的性質的理解。

六、說板書設計

小數的性質

例1 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 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 0.3=0.30

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說課稿 篇5

好課是一次旅遊。時間有限,景點多多,如何盡興?導遊設計最佳線路,魚和熊掌兼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貯足何處,歇腳哪裡,遊客們各取所需。即便結伴同行,一同把玩,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謂“人化的自然”。遊玩中,間或碰到一口枯井,幾塊怪石,左端右看不明就裡。這時導遊上前細數古典,指點一二,卻原來曾沐過秦時的風漢朝的雨,感慨之情頓生。

——引自海門周益民老師的精彩表達

一、教材分析

《螳螂捕蟬》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一個少年用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說服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故事,說明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應全域性整體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的少年形象,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來看,基本能體會到文章的主旨。那麼我們語文老師怎麼辦呢?語文猶如人文宇宙中承載生命訊息的一艘小船,教師能在文字背後這個意義世界走得遠些,學生就能跟得遠些。(當然,老師不能讓學生過分深入,也要根據學生年齡決定)語文課程作為母語教育,其設定目的不只是為了掌握一種工具,它是要培養具有我們民族的行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細閱讀了這篇故事,發現兩個串聯的故事之中蘊藏著人類社會交往的交際法則(在當時是君臣之間的交往法則)。吳王乃一國之君,且獨斷固執,少年是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具有謀略意義上的勸說呢?這是一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內容複述;掌握“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含義,會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

2、掌握“思前想後”的讀書法,學會推己及人、推測事物發展可能性的思維方式。

3、通過對文字語言材料的閱讀,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保持社會和諧共處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㈠直奔重點,引向最精要處

課堂中的活動安排不應該是隨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規劃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構成一個邏輯環。

本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是一個表象,與題目文意間的距離最小,所以它應在邏輯線路的第一層。我問“故事中哪幾段直接講述了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學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物件。

借板書畫一個關係鏈:蟬——螳螂——黃雀——少年。在這個關係鏈中,蟬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它整天叫著“知了,知了”,卻對自己將遇到的滅頂之災渾然不覺。這樣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來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鳴得意……等等,學生體會“自由自在”“悠閒”中強烈的諷刺意味就不難了。而其他幾個具象由於比較類似而可以一筆帶過,不再濃墨重彩地進行處理。

這一組塊最後,我請學生藉助關係鏈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完成複述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中的口語交際應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老師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請學生講給小弟弟聽,引導學生儘可能採用生動、簡潔的口語來複述;再變換角色,老師當吳王,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的轉換。

㈡多元體驗,引向最廣闊處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麼叫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了。這時候老師可以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你小子說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齊讀,加深鞏固。

賈志敏說“三分文章七分念”。到這裡,我請學生再次好好讀書。“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把思維更向縱向深入。我送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看看聯絡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得出:

1、吳王明白了少年說的寓意。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身處的情勢實際與寓言故事相差無幾,自己也是這個關係鏈中的一員。怎麼得到的?課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導學生讀一讀,說一說。

2、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結合著少年的行為體會一下,少年幾天來異樣的表現有了原因。

3、吳王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決斷。“取消了攻打的念頭。”便是證明。如此思前想後,全文貫通!

㈢適時點撥,引向最深遠處

文及此,似乎意已斷。但誠如前面所說,語文課堂是人的課堂,是文化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因此,結尾處,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吳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從好的來講是用心良苦,從壞的來說則叫居心叵測。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全在吳王一念之間。那麼吳王會怎麼處置少年呢?從結果可以推想應該不會處罰。那麼少年這次說服成功的奧妙何在呢?這個問題故事裡沒有揭示,但生活中卻十分需要,讓學生討論一下。

通過交流,可以小結出兩點:

1、少年方式巧妙,增強了成功的可能性;

2、少年是站在吳王的利益角度著想,忠心可嘉。以此類推,我們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這樣兩個原則。最後,我給學生留一道口語交際題。

在試圖說服別人時,先確定自己的目的,並把握住“站在對方立場設想”和“事情的可能發展”兩大原則,就能增加說服力!請你也來試試看。

先勾選你說這段話的目的,再寫出說服別人的話。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本教材是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國小教材審定委員會20xx年審查通過(試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供雙語教學班使用漢語二年級下冊。本教材是一套以引導自學和任務型教學相結合的教材。本片課文選自本教材第三課的課文一,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

二、說學情

經過了一年多對漢語學習,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漢語有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各種學習活動。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底子差、基礎薄弱,還有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沒有說漢語的環境等。所以我抓住了學生的這些特點,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外,還應實行開放性課堂,鼓勵學生多用漢語交流。

三、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 要求學生掌握課文中的語言知識。掌握重點

詞語 “點燃”、”閉”、”種田”、”幸福”

的意思並學會使用。

過程與方法 要求學生通過聽錄音,掌握正確的發音,能

聽懂本課內容,能用本課所學的句型說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教育學生 熱愛生活、

關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幫助他人的好習慣。

四、說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和掌握句型“讓”

教學難點 聽、說,做到準確發音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 啟發式、情景式、指引式、活動式教學,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學法 動手操作法 觀察發現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六、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圖片

七、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

蛋糕 蠟燭

複習上節課詞語,為學好課文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

多媒體圖片匯入

同學們,你們過過生日嗎?過生日的爸爸媽媽會給你們買什麼禮物?(蛋糕)那我們吃蛋糕之前先要幹什麼?(許心願)

板書課題 (我的心願)

(三)放錄音,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由老師放錄音,學生把聽到的字詞記下來,對課文情景大致瞭解,培養學生聽寫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四)閱讀課文。

1、學生自己默讀課文,邊讀邊用鉛筆劃出自己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在閱讀時學習一般閱讀。老師可以就課文的內容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1)爸爸、媽媽怎樣給我過生日的?

(2)望著 蠟燭 ,“我”許下了什麼心願?

(3)從“我”的心願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4)爸爸、媽媽為什麼笑了?

2、小組合作學習,互幫互學。共同理解課文意思。邊讀邊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3、句型練習

句型:“讓······”

例句:讓爸爸媽媽過上幸福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回家吧!

讓她去吃飯吧!

老師讓我去寫作業。

4、重點詞語理解

diǎn rán

點 燃---------我點燃了7根蠟燭。

閉----我閉上了眼睛。

zhng tián

種 田------我要幫爸爸種田。

Xìngfú

幸 福-------我很幸福。

(五)討論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在小組中互幫互學,深入瞭解課文的內容,獲得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適當的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要好好學習,孝敬父母,熱愛勞動。

(六)朗讀課文。

學生可以再次大聲朗讀課文,教師鼓勵表揚讀的好的學生,對對的不好的學生要及時糾正和補充。

本環節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對課文複習和鞏固外,還要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做到發音標準。

(七)佈置作業。

1、口語作業:熟讀課文。

2、書面作業:寫一寫你們在生活或學習中的心願?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是七年級《生物學》中繼“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水迴圈”之後和“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教材編寫及知識結構中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內容。通過對這一節內容的學習為以後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標對本節的要求是: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綠色植物是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的。

2.實驗驗證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

3.闡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認識綠葉在光下製造的有機物是澱粉,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從中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探索,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重點和難點

1.探索綠葉在光下能否製造澱粉。

2.為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體教學法;實驗法;探究法;

五、教學程式

第一部分匯入新課

活動:請同學列舉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係。學生髮現,人們的食物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於綠色植物。

置疑:“植物體由一棵小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自身營養物質的積累從何而來?”“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是什麼?如何檢驗呢?”“綠葉製造有機物需要什麼條件嗎?怎樣證明?”以此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引導學生聯想國小自然課的內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於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探究實驗——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

審視探究課題,引導學生說出探究實驗的變數,如何控制變數,怎樣設定對照實驗。然後,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後,對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實驗視訊

分析試驗結果

1、同樣是天竺葵,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說明了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有機物——澱粉

2、遮光部分未變藍,說明綠葉製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

第三部分歸納總結

1、從實驗題目中體會光合作用的三個重要因素——綠葉、光、有機物

2、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

說課稿 篇8

一、對教材的認識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迴圈小數》。《迴圈小數》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從知識角度來看,“迴圈小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充套件,即從“有限”擴充套件到“無限”,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教材是這樣安排的,通過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賽跑情境,讓學生計算冠軍的速度,引出“迴圈小數”,旨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理解數學產生的現實背景意義。但教材舉例單一,不利於學生通過對資料比較、分類,自主構建迴圈小數的概念。因此,我對教材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五組資料,讓學生計算賽跑比賽前六名運動員的速度,其中三名運動員的速度的是有限小數,另三名運動員速度是迴圈小數,包括純迴圈小數和混迴圈小數。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觀察、比較、分類,概括出迴圈小數的概念,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什麼樣的知識背景下學習這一內容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迴圈、重複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紅綠燈的不斷重複等,對迴圈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通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識、學習統計等知識的時候,已經經歷過將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活動,具備了初步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活動是可行的。

三、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認識,對學生情況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和要求,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迴圈小數的特徵,掌握迴圈小數的意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將資料進行比較、分類、整理的過程,自主概括迴圈小數的概念,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與態度: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初步與人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法、學法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迴圈小數”正是一個能很好體現這一理念的題材。基於上述認識,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主要採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並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五、教學過程

1、故事匯入,提出問題

本節課一開始,我用《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匯入新課:“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這樣迴圈講,直到學生能整齊地和我一起講才停止。我提出問題:“你們為什麼會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能講完嗎?”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的重複現象,比如:週一到週日的迴圈,紅、綠燈的迴圈等。

設計意圖:生動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故事簡單直白,學生容易明白教師的意圖,利於形成對“迴圈”這一概念的初步認識。為了讓學生更深地感受重複現象,教師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的重複現象,這是密切聯絡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懂得數學來源於生活。

2、創設情景,探索新知

我用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400賽跑情景,讓學生分組計算前六名運動員的速度,這是本節課的關鍵環節,我將分如下幾步完成:

(1)初算,產生疑惑

我有意安排一、三、五組同學計算能除得盡的除法,二、四、六組同學計算商是純迴圈小數和混迴圈小數的除法。六個學習小組進行計算比賽,比一經哪些組算得又對又快。當我觀察到一、三、五組的同學基本完成時,我向二、四、六組的同學發問:“為什麼你們還沒有算完,遇到了什麼困難?”學生會向我訴苦這些題怎麼除也除不完。

(2)再算,明確問題

我將這個問題推給全班學生,我讓一、三、五組的學生也來算一算,讓大家都體驗到400÷75、400÷96、400÷74這三道題餘數重複出現,商中一部分數字也總是重複出現。當學生初步感受到這些商的特點.

(3)分類,引出概念

讓學生將六道題的除法豎式板書在黑板上,組織學生觀察這些商的特點,並小組討論如何分類。學生可能主要有以下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將這三題分成一類,另三題分成一類;第二種將商是有限小數的三題分成一類,商是純迴圈小數的分成一類,商是混迴圈小數的分成一類,共三類。當學生說出第二種分類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後兩類也有共同的特點,可以歸為一類。因此,這六個數其實可以分為兩類。這一類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我們稱它為有限小數。另一類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我們稱它為無限小數。然後我請學生小組討論:“這些無限小數有什麼共同的地方?”進而引導學生說出這些迴圈小數的主要特徵。我隨機用課件出示迴圈小數的概念,揭示課題。這裡我還要向學生說明這些迴圈小數都是無限小數,還有些小數它們也是無限小數,但是小數部分不迴圈,不是迴圈小數,這種數我們以後會遇到。像這些迴圈小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迴圈的,我們書寫時可以用省略號來表示。

(4)閱讀、總結

在學生認識了“迴圈小數”的概念之後,我安排學生閱讀教材,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用筆劃出來並讀一讀。然後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節課學到了什麼?對本課進行小結。

3、鞏固新知,實踐運用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我出了五道判斷題,讓學生應用概念進行判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4、質疑反思,拓展延伸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有異議和疑問,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同學們對迴圈小數還有什麼疑問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果學生提出:“迴圈小數是否還有其他記法?除到哪一步就可以判斷商是迴圈小數?”等問題時,我對學生進行充分的肯定,並隨機將這兩個問題拋給學生,將其設計成課外探究作業。如果學生沒有提出來,老師提出這些問題。這樣的作業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創造的空間,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為下一節課做了充分的準備。

葉聖陶老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創設問題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誘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點然智慧的火花。

說課稿 篇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九年義務教育教材國小數學第五冊第二單元《小數的除法和乘法》中的一個數除以小數。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以整數,整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併為以後小數四則運算的學習、較複雜的除法應用題等知識做好鋪墊。本節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整數除法應用題及常見的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為了解決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二是使學生掌握轉化的思想。這些思想是進一步學習的有力保障。不僅能使自己獲得知識,而且發展了學生學習解題能力。

依據《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並會運用法則計算。

2、使學生掌握如何將新問題轉換為已知的舊問題去解決。

其中,讓學生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換為除數是整數是本節課的重點,當在把除數轉化整數的過程中,除數位數不夠的處理是難點。

緊接著說一下本課我打算採用的教法。我想根據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提供現實有趣學習背景,從生活中的問題到數學問題,從具體問題到抽象概念,從特殊關係到一般規則,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去學習數學,採用啟發、談話、討論、練習等多種教法交*進行。充分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地參與學習。

針對本節內容特點及本班學生的認識水平,我讓學生自己去搜集素材,感悟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關係、感興趣的、從自己熟悉的題目中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概括知識,並把它運用於實際的學習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實際需要,我準備相應的課件。

接下來我認為非常有必要說一下學生的情況。因為我所設計的整個教學程式都是為了學生,每一點內容,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其潛在的智慧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整數除以整數過渡一個數除以小數,單純做題不難,但要他們從中去處理一些特殊的情況就很難了。因為他們畢竟是國小生,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限。但如果能讓他們從中獲得一些數學的思想,問題就好解決了。

根據教材內容,學生認識基礎、生活環境的年齡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式:

一、複習引入

因為這節課是在除數是整數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所以我用了三個例子,除數都是整數的題目。後面要涉及到擴大小數或整數所以還設計了把一個數擴大10倍100倍1000倍的問題。這節課關鍵要用的是除數和被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裡我讓學生去發現規律,讓學生總結出來。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提出課題,同時給出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材上20業的例題。

這時啟發學生:如何來幫老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列出式子,然後給學生總結。而要求出這個式子就必須能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怎麼算呢?

把問提擺在學生面前,激發他想解決的心情。

然後詳細的講解決的過程。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他轉化為已學的知識,通過什麼來轉化,轉化的過程當中要注意些什麼?這其中就用到了前面複習引入的知識。

為了更深刻的理解,緊接著有講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另外一個方法,通過單位的換算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類除數是整數的出法,

比較一下這兩種方法雖然過程不一樣,但是最終都是把除數轉化為整數。

接著舉出一個較為難一點的題目,當在轉化的過程中被除數的位數不夠怎麼辦。這時就必須在末尾添零,使得除數和被除數的小數位數相同後,再去掉小數點擴大相同的倍數。最後總結出計演算法則,把計演算法則加上關聯詞,讓學生掌握計算的先後順序。

三、練習

針對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按排類兩個練習。

1、如何把除數變為整數,商不變。

2、練一練第2的一種例題。

說課稿 篇10

一、縱橫聯絡,說教材。

《海濱小城》是人教版第五冊實驗教材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文章用了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再現了小城美麗的景象。他用了五組畫面分邊是:海天的遠景畫、早晨海上日出畫、漁船歸來海邊沙灘畫、小城庭院畫、小城公園畫、小城街道畫。作者用這一幅幅畫面把小城的美展現出來,表現出了他獨特的選材能力和高超的藝術概括能力。

正因為這篇課文所表現出的這兩種能力,本教材才把它選入進來。其目的彰然昭示,那就是讓三年級階段的學生學會按一定順序,在不同的地點安排材料寫好景物。我在仔細對教材進行分析解讀的基礎上,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情感性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懂得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2、能力性目標

使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景物;讓學生學會按地點安排材料的寫法。

3、方法性目標

多讀多想,理解課文的內容;能夠合作學習;能夠探究學習。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作者抓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和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二、主動參與,說學法。

1、聯絡實際法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是學生練習寫景的好範文。在學習時一定要讓學生和自已平時的練習聯絡起來,主動去發現汲取好的寫作方法。

學習完課文後總結時,可以從自已的家鄉想起,看看自已的家鄉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地方。你自已在對家鄉的瞭解中是不是也有特別讓你自豪的地方。

2、讀書入境法

朗讀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在學習《海濱小城》的過程中,要著力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如,出示海濱的畫面讓學生看朗讀要求再聽範讀,之後可以個人讀、小組讀、指名讀、比賽讀等等,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質。

3、合作、探究學習法

新課標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在多維互動的學習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課中多次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

合作學習方式應該是生生間也包括師生間的合作。如:在課文中學生對“鍍”字的理解出現了困難。這時教師不直接說出答案,而是和同學們討論,討論中讓學生理解“鍍”和“遮蓋”的不同之處,說那層金黃色應該是透明的,物體本身的顏色也能看見,這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播放課件:“大家看,是不是這種效果?”當學生看到在螢幕上海濱所有的景物都神奇地被“鍍”上一層金黃色後,一定會豁然開朗,而且發出驚歎,難點就這樣在生生、師生的合作學習中初突破了。

三、多元閱讀,說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情入境為主的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中來。

1、導讀入境激發情趣

上課伊始,教師用激情談話匯入新課的學習。

師:可以這樣說:這學期我們一起暢遊了美麗的小興安嶺;奇偉的天都峰,如今我們又一次地踏上旅程去飽覽迷人的南國海濱小城。馬上我就放動畫片,讓學生在音樂和畫面中領略海濱小城的迷人風光,使學生興趣陡然升起。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此環節中,可結合讀文,讓學生當“小老師”,初步學習田字格中的生字詞,並在文中找出一段能概括全文的話。然後,快速瀏覽,想想作者分哪幾部分描述的,哪幾自然段講的是寫相同的內容。

3、深入探究感受美景

(1)教師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美。如:運用動畫製作,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海濱小城的動人景色。在指導學生朗讀各段時,出示畫面和音樂讓學生進入情境。

(2)再是練習朗讀以及聽朗讀錄音感受美。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讀出海濱小城的景色和文章的藝術美。

(3)教師也要讓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使他們學會抓事物特點的觀察方法和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在學習完課文第一部分(海濱)後,進入第二部分(小城)的學習時,由於這部分的三個自然段的寫法是相同的,所以教師只要把第一自然段學習的方法教會給學生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後兩個自然段。在這裡要充分讓學生運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課文的學習。

4、賞讀品味總結延伸

學生朗讀全文。在這個環節要以指名讀、小組讀、比賽讀等多層次的朗讀訓練,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仔細揣摩,體驗。注意:讀完一遍後,可以讓學生總結一下本文的寫作方法及特點。之後,又可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朗讀。讀完再以文字展開卓有成效的對話,引導他們他們感受到祖國的美,家鄉的美,從而熱愛祖國,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生活。

標籤: 說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95wr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