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言語館 >

範文 >說課稿 >

《鄉村四月》說課稿

《鄉村四月》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村四月》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鄉村四月》說課稿

《鄉村四月》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雲霧濛濛,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並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PPT、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是每次讀詩都停頓不好,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到了讀,最重要是孩子們的想象力打不開,本次設計我就是在每一個知識點出,引導學生大膽想象。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裡的讀,是聲情並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昇華。讀出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後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四、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絡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前3分鐘與學生輕鬆談話聊聊自己眼裡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今本方法。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第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後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五、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四月、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六、師生互動,說程式

(一)、解詩題

語文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願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匯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絡生活,又複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知詩人

在前期的準備中,學生已經對詩人翁卷有一點了解,更深入的瞭解需要老師補充,這樣有助於對詩文的瞭解。

(三)、讀詩文

在這裡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後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學生自由讀詩。

2、通過個別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品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採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徵有別於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於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瞭,易於感悟,並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在前面有節奏朗誦的基礎上,藉助註釋、插圖、工具書、想象詩的大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最高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定的難度,我採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

《鄉村四月》說課稿2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四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為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為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

的美麗。

二、說教法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註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說,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心理切入點。

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回憶以往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告訴同學這節課我們仍舊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讀通順,讀正確,然後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為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琅琅上口的童謠,接著,通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通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

四、教學流程

激情匯入;懂詩題;作者簡介;整體感知;知詩情、悟詩意;感悟昇華;拓展閱讀。以上就是本節棵的教學流程,讓同學們在循序漸進中學會這首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學會這首古詩。

《鄉村四月》說課稿3

【教材解讀】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先以“綠”“白”二字描繪出景物色彩之鮮明,再著“遍”“滿”二字讓人感受到景物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後以煙雨之中傳來的子規聲聲寫出如音樂般美妙的鄉村聲響,渲染出如餘音繞樑般的藝術效果,整個畫面有動有靜,有色有聲,有實有虛,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才 又”二字,化繁為簡,勾畫出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只是舒緩、委婉地道出“閒人少”,在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與前兩句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保持和諧統一。整首詩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又如一首曲調清新明快的鄉村歌謠,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江南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其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嚮往。

本設計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採用了誦讀、想象、描繪、吟詠等方式,同時從學情出發,將整堂課分為意象鋪展,走近鄉村(即挖掘學生心中原有的鄉村印象)、感悟賞析,走進鄉村(即感受詩人作品裡的鄉村印象)、表達情感,勾畫鄉村(孩子描繪心中理想的鄉村印象)三部分,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詩中之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等,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畫面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田園、熱愛鄉村。

【教學特色】

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個字。

整節課的設計分為意象鋪展,走近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表達情感,勾畫鄉村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教學分為三個步驟,先調動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進入學生的世界,讓學生用詞語描述心中的鄉村印象;然後教師補充與鄉村、田園有關的一組詞語,通過聽、想、讀,既豐富積累,又能將學生引入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第三步則因勢利導,匯出詩人翁卷筆下的《鄉村四月》。

第二板塊三個步驟是讀通詩句,勾勒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深情誦讀,吟誦鄉村。

第一步驟在解決好讀通、讀準的基礎上,重點抓住“蠶”字,以對對聯的形式記住字形,通過習字視訊來指導書寫。

第二步驟走進鄉村從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三個方面進行品析。先透過一個“遍”字,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和描述來感受鄉村的“綠”無處不在,廣角鏡頭之後,再選其中一個鏡頭進行特寫,讓孩子盡情描述他看到的“綠”,感受景美如畫,整個過程先從“遍”字放開去,後由“綠”字收回來,而整幅畫面的賞析則先收於“綠遍”二字,再於“白滿川”、“雨如煙”處放開,收放有節,疏密有度。

聲音如歌則是讓學生閉眼聆聽,教師通過語言和音樂將孩子們帶進鄉村世界,讓孩子們想象並描述自己在鄉村聽到的各種聲音,然後引入一組描述鄉村聲音的古詩,讓孩子們在吟詠之中感受鄉村的.特有音樂。

第三步,體會鄉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閒適恬靜,體會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和熱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處理上我採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誦,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農民生活的忙碌;再將三四句與一二句聯絡起來,將農民的生活與美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聯絡起來,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感受鄉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樂的、是富有詩意的;最後再引入詩人翁卷的資料,讓孩子們知道詩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寫詩為樂,加之詩人的家鄉永嘉正是地處江南,這讓詩人對江南鄉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們瞭解了這些之後,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師則相機引導孩子們包含深情,背誦全詩。

第三板塊先引入描述古代鄉村兒童生活的古詩一組,點燃孩子的熱情,激發寫作的靈感,在一番誦讀之後,讓孩子們將自己腦中的畫面、心中的情感訴諸筆端。

縱觀全課,三三制的教學步驟簡潔流暢,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詳有略,先入生活,入文字,入文字,後出畫面,出音樂,出情感,整個設計抓住了文字,依託了文字,關注了文化,較好的把握了單元目標與文字細讀的關係,基本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鄉村四月》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組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寫出了江南鄉村四月的美麗景色及人們忙碌勞作的場景,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選編本文旨在帶領學生走進田園,感悟田園風情,激發學生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愛,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結合單元主題,根據文字特點,依據新課標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結合註釋、插圖、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詩大意。

3.學習古詩,體會作者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讚美。

教學重難點:

《鄉村四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將結合註釋、插圖、想象等方法解詩意,入詩境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將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感情,樹立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人生觀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談話法、情境創設法、品讀感悟法。講授法便於教師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談話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在的學生很少有走進田園,參與勞動的機會,基於這一點,我巧設情境將學生帶入那如詩如畫的鄉村四月,帶入那如火如荼的勞動現場,感受田園的美麗,鄉民的勤勞。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想象”,在讀中“感悟”。

三、說學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中央。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引導學生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等方式理解詩意感悟詩情,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動手動腦的良好閱讀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流程是:談話激趣,匯入新課;初讀古詩,讀出詩韻;研讀古詩,想象悟情;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一)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環節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古詩,讀出詩韻。

正確流利地朗讀是讀懂古詩的前提,本環節我先請學生自讀,讀正確讀流暢。教師隨機對容易讀錯的“蠶桑”“了”進行指導,為深入學文掃清障礙,突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再引導學生讀準節奏、讀出詩韻。

(三)研讀古詩,想象悟情。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自能讀書。《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本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藉助插圖、註釋、大膽想象理解詩句,引導學生以核心詞“遍”“滿”等為抓手體會鄉村四月的勃勃生機,美麗動聽,再深情朗讀,讀出詩情讀出畫意,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力。

學生對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教學中應注意發揮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文字中的價值取向,還應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因此學習後兩句時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挖掘學生的生活積澱,體會鄉村四月的的忙碌,村民的勤勞,及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進而引導學生,繼承光榮傳統,樹立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人生觀。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身為師者古詩教學一定要為學生打好人生底色,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作業便是背誦並默寫《鄉村四月》。第二個作業是結合對古詩的理解,展開大膽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寫鄉村四月。讀寫結合,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

板書展示了詩歌的核心內容及詩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瞭呈現課堂內容,深化課堂所學。

《鄉村四月》說課稿5

平時的古詩教學中,我都是一首一首地教,一節課就教一首。自從聽了王老師的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能在一節課上把兩首詩這麼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上,新穎且有實效。今天沈老師又一次挑戰自己,嘗試用這樣的方法教學古詩。我很佩服沈老師這種敢於嘗試的精神。

課上,她通過靈活巧妙的教學設計,在一種悠遠的情境中,由淺入深、多維感受、積極品讀,喚起了孩子對中華古詩文語言、意境之美的感悟,喚起了學生對中華古典文化的深深喜愛之情。她的課上得流暢、清新。

結合整個教學思路,我談談自己的想法:

整堂課,她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第一板塊:合。初讀《鄉村四月》、《田園四時雜興》兩首詩後,教師讓學生說說這兩首詩給留給你的共同畫面是什麼,從而提煉出“忙”。這個環節是“求同”。我想:既然是“求同”,每個孩子讀出的“同”可能是不一樣的。除了“忙”,還有什麼是相同的呢?細讀之後,發現兩位詩人的詩其實洋溢的都是輕鬆愉悅的氛圍。《鄉村四月》畫意盎然,令讀者陶醉不已。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勾勒出水鄉初夏特有的景色,有聲有色,有靜有動。後兩句寫人,寫出人們的緊張、忙碌。《田園四時雜興》寫大家忙忙碌碌,但都開開心心,基調昂揚。也就是說兩位詩人都在用詩的眼光發掘了生活中的美,並努力再現了這種美。正因如此,他們的筆下才寫出了這麼美、這麼有情趣的詩,並讓讀者也感受到濃濃的詩情畫意。但是這個“同”在初讀課文之後可能又是很少同學才能感受到的。如果按照老師的思路讓同學們去重點感受“忙”,那麼《鄉村四月》就少了那份意境美:《田園四時雜興》少了那份情趣美。所以我想,這首詩如果在初讀後要提煉相同之處的話,那就是一個“美”字。

第二板塊:分。先感受《鄉村四月》中人們的忙碌、緊張與畫意盎然,再感受《田園四時雜興》中人們的忙忙碌碌與開開心心。在教兩首詩時,教師並不是完全並列處理,而是“瞻前顧後”。她用幾處語言把兩首詩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如通過“鄉村四月的人們僅僅是在忙著蠶桑、插田嗎?他們還在忙什麼?”自然過渡到第二首古詩的學習,學生無形中明白兩首詩其實是有內在聯絡的。

在教學中,沈老師熟練運用“舉象”的教學策略:“鄉村四月,人們有的在忙……有的在忙……有的在忙……”“子規飛到這裡,彷彿在說……子規飛到那裡,彷彿在說……”通過舉象,回到詩中“這正是: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晨曦微露,他們幹什麼;烈日當空,他們幹什麼;日落黃昏,他們幹什麼”等等,通過舉象,回到詩中“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正如王老師所評:先舉象,再回到詩中,用文字來確證,用文字來表達,由畫面到文字。原先我教學古詩時常常逐字逐句串講,雖然詩的意思學生明白了,但是詩卻講沒有了,實在慚愧。

第三板塊:合。感受兩首詩的意境之後,教師讓學生找找兩者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當學生提到兩者都有寫事時,教師繼續讓學生思考:同樣是寫事,兩者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問題繼續引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在最後這個“求異”的環節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後來老師把“異”概括成“白描”與“特寫”,聽課過程中,我覺得這樣的提法很好,感覺很有深度。聽完王老師的評課才明白這樣不準確,解讀上是有問題的。於是聽完課,我找了一些資料,試圖找到這兩首詩最大的不同點在哪裡,或者說是寫作特色在什麼地方。

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郭志明在他的《詩美的永恆——同題古詩佳作比較談》一書中這樣寫到:

范成大的詩寫的是夏日農忙。前兩句從時間寫,突出了“忙”字;從內容寫,也是一個“忙”字;從勞動者寫,也表現出“忙”。這兩句已經多角度地將農忙的氣氛渲染盡了,將農忙的情景表現足了,再往下寫,就很難了。怎麼辦呢?詩人匠心獨運,後兩句,他一下子不承上面的話題,撇開了能“耘田”、“績麻”的村莊兒女,別具慧眼地將鏡頭對準不懂事的“童孫”,即那些孩子們。照理,孩子們是不懂什麼的,大人再忙,他們只會自顧玩耍。然而,不懂事的孩童卻又表現得非常懂事,“學種瓜”之舉正因他們對大人的體貼和受農忙熱烈氣氛的感染。而小孩尚且如此,大人的忙碌程度就表現得更為充分。詩人正是從這一角度措意,把農忙的氣氛表現得更熱烈,把詩歌的意境表現得更有情趣。而且這樣佈局,避免了平直、呆板的毛病,曲折有致,引人入勝。

這首詩的情景,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辛棄疾所寫的《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都是那麼富有情趣!

書中繼續提到:翁卷的詩寫農忙景象,不只侷限於就農忙寫農忙,而是善於勾劃農村優美風光,寫景如畫,使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完整地融合為一體,創造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詩的前兩句寫景,用“綠遍”來寫“山原”,用“白滿”來寫“川”,給人們展示的是一幅山川壯闊而又秀美的圖畫,而“子規聲裡雨如煙”一句將夏初富有個性的景象形象地描繪了出來,梅雨不停,子規不歇,從側面烘托出農忙季節的到來。這樣的景象非常優美,農民在這樣的環境中勞動,其忙碌也就別有一番興味。

看了以上兩段話後,我想兩者的寫作特色一個就是情景交融,一個就是富有情趣。

從整體上來看,我認為這節課是成功的。我以後也可以嘗試用這樣的方式去實現古詩的高效課堂。都說“整體決定成敗,細節決定精彩”,那麼本課有哪些細節的地方需要自己今後注意呢?

1.讓學生多讀一會兒。

古詩教學離不開讀。讀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讀中才能獲得。

讓學生多讀一會兒,就是要關注讀的本身,想方設法讓學生讀好,讀到位。初讀古詩要讓學生讀準、讀通。難讀的地方一定要多讀。比如《鄉村四月》中“才了蠶桑又插田”一句中,“了”是多音字,“蠶桑”都是平舌音,前一個前鼻音,後一個後鼻音,緊接著“插”是翹舌音。這句話比較難讀的。要在2分鐘內讀流利兩首古詩且讀出詩的韻味好像時間少了一點。

2.讓學生多寫一會兒。

課上,我們經常讓學生進行小練筆的訓練。有時候一看到寫的好的同學就讓她站起來念,這無異於讓其他孩子不要寫了。孩子的速度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如果我們很快地就讓一個站起來說,大多數孩子既沒有聽進去這個孩子的回答,也會因老師的突然打斷影響了思路。

讓學生多寫一會兒,就是給足時間讓每一個學生寫。不光寫還要交流點評,指出優點,提出不足,給出意見,這樣才有收穫。比如讓孩子們想象寫古代孩童可能會忙些什麼。有的孩子說是一起放風箏、嬉戲等等,那麼這些孩子其實就沒有感受到文中這熱烈的農忙氣氛。要是詩歌中富有情趣的意境也能在他們的筆中流淌出來,那麼這樣的練筆才是有收穫的。

感謝沈老師帶領我們領略這美麗的田園風光,帶領我們走進這“人充滿勞績,還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的境界

《鄉村四月》說課稿6

非常榮幸能在山原綠遍的四月裡到水繞山環的新洲來學習。雖然剛剛欣賞完來自安場國小的向先麗老師的國小四年級語文古詩詞《鄉村四月》的精彩課堂教學,還來不及整理和消耗,但這耳邊的子規聲聲,遠處鄉親的忙碌身影,對於向老師的課我又有了更多的領悟。 剛才大家欣賞了,整節課向老師都是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來有效的調控教學過程的。學生就猶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讀,或想象,或表達,無不顯示出勃勃生機。我想如此和藹可親的老師一定深受學生的喜歡和愛戴,“親其師則信其道”。

首先,向老師的課堂結構簡單而完整,基本符合詩歌教學。

向老師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解題引入——初讀古詩掃清字詞障礙——潛心會文,明詩意——別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驟簡單,突出了向老師簡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過程的思想。

其次,教學手段多樣化

1、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受,“白滿川”“雨如煙”的情景,學生不由發出“哇”“呀”的感嘆,進而對詩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話把詩句意思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導。①指導學生讀,比如初讀前問學生讀古詩要讀得怎樣,生答,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帶著感情等。而“了”這類多音字根據意思來讀。②指導學生記:“蠶”出示圖片介紹古人把蠶認

為是天底下最好的蟲,順勢問學生你準備用什麼方法來記住這個字,在用同樣的方法記住“桑”字。③引導學生學:古詩文的學習,先掃清字詞障礙,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悟詩的意境,走進詩歌品悟,走出詩歌讚美身邊的人們,把詩歌融進生活,這樣學生在以後學習詩歌的時候就有方法可循了。

再次,向老師的課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

我們看到,整堂課老師沒有什麼滔滔不絕,總是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質疑,讀書,想象交流等形式,體會古詩的`意思和蘊含的意境。該站在隊伍前頭時,老師“當仁不讓”,該排在隊伍中間時,老師順勢而人,該到隊伍後面時,老師悄然尾隨。在老師的穿針引線下,不難看出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沒有老師灌輸式的說教,而是大量採用了讀,由讀到悟到理解。短短四十分鐘,就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合作讀。分排合作讀等形式,較好地體現了讀中感悟,感知。讀中培養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尤其令我欣賞的是向老師巧妙地迎合了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聲有色”的特點。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樣的”“如果為一二句詩作畫你準備用什麼顏色”“從詩的後兩句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傳統語文教學向來強調“厚積而薄發”,而新課標也強調: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應讓學生更多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的實踐性就是要擴大到所有與學生語言與言語有關的活動中去了,擴大到與學生文化生活有關的活動中

去。始終讓學生自身的語言實踐活動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為學生的後續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基於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供大家探討。一是向老師在引導學生疏通本首古詩的意思的方法不是十分恰當,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相違背。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習古詩詞要在學生反覆吟誦地基礎上,自我感知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採取簡單的文字對譯,學生字字句句按照老師的模式化去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會禁錮學生的思維,更不會激發學生創作詩歌地靈感。二是向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本首古詩的基礎上應開展適當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多去積累、收集類似的古詩。三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有理、有利、有節地使用工具書,讓學習輔助資料發揮應有的功效。

《鄉村四月》說課稿7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的《鄉村四月》。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

文章選入課本,主要意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受講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洋溢著泥土氣息、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並由此產生熱愛與嚮往之情。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同時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知識技能目標為:

1、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德育目標為通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美育目標為通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三、說重點、難點

根據詩文的內容及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為:抓住詩中重點的字,想象詩中描繪情景景美、人忙。並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感悟詩人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讚美和熱愛。

四、說教法

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的古詩,能基本正確地進行朗讀,結合註釋內容粗知大意,具備了初步的認知水平,怎樣讓學生更深入的對古詩詞的語言的美和所表現的內容的美去品味和體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要引領學生達到的。對本首詩的內容來說,鄉村生活對我們農村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

心理切入點。本首詩描寫的是江南水鄉初夏的獨特景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相同的特點,這是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出來的。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讀、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學方法的一條主線。從開始接觸古詩時要求學生讀通順,讀正確,然後調動孩子游戲的天性,動起小手,踏起小腳為詩配上節奏,把詩讀成琅琅上口的童謠,接著,通過對詩人潛字用詞的體會來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們在詩中讀出畫兒來,通過調動孩子們的`想象去領悟詩歌內容,寫詩中的畫面,從而體會詩人情感。在後面的延伸之中,選擇的依然是一首描寫鄉村生活的詩,便於學生的對比和積累。最後,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詩的影子,旨在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說教學流程

針對教材,針對學生,我設計了這樣五個步驟展開教學。

第一步:學習生字。

1、用動作或表情猜字,用圖片猜字引伸出生字“蠶、桑”。這樣可以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翁卷,匯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趣味練讀。

1、首先自己讀一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讀完之後用你的行動告訴我)

2、看大螢幕課件畫面老師範讀。

3、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2、同學們這首詩變成我們琅琅上口的童謠吧!(小手準備起來)

4、當年“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來讓我們也踏起來吧,踏出詩的節奏。

(練讀中讓學生基本達到會背)

第三步:想畫面,品讀詩意

聽了老師的範讀,看著畫面,你想到了什麼?其實,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學習詩時不僅應該熟讀成頌,,而且更應該大膽想象。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生入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畫面,抓住重點詞,“綠、白”、“遍、滿”“才了、又”等發揮想象,在想象中積累運用語文知識,“綠遍山原像什麼?”說話。把畫面說活了,說美了。再觀賞相應圖片,然後在欣賞中豐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從抽

象到具體再從具體中培養和完善抽象思維的過程,對語文教學來說,這是對學生語感進行培養的一個較好的手段,利用網路提供的豐富的圖片資源在這個符合學生學習文字的認知梯度上起到了一個較好的橋樑作用,使過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第四步:寫畫面,感悟詩情。

讀寫結合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古詩教學的難點。我採用抓住重點字“閒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蠶桑和插田的畫面,並要求學生從筆中流入出忙碌的鄉村農民,從而體會到農民的辛苦、勤勞及詩人對古代勞動人們的讚美和熱愛。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感悟詩人當時心情。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的基礎上再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做到讀寫結合。

第五步:拓展延伸,積累古詩

一節課只教一首古詩容量確實不大,寶貴的四十分鐘,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和許多古詩進行碰撞,同內容的,同作者的都是延伸的方向。學完這首詩時,可以用這種學習方法延伸下一首詩,積累古詩。讓孩子們永遠生活在充滿古文詩意中。《鄉村四月》就可以延伸了好幾首田園風光的詩。倒是這節課在這個環節上體現的不那麼充分了,作為借鑑吧。

教學反思:一節課的教學結束了,但是回望整個教學過程,我的許多思考並沒有因課堂的結束而停下。正如黃老師所說的:“你注意到沿途的風景嗎”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課堂上每一道風景我都用自己的眼睛拍攝下來。”它是我成長的一面鏡子。拍照出我每一步的風景。雖然我的課堂非常失敗,但我是一個失敗的成功者。因為我不僅僅體驗我的教學設計過程,還得眾多名師們精彩的點評。我想這次活動在我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是一盞指明燈。

每當上完一節課時的我們也許經常會想,如果重新回到哪個環節,我會怎樣變化一下,這種種欣喜或沮喪都是我們在不自覺中已經反思起自己,不管有沒有文字呈現。其實有時候不是每個階段的東西都能用文字進行表象的,有時候我們的思考也會在混沌中會出現一時的停滯,只能在不斷的掙扎和進行對比中,找到自身無法達到的一些東西。我想自己應該是徘徊在一個平臺上了,沒有豁然開朗,更沒有渾然頓悟,所以表達出的一點想法,也極不成熟,無需分享,匆匆一觀足亦。

每當我靜靜坐在書桌前就會獨自思考。腦海裡浮現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如何使學生更加沉醉於自己的課堂之中;如何讓自己對文字的這種喜愛最大化的遷移給自己的學生,使更多的學生愛上我們的母語,沉浸其中;如何讓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覺越來越好,越來越細膩,我想,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任重道遠且義不容辭。

過程是美麗的!也是最艱辛的!

《鄉村四月》說課稿8

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專題的《古詩詞三首》的一首古詩。詩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末初夏時節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情,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蠶桑”,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2、藉助微課和註釋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以及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3、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學學習古詩,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其教學重點、難點為:

1、通過反覆誦讀,多元體驗,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抓住重點詞句,感悟詩歌的魅力。

說教法學法:

採用微課學習法、誦讀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說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看微課,做進階練習一,對文字進行深度預習。課堂上分以下五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是情境匯入,出示課題。播放走近鄉村微課,師生交流感受,出示課題:古詩詞三首。齊讀課題。

二是初讀古詩,讀出詩韻。先讀前兩首詩,出示兩首詩。指名讀詩題。並說出自己的感覺。接著讓學生把這兩首古詩自由地讀兩到三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然後指名讀,生自行評議,正音。並檢查生字“蠶”“桑”,相機糾正。指導書寫漢字。然後指名字正腔圓、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詩讀一讀。交流進階練習一。

三是理解詩意,感悟詩情。首先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第一首詩,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接著彙報點撥一二句寫:景美;三四句寫:人忙。課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麼畫面?有哪些色彩?“綠”會是什麼?“白”是什麼?出示微課體會“綠滿山原白滿川”。指名通過讀來表現出來。課件出示第二句讓學生感受彷彿看到的畫面。出示微課展示“子規聲裡雨如煙”的情景。出示養蠶圖和名言。從詩句和這些養蠶情景,感受養蠶的辛苦以及農民的勤勞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時田園雜興》微課,讓學生體會忙,並交流假設你作為其中的一員,你會忙什麼?最後體會到忙的快樂。

四、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課後進一步觀看微課,學習《四時田園雜興》

2、收集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說板書:

板書以其內容為結構,一目瞭然,後面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農民的勤勞和快樂。

教後反思:

作為運用微課開展經典誦讀課題研究,目的是如何藉助微課提高經典誦讀效率。

1,通過微課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前置學習是很好,學生易於接受的策略,不過必須伴隨作進階練習才行。

2、在教學難點處出示微課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學第一首時,帶出第二首詩,有效減輕第二課時的壓力。

4、在交流進階練習環節,有效體現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注重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鄉村四月》說課稿9

一、說教學資源

(一)、說教材

《鄉村四月》是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中第二十三課《古詩詞三首》中第一首,這首詩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波光粼粼,天空中雲霧濛濛,杜鵑歡唱,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和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依據教材特點和課標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

2、背誦、默寫古詩。

3、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抓住詩的特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誦讀古詩並默寫。

2、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繪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孩子已經掌握了一些讀詩的方法,但因為是借班上課,對學生不熟悉,所以設計教學時我著重考慮如何激趣、激情。

(三)、說理念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依據課標,第二學段古詩詞教學目標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讓學生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有感情,帶著表情的朗讀。在本次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觀摩主題,“憑藉課文的例子,選找教學突破口,引導學生學習用語文,”指導下,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想象畫面,體驗詩人的情感。這裡的讀,是聲情並茂地讀出詩文的情和意,表達自己的情和感,促進感悟的內化與昇華。讀出個情味,給予學生嘗試的空間與時間,暢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體悟,在互動評價中掌握情感的基調,最後進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讀。詩歌與記敘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更要把握朗讀的節奏及其輕重音。

二、激發興趣,說教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聯絡生活法: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經驗是最感受性的學習材料。《鄉村四月》寫的是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而現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課堂中在課前3分鐘與學生輕鬆談話聊聊自己眼裡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識遷移法。四年級的孩子已學過一些詩,也懂得古詩學習的一般方法“讀通——讀懂——感悟——背誦默寫”,在匯入課題後讓學生回憶學詩方法,起到複習鞏固作用,同時也可利用這一方法來學習本首詩。

3、品讀感悟法。課標中提出二段詩詞教學目標是“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語文教學,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是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品出詩歌的韻味,必須扣住重點詞句,在比較、玩味、體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語言背後的情味、意味、韻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漸走進詩文意境場景,走進角色,與人物共鳴,與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與情感震撼。

4、引導想象法。利用插圖引導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課前讓孩子收集詩人翁卷的資料,培養孩子收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朗讀教學法。朗讀有助於感知語言,感悟者作者抒發的情感。課堂中通過個別讀、齊讀來正音,看圖引導學生想象,熟讀成誦等方法讓學生把詩讀通、讀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山原的欣欣向榮,鄉村人的勤勞忙碌,感悟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讚美。

四、師生互動,說程式

(一)、談話匯入析課題

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願望。因此,利用課前3分鐘與學生聊天,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讓學生背些描寫春天的古詩。如《詠柳》《早春》《春曉》……匯入新課教學。這樣既聯絡生活,又複習了舊知,為學生理解詩的含義墊定感情基礎。

(二)、回憶學法,指導自學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詩方法,讓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先讀通,後悟詩意和詩情,再背詩。通過這一方法來指導學生自學。

(三)、讀通詩文

在這裡我緊扣“讀通”這個環節,先讓學生自讀後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蠶”“桑”。

1、瞭解翁卷的資料和詩題意思。

2、學生自由讀詩。

3、通過個別讀、範讀、齊讀等方式讀通詩文,相機學習生字“蠶”“桑”,從生字的音、形、義三方面指導。

(四)、讀懂詩文,感悟詩情。

俗話說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依據課標和詩詞教學的特點,這環節我採取自讀自悟,想象感悟,教師引導,品出詩味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意。而教師的“導”,就是教學的預設,而“味”,就是咀嚼語言,品味出情感。由於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徵有別於成人,他們處在啟蒙階段,於是,課堂教學必須高度關注童心、童趣,深入淺出為他們的`喜聞樂見。一般而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知識能力點,設計整體感知要點,突破重難點的方法,領悟情感的方式,從而悟出詩歌味兒來。“導味”,教學過程必須簡單,只能是個粗線條,感悟的方式與方法應明瞭易於感悟,並且能運用操作,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駕馭課堂,放飛學生個性,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具體做法是:

1、師生回憶小結了解詩文的方法,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詩意。

2、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古詩詞的教學境界是“顯像得意”,即先將文字轉換為畫面和場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讓學生從形象中感受,領悟詩句的情感意蘊。具體到我這節課……

(1)我是這樣處理的,“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這兩句寫景的詩句領悟詩意有一 定的難度,我採用看圖引導想象,體會山原的“綠”引讀感悟。結合學生的自悟讓學生看圖和註解感悟“白滿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裡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輝映,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詩人說“白滿川”。春天的雨又輕又小像霧又像煙,這樣的雨又可以說是(煙雨濛濛)這時我抓住一個“綠”字,引導學生想象:四月的鄉村,原野是綠的,山陵是綠的,還有綠的———綠的———綠的———。學生通過看、說明白詩人眼裡是個綠色主宰的世界,此時我引用《詠柳》中的兩句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讓學生感悟綠給人感覺是——生機勃勃,順勢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綠。

(2)“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這兩句寫鄉村的人勤勞的詩句比前兩句更好理解,我讓學生先說然後點拔。採集桑葉養蠶,耕田插秧這是鄉村四月繁忙的勞動生活,從哪裡可以看出勞動繁忙、緊張?引出:才了蠶桑又插田。引導學生想象:讀著這句我彷彿看到鄉親們————,聽到鄉親們在田間說————。接著我引用詩句“一年之計在於春”讓學生感受鄉下人家此時的心情,累並快樂著但對末來充滿希望。詩人就是這樣飽含讚美之情寫下了這充滿活力的鄉村美景,讀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詩意。

(五)、熟讀成誦

(六)、默寫古詩

(七)、課後延伸

1、自讀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第二首詩的整體印象。學生肯定能說出第二首詩主要寫人們很忙,教師再相機說“其實第二首詩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詩中就有體現了”,學生再背“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從而對課進行小結。

2、背誦默寫《鄉村四月》

3、課後收集並積累其它田園風光的詩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anyuguan.com/zh-tw/fanwen/shuokegao/46m6wd.html